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不语》是一本由张明扬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另一种观点
评《史不语》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出历史上的一些套路,有些历史仅仅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历史是时势的主流,但不一定是真相。真相是什么呢?历史已经过去,即使身处其中之人也难逃主观判断之嫌,更何况随着岁月流逝,很多猜测、推理和想象已经覆盖了原来的真相。人们传播文明的同时也在传播历史,讲述历史的时候也在表达感受,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延续下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存在。有真相么?肯定有。都是真相么?我不敢确定。
那么历史的真相在哪里呢?有些人说在众多的历史典籍之中,有人说在代代相传的传说童谣之中,有人说在未被挖掘和表达的文献之外……总之众说纷纭众口不一。我们相信,通过更多人的演绎推理、不同方位的研究发现,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历史。随着近年来网络的发达,历史知识的传播更快了,观点也更多了。研究历史的人们方式方法也很多样:他们有的用时代的语言为历史作注解,有的将历史放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环境下去评判,有的将历史的阐述和自己的发现和推理相结合得出一个很接近规律的推论,等等。
张明扬老师的《史不语》是揭示历史真相的一种努力和尝试,那些历史说了的不一定是真的,即便当今社会中的一些政治运作和文化推广,我们也能看出其中的包装;而那些历史还没有说的,反倒可能包含一些真相所在。作者本人也在自序中表述“以人为鉴”的努力,即使是唐宗宋祖这样的一代英豪,依然逃脱不开“人”的本质,他们的成败已经盖棺定论,对于我们的启发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追求历史的真相,不就是从中获得一点生活的智慧嘛。
历史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卸下装扮之后才能看到真容,这种真容却不便于公开,有时只可意会,显然作者深谙此道。在书中的内容介绍和观点引导之后,我们发现杨六郎和岳飞的宣传上,或多或少与我们今天的抗日神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希特勒的爱国主义外衣之内,还藏着自己杀光犹太人的企图和最后与德意志民族同归于尽的遗愿;丘吉尔呢,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实在军事上只是个蹩脚的指挥官。因为这些英雄枭雄的本质,都只是人;书中通过他们言行的性格分析,反倒把他们更形象生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蜀汉之亡,从蜀国建国之初便已定调;八旗子弟,并非如史书上说的如此不堪……知道真相的我们似乎变得更聪明了。当然,我们去阅读很多历史的资料,品鉴历史人物的得失,并非只是为了谈资和显摆。一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历史,分析现在,在偌大的国家里,每天发生的诸多新闻,背后的运作和人性的彰显,这些都在历史上有所体现,我们阅读完历史便可以从历史的事实中寻求其中的答案。二是用于我们更好地生活,知道了历史的规律,便知道生活的奥妙,原来“难得糊涂”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啊,如此一来人生活得就能更从容一些。三是让自己变得更有趣一些,我们都知道武侠小说的精彩之处,刀光剑影之中寻得自己的立足之地,也是我们在生活中蝇营狗苟的表现吗,难怪金庸先生面对人们“真的有江湖在么”的问题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2017-12-1
对于历史,我们有可能是陌生的,也有可能是熟悉的。陌生的话,离我们那么久远了,我们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毕竟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就感觉十分的陌生。熟悉的话,就好像作者所言一样,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同样的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比如古人爱钱,我们也爱钱。 “历史的玄妙之处也在于,人是一模一样的人,但情境却在变化。比如,现在的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胖? 那还不是因为我们的基因构造是针对几千年前的匮乏时代所准备的,我们的身体构造倾向于最大程度的“少消耗,多存储”。这几千年来我们身体没有进化,但生产力却得到大发展,一个为匮乏时代准备的身体怎么耐得住食品过剩时代的折腾啊。陈寅恪先生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钱穆先生讲对本国历史要报以“温情与敬意”。对于那些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古人,我们只能这样。” 这是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十分贴切,简直没有一点没有道理。 在这本书中,作者会带你去领略历史人物的曾经,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让我们对那些已经远离我们的历史,具有现代的的意义。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认识我们的历史,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携着我们的辉煌历史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为金庸先生的一位老残粉,我最先看的是,书中作者描写的金庸先生部分。看到这一部分,你会觉得,如果没有看过金庸先生的作品,怎么会做出那么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只有当你真正地去了解一个作品,深入到作者的世界,你才会感觉自己是真正懂了一个作品。泛泛而谈,只是你的言语之利,并不能突出什么东西,只有你真正的去投入了,你才是懂了。 还有作者描写岳飞的污名的洗白过程,也是读得你愤慨无限。也许,你对岳飞的历史不够了解,但是,经过作者的解说,你会大概对岳飞的事件有个了解。作者真的是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背后去为我们这种历史白痴科普。 纵使人生有无限种可能,但是,为了避免我们走太多的弯路,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为我们的未来做一些范例、经验的参照。 我不能再书透了,也许,你去看了,你会比我有更多的感想。
《史不语》读后感(三):这本书很薄,但是料却很足
若是你问我在一堆书中只能选一类书来看,会选择什么类别的书?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历史类!
在我看来,历史类书籍所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政治、文化、人物、军事、经济……..一个个的元素相互融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所听说的历史。历史本就讲述过去的人演绎的曾经发生的故事,以及过去的事情所造成的影响,一出出的历史大戏看得人是好不精彩啊!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或许有点偏激,但是也并非全无道理。不同的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结论甚至是截然相反。现如今网上评论个时事新闻还总会有好几派人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区吵得是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呢。更何况是发生时间已经距离我们成百上千年的历史人物事件。
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是认同一些主流的观点看法,有些随大溜的意识在其中。不过历史不应该是人云亦云,总有一些人喜欢和世俗“较劲”的。他们通过自己对史料的查找求证,整理分析,得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观点与理论。这些观点,看似出乎意料,或许还有一点荒诞不经,但是细细思索之后,似乎还是很有道理的。或许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呢?毕竟在时光穿梭机发明出来之前,谁也不能拍着胸脯说亲眼见过这事就是这么发生的。
《史不语》这本书不厚,只刚刚一百八十页而已,或许一个中午的时间就可以将其翻阅完毕。不过这里面的料却是很足。其中收录有作者张明扬所著的关于古今中外三十多个历史人物以及事件的另类分析,为读者讲述一个个与以往不太相同的历史观点,展现出一种不同的历史认知,其中有一些内容或许还真的会让读者有大跌眼镜之感。
其实历史事件本就是难以判断是非正确与否的。年少时或许还会为了所谓的一切历史“原则”性理论去与别人挣个脸红脖子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这一切都不在重要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多内容不过是看看就好。赞同喜欢就多多关注所持此观点的人一些,若是不喜欢不赞同也没有必要放在心上,权当是看了一处不太精彩或许还有些荒诞的历史同人剧就好。实在是没有什么好争执的。
《史不语》读后感(四):读书深浅两相宜
读书深浅两相宜
首先,要说一说为何会读这本书。这是一个值得一说的问题吗?当然。要知道,现在中国每年出版的书数以万计,近几年我最高的读书记录也就是一年一百多本。故而,相对书来讲,时间永远都是稀缺资源。如何分配宝贵的时间资源,当然是值得深思的议题。会选这本书来读,是因为书的议题,历史和武侠,恰恰是我颇感兴趣的两个领域。市上书堆成山,能有兴趣读的是少数,有兴趣读、读完又感觉没浪费时间的,则是少之又少。《史不语》这本书是少之又少的其一。
能成为少之又少的其中之一,自然是因为其质量上乘。先说历史这块。其实,全书都可以看作张明扬的读书笔记,读完某一本或某几本之后,将自己的读书所得所见所解阐述出来,就集成了这本书。读史札记,自古以来沿袭成风。王夫之《读通鉴论》、赵翼《廿二史札记》等等是出彩的代表。张明扬此书中18篇有关历史的文章中,涵盖了古代史、近代史、中国史、世界史,算得上眼界宽广了。由于历史这样的学问看起来门槛较低,不像数学、物理这样的学问一样高下立判、水货一眼看穿,故而,历史话题的讨论可谓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待历史话题保持敬意、不信口胡喷、能做到有理有据已经是少数派了。如果能在史料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则称得上佼佼者。《史不语》中一些观点,可以证明张明扬已经达到了这个层次。
比如对蜀汉政权败亡命运的必然性分析,可以说是跳出三国看三国的典范。对于我这样只看过《三国演义》却连《三国志》都没翻过的人来说,作者点出的蜀汉的几点先天不足及后天失策,颇有新意。再比如对于皇储与皇帝关系的分析,虽然有些点我之前也想到过,但作者总结得更为系统。比如对滑铁卢之战的分析,作者一步步瞻前顾后将此战的具体意义放到整个历史脉络中去分析,让我重新审视此战在拿破仑生涯中的地位。比如欧洲人对美洲的入侵,枪炮、病菌和钢铁使得美洲人大面积灭亡,欧洲人大批量移民,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天花、带走了土豆,这些史料我都知道,但就是没想到这在上帝视角下是腾笼换鸟的现象。
再说武侠部分,香港的金庸、梁羽生,台湾的古龙、卧龙生、柳残阳、李凉等等,我在中学时代都看过,但就是没看过这本书里特意写到的上官鼎。但我也没多大兴趣去看了,的确,如作者所说,武侠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但作者对金、古、梁三家的创作速度数据的比较,还是很有意思。古龙最快为了赚稿费、梁羽生居中、金庸最慢质量也最高。但即使最慢的金庸,平均速度也差不多是一年一部。
不过,此书说到底也只是一本还不错的随笔而已,历史随笔承担不了传播深刻思想这样的任务,它的天生属性必然是浅显的,作者也就是个媒体人,深刻这样的标准是求全责备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基本上没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作者是对这块领域不感兴趣还是感兴趣但涉及到那样的议题很可能书出版不了故而放弃了。如果是后者,我很有兴趣看一看作者出版不了的那些文章。
总结一下,对于没太多时间的人或者不舍得花太多时间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帮你快速了解一些历史观点,走马观花也是审美;对于有时间或者肯花时间在相关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读书目录,按图索骥,去读本书文章里提到的那些书。忽然就想到了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这本书算得上深浅两相宜了。
《史不语》读后感(五):谈笑间追寻历史之遗珠——评张明扬《史不语》
桃李不言,正自成蹊。历史不语,自有灼见。张明扬著《史不语》辑录了其所作32篇历史随笔,介于专业著作和大众读物之间的一种社科科普读物,既有专业性,引经据典考据者有之,聊天似的语言也接地气。
历史,虽然说是非曲折自有公论,然而由于各自所站的立场没、掌握的史料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可能同一段历史,会有不同的表述。又或者大家可能都习惯于接受那种从小受到的历史教育,而没有多少人会去深究那些历史疑云。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真实的历史是什么,只有当时的人最清楚。现代的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完全展现原来人们的活动,更何况是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了。现在的人研究历史,只能从现存的史料中去发掘,还有没有被人们所忽略、所遗忘的故事。
《史不语》则是对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观点进行了修正、完善甚至是颠覆。全书共分为月旦、风闻言事、番外三个大类,每一类辑录了一些随笔式的历史评论文章,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可以谈杨六郎、岳飞,还可以谈张作霖、希特勒和丘吉尔,既可以谈战争,还可以谈政治,内容不拘一格,可能都是作者平时的专栏文章合集。
虽然有些观点可能与主流史观不一致,但也是有根据的自圆其说,比如蜀汉为什么必亡、晚清八旗兵战略并不差等等。更有些观点还是引人思考的,比如,张明扬谈到“为何中国人如此信奉读书改变命运,将阶层流动视作社会的最大正义?”
历史并不象人们平时看到的那样一张面孔,也有很多历史的空白、矛盾、疏漏之处,更有许多的历史之谜。读史的时候,多抱着几个为什么的想法,可能会更加清醒地看清楚历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本书作为作品的合集,虽然都是讲史的,在一个主题之下,但并没有看出是根据哪一条逻辑主线来排列文章的,古今中外交错进行,有些紊乱。而且全书的三个大章节名称,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月旦、风闻言事、番外”,除了番外是可以理解为正文之后的特别章,好像月旦重在讲人、风闻言事重在讲事?
你说,我说,大家说,这样的历史才生动。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这样的历史仍然会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