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5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经典读后感10篇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是一本由王磊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一):莱布尼茨真给康熙写信了吗?

  在好事者书写的历史中,莱布尼茨——这个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的德国天才,曾写了两封至关重要的信:一封呈给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直接促成沙俄科学院的诞生;而另一封写给康熙的信却没被鄙薄夷人的满清皇帝听取。由于这封信在考古意义上久未出席,是否确有其事,学界基本持保留意见。那么,莱布尼茨真的给康熙写信了吗?

  至此,书名的大背景阐述完毕。被卖了关子的读者翻开书,假想中的考古术语、历史渊薮不曾登场,倒是老丁的家事扯了小半章。

  “历史不过是我挂小说的钉子”乃大仲马人尽皆知的名言,而擅以历史为瓶装其自家新酿的马伯庸俨然同为个中老手。与东西二马大相径庭,王磊开篇不吝笔墨插科打诨调笑一番丁樵,待到这皇城根下与众不同的二代决意为他被人打断两根指骨的老子丁老泉报仇时,方才施施然点题,丁樵计划造假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骗官二代仇家韩正一笔钱。先前的丁老泉发迹史、留学德国汉诺威、与女演员孟溪的爱情……看似纷杂的闲笔由精心设计的主线横空串起,引出一番后现代荒诞剧。

  与故作严肃的书名不同,“那封信”在书中可不是《古董局中局》引经据典,它在某种意义上近似于犀牛,《恋爱的犀牛》里那只。信被抽离出来,高度浓缩成一个意象,又因之展开后续一系列诸如“莱布尼茨电影”、“莱布尼茨小说”、“莱布尼茨网游”等等。到这一步,莱布尼茨真的给康熙爷写了封信吗?早已不是探讨的对象。而丁樵的报复也被如潮的难料发展不得不越推越远。读者对这水到渠成的转折也能欣然接受,甚至一旦接受了它这种看似“挂羊头卖狗肉”的设定,生活艺术的虚实感也进一步体现。郑宰潮、安意、金老师这些人物,与韦小宝称呼“猪猡懦夫”们异曲同工,会意者自当会意。而剧中剧的设置也相当程度丰富故事深度真实生活、文本与文中话剧三相辉映,构成了德罗斯特效应,大有妙趣。

  每个人物都贫得跟胡同串子长大似的这种语言风格或许不招某些人待见,但这本书西皮流水般的行文足够以飨读者,尤其是那些喜欢钻石牌钻石型钻石牙刷”这样廖式台词阅读者。

  话又绕回来。荒诞现实主义,听着略空略大,没必要去《等待戈多》、《秃头歌女》处去刨根问底认祖归宗。只消省得它不是无根之萍,与生活交错有致,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假亦真,真亦假,坦然接受书中的逻辑发展,任作者化身敏希豪森男爵,肆意挥洒,便可得其中趣味

  非要捏着鼻子否定假扒手真雷锋大志、一门心思客串康熙的官二代、扎根山区的电影演员等人存在,未免太过较真。

  就我个人来说,并非全盘接受它是讽刺这个浮躁时代、是理想主义在反抗这样的解读。就像“那封信”一样,有人借此对比满清沙俄,借古讽今;有人乐于名人轶事,茶余闲谈足以,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不再是问题核心关注点。

  莱布尼茨真给康熙写信了吗?不如看看王磊这本新书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二):乌托邦就是文学的意淫

  这是一篇充满京味儿的文学青年白日作品。笑点在于让人脑子里转一道的黑色幽默,对于普通读者阅读体验来说不亚于南方观众看着郭德纲在台上叨叨的那种欲笑无言感。让全国人民体会到同一种艺术的美好远大志向,这大概就像是本文作者的美丽白日梦了。

  小说里全国人民竟会为了一个人为炒作的文化爆点而牵肠挂肚普通人为了争论莱布尼茨和牛顿之高下会到了夫妻不睦甚至离婚地步,不禁让人感慨,这真是一次全新的文艺复兴,大家应该都是像天人一样吃树叶露水活在这个文学乌托邦里。

  不过文学嘛,就是允许做梦的,要不然光在这个世上理性又唯物地活着多没劲儿

  以上的话可以说都是怀着自暴自弃的心情感慨而出的,因为现实生活过分现实且残酷了。微博未阉割前的长期的爆点还是歌手的离婚疑云鲜肉的绯闻撕逼。这样的社会到底哪儿来观众能把一个历史话剧场场坐满,哪儿来的消费者能把莱布尼茨品牌书店支撑着开遍全国,甚至还拓展了莱布尼茨海外旅游线,大家去欧洲追索东学西渐怎么就烧回了国烧掉了三山五园。

  就是在这样巨大的分裂感下,本书的讽刺感愈发强烈了,带着孤勇,带着少年意气的执拗。就像是我知道这本书不会讨巧,不能治愈少年少女莫名忧郁的心,不能满足干枯的上班族对傻白甜或大力刺激渴望,甚至连一些文青追欧求美小众万岁的小小虚荣也不能实现,但我还是要摊开这本看起来不正经的书,请君入瓮,请读者们跳进来,吸溜一下来到这个理想的异世界,那里我们只谈梦想,只谈文学,我们得体讲究,钱不是为了满足物欲,而是我们奉上的对于拓展人类精神文明追求的小小心意。

  除了这种脱离现实的美好,小说本质还是建立在现实社会上的,比如人与人的关系。男主角和男二号,就像所有的男男关系一样,尽管各自怀有芥蒂,还能一起共谋大业,得意时共欢欣,失意时同奋斗男人友情就很弹性,翻脸时可以打到你妈都不认识,过后又可能觉得对方真有种,是条汉子女人则不一样,这样不稳定的关系对于女人来说就是瞎折腾,从第一面基本就能确定对方是不是自己的那杯茶了。从妆容到化妆品牌子,喝的咖啡品牌,看的韩剧日剧美剧印度剧,这些小细节统统都能影响一对女女关系的走向。

  本质现实还在于,这个社会有人能为了钱发疯。虽然我们都处在要疯未疯的边缘了,但起码总保有为人尊严,知道有劳有获。而书里最为发疯的角色明显就是影射现实中郭姓男子,对,就是你我都能想到的那位抄袭达人。书里的这位依然脸比城墙厚,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真可谓做到了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个世界好像在渐渐变成有颜值有钱就可以被原谅一切,而有很多钱就更好了,那就是人生顶端了。这其实是人类的自我物化,如果可以量化的东西就能定义一个人,那人就和二维世界的动画没什么区别了,因为我们的过去现在将来,都已被一个标准限定,我们所做的无非就是努力达到那个标准,或者已经达到那个标准。小说里此人在最后还是继续钻研他的名利之路,永不放弃,永不认输,也许对于这种超越人性生物,文学也无法下笔他的命运了吧。

  本书适合对社会还有期待的青年人,也许这就是下一个文艺复兴源头呢;本书也适合看破红尘的文化人,毕竟这种巨大的黑色幽默,只有身在文化中心的文化人才更能笑着哭着感受到;文艺青年需要看看这书,要知道软软的、淡淡的文艺固然很孤高,但要化作带尖儿的笔扎进这个世界的心脏,文艺才找到了他本来的价值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三):一封你不得不读的“信”

  “我好想天下真有场不散的筵席。”

  “可惜没有。”

  “有的,在我们的记忆一厢情愿里,只要常常想起它,它就灯火通明起来。”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

  去年一档以书信为载体的文化类节目成为各种媒体平台焦点,今年推出的第二季也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在这里,不欲去加入可能的又一场媒体狂欢,而是试图停留在“书信”这里,守住这种书写形式的本真意义。

  从表象看来,这档节目让人们目光重新聚焦在一种看似落伍的交流方式,然而事实上,并非书信落伍了,而是我们遗忘了它,而一旦说到书信,我们的记忆总是呈现一种喷涌状态。那些关于他人的,或关于自己的;那些著名的,或者非著名的;那些直白的,或者深奥的;那些长的,或者短的——各种书信,仿佛一切都以这种书写方式在提交自身。或许,我们承受不了的正是这种一拥而上的负重,我们变得越来越脆弱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牢记,所谓“信”:“……悫也,不疑也,不差爽也……又符契曰信……又古人使者曰信……与申同。《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又同身。《周礼·春官》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注》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康熙字典》)在这些释义中,诚实、契合、使者、身体交织在一起,已经远远超出仅仅作为表象的、交流方式的“信”,而道出我们在“信”字中寄托的生存经验

  对书信本质的探讨,可能会唤起我们对各种“故纸”的热情,我们或许会回家翻箱捣柜,或许会重读各类书信集,只为唤回自己对“真”的预感。那么,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对我们的努力会是一场不错的试炼、一封我们不得不读的信。首先,这仿佛是一道历史题,我们需要真正领会“莱布尼茨”和“康熙”这两个命名,然而,一方面,在西方,莱布尼茨全集的编修据说还需要200年;在中国,2017年,山东大学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心成立,汉语学术界对莱布尼茨的研究尚待逐渐展开。另一方面,“康熙”或许早已被各种“私访”、“王朝”、“秘史”弄得面目全非了。所以,这道历史题已然是一个巨大的旋涡。另一方面,“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虚构冒险,它是一本书、也是一部只在书中上演的戏剧,但是它走得是《石头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路子,在真假之间,甚至似乎连这本书本身也连带着涮了一把,但是,它希望说出我们在“信”中所寄托的那些意义。

  “若岁月是条河,《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就是河上的一条船,一条改变河道的船。”这或许是真的。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四):荒诞版“中国合伙人

  “我相信《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会是一部伟大的话剧,它必将改变许多人。”小丁看着他,他严肃之情丝毫不改,又说:“若岁月是条河,《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就是河上的一条船,一条改变了河道的船。”

  中国合伙人,讲的是三个年轻人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一起打拼事业,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

  而我们要说的这个被称为荒诞版的“中国合伙人”,讲的却是以复仇和谎言目的而产生交集的两个队友原本以为一封假信的买卖就能了结他们之间的恩怨结果这封假信成为了导火索,将两个仇人变成了合伙人,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

  从一开始,小丁就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孟老师,孟老师问:

  “你确定是他打伤的你爸?”

  “我爸知道了我和周聪来往之后,问我:‘听说你跟韩重道的儿子走得挺近?’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什么?他退出那项目之后,果然平安无事了。”

  “那你有多大把握他会上当?”

  小丁笑道:“试试看嘛,就算不成,也不吃亏。”

  “行,我支持你。”

  三封信,四百万很快就成交。有时候一场骗局进行得过于顺利,反而会引起设局人的不安与遐想:小丁惊讶于周聪的迫不及待,同时心里也开始各种揣摩这比交易的顺利和可能出现的穿帮。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周聪买信后,睡得香甜,小丁说不出是憎恨还是愧疚,应该是羡慕,更深感钦佩,他认识到周聪才是袖里乾坤藏,壶中日月长,能成大事之人。

  果真,周聪如获至宝,回国后周聪就开始投入这封信的话题炒作和商业运作中:

  我跟你说过的,我要给中国人带来一场启蒙运动一样的思想革命,革命就从这东学西渐开始。”

  小丁还是没明白,问:“怎么开始?”

  “这封信是枚炸弹吗?”

  “是。”

  “威力无穷,且会连环引爆。我一定要中国人好好想想,什么叫东学西渐,什么叫西学东渐,中国为什么落后原因出在哪儿,每一个人都好好想想。”

  从《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翻译从中文版以后,各种舆论被瞬间点燃,学术界、古玩界、新闻界等都在纷纷讨论这封信的来历、真假,更引发了一场高调专家鉴定会,鉴定结果是信为真,于是,一场以莱布尼茨为主题的革命真的就正式开启了。

  不得不说,一个富二代和一个官二代的合作步调是非容易一致的。在炒作莱布尼茨这个话题的路上,周聪和小丁就是两个志同道合导演,他们的决策通常是一拍即合,自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合伙人。

  他们办莱布尼茨主题展览、开讲座,建莱布尼茨俱乐部,去工商注册了“莱布尼茨”做公司名,之后,又注册了“莱布尼茨书店”“莱布尼茨酒店”“莱布尼茨餐厅”“莱布尼茨咖啡”“莱布尼茨男装”……

  就在莱布尼茨话题持续爆发得如火如荼的的时候,小丁本想不再与周聪有任何的勾连,结果,他自己发现,他并不想放下他与周聪的合作,也许只谈生意,可以避开内心对于自己复仇后的耿耿于怀

  小丁挂了电话,又说:“我这是怎么了?打心眼里不想跟他玩了,怎么一提莱布尼茨就又上套了?”

  孟老师问道:“是不舍得莱布尼茨这个金矿吧?”

  “可能是吧?”

  “有赔钱的吗?”

  “挺赚钱的。”

  “有风险吗?”

  “风险可控,而且我投钱也不多,大都是拿设计费入股,给我算得还挺高。”

  “那为什么不想再合作了呢?”

  “跟他不是一路人。”

  “那就少来往。”

  “只谈生意!”

  “对呀!”

  从此,他们还开发了游戏《大将军》,排起了话剧,士兵乙写起了书,话剧和书同名——《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话剧上演后,好评如潮,可清史专家金教授却大唱反调,说他们罔顾历史,胡编乱造。知名作家郑宰潮还把《大将军》抄成一本书,也叫《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周聪和丁樵岂能咽下这口恶气,一场争夺莱布尼茨的恶仗开始了……

  这是一个幽默版“中国合伙人”的故事,丁樵和周聪这一对机缘巧合凑到一起的组合,却意外地在商业操作上互补而合拍。丁樵极富创意且执行力一流,周聪搭建商业框架并负责幕后运作,两人凭着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在中国文化娱乐界大杀四方、名利双收,干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整部小说充满了讽刺荒诞意味,书中人物围绕一封“假”信做出种种行状的表演,揭露了中国文化娱乐界的种种乱象:文物造假,作品抄袭,学术舞弊,潜规则交易……,是一部脑洞大开的“人间喜剧”,具有极强的喜剧效果和对现实的关照意识。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五):黑色幽默

  一部有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丁樵杜撰的一封两百年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皇帝的信作为事件核心,如同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话:“若岁月是条河,《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就是河上的一条船,一条改变了河道的船。”由这封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信,小说生发出种种人物关系与情节,折射出一群有理想的人对现实社会灰色、荒诞现象的反抗,具有一定的社会深度。

  小说借用了一种京腔说书人的叙述语调,时刻提醒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感,京味儿的“贫嘴”“侃大山”与说书人的画外音,让小说充满了活泼洒脱、玩世不恭的阅读快感。而小说的不足与其优点同样明显,有些情节还是显得生硬了,人物的语言风格稍显雷同,都特能贫!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六):一个心机boy的最高境界?(⊙_⊙)?

  据说,在人间,流传着这么一则故事,叫“如何把你的儿子卖给世界首富?”

  故事是这样的——

  山的那一边,有一位成功的商人热心市民王先生,有一天他告诉他儿子——

  老王:我已经决定好了一个女孩纸,我要你娶她。

  小王: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会决定。

  老王:但我说的这个女孩纸可是首富的女儿喔!

  小王:哇!那这样的话…… (星星眼(✧◡✧))

  (老王小王窃窃私语ing)

  在一个聚会中,小王走向首富爸爸——

  老王:我来帮你女儿介绍个好老公。

  首富爸爸:我女儿还没想嫁人呢!

  老王: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喔!

  首富爸爸:哇!那这样的话…… (星星眼(✧◡✧))

  接着,老王去见世界银行的总裁——

  老王:我想介绍一位年轻人来当贵行的副总裁。

  总裁:我们已经有很多位副总裁,够多了。

  老王: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首富的女婿喔!

  总裁:哇!那这样的话…… (星星眼(✧◡✧))

  最后,老王的儿子小王娶了首富的女儿,又当上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全剧终——ENGING——

  好了,言归正传,这空手套白狼的功夫确实不容小觑:给一个故事的开头,就可以来一个赚的盆满钵满的故事结尾。

  那如果,给你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不管是不是真迹),你会怎么去写到故事的结尾?周聪花四百万欧元经丁樵介绍从法国人白杨处买来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不过这封信是丁樵伪造的,为了报复有极大嫌疑打断自己父亲手指的富二代周聪。丁樵本以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尾——可以骗到钱拍拍屁股走人。然而,另一个故事又开头了:周聪如获至宝,回国后大肆宣扬,还召开了鉴定会,专家团鉴定为真迹。并拉丁樵入伙,丁樵有才周聪有财一拍即合,开起了莱布尼茨书店、莱布尼茨酒店、莱布尼茨旅游公司……赚钱赚得根本停不下来!丁樵要渠道,周聪有啊;丁樵想当导演,周聪拿出你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的气势•••••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了,反正吧,就是妥妥的承包鱼塘的节奏。两人也相敬如宾到小丁都怀疑,这厮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谁的儿子?丁樵看看周聪,再看看自己,周聪这娃一脸懵逼,从头到尾专心挣钱,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小丁当然也放松警惕,何况自己也得到不少好处,还圆了当导演编剧的梦,最后还在凉山搞了个爱心小学。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摇摇欲坠的人设,作者会这么轻易放过男主角吗?!最后当然是——小丁发现自己才是被猴耍的那一个••••••周聪才不关心信的真假呢,有什么比利益更让人快乐?有什么恩怨情仇的这里就不一一剧透了,记得开始那个故事吗?再想想周聪,不得不承认心机boy的最高境界,就是心机boy+霸道总裁啊!心机又可以承包鱼塘,可以让男孩子的少女心都噗噗跳~

  “其实,我们没必要管他是不是撒谎,只要他言之凿凿就好。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讲真话的人没底气,我们就会怀疑;撒谎的人理直气壮,我们就信以为真。会撒谎的人深谙此道。”——《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七):一个组队“吃鸡”、最后队友内讧的故事 ——“我还能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

  一个组队“吃鸡”、最后队友内讧的故事

  ——“我还能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

  这是一个幽默版“中国合伙人”的故事,丁樵和周聪这一对机缘巧合凑到一起的组合,却意外地在商业操作上互补而合拍。丁樵极富创意且执行力一流,周聪搭建商业框架并负责幕后运作,两人凭着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在中国文化娱乐界大杀四方、名利双收,干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然而这一对好队友,背后却有着难以厘清的恩怨纠葛。这里就不一一剧透了。

  方案一出,资方瞠目结舌,他们实在想不出这样的酒店怎么赚钱。小丁给他们讲解一番,可他们还是质疑,小丁又要解释,周聪打断他,说:“各位大哥,不是兄弟不知礼数,实在是太忙了。丁公的话已然讲完,再说就是重播了,而我们这是现场,我没听说现场还有重播的。”资方愣愣地不知如何是好,周聪问道:“你们不知道怎么赚钱,我们知道,还没发现吗?”

  资方最终屈服,屈服的还不止一家。周聪又跟人说,酒店是全国连锁,一年之内就要开起十家。一家能不能开好还另说呢,还要一气开十家,疯了吧?资方很客气地问:“咱能慢慢来,一步步走吗?”

  周聪也客气地答道:“是啊,所以才没有一下开一百家,慢慢来嘛!”

  资方皱着眉头说:“韩总,我怎么觉着咱们这事就跟闹着玩似的?”

  周聪笑而不答,小丁说:“咱们先开一家,两个月内能收支平衡,咱就接着开。”

  资方说:“能接近收支平衡都行。”

  周聪说:“老孔,咱只开一家,广告费不划算。”

  老孔说:“兄弟,跟哥哥是老相识了吧?哥哥之前投的几个项目,本都回不来,哥哥五十多了,心脏又不好,真受不了刺激。”

  周聪笑道:“行,听丁公也听哥哥的,先开一家。但咱说好了,要是两个月内收支平衡,剩下的九家一气开了。”

  在故事的尾声中,丁樵得知了周聪欺骗他的真相,无论这种欺骗是否是出于善意,他都已经狠狠地输掉了这一局。周聪默许手下殴打丁老泉并取得了竞争项目;欣然接受丁樵对他的报复、买下赝品信件并在整个过程中落落大方自若得体;得到莱布尼茨信件后马不停蹄地运营起“莱布尼茨产品线”,话剧、电影、酒店、书店,自己过了一把演员的瘾,还让丁樵心甘情愿地以友谊之名加入了这一团队并成为其中的创意源泉。应该说,周聪是真正的大赢家,在这场尔虞我诈的游戏中,丁樵输得体无完肤。丁老泉的隐忍或许是应对这个人生游戏高手的唯一办法。而这却决不会是丁樵的选择。

  孟溪带着保姆和孩子去公园了,家里就剩他爷俩,孟老师给小丁沏上他新买的茶。小丁说:“白杨、汉斯、安社长……这些人都知道,士兵乙也知道,就我不知道。”

  “白杨和汉斯不一定。”

  “也许,但他们都站在周聪一边。”

  “人之常情。”

  “对,人之常情。”

  孟老师对着阳光看茶杯,说:“小丁,伏尔泰不是说过吗?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不能离手。”

  小丁笑了,说:“爸,你手里的是茶杯还是剑?”

  得知了一切的小丁陷入了沉默与困顿,然而他说,“我知道的真相远比别人多”。换一个角度来看,站在故事结尾处的丁樵父母双全,妻儿环绕,虽被人当了枪使,但也算名利,双收,还利用这个机会投资办学,帮助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反观周聪,父亲被双规,身边除了小丁难找一个真心的朋友,最后虽然仓促结婚,但明眼读者都看出这是个“形婚”而已,商场上又遭对手打击报复险些送命。这样看起来,这场游戏判定谁赢谁输似乎还言之尚早。

  我们的主人公丁樵,什么也不打算做,但他和周聪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如果没有那场赌局,如果周聪没有默许手下打断丁老泉手的那场闹剧,丁樵与周聪能否成为一对真正的好友?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巧合,丁樵和周聪可能根本就不会相遇,性格迥异的两人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信奉金钱至上的笑面商人,他们的相遇更可能是作为对手而非朋友。所以,有机会去原谅,也已经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缘分了吧(误)。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八):作者推荐

  看到作者的推荐,转过来~

  想写《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的念头由来已久。五年前想写成一话剧,写了几千字就写不下去了。但我知道这个题目可以包含许多深刻的主题,所以,一直念念不忘。两年前开始创作同名小说,几易其稿后,终于写成现在的模样,还算满意。

  写作这部小说之初,我就在想,我们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于这个时代我们有很多定义,歌功颂德的活儿早有人干,也轮不上我,我还是想想它有多疯狂吧!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疯狂、荒诞和虚假,而我们这个时代自有我们的疯狂、荒诞和虚假,我们活在其中,乐在其中,它们为我们创造了财富,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我们须臾不能离的世界。试想,有几人可以置身事外?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是不存在的,在小说中却成了真实的,伪造和收藏它的人都发了大财。很显然,小说是个寓言,但我不想它太像个寓言,我要它分外真实,贴近生活,贴近这个时代。文物造假、作品抄袭、为小说获奖而行贿、导演出轨、IP热……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吗?

  小说是写实的,但骨子里又是荒诞的。它无需像《第二十二条军规》那样非得找个军事基地,让所有的荒诞都发生在那里。我们今天的中华大地,生活中的荒诞随处可见。小说高度还原了我们的这个时代,读者可以对号入座的不只是情节,还有人物:官二代、富二代、演员、老师、小偷、学者、作家、文贼、文物贩子、出版社社长……甚至,极有可能找到你自己。像极了生活,荒诞归荒诞,但非显而易见。

  它也无需像《局外人》那样压抑,从头到尾的悲剧调子。今天的小说就像现在的生活,快节奏的,也充满了戏谑、调侃与讽刺。荒诞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努力地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因为节奏快,所以,它的情节也是丰富的,带着惊喜和悬疑,能应接不暇决不发呆。小说本没发明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本就如此。

  当然,展现现实的荒诞、对现实的讽刺并不是小说的目的,作品真正关心的是——反思。

  莱布尼茨信中的科学院不只是一所学院,它代表着科学的精神、天赋人权、民主和自由……小说中有部同名话剧,虽然只占了小说的十分之一,但话剧的基本情节还是交待清楚了,话剧中有莱布尼茨、康熙、陈廷敬、索额图……还有天地会。

  为什么会有这部话剧,因为我认为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当下,既然是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至少可以回到清朝,看看那时的中国人是如何对待文明、如何对待真理或真相,再看看我们现在又有多少长进,两厢对照,自会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这部话剧,我们会看到,这封信的出现太一厢情愿了,太好心眼了,远非封建、狭隘、落后、自私自利的人群可以理解的,被拒绝也就顺理成章了。但简单的拒绝远不能体现中国人的虚伪和贪婪,乃至阴险。拒绝是带着阴谋的。再看当下,这封信带给人们的震撼,并由此带给主人公的滚滚财源和旁人的分外眼红,之后引发的战争。再看这封信出现的原由,不也是一场阴谋吗?

  希望读者看完这部小说,能掩卷思考片刻:在真真假假的世界里,我们该何去何从?

  反思不只是对当下时代的反思,更有对人类文明和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对我们每个人的反思,包括作者自己。

  最后,说一点小说的作用。我认为文学作品决非什么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相反,它像感冒药一样是有极强功效的,只要作者对这个社会倾注了足够的关怀,其作品就足以改变这个社会。看过《九三年》的读者就算成不了郭文,至少心肠也会软了几寸,至少知道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也许虚假的世界很大,大到我们无处可逃,但在《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中,我们的主人公至少努力地挣脱过,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有人成功了。有努力就有希望,人类不就是活在希望中吗?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九):《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不只是一部小说

  有人说,莱布尼茨给康熙写了封信,劝说康熙在中国建一所科学院,就像他写给彼得大帝那封信一样。可无论在莱布尼茨档案馆,还是故宫博物院,都没有发现这封信,所以,又有人说,这封信子虚乌有。

  可是,就在《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这部小说里,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出现了,它不只是一封信,不只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话剧——上演后好评如潮,还是一部电影,还是一座金矿。

  正如作者开篇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物的总体。这是一部追求真相的小说,也是文化反思的小说。

  信是丁樵伪造的,成功地卖给周聪。周聪大肆渲染,尽人皆知,还开了鉴定会,专家认定为真迹。周聪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他认为他认识到了这封信的价值。

  确实,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封足矣改变历史的信。如果莱布尼茨真的写了,康熙又真的看到,科学院又真的建了起来,历史将会怎样?一封这样的信,国人怎能不关注?怎能不着迷?

  丁樵可是个优秀的合伙人,周聪怎能放弃这样的人才,所以,二人联手,莱布尼茨书店、酒店、餐厅、男装、自行车店……甚至旅游公司应运而生,发财嘛,顺理成章。之后,又是话剧、图书和电影,谁还在乎真相?

  真的没人在乎真相了吗?有,当然有,首先是那些利益受到损害的人,其次是想借这封信也发发财的人。至此,莱布尼茨和他的信已成一个巨大的IP,在这场大IP的争夺中,学者登场上,文贼出马了,美艳无双的女社长亮相了,各种假戏真唱上演了。

  丁樵和周聪可不是善茬,要论假戏真唱,怎肯让人?万般无奈下,文贼要邀请海内外专家,重新鉴定信之真假,周聪慨然应允。鉴定之后,还是真的。

  也许您看这篇文章时还没看到小说,但也不妨思考一个问题:谁是这部小说的主角?我认为主角根本就不是人,而是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那封信。拿到书您会发现,这封信就印在内封上,封面加封底,满满当当,完完整整。很有意思,我还从没见过哪本书的封皮是一封信。

  这封信就像一颗魔豆,它破土发芽、直冲云霄之后,它就是真的,谁还能阻挡它呢?它早已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也不只是信仰,而是资本,裹挟着无数爱它的人,这些人因它而获利,怎能眼睁睁看着它轰然倒下?不,它一定要茁壮成长,且长盛不衰。至于是不是真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注脚吗?我们疯狂地拜金,哪里还管什么真理和真相?真理几斤几两,真相又值几个大钱?别说我们没有信仰,拜金就是我们的信仰。

  对真相的漠然并非只有当下,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不如此吗?

  既然是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莱布尼茨和康熙都不出场,就有点太对不住读者了。在小说里的话剧中,莱布尼茨真的写了那封信,而康熙也真的看到了,可为什么就是没有科学院什么事呢?话剧里的康熙可不是什么影视剧里千古一帝。认识到话剧里的康熙,你或许也就认识到了,为什么我们总也找不到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那封信。

  写实的手法,荒诞的主题,却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当然,作品反讽的不只是当代,不只是中国,而是整个人类。

  推翻一个谎言真的很难吗?制造那封信的丁樵曾有过那个想法,有想法或许就意味着希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