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是一本由(日)安野光雅著·绘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一):无招胜有招,无技胜有技
幼时读《倚天屠龙记》,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桥段是:赵敏带着她豢养的一干高手前来武当山寻衅,大敌当前,身受重伤的张三丰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敌人的面教授张无忌自己刚创出的太极拳。张三丰一边教拳法,一边还不断地问张无忌,前面教你的招法忘记了多少?张无忌回答:我一边学,一边忘,现在,我忘记了,全部忘记了。张三丰仰天长啸,哈哈,你学会了……
这,就是无招胜有招,无技胜有技。
原以为,这只是武侠小说中的情节;不料,这次读了《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惊喜地发现,无招胜有招,无技胜有技,在安野光雅先生的绘画教材中也有了对应物。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绘画书,说它特别,是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绘画技法书,告诉家长和孩子:
打破传统绘画技法对思维的束缚,放飞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艺术天赋充满无限可能,为孩子绘画甚至将来成为优秀的画家奠定基础。
是的,如果所有孩子学绘画,都首先学技法,死扣技法,桎梏于技法,拘泥于技法,千人一面,千画一面,所有的习作都如同一个模子里浇筑出来的雕塑,哪有想象力、创造力可言?孩子天生就有很奇特的想象力,他们眼里、心里的事物和大人眼里的完全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这一点每一位妈妈肯定都深有感触。孩子的想法经常出其不意,非常特别。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这种个性、这种特别抹杀掉,让孩子循规蹈矩地死守技法,势必会抑制孩子的思想和天赋。艺术天赋不但得不到挖掘和培养,还变得约定成熟、整齐划一,索然无味。
孩子天生具备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大人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激发,鼓励孩子去自由地创作。而以传统甚至固步自封的方式绘画,画出的画要不长一样,要不陷入死板、没有灵气的临摹中。鼓励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吧!孩子们的画也许很稚嫩,也许不成章法,但是却充满了灵动的感觉和生命气息。所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和空间,让他们用画笔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也许他画出来的,并没那么漂亮,但久而久之,他会在绘画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就会让作品变得充满灵气。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二):如何画一幅风景画
这本书其实不是一本教材,个人觉得,更像是安野光雅以水彩画作为载体的一本旅行随笔。 书中描述了他走过的欧洲国家,来到很多历史悠久的小镇写生,以及在写生中自己关于绘画的一点感想。
既然不是课本,所以读起来也十分轻松。作为一个学过绘画的人,我比较赞同的一点,是安野光雅提倡的按照作者的思想来创作。
的确,技术很容易学会,只要勤加练习,但内心的创作力才是画者的灵魂。安野光雅的画,我没看出来画的有多像,但色彩和构图,还有画面传达的温度,能够看出作者在绘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作画的人。
他讲到了创作的切入点,还有一些细节。我十分清楚的记得二十多年前自己学习画画的第一堂课,是跟着老师画一个坛子和两个橘子,其过程十分的枯燥;而最终判断所画结果如何的,是像不像。
我不能否认这是国内美院考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让一个不满十岁孩子画画,我觉得还是更应该引导他如何思考,而不是以创作的结果为导向。
安野光雅这本书让我感觉到的,是画画并不是一件乏味的事。比如颜料纸张,比如观察力和水墨技法,他带给你很随意的思考。他是一位老者,始终随身带着一个自制的取景器,是一个萌萌的小木框,十分的精巧可爱,画画有时候就是需要这样单纯的童心,越追求技术,反而欲速则不达。
从书中他的每幅作品,都能看到畅快和自然。梵高的教堂、瓦兹河畔,科茨沃尔德的秋天,房屋倾斜的村庄、种满葡萄的山丘……他描绘的风景中,看到光影、看到色彩、看到线条,感受得出创作者澄明的心境。谁说画画一定要画得像?说实话,如果看到画风景的作者创作出跟实景一模一样的作品,我反而觉得可怕。
我想你一定看过梵高、莫奈、毕加索等不同画家的画,无论是色彩浓烈鲜明的《星夜》,还是看上去有点割裂狰狞的《亚威农少女》,我想能够直抵人心一击即中你的,一定是画家从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至于像不像,真不是欣赏艺术应该有的讨论,因为比起看重流派、压抑个性,能够随心所欲的作画,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才是理想状态。
个人目前最喜欢的一幅画,是点彩派画家巴特勒的《伯爵庄园》。红色的虞美人,黄色的金凤花,风中摇曳的叶子……你看不出来哪里好,就是能感受到花园里的微风、草木的香气,随之而来的是明媚的心情,不得不说,这就是艺术的神奇之处。
正如安野光雅在序言中所说,“你喜欢画画,这就是最好的基础。如果你对画画一窍不通,那就太棒了,因为你还没有被死板的观念所禁锢,充满了打造个人风格的无限可能。”
个人最近正在创作一幅明星肖像,具体可见豆瓣日记《聊斋志异—张氏女》(痛苦脸—_—)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三):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的世界,才是理想状态
因为每周推荐英文绘本,对绘本的内容和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即便如此,每次接触到获童书界最高奖项“安徒生奖”的作者/插画家或者绘本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增加几分敬意。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的封面,让我为之怦然心动。大片明快的黄绿树木彰显着深秋的景象,白墙黑瓦的屋舍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沉静安宁。可是,安野光雅是谁?
一个画家、绘本作家、随笔作家。早在1984年,因《旅之绘本》系列而荣获“安徒生奖”。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本课,是他在欧洲旅行写生的随笔集。他去法国的奥维尔小镇,那里有梵高的教堂。他像个孩子一样,带着取景框去观察教堂,最后得出画画的灵魂在于心灵自由,技巧和工具不可能是影响绘画的根本所在。他在瓦兹河畔做点彩实验——一种绘画技巧的实验,让我想起人气绘本The Dot,一个孩子去学画画,最后只在白纸上画了一个点。幸运的是,他的老师把这个点当作杰作,装裱起来放在教室里展览。孩子长大后成了绘画大家,也教孩子画画,遇到了跟他当年一样的孩子,做了跟他老师当年一样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似乎真正明白了扉页上的那句话,“如果你想毁一个人,就手把手地教他,等他飞速进步到一个程度,那就是终点。如果你真想培养一个人,只要默默看着他,等他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来。”
安野光雅的文字,有着日本作家特有的疏淡味道:观点和道理不显山不显水,似有还无,润物无声。读这样的文字,是轻松的,自在的,可以不疾不徐、有自己喜欢的节奏的。他写英国科茨沃尔德的秋天,是一处让人心醉神迷的地方,是每一次去英国必去的地方。他画科茨沃尔德的秋天,选择用一种低调沉稳的色调,因为颜色过于鲜艳浓烈反而容易失败;画面的中心如果是一棵染红的树,仿佛在说请看这里,完全体现不出他的本意。读过文字后看他的画,再读文字后再看画,竟然在他的画作里看出了他作画时候的百转千回。
原来,一幅画的呈现,背后是灵魂与大脑的反复较量胜出的结果。很多时候,画家会被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牵引,无法设想出最终会画出怎样的画作来,就像一个写得动情的创作者无法预料一个精彩故事的发展一样。
在一幅画作面前,敛气凝神,看出了画家的反复和纠结、快意和洒脱的人,大概是画家可遇不可求的知音了吧。
艺术就是感染力。一幅幅画,一段段文字,疏淡自适的安野光雅通过十二堂绘画课,让我们了解到绘画的本身是自由,只要喜欢,不论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有没有基础,会不会技巧,皆可愉快地画起来。“比起看重流派、压抑个性,能够随心所欲地画画,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才是理想状态”。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四):痴人说画
钱锺书说,如果觉得鸡蛋不错,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执着于辨认哪一只鸡,真是痴人了。画家安野光雅或许是乐于被视作痴人的,在《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里,安野称他的书是写给“爱画如痴”的人,这也是学好绘画的不二法门。
画痴们往往是画材控,安野光雅不光囤了一大堆铅笔、酷爱买高颜值的画材,还钻研起纸张、颜料的制作方法:去造纸厂看看、尝试用自然界不同材料制造自己的颜色,这不正是认识“母鸡”的过程吗?了解不同纸张、颜料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当下的那一种,充分表达所想。早期的西方画家都要自己研磨调色,天才达·芬奇尤其喜欢尝试新配方,无论成品有没有缺陷,这一过程都是愉悦的。
安野光雅也爱追随前辈大师的足迹,去他们作画的地点、揣摩他们作画的方法,如同在与他们交谈。全书章节基本都是以这些地名串起来的。一边感受画家眼里的风景,蜻蜓点水般地讨论绘画心得,一边尝试作画,体会其中的困难和奥妙,这是很有趣的过程。安野自言,他是受象棋国手米长邦雄的启发,认为与其手把手教一个人,不如静观他凭着自己的热爱超越极限。安野自己在《十二堂绘画课》里展现的,正是如何凭着热爱去挑战极限:在画室里临摹大师作品,跟站在大师同样的角度创作,哪个容易哪个困难一目了然。没有非凡的热爱和勇气,谁又会像安野一般对困难的那条路甘之如饴呢?换言之,安野已经展现了“授人以渔”的过程,对想向他学画的爱好者(读者)来说,去实践中探索比照本宣科好,这亦是安野之所以没有像其他绘画教材一样,按照线条、色彩、投影等章节逐一介绍的原因。
作为一个真正的画痴,做好了全身心投入的准备,并不意味着创作的作品必然能令人满意。即使是安野光雅这样已经小有名气的画家,也不是每幅作品都尽如人意。相比于《ABC之书》、《安野光雅画集》里耐心细致勾勒出的作品,《十二堂绘画课》里的某些粗放的作品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同一个安野光雅吗?但另一方面,也不难理解安野所说的要多创作、多尝试。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既跟风景有关,亦与性格、心境有关。修拉的点彩画美则美矣,效法者也不少,为何“点彩画派”没有一个后继者像修拉一样出色的?还有安野的失败尝试很能说明问题,自己的个性和创意是作品的生命,旁人模仿不来,也真的不能只学会技法便一味拾人牙慧。安野同样重视画速写,飞快记录下目之所及,把握当下感受;重视描绘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让画面生动起来的人物,寥寥几笔的点缀天壤之别;重视画面的协调,适度牺牲一点真实性亦无妨,突出鲜明特点更使观者印象深刻……
归根到底,绘画毕竟不是照片,精准真实不是绘画的终极使命。如果有什么令绘画比摄影更有魅力的东西,那就是作画者(未必是成熟的画家,包括学画的读者)用心投注的爱。游走于前辈的足迹,多远的距离、多长的时光,都阻挡不了画痴的爱。何必怕丢人,撒手去画吧!
——丁酉年读安野光雅《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五):爱绘画修心境
怀揣文学,头脑中满是数学和建筑学的奇思妙想,一手还握着温暖的画笔......在这世上的人儿之中,除了安野光雅先生以外,如此之人估计也寥寥无几吧。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爱,才能激发我们去苦苦钻研;只有爱,才能够在瓶颈期鼓励我们去解决问题并坚持脚下的路。安野先生用自己一生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绘画的实践,默默地诠释着。
如山涧清泉般的畅快话语,跟随着他如吟游诗人般的脚步,从奥维尔小镇到皮恩扎,一幅幅静匿的草图,一张张精彩的成品画作,伴随着他最爱画家的足迹,走遍欧洲的乡村、田野与小镇,把那一份从久远时代便留存下的自然人文风光从镜头前、从画作中、从书页中再次散播到世界各地。
什么是绘画?每个人适合怎样的绘画技法?当绘画史发展到今天,要言简意赅地回答上述问题应该比较困难吧。在无数的艺术家中谁是那颗最亮的启明星?在无数的流派中哪类派别才能真正让情感得到抒发?安野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文字行间里不难看出他对梵高的热爱,梵高所处的年代正值传统绘画与当代绘画的分水岭时期,从印象派这个词汇诞生的那一刻起,绘画便不再仅仅是表现静态的事物,而是让画家们更注重沉思,更注重独立自由灵魂的表达。绘画意识上的变化也促使各类现代绘画技法的创新,之后的艺术家们用各种表达方式,各种材质创造出了一个异常斑斓的崭新世界。
如何表现一条条安静的小镇街道、一排排矗立在田间的树木、一座座古建筑与城堡教堂、一排排慵懒的农舍、一片片散发着金光的葡萄园……抓住最美的光,把握最夺目的景象,夸张一下倾斜的老建筑,尝试画出大面积的阴影,用油画棒试着点彩画,尝试,便能领略其中奥秘,在头脑中再加工,用历年积累的审美重新构建一副完美的景象。跟随安野先生对色彩的运用,便能调和出淡雅的色系。他并没有手把手一步步教导你如何完成点、线、面以及物 体的形与色,而是在奇妙的言语运用之间,让读者获得绘画的真谛,不由得跃跃欲试。
安野先生在对绘画技巧与意识的分析之外,也毫不避讳他在创作中的探索与失败。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预示着即将往前再进一步。无数的可能中,有些被加工,有些被直接表达而更多的却是放弃。而这些被放弃的作品对我来说是更宝贵的财富,每一次蜕变的阵痛都是成长的基石,文中提到的舍弃掉取景框,大概也意味着抛弃条条框框的束缚吧?一张白纸才有更多可能。很难得的是,已逾耄耋的安野先生拥有一颗始终如一像刚进师门的学徒般谦逊与平和的心境。
追本溯源,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更加便捷、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各项工作,但增加一些对原始材料的了解与认知更能让绘画者系统的了解每一滴颜料、每一根笔和每一张纸得来的不易,绘画是神圣的,并以此延伸到人类世界的各个领域。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六):走进诗意盎然的绘画世界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女儿喜欢画画,也学了七年的画画,所以我特地申请了这本《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想一睹他们的光彩与过人之处,还有哪些是需要我们改善的,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不管是学习画画还是音乐,又或是别的特长,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找一个给力的培训机构,然后再找一个优秀的老师来辅导孩子。我也走不出这种俗套,因为我们是外行,所以只能把孩子的兴趣交给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有时也害怕她会被禁锢,被约束,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不能自由地去创作,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担心归担心,但是后来我们也会适当引导女儿慢慢画出自己的风格,可以随意一些,不必刻板。
安野光雅,日本殿堂级儿童绘本、儿童绘画大师,亲自传授绘画诀窍和绘画心得。致力于培养孩子正确、优秀的绘画理念。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艺术天赋,为绘画甚至将来成为优秀的画家奠定思想基础。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自由创作,让艺术天赋得以释放,不被约束、不被禁锢。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分别为梵高的教堂、光影与色彩、瓦兹河畔、速写风景、科茨沃尔德的冬天、画画的工具、法国农庄的造纸厂、英国的颜料厂、房屋倾斜的村庄、种满葡萄的山丘、法国的古老城市、托纳卡纳的山丘。相信在通过十二堂绘画课的学习,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打破了我以前对画画的认识,它让我知道绘画不是死板的学习,绘画是艺术,是你对所看到的事物甚至包括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画自己喜欢的,画自己想画的,打造属于你的风格,没有规定你必须要怎样画又或者你不能怎样画。如果我们把一幅画的条条框框都定死,那何谈创造性,如果大家都是统一的风格,那何谈创造力。否则,莫奈也不可能让印象派熠熠生辉,梵高也不可能从印象派中剥离了抽象的概念,特立独行地、充满激情地表达属于自己的风格。所以安野光雅在书中说:如果没有梵高,也许印象派只是拘泥于技法,最终以变成陈腐的流行而告终。
在梵高的教堂,他做出了示范,刚开始机械性地用取景框,后来放弃了用取景框,开始自由地描绘形体和色彩,他懂得用热情去绘画,而不是机械性的。安野光雅告诉我们绘画不在技术,最重要的是创造性。画者的感性决定一切,只要像梵高那样把看到的东西和感受,坦率地画出来就好。这也让我们在欣赏梵高的那些画时,为何如此震撼的原因了,因为他在自由创作,他在用心创作,他一直在探寻属于他自己的风格。
在光影与色彩中,他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绘画。列举出了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著名的作品,记得当时这副作品也是引起强烈的反响,引起争议与嘲讽。莫奈算是印象派的先锋人物,也因为他的这个作品印象派才得以出名。因为印象派描绘的是瞬间的印象,也就让我们关注起了光影与色彩。后来修拉创作了《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他不光是色彩、形状、层次、色调等由画家用直觉处理的元素,也可以由科学的方法来表现。他尝试粉蜡笔用点彩试验的方法来画风景,最后得出点彩过分追求技法,而像梵高那样神奇的线条,才让人有战栗的感觉。有时要不停地、反复地去尝试,才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也需要他有足够的耐心和大胆的尝试。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画简笔画、素描一样,不断临摹,那么它最终就会流于技法的限制。而只有像梵高这样,敢于表达自我,突破常规的人,才能创作属于自己的风格,才能成为真正的绘画大师。当然前提是我觉得一定要保证技法的情况下,再来创作属于自己的风格那样更好,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强,这样会游刃有余。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一样的道理,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时也是如此,如果你太死板,太约束自己,估计也很难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孩子是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因此如何引导他们绘画,对他们来说都会有深刻的影响,而鼓励他们勇敢地、自由地表达和绘画,才能保护甚至挖掘他们艺术天赋无限的潜能。
安野光雅擅长运用想象力与好奇心,将艺术与科学融为一体,创造出兼具知性与诗意又充满童趣的作品。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画画,不妨来看看这本书的精彩,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画画,那这本书中也可以帮你打破常规,开启一片新的天地。让安野光雅带领我们走进诗意盎然的绘画世界。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七):画画这件事
 我们有幸见到《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这本书。在我看来,画画是世界上最棒的事情,跟着大师学,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快的进步和长进。  我们认识安野光雅大师还是拜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所赐,他是一个数学教授,他推荐了几本数学的绘本给我们家妞妞,然后我们认识了这个画家,当然这个数学绘本就是安野光雅的美丽的数学系列。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美术画画艺术这件事一定是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后来我们也读了安野光雅的很多绘本,关于诗歌的,关于风景的,今天终于见到了真正的绘画方面的书籍。我们对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觉得神奇,有些事很契合我们对绘画的理解。一个热爱画画的心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至于技法和技巧这些都会学到,兴趣的长久却是不好保持的。在幼儿园的绘画兴趣课上有多少孩子,看看现在在家自己还画画的孩子还有多少,你就会觉得,很多孩子对于涂鸦,对于色彩,对于美的所有向往,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黯淡下来,有的消失了。很幸运的是我们的孩子对于这件事还保持这旺盛的兴趣,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定时定量的练习,更多的是一种兴之所至的涂鸦。她在坚持了2年不断随机,无规律的练习中,也得到了很多奖品,这些不断的激励对她也很有帮助。  但是对我的孩子来说,只能算是兴趣,没有进行到很专业的程度,因此我们也有时候觉得自己能接触一下比较严谨系统的学习很重要。我们试着去兴趣班学习,也试着跟着老师学,孩子有很多素材可以画。有一次比赛,我们看到别的孩子拿出的工具箱简直自惭形秽,我们简直像是来打酱油的,惊喜意外的是没想到还是拿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奖金。在《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中我们得到了安慰,即使大师也不是以色彩拥有的多,工具拥有的高大上而出色,书中的点画所用的工具就是孩子们用的油画棒吧,我们掩面偷笑的时候,觉得没有松鼠毛的画笔,没有打开就像是3层独栋别墅的豪华工具箱也没有关系。  我看朋友圈中很多妈妈晒自己的孩子的画,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的画明显是没有老师教授的,但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我想这样的孩子如果早一点接触到好的绘画课材料,一定能把自己想表达的,自己看到的美景定格在纸上,我们的绘画是一首和生活不一样的诗歌,它在风景的底板上添加了充满音符的韵味,希望每个孩子用自己的爱和安野光雅的技巧和经验形成自己的风格,做一个岁月的记录人,把生命中的风景,生命中的感动用画笔创作出来。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八):兴趣是学习绘画最好的老师
当我阅读完这本书后,合上这本书发现这是《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从中这本书中,读者很难看到“课”的影子,他更像是一个长者,将自己绘画的心路历程展现给你看,然后你凭着自己的理解去感悟。安野光雅在书中也是如是说:“你喜欢画画,这才是最棒的基础。”我相信这本书的存在的意义,在于让读者读完这本书喜欢上画画,而不是学会了什么。
这十二堂课的地点大多是在欧洲的小镇,可以说我们对于欧洲小镇的风光仅仅局限于纪录片中,小镇的历史在这本书中寥寥几笔就讲完了,更多的是它的风景。这边风景独好,用怎样的画法来记录这一刻。这才是安野光雅想要给予我们的每一堂课。他在画作中用浅显的文字和笔法来向我们展示精致细腻的风景,他敢于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技法和颜色去表达自己所看到的风景。
读者可以通过看一张张照片,来看安野光雅是绘画的姿态。对于大多数人绘画在教室里,对着石膏像一笔一笔勾勒,而他绘画的对象则在于广阔的田野上——他用他的画笔来记录他所看到的景色。他的绘画与实际的景象并不完全一致,但画面呈现出来的却是灵动有活力的。
整本书中文字部分的讲述并不多,而文字部分的描述大多是自己在哪里画的,有着怎样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将一个既定的绘画套路展示给读者们看——也许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吧。他更像是在创造,创造出一幅作品,用感性去引导着画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感受。这个过程是他所带给读者们的。另一方面也是他解读大艺术家们的作品,带领读者们窥探其中的一角。
所以安野光雅这十二堂绘画课能够提升我们绘画的技巧吗?我想并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在将自己热爱的事情展现给读者们看。如果读者们因此喜欢上了绘画,经年之后,读者们也可以有一套自己的画风,成为自己曾经艳羡的那类人。
这十二堂绘画课对于小孩子的绘画启蒙也是非常重要的,整本书都在渗透着一种精神:你喜欢画画,那就画吧,不用在乎什么画法,不用在乎好不好看,不用在意这个颜色和那个颜色是否会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坚持下去,敢于去创造自己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九):大师的绘画随笔
安野光雅,1984年获得国际童书界最高荣誉“安徒生奖”画家奖。善于在画作中用很浅显的文字与图案,精致细腻地描绘风景,运用想象力与好奇心 ,营造温柔独特的氛围。
记得看书的简介前言中曾经写道,你喜欢画画吗?你想画画吗?画画到底是什么?对此,我给出了肯定的问答,是的,我喜欢画画,还偏爱绘本,但是自己并不会画画。在《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一书中,我看到安野光雅写到,你喜欢画画这才是最棒的基础。那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很高兴有这样的基础,然后再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下,怎样去画才可以画的很好。
在十二堂绘画课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去了很多地方画了很多当地的美静。比如法国的瓦兹河,英国的拉文纳姆,意大利的皮恩扎等等。与其说是教读者画画,不如更确切的说,作者是将自己画画的场景再现,然后告诉读者,自己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如何创作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信这样一位画画大家的创作经历,可以给爱好画画的朋友们有着不同的启发。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当思维还没有被死板的观念禁锢,就会充满了打造个人风格的无限可能。
在法国的奥威尔小镇上,作者讲述了自己头一次用取景框来作画的情景,试着用写实的风格标会梵高对的教堂。在英国的课次沃尔特,讲述了速写画的创作。作者说,乍一看,很简单的素描,其实是画着做真实的投影。他利用车窗的玻璃进行临摹实验,然后给出了多张速写作品分享给读者。而在同一个场景,书中有时候会给出了不同版本的绘画,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一下差别。比如《农户和储藏室》这幅画,大家就可以自行去对比感受下。
对于没有系统学过绘画的人来说,可能感受不到所谓画失败的感觉。比如《拉文纳姆的街角》一画中,作者就说影子拖得很长,这幅画失败了。而实际上,一画影子,时间就有静止了的感觉,更能强调远近和立体感。
在十二堂绘画课上,不仅有作品展示,创作解说,好坏对比,同时对于画画的器材也做了讲解,比如颜料和裱纸的制作和筛选,相信爱画入痴的人们会很欢喜。
最后,就个人而言,对比照片和绘画来看,总能感觉到一种用望远镜的感觉。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把一张照片剪切2/3甚至更少的部分,然后放大到最初的大小。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安野光雅的十二堂绘画课》读后感(十):开始画吧!
开始画吧!
评《安野光雅的十二堂课》
很多在学问、专业上钻研精深的大师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不仅是他们对于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使得他们在钻研上一直没有丧失兴趣并且从一而终,更重要的是他们很专业地深入浅出,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用一种简单、易于被人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安野光雅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从事画画几十年,但一直坚持画,并且用一种孩子都读得懂的绘本方式讲述画画的道理;这本《安野光雅的十二堂课》是一本安野光雅先生的绘画笔记,记录了他临摹、写生的十二个故事,故事中有他向梵高致敬、在法国奥维尔小镇的绘画经历,有他体验速写、在英国的克茨沃尔德绘画的感悟,有他在意大利托斯卡纳描绘开拓风景的体验,故事中还有很多风景的照片和他的绘画对照,显示了他对于绘画的“把玩”,也体现了他的绘画忠于现实的态度。
对于绘画者来说,更多的人第一反应是“太难了,不懂得怎么用画表达”或者“平时也没有绘画的习惯,这个我干不来”。按作者的理解来说,要学会绘画,首先就要抛除所有一切的专业隔阂,“没有所谓的专家、外行的藩篱,只要你热爱画画,咱们就可以一起琢磨”,说到底没有开始画画的人,还是对画画不够热爱;其次,“画画要注重保持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随心所欲地画画,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才是理想状态”,保持对于画画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不断地累积自己的经验,而不至于让初始的一点点兴趣消失殆尽。之前正好看过一本关于写故事的书,作者表达的观点也基本上和安野光雅老师差不多:要想写好故事,首先要坚持写,尽可能地写;其次就是要掌握一些写的技巧,日积月累便能有所成就。可能对于学手艺的人来说,开始的勇气、坚持的兴趣以及不断改进的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一位象棋国手的话足够让我们在学艺上注意:“如果你想毁掉一个人,就手把手地教他,等他飞速进步到一个程度,那就是终点。如果你真想培养一个人,只要默默看着他,等他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来。”想到我们周边的一些艺术班、特长课的设置和老师的教法,真是“往死了教”的节奏啊,画画也是一样啊,我曾经参加过孩子的画画试听课,老师或许会强调自由画画的意义所在,但在真正的教学中更多教的是一些“必须要懂的方法和基础”,这一点和安野光雅老师的做法大相径庭。“你喜欢画画,才是最棒的基础”,按照他的说法,只要你喜欢,不必拘泥于自己没有画画经历的过去和难以开始画画的现状,只是告诉自己:开始画吧!
201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