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4-03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嗜好心理学》是一本由(英)理查德-史蒂芬博士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一):有趣心理反应

  哦买噶。这是一本让你哭笑不得书,粉色封面让我瞬间觉得,鸡皮疙瘩起了一身,呼,然后慵懒地躺在床上怀着一种看坏事的心理看这样的书,不得不说这书的魅力还是蛮大的。

  史蒂芬博士是个有趣的人,他的选取面非常独特,他是从人的一些特殊嗜好里去看人内心的心理活动,让人们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到真实自己同时还不忘顺便告诉人们你这样的嗜好啊,是怎么的好又是怎样的不好然后你可以趋利避害啊。

  你看这书有魔力吧,硬是把我这样的一个古板老套的家伙,变得说话都是跳跃的,而且还有点死皮赖脸的。想到这里不仅哑然失笑了,有时书和人一样,你见什么样的人就会随机地会有一定的变化,如何这个人和你再合拍点那就更不得了,因为也许他的某种习惯也可以影响到你甚至蚕食到你的。

  这本书从几个大的方面来逐一分析相对应的心理活动。我看了看,对于我来说,其中的一些嗜好我短期之内还没有,不免有些小小的遗憾,比如飙快车,我开车几乎到了郭德纲说的3迈了,所以这个应该短期之内达不成,不过没关系,我想未来这条道路终究是我的。另外因为自己的胃不好,喝大酒也屈指可数,而且喝完之后搞丢了几次男朋友,所以这事以后也和我说拜拜了,最后看了看,居然有属于我的,那就是找虐,找大压力开始压压自己,哈哈,这个属于我的风格,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我反正有,越是到了低谷时候我居然越是找虐,比如去旅游,那路走的都吐了,我居然给自己说必须不能休息爬上去,这就是自虐。。。。

  这说的和博士说的太不搭调了,降低了人家这本书的品味

  我很感动的是这本书在这一章对于我这个有这样嗜好的人来说是福音的是:博士告诉我们,要smile 是的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可以微笑,微笑,微笑,微笑这神奇力量逐渐显现,我们可以打退生活悲惨和压力从而再次拥有力量。哦,太让人感动了。

  还好吧,最后给这书一个评价,还不错哦。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二):原来你没有必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

  小时候的我算是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宝宝绝对是他们说啥我听啥,他们不让干啥我绝不干啥。讲文明、懂礼貌,熟背五讲四美三热爱,处处以一个少先队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誓要做祖国鲜艳绽放花朵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即便是进入了青春叛逆期,我的表现也不过是偶尔发点小脾气顶顶嘴而已,绝对没有发展到染上各种不良嗜好的地步。抽烟喝酒是压根不会有的,早恋什么的更是不敢。那时的我别说自己说脏话了,就是偶尔听到旁人说都很想鄙视他一番,自己就算是要骂人也会做到努力不吐脏字。总之,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遵纪守法讲究规则好孩子,属于相当听话不让家长操心的孩子

  可是做乖乖女真的是很辛苦啊!时时要提醒自己注意言行,各种事情做之前都要先想想是不是合乎规矩法则,什么违规的事情都不能做,什么不良嗜好都不敢去尝试

  不过人终究还是有爆发的一天。初中毕业的那一年,一个总是欺负我而我对其却无可奈何男生终于彻底惹毛了我。那天的我不仅用我一切能想到的各种脏话骂了他个狗血淋头,甚至还动手和他打了一架。当然作为一个女生,打架我自然是不可能赢过男生的,最后还是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后还了我一个公道

  但是是从那之后就留下了一个很不好的后遗症,那就是偶尔从我的嘴里会蹦出一两个脏字。我也知道这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经过那次痛快的痛骂之后我真的发现说脏话其实是一件很让人感觉到愉悦的事情。仿佛在脏字吐出的那一刻,本来很疲惫的自己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全身上下感觉甚是清爽

  当然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还是摆在那的,我只有在和非常熟识的朋友面前才会管不住自己的嘴。在长辈们的面前我还是相当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

  为什么我们从小就接受各种说教,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好的习惯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可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沾染一些不好的习惯呢?

  在这本《嗜好心理学》一书中,你或许可以找的到你想要的答案

  喝大酒、说脏话、飙快车、瞎胡混……甚至还有到处睡、动春心这样让人听起来羞羞的事情。

  这些平日里看起来并不是很好的一些嗜好,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于人于己都不是一件好事情,可还是有人偏偏要去做呢?

  或许和平时的压力太大有关系

  说起来这还真是一本不怎么正经的科普读物。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科普调查,来向你揭示在这些不良嗜好背后所隐藏的心理秘密

  就拿之前所讲的说脏话来说吧。作者认为说脏话其实是一种情绪表达,它能够提供一种额外的情绪表达寄存机制,能够以一种独特方式传达深层次情感。据说说脏话对疼痛还有一定的牵制缓解作用。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与某种特殊的人相处,说脏话反而能够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说白了,这是一种精神压力的释放

  除了说脏话,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另外七个不良嗜好为例,将种种“恶习”之下的各种“善与美”为你列举出来,偶尔为之,非但没有害处,可能还会收获意想不到好处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当下的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实在是没有必要让自己时时端着保持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正人君子相。只要不伤大雅,把握好度量,不至于造成不可收拾实质性的伤害,偶尔放纵一下自己,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三):一本有趣的书:为人性的“坏处”辩护

  ——读理查德·史蒂芬《嗜好心理学》

  辛弃疾《贺新郎》词:“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想想自己的嗜好、习惯,岂不一样!不一定缺乏自省能力,也不是发现它时为时已晚、积重难返,却屡屡明知故犯,犯完之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懊悔、愧疚。甚至对自我改错的能力深感失望。 《嗜好心理学》一书,仿佛为我所知道自己的“坏处”辩护,令我明白,从心理学角度定义、分析,我身上这些本想改正的嗜好、习惯,并非一味地坏,它们有它们存在理由,我无法克服它们,倒不如发现它们存在的逻辑因势利导,将坏处变好处。 著者史蒂芬说,挑战冒险运动,近乎赌命,却有它的好处。跳伞、蹦极、攀岩……之类,因为它是挑战者主动去寻求的、自我评估应该有能力应付的,属于“良性压力”运动。我最深刻体验是两次极其刺激的攀岩,平时畏高的我,相信在进入冒险场景之后能够克服心理困难,于是挑战攀岩,最危险的两次是爬上丹霞山双乳石(峰)、还有号称西江第一奇石的华表石西麓。挑战中,前面近乎90°峭壁,后面深渊没有退路,如果控制不住回头下望,随时会晕眩腿软,……对于我,轻至中度畏高,真是压力巨大!然而,“它可以用于自我情绪调节,……它会让你感到时间放慢,让你体内感受到内啡呔激增的兴奋。”“压力是我们自己头脑里下的定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把感知到的问题转化为挑战,把潜在有害的消极压力变成能提高生命力的良性压力。”现在回想起来,如此背负巨大压力的运动,“它会让你感到时间放慢”,真是很美妙的感觉体验。虽然每次攀完之后都会对自己发誓:差点掉下去了!这是最后一次!但一有机会还是忍不住想再试。 中文“三字经”极不优雅,有时冲口而出,接着后悔不迭特别在一些比较敏感庄重的场合,犯错之后有时大半天都心情不好。然而史蒂芬告诉我们,骂脏话的背后,有诸多无形的好处。“这就包括表达情感,充当说服工具,对付疼痛的手段,辨别痴呆症的方式,甚至表示礼貌(不管你信不信),骂脏话可不像你想得那么简单。” 《嗜好心理学》教我们区分,骂脏话,并不尽是用来发泄消极、丑陋的对抗情绪、冒犯别人的。例如一个关系很好的团队,相聚时经常会出现社交脏话”,表示说者与大家是“一伙儿”的,听者一般不会觉得粗鲁,反而顿觉亲密有加。另一种称作“懊恼脏话”,“操××,我又转错路口”,听者也没有感到被冒犯。还有“修辞脏话”,“真操××他妈的你来得太及时啦!”也不大会有人听着不舒服。……你无法戒除脏话,但只要你知道并谨记该“在什么时候说”、“对什么人说”,也就不算你的坏处,还有助于你表达情感,增进社交能力,也要算作好处了。 如此这般,这本书透过嗜好心理学方法分析:飙快车、涂鸦、游手好闲无聊花心游戏、酗酒甚至宿醉……都有它的好处。举例,贝多芬就是经常喝大酒的乐圣,“适度饮酒有着众多无形甚至不怎么无形的好处。……酒精让你创意十足,更加亲近社会,”这位英国的著者,看来不怎么熟悉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我们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是一个例证啊! “××××(嗜好、习惯、坏处)有着无形的益处××××”——这个句式在全书各章出现。我觉得这不是简单、勉强的辩护,现在对于自己身上的种种“坏处”,真值得重新做一次运用心理学视角的审视,重新认识和评估。以前几乎单纯禁欲主义做法并不可取、效果也很不成功。 这部为人性“坏处”的辩护状,结案陈词(终章《死硬》)竟然说到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也不尽是坏处!“通常,死亡在人们眼里不是件好事,但本章探索了辞别人世是否存在无形的益处。”呵呵,古希腊大哲伊壁鸠鲁讨论死亡,有句名言说:“我在世时死亡还没有来到,死亡来到时我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这死亡“无形的益处”到底归谁享用呢?著者的论证成功吗?有趣吗?恕不剧透。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四):为“不良嗜好”做的辩护

  为“不良嗜好”做的辩护

  评《嗜好心理学》

  足球场上运动员奔跑着互相推搡,有时候朝地上吐口水,这些行为已经被他们精湛的球技和巧妙配合所掩盖了;生活中偶尔的使坏不一定都会遭到恶狠狠的报复,反而让人觉得人际关系上多了一点乐趣。如果你如花似玉女友嗔骂:“讨厌,你坏死了。”这是证明你的“坏”行为已经得到了伦家的认可并不讨厌,还可能触动了她的春心了。如果你风韵犹存老婆笑着说:“死鬼,怎么这么不正经。”说明你老婆还希望你更不正经一些。男不坏女不爱,鲜花插在牛粪上。这个社会的神奇之处,也是在于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很多的不良行为并不一定导致不良后果,不良嗜好也不一定能证明什么不良道德。做一个讲礼貌、有道德的四好公民固然可喜,偶尔有点小毛病还会让人觉得可爱。《嗜好心理学》中列举了很多的不良嗜好:到处睡、喝大酒、说脏话、乱飙车……这些行为更多时候处于道德人士气势汹汹批评和责难,但偶尔为之还能让人有些“好处”呢,不信你可以翻翻看。

  我们知道,每盒香烟上都会写“吸烟有害健康”,但香烟的销量在每个国家都很不错。事实告诉我们:存在即合理,这话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因为从成因分析来说,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特有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成因,“不良嗜好”也是如此。到处睡显得一个人不注重自己的名声,但或许曾经解决了某个成功人士发迹之前的住所;喝顿大酒虽然伤身伤财,但一定程度上也能得到狐朋狗友们的认可和尊重这个朋友义气啊;说脏话虽然难听一些,但是如果不伤害他人,或许还是表达愤怒无奈的一种不错方式呢;开快车,嗯,有时真的挺酷的。如果说一些不良嗜好能缓解当事人的生存窘迫和巨大心理压力,且不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太大的负面效用,我们不妨用宽容态度去接纳、理解它,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坏一点”。

  人是一款非常复杂的社会动物,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很多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爱好,这里面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不良嗜好”。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在为所有人的言行举止做辩护,这些学科也同时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尝试去理解每个人的时候,首先要接受这个人的一些现实情况,理解“不良嗜好”的来源和成因,并尽可能去理解和接受,如果你还负有教育改造责任,那么还要想方设法去将这些“不良嗜好”变成让人可以接受的行为习惯。如果你不负有这个责任,就交给上帝佛祖去改造吧。

  2017-7-28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五):世俗癖好的科学说法

  我一直觉得人是很奇妙的东西,而且对心理学研究特别感兴趣,也特别好奇,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嗜好心理学》,更加觉得好奇,因为这是一本很接近现实生活的事情,像喝酒成瘾啊、赌博成瘾啊、看电视成瘾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让我迫切的想要读一读,去了解一下。

  这本书不仅仅是说我们日常生活的世俗癖好有了一个科学的解释,让我们在闲暇时间自娱自乐一下,也能够让我们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坏习惯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与别人,而且如果可以还能够让我们克服这些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和他人都会好一些。或者这像我们一开始读这本书的目的,因为了解理解懂得,才能更好的改善,然而当我们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坏习惯尤其必然存在的意义,就像那句话,存在即合理。

  这本书序言一开就写道:我认识一个人,他戒烟戒酒戒色戒美食。一直到自杀那天,他的身体都挺健康的。但是有时候想想,什么坏习惯都没有,如此的禁止自己,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

  而我们之前对坏习惯的理解,有时候并不是准确的,通过认真的阅读或者仅仅是简单的翻阅这本书,我们就会有所了解,这本书涉及到性、上瘾、脏话、醉酒、宿醉、爱情、死亡等等很多有趣又神秘的内容,本书会从此改变我们对坏的看法和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刮目相看。

  听说性行为能缓解压力?一口闷掉威士忌,能让你在社交上变得开朗活泼、长袖善舞?满口脏话、“操”声不绝,能极大地缓解疼痛?这是真的吗?

  本书将带着你游览心理学世界的“法外之境”。它不怎么像一脸严肃的正经科普读物,倒更像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谈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人类体验:从生到死,从性行为到爱情,从速度的快感到头脑放空的百无聊赖,从(适度)喝酒到脏话连篇。偶尔做点不那么好的事,蕴含着你未曾预料到的数不清的无形益处。

  本书有来自流行文化的种种趣事,还有科研领域耐人寻味的逸闻。它用亲切态度,梳理了日常生活中从酗酒到嚼口香糖的种种“恶习”,还将它们背后的“善与美”娓娓道来。

  作者以轻松,温和又有趣的口吻讲述了他身为心理学家的观点:风险和危险不一样,冒少许危险,能让生活变的更充实——当然了,要看环境。

  所以,你可以找一个阳光普照或者阴雨绵绵的日子,闲来无事翻翻这本书,将别有一番趣味。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六):做坏事有隐性好处?

  文/袁建平 微信公众号:袁氏物语(ID:yuanjianping2)

  这是一本关于性、上瘾、说脏话、开快车、爱情、压力、闲混、死亡的书,它说的是各种恶习(如涂涂画画、嚼口香糖等)的无形好处,确切说主要是在我们生活里绝不准去做的那种坏事情背后的“善与美”原理,并以大量实验来佐证他的观点。

  作者理查德.史蒂芬是心理学权威,在书中以轻松、温和而又有趣的口吻讲述了他的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坏事,并为它们正名:风险和危险不一样,冒少许危险,能让生活变得更充实——当然了,要看环境。

  书中讲述的都是坏事情,比如说喝大酒(别忘了作者还是国际宿醉研究协会的创办人),作者却指出我们对“酗酒成瘾”普遍看法的不足之处。

  大多数人认为,包括酒精在内的药物成瘾是生物性的,一旦上瘾,自由意志就严重受损,服用者会屈从于不受自己控制的力量,摄入更多该物质,就酒精而言,他们成了“酗酒者”,至少产生了“酒精依赖”。

  作者承认酗酒的确是问题,但这是一种心理问题,而不是化学成因的问题。他根据亚历山大的老鼠实验和对瘾君子的研究,得出结论:上瘾并非只与毒品有关,而是跟一切高度愉快的习惯性体验相关,这种体验有可能破坏人的正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对于饮酒,作者引用的研究是伦敦大学流行病学家进行的针对超过10000名伦敦公务员的调查,这项调查前后用了14年,他们发现:较之适度饮酒者,滴酒不沾的人和大量饮酒的人,患病的风险更大。

  此外,适度饮酒的好处还在于可以预防心脏疾病和抑郁症等问题,还有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放松心情

  书中对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性行为到爱情,从速度的快感到头脑放空的百无聊赖,在作者看来,在合适的环境中偶尔做点坏事情,蕴含着你未曾预料的无形好处。

  了解心理学最大的好处在于,直面人性真实的一面,不管好与坏。如果你想知道日常生活中种种“恶习”背后的来源,或许更能明白人性的复杂,以及更好的面对和接纳自己。

  如何让大家都愿意遵守单位组织以及公共场合的规章制度,书中并没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这正是值得每个管理者深思的问题,

  作为大众心理的科普读物,本书并非一脸严肃,更像是闲聊谈资。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七):你最关心的心理学

  你最关心的心理学《嗜好心理学》

  读完以后,觉得《嗜好心理学》这个书名并没有完全说出这本书里研究的内容,让人感觉好像是研究嗜好的,再看看封面上的几个大字——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似乎揭示了一点什么。

  看看目录就知道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了:到处睡、喝大酒、说脏话、飙快车、动春心、抗重压、闲混、死硬。都是我们觉得拿不上台面的话题,可是又都是挺让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到处睡”写的是性,开篇第一个故事就让人感觉很有意思,1983年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召开了美国泌尿学会的年会,科学家都穿着正规的晚礼服。演讲结束以后就要进行隆重的晚宴。最后一个演讲的主题是“勃起功能障碍的血管活性治疗”,主讲人并未穿着正式的服装,不过随着演讲开始,大家也就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可是用数据和照片来说明问题,似乎不是太让人信服。于是他宣布在演讲前不久,他就为自己注射了这种药物,然后教授走下讲台,让大家看看他紧绷的裤裆,然后还当众把裤子脱掉,让大家前确认一下。可以想象这次演讲引起的轰动。就是你没到现场,只看到我简短的描述,也肯定会终生难忘。

  其实这本书就好像这次演讲一样,用科学用实验去颠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颠覆伦理和道德,很多例子你都会终生难忘。书里面用实验和数据来研究和描写性,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视角。

  喝酒是不是有益健康?我们常说适度饮酒,比从来滴酒不沾对健康有好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你做过实验吗?你的实验科学吗?书里告诉你,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往往并不具备因果关系。

  人为什么要说脏话?在什么场合会说脏话,说脏话有什么用处?

  飙车的f1车手是不是因为技术好,他们日常开车就更安全?

  为什么认为什么样的人,比较美丽,标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爱情?科学家告诉我们爱情不过是一种化学反应,你能够接受吗?

  跳伞的生活人的感觉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时间的感受会变快还是变慢?

  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作者和我们一样都很感兴趣,更有趣的是,这些问题都有人设计出很科学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于是作者收集了大量的实验和数据,让你看看心理学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那些研究。甚至连濒死体验都有人进行了数据统计。

  面对这些有趣的问题,本来都是由社会学家来解释的,但是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以后,原来想当然的解释都变成不再可靠,结论很颠覆,又很合乎情理。感兴趣就看看这本书,的确很有趣。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八):一分为二,辩证唯物

  作为一本心理学的科普读物,个人认为,本书还是值得一读。因为,看似不那么正经的她,观点正确,结构清晰,案例丰富,表达流畅,偶尔还有点小幽默能让人会心一笑。

  首先,作者理查德·史蒂芬博士在序言中开宗明义,指出本书是“用科学观点说明做坏事有些无形的好处”。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走进“心理科学的大门”,明白“科学的核心其实很简单”,“科学家进行实验的时候,是想要对待议现象建立一套公平的测试机制——仅此而已。”

  接下来,理查德·史蒂芬博士分别对到处睡(性爱)、喝大酒(酗酒)、说脏话(骂人)、飙快车(超速)、动春心(爱情)、抗重压(冒险)、闲混(无聊)、死硬(濒死)八种black sheep展开了一分为二,辩证唯物的阐述,进而表明存在“The Hidden Benefits of Being Bad”。在阅读这八个章节时,个人认为最有意思是第二章喝大酒和第三章说脏话。

  一直以来,自己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喝酒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重头戏。读完喝大酒这一章节,自己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身为国际宿醉研究协会的创办人,理查德·史蒂芬博士写到“酒精既是天使,也是妖怪; 既是英雄,也是恶棍。”他认为“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但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分析后,他给出了第二章的中心思想,“适度饮酒有着众多无形甚至不怎么无形的好处”。“酒精可以让你创意十足,更亲近社会,而且,它还自带‘停止’键,也就是俗称的可怕宿醉。”难怪苏轼在《洞庭春色》中写到“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而杜甫则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古往今来,放诸四海,说脏话是时时处处可闻。理查德·史蒂芬博士针对骂粗话对于心理上的益处研究让他受到世界各地媒体的瞩目。研究课题源起于他陪同夫人生产第二个女儿时的经历。一阵痛就破口大骂的太太,在医护人员看来十分正常,却让他开始琢磨“人们到底为什么会用说脏话来反应疼痛呢?这是一种应对机制吗?是面对挫折或者其他什么的出口吗?”理查德·史蒂芬博士带领他的团队,利用几年的时间,通过实验研究,发表了三篇论文,表明“脏话的无形益处之一,就是帮助你忍受疼痛”。读到这里,我对于自己偶尔爆出的粗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本书随着对于死亡的探索进入了结局,“死亡不一定可怕,这个概念能带给我们宽慰”。“生活还将继续,而死亡永伴左右,本研究能让我们睡得更安稳些,甚至,让死亡的阴影变得黯淡一点点。”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九):不良行为的正面作用

  不良行为容易令人上瘾,因而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有害的,但这本书用诸多事实案例向人们证明,不良行为有着令人无法忽视的正面作用。

  许多不良行为容易在当今社会遭到唾弃,但是这些行为带来的快感以及正面作用却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更是有部分因素埋藏在基因里,譬如滥交,虽然不能提倡,但确实能使人愉悦且精神振奋,再譬如宿醉,虽然使人难受,却可以保护人的身体,使人不至于在短时间内过度摄取酒精,但又可以帮助人以小剂量多次的方式摄取更多的酒精。这些不良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遗传后代,或是更快地适应当前的饮食及居住环境,所以不良行为有其不可忽视的正面作用。

  无疑,对于不良行为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身,还可以帮助我们规避潜藏在性格与意识中的风险。在平淡无奇的重复劳作或者习惯性的枯燥举动中,我们会潜意识地寻求刺激与风险来获得快感,这就是开快车等有可能直接威胁到我们性命的举动的由来。要找到尽量减少这些举动的方法,恐怕这就得依赖不良行为学的研究者了。

  嗜好大多易成瘾,进而发展成普世认为的不良行为,而研究这些嗜好与不良行为的心理学,自然也可以被称作嗜好心理学了,从这点上来讲,这本书取名倒也恰如其分,只是阅读时难免稍稍有点违和。

  虽然本书内容详实,案例丰富,也有不少行为指导意义,但仍摆脱不了一个最大的弱点——枯燥。作者在书中陈列了很多类似例子,但每个例子都不是很深入地探究,只是陈列、假设、对比、探讨,阅读时难免有些枯燥。另外,书中有些对照实验冗长地赘述了诸多文字,却没有配图或图表,使人费劲脑筋想象他们的实验究竟如何做的,本来就已经比较晦涩的内容,加上如此多文字,不够有趣也不够直观。虽然我猜原书也大抵如此枯燥,但是对于不常接触实验的国人而言,还是多配些图表类的标示比较好。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十):国外的心理学家每天都在研究什么鬼东西

  本书来自腐国的实验派心理学家Dr.理查德·史蒂芬,英文书名是《Black Sheep:The Hideen B enefits of Being Bad》。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在英文语境中,“Black Sheep”是个含义十分丰富的短语,来自于18实际的一句谚语:“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直译过来是每群白羊中必有一只黑色的。因人们认为黑色代表邪恶,后来一直被用来比喻人群中那些败家子、有辱门楣的人。

  插播一个暴露年龄的小Tip,暗黑系日漫宗师由贵香织里的时代经典作品《毒伯爵该隐》,主角该隐就是一只Black Sheep。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嗜好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