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拜占廷简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5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拜占廷简史》读后感10篇

  《拜占廷简史》是一本由(英) 乔纳森·哈里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廷简史》读后感(一):历史走马灯中的明亮一盏——《拜占庭简史》读后

  历史走马灯中的明亮一盏

  ——《拜占庭简史》读后

  □清秋124

  抬眼看满天星辰,会发现最亮的一颗,这是目力所及。历史的星空,如果你纵眸望去,也会发现有一颗闪亮的星辰,它就是——拜占庭。一个我此前并不熟悉名字,但却开启了一扇打开世界史的窗,原来,知识无止境是真的,天外有天也是真的,这是井底之蛙对《拜占庭简史》这本书的笼统印象

  鉴于对世界历史的贫乏了解,读这本书明显吃力,却不妨碍我对了解拜占庭兴灭的兴趣。阖书之后,总体感觉是这个拜占庭与中国类似,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闪光点,不同在于,泱泱中华一直在世界史上演绎着属于自己动人篇章,而拜占庭却相较于历史长河成为一现的昙花,美则美矣,壮则壮矣,终归稍纵即逝,成为寓目所见的遗憾过往,只能在史书中追忆它曾经辉煌

  一本书首先带给人的是一种震撼,概因拜占庭予世人精神力量。历史大浪淘沙中,能留下痕迹的,当然有其独特魅力摇曳光阴之中,绽放出独属于拜占庭的光彩,这更像历史天空滑过的一颗流星,未及许愿,已然过眼刹那。一代又一代拜占庭人的努力,用尽心机谋求的宠辱,在复杂地域边缘能久存久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而它带给后人的精神感召力,显然是庞大厚重的,是值得我们思索探究的。

  帝国的兴亡,还有它留于世的文史功用。显然,拜占庭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从中理出思绪,学思践悟,不失为人生指南。虽地标不同,但启示少有相通之处。拜占庭在历史洪流中的起承转合,是个特例,更是后世所有国家前车之鉴,它隐而不言的道理是——逆境中的发展及蚕食抑或自保。

  复杂的关系网,织出了拜占庭帝国的钩沉轶事。这个独特的帝国,在面临不断威胁其生存的动荡外族入侵时,能延续久远却又彻底消失,像个谜。它的过程较之于结局显然更有戏剧性,它的统治既非十足的灾难,也非一段黄金期的开始,更多的际遇费解也罢,理解也罢,都已成云烟,荏苒于逝水流年中。历史的长河波滔汹涌,哪个帝国不是如此经历呢?都是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杀出血路,然后以战争阴谋巩固自己的势力,最后转型失败而消失于历史的舞台

  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君士坦丁,拉开了拜占庭帝国的序幕。开国之王君士坦丁本人是一个私生子,是其父与一个客栈老板女儿一夜情的产物。其父死后,这个娼妓之子年过五旬竟扶摇直上,获得帝位,身为世上权力最高之人,再无必要隐藏自己“邪恶天性”。

  带着岁月的风刀霜剑,帝国的前哨就此吹响。不得不说,表面平静往往具有欺骗性,兴亡的情节本身并非拜占庭的特有剧目。其中,种种元素的渗透都种有其功用和深意天时地利人和的青睐,用诗意残酷,成全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帝国的幸存,有人说不仅归功于天时地利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希腊火,关键时刻的强人执政也是重要原因

  拜占庭帝国史上的皇帝像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台,登台的方式,伴着血雨腥风,这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继位方式的一种囊括和总结。它曾发韧于逆境,曾创造过无比的辉煌,曾起死回生,最终还是灰飞烟灭于自己缔造的传奇之中。这个过程,伴随着宗教的繁衍与更替。最初的多神教转变为后来的基督教,说来三言两语,演变却是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历史的不确定性,何止拜占庭,哪一个国度不是如此?历史的主流由不得任何个人和国家,它是被无形中的命运操纵着往前走。

  可是,曾怀揣着攫取整个世界欲望的拜占庭毕竟还是成为历史的泡沫。书中说,拜占庭对非基督徒所发动的战争与之后在西欧产生的十字军思想截然不同。于是,对十字军,才起了心思,这一段渊源成为历史的勾引。而关于拜占庭的这些纷纭,值得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们去认证与探讨。在这里,皇帝允诺部下,说上帝将会对他们的努力做出奖赏。此外,与这种胜利观念并存的还有一种离奇的实用主义。他们不相信战死疆场是光荣的,他们有自己的军事战术观点,并形成手册,类似中国的兵书韬略,且明确写着:用计谋与诈术战胜敌人要比仅仅用武力更好,同时要尽量避免阵地战。手册中介绍的许多计策都缺乏光荣的十字军魅力,但我深以为然,兵不厌诈嘛。还说要在敌营中散布错误情报与谣言,进而瓦解对方士气;通过捏造其他战场的胜利消息来鼓舞部下;如出现逃兵,则应将暗示他们是间谍的信件送到敌人手中。拜占庭人眼中,这些都是可取之举,是智慧的结晶。保卫基督教帝国的事业是如此正义,为达此目的使用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事实呢,史上每一个国家不曾用过类似的方法?不明说不要紧,因为世人太爱沽名钓誉了,更爱一边讥笑着一边上演着皇帝新装的故事,如果可以,我愿当那个说真话小男孩,不怕讨人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利奥六世统治时期的《战略》一说,总结了对全面战争深深不信任,并给出了最智慧的选项:好的方法是用诈伪、突袭、饥饿来使敌人受损,用长久频繁进攻和其他行动伤害他们。绝不要被诱惑投入激战。因为据我们所观察到的大多数情况,胜利取决于运气而非真正的勇气。只要运用金钱,你就可以经常不战而屈人之兵。笑,默契啊,穿越时空的中国和拜占庭,在历史上的某个点,意见如此合辙。拜占庭人还说,如果在别的地方还有敌人的敌人在伺机而动的话,你只要花钱雇佣这些人为你服务就好。精湛的见解,值得今天的商场疆场活学活用。

  通过一个帝国,了解一下圣像,也是偏得之美。耶稣像的精神引领作用强大的,不得不说,圣像在拜占庭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希拉克略将其带上了战场,成为一种潜意识里的保护神。经过风风雨雨,被放到了人们设防的城墙之上、战争之中,成为内心朝圣的一个形而上的精神寄托。耶稣面像的隆重当然不是孤证。后来的君士坦丁五世反对圣像崇拜,圣像像弃妇一样被摒弃,神学观点也同样换皮不换瓤。教堂本身事实上已成为某种对天堂的模仿,让真诚信徒期待着来世的生活,这是哄弱智的人吗?

  对北方的征服体现了拜占庭人的智慧。罗斯人,就是今天的俄罗斯人是时候出场了。看得有点意思,本来云里雾里的外域,一点点与我们沾边了,中华的邻国呢。也趁机了解了久远罗斯人的一些发展状况。同时,拉丁人充当“雇佣兵”现象在如此早的历史上找到了脚本。想来,拜占庭历届皇帝中,不管以怎样阴谋上位的,有能力政治高手还是不乏其人,他们曾带动了拜占庭的发展,虽然其中也有失算者,诸如罗曼诺斯,他的家族未能取马其顿而代之,总体还算辉煌。

  转型的世界,“毫无保留地献身于自己祖国并臣民寄予信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这话是帕夫萨尼亚斯说的,可谓听者动容,但细思,确实有道理,令人心寒的普遍性,肯认同的人多是到最后被予以了不幸下场后才意识到的,正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对某些国家来说,战争是不愉快的必需品,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使用。可是,还是被频频使用的原因是什么呢?弱肉强食的绝不仅仅是自然界,更包括自以为是聪明”的人类。

  “内部的敌人”是最可怕的。拜占庭就丧失于这内部的敌人之手。拉丁人,这个原本的雇佣兵阶层,终于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了统治梦,自己走上了帝位,从配角主角,完成了华丽转身。不论是耶稣,还是上帝,抑或“穆罕默德的神”,都有力所不逮之处。11世纪70年代的动乱无序之后,政治稳定性得以重建,拜占庭出现了新的王朝——科穆宁王朝,伊萨克一世被他的侄子夺取了皇位,这就是帝国皇帝的悲哀,篡位成为最时髦举动。之后就顺理成章了,皇位的传递在一定时期内会实现无缝衔接。野心勃勃的曼努埃尔一世的雄心,没人理解,也没被继承。他死不瞑目,不甘心地被安葬在真主修道院中,尽管这是史无前例荣耀。令人叹惋的是,“当这位睿智的掌舵人被抛出船外时,帝国之船已经沉沦。”

  书最后的引语是巴肯伯爵戴维·斯图尔特·厄斯金的话:对于人类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比土耳其人毁灭了腐朽的希腊帝国更加幸运的了……,作者说这其中既有对拜占庭帝国灭亡幸灾乐祸的嘲讽揶谕,也有对这个千年帝国全盘否定的批评态度。也或者,像某某人说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拜占庭学界形成的“一言堂”中藏着玄机。

  当然,你得瞩目于13世纪上半叶的蒙古帝国,原谅我以这种骄傲语气,将当时以惊人速度向西扩张的蒙古帝国引入历史的版图中来,它令基督教和伊斯兰世界都感到极度恐慌。其实,强悍不失为一种统治的硬手段,大多时,也是最管用的。漫长的统治期间,辉煌成为过去式,拜占庭帝国的元气已经耗尽,回光反照的可能都没有了。1453年,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成为受难者,他是拜占庭的末代皇帝。

  滚滚历史河流中涌动的浪花,激起岁月的涟漪。拜占庭用自己的故事和崛起幻灭,讲述了一段动人心魄的过往。湮灭虽然,留痕亦然。它曾以不断冲击边界的族群转化成自己的优势而借力打力,消化吸收,壮大自己的力量体系。拜占庭帝国的伟大遗产,说到底就是一个教训:一个社会的体现,即便是在最不利情形中,它仍有能力适应并吸收外来者。后人从中感悟的,其实是所有王朝兴衰成败的类似一幕,内容虽有差异,但殊途同归,值得玩味。

  2018.2.19

  《拜占廷简史》读后感(二):一个千年古国的漫漫长路

  不久前读完的历史传记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向我们展现了10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其中关于千年帝国拜占庭陷落的描写让人尤为印象深刻。一扇被忘却的凯尔卡门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从而彻底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这个古老的帝国是如何从辉煌一步步走到最终灭亡的道路的呢?近11个世纪的兴衰历程中又有哪些人和事让后人去回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拜占庭简史》。

  在这位拜占廷领域资深学者乔纳森·哈里斯的笔下,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广大读者眼前。利奥王朝、查士丁尼王朝、马其顿王朝、科穆宁王朝……一个个政权如走马灯般出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印记;查士丁尼一世、利奥三世、瓦西里二世……一位位威名远播的君王涌现而出,在他们的努力下,国力大增、民心安定,他们用自己的不凡伟业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这个帝国漫长的历程中,我们既看到了国家的安定和平,也看到了战场上的血腥厮杀。波斯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罗斯人 、拉丁人、威尼斯人,一个个邻居你方唱罢我登场,是朋友我们就做贸易,是敌人我们就挥舞刀剑,边境上和平与战争的场景交替上演。

  一个国家政权的交替是影响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尤其显得重要。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相比,这个国家的政权进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从和平交接的平稳过渡你死我活的不择手段,手足相残、君臣相疑,地方割据,令人眼花缭乱。因为兄弟赌博未能及时救援,就造成了皇权易主,让人不由得感叹政治的残酷与血腥。还有那些造反未遂的野心家,往往当胜利看似唾手可得的时候,可是却在通往巅峰的电光火石的一刹那以失败而告终,执政者莫名的好运,好似冥冥之中上帝在保佑着他们,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无比的奇妙。看来一个帝国之所以能够幸存,不仅要靠天时地利和关键时刻英明君王的出现,必要的运气也同样必不可少

  除了政治和军事以外,社会、宗教、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浓浓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让人眼前一亮。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教会势力发展体现出的巨大能量人民意愿对帝国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解读。

  随着十字军东征、地方分裂、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影响积重难返,皇冠和权杖被抵押、地盘和人口在减少,最终让这个打不死的小强走到了尽头。

  当我们现在重新回顾帝国的历史,去探寻它给世界留下哪些宝贵遗产的时候,作者以他“颠覆性”的学术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思考。一个千年古国的漫漫长路自然不能只靠一本作品就能解读透彻,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而广泛的阅读,让我们一起在读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拜占廷简史》读后感(三):政教合一,拜占庭帝国之始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书的封面吸引,仿佛是历经千年留存下来的古籍,泛黄的颜色诉说着年代的久远,边缘白色的宣示着读者众多,封面的画面似乎还感受的到蓝天白云下的繁盛景象,然这是本新书,封面是印上去的,仍然让我爱不释手

  不是第一次听说拜占庭帝国,也不是第一次看拜占庭帝国,却是实实在在第一次读这个伟大帝国的历史,短短一本书,诉说了帝国一百年的历史,却脉络清晰,将帝国的繁荣兴衰完全的表现了出来。

  读国外的历史书,还是很吃力,读着读着混淆了拜占庭的年代,竟然从书中并没有看到拜占庭帝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仿佛是源于君士坦丁的称帝,读到后面混乱的皇权变幻又让我对拜占庭帝国的开始产生了质疑,只好又百度了拜占庭帝国的,然后对照后面的大事件表和帝王年代表,才慢慢的理顺出来。

  真正去读一个国外帝国的发展史,才发现和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皇权变换相去甚远,情况完全不同。同一个朝代,同一个帝国,在我国,必然是一个姓氏,否则就是改朝换代了。而在拜占庭帝国,完全不是这样的。

  拜占庭帝国皇权的更替,可以是儿子、女婿、侄子、外孙等等,好歹这些也是亲属血亲,完全在可以接受范围内。但拜占庭的皇位还可以传给近侍、大臣、将军甚至是宦官,以及时有的反叛成功的头领,都能够成为皇帝,备受尊敬。而在位的皇帝,也经常能够轻易的被赶下台,或者各种各样的理由罢黜。读来,甚是有趣,也非常不能理解。

  作者说,研究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研究拜占庭帝国是怎样消亡的,而是更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拜占庭帝国不停飘摇的时代,它是怎么样一步步走过了这么久的。或许相对于研究拜占庭帝国的存比研究拜占庭帝国的亡更有意义。

  拜占庭帝国的发展,与基督教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宗教的分裂与统一为帝国带来了很多的帮助,也多次将帝国陷入危险当中。据说君士坦丁大帝是以为私生子,并亲自结束了自己妻儿的性命,他害怕诸神降下惩罚,恰好遇见基督教徒说上帝会宽恕所有的罪过,便开始信奉基督教,统一信奉基督教。

  很多人,尤其是佐木西斯,对君士坦丁大帝极度不满,认为他背弃了自己的信仰,但是不得不说,皇权与基督教的统一为拜占庭引入了新的概念,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理念,并在未来的时间里一起飘摇坚持,在拜占庭帝国的艰难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基督教为拜占庭引入了一个概念,即政教合一的统治利于保持政权的稳定。

  其次,拜占庭统治者的地位需要臣民的拥护,与臣民保持着惊人的密切关系。

  在此,它提供了能够满足臣民大多数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提升出一种能够俘获他们心灵与意志的精神气质。

  最后,它发展处一种新的艺术与建筑风格,以求通过视觉形式来表达精神与宗教方面的内容。

  政教合一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君权神授,通过基督教的洗礼和感化,拜占庭帝国同化了一部分民族,消除了对帝国造成的威胁,这一策略,在帝国的长河中,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

  帝国的前哨中,查士丁尼就对赫卢利部落进行了基督教的洗礼,并慷慨赠予了金银,这在当时并没有非常有效,但却是该部落被同化的开始,逐渐的失去对拜占庭帝国的威胁。慷慨赠予金银与基督教的综合协调利用,在帝国皇帝的策略中被被频繁的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即使在帝国消亡的前夕,该策略依然让帝国喘息留存了几十年。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是在国土不断的失去、收回、失去、收回中发展的,似乎只要君士坦丁堡存在,就是一种信仰,就是帝国不灭的信号。不管国土如何变换,皇权如何更迭,只要君士坦丁堡还在,只要继任者仍然是拜占庭人,那么,帝国就依然还在。

  基督教为帝国带来了政权的稳定,但是基督教的分化也成为了必然,皇帝作为掌权者对于宗教的看法和行动,也影响着民众皇权的忠实度。也正是因为基督教的分化,拜占庭帝国不仅要面对外敌,也要面对内敌,面对不同基督教徒的声音。

  经历了多年的动荡之后,拜占庭帝国终于在最后一次起死回生之后迎来了它的消亡,奥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迎来了真正的消亡,不仅仅是国家意义上,还有遗迹,它曾经存在过的证明。幸好,幸好还有文字,证明这个国家存在过,证明这个国家曾经如此强大的呈现过它的力量,实现过它独有的、如此大的社会价值。

  《拜占廷简史》读后感(四):绵延千年的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自此,一个绵延千年的帝国——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经历过辉煌,也曾四面楚歌,甚至丢掉首都,但它能够屹立千年不倒,自然有其独到的优势。

  本书《拜占廷简史》是乔纳森•哈里斯教授的著作,简要叙述了拜占廷千年的历史,哈里斯教授的研究深入广泛,尤其关注拜占廷帝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大体探知拜占廷帝国屹立千年的秘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优势。君士坦丁堡大半面积环海,与陆地接壤的一面有坚固的城墙保护,这使得君士坦丁堡易守难攻,海中拜占廷有着拥有强大武器“希腊火”的无敌舰队,加之与威尼斯等拥有强大海上军事力量地区的良好关系,拜占廷经常会请其助拳,这更保证了君士坦丁堡的固若金汤,即便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蚕食得几乎只剩君士坦丁堡了,拜占廷依然苟延残喘了好几十年。当然,君士坦丁堡也被攻陷过,但那更多的是人祸——防守人员的不作为导致了沦陷,尤其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的那一次。

  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大陆交界处,是欧亚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当时必然的贸易中心,对贸易的税收为拜占廷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收入,一度成为拜占廷繁荣强大的保证。同样的,这等战略要地也成为各方势力必争之地,这也让君士坦丁堡成为众矢之的,多事的源头。

  拜占廷帝国实行军区制,即所谓的军政一体。这种政体有很大的优点,即保证了帝国的军事地位,帝国的位置注定了冲突不断,侵略与战争是常态,军区制保证了军事实力,不论是对外侵略还是抵抗外敌入侵,各个军区都积极投入,利益所向。军区制也有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军区的首脑有着过大的权力,容易尾大不掉,如果再在国家级的军事行动中屡立战功,很可能功高盖主,进而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地位。从拜占廷的历史来看,这是经常发生的,有太多的正统皇室被大将或一方首脑取而代之的事例,真验证了那句老话“皇帝轮流做”。当然不论谁做皇帝,更多的是帝国内部的斗争与分歧,当有外敌威胁时,无损帝国战力。在帝国末期,尤其是十字军入侵后,军区制的政体极具衰弱,也是帝国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拜占廷帝国领导者统治与外交的灵活多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类似于战国时的合纵连横,拜占廷的皇帝似乎天生就有这种基因,他们总是能轻松游走于多方势力中获得极大利益。“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当有强敌来犯,拜占廷会联合周围的其他势力,尤其是与敌有隙的,共同对付来犯之敌;很多时候,拜占廷还会选择另外一条路,即和谈、收买、同化,拜占廷会用让对手足够满意的利益(或金钱,或资源,或贸易入市权,或联姻……)来成为朋友,很多都在之后的对敌中与拜占廷共同进退,为拜占廷的延续出力甚巨。但帝国后期,统治者不再坚持传统理念,是帝国逐渐衰亡的原因之一。没有强大的援手,帝国独木难支,结果也成为了必然。

  本书很精彩,详细介绍了拜占廷帝国的发展脉络,尤其在帝国政权的频繁更迭上着墨较多,当然拜占廷也确实是皇帝换的太频繁了,这与帝国自始就有的“共治皇帝”制度也有关系。但也许是篇幅有限,作者论述有所偏重,对帝国治国政策对民众的影响以及民众在帝国历史中的作用并未过多涉及,除此之外,作者讲述得生动有趣,并不枯燥乏味,很值得一读。

  《拜占廷简史》读后感(五):《拜占庭帝国》:纷繁往事,帝国魅影

  文/吴情

  “帝国”一词往往会激起不同的感情:对殖民主义的憎恶与仇恨,对旧日辉煌盛景的怀念与追忆。提到业已消失的帝国,罗马帝国或许会从许多读者脑中跃出。从亚平宁半岛上的共和国度蜕变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它留给后世的遗产——法律、建筑、艺术等——和教训——文明常被野蛮打败,可谓异常丰富。熟悉罗马帝国历史的人,或许也会困惑东、西两个罗马帝国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历史,以及为何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许久,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仍苟延残喘了约千年。

  伦敦大学历史系教授、拜占庭专家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便是一个怀揣此问的学者。在哈里斯看来,上述问题显然包含了对拜占庭帝国的偏见。相反,他认为,问题焦点不在于拜占庭帝国何以没有立即垮台,而是它如何又生机勃勃地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当然,这两种问法表面上似乎相差不大,前者宣泄情绪的色彩较多,后者则是在真诚地学会聆听,客观地试着理解。

  罗马帝国原为一体,但是因为幅员辽阔,难以管理,后在东部地区开辟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作为管理东部事务的大本营,如此这般,渐渐形成东、西两个罗马帝国,都自诩为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西罗马帝国最终在外族的入侵下灭亡,东罗马帝国,后来所谓的拜占庭帝国,称霸一时。东正教是其官方宗教,希腊文化是其顶礼膜拜和持续学习的对象,君士坦丁堡在大部分时间段都是它唯一的首都,遥远的边境士兵守卫着帝国的安全,东西方商人彼此间的贸易不得不经过它所涵盖的领土。

  然而,拜占庭帝国并不是铁板一块,诸多矛盾、冲突、不和谐的因素在时不时地发挥作用。帝国本身虽然建立起来较为稳定的皇权继承方式,但军事叛乱者得胜称帝、摄政杀死幼子等政变活动成了宫廷生活最热闹的剧目,轮番上演。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帝国命运始终,君士坦丁堡一城独大,偏远地区或军区(待军区制建立后)离心力强,不拿下君士坦丁堡,掌权者很难获得认同,但即便拿下了它,该城的居民、大主教,亦是需要多费心思的对手。宗教,也是理解拜占庭帝国的一大因素。以东正教信仰自诩的它,与罗马天主教分歧颇多,而后更以东部穆斯林为敌。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帝国统治者、官僚面对与尝试解决以上问题的一部历史。尽管皇权继承常常伴随着流血斗争,但整体上还是以皇后的长子居之、以有能有德者居之,大教长、高级宦官,都是制衡新君的重要力量。尽管中央过大,地方实力堪忧,但军区制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缓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拜占庭的君主,很多都对军区怀有戒备心,这种危机感,虽有命定的味道,但也可以使人居安思危。另外,宗教只在某一时间段内撕裂着整个国家,至少是君士坦丁堡,但若从长远看来,从多神教到基督教一统,帝国的凝聚力在加强,而非被不断削弱。

  在这千百年中,拜占庭帝国并非想象的那般毫无可观之处。君士坦丁、查士丁尼、阿克莱修一世,都是闻名遐迩的人物。拜占庭人在视觉艺术上的创造,对军事之外的求得生存的外交技巧的灵活运用,都让人叹为观止。尽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于曾经的盟友,奥斯曼土耳其,但它如此高寿,已然值得抱以敬意。或许正如哈里斯所言,拜占庭的遗产在于,提醒我们,一个社会的力量可能在于,“即便是在最不利的情形中,它仍有能力适应并吸收外来者。”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拜占廷简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