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是一本由[爱尔兰] 爱玛·多诺霍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迹》读后感(一):时光倒转是唯一的神迹
《神迹》讲述的是南丁格尔护士莉比接受指派来到爱尔兰的一个小村庄观察因禁食而生存小姑娘的故事。
因为某种原因,小姑娘安娜在十一岁的生日之后就拒绝进食,在受到报纸的宣传之后,世界各地的人们到爱尔兰来瞻仰“神迹”,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怀疑是安娜及其父母为了骗取钱财而作出的假象,于是雇佣了莉比和一位修女嬷嬷对安娜进行观察。
故事分为三条线索进行演进,第一条线索是莉比的观察,用对安娜观察的各项记录,表现了安娜在整个的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从健康到生命的征的崩溃,再到记录中的死亡,数据详实的说明了安娜走向死亡的过程;第二条线索是莉比和安娜的交往。从敌视开始,到慢慢的转变态度,到爱护安娜,到为了安娜的生存进行奔走,一步步的推进了故事情节发展。第三条线索是外人对安娜的态度,无论是医生、神甫还是安娜的家人,他们对安娜的态度表现出了一种平庸的恶,这种恶是在习俗上体现的,也许对安娜有些关心,可是出于一种常态的观念或者面子,硬生生的将这个11岁的孩子推向了死亡。
《神迹》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情节架构,在平平淡淡的推进过程中,爱玛·多诺霍大量的使用了细节描写,用经文、数据,对安娜生理特征的变化,甚至对莉比周边环境的认知,来描绘了这样的一个19世纪的小村庄的蒙昧。宗教支配下的农村生态是异化的,“我们经常祈求神灵,却不曾观照自己是魔鬼还是天使。”究竟谁是魔鬼呢?是对妹妹造成伤害的帕特?委员会的成员?医生?神甫?还是安娜的父母?
当我们解读经文的时候,往往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进行解读的,当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出现谬误的时候,甚至连“斋戒”也不懂其含义。又有多少的“禁食”者在不懂的情况下,在别人的注视下走向了死亡;又有多少人依靠一口食物维持了生命,慢慢走出了新生。
所谓的《神迹》,也只有一条,当安娜倒转时光,重新回到八岁的时候,新生的娜恩没有经历过那些苦难,也许在未来的南天空下,娜恩在脑海中会梦见那个禁食的安娜,她已在天堂。
《神迹》读后感(二):爱能成就真正的神迹
读了《神迹》这本书,内心很沉重。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的爱尔兰,一开始就充满悬念,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安娜因意外绝食而被供上神坛,众多朝拜者蜂拥而至,以求庇佑。这本书洞彻人性,令人感动到痛哭流涕,又让人寒心到如坠冰窖。人性的善恶在这本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描述。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拨开层层迷雾,一点点接近这个瘦弱单薄十一岁女孩安娜。 安娜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莉比,莉比是一位护士,是南丁格尔的学生,她把人的生命始终放在第一位。她被应聘来观察这个有神迹的绝食的女孩,,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她发现了种种不堪。她要争取,要拯救女孩安娜的性命。 还有就是富有正义感的记者,威尔基伯恩斯先生。在他的协助下,莉比救了安娜,虽然受了轻伤,但是全身而退。那些人,安娜的家人和教会的人默认了安娜的死亡。大概在他们心底,安娜早已经死了。 爱可以是陪伴和守护,也可以是占有和掠夺。同样的血亲,安娜的母亲宁愿安娜死去,也不愿意说出安娜被哥哥侵犯的事情。而安娜正因为小小年纪遭遇了非人的侵犯却只能隐忍不发。
故事的最后所有参与这场谋杀的人都没得到应有的惩罚。包括安娜的父母。
最后的最后,莉比和威尔基结婚了。安娜,不,娜恩,和他们幸福得生活在了一起。
《神迹》读后感(三):按下人生重启键 ----《神迹》读后
《神迹》是爱尔兰作家艾玛·多诺霍的作品,入围2016年杰克逊文学奖。 本书讲述了一个11岁的小女孩的故事。一个叫安娜的小姑娘,虔诚信仰基督教,自从11岁生日后就没有吃东西,四个月过去了,她成了神奇的存在,许多人慕名而来,想一睹神人风采。莉比护士和一位修女被派来观察小女孩,试图找到不吃东西也可生存这件事背后的原因。两位看护者及其尽责,二十四小时三班倒,寸步不离地观察小女孩,甚至阻断了一切人与小女孩接近的途径。十天过去了,小女孩越来越虚弱,莉比护士终于在伯恩记者的提醒下,从尽责的看护者以外的角度,意识到,小女孩在迅速衰弱下去,并偶然从小女孩嘴中听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她想尽办法要救小女孩,但在她面前,却是宗教狂热的高墙,任她如何努力都无法打破,她决定冒险求生。在伯恩记者的帮助下,安娜以娜恩的身份重获新生,站在人生八岁的门槛上,重新书写没有伤害没有秘密的崭新的人生。 整个故事,作者安排得前松后紧。前面一大部分都是在周而复始到有些百无聊赖的观察中缓慢发展。接近尾声时,故事突然逆转,以不可思议的情节直击读者心灵,毫无准备,颇为震惊,难以理解,又疑窦丛生。如同三级跳一般,噌噌噌,让整个故事的意义跳上一个新高度,跳出一个新境界,跳成一个好结局。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有多少人会第一时间按下重启键?每个人都是带伤前行的旅,痛彻心扉的故事也不一定能给别人说,无数个失眠的暗夜,痛苦都如毒蛇,啮咬着心灵,连哭泣都无声。 安娜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她承载了不该她承载的东西;安娜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救她于死地的莉比护士。看完本书后,再看封面上那两句话。“阳光照不到所有阴暗的角落,但爱让我们有勇气走到阳光下。”“我们经常祈求神灵,却不曾观照自己是魔鬼还是天使。”才真正明白了作者所指的是什么意思。 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世界上始终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挣脱黑暗,从来不靠神灵奇迹,而是排除万难、一腔孤勇。
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要松开凶恶的绳,解下轭上的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折断一切的轭吗? (以赛亚书58:9)
故事一开始就抛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11岁的小女孩自生日起主动禁食,持续了四个多月,医生和牧师将其称为“奇迹”。
任何一个神智清醒的人都知道,不吃饭只喝水的人撑不过一周,即便是在19世纪末,即便是在爱尔兰偏僻破落的乡村中。但是人们却把不吃饭的安娜奉为神明,顶礼膜拜。
据说早期基督徒一周禁食两次,来净化身心,而天主教的信徒每周五都要守小斋,以纪念耶稣在星期五受难。禁食的时候一定要祷告,不然就是“节食”,在神面前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那些禁食时间长的人,被认为能与神达成特别的关系,灵性更高,所以被格外推崇。
但无论是常规斋戒,还是节日的大斋,只是不吃肉而已,冷血动物如鱼虾蟹、鸡蛋、奶油都不在禁食之列。
禁食女孩安娜却是彻底的禁食——什么都不吃。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护士莉比自然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她接受了观察者的任务,决意戳穿阴谋,将真相大白于天下。她激情满怀地要抓住女孩的把柄,一天天过去,安娜粒米未进,她也从怀疑一点点变成了麻木和接受。
要不是硬闯进来的医生和直言不讳的记者,护士也险些成为了悲剧的合谋者。
虽然作者无意让故事有政治隐喻,我却悟到了专制体系如何控制人的思想。
首先,专制体系不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只是告诉你不能做什么。
委员会雇用护士,告诉她不能给女孩食物,却不会告诉她女孩已经奄奄一息、急需救治。
其次,专制无法解决实际的困苦,只是一味用幻想来引诱人们看向别处。
护士向委员会成员展示女孩逐渐衰弱的症状,他们坚持认为这是上帝的奇迹,甚至以为是新的变异物种,在女孩弥留之际还大搞宗教仪式来祈福。他们全程只是许诺,从未采取过实际措施。
“人类的迷信是如此毫无底线,尤其是当它遇上迂腐无知时。”只有在饥荒肆虐的偏僻乡村,人们才对外国传教士的演讲疯狂信服;只有在狭小破败的小屋中,女孩才会对祈祷救赎灵魂的说法坚信不疑。身处这样的环境,时间长了,就连受过教育的护士都陷了进去。
故事更发人深省的,是对集体作恶的反思。无论是纳粹大屠杀,还是时下热议的未成年性侵事件,每一个施暴者都面目模糊,因为我们确切地知道,参与的、围观的都是普通人,但是当每片雪花自认为无辜时,雪崩已经轰然而止。
“冷漠等同于犯罪。”什么时候我们能像莉比一样奋不顾身地打破冷漠,什么时候正义才能有一丝现身的希望。
故事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但这世界上始终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挣脱黑暗,从来不靠神灵奇迹,而是排除万难、一腔孤勇。
“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神迹》读后感(五):用神迹让你重生
用神迹让你重生。
曾是南丁格尔学生的莉比奉命来到爱尔兰中部、被称作“死亡中心点”的阿斯隆小城的一个村庄里,进行一项观察,对象是一个已经四个月未进食却依旧活着的女孩安娜。
故事由此展开。
“这是一桩极其不寻常、极其令人不解的事情,一个奇迹。”初到之时,有人这样告诉莉比。莉比见到安娜,同时也见到了一个无比虔诚寡欲的神之信徒。可莉比不信神。
初见安娜时认定她是一个小骗子,决心一定要揪出真相,在日渐了解之后却迷茫了。那是一个聪慧的、礼貌的、对所信之神无比虔诚的可爱女孩。难道一切真的是神旨创造的奇迹吗?
伯恩的出现,像是迷雾中的一束光点亮了前路。面纱逐渐揭开。
整个故事,叙述如潺溪,平稳紧密,丝毫不拖沓。而看似无波无浪的表述之下,实则暗流汹涌。作者在书中打造了一口地下泉水,地泉会蓄势而上。这样的手法,让人像被一闷拳打在了心底,疼在深处。
面纱揭开之时,即让人震惊心痛,又觉得庆幸。无知、狂热与私心带来魔鬼,而安娜所信之神为她送来了天使。
莉比信过神,可后来不信了。为什么?这样的她却被神送来拯救他的虔诚女孩。死亡进在咫尺之时,莉比终于找到了症结。之后,莉比便不再是一名护士,她化身成了神的使者,用神的语言为虔诚的安娜偷天换日、脱胎换骨,用神的奇迹让安娜获得重生。
一切都是神的旨意。莉比来到安娜身边是神的旨意,伯恩来到莉比身边是神的旨意,助安娜重生也是神的旨意。所有发生的,都是是必然的。神旨在爱。爱化解一切苦厄。
《神迹》读后感(六):安娜·玛丽·奥唐奈
这本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的《神迹》是治愈系小说的典范,是挖掘人性至真的利器,作者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了一出完美的人间悲喜剧。安娜·玛丽·奥唐奈,11岁,现名娜恩,8岁,她的亲生父母在世,但是却和另外和她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对男女生活在一起,她所经历的人和事恐怕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承受得住,也没有谁愿意去承受,好在这样的经历是虚构的,但可悲的是极有可能仅仅结局是虚构的。所以这本书应该会被搬上荧幕,因为这符合好莱坞的审美,但恐怕不会在大陆上映,因为这样的情节不过审。绞尽脑汁在不剧透的前提下写写自己的想法,我尽力了。 为了给读后想个题目,也是斟酌再三,“我们经常祈求神灵,却不曾观照自己是魔鬼还是天使。”这样的评论很是到位,但是总觉得有一点怪,是不是太过于煽情,或者太腻歪。思来想去还是小女孩的名字最令我满意。因为这里面有安娜,也有奥唐奈。 这本书是上帝视角,读着总是有点游离于情节之外。也可能是文化差异,对于宗教信仰我还是处在那是别人神圣的精神寄托的认识级别,所以当作者笔下迂腐的神甫说出“请克制自己”的时候,心里还是骂了他一句,cnm!甚至直接把十九世纪爱尔兰那时候的宗教归为愚蠢的迷信,把各种礼教类比我们的各种老辈留下来的说道。尤其是人之将死的一套仪式,说来是对人的生命尊重,但这漠然的冷静,到底有什么用? 曾经告诫喝汤不喝心鸡汤,读书不读畅销书。因为心灵鸡汤太腻歪,畅销作品太做作,这本书,怎么说呢,汤鲜味美,俺的脸皮又厚了一层,哎! 且不说印制质量,就单凭把这句“阳光照不到所有阴暗的角落,但爱让我们有勇气走到阳光下。”大补汤印在封面,就足可以把它降低三点五个档次!所以这本书我推两星,一星给安娜,一星给娜恩。
《神迹》读后感(七):神迹在哪里?
读完《神迹》,感触颇深,初始概括,大体如下: 关于作者,读《神迹》之前并没有读过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的作品,但却无意间看过《房间》这部电影的介绍,了解大概的故事架构,因其内容震撼而印象深刻。拿到此书,方知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 关于爱尔兰,大学期间曾通过外教接触过一本描述爱尔兰的小说《安吉拉的骨灰(Angela's Ashes)》,当时不曾记得是何人所著,只觉得内容压抑、哀伤。又因为是英文原著,于我来说实在是难啃的骨头,我没能从头到尾看完。后来知道,那是一个生于美国的爱尔兰作家弗朗克.麦科特类似于自传体的小说。也许,不久的某天我会翻来看看,望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一下爱尔兰… 关于小说本身,一个在战乱之地克里米亚地区当过战地护士的莉比,得到一个观察禁食女孩安娜是否真的可以不吃物质的东西而生存的任务。在一系列的观察、记录、偷听、聊天、倾听、对话、思考之后,莉比从最初对女孩家庭乃至女孩本身的极度厌恶,到过程中发现女孩其实是何其纯真、执着于自己的信仰的一个人,到最后在对女孩的责任心驱使之下、心灵伴侣的帮助下,做出了拯救女孩的疯狂行动并取得了成功。总之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关于剧情发展,一开始我也是充满着对安娜家庭的不信任,因为哪有人不吃饭可以生存的,科学角度说不通嘛!但对安娜本身是持有好奇之心的:是什么让这个女孩可以不吃东西坚持这么久?是什么导致女孩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付诸实施?是什么支撑着女孩的唯宗教信仰的精神世界?是什么让女孩拒绝人间美味期待死亡?答案是被恶意曲解的宗教教义、被蓄意利用的善良之心以及自私自利的万众之心。 关于作者构思,我不得不说,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但看着看着就被故事的发展所勾引。作者最深入人心的是对莉比心理活动的精彩描述;对无辜女孩的行为准则不经意却又不可或缺的点缀。好吧,虽然书中有关于我不太了解的宗教内容,我还是好好滴把书看完了,速度是从一开始的龟速到第三天的飞速嚯哈哈哈。嗯嗯!不经意间,我的所谓读后感也是满满当当的了
《神迹》读后感(八):[书评]“神迹”,如何造就?
[书评]“神迹”,如何造就? 读爱玛·多诺霍《神迹》 这是一部开头平淡的故事,一个女孩禁食的谜团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然而随着剧情的缓缓推进,却又波澜四起。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让人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而后快!读书之时,就让人在百般情绪中纠结,或是愤怒,或是悲哀,或是感动,或是赞叹……读完之后,我更看到了无私的守护、奉献、融合、大义,当然也有反面的带有膨胀私欲的占有、控制、掠夺、勒索…… 爱玛·多诺霍的笔触不深,但是却刻画出人物的鲜明形象。比如内心纯真善良却被精神百般毒害的安娜,欲解谜团最终幡然醒悟解救幼女的莉比,初为猎奇报道其实充满爱心正义的威廉伯恩,貌似死板却又饱含善念的修女老嬷嬷,只为面子把女儿推向火坑的父母,梦想发现神奇生物执迷不悟的医生麦克布里亚第,维护宗教权威不顾幼女死活的神父……如果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我想绝对是催人泪下的畅销文艺片,而这些人物形象也必定深入人心。 在我看来,本书的书名“神迹”无关褒贬,那些貌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神迹”。那么照我的观点,以下都可以算是神迹吧: 神迹1:不吃饭的神奇女孩安娜。当然这只是作者展开剧情的初始形象。十一岁的女孩,自从生日之后不再进食,却还保持身体健康性格开朗,放在现在也算神迹吧?然而真的像表面这么简单吗?这是最初的“神迹”,吸引眼球。 神迹2:周边人士对安娜的漠视。最初的观察我觉得情有可原,然而随着观察的推进,安娜的身体状况发生明显的衰退。这时人们怎么想的呢?母亲尽管停止了喂食“妮娜”却没有丝毫的后悔,医生和所谓的委员会成员坚持继续观察丝毫不考虑安娜的性命攸关,牧师坚持所谓的宗教信仰实则却是对安娜的心灵桎梏和毒害…而所有的这一切在除了莉比和伯恩之外被任为理所当然。这也算“神迹”吧,悲哀的“神迹”! 神迹3:安娜禁食前的悲惨遭遇。开始只以为安娜是自私的母亲为了所谓的名声和利益,而刻意打造出来的禁食女孩,肯定会私下喂食。然而看到后来,却是由于受到亲生哥哥帕特的性侵,对如此惨剧母亲却认为是安娜的谎言而极力否认。而在安娜生日前的布道会上,又受到宗教所谓“斋戒”消除罪恶的误导,以至于逐渐开始主动求死。所以出现所谓的“神迹”,令人发指! 神迹4:改头换面娜恩逃出生天。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的安娜,在莉比“喝了魔法牛奶——上帝的礼物,就可以重生”正义的宗教语言感染下,接受了进食并会重生的理念,在莉比和伯恩的帮助下,以一场离奇火灾为掩盖,最终逃出生天,改头换面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当然,老嬷嬷充满善心爱意的掩饰也帮助了他们。而那场火灾可谓皆大欢喜,每个人都未受到实际伤害。这个结局可谓十分巧妙,打翻了书读一半时的猜测。这在我看来当然也算“神迹”。峰回路转让人心怀美好信念的“神迹”! 书是读完了,心里却不能平静下来。我觉得本书的关键——在于宗教!诚然,宗教是信仰,在欧洲千年的历史中作用无可否认。然而宗教也是双刃剑,掌握在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就成了毒害心灵的鹤顶红。近来看《英国史》,宗教的精神权威贯穿欧洲历史,宗教的神权丝毫不逊于所有国王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人类的心灵,所以他们为所欲为,我们能忘了所谓火刑架上的异端吗? 当然,本书从爱尔兰普通农村的取景,用禁食女孩的故事,剖析了宗教之流毒,角度独特,令人赞叹。同时,我们更受到莉比和伯恩他们充满正义爱心的解救,而对这个世界又充满了信心! 此时此刻,闭目沉思,眼前只有《神迹》封面上安娜闭着双眼默默祈祷的面容,挥之不去,让人感受心灵的拷问,更是慰藉。
《神迹》读后感(九):《神迹》真的是灵异的吗
《神迹》读后感
故事缘起一位叫安娜·奥唐奈的小姑娘,自十一岁生日以后四个月内就没有吃过任何东西,她的生命力相当旺盛,可以不靠任何食物就能生存,这不得不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就是一个奇迹,
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并期望有人可以解释安娜不进食却可以生存的原因,一些头面人物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要发起一次为期二周的“观察”,并请两位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二十四小时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安娜旁边,不提供任何药品和食物。
莉比·赖特,曾跟随南丁格尔参加克里米亚战事救护的战地护士,接受了这个“观察”的工作。但莉比一开始就认定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是小姑娘和她的家人干得最无耻的骗人勾当。尤其是当她第一次见到安娜并给安娜做身体检查后,除了发现安娜肤色苍白,消瘦,长着极细、无色的汗毛,耳垂、嘴唇、指甲底隐约发青外,根本不像整月粒米未进的孩子应有的样子。
经过几天几夜的观察,莉比并未发现安娜在家人的帮助下有偷吃食物的行为,莉比对安娜也渐生怜爱之情。随着安娜的日渐虚弱,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安娜九岁时遭到她的哥哥帕特·奥唐奈的性侵,帕特死了,安娜认为这是上帝在惩罚她们兄妹之间不可饶恕的罪孽,安娜之所以禁食,是在主动求死!
当然,故事的结局还是令人欣慰的,善良的莉比和正直的记者威廉·伯恩拯救安娜于危难中,帮助安娜获得了新生——八岁的小女孩娜恩与她的父母威廉·伯恩、莉比·赖特一家人在一个新的国度,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神迹》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情节依然打动人。小安娜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圣救主的布道,使无数的信众们相信禁食、祷告可以获得至上的精神力量,可以使自身的罪孽得到饶恕,可以使亡灵得到超度。在这种狂热的信教中,安娜把禁食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特殊使命,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要来换取哥哥灵魂的净化。莉比不禁问道:“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种奇迹,一种造物的神迹”,这是正确的说法吗?安娜遇见莉比,是安娜的幸运。莉比是一位责任心很强、极富同情心的的战地护士。她由最初对安娜的偏见,渐渐生发出的一种疼爱、怜悯,以及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母爱的情愫,也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在令我们无能为力的苦难面前,有了爱的陪伴、守护,奉献,终将会开始全新的生活。
《神迹》读后感(十):神在哪里,神是什么
我是个无神论的忠实拥护者,我不相信世界上有神,我也从来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神迹。
可以说从开始我也是跟莉比一样,觉得这肯定是个骗局,一直在寻找漏洞,一直在跟那个可怜的小姑娘斗争,直到亲爱的伯恩出现后,好像人性的大门缓缓打开。当我急急看完书后,我无法从那愤怒、感动、匪夷所思的心情中走出来。
那些搞不懂的教意,那些愚昧贪婪的人们,那些迫切需要证实神的无边法力的教众,甚至于生养孩子的父母,都成了把孩子推向死亡深渊的推手。哥哥的邪恶行径直接导致了孩子的悲剧,9岁遭受了性侵,哥哥欺骗她,神父敷衍她,母亲为了颜面无视她,9岁直到11岁,孩子的心是多么的血肉模糊,在哥哥死后勇敢的说出来也没有人正确的引导她。安娜看起来是用她的绝食来安慰父母、救赎哥哥,其实何尝不是她的无声反抗呢。她拒绝了妈妈的喂食,在莉比说让安娜死去,娜恩重生,她毫不犹豫的答应,就是表明了她的态度。安娜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喜欢花草,富有爱心,同时又很诙谐,从她与莉比的几次谈话中,我都看的有些忍俊不禁,她其实应该是个情商很高的女孩,如果在正常富有爱心的家庭里,她该是一个多么闪闪发光的孩子啊。
医生,神父,父母,这些口口声声爱孩子的刽子手们,让我咬牙切齿。这些自私冷血的人,是怎样的铁血心肠啊。
在我看来,真正的神迹是莉比和伯恩的博大爱心,两个相爱的人,用人间大意拯救了一个那么聪明可爱的女孩。如果说世间真的有神,在两个人做出决定拯救安娜的时候,他们才是神,他们的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