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30 21: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10篇

  《知中·幸会!苏东坡》是一本由罗威尔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二)

  高中语文老师,似乎的确比初中老师要多一些文学底蕴。还记得老师说苏轼的轼是车前的杆,需要高远望。这似乎也能看出来苏洵对他的个人希望,采得功名,拔得头筹。他的弟弟,则寄有不同期望。苏辄指的是运行轨迹。似乎只要稳重按照已有的路行驶则是最好的生命期望。苏轼似乎从名字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不平凡人生

  高中学习苏轼的诗文很少,赤壁赋还有一些词。所以我对他的概念还是大文豪的虚无的名词中。大学毕业后,我买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可惜后来半途而费,从进京赶考后就没有读完了。那个时候的读书,浮的很。没有从中细细体会写的人想表达意思作者心中的山河,我想我当时眼睛是没有看到的。

  上研究生后,和几个小盆友举办了读书会,其中有个书友的儿子酷爱苏东坡。小家伙小学样子,当时暗暗惊奇,这么小的人也能读懂嘛?这次正好《知中》出了「幸会 苏东坡」特辑。读了,才发现,苏东坡的人生起伏,诗中的境意,所触发的是我无限感动崇拜。他的人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我眼中如展开的一卷旷世图轴。我也发现大部分的书,只要你愿意读,愿意了解,你会发现是能读懂的。因为人感情似乎是相通的。无论是100年前的丰子恺还是1000年起的苏轼。

  这本书整体很好,除了对于苏轼的评论有些过于夸张。排版细致,从时代背景,到个人经历感情经历、个人兴趣都进行了一一解读。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二):多角度解析苏东坡

  中信出版的《知中》系列不仅宣扬了中国自己文化,也让普通大众接触到了这些经典历史。这几本已经出版了的特辑影响都很不错,我看了一下其中的科普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书的排版也别有用心。这本《幸会!苏东坡》的主角是苏东坡,各式各样的人的眼中的苏东坡在书中用文字完美体现,很多图表制作有趣又直观。了解一个人物事件,单凭一人之词是很难得到客观评价的,所以这种由多人完成的作品是很客观的。

  之前了解这些诗人可能都很片面,有的人只知道他的诗,有的人知道一些他的历史,但是他身边的那些事还有与他相关的那些人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包括很多历史名人在内,那么多人都敬佩苏东坡是有迹可循的,看完本书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他被无数人尊重。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说明他头脑中真的有思想,这种思想是有能力影响他人的。

  苏东坡的另一个名字叫苏轼,相信这个名字更加贴近如今的年轻人。他不同于其他大部分诗人,因为他是极少数的被称为艺术家的诗人。什么诗、词、书、画、散文等等只要是和文学挨边的,他几乎都会。看到祝勇对于苏东坡的评价,是我十分认同的,他描述苏东坡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对于他生平的那些历史事件举例,祝勇都运用了十分具体的文字来描述,在了解他这个人的同时,对于他的作品又是另一种感悟

  书中还有专门描写苏东坡少年时代的文章,包括他的学业爱情等等,十分有趣。每篇文章中都有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真实文物拍摄而来。有的人看到了苏东坡风光一面,有的人则看到了他悲惨的一面,这样一综合才构成了这个有血有肉角色。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如果不是真的有历史证据,可能也没人会相信的。

  别看这本书都是描写苏东坡的,这些文章本身写的也不错,他们都做到了把历史写得有趣。但是看一个人的传记是很难看得下去的,因为大都显得官方枯燥,而这样的书文笔轻松,有着官方的说法也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是看了书中的一篇文章,我还不知道苏轼对历史还有研究,他评史从先秦到唐代,实力堪比司马光。对于周易他也有着自己的解读,真的是越看越涨知识。这本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趣、直观、广泛的艺术人生。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三):对这个有趣的、伟大灵魂,多些理解和了解

  1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是悲天悯人道德家,他是黎民百姓好朋友,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他是酿酒的实验者,他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是谁?猜到了吗?

  以上这段话语出林语堂。

  在中国,只要读过几天书,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呀!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四):幸会

  文:薇薇爱阅读

  提到苏东坡,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还是赤壁怀古里面的词句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又或者首先想到东坡肉? 光是看看菜的图片,都觉得精致

  又或者在你的家乡有苏东坡的足迹有关于苏东坡的建筑

  这本《知中. 幸会!苏东坡》带着你全面多方位的了解了苏东坡的生平。 苏东坡的家庭,他的文采和他的仕途的整个过程

  书的开头以时间轴的形式人们展现了关于苏东坡的人生的一个历程。还有家庭关系图,苏东坡纪念地等等。 关于宋朝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宋八大家,里面宋朝的几位特别著名的人物, 这本书中也讲述了苏东坡与这几位大家之间的历史故事

  《知中》很全面的让人们了解了苏东坡的生平。

  开头这些你知道的或者你不知道的, 在这本书中你都能找到。 人们所不了解的豪放派词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仕途坎坷官员, 一个眷顾妻子丈夫。多方面多角度的呈现。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五):误读的苏轼和正解的知中

  最初知道的是知日系列的书,当然刚开始以为是“智”,后来才发现我的误读也是别有用意的,兵书上不是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中 苏东坡》图文并茂,并不拘泥于他的政治理想,也不回避他的“小资”情调,而是在两者中寻求平衡快感

  苏东坡的文字透着豁达清醒,正如其曾在《泛颖》中诗云:“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到官一归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人的兴趣所在反应人的性情,苏轼喜水,而他本人也是如水那般富有智慧。一个令人叹服的水样苏子。

  苏东坡所赋予“水”的性格品质,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富有极强生命力与智慧的。无论是儒家的“智者乐水”还是道家的“上善若水”,都是对水之道的赞叹与推崇。而苏轼兼修儒道两家文化,是“外儒内道”的复杂混合体。其在出仕从政时,主要信奉和推崇儒家政治理想(也时时有佛老思想冒头);当他贬官在野时,佛老思想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儒家思想也并不泯灭)。在“有为”与“无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下,苏子如水般散发着哲学智慧。

  正所谓“君子如水,随物赋形”。水遍及天下,没有偏私,好比君子的道德;水所到之处,滋养万物,好比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好比君子的仗仪;水浅则流行,深则不测,好比君子的智慧;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好比君子的勇敢;水性柔弱活灵,无微不至,好比君子的明察;水遭到恶浊,默不推让,好比君子的包容;水承受不法,终至澄清,好比君子的善化;水入量器,保持水平,好比君子的正直;水过满即止,并不贪得,好比君子的适度;水历尽曲折,终究东流,好比君子的意向。”

  水可以因外界改变自己——流,形,声,色。但是外在改变内在仍是坚定,依然静水流深,有所持定。这便是水的随物赋形,而苏子便是很好的实践者,也是我最喜欢苏东坡的地方

  依然记得在《定风波》中,苏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平生”的描写。面对风雨,面对困境,苏东坡如此豁达。他从不是等待风雨的过去,而是在风雨中舞蹈!窘境逼身,仍留空闲馀裕给心灵。这也就毋怪他能在晚年从南岛渡海归来后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因为“兹游奇绝冠平生”。这边是一种境界,一种心态,能在苦难中留有馀裕之心,这得需平时下得功夫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六):一次关于苏东坡的名人沙龙专题茶话会

  我想,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再没有一个诗人会像苏轼这般全方位,深层次,多纬度的影响中国文人了吧。从一道东坡肉,到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禅宗故事,从遍布神州的文章墨宝,到雅俗共赏风景名胜。苏轼作为一位现象级大师中国文化集大成者,他所辐射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学层面了,几乎中华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已留下了他的烙印,而如此精彩的人物,我们只是从教科书上读到一两首他的诗词,那就当真是可惜,可惜。

  我眼中,中国人有个小毛病,那就是几乎人人都是“差不多先生,我们时常就是什么都想要懂一些,懂了一些便很满足,又不愿意再深究。这样看起来好像很美,实际上什么都没的境界,我们发挥在了各个方面。我自己就要检讨,我就是这样的典型。在这里,我想感谢中信的知中系列,这个系列从创刊至今,从来都是拿一些我听起来很熟,实际上并不太懂的;印象里都知道,仔细一想说不上来的;看起来离我貌似很近,真想去探究发现无从抓起的那些话题,让我有机会能够跟随知中的视野,在专业大咖氛围之下更好的理解这些主题。而幸会!苏东坡的专题特集,更是给我还原出来一位真实历史背景之下的那个多面的苏东坡。

  我想中国文人对于苏东坡不感兴趣的大概是没有的,我们都试图去了解他,从他的身上汲取一些精神力量。而人贵在真实,读过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视角过于单一,而林语堂矫枉过正的性格注定了这个传记就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般过于片面。我们生长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角度讲故事以满足不了我们,我们比从前以往都更加的需要更多角度、大量的信息,来让我们来做出自己的是非判断。因此犹如名人沙龙主题茶话会一般的知中特集,就应运而生了。

  我很喜欢知中每一期开头,找来各界的大咖名人们回答相同的五个问题,而这个环节就是多角度和大信息量精神的体现,我们看客们就可以从这么多观点和态度当中寻找能够引发自己共鸣的那一个,总有一款适合你。在此之后,便是知中系列一贯的制作精良的时间年表和系谱图表,直观而有趣的展现了东坡的戏剧性的跌宕一生。苏东坡的一生和北宋的变法和党争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变法派和保守派交替党政,而不变的是正直的苏东坡一直受迫害。

  可以说是这跌宕的官场起伏毁了苏东坡的一生,也可以说恰恰是这样的经历才成就了苏东坡这样一位伟大的大师。正所谓祸兮福所倚,成就了千古一绝的苏东坡,多少后来者都是在失意之时从东坡这里看到了豁达。真所谓幸会!苏东坡。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七):一本关于苏轼的杂志

  提到苏轼,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他的诗词,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等。但对于他的进一步了解,知道的却很少。本书就是提供一个给你了解苏轼的机会,正如封面上写的,他是无法定义的苏东坡,这么有趣的灵魂,世间还有几个!

  如果要评选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恐怕还不是欧阳修,而是一个名叫东坡居士的后辈,尽管欧阳修也很伟大,对宋朝文坛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但相对而言,其整体的文化建树是不如这位东坡居士的。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全能才子,恐怕就不是唐朝的王维了,尽管王维也是一个全才,诗、书、画、音乐样样都很精通,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就有那么一个超人,无论是散文、诗、词,还是书法、绘画,样样都是当时的天下第一,这个人就是眉山的苏子瞻。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文人,恐怕也不是李白,尽管李白也很惹人喜欢,也得到了后世士大夫们的广泛喜爱,但要说到雅俗共赏,士大夫和平民都喜爱的恐怕就不行了,能够做到这些的,恐怕唯有那个苦中能够作乐且风趣幽默的苏东坡了。

  无论是东坡居士,还是苏子瞻,还是苏东坡,其实都是一个人,他就是北宋的苏轼,中国历史上全能型的文化巨人

  那么为什么说苏轼是全能型的文化巨人呢?下面就来说一说,样样都是天下第一的苏东坡,大家请记住,这里所说的第一指的是在两宋时期

  先来说古文创作,也就是散文:

  我们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写古文最厉害的八大文人,那么苏轼是不是两宋时期最厉害的散文家呢?这里可以先问问人家欧阳修。所谓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韩、柳、欧、苏,苏轼自然是“三苏”中的佼佼者,比他老爸苏老泉以及弟弟苏辙都要厉害,比王安石、曾巩也要厉害。

  关于这一点,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也说的很清楚,他说:

  “唐宋号称八大家,而后世尤崇韩、柳、欧、苏。其中道理,当有专家深入分析。若以知、感兼擅为多才的标准,来权衡八大,则苏洵与曾巩质胜于文,几无美文可言。苏辙最敬爱兄长,也确有几篇传世的感性美文,亦能诗,堪称多才。剩下一个王安石,能文之外,兼擅诗词,当然称得上多才。不过就文论文,他笔下的感性固然胜于老苏与曾巩,但比之四大,却也较为质胜于文。”

  余光中先生的意思很明了,就是说,如果要评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结合得最好的,恐怕还是四大家——韩、柳、欧、苏。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欧阳修与苏轼究竟哪个更好呢?

  这实在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还是认为苏轼的文章要略胜一筹。就拿两人的代表作《醉翁亭记》与《赤壁赋》来说吧!双方在知性与感性上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都结合得很好。在欧文中,我们能感觉到的是欧阳修的那种闲适的心境以及嬉游的快乐,更深层地挖掘一下,也不过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而苏文《赤壁赋》,则是让人感觉到苏子在畅游的同时,与客人们发出了某种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笔下经常出现的,不足为奇,而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却很少提及,所以说,《赤壁赋》显然要更胜《醉翁亭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苏文要强于欧文的原因了,说白了,只不过是立意要更为高远罢了。

  第二说诗:

  宋诗历来都是被后人所瞧不起的,关于这一点,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一书中说得很明了,但不可否定的是,宋诗的成就是仅次于唐诗的。

  说到宋诗,有几个人是不得不提的,他们分别是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以及杨万里。

  其实,确切说来,在宋诗的世界里是没有公认的老大的。北宋时,苏轼与他的学生黄庭坚并齐名,后来黄庭坚又开“江西诗派”,成为宋诗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后来又出现了所谓的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南宋前期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苏轼的诗清新豪健,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则是毋庸置疑的。

  第四,来说说书法:

  这个就比较简单了,众所周知的“宋四家”分别是指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简称苏、黄、米、蔡。顺便说一句,其实这个“蔡”,一开始指的并不是蔡襄,而是宋徽宗时期的太师蔡京,但由于他的政治名声太坏,故而将他的臭名给注销了,改为蔡襄。

  从以上排名就可看出,苏轼是第一位的。另外,同样作为宋代书法大家的黄庭坚也认为:“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而苏轼手书的《黄州寒食诗帖》,便是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三行书”了。大家会想,怎么才是天下第三行书?因为这“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这“天下第二行书”则是唐代颜鲁公的《祭侄文稿》。

  第五,说说苏轼的绘画:

  苏轼的绘画自然不是宋朝第一,但他在写意画方面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尤其是他画的那个《怪石枯木图》,乃当世一绝,极受后人推崇。

  最后,我们来说说苏轼作为美食家这个身份:

  苏轼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超一流的美食家,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美味佳肴。

  当然,这里所说的美食家,并不是说他一生糟蹋过多少龙肝凤胆、山珍海味,赴过几回满汉全席的宴会。主要是说他能够真正懂得食物的价值,了解每一种食物的妙处,即便是粗茶淡饭,他也能品尝出无限的滋味来。当然,也要吃得够广、够杂才行,还得能吟诗作赋,用语言把食物的妙处、吃喝时的美好体验一一表现出来——这些对于苏轼来说,无疑都是小菜一碟的事。

  由于热爱美食,中年时期的苏轼也发福了,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苏胖子了。他也有着胖子们的共同爱好,那就是吃肉。苏轼最有名的吃肉故事,当然是发明“东坡肉”了。

  此外,苏轼还是哲学家、思想家、佛学家,说他是全能型的文化巨人,一点都不夸张。

  对于这样一位千古文化巨人,应该是很难让人亲近的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苏轼是极容易亲近的,加上他又爱多管闲事,因此他一生都很多朋友。不像王安石,很骄傲,所以一生没多少朋友。这也正是苏轼难得的地方。

  的确,苏轼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无论是文人学者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观了。用苏轼自己的话说,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乞丐平民,能够有这样的性情,苏轼得到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苏轼不仅具有旷古烁今的绝世才华,还有着高贵的人格品质,最关键的还在于他有一颗平常之心,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洒脱的生活作风。在黄州时他是这样,在海南时他还是这样。关于这一点,可是有着很多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有一则: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写了一首很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诗是这样写的:“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便是东坡肉的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时,深受百姓爱戴,因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为了当地的一道名菜。

  可以说,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苏轼的喜爱经久不衰。苏轼的立身处世原则、苏轼在面对逆境时的达观向上,这一切,都为中国古时的文人留下了一个绝佳的范本,这也正是苏轼的千古魅力所在了。

  千古之后,再无苏轼,千年之间,唯此一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