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25 20: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精选10篇

  《给所有昨日的诗》是一本由[波兰]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一):辛波斯卡:智趣之诗与童趣之诗

  有些诗人写智趣之诗,有些诗人写童趣之诗,前者“感伤”,后者“天真”。但很少有人能将智趣之诗写出“天真”的味道,也很少有人将童趣之诗写出“感伤”的味道。于是,我们遇到了辛波斯卡,一位既“感伤”又“天真”的诗人,一位能写出智趣兼童趣诗作的诗人,独一无二

  辛波斯卡诗歌中的机智,首先来自大脑的运作,先是灵光的瞬间闪现,然后是围绕其上的精心展开。但因为我们的女诗人天性上留存的纯粹真诚,于智识中闪现出童真趣味。因此,辛波斯卡的诗既不是智趣的,也不是童趣的,而是在两者的界限往返逾越。

  有时候,是童趣潜藏在智趣的表层,有时候,是智趣显露于童趣的瞬间。既像位经久年世的耄耋智者,用凝练的语言向我们指出生活的本真;同时,她也像是一位尚未成熟孩童,用最为素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生命活力与天真。起点与结尾于是奇妙结合一体,诗歌超越智趣与童趣的分界,“感伤”共“天真”。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二):辛波斯卡《给所有昨日的诗》书评

  辛波斯卡《给所有昨日的诗》书评

  收到此书。倍感适阅。外面的书皮设计挺好。里面还有附了个小薄别册,上面放了十三首新译的诗,还有一张简单记录辛波斯卡生平的折页。都是适合杯茶咖啡阅读的,把闲适阅读的心理预期都想到了。

  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个人习惯。把里面的小册子拿出来,把封皮扒了——让这本书最心水儿的状态呈现给我——它是一个硬皮一百多页的书(并不小,比大三十二开还要大一点880x1230mm)。符合我心目中愿意携身阅读的所有条件——硬皮书,感觉皮实所以踏实。薄,携带不会有身体和心理负担大小合适,翻阅的容易,适宜单手操持,方便,趁手。适合在不同情况下阅读。

  里面的内容也不会引起我的阅读负担——一百多页的,诗歌。没多少字儿。但是如果仔细阅读,诗歌又是可以反复阅读体味的。这是诗歌的特殊点,小说估计想反复阅读的人也有,但是在行中厕上,反复看某首诗歌,并深化的时候还是居多。

  可是外国的诗歌,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难以卒读的翻译

  幸亏,这个译本是我比较认同的“陈黎、张芬龄”两口子的翻译。

  我一直有一个不一定正确的认为,就是台湾的翻译是“没长全”的翻译。我有个印象——现代汉语的成熟度(虽然现在也不一定成熟到很好)上,台湾一直做的差点儿意思。为什么有这种印象呢?大概是诗歌造成的。把我们知道的台湾一些稍知名的诗人,和从食指往后到北岛、顾城、多多他们的诗歌相比,整个现代汉语的成熟度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和以后大陆的广大口语化写作者比了。而在非诗歌方面,我又遇到了像董桥这样写文儿的,彭淮栋这样搞翻译的。对台湾那边儿语言文字能力疑问也是有所的因果的。

  但是,这个错误的印象被“陈黎、张芬龄”这两口子的诗歌翻译给纠正了。

  他们翻译的诗歌首先就是“说人话”。“信”这方面来说,我不会波兰语,我不能说。但是雅畅,平实又不乏诗意,他们是做的非常好了。我看他们翻译的诗歌,首先看到的是一首首像样儿的“诗歌”,而不是拗口的翻译和理屈词穷的考证,更不是玄学。

  这些诗歌是美的,可以念出来,记得住,传下去,和任何一个我们喜欢的本土或者古典的作品一样直接使读者“感受”到诗歌本身质地的“诗歌”。

  这些年经历了太多不好的译诗,所以觉得看到此译本,难能可贵

  当然,可以抽出几段感觉一下:

地球上花费不多。譬如,梦境收入场费。幻想只有在破灭时才须付出代价。身体的租用费——用身体支付。

  ——节选自《这里》

开始遗忘镜子打捞那些早已沉没的脸。

  ——节选自《在熙攘的街上想到的》

在我们做梦之际,在它们阴暗与闪烁之际,在它们并联多样、不可思议之际,在它们任意行动又四向扩张之际,有时即便一个清楚的意思也可能悄悄流失。

  ——节选自《梦》

  当然,一般来说,在中文太过顺畅的翻译,都会有进行某种“本土化转译策略”的倾向。这个版本也有此现象。比如:

但我们以五档极速前行,而且——阿弥陀佛——还挺健康的。

  ——节选自《不读》

某个事物结束前的确存在,连你今天吃过猪油渣面一事也是。

  ——节选自《形而上学

  虽然相当有可能原文就会有“阿弥陀佛”或者“猪油渣面”。可是也有可能这是一种转译策略。更明显的是同是《不读》这首诗里的这两句:

看过一套题为《玩偶》的系列小说,但我嫂嫂说是另一个姓氏以“普”开头的人写的。

  ——节选自《不读》

  这个“‘普’开头的人”相当有翻译奥斯丁作品“沙地屯”“麦里屯”的意思,当然,这类翻译还有“西敏寺”等等。

  这里翻译的辛波斯卡诗歌。大多数我是欣赏的。首先,她的诗融合想象体验并总能擦出“响句”来。作为读者肯定享受,作为学习来说也很有教益。第二,虽然她的大多数诗歌本身就掺杂个人体验,抒情想象,以及叙事(经常伴随个人体验)。但是,有一些明显可以认为是“叙事诗”的,至少对我来讲,如果我写叙事诗,会有很多启发。可能我挑出来的有一些朋友认为“不叙事”,但是这种事儿见仁见智。我就挑对我有意义的几个,比如《少女》《驿马车上》《缺席》。如果有兴趣,可以读读看。

  2018,3,4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三):和昨日的少女面对面

  我不是很喜欢诗歌,或者说,我不懂诗歌。

  和你们一样,我不知道怎样的遣词造句、排兵布阵、抑扬顿挫,才是一篇好的诗歌。

  但我却非常喜欢辛波斯卡的诗。

  除了轻盈、跳跃、灵动

  还有一个,是她能让我看懂。

  并且让我感动

辛波斯卡,1923-2012,波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辛波斯卡在国内出了几本合集,我都有收集。

  不同的翻译家笔下,可能味道略有不同。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能品尝到诗句本质的鲜美。

万物静默如谜》

  最近辛波斯卡的内地版又出了一本。

  叫《给所有昨日的诗》

  收录的是她生前最后的两本诗集

  《这里》与《冒号》

《给所有昨日的诗》

  这都是之前的合集所没有的收录,身为她的粉丝毫不犹豫地入手。

  才简单读了几篇,我就找到了我的喜欢。

  其实这本合集的名称

  《给所有昨日的诗》

  就已经明确地说明了这本诗集的主旨:

  这是一本和昨日对话的诗集。

  比如今天我要跟你聊的这首《少女》

  我想,和过去的自己会面,是许多创作者经常会动笔的一个题材

  即使像我这样,虽未到两鬓斑白之岁,也时不时会想:

  面对过去的男孩,我俩会如何相处呢?

  这中间的对话、变化、又该是如何的场面

  辛波斯卡也不例外

  她用诗表达了出来。

  重点是,如我所说,我喜欢

  是因为她写得很浅显,明白

  我——少女?

  如果她突然,此地,此刻,站在我面前,

  我需要把她当亲人一样地欢迎

  即使对我而言她既陌生遥远

  我想辛波斯卡可能是在年老之际,

  在构思诗句的一个午后,

  再一次地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光

  她通过她的想象、她的语言、她的文笔

  召唤了那个遥远陌生的少女。

  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会怎样呢?

  掉一滴眼泪,亲她的额头

  仅仅因为

  我们同一天生日

  然后她会在外貌上,

  发现岁月距离

  本来是相同的人,却又如此地不同:

  或许骨头是一样的,

  但是细节处,她的眼睛更大、睫毛更长、个子更高

  还有

  全身紧裹着

  光洁无暇的肌肤

  从外貌共同又不同的变化,辛波斯卡又跳跃到她们关系共同又不同的变化

  比如生死

  我们的确有共通的亲友

  但在她的世界几乎全都健在,

  在我的世界则几乎无一幸存。

  辛波斯卡在写这些回忆的时候

  我感觉她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叹息感在述说的。

  我们的不同和相同

  在肌肤、关系、还有思想中穿梭。

  她会看到那时候她写的诗

  辛波斯卡略带俏皮地说道:

  我读那些诗,读诗。

  嗯,那首也许还不错

  如果改短一点,

  再修订几个地方

  其余似乎没啥看头。

  也是只有到这个年纪

  可以像老祖母一般

  略带亲昵的嘲笑

  年少的创作冲动

  大多一无是处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有共通的语言。

  我有我的睿智

  你有你的思考

  我们和过去的对话

  其实大多数是尴尬的。

  但是,我最喜欢最后的一幕,

  她说道:

  一条纯羊毛围巾

  彩色条纹,

  我们的母亲

  以钩针为她编织的。

  至今仍留在我这里。

  如果说前面的对话会面、都是虚构的。

  那么到了这里,

  一条真实的围巾

  穿越了岁月

  带着母亲的爱

  一直保存在我身边。

  这个画面美妙了。

  亦真亦幻。

  读完忍不住为其击掌。

  这条围巾是暖的,

  它为我们在回忆的伤感中,

  落下了一个温暖的基调。

  我爱这首诗,她让我的心不至于为年老而太伤感。

  无论岁月磨下的刀如何锐利。

  你都可以在身边找到一条“母亲的围巾”

  来温暖自己。

  正如我爱辛波斯卡

  的确

  现实的斗争是不能停止的

  但也不妨碍我们

  去保留心中一点干净明亮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诗,或者这种感觉的诗。

  我建议你,不妨找来

  在一个安静的晚上,用心来咀嚼一番。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四):生活是诗的本质

  辛波斯卡总能准备把握生活的细节,并列将这种观察,与历史自然政治等等宏观的议题通过精巧的诗歌表达出来。

  辛波斯卡追求生活本真的状态,这看起来是“非政治”的,但事实上与其有千丝万缕联系。辛波斯卡警惕、反感、对抗政治对真正生活的剥夺,从她对第一本诗集《存活的理由》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到了。在本书收录的诗集《这里》中的一首《例子》中,辛波斯卡描写了经历狂风之后就在树梢的一片孤叶,她总结到:“暴力昭告天下/没错——/他有时喜欢耍个小幽默”。极权主义不仅要摧毁反对者,而且让反对者为自己代言。那些被斯大林处死的反对派,临死高呼“斯大林万岁!”不就是这样一种幽默?

  当然,政治并不是这本诗集主要的主题,但私以为只有理解那种经历极权获得自由之后的人生,才更能体会到真实的、纯粹的、没有任何意识形态色彩的、与自然的历史而不是被政治化的历史相连结的生活的珍贵

  在时光的长河中打捞“脸”,在梦境的波谲中享受自由,在想象的历史中寻找抒情诗人,在与命运女神对话的过程中抨击人性荒谬……辛波斯卡的文字与意象,优雅新奇富足

  所选诗集《冒号》最后一首诗《事实上每一首诗》中写到:“如果以白纸黑字,/或者至少在脑中,/基于严肃无聊的理由,/放上问号,/且如果答之以——/冒号:”

  诗歌就是这样的一个冒号,我们向生活发问,然后诗歌写下答题纸上“答”字后面的“:”。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五):与回忆共处的艰辛时光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Wisława Szymborska ,1923~2012) ,波兰女诗人,1996年的诺贝尔文学获奖者。 凭借诗歌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并不多,辛波丝卡是第三位。

  她的诗歌中的各种想法带有淘气或者是怪趣味。可是关于中文翻译,我一直不喜欢没有韵脚的翻译,因为只能感受基本意思,或是一定程度的意向,却没有我们母语的强烈音韵感。可是想翻译成工整的诗,会丢掉很多原文意思,还需要很好的古文修养。所以诗真是没得翻译。

  总之,诗人年表中,她与前夫的关系耐人寻味。1948年,她与另一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亚当·符沃德克结婚,六年后离婚,离婚后两人却成了一生好朋友。私一直以来以为这是一种非常睿智难得的关系,有足够的思维能力认识婚姻的坏处,又有足够的宽容和欣赏力去看到对方好处,才会从围城里走出来并维持一辈子的友谊呀。所以生活才不会只有心酸孤独

  抛却不太诗意的翻译不提,这本诗集中,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关于回忆的。最近我开始常常回忆起以前的故事,人到了一定年纪大概都是这样吧,潜藏在记忆中的,受过的伤害,做错过事情,找不回的欢乐,弥补不了的过失,时不时回来敲心门。

  摘录如下

  与回忆共处的艰辛时光

  对回忆而言 我是个很糟的聆听者,

  她要我不间断听她说话,

  而我却毛毛躁躁,坐立难安,

  爱听不听地,出去,回来,又出去。

  她要我给她全部的时间和注意力,

  我睡觉时 这不成问题,

  在白天情况往往有别,这让她心烦意乱。

  她急切地把旧信件、老照片硬塞到我面前,

  翻启重要与不重要的旧账,

  要我重新审视被忽略的景象,

  让已逝的往事进驻。

  在她的故事里,我总是比较年轻。

  这很好,但干嘛总是旧调重弹?

  每一面镜子都带给我不同新貌。

  我耸肩时她生气,

  随后心存报复的搬出我所有前非,

  严重但被轻易遗忘的过错,

  她直视我双眼,等着看我的反应,

  最后安慰我,还好这不算最糟。

  她要我只为她而活,只与她一起生活,

  最好是在黑暗上锁的房间,

  而我老规划着当下的阳光,

  流动的云,

  以及脚下的路。

  有时候我受够了她,

  我提议分手,从此一刀两断。

  她怜悯地对我微笑,

  因为她知道那也会是我的末日。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六):微小和“不可能”像法则一样存在过

  与辛波斯卡另外两本诗集《万物静默成迷》、《我曾这样寂寞生活》相比,这本《给所有昨日的诗》,无论是包装样式,还是诗歌的主题、内核,都呈现出一种碎片、割裂的效果。

  本书选自诗人身前最后出版的两本诗集,而且出版时间距她离世最多不超过七年。这些诗无论是在精神强度,还是指涉现实与想象的密度上,与诗人更早也更卓越作品相比,有一个相对明显的回落。

  有意思的是,作者本人也意识到了这种回落。但生命的终结,让作者抛开了对呈现效果的疑虑。就像《小宇宙》中所写:

我很久以前就想写他们了但题材棘手,老是往后拖延,也许留待比我对世界更感惊异的更好地诗人为之。但时间将近。于是我动笔。

  毕竟,完成书写比将新奇的闪念带入坟墓,要有趣的多。

  套用选诗中的词语,前者留下的是个“冒号”(选自“冒号”),一切未完待续,完成书写至少能“自得其乐”(选自《给我的诗的诗》),取悦自身;后者则是“用句号分开”(选自《离婚》),终结了所有可能与想象。

  选诗中,还是能嗅到诗人标签式的风格:诗性的幽默与洞见。但主题上却有了不小的调整。

  似乎与年龄和精力有关,诗人从现代生活繁琐细节中,挣脱出来了。除了《不读》、《旅行前》、《公路事件》,诗人的视角更加超脱,也更少带有现实的引力。

  当然,对于现代生活的深刻洞见,在仅有的片段里,还是露出了过去的锋芒。

  比如在《不读》中,诗人写到:

他大概卧床写作多年吧。一页一页以受限的慢速。但我们以五档极速前行,而且—阿弥陀佛—还很健康。

  由遥控器、相册掌握、记录的现代生活,缺失的不仅仅是属于普鲁斯特句子的丰盛漫长,还有近乎劳役般的缓慢和精准。

  剩下的选诗,诗人似乎完成了一次回溯,也完成了对艺术法则的再次确认。

  有一条隐线,贯穿这些诗歌:晚年的辛波斯卡,在与“不可能”对话。

  她让衰老的自己与少女的自己对话,让倦怠的现在与纠缠的回忆对话,让既定的事实与暧昧的未知对话,让记忆模糊的氛围与精确的细节对话,让偶尔错失的可能们对话。

  在这种回溯与并置中,辛波斯卡放任这些“不可能”自然生长,然后在一旁疏离、静默地审视其中某些未知、新鲜的化学反应。

  和之前的诗集一样,本书中,同样有不少关于创作过程,围绕诗歌诞生,与艺术品之间互动等为主题的诗歌。

  比如:《维梅尔》中,坚信艺术的“非现实性”;比如:《希腊雕像》里,时间与艺术之间暧昧的关系;比如,《点子》里,短暂存在过的勇气和被浪费的创意等等。

  在这些诗歌中,她创造了一种连接,把诗歌读者,拉到了一首诗创作的现场,让阅读诗歌的行为,成为了诗歌体验完成的一部分,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时间给艺术带来的流动性,也让读者去感受那些从未面世的“早衰”的诗意。

  书中,有一首诗很特别:《驿马车上》。这首诗里,诗人来到了斯沃瓦茨基生活的现场,在想象中,与他共处一辆一驿车之中。

  这首诗,让我想到了金斯堡《嚎叫》中的一首诗:《加州超市》。

  同样的想象之旅,不同的是,金斯堡读着华特·惠特曼的诗集,幻想着两人在加州超市里,在桃子、番茄堆面前进行着奥德赛式冒险。

  这种与诗人“偶像”在幻想中的完成对话,可以用布罗茨基的一句话来解释:

  一个人写诗时,最直接的读者是其先驱,是给了他语音的人,是给了他形式的人。

  诗人在《驿马车上》这首诗中,完成了与给她语音的人,给她形式的人的对话。

  当然更直白的说法是金斯堡在《加州超市》里写道的:喔,我亲爱的父亲。

  当然,我个人喜爱辛波斯卡的理由,是她用诗歌创造了不同于现实的确信,就像她的这句诗:我相信毁灭的生涯。

  这本诗集里,同样有这种盲目的确信。在《形而上学》中,诗人写道:

某个事物在结束前的确存在,连你今天吃过猪油渣面一事也是。

  在宏大的永恒面前,辛波斯卡坚持:微小存在过,就像万物的法则一样,不可更改。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七):变老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事实上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还在读诗。在这个严肃文学变得越来越小众的时代里,读诗大概像是某种行为艺术了吧。我们依然推崇阅读,但“实在”的得到才是目的。毕竟只要愿意付钱,9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

  今天听焦元溥的古典音乐课最后一讲,他用了一节课来强调,如果真的想要走近古典乐,那花时间是必要的。任何讲解,替代不了你用四十分钟去听一个完整的乐章。那四十分钟,是美妙到希望时间永远停在此刻的四十分钟。

  诗跟古典乐一样,是一件看似在时间上性价比很低的事。娱乐太多,节奏太快,我们都以为自己不再需要诗歌了。

  这种偏见,会持续到拿起一本真正打动你的诗集为止。而我相信辛波斯卡会成为很多人阅读诗歌的开始。

  我最初喜欢辛波斯卡,是因为那首叫《金婚纪念日》的小诗。

  “他们一定有过不同点,

  水和火,一定有过天大的差异,

  一定曾互相偷取幷且赠与

  情欲,攻击彼此的差异。

  紧紧搂着,他们窃用、征收对方

  如此之久

  终至怀里拥着的只剩空气——

  在闪电离去后,透明清澄。

  某一天,问题尚未提出便已有了回答。

  某一夜,他们透过沉默的本质,

  在黑暗中,猜测彼此的眼神。

  性别模糊,神秘感渐失,

  差异交会成雷同,

  一如所有的颜色都褪成了白色。

  这两人谁被复制了,谁消失了?

  谁用两种笑容微笑?

  谁的声音替两个声音发言?

  谁为两个头点头同意?

  谁的手势把茶匙举向唇边?

  谁是剥皮者,谁被剥了皮?

  谁依然活着,谁已然逝去

  纠结于谁的掌纹中?

  渐渐的,凝望有了挛生兄弟。

  熟稔是最好的母亲——

  不偏袒任何一个孩子,

  几乎分不清谁是谁。

  在金婚纪念日,这个庄严的日子,

  他们两人看到一只鸽子飞到窗口歇脚。 ”

  那种一击即中的对婚姻关系的体察,冷静中的温情,让我对这个诗人充满好奇和期待。

  我总是更偏爱女性创作者的,不管是作家还是导演。会轻易被其中隐秘又细微的情绪击中。而辛波斯卡同时又是简洁、宏大、幽默的。

  历史,微生物,宇宙,邻居,在她的诗歌里有着同样的地位。她注视着它们,它们也回望着她。

  在这本《给所有昨日的诗》里,有一首《认领》:

  你来了真好——她说。

  星期四的坠机事件你听说了吗?

  他们来看我

  就是为了这事。

  据说他在乘客名单上。

  那又怎么样?说不定他改变主意了。

  他们给了我一些药丸,怕我崩溃。

  然后给我看一个我认不得是谁的人。

  全身烧得焦黑,除了一只手,

  一块衬衫碎片,一只手表,一枚婚戒。

  我很气,因为那铁定不是他。

  他不会那样对我的,以那副模样。

  那样的衬衫店里到处都是。

  那手表是普通款。

  戒指上我们的名字

  再寻常不过了。

  你来了真好。坐到我身边来。

  他的确应该星期四回来。

  但今年还有好多个星期四。

  我会去烧壶水泡茶。

  还要洗头,接下来呢,

  睡一觉忘掉这一切。

  你来了真好,因为那里好冷,

  而他只躺在一个塑料睡袋里,

  他,我指的是那个倒霉鬼。

  我会烧星期四,洗茶,

  我们的名字再寻常不过了......

  没有什么复杂的意象,也说不上深刻,可情绪就是从字里行间溢出来堵进心里。

  我特别喜欢之前李诞对艺术的评价:看完了,知道自己变得不一样了,又不知道哪里不一样,那就是好的艺术。辛波斯卡的诗就是这样,随意走进,然后被打动。

  其实诗歌的意义被强调地足够多了。可是如果不真的静下心来读一读,会很难明白,所谓:诗能给现代人因为逐渐物化而产生的人生意义危机提供一种解法,跳脱出“实现--目的”的框架,直视久违的蓬勃内心。

  生而为人,痛苦是本分,而诗歌可以是一个避难所。停下来,喘口气,让灵魂打个滚,那生活,可能会稍稍变得不一样一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所有昨日的诗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