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2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的读后感10篇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是一本由易小荷著作,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读后感(一):四川母亲,装在泡菜坛子里的爱

著名插画艺术家阿梗珍贵手绘插画

  如果说浙江人给女儿留的嫁妆是一坛子埋了几十年的酒,那么泡菜坛就是四川人的嫁妆啊。

  印象当中从小到大家徒四壁家具总是坏了将就用,实在不行才会去换,但是有一样“家具”传到现在从来都没有换过,那就是我妈的泡菜坛子。

  那个泡菜坛其实就是一个瓦罐,上着釉,因为年代久远,显得很旧,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能喜欢上的外表。此后许多年至今,我见过无数改良过的坛子,都是那种透明玻璃的,不像这种姜黄色的坛子,有一尺来高,坛子的开口处大约能有五指宽,肚子微微凸着,一副敦实耐用的样子。如果把它比喻一个女人,那她应该是一个人近中年,历经沧桑,肚子里藏着许多故事女人。每个四川人家里都应该藏着这样一个制作泡菜的容器。

  做真正好吃的四川泡菜有两个必杀技:一个是泡菜所用的水应该是化雪水、生水、晾凉的白开水等(别人家的老泡菜水是上上之选);其二是坛子,用坛沿水阻隔空气进入,也保持内部相对稳定的气压。

  一般菌种可以自己慢慢养起来。泡菜配方是1000克水配上50-60克川产的泡菜盐,有的人家还会放上一把花椒、几粒冰糖。制作期间坛子一定要严格隔绝油分进入。

  所有你能够想象得到的蔬菜,都可以进入那个泡菜坛子,菱角菜、酸菜、萝卜是四川泡菜排行榜的前三位。在农村的我爷爷家,桌上就永远摆着一碟泡菜。

  还有很重要的两样东西,大部分四川人的家常菜里都会用到的佐料—泡姜、泡椒。

  只有离开家乡,在做四川菜的时候,才发现那坛泡姜泡椒对于地道的四川菜有多么重要。

  正如没有四川人家里没有辣椒,也没有人家里会没有泡菜。大鱼大肉之后,主人必定会端上一碟泡菜,那样,被腻味的酒肉泡得发闷的胃再次敞开。那些年家家户户都不宽裕,没有人敢在上菜的时候就上泡菜这种开胃神器。我爸回忆说,一九八几年请了个师傅我家做家具,师傅太能吃,顿顿都要炒一盘回锅肉,我妈每次都抠抠搜搜,直到他把所有饭菜都吃完才敢上泡菜,“就这样他还能干掉两碗饭呢,他那个月的饭钱相当于你妈一个月的工资了!”

  过年的时候,许多人家门前的晾衣绳上面,就会挂着像万国旗一样的酸菜、萝卜皮,女人们一边晾着,一边假装闲聊着,用眼神去打量另外一家人过年的存货情况

  大杂院里好像住过一个上海人,讲着格格不入普通话孩子们经过他阴森的小屋门前,都要尖叫一声,想象一旦被他捉住,就会被放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和骷髅头堆在一起的小屋子里面。

  可是有一年过年,不知道是哪家的媳妇特别热情地用一碟泡菜敲开了他家的门,从此以后,他就突然被融化了,每天开着门,和人打招呼,给我们小孩子糖果吃,还学会了打“血战到底”。

  有的时候我会梦到在大杂院里面玩,妈妈早早地开始鼓捣那个泡菜坛子,酸爽的味道在梦里弥漫出来。在梦境里面,那个泡菜坛子沉默不语地蹲在那里,永远待在那座大杂院里,也陪伴我走过童年

  我妈妈有一种医生诊断不出来的过敏症:窗外匆匆掠过的闪电墙壁上一只路过的壁虎,都足以在她脑海里演绎成一场经久不息世界大战,她彻夜的失眠,直到皮肤颜色白皙变成病态苍白。某个夜晚,当我从熟睡中莫名地醒来,妈妈居然就坐在我的床边。她背对着窗户,脸部呈现一片漆黑,突然一道光线掠过,她的表情恐惧到了极点。那是由于天空的闪电引发的一道光,它发出刺刺的火花声,穿越我的眼睛,将我脑海里所有童年时的懵懂一知半解和对世界浅尝辄止烧成了灰烬。那个时候我十六岁,有生以来第一次,我感觉自己的躯壳几近透明,身体里有个懵懂的东西在徒劳挣扎……天亮的时候,嘴里充满了扁桃的苦味,那种寂寞,或许是一种遗传,它仿佛让我一夜之间长大,过早地让我体会到在人群当中的寂寞。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妈妈不是我理想中的妈妈,尤其在我被年轻虚荣心包围的那一段时间,我幻想自己的母亲应该是高贵的、大方的、智慧的、知性的—当然这些词和妈妈毫无关系

  妈妈也被公认是全家最多愁善感的人,无论全家再开心快乐的时候,她都有可能莫名其妙地抹起眼泪,好像眼前的这一切和她没有任何关联……无论姐姐和我如何孝顺,也无法给她想要的安全感,她最喜欢看的节目是所谓的“社会纪实”,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欺诈,母亲和儿子财产兄弟自相残杀之类的桥段。她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戒备。

  但她也是公认的全家最老实的一个,她不会任何的花言巧语或者招呼应酬,她一厢情愿地会把别人那些用以敷衍的请客吃饭的话当真,当然她自己说出去的话也很认真。如果在超过三个人以上的公众场合要她大声说话,她的脸会涨得通红。在外面与人发生争执,她完全不会用那些犀利语言对方对质,只会默默地走开。

  直到有一次爸爸无意中提起,其实当年外婆根本不想生下妈妈,那个时候外婆吃了很多药,用尽各种方法想要打掉还未成形的妈妈……我不知道这件事在妈妈心中是不是留下了阴影。我每次回来,都能从舅舅和二姨那里零零碎碎地知道一些关于妈妈的往事,拼凑在一起我才得知,为什么妈妈是今天的妈妈。

  那时候妈妈随着外婆四处搬家,“文革”开始了,居民组长婆婆想把她的儿子介绍给妈妈,因为她的儿子是个公认的“宝器”(四川话里对一个人很傻的形容)。外婆不同意,田婆婆就去向组织反映说外婆是“黑五类”,之后还去附中喊了一群造反派(其实就是一群十几岁的半大小孩)。他们闯进家里,先是拿皮带抽,后来又让外婆跪,打着打着,其中的一个突然发现了藏在厨房里面的特别漂亮的泡菜坛子。那个坛子太漂亮了,漂亮得让人有摧毁它的欲望。“资产阶级的玩意儿!”造反派拿起坛子盖顺手就扔过去,把外婆的额头砸了个大口子,血汩汩地从头上流出来。妈妈正好放学,吓得躲在一旁,直到造反派们走了以后,才赶紧把外婆送到医生那里去。

  外婆挨打只是灾难的序曲,妈妈在那些年亲眼看见外婆挨耳光、被批斗,从一个远近闻名的大美人,变成一个面容憔悴、过早衰老的小老太太……

  而妈妈,也终于在“文革”结束的那一年结束了她的青春期,变成了一个郁郁寡欢悲观主义者

  很多年过去了,我在北京稳定下来,有的时候心血来潮想做泡菜,总是被那种想起来就烦琐的程序吓倒,而我也终于逐渐地意识到,厨房里的泡菜坛子是妈妈摆脱外界干扰,摆脱不安全感,进入自己世界的方法。在那个世界里面,她只需要全心全意去准备、去腌制,而爱从她身上散发出来,落到那些泡菜上面,再通过它们传递到我们的胃里。

  2002—2007那五年,是我在北京最动荡年头,因为工作缘故经常去世界各地出差,待在北京的日子不多,生活杂乱不堪,三餐基本不定时。有一次打电话回家,可能心不在焉,也有可能神思恍惚,不知道在电话里对爸妈说了些什么,大概是想念地道的泡菜之类,第二天就接到电话,说妈妈要来北京看我。

  三天之后,妈妈出现在我租的房子门口,我帮她清点行李,满满当当各种特产(尽管我告诉他们北京超市什么都能买到),然后发现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打开一看,竟然是个泡菜坛子。

  只有在那些年从北京坐火车去过自贡的人才了解这是怎样漫长路程

  那时候我们为了省钱,一般都是买硬座,从自贡到成都需要七八个小时,下了火车之后有可能还得在成都住上一晚,就是十元招待所那种,然后第二天一早开始,要再坐两天一夜,才能抵达北京。

  车厢非常阔大,车窗却非常小气,大概不到两尺见方,窗位高过人头,从窗口往外面望,顶多只能望到一小片灰色的天空或几小片黑色树叶一路上都会有因人多而产生的气味,那是一种混杂着小孩的尿味、体液的酸味、很久没有洗澡的臭味的混合味道。

  而每当火车要靠近站台时,妈妈就会赶紧猫腰护着泡菜坛子躲过那阵颠簸的晃动。天黑以后,车厢里的灯早早地就暗了,妈妈一定是不敢睡,紧紧地像搂着孩子一样地搂着箱子和布包,眼睛整夜散发出暗淡光芒

  这就是火车、汽车、两条腿。

  就是三千里路、半个月的雨水、十年的老坛子。

  就是四川人,一个母亲。

  就是味觉的返乡之路。

  就是她被时代腌制过的、羞怯的爱的表达

  文章选自《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 作者易小荷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读后感(二):拥有灵魂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躺在床上,卸下一身疲惫,任思绪飘扬。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异乡土地上,挥洒着青春和热血,看过多少个凌晨四点中的太阳,顶着多少个黑眼圈苦苦加班,受了多少次乙方的羞辱白眼,曾经迷惘彷徨,不知道要去做点什么来实现价值,不知道自己追寻和坚守的,到底会演变成怎样,在失利的痛苦颓废,在自卑的泥潭里挣扎,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时候还能记起最初的梦想

  人生就是从来不是完美的,并不总能尽如人意人人也不是永远善良美好,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温柔以待,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总是千奇百怪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在人生成长的时间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也会无所谓对错,那就是赤裸裸的现实。那些现实最后有些成了阻隔我们回到故乡理由,有些成为我们遗忘过去的因素,促使我们大步向前,不再回首。

  在世界上深情地活着,是拥有灵魂,不忘初心,记住美好的瞬间,用善良的理念正直的心内,感恩的心态,去传承文化,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去一往无前的去践行自己的梦想,去追寻美好的生活。纵然世界的某个角落,某些地域,某个时间点或某些个体小心伤害了你,请不要悲伤,不要失望,更不要放弃大片美妙的人生。在关于大象话题记忆下,每个小城人民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它是孩子们的乐园,是孤独者的倾诉对象,是人们记忆中的温馨陪伴,再卑微的人,遗忘了种种,也会继续满怀希望,勇敢的去生活。在伦敦的呼唤中,那个带自己开启人生新征程的转校生,在年少的自己和外界的压力下,抛弃了真心,伤害了一个女孩,在后来的生活轨迹下却无时无刻不保持着自己的灵魂,登上摇滚之台。

  拥有灵魂的人,会审视自我的缺点和问题,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去改变不适应社会规则棱角。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对自己毫无用处事情,无论是损失、还是伤害,甚至是令你痛苦的事情,那其中肯定会有得到的东西、应该学习地方、或者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的是坎坷挫折,不忘初心,保持灵魂最初的模样,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读后感(三):他们,既不看月光也不捡六便士

  易小荷在自媒体圈里也许不如咪蒙出名,但是在体育界,她的名声一定是大v级别。她出名的作品两部《亲历NBA》《NBA七宗罪》都和“NBA”密不可分,所以,当我翻开这本《我们是否还有灵魂》的时候,很多时候很出戏——在这本书里,她个人的光环显然太少了,甚至可以说,她正在卸掉光环,也只有如此,才可以和我们谈谈“灵魂”。

  灵魂?在这个人声鼎沸年代,居然有人谈灵魂,光是这个标题,就已经流失读者若干了。而字里行间既没有“全国最好的三个记者之一”的笃定,也没有“无论是文笔还是角度,都是篮球圈的稀有品种”的气定神闲,反而,从她的文字中,读到了深深的孤独。而那种孤独感是如此的熟悉,也许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某种标志吧。

  她说,“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唯唯诺诺,不按部就班,他们既不看月光也不捡六便士,他们从不疲倦,他们醇酒美妇求速死。他们用巨大力量扑向某种天真的事情。”

  啊,真正的人,他们他们既不看月光也不捡六便士,他们在选择之外还有选择,他们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他们也可以选择放弃选择。你懂得吗?立于人群中,却矗立于孤独的中心,也许,正是这样的孤绝,才有资格去谈谈灵魂。

  灵魂从来不苟同,灵魂从来不惧怕孤独,灵魂即便是享誉万千也依然要做那个不合群的自我。兜兜转转许多年,她用她最大的气力去做好工作,但是工作只是人生的某一个侧面,真正的易小荷,真正那个青春期的乖乖女,一直在找一个方式实现叛逆女孩,她的灵魂,不仅仅安放在那些代表她的成绩上,就像那些文字未必能代表全部的她,而那些文字也未曾写满了她的孤独和困惑

  我看她的随笔,就像看到自己的青春期。小城里的大象滑梯让我想到了家乡的假山,有一天我走到假山之下,回忆扑面而来。人走了很远的路,但是也许,还在逡巡在故土上,因为灵魂,灵魂的一部分是离不开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的,哪怕后来我们看起来和城市中那些面目模糊的人都无甚差异,灵魂深处,我们还是不同的。

  而我心与你,亦有戚戚焉。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读后感(四):孤独的灵魂,无处藏身。

  有这样一则笑话,说“班级里第一和第二一般是敌人,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肯定是朋友。”翻开易小荷的自序,自称具有“社交恐惧症”的病症,与世俗稍微有些格格不入,所以书中记录的都是一些特立独行的人物,因为怪人与怪人才可能成为朋友。在别人都低头拣便士捡拾利益的时候,却抬头寻找月光,思索人生的意义,也只有拥有这种特色的人,才可以用细腻的笔端、换位思考的角度记述周围朋友以及亲人的故事,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别样的社会百态。

  作者易小荷,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先后在不同的大型媒体供职,文字能力如一股泉水洁净,甘之如饴,对于灵魂深处的思索也超出寻常人,于是发出了“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的疑问,在众多大同小异的畅销书中令读者眼前一亮。

  人是孤独的,生下来即是如此,去世时亦然,生存于世间的几十年也无法全部被人理解。我们都在寻求一丝慰藉,找到和他人相同的点,融入大家庭显得不再那么陌生特殊。但是,始终有些人因为自身或外界的因素做不到这一点,成为大家眼中的“怪人”。

在这个权钱至上的社会,到处都是得意或者失意的人,到处都是实现或破碎的梦想,在这个乐坏礼崩的世界,评价一个人品行的标准并不是她的生活有多么混乱,她的性格有多么散漫,而是他是否还拥有灵魂。

  在这个世界上,据说只有四个人寻到了真正的灵魂,老子、释迦摩尼、苏格拉底和耶稣。

  像我们这般的世间人,孤独时便会寻找灵魂,可是终其一生,恐怕也不会寻觅到,成为一个很纠结的哲学谜题。书中的许多人物,许多事件,都有一些作者臆想和过度美化的因素存在,但是都不可忽略这样一个真相: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真的有特立独行的灵魂存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伴有武侠巨作的影视片应运而生,许多孩子都会产生武侠梦,身材羸弱的女孩子也不例外,耳濡目染金庸武侠,幻想父亲、叔叔,还有姐姐都是武林高手,身旁的朋友好多都是侠客,或许身为侠客的人,身上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品质在身吧,比如特立独行、于世独立、大隐隐于市。

  生于世间,每个人都有一车半载的伤心往事,谁没有被生活伤害过呢,谁没被他人背弃过呢,凡此种种,我们都要一一接受,变为身心深处的一株玫瑰,慢慢地枯萎。

  孤独的灵魂,无处藏身,就让孤独付诸于笔端,化为文字遗留下去吧!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读后感(五):灵魂一直在你内心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鬼神,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灵魂出窍之类的奇异现象,但是书中所指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指代,有关于这种问题的说法总是不一的。在这些文章中,总是有着能够勾起我回忆的片段出现,这也是我很难给这本书中讲述的故事定位的原因,因为我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定位。每当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就不由自主会去思考,当思考到自己的人生时会有颇多感慨,甚至我们会质疑自己的灵魂还是否完好如初。

  本书的作者同时是一名记者,这样一个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种人与事的职业是很适合研究精神层面问题的,这本书的几个故事都很平实,讲述的道理也很深刻,在书中我找到了一种共鸣。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会被大众影响到个体的,所谓向生活低头,其实就是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正因为我们的灵魂一直是无精打采的状态,所以才会出现现在这种局面,灵魂的本质不会改变,我们之所以会做一些自己都不理解的事情,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当一个十分清醒的人面对这种可悲的境遇时,我想很容易就会被逼疯,所以还不如这样浑浑噩噩下去,谁让这都是我们的失误呢。

  书中虽然展现的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与所得,但是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应该都是不同的,作者在这点上很开放,让我们能够对自己展开想象。虽然有的文章很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东西很紧凑,只看一遍是不够的。很多生活中看似很平凡的事,在作者眼中都是不平凡的,很多我们经历过的不起眼的事情在书中都能够变成一种深刻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常人能思考的,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能力,这种问题也应该有一个导师带领我们。

  正常人的思维都是有逻辑的,当有一天有能力能够看出对方的内心时,就是一种精神上最大的升华,本书的作者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够把每个故事写到读者的内心。作者经历的这些事情可能当事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她把人们排斥的东西变成真理呈现给我们,我们所经历的磨难也许真的能够转变成美好,只是一直没有正确的认知。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未必不好,我们要学会去享受这种感觉。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读后感(六):触及灵魂

  这本书的作者的经历给人一种传奇的感觉。你去读他的文章,你会发现平淡的语言背后透露着深刻的含义。这本书的封面看起来可能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看。但是当你翻开书页,第一二页的插图,你会觉得这本书勾起了你的欲望。这本书的插图很美,美得让你觉得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封面上的文字可能会让你有一种共鸣的感觉。灵魂,真的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没有谁能够将自己的灵魂说得清楚,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它又确实存在。 “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不露锋芒想拥有一切,他们从不唯唯诺诺,不按部就班,他们既不看月光也不捡六便士,他们从不疲倦,他们醇酒美妇求速死。他们用巨大的力量扑向某种天真的事情。”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用巨大的力量扑向某种天真的事情,你在这个世界穿行,自由自在,你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起点和终点,无非就在那里。” “我把生命中的一部分遗留在那里,却带着不明所以的东西逃之夭夭。”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简短的语言,却道出了我们心中不明觉厉的一些东西。这次的故事很简短,但却透露着很多东西。只有当你真正去看了,你才会觉得这些才让我们有意识的去真正的认识自己,去认识灵魂深处的自我。生活就是一汪大海,而我们在这片大海中遨游。有时候我们会迷失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有时候停下来看看自己,想想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层次的对话。那样,也许我们会找到自己,也许我们还知道自己是否拥有灵魂。 她的文章很普通。尤其在讲她和大路的时候,大路的变化你可以看到,那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生,她在变化,然后她要顺应社会,她要不断的去改变自己,她要将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变成一个成熟的大姑娘。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小的时候,我们都只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可爱,但是随着岁月的洗礼,我们都长大了,我们学会隐瞒自己的心思,有了自己的秘密,有了自己的故事,这就是成长,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尽管你会长大、会老去,但是灵魂终将不变。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读后感(七):我们是拥有灵魂

  我们是拥有灵魂

  评《我们是否拥有灵魂》

我们是拥有灵魂的

  每个人都是拥有灵魂的,这一点我相信。有科学家认为,灵魂是主宰人的思想、行为、精神、感情等潜意识的一种未知的非物质因素,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灵魂,并能伴随着其成长发生变化,随着个体的死亡消失。记得曾见过一篇文章,有好事者还想称一称灵魂的重量,于是拿行将就木的人做实验,据说的生死之间体重相差0.7克,于是便得出了灵魂的重量。这种实验无法得到科学的验证,但至少说明人们对于灵魂的存在还是持肯定意见的。如若不然,人何以安身立命?如若不然,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何在?没有灵魂的身体,只是行尸走肉而已。

没有灵魂的肉体,仅仅是行尸走肉而已

  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正是因为拥有灵魂,所以我们会对生活有所感触,会对经历的事情留下记忆和印象,许多年再回首,依然不能忘却当时的刻骨铭心。正如《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书中,作者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给她的灵魂造成的触动和反思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也会储存过往的人和事,历经岁月的洗涤和筛选,在回顾和反思的容器中慢慢发酵,产生了生活的感慨和疑问。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这不是作者对于灵魂存在的疑问,而是借这个提问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世界,也让更多人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一书中有22个关于生命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涉及灵魂,作者通过回忆、记录和反思等方式记录她成长时期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那些当时小时候略显奇怪的事情如今看来如此珍贵,所谓的正派高尚其实暗含着心思算计;成长之后的人生跌宕看起来充满挫败,略带忧伤的口吻写出了人生的辛酸;但小荷老师依旧横冲直撞地追求真理,在她看来真正的人就是那些疯疯癫癫的勇士,敢于夸父逐日般追求梦想,用巨大的力量扑向某种天真的东西。这些故事显得那么平凡真实,但读起来又有股荡气回肠的韵味,想来这就是小荷老师文字的力量,透过她尖锐的思想可以领略到她的灵魂之孤独与美。

灵魂在经历和感悟中得到净化、锤炼和提升

  所以,我还是相信人拥有灵魂,每个人的灵魂不一样。我还相信灵魂就是通过人生的经历和锤炼变得更加强大,每个灵魂的高度和角度也因此不同。生活的内涵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灵魂在生下来的时候便已存在,在活下去的时候得到发展和提升;人生的意义就是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灵魂就是在经历和感悟中得到不断地净化、锤炼、提升,变得与众不同。

  是的,我们是拥有灵魂。

  2018-1-2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