文章吧手机版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3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10篇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是一本由王国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一):远游何必上青城

  著名四川作家王国平先生现居住在四川都江堰,主要研究家乡风土人情。《灵岩山传》是介绍都江堰的灵岩山,王国平先生分别从山、山的历史文化、山的面貌风景,再围绕山上曾经到访的故人开始谈山的人情,说到山,灵岩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区西北角,灵岩山历史悠久,山上有坐落在靠背处的唐开元四年印度高僧阿耆多尊者所创建的灵岩寺,寺里的石经屏,有始建于唐代的千佛塔,有灵窦泉中的摩崖石刻,有遍布全山的观音摩崖造像,有竹林寺,有灵岩书院,有旅游景点东岳庙、二王庙,站在高山上可以俯瞰山底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古堰景区。说到故人,有重建光化寺的道因法师,有上山来参禅的袁焕仙,有前来寻觅“剑仙”的南怀瑾 ,有来此修身养性的钱穆先生,有创建灵岩书院的李源澄先生,致力于文化传承事业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二):一座山的故事

  关于灵岩山,大部分可能感觉陌生.但提到都江堰,肯定就觉得很熟悉.灵岩山位于都江堰市区的西北角,和玉垒山相邻,是实至名归的西蜀名山.不仅仅因为他是名山,更多的是因为这座山与那些文化大师的故事,那些在山中的岁月,作者文字记录下来,才有了这本书.作者王国平,70后代表诗人,著名作家,著有《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挽歌与颂词》《琴歌》等作品

  古人云,登山如读史。而作者曾无数次登山都江堰的灵岩山,感受大自然给予的美景同时寻找着在这斑驳的历史总即将消逝的历史真相。作者通过寻访各方故人,查询历史典籍,多方渠道查询考据的来源,对灵岩山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人文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独特个人视觉详细讲述了有关灵岩山的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所有标志性的人,物,事,用文字与图片形式展现给我们看,灵岩山所蕴含的独特的美。还描述了一桩桩发生在这座山上的动人故事,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时代,感受这座独特的山的博大精深

  在这座山上,你会感觉到,它是有生命的,有故事的,有记忆的。那些虽然是人们赋予的,但因为时间原因,保留下来,让我们无意中发现它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好事情么?当你静下来,沉下心,去爬这座山的时候,它会毫不吝啬的展现它的美,可能还会有特别惊喜在等着你,这应该是那些文化大师喜爱这座山的原因之一吧。

  本书中,有出现很多诗人描写灵岩山,并且赞叹它的美,并且在一些古籍中也有提及。连谢无量都说,“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必有情。”像谢先生这样的人物,肯定看惯了个大名山,名胜古迹,但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非常喜欢青城山,甚至写了不下30首的诗词来咏叹青城山,可见是多么 喜爱了。但到灵岩后,发现他独特的美,都可以不用去青城山了,可见灵岩有多美了。登顶灵岩山后,南边可以看到青城的群山,东边可以看到成都平原,还可以看到我们千秋外代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上面视野开阔,一切不好的都会被丢掉。

  小时候经常说的一个小段子就是,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一般有名的山都会有寺庙,灵岩山当然也少不了,有个灵岩庙。灵岩庙,占地4300平方,在唐朝开元四年一个i印度高僧所创建。在当时曾有大和尚三千,小和尚上万的传说,可见当时的灵岩山是多么壮观。但后来在明末的时候,灵岩山被毁,一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会重修,但已不见往日辉煌。保留下来的千佛塔,很值得一看,每个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造型古朴,在当时是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才有这么一座精美的佛塔。

  这座山还有更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讨,希望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三):一座有故事的蜀山——评王国平《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

  一座有故事的蜀山——评王国平《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宇宙洪荒,天地玄黄,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山就在那里,冷眼看着世间的一切。山,本来是没有故事的客观存在,只是因为有人的关系,才逐渐有了故事。王国平的这本《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则讲的是四川都江堰旁边灵岩山的故事。

  凡是山有名者,皆不出二者:一是风景好,二是故事多,很少有出乎二者之外而有名山。灵岩山在巍峨的蜀山群落中,并不能算是十分地有名,比如就不如旁边的道教起源地青城山有名。但作者专注于为山立传,十年百上灵岩山,终于发掘出了灵岩山的诸多故事。

  本书分为四部分,“蜀山、故人、佛心、书魂”,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灵岩山的人文历史。

  蜀山主要从灵岩山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地理风貌写起,也算是对灵岩山基本情况的介绍。故人主要说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灵岩山有关的儒释道等人。佛心,主要谈灵岩山、灵岩寺的佛教流传过程。书魂则主要讲近现代史上灵岩书院与南怀谨等诸位国学大师的故事。

  本书内容翔实,史料丰富,既看出了作者对于灵岩山的深厚感情,也看出了作者治学的严谨精神,多方考证,工于求索,力求所写的历史最大程度上贴近于原始风貌。

  祖国大好河山山山水水众多,不乏灵山大川,虽有徐霞客之心,却无钱亦无闲,足迹并不能处处皆到。既然不能亲临,看看图片,听听故事,饱饱眼福和耳福亦未尝不可。待到有机会去灵岩山时,自然可以无导自游了。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每一座山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需要人们仔细的阅读与发现。一本关于山的传记突破了以往关于风景名胜或只写景或只写事的局限,既写现状又写历史,既写风景又写故事,可谓是关于一座山的百科全书,一座山的故事的集大成者。

  作者对于灵岩山人文历史的抢救性发掘,使得人们能够系统地对于灵岩山的过去和现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使人对于灵岩山的底蕴所佩服,使人对于灵岩山身未尝至,心向往之

  这个思路其实可以拓展,目前就知名度而言,灵岩山尚只能算地方性名山,亦有诸多故事。其实,各地亦有各地的特色人文历史景观,如果能够如本书似的系统性作传,亦为一件善事。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四):寄情山水间,不枉苍茫路

  本文关键词:山、故事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或许是出于对神秘领域探索欲望,也可能是因为耳濡目染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景,总有冲动与研究研究中国的各个名山大川。但似乎又找不到一个十分合适方法,如果单单的去看看,然后百度一下,总觉得还是差了很多。

  直到看了《灵岩山传》,我的思路被打开了。山川河流都是寄情之地,它们和我们的联系靠的是一段段故事、一场场悲欢、甚至是一次次变迁。就像灵岩山旁的都江堰,浑然天成的一个水利系统,但却是养育中华文明的大后方。这甚至已经是战略格局乃至民族的大业了。

  灵岩山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它甚至是不知名的,比起巍巍五岳,实在不在目中。甚至和周围的青城山比都要逊色一些,古有一山一堰,山就是青城山,堰则是都江堰。灵岩山几乎无人问津,这是也是难免。匆匆而来的游人,肯定先去名胜……去完名胜也就打道回府了。

  这也不由得让人感慨,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错失的,可能恰恰是更美的。这美不局限于风景,也有很多的人文。就像游杭州西湖,大家都去看岳飞,却很少有人去造访于谦(不是讲相声那个)。

  灵岩山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灵岩山传》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山与人的故事,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的故事。我很佩服作者王国平,他真的是把这山研究到了极致,挖掘到了神韵。这不仅需要学识耐心,还要有不可强求的机缘与悟性。

  他和80岁的王家祐先生成了忘年交,又拜访了94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很多这样和灵岩山有缘的大师都出现在王国平的生命里,这种事儿,几乎是没有可能再来一遍的。就像让马云再来一个阿里巴巴,他也一样不行是一个道理

  接着就引出了很多和灵岩山有关的人,钱穆、冯友兰、朱自清等等等等吧,我才疏学浅很多不认识,但能叫上名的这几位,就已经如雷贯耳了。足以想见这灵岩山的魅力所在,也因为这些文化名人的造访和讲学,让这座山富有了更多的文化气息。这就不是一般的介绍下特色,介绍下旅游攻略可以解决的。王国平下的功夫和耗费的心力可见一斑

  所以这样的寄情于山水就着实让人佩服,也深感庆幸,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再游四川,又多了一个好去处。而且,心怀了一路苍茫的过往,这样的旅程会是怎样的风景?这其实也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感觉在这个表现形式下,泱泱中华大地,可以寄情山水间,不枉苍茫路的地方实在太多,默默期许一下,能看到更多的同类作品。

  最后为了不负这颇具文化气质的灵岩山,我们用一首写它的诗作为结尾:

  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

  未进山门先一笑,满山红叶读书声。

  推荐:《灵岩山传》

  ——END——

  我是削寒,状态管理践行顾问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五):山,不在高

  文/河北小珊 评《灵岩山传》

  拿到书就被封面吸引了,本书封面美术作品由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学者陈滞冬先生绘制,陈先生师从陈子庄、晏济元诸先生,大家之笔将灵岩山的素雅空灵烟云清旷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封面只是一个开端,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阵容强大的图书,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陈建功作序推荐,另有流沙河、龚鹏程、阿来、黄亚洲、叶嘉莹、谭继和等名家推荐,可见其不俗。

  本书的“主人公”灵岩山并非驰誉中外的名山大岳,只不过是偏处四川都江堰的一座海拔不过1432米的普通山岳。灵岩山上有灵岩寺,灵岩寺位于七星岩下,古称“灵岩圣灯”,旧为”灌县十景“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刹之一。它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名刹,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9年)。现在的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由高僧慧崇主持重建的。以后几经废修,现存的殿宇多为宋代以后的建筑。这样一座看似普普通通的小山,王国平却用了十五万字和数十张照片的容量,对它进行了深入、深刻生动的解读,之所以如此“小题大做”,作者的意图在于要用灵岩山的小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

  王国平将灵岩山搬上书本,让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山受到了世人关注相信有不少人被书中极为摄影家的图片勾搭的心里发痒已经奔赴灵岩山了。像我这种上班族,只好耐着性子等待假期的到来,但也是在网上把灵岩山的资料翻了个遍。灵岩山的美美在四季,美在无声之处,美在身处其中的身心共鸣。自然景观固然有其诱人之处,但读过此书的读者会发现,外在的美根本不算什么。如著名作家阿来说:“世间万物中,山川大地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有记忆的、有故事的。只要我们愿意在一条河前或在一座山下,安静下来,认真倾听,就会听见岁月流逝、建筑毁建、春暖花开声音。倾听和问询一座山,不妨从王国平笔下的灵岩山开始。”

  王国平为了了解这座山,诉说这座山,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寻访各方故人、查询历史典籍,多渠道查源考据,对灵岩山的地理、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细细讲述有关灵岩山几千年历史中所有标志性的人、事、物,用文字与图片保留了灵岩山的韵与美,赞美了灵岩山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追寻,更描述了一桩桩发生在这座山上的动人往事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时代去感受一座山的博大精深。而那些文化名人与灵岩山的故事是最吸引人的部分,隋朝高僧释道仙、印度僧人阿耆多、唐代高僧道因法师、近代高僧传西法师、昌圆法师、隆莲法师、晓云法师;基督教神学家贾玉铭;国学大师南怀瑾;一代宗师袁焕仙;书院山长李源澄;著名学者钱穆、冯友兰、朱自清、蒙文通、郭本道、林思进、潘重规、萧天石、唐君毅、牟宗三、刘盛亚、罗念生、王恩洋、傅平骧、王家佑、张圣奘……他们,都和灵岩山有一段不解之缘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灵岩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过往,在于经历过的岁月、时代的洗礼,在于那些与它结缘的名人志士的动人故事,所有这些,让灵岩山不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成为一段封存却未被遗忘的记忆,一张和代表都江堰文化和气息的地域名牌,一本记录山与人的历史。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六):一山一浮生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写山,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柳宗元描绘了石之奇,水之澈,山之美,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一静一动间诉说着游玩之乐,山水之情,却在隐隐间泄露着孤寂之意。境之凄,方能衬托出意之凉。世人皆爱写山,写山水之情,寄仕途之意,达人生之观,而《灵岩山传》却不然。

  看简介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的故事,与其说是《灵岩山传》,不如说是《游灵岩山记》。但其实它带有点《水经注》的意味,《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人物故事,历史遗迹,在本书中我们也看到了灵岩山的历史遗迹与人文故事。灵岩山钟毓灵秀,云蒸霞蔚,环境与地形决定了它的奇特秀美——“西可眺千里雪山,北可望井络天彭,南可见青城群峰,东可见成都平原。”让人不禁感叹“远游何必上青城”。

  而正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那些云雾飘渺,人杰地灵之境皆因文人骚客而更显灵韵。在灵岩山,有文人墨客,儒法道家,官宦世家,他们汇聚于灵岩山,沉迷于山水,为理想耗尽一生,久久不曾离去。灵岩山滋润着他们,他们丰富着灵岩山,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也因此作者王国平对这本书倾注了许多心血,只因与王家祐先生的一夜妙谈而心生了书写灵岩山的冲动,记录大师点滴往事的柔情。这本书虚写山,实写人,人写山,山画人。灵岩山不住和尚,住着一批文人。有禅门大德袁焕仙先生,有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创办了灵岩书院的李源澄先生,钱穆、冯友兰、朱自清都曾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感受过这片山水的动人情怀。好山好水养好人,灵岩山的韵美造化着这里人的灵韵。灵岩山里的人执着,潇洒,随性,随心。他们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在山水之间感悟人生真谛,感化代代人。他们食富,也因此,他们心富。心有天地却不言,心无万物却不怠,在这片小小山林间寄托着自己的情怀,耗尽一生却不悔。是灵岩山滋养了这群人,还是这群人滋养了灵岩山,千百年来,谁又说得清。

  山中岁月,博大精深,丰厚凝重。如果说“一山一浮生”,那这座山到底承载了多少?这是一座山的动人往事,那些人与物镌刻了这段动人的过往岁月。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动人音符,令人感叹他们对于文化的孜孜追寻。人们说,一座山不因秀美而美,只因这里的人美而美,有山有水有人家,山的韵美只因他们而美。他们带着我们穿梭尘岁,感受着这座被人遗忘的角落,回味着这座山的浅浅吟哦。如果说《尼罗河传》仿若女神般称颂,那《灵岩山传》则应仿若男神般传唱。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七):最美是心灵

  提到山,人们不禁会想起很多,比如五岳,比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长白山,太行山......名山数不胜数。

  可你知道灵岩山吗?

  这座山位于哪儿,有什么特色。这些对于多数的人来说都是陌生的。

  《灵岩山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这座山的一切,配图的是一片翠绿或是灵岩山上的景色建筑。为山河立传,中国版《尼罗河传》。 凝望岁月斑驳的背影,聆听文化不息的脉搏。作者独辟蹊径,以文化发展为脉络,为山立传,本书堪称中国版的《尼罗河传》。

  提起都江堰大家都比较熟悉,位于这个景点不远的地方便是灵岩山。或许由于都江堰太过有名气,灵岩山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不过如果你了解了这座山,就会对它有所理解,并喜欢上这座山。灵岩山有着独有的灵性,在战乱年代里更是接纳了不少有志之士。山有其灵性,而山中的建筑也有其文化底蕴。居于山中自然是让人感悟到山中美景和山的灵性。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八):最具文化气息的灵岩山

  文/初晓

  刘禹锡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言自然是说山的出名是因为住着神仙。我们都知道,神仙是不存在的,若非要说神仙,我倒是觉得历代名人算是半个神仙了。那么,一座山与众位大师结下不解之缘,这座山自然也有了故事。

  这就是灵岩山。那么,灵岩山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山?《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一书中这样写道:“灵岩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角,与玉垒山相连邻,海拔1400余米,诸峰耸蔚,俯瞰万流,极趣清幽,乃实至名归的西蜀名山。”这便是作者王国平对灵岩山的描述,从这描述中可看出,王国平对灵岩山的赞誉。

  如此一山,究竟与诸位大师有着怎样的缘分?《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一书中,作者分四个部分讲述了有关于灵岩山的一切,分别是:蜀山、故人、佛心、书魂。从王国平的文字中,我们能够了解有关灵岩山标志性的人、感受灵岩山的韵与美,品味有关于灵岩山的文化,还能细细阅读发生在灵岩山的动人往事。  

  灵岩山美,究竟怎样美?书中如此写到:“登上灵岩山,西可眺千里雪山,北可望井络天膨,南可见青城群峰,东可见成都平原,而听让人心动的是,岷江东来,自此出山,站在灵岩山巅,俯瞰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让人立时视野一阔,胸怀大畅。”关于灵岩山的美,更有清代诗人黄应泰的诗《出郭登灵岩山寺》。除了整体写灵岩山外,作者还详细的写了灵岩山的风景,譬如:灵岩寺、喜雨坊、灵岩百态观音等等,这些风景连同所涉及的文化通过王国平的文字变成了美丽的篇章。

  说起灵岩山的文化,就不得不说一说灵岩山上的大师。释道仙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他的故事却颇有戏剧性。他最初以行商贩运为业,收入颇丰,后来遇到了僧达禅师说法,听后大彻大悟,于是毅然凿沉满载珠宝的大船于江中,辞别妻儿,投蜀郡灌口山竹林寺出嫁。这倒是罢了,让人惊奇的是,他削发为僧时,曾在竹林寺对众起誓:“不得佛学真谛,绝不出此山。”

  关于灵岩寺,居然还有两大悬案。其一是灵岩寺的修建时间,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时间并不相同,《舆地纪胜》、《永康军志》皆云,灵岩寺始建于魏晋年间,唐代重建,开山祖师为鸡骨禅师。而青城山高道、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易心莹考证:“该寺建于梁武帝时期。”第二大悬案便是灵岩寺的开山祖师。史料中的记载也不尽相同,还好杨光岱诗云:“揉千七则藤葛,不说话亦堕,欲说话亦堕,拈与胡僧阿耆多。”这个说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谁知道将来会不会有其他资料证明这也不对呢?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成书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作者寻访过各方故人,参考了很多书史学资料,更是对灵岩山的地理、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书中还配有大量关于灵岩山的景物、人物的珍贵图片资料,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读《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感触最多的是文化气息浓重,虽然我未曾亲眼见过灵岩山,但通过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文字,似乎身临其境。当看到关于一些大师的资料时,我不禁感叹于他们对佛学的一心追求,这或许也是一种境界吧!喜欢研究历史文化的朋友,这本书可以看一看,一定收获不小。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九):读山·明史·传情

  《灵岩山传》开篇之不羡青城,一下就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里面的青城派,这部剧还是小时候看的,青城山有个青城派,青城派的掌门杀了林平之的全家,各种恩怨纠缠不断。现在记忆因为青城两个字引出来,感觉还挺好的。于是带着这份影视印象我开启了蜀山之旅。

  “山水总相忆,草木最关情”,作者王国平,四川江油人,现居四川都江堰,对于自己家乡的描写,忆与情相连,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情节。谢无量先生之《天师洞》—“只为青城返故乡,九株松下问行藏”,展现出了他一生无数次登临青城山寻幽访道的青城之恋以及对灵岩山的情有独钟。因《让子弹飞》而再次引起关注的著名作家马识途老先生也曾为灵岩山撰文—“此山承天彭之余脉,侔青城之苍郁,滨都江之清流,临千里之沃野,…”读着前人盛赞的诗文,再跟随作者的脚步步行上灵岩山,真的向往起这胜景润目,清音驰怀,醴泉洗心,气候宜人的 “人间仙境”,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拜访!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走走,时间那么少,只能看书喽。跟随作者的文字,我来到了灵岩山的灵窦泉处,一眼法乳,自唐至今,清流千年,从未断绝,也许阿耆多、性经、昌圆、能清、传西、李源澄、南环瑾都曾对着水中的佛像,合什致敬,然后轻轻荡开水面的落叶,盛起满满的清泉。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观音石上,即使是大雪盈山,这12个字也是铁钩银划,清晰如常。刚看到书中照片时还以为是后人逗趣所写,没想到,竟是天下闻名的“好人石”,句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二甲编“好人好事”条,字径60cm,深及寸余。阅尽天下名胜古迹,如果没有博学之人点拨,怎会知道这等典故,真是会浪费了先人的一番心血。读着作者的文字,欣赏着美景还能学到很多历史典故,真是快意之至。

  看着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最近看的电视剧—《楚乔传》,尽管它被吐槽不断,但是网络点击量却是惊人的,不知今天收官有没有突破400亿,但是300亿已经轻松突破,那么多的槽点怎么还能有这么大的流量呢?我想估计其中一部分人是被两个字给牵住了—情怀,女主楚乔的梦想是释奴止戈,护卫男主(不光我自己这样认为的吧)一路杀到了燕北,然而戈一直没能止住,男二的情怀大放光芒,二人终于在极寒的冰湖中为广大的电视观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到灵岩便有情”,作者就是带着自己对灵岩山的情去述说着一个又一个高僧大德、名仕学者与灵岩山的深情对话与旷世奇缘,只是我学识太浅,需要一遍遍的去细细品读才能记述其中的经典之处。

  《灵岩山传》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三十二位大师与一座山的故事,更是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站在山脚下的我们小一辈只有怀着敬仰之心方能跟随大师们的脚步走的更远,爬的更高,才能一览山顶之宏伟风光!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十):一座山,一群人,佛心、书魂,自在人心

  灵岩山,位于都江堰市区的西北角,它与玉垒山相邻,从灵岩山往北走不到十里就是著名的紫坪铺大坝,滚滚的岷江水顺流而下从灵岩山边奔腾而下涌入都江堰水利工程。

  山中有寺,在中国,叫“灵岩寺”的非此一处,最出名的是山东济南灵岩寺和江苏苏州灵岩寺。在众多灵岩寺中,都江堰灵岩寺不算突出,甚至被很多旅行者所忽略和学者所忽略。如果没有王国平老师的这本《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也许,它还要在默默无闻中沉寂很多年。

  然而,这从来不是一座寂寞的山。

  自魏晋鸡骨禅师建寺,或,印度僧人阿世多建寺——此为灵岩山两大悬案,关于何时建寺何人创建,众多资料采用的都是后者。无论哪一种说法,自从建寺开始,这座山一直就是人杰地灵,众多大师在此地参禅、闭馆,众多学者踏入云蒸雾霭的山间,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

  我们不知,但是它在一直都在。或者说,佛度有缘人,山也是一样,它沉默不语,空山不见人,但亦“但闻人语响”,灵岩山颔首微笑接待它的有缘人,恰如佛祖拈花一笑,三十二位大师,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是王国平老师将这座山和这群人的故事都写进了一本书里,于是,我们看到灵岩山的存在,看到了它的故事,它的历史。这浓浓的人文情怀,让我们对此山亦有了从前未曾有过的向往。

  蜀地自古以来就地势险峻,风景独美。自古以来,蜀地出名家也多,人杰地灵绝非一个虚词,读《灵岩山传》这种感觉尤其浓烈。山因为有了人才有了灵魂,而人在此山中,人景交融,非参禅处即参禅。久而久之,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与山,山与岁月,岁月与禅意,彼此交融,故此称为一片人文福地,在不仅仅是钟灵毓秀的风景,也不只是古木森森的清凉。

  有心之人看山已经不是山,看人也不仅仅是人。

  在王国平老师文字的指引下,很想去灵岩山一探究竟。沿着大师、禅师走过的小径,在如黛山色中参悟自己的人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