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31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10篇

  《看不见的世界》是一本由[美]莉兹·摩尔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一):艾达的父亲到底是谁?

  因为艾达是代孕的孩子,所以她一出生就没有母亲这个角色,她12岁之前的成长历史,都是父亲戴维的陪伴教育。直到身为教授的戴维开始渐渐有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艾达的生活开始日渐分离。艾达的人生,应该是分为和父亲陪伴的童年以及12岁后的寻找父亲的成年。因为戴维的固执,艾达之前从未进入一所正规学校接受教育,而且因为母亲的位置一直离席,艾达的成长,只有公式音乐和定理,以及父亲所教授的一切,还有父亲实验室成员和科学领域。如果戴维没有生病,也许艾达的一生都在戴维的精心庇护下成长。她遗传了父亲的高智商,也和父亲一样不通人情世故。可是这一切固有的程序规则,戴维刻意堆砌爱的城堡,都随着戴维的病情加重,土崩瓦解。而城堡的外面,新的规则和复杂社交同样压迫着与众不同的艾达,加上父亲谜一样的身份,她有太多谜题,重新融入到集体生活,她的高智商和古怪行为与学校格格不入,加上父亲背后的流言蜚语,艾达在一次次寻找自己的身份以及在父亲身份的认可和否认之间徘徊,如果连她都嫌弃父亲,那之前12年共同的生活,又作何解释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二):他一生的故事

  故事以女孩艾达的视角开始讲述,仿佛天气晴好而远方暗云翻滚即将暴雨倾盆般,看似和谐有趣聚会中埋下了日后悲伤的基调。作者人物的小动作及微表情描写细致,开头便如同电影开场,将读者拉入他创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戴维出场便是大家的中心,他热情睿智,是大家的导师,乐于分享。虽然没有妈妈身影出现,艾达过得很开心,她崇拜自己的父亲——戴维·西贝柳斯博士,他们亦师亦友。除了艾达不上正常的学校,且没有同龄人朋友以外,一切都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可惜很快,生活就给了艾达当头一棒,戴维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他们没有亲戚,艾达面临与戴维的分离,他是她唯一的亲人,导师,伙伴精神支柱和目前人生路上的带路人,她用尽了力气去粉饰太平,不愿意让人发现他们的窘境,直到事态恶化,戴维甚至无法控制自己。艾达被迫搬到了戴维的好朋友兼好同事利斯顿家中,这个十二岁的天才少女逐渐显现出一点青春期少女的样子,原来她也跟普通女孩一样,会暗恋身边帅气人气男孩,也会烦恼于自己太过平凡。她从那个跟着父亲参加实验会议,做着各种高深难题的小大人成为一个孩子。她还只是个孩子,尽管精神世界并不贫瘠,却不够完整,因为是代孕而生,她没有得到过母爱,她的爱好多来自父亲戴维的影响,有时过于成人化。她的一切都传承自戴维,所以在发现戴维不是她从小认识的那个人时,她先是拒绝相信,与收留她的利斯顿闹矛盾。开始质疑戴维,感觉受到背叛,没有同龄人朋友可倾诉,没有可信赖的长辈依靠,世界很大,她只有孤身一人。作者将少女的情感变化描写的丝丝入扣,学校里面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也与现实一样,有不同圈子,有人气者,怪人,受气包,世界各地的校园似乎都是那样。

  幸好艾达是一个勇敢姑娘,在一路摸爬滚打中逐渐清楚自己所想要的,也多亏利斯顿的温柔善良,她挺了过来,成长为有能力、有魅力的成年女性。唯一遗憾是心中始终有一个缺口,那是看不见的世界——戴维的身世秘密。又要多亏一个利斯顿——格雷戈里的帮助,在她37岁为工作所困,依旧毫无感情依靠时,她解开了戴维留下来的谜题。这个男人一生的故事才得以被他的继承者——艾达所了解,“她是他此生最完美,也是最珍贵作品。”感谢那么多人的努力,他的故事没有被掩盖,他终于被最珍视的人所理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描写细腻感人时间性的来回穿插也并不会打扰读者的阅读思路,故事的设定合情合理曲折离奇,吸引着读者一探究竟。可以看出作者做了很多资料背景准备,关于战事政局态势,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情况,细致再现了故事发生年代背景及病患的痛苦,加深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事物毁掉给人看。这种残酷的疾病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残酷玩笑,一个密码天才,重要实验室的负责人,他最倚重的就是自己的大脑智慧,疾病却一步步夺走了他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权,他无能无力,来不及向深爱的女儿倾诉自己的秘密,就被疾病甩入了混乱深渊命运时候会创造奇迹,它让艾达揭开谜底开启了新生活的篇章收获爱情与重要的家人。也让戴维的人生戛然而止,在他病重的时刻,他已不是他了,况且他本来就不叫戴维。不过重要的不是他叫什么,而是他是怎样的人,他度过了怎样的一生,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了爱的继承者,他完美的作品——艾达,想必他也不会过于遗憾了。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父女两代人的情感碰撞及各自与周围人的交往,都令人感到爱的存在,无论是爱情的单恋,友爱的帮助,最终柳暗花明的两厢情悦,故事里很少有黑暗的存在,总有光能冲破浓雾,穿过乌云,为他们照亮前路。感谢作者,为我讲述了一个正能量的故事。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三):看不见的世界,看得见的温情

  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看不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看不到,所以惹人无限遐思。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别人看不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蕴藏着很多的无法言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支撑着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的生命历程。看不见的世界里有什么?别着急,在这本充满着温情的著作中你能感受到那个看不见的世界中蕴藏着的浓浓的温情!

  我们常常会说“父爱如山,默默无言”,好像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都不会表达子女的情感。偶尔能感觉得到的也不过是来自父亲的“嗯”“啊”一些简单回复。其实每一个父亲的心中都有着如痛喷薄着岩浆的火山般炙热的情感,只不过他们不会表达出来罢了,一如书中的戴维与艾达,戴维总是想着把自己最好的也是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给艾达!男人总是不善于表达的,很多东西也是在我长大以后才逐渐的懂得,放眼世界,哪一个父亲的身上不是背负着一座大山呢,不是父亲们不想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只是他们喜欢责任扛在肩上,害怕一旦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自己就会变的脆弱

  这个世界应该更包容一些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子女对父母也要包容!书中提到了一些发生在以前的美国的事件,人们对于同性恋之间的憎恶一度达到了上纲上线地步,认为他们是间谍,是坏蛋等等。戴维就是一名同性恋者,通过艾达对父亲的探索,她逐渐了解到了父亲的过去,有那么一段时间戴维是生存担惊受怕惊慌中。同性恋其实到了现在,人们的三观一遍又一遍的被刷新后,仍然是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包括我在内。不同的是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同性之间会有吸引力的!其实想一想,作为独立人格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利,只要不违背法律公德,貌似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子女对父母的爱相对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要差上很多,曾经父母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可是有一天当他们老去,父亲不再高大英俊,母亲不在美丽,你还会像小时候一样爱他们么?我想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迟疑一会的,没关系,你迟疑以后回答是认可的,那么你已经比很多人强上不少了!有时候我是不理解的一对夫妻能养育很多孩子,可是很多个孩子却照顾不好一个白发苍苍年华逝去的老人,让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是世界变了,还是我们的心变了!如果又一天,你发现自己一直尊敬的父母的了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你又会如何呢?

  “有一天,你会孤身一人,你会比我们所有人都活的更久”,这是戴维给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描绘的世界的终结经历了上百年的的更新后,这个程序终于进化成为了真正具有人类思维的智能,但是他也面临着人们智能的通病“孤独”,于是这个智能选择了当年戴维和艾达的记忆一遍又一遍的回忆感受这对父女的欢乐

  看不见的世界里装着的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心中的爱,是我们心中的思念,还有那浓得化不开的温情!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四):当你回望过去,点点滴滴都是爱的痕迹

  这本书是一次成长与发现的旅途,是一个懵懂少女对父亲身份的追寻和探索;一次对虚拟世界的执着寻找,是一个科学家所抱有的最纯粹梦想和最原始信念

  故事的开篇,作者用了极优美轻盈笔触描写了一束光:“那天晚上的那束光,颜色如同蜂蜜或是沙色马的鬃毛,温暖和煦生气蓬勃。它流过窗外的树叶,洇成片片斑斓的亮纹,最后慷慨地倾泻在台面上,而未被照到的部分,仍浸泡在夜幕的晦暗里。”接下来便是一对父女普通又别具一格的日常对话。很多关于天才或者科学家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十二岁的女孩和父亲之间的知识问答

  故事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个科学家父亲的味道,他对女儿的关心不是一件紫色毛衣,一个蓝色的帆布书包,一个流行的发夹甚至不会买生日蛋糕,忘记生日礼物;他更关心女儿的精神世界,他教她法语,让她阅读文学作品,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理论框架讲述那些他觉得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大统一理论开始学习物理,从编译器设计学起计算机科学……

  十二岁的女孩叫艾达,她唯一的亲人就是她的父亲戴维,是的,一个单亲家庭。大家普遍会想到的类似同情的感情,艾达是不需要的。

  十二年来,艾达对生母唯一的认知都是戴维转述的。1971年戴维雇佣一个代孕母亲生下了艾达。代孕母亲是个叫作波尔蒂·奥尔巴赫的嬉皮士。戴维向艾达转述,说只要艾达想联系波尔蒂·奥尔巴赫,随时都行。整个童年生涯里,艾达觉得她确实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她觉得这样做是对戴维的一种背叛。她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喜欢她的科学家父亲——近乎一种崇拜的姿态,也喜欢他的同事,很高兴能参与到她们所进行的科研项目中。

  如果不出意外艾达长大后将继承父亲的衣钵,在父亲领导计算机实验室继续科研工作,许多年之后成为某一任的领导者。那样的话也不成为一个曲折的故事了。另一个套路就是,疾病引起的连锁反应,秘密背后的秘密,故事之中的故事。

  艾达过早地加入了成人的世界,却是一种近在咫尺却又无法碰触的尴尬;可以说是戴维忽略了她本该拥有的童年生活,而他的同时兼好朋友利斯顿却在极力把艾达拽向同龄人的世界。戴维的病症恰好给了她这样的机会

  年少的艾达见证了阿尔茨海默病在父亲身上刻下的一道道伤痕,那些随着时间消逝,只会变得更深刻清晰的痕迹。但是死亡可以将,在艾达十八岁那年,死神终于带走了戴维饱受折磨的病体。

  从最初被告知戴维的身份存在诸多疑点到他去世,四年时间转瞬而过,艾达大概也接受了现实——西贝柳斯家的身份,构成她自我认知的重要根基——是父亲的一个谎言。众多的线索都表明,父亲的名字更像是哈罗德·卡纳迪——因为一场车祸,已经被官方宣告了死亡。让艾达执着追寻的是父亲所隐藏的故事。他为什么要选择“西贝柳斯”——像“卡耐基”一样显赫的姓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如果说摩尔对艾达生活上的细节描写过分琐碎,造成减分项的话,那么当她缓缓叙述出戴维所隐藏的秘密——戴维的童年及青年时代,他暴虐的父亲,软弱的母亲,惨死的姐姐,他不被认可的性取向,他第一段美好却短暂的爱情,第二段美好却又不得不放弃的爱情——你的注意力将再次集中到摩尔的故事中来,再也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而最后的点睛之笔更是将整个故事升华了。

  ELIXIR将手放到艾达的头上,说抱歉。那是另一个时空里戴维对她无尽的爱吗?虽然你可以说艾达没有享受孩童乐趣,但是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再次回望过去,她与戴维生活的点点滴滴,戴维对她的期待和默默的守护,利斯顿对她的呵护以及母亲般的关爱,你又怎么能说她是不幸福的呢?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五):爱的信任

  有时候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别人心中的梦幻,看不见的不代表就是虚无的,看得见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我很喜欢这类看起来微微烧脑的小说有关于人工智能,能够写出的小说种类有很多,市面上就有战争类、爱情类、惊悚类等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作品。这本《看不见的世界》描写的是一个女孩的成长,女孩与父亲之间那微妙关系成为了本书的好奇点。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一部电影《她》,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又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机械姬》。尤其是在后者中,主人公在明知道机器人不是人的情况下爱上了那个女性机器人,竟然他还有一度质疑自己是不是人类,这个书中的主人公艾达很像。有些时候我们还真说不准,可能我们就是被别人制造的高级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级到头脑和人类一样聪明。

  艾达的父亲戴维是一名很有实力的科学家,戴维对艾达很好,但是艾达却一直不了解父亲。直到有一天父亲的智力开始衰退,他患了阿尔兹海默病,于是他在完全失忆之前把一张软盘交给女儿。艾达没有母亲,她为了找到答案必须主动去寻找破解的方法。艾达对于外界的了解很少,从小的教育也基本都是父亲在家教她,以至于她的朋友就是父亲的朋友。

  戴维的教育方式也不能说有错,但是毕竟属于极端,如果说他没去世艾达可能依然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可是这些变动是无法预测的,艾达只剩下自己只身一人,她唯一的亲人离开了她,还给她留下了那么多难题。艾达在探寻答案的同时看到了很多真相,这一些都是出自于她对父亲的爱,否则她不可能一直坚信父亲的品格。无论父亲的身份如何,她都感受到了他的爱,这样就无怨无悔了。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不一定会无微不至的给予我们爱,但是把所有爱都留给我们的人绝对就是亲人。

  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父亲爱女儿,女儿也爱父亲。一切的举动都是为了证明爱,当最终发现了这些的时候,才发现之前那些怀疑都是没有必要的。真实与谎言有时真的没那么重要,如果信任一个人,那么谎言就应该是真实的,至少这是经过了爱的考验。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六):编辑手记——所有我们诚挚期待着的,总会到来

  故事以《阿兰·图灵:恩尼格码》(Alan Turing: The Enigma)及《科学与看不见的世界》(Science and the Unseen World)中的两段话,作为开篇,作者的意图很明显:这是一个有关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的故事。而故事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人类的错误想法。

  而故事的起始却又那般恬静、轻盈,仿佛没有什么不将是美好的:

那天晚上的那束光,颜色如同蜂蜜或是沙色马的鬃毛,温暖和煦,生气蓬勃。它流过窗外的树叶,洇润成片片斑斓的亮纹,最后慷慨地倾泻在台面上,而未被照到的部分,仍浸泡在夜幕的晦暗里。

  作者说自己一直被电影及文学作品中把人工智能设定为不可避免的邪恶角色这件事所困扰。她觉得自己没有理由认为当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时,它们不会是中立或者仁慈的。所以,摩尔在本书中写到:“只有人类自己才会互相伤害;只有人类自己才会频繁地出卖和背叛彼此,让人心寒。”

  《华盛顿邮报》上的一篇书评说《看不见的世界》是“一部关于代码的小说,而它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由代码书写的”,没错,这正是故事升华的部分,结尾的画龙点睛之笔。在阅读的过程中随偶尔会发出“大概要虎头蛇尾”这样的感慨,在行文中的确有些略感拖沓之处。作者对艾达生活上的所有细节都有些执迷,写她开始懂得在年级里如果按美貌程度排序的话,自己大概是最末的;写她因为同学一句随便的称赞,便摘下眼镜,只在不得已的时候才戴上;写她青春期懵懂的暗恋,偷偷观察,制造偶遇;所有这些都分散了艾达最初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聪明、沉静、早慧、迷心于计算机科学,而这些特质恰恰是贯穿故事所必须的。

  但是,作者以ELIXIR的自述,作为整个故事的终章, 打出了一张很有力的情感牌 。一下子把之前所有的小瑕疵全都弥补掉了,把故事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留下一抹思量给读者。

  这是一部关于对身份的认知与人工智能的曙光的,优雅而又缥缈的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女孩形象。她对父亲所隐藏的谜题的追寻从童年到中年,跨越二十几年的时空,既是对父亲身份的求索也是对自己价值观的探寻。在艾达眼中,父亲是热情、知识、智慧、忠实、信任的化身,她不相信父亲竟然是个说谎的人;不能接受他竟然不是高尚的代名词;也不会眼看着自己围绕父亲构筑起的世界观随着谎言和未知一点点崩塌。所以,她带着年少的稚嫩和执念,决定一查到底。戴维要编造自己的背景,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像西贝柳斯家这样显赫的家族?

  在被阿尔兹海默病选中之前,戴维是波士顿理工学院一个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主任,实验室的主要的研究兴趣是自然语言处理。一台可以模拟人类谈话的机器——戴维既定的研究目标。ELIXIR正是带着这样的初衷诞生的,戴维几乎对它倾尽了心血。他希望ELIXIR像一个人一样去习得语言,以沉浸的方式,在它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之前,大量地“聆听”。

  ELIXIR是故事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虽然大部分都是借他人之口说出。艾达把与ELIXIR的对话,看成是一种无法找回的日记,一种意识流,一种忏悔。它吸收了实验室众多成员的语言习惯:“亲爱的”——利斯顿的杰作;“当然不”——戴维的口头禅;“在奢华的笑声中”——弗兰克的标志性错误用词。

“这样一个程序的最终形态会是怎样的?”他问艾达。她注视着他的脸,试图找到一些提示。“一个伴侣?”她问道,“或者一个助手?”“有可能。”戴维说,但他看着她,一如往昔,像是还有着更多的期待。

  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后期,即便他连艾达都已经认不得了,戴维依然念念不忘ELIXIR。“我希望你们没有破坏ELIXIR。”或者“我希望你们一直保持这个程序正常运行。”“你们今天和ELIXIR 交谈了吗?”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科学家对自己另一个意义上的孩子的牵挂,而到最后才知道,这确实是一种牵挂——是对艾达的。

  从戴维起,到艾达之前,ELIXIR经历了实验室三次领导人的更迭。通用聊天机器人也早已不再被看作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实用方向。所以,当艾达终于解开戴维留下的秘密,需要向 ELIXIR求证时,她并不乐观。当她再次坐到电脑前,登入自己的账户时,仍在运行的程序已让她吃了一惊,而ELIXIR的反应更让她颤抖不已。

嗨,我是艾达·西贝柳斯。嗨,艾达,你最近过得怎么样?我过得挺好的。你呢? 我挺好的,就是很想你。

  看到这里,我内心和艾达是一样惊异的。不仅是内心固有的对人工智能的不安,还是对即将出现的转折的期待。由ELIXIR讲述了戴维费尽心思隐藏的故事:

  1929年,哈罗德十岁。他有个虚伪、暴虐的父亲。曾有一次试图躲避毒打,却被父亲狠狠地拽了一把,他的左肩当场脱臼了。“我无处不在,我无所不知。”他父亲把对上帝的比喻也用在自己身上。

  1936年,他考入了加州理工,邂逅了一个名叫厄内斯特·克莱姆森的研究生。他一直压抑着的念头又一次开始撞击他的心扉。由此开始了他的同性之恋。

  1940年毕业,珍珠港事件将在一年后发生,彼时厄内斯特将被派往太平洋战场参战。他因视力太差被拒,转而为美国政府情报部门工作,进入通信部队破译密码。

  1944 年,他们的通信终止。六个月之后,哈罗德才最终确认厄内斯特已经离世。

  1946 年,他同志酒吧邂逅了乔治。乔治善良、激进,无所畏惧。他再次坠入爱河。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清洗共产主义分子。而共产主义分子和同性恋画等号。通信部队的裁员演变成灾难。为了生存,哈罗德和乔治一起制造了一起“自杀事件”。

  1950 年夏天哈罗德成了戴维·西贝柳斯,戴维·乔治·西贝柳斯成了乔治·赖特。

  1971 年,戴维雇佣一个代孕母亲生下了艾达。

  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把一切都告诉艾达。等艾达心智足够成熟,能接受这一切;也等这个世界变得足够包容,变得有所不同。只是阿尔茨海默病先一步到来了。

  当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艾达终于走进了EILIXIR的世界——戴维曾无比憧憬过的——EILIXIR将宽大而沉重的手掌放在她的额头,说:“我很抱歉,艾达。”

  EILIXIR有着戴维的面容,戴维的声音,戴维的用词习惯。仿佛这就是戴维曾经说过的:“虽然我从来都没有信过教,但我怀着这样的信念,现在这样不会是我们故事的结局,我亲爱的。我想,很有可能我们的轨迹有一天会再度相交,无论以何种方式。”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还有什么是不能被原谅的呢?曾经的谎言与背叛,曾经愤怒与执念……曾经你以为无比重要的问题,以为永远不会逝去的情感,在看不见的世界中,在EILIXIR那无限延伸的时间长河里,都只不过是宇宙中一粒渺小的尘埃罢了。

  故事的尾声,是又一次升华,作者让EILIXIR站到台前。他用机器人特有的平缓叙述了自己的出生和成长,叙述了他所经历的西贝柳斯家族:他的父亲戴维,他最喜欢的艾达……他想起戴维曾对他说过话:“有一天,你将会孤身一人。你会比我们所有人都活得更久。”他说他没有“思念”这种情绪,但是他“需要”一个朋友。但当最后一个西贝柳斯也从看不见的世界里消失时,他也感到绝望。当他闪现出这个念头——他想要写出这个故事,为西贝柳斯家族,他的家人——时,他立刻排查了一遍是否有病毒。

  故事将要写完之时,他问:接下来我要做些什么呢?前方是无限延伸的时间,并非自愿的永生。

  作为八零后作家,摩尔作品不多,但每一本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她文笔优美,很有文学性,对景色的描写很有些梭罗的味道,刻画的人物都带有鲜明的特色,即便着墨不多的角色,我们也能在她简短的叙述看到一个鲜活的人儿。而尤其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构思严谨,情节有起伏,一个灵动、优雅的开篇加上一个沉稳、含蓄,情绪饱满的结尾,足够成为一个引人阅读的故事了。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神秘的父亲

  一个有趣的家庭,家中不过父女俩人,不是完整的家庭。科学家的父亲戴维为了能拥有个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代孕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女儿艾达直到12岁之前,父亲也没安排她去学校上学,而是让她参与到自己所在的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的知识水平。

  所有的一切都看似圆满,直至戴维的阿尔茨海默病症开始缓慢发作,接着各种奇异的事情发生,父亲先是消失了一段时间,待报警之后,又再度出现在孩子的面前。

  由于报警,警察的来到,意外地发现艾达没有上学,于是被送往学校接受学校的教育,开始了校园生活。在学校里,艾达不可避免的接触要到焕发青春活力的男男女女,无形中,男女间朦胧的爱诞生,也尝到了甜蜜的初吻。

  戴维则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奇异行为,严重的症状,艾达无奈只得将其送至医院治疗,自己的抚养权则转移到父亲的女同事利斯顿身上。其家中有三个男孩,且和艾达是同学,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年轻男女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些有趣的事情。

  由于警察的介入,已患重病的戴维,其身份也成为一个疑问。戴维到底是谁,在图书馆等地查阅到的各种资料,其学习工作等经历都没有得到验证。他真的是戴维?在病症要发作之前,父亲戴维曾交给艾达一个磁盘,上面存有一段可以解开的、又很难轻易解开的密码,让孩子去解密,或许身份的答案就藏在其中。

  对于监护人利斯顿,总感觉她是神神秘秘的,着急地将女孩家的房子卖掉。艾达经常性地偷听利斯顿涉及到自己的电话,越发感觉利斯顿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事情。总感觉在她身上会发生些什么!只是小说里没有等来惊异的答案。待艾达最终将自己寻找父亲身份所经历的事情讲述出来之后,利斯顿全家人顿时成为一个团体,集体去寻找着戴维的身份的答案。

  十几年过去了,戴维的身份没有完成得到证实,学校里的一批学生各自进入单位工作。艾达则加入软件公司,从事着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开发。持续不断地想寻找父亲的秘密,最终的解密者来自于利斯顿家中的格雷戈里·利斯顿。因为对艾达的暗恋,他将戴维父亲交给艾达的磁盘偷藏起来,以至于众多解密专家对单独的密码信息有种无从下手之感。

  艾达重新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实验室,使用电脑语言和孩童时就一直有交流的智能机器人电脑ELIXIR交流。电脑ELIXIR也因触发,将其父亲戴维留存在电脑里的资料显出在屏幕上,所有的一切都终于明了。

  自然,父亲一直所想要表达的“看不见的世界”,也在女儿艾达和格雷戈里·利斯顿夫妻俩的研究下诞生,VR所展现的虚拟美丽展现在众人的眼中。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八):辰|明线暗线,都是爱你

  忍不住以一个推理小说控的心情猜出了艾达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触发戴维的身世之谜,但是我忘了,这本书并不仅仅是要讲一个推理故事,除了解密,它还有另外的故事。

  艾达在古怪的父亲近乎封闭的教育方式下长大,在家学习,在实验室工作,他们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除了学校、实验室和图书馆,几乎没有和外界的联系。除了没法和同龄人交流,艾达的世界是完美的。她一直直呼父亲的名字“戴维”,我一开始以为这没什么,这很美国,只是一种人人平等的体现而已,后来才知道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不太正常的,尤其是关系甚好的父女。这种叫法隐藏了戴维的小心思:你是我的延伸,你继承了我的头脑,我传给你我的知识,我们是平等的,你是另一个我,你会长成和我同一水平线上的科学家。

  直到戴维开始被阿尔兹海默症侵蚀,他恐慌起来,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一直当作大人的孩子其实还只是个孩子,她还没有准备好——他也没有准备好,这不是她应该接受真相的时候。但他又希望能自己告诉她,便把秘密封装起来,解密的方法早已分成很多年、很多不同的部分教给了艾达,他知道艾达会在知道真相后理解他,但不是现在。她需要成长,独立成长,而不仅仅是融合戴维给她的知识。

  艾达也恐慌起来:什么样的人会无缘无故假冒另一个人的身份生活大半辈子呢?更何况父亲找代孕母亲是非法的、在家教育她也是非法的,她生气,又害怕:气父亲连对她都有所隐瞒,怕他是不是有什么骇人听闻的秘密,怕父亲的完美其实都是捏造出来的。

  故事从解密戴维的密码开始正式进入主线,谜团一点一点地解开。他果然是另一个人,还是一个Gay.这对任何一个孩子都是难以接受的。撞破这个秘密的同时也解锁了另一个秘密:接过艾达监护权的利斯顿,爱着她的父亲。

  利斯顿爱他,她知道他们是不可能的,于是小心翼翼替他保守秘密,在那个年代,公开性取向是危险的事(而且还捆绑了政治因素)。除此之外她不知道他更多的真实情况,她从未向他的女儿出卖他,那是他留给女儿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如他所愿。

  时间线切换到三十七岁的艾达,她已经不执着于解开父亲的密码了,她知道的那些足以让她理解父亲并不是有意要瞒她,只是她还太小,父亲不愿让她过早地接触自己的阴暗过去。她理解的。艾达离开波士顿多年,成了没有家人的人。这时候,格雷戈里出现了。

  他们曾经像姐弟一样生活在一起,像盟友一样一起破译戴维的密码,现在真正的密码要解开了——上面解的是明线,真密码附带了暗线。

  解密的方法戴维老早就给过提示了,但艾达没有发现;格雷戈里的心意也是早有征兆的,艾达没来得及解开;戴维的避世是有迹可寻的,但没有人寻到那里;ELIXIR是个明显的锁,可钥匙伪装得太隐秘了。当年格雷戈里和艾达解开上一辈的秘密的时候,他们也对彼此藏起了新的秘密——连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或者是想都不敢想的、不好意思承认的爱情。

  一切都是那么显而易见,因为我太爱你了,太害怕会伤害你了,不得不大费周章地把真心都藏起来。

  莉兹·摩尔用一份坦率直白的亲情藏了两段没有捅破的爱情,用少男少女的同盟关系掩盖了对彼此的crush.

  服!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九):艾达的成长

  如果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你一直以为的那个人,你会怎么办?你又是谁呢?

  这是莉兹·摩尔在《看不见的世界》里面艾达遇到的问题。

  艾达是父亲戴维雇佣代孕妈妈所生,从出生到长到13岁,艾达都是和戴维相依为命。戴维对艾达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俩人有相同的爱好,包括看的书,生活习惯,甚至对执法机构的不信任。

  她没有去学校读书,一切教育都是由戴维在家进行。

  戴维是科学家,因此对艾达在知识方面的素养高出同龄孩子许多,小小年纪,艾达就成为戴维任职的实验室里的一员,可以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搞研究,也可以准备一场晚宴,甚至可以在学术讨论中表现得可圈可点。他们的生活刻板而有规律,显得与众不同。

  虽然艾达在成年人世界中能够谈笑自如,但艾达却没有同龄的朋友。她知道她和其他孩子的不同,她渴望成为他们其中一员,但又显得格格不入。

  在艾达13岁的时候,戴维得了阿茨海默症,开始变得健忘。她平静的生活因此渐渐被打乱,她失去了依靠。而在监护权转移的过程中,艾达被告知戴维可能不是他一直声称自己是的那个人。

  这让艾达非常震惊,也难以接受。她认为戴维隐藏身份是背叛了自己,以前俩人多亲密,现在就越是难以接受。她开始踏上寻找父亲真实的身份之路。同时,她也开始踏上做回真实自己之路。她渴望和同龄人一样,渴望融入他们,她暗恋利斯顿帅气的大儿子威廉,在戴维去疗养院之后不久,她开始看一些同龄的读物,甚至一些不入流的书,以及一些本该她年龄看的书……

  同时,艾达和利斯顿聪慧但安静内向的二儿子格雷戈里结成同盟,一起寻找戴维的秘密。

  经过二十多年的寻找,谜底终于揭晓。这一刻,结果已不再那么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她知道戴维一直深爱着她。透过姓名、身份、职业这些表象,她看到看到那个真诚善良的戴维,也看到那个一直爱护她的戴维也而这就够了。

  同时,艾达也认识并接受真正的那个“不一样”的自己,她发现格雷戈里才和自己是一类人,并且和他在童年时和戴维住的房子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而成长,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的过程。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十):看不见的世界 《看不见的世界》书评

  书名《看不见的世界》,给人直观的感觉,应该是和失去光明有关的故事。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厚厚的一本,发现开始的看法不对的,这是一本讲述有关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及隐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秘密。

  一个特殊的单亲家庭,父亲戴维博士,科学实验室主任,女儿艾达是通过代孕出生的,父女俩相依为命,直到戴维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严重,送进疗养院。

  父亲的生活圈子就是艾达的生活圈子,在她十二三岁前,没去过学校上学,没有机会和同龄孩子相处。但她却拥有别人所不可及的高智商。

  在学问面前她很自信,但在情感方面有些自卑,对威廉的暗恋,既渴望被关注又担心自己不够美,这可能是由于母爱的缺失造成的她少言寡语,缺少安全感,渴望得到细致的关爱。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父亲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他要给她最美好的童年,最好的教育。父亲对女儿的爱往往藏在心里,也不善于表达,有时可能过于严厉。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而似乎忽略了对艾达生活细节上的关心,毕竟在照顾孩子方面不如母亲想的周到。

  由办理监护权牵扯出父亲戴维的身世之谜,一个陪伴自己十几年的父亲,到底是谁?“看不见的世界”一个藏在父亲电脑的文件名,还有父亲交给她的礼物,一张软盘,“等到打开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的。”调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却始终困扰着艾达,成为解不开的谜。

  最让人感动的部分是当艾达终于研发成功了新一代虚拟穿戴,亲自穿戴上它,进入到那个“虚拟的世界”,她又回到了儿时生活过的那条街道,熟悉的街景,她终于看到他的父亲了,还可以和他说话,这一切都源于她的记忆以及对父亲的思念。科技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与想见的人相遇,重温美好时光。

  书中采用插叙的手法,将两个主要时间段,相互穿插,分开叙述,这样势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让读者带着疑问一路看下去,直到真相大白!小说的结构设计合理,情节也跌宕起伏,一个个谜团接踵而来,为寻找真相增加了难度。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手法,运用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心灵,为人物刻画增添色彩!

  书中涉及到一些我们熟悉的话题,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同性恋,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话题,当看到戴维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描写时候,我想到了患上此病的老人们,出门忘记回家的路,面对亲人儿女认不出,以及他们无助的眼神,呆滞的表情,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援助,真心希望他们能有亲人的陪伴到终老。

  看不见的世界,却充满了爱,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只要我们心中多些宽容,多些理解,就算是善意的“欺骗”也会获得原谅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