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她之名》是一本由[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8-3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内有部电影叫《谁的青春不迷茫》,讲述了一个成长中迷茫的故事。青春年少有无限可能,如何处理好身边发生的事,顺利度过这段时光,社会、家庭和个人都负有自己的责任,三者不可或缺。中国如此,国外也概莫能外。被盛誉为“作家中的作家”的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写有一部《以她之名》的小说——一个意大利版的迷茫青春故事。
作品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与三个朋友——圣托、卢卡、鲍比,四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男子,围绕一个名叫安德雷的同龄女孩子,发生的一系列爱与伤痛的悲喜剧。故事的背景是意大利这个天主教根深蒂固的国家,故事没有提及具体的发生地。“我”与三个朋友先后被安德雷吸引,并与之结识。由此引发了多米诺事件,打破了生活表面上的平静。四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部作品的语言充满诗意,继承了巴里科语言的一贯风格。巴里科初出道就风靡欧美,《愤怒的城堡》一炮而红,然后是改编成电影的《海上钢琴师》和《丝绸》,大有直追华语作家改编电影最多的严歌苓之势头。
巴里科善于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把处于叛逆期的青年形象刻画的异常成功。“我们十八岁,我们是一切。”这青春豪迈的宣言,是我们都曾经铭记的。书中的四位男孩心存理想,内心也蠢蠢欲动。所作所为与父母截然不同,却能把握分寸。对于性,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宣泄欲望,充满激情,但能守住底线,不越雷池。
安德雷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安德雷很美,卓异非凡,却有着私生子的不为人知的身世。她的一些出格行为引人侧目,也吸引着“我们”。卢卡的死,鲍比的吸毒,圣托的入狱,“我”的爱与恨,都与安德雷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巴里科很好地处理了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生动地把青春的迷茫、爱及痛苦交织在一起。加之文字的生动,叙述的不动声色,场景地变换,极大地吸引读者阅读。
巴里科试图探讨身体与灵魂、理想与迷茫、爱与希望等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两代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信任与成长,在不长的篇幅内悄然展开。讽刺的是,天主教以拯救灵魂为己任,却对现实一筹莫展,甚至戕害灵魂。“我”的回归生活,带着难以愈合的伤痛。
“有的船会搁浅在荒谬的地方,人的人生也可能会搁浅在任何一张脸上。”巴里科在他的处女作《愤怒的城堡》中曾经这样说到。因为安德雷,一切改变了,一切回不到以前了。人的成长总会有难以忘怀的伤痛,在以后的岁月,等待慢慢愈合。青春如此美好,也如此难忘。
碧月清风
2018.3.29
《以她之名》读后感(二):诗意背后的隐喻
《以她之名》文/文小妖
《以她之名》是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继小说《愤怒的城堡》、《海上钢琴师》和《丝绸》之后的又一小说力作。亚历山德罗·巴里科这一次把视角回放到青少年时期,将几个青春少年与现实对抗的纠结、颓废、质疑以及无奈的内心勾勒得淋漓尽致。
依然是诗意般的语言,隐喻的象征,故事在巴里科的遣词造句中犹如一场场此起彼伏的涨潮,轻轻叩响了阅读者的内心。小说中的大部分篇章中,情节是靠着平淡的细节、诗意的描绘编织着,推进着,造成了一种舒缓而又从容不迫的节奏和淡远的调子来诉说着关于青春,关于性,以及信仰。
青春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诠释。在很多人眼里,青春是阳光的,也是积极的。然而,在巴里科的笔下,几个少年的青春带着一丝灰暗与颓废,他们抗争在自由与束缚之间,用极端的方式来挑战现实,家庭,与社会。
小说是借着“我”的视角来展开的。“我”与好友卢卡、鲍比和圣托生活在意大利的一个传统而又保守的天主教国家的小城里,在未遇到女孩安德雷之前的日子可谓是平淡如水,云淡风轻。然而,当他们邂逅美得惊为天人的少女安德雷之后,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他们的命运也由此改写。
安德雷的美,历山德罗·巴里科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来描写,有些模糊不清的感觉。可在我看来,这是巴里科有意而为之的。一方面保持了安德雷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凸显他在安德雷身上所隐射的某些寓意。在很多时候,我更愿意把安德雷理解成是与这个保守而又传统的小城,以及宗教信仰对立的某种新生力量,和外来的文化。是的,小说中的安德雷不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某种新鲜事物和文化的符号。是以,她的出现,无疑给小城,给许多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撼动,撼动了他们曾经年复一日,日复一年的沉闷和守旧。
面对新鲜,面对诱惑,不少青少年陷入了矛盾之中。他们渴望拥抱新鲜事物和文化,内心却又在传统和安分中低徊。然而,许多人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丢掉了曾经的信仰,比如卢卡以自杀来结束了短暂的一生;鲍比在吸毒中毁掉了人生;圣托因无聊而枪杀了希尔薇。几个曾经非常普通,亦打算普通度过一生的少年,却在人生最美的年华里做出了让人震惊的事。小说中,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并无意指责任何人,不管是像潘多拉一样的安德雷,还是几个少年。因为很多时候,青春是在不断犯错,与现实抗争后才能慢慢丰盈起来的一种经历。
表面上,历山德罗·巴里科只为讲述,用最诗意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可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那种“隐喻性”,以及独具思索性的内力,却如同外柔内刚,以爆发力为主的化骨绵掌一样,一下子能击中读者的内心,引发反思。犹如小说中,巴里科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读者抛出了许多问题:面对理智与随性,传统与现代,克制与诱惑……等一系列矛盾所在,该如何抉择?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以她之名》虽然以一种独特的叙述调子吟唱出来的青春带着残酷、迷茫以及丧失自我,但是这些总能唤起每个人的生命意识,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责任。而这,正是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文字让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可贵之处。
《以她之名》读后感(三):你我的安德雷
读巴里科的小说,给我的感觉常常是两条平行线,一条是叙事,笔调很舒缓,但是推进很迅速,一下子几年、十几年就过去了。另一条是意识和情感,这是巴里科小说的玄妙之处,在叙事的同时,他的文字总能烘托从一种超脱故事的意向跟着走。在《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故事显得光怪陆离,但是一种孤独的情绪在文字中流淌,同样的调调在《丝绸》中也体现出来,故事的架构显得很大,从欧洲到日本,又从日本到欧洲,但是体现的情绪又很“小”。
而这本《以她之名》与巴里科的上述代表作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些特别之处。在叙事上,读着还是很熟悉的感觉,在意大利的小镇,四个男孩和一个少女,故事同样有超凡脱俗之感,似乎就是生活细节的琐事,却层层叠叠的快速推进,让四个男孩的人生在薄薄的一本书里改变。这是巴里科的小说特色,篇幅都不长,但是很厚重,始终有种个人史诗的大气。
而与此前作品不同的是,《以她之名》的视角更为特别,在巴里科的小说中,通常都有一位主人公,有着与俗世不同的人生体验和境界。在《海上钢琴师》中时1900,在《丝绸》中是求取蚕种的荣库尔,在巴里科大环境的描写中烘托着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并感染读者。
而在《以她之名》中,情况有些特别,这本小说并不只是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了“两个世界”的对话。谁是这个故事的焦点呢?从叙事的角度,似乎是四个男孩,他们在成长中一同摸索着这个世界,并逐渐走向分叉。巴里科再度体现了其小说“容量”(字数)少,但是“含量”足的特点,短短的篇幅下,四个少年的人生故事竟然显得那么饱满,充满戏剧性,又令人心痛,似乎突然之间,一切都变了,四个曾经一起玩乐队的男孩,经历了人生的突变。
然而,所谓突变,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内情的现象,于是,故事的另一个“焦点”更加不同,那就是女孩安德雷。在整部小说中,她构成了一个与男孩们不一样的世界,它们平行展开,却又最终交互。与男孩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相比,安德雷的显得超凡但是并不脱俗,甚至显得有些“脏”。是的,安德雷最初的世界正是舆论和想象构筑的,与这些男孩相比,这个少女仿佛已经活了百年,身上带着人生的沧桑,于是,四个男孩出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有人试图去“拯救”,有人试图去拉拢, 安德雷正如每个少年成长过程中对自己不属于的世界的意象,显得陌生,显得精彩,显得肮脏,显得迷人。
于是,终于,两个世界碰撞了,四个男孩的成长随之加速,也随之分道扬镳。这个过程的叙事充满了一种真实的魔幻主义色彩,说它真实,是因为种种事件的发生并不新鲜,中间的戏剧化反转在逻辑上也说的通;而说它魔幻,是因为这些事情如此集中而快节奏的附着于四个男孩的人生中,实在太光怪陆离,太让人不是滋味,整个过程宛若观看一场阿莫多瓦的电影,是的,这部小说如果改编成电影,一定要让阿莫多瓦来导演,哪怕他是一个西班牙导演。
而最终这个两个世界的碰撞,让我感到魔幻的原因或许更在于,我不愿它真的发生了,哪怕只是在一本虚构的小说里。在这本小说中,巴里科给出了我们熟悉的感觉,但是最终故事的走向却大为不同。在《海上钢琴师》中,在《丝绸》中,尽管也有伤感和离愁别绪,也有人生的不可为而为之,并最终不可为,但是却始终带着一丝美感。而在这本小说中,故事给你的是伴随一次次反转带来的情感冲击,让你感觉,怎么会这样,如果他早知道。。。这是一部带有痛感的小说。但是,这也是巴里科的可贵之处,敢于来些不一样的尝试,正如第一视角的男孩,经历了苦痛,却也有着与生活的和解和感动。
在经历了许多,或许太多之后,书中疲惫的“我”很久之后再遇故人时,一段表述令我印象深刻:
“现在,我仍恨她。我仍然认为是她造成了我们所有的苦难。但毫无疑问,那一刻,在这样一群陌生的人之中,我竟觉得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我情感的边界早已改变。一切都不可理喻,但我觉得在那块奇特的木筏上,有一个我们的人--我们都有互相靠近的本能”
是的,那些曾经刺痛过我们的人和事,证明我们活过,经历过,每个人成长路上或许都有自己的安德雷,她给你爱恨交织的经历和回忆,却成为你回忆中最挥之不去,甚至感觉真实的烙印。曾经,你可能忿忿的给自己鼓劲“那些刺痛我的终将让我更强大”,但是当你真正成熟和强大后,才发现,那些曾经刺痛你的更让你时常平静的追忆,念念不忘。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以她之名》读后感(四):读后感
蛮神奇的一本小说。
之前看过他的海上钢琴师和丝绸。蛮诗意的一个作家。故事情节不强,内容比较感性。但是又不会变成一种充斥着情绪而有点自恋式的写作。有点像梦或回忆。故事的大体背景是模糊的,个别的事件,人物,情境是清晰的。
与其说四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时代变化冲击下的保守的意大利小镇上青年人的青春故事。里面涉及到当地人的观念,宗教信仰。有趣的是,描写了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女孩安德雷。但是却没有具体描写她的外貌。她是什么肤色,眼睛是什么颜色,她是否丰满还是苗条。作者虽然没有写具体的外貌,但是在情节的描写上还是感受到了这个女孩的不同寻常之处。
对于每个男孩来说,青春期时候遇到的女孩可能会影响一生。这本书里甚至有大胆的三人行的场景。但是写的并不让人觉得色情。当一个孩子的孕育被得知,男孩们被震惊了。因为作者是从其中一个男孩的视角来写。所以很多切身感受写的很真实。里面的对话也很真实。4个男孩走向了四种不同的命运。
我在想,阅读中的有些艰涩感可能与翻译有关系。这是一部轻柔的笔触的但是写了残酷青春的小说。虽然娱乐性不强,但是贯穿了作者一贯的个人写作风格,优美,完整,真实且动人。
《以她之名》读后感(五):青春的禁忌与放肆——谈谈巴里科的小说《以她之名》
一、
《以她之名》是我读的第三本亚历山德罗·巴里科作品。相较《海上钢琴师》的传奇色彩,相较《丝绸》的神秘与温柔,这本讲述一个放荡女孩和四个性格各异的男孩的故事,读得我特别惆怅。
放荡的女孩怀孕了,与之相关的四个男孩,或自杀、或杀人、或吸毒、或陷入更深的迷惘……巴里科所呈现的青春的禁忌与放肆,与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相通之处,但巴里科笔下主人公在亲历这一切时的思考,则显然更具有阅读价值。
二、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和其他三个小伙伴(卢卡、圣托、鲍比)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都是天主教徒,且有着强烈的信仰。在空余时间,他们去医院做义工,“给那些被遗忘在屎尿之中的病人换床单”;他们一起玩音乐,组建了乐队,并在教堂里演奏;青春期的他们与女友偷尝禁果,却始终不肯进入对方的身体,只为保证女友在婚前的贞洁。
这四个看起来乖乖的少年,其平静的生活终于被“她”——美丽而放荡的安德雷打破。
安德雷是富家女,有一种独特的、毫不刻意的美,有着某种类似男性的坚韧气质。她的私生活极为放荡,“在电影院的洗手间里,她靠在墙上等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进去,占有她——她甚至连头都不回一下……她不在乎有时候先是父亲,随后是儿子——似乎,她什么都不在乎。每一个清晨,她复归自己,不属于任何人。”
安德雷对四个少年来说遥不可及,但他们又被她的美迷得神魂颠倒。
三、
四个躁起来的小伙伴,打电话邀请安德雷加入乐队唱歌,但被安德雷拒绝了。
“我”和圣托组队,去拜访安德雷的母亲,寄望于她能挽救堕落已深的安德雷,结果却被她讲述的一个更为放荡的故事给奚落回来。
最先与安德雷搞在一起的是鲍比,接着,当着圣托的面,安德雷与“我”和卢卡纠缠在一起……当我和卢卡醒来后,圣托与安德雷均不知去向。
四、
安德雷怀孕了。这一消息使得自带忧郁气质的卢卡不堪承受,终于跳楼自杀。卢卡的死瓦解了剩余三个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他们变得疏远起来。
“我”从女友那里得知,安德雷在与我和卢卡做爱前,已有孕在身。
那么,孩子是谁的呢?孩子的父亲竟是四个小伙伴中最为虔诚、未来要做牧师的圣托!也是这个圣托,用手枪杀死了异装癖,锒铛入狱。但圣托对“我”的探望,却丝毫没有给出实质性的答案。
五、
小说最后,“我”和安德雷坐在教堂的长凳上。“我”暗示自己,要带着尊严完满地度过一生,“我前行的脚步将比任何恐惧更加锋利。”
事实上,“我”这种选择与信心,不过是经历了这一切的主人公在陷入更深的迷惘而没有答案后的无奈之举。
过去已然纠缠不清,只能奋勇前行。
六、
这本翻译过来不到9万字的小说,其阅读过程并不轻松。
作者在讲述安德雷和四个男孩的故事时,也涉及了安德雷、卢卡、圣托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早就了不同的孩子,但相同的是,这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
其中,尤其令人嗟叹的,是卢卡与自己父亲之间极度缺乏沟通。卢卡对自己父亲的认识,竟是源于无意间听到“我”父母之间的谈话。“我”父母认为卢卡的父亲有严重的抑郁,是可怜的病人,但实际上他喜欢站在栏杆前只是出于小时候的习惯而已,并不是想要跳楼自杀。卢卡自己选择了跳楼自杀,又令他的父亲很是不解,真是够讽刺的。
七、
小说的意大利原名为“Emmaus”,出自《路加福音》24;13,以马忤斯是耶稣基督死后复活向人现形之地。
“我”和其他小伙伴都很喜爱这个故事,因为“刚开始,耶稣似乎也不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死亡,他们也不了解他和他的重生。”这种无明性,显然就是生活本身该有的样子。
八、
巴里科用第一人称视角,与读者一起经历青春的迷惘。
青春的迷惘是什么呢?
“我们用巨大的幻觉供养幼小的心。我们如同以马忤斯的信徒般,盲目地走在路的尽头,没有认出身旁的朋友和恋人——相信一个不再认得他自己的上帝。也就是说,我们了解事情的起源,经历它的结局,但总是丢失核心。我们是晨曦,也是终结——永远太晚醒悟。”(第72~73页)
“永远太晚醒悟”,造成了青春的迷惘,也造就了青春的魅力吧!
——————————————————————————————————
书籍信息:
作者: [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原作名: Emmaus
译者: 成沫
出版年: 2018-3
定价: 48.00元
丛书: 巴里科经典作品
ISBN: 978754048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