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27 02:0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10篇

  《苏丝黄的世界》是一本由苏丝黄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一):北京,我是新房客。

  关于这本书,我想说的是北京。

  《苏丝黄的世界》里的三十岁的熟女苏丝黄生活在这个让人难以言喻爱恨的城市里。

  她说不敢热爱北京。

  因为北京就像某一类型的男人,你一热爱他,他就会让你心碎;

  可怕的污染和交通堵塞;

  随时带着你的押金跑掉的房屋中介公司和带着你的房产证手续跑掉的律师事务所;

  反复无常的规则;

  随时会倒掉的餐馆和酒吧。。。。

  其实每个人在爱里总会带着那么点小怨言,对北京的情感也是如此。

  北京有什么好呢。我也这样问自己。

  却让人难以离开。

  各异新鲜事物底气不足的活力涌现和陈旧绵长的顽固气息的盘踞。

  新的酒吧餐馆和书店,越来越地道的艺术展,

  各类迥异的性格人物涌入。活跃。

  一次次的离开这个城市,又一次次的逃回来。

  十七岁那年刚到北京的时候,

  我说:我要回老家。一刻也不想留在这里。

  姨妈意味深长的说:几年后你就不会想离开。

  事实证明上她是对的。

  在这个城市的四年,成就了我现在这副五脏六腑。

  得到的磨砺财富和失去的安全感不可分割。焉知非福。

  我知道,以后还会改变。一直会变。

  曾自告奋勇第一个举手要求面试,却被人把作品扔过被大声斥责的时候。

  被房屋中介公司欺负抬价的时候

  一个人动手用起子一点一点拼凑拧成一个书架的时候

  朋友留下与离开的时候。

  真心喜欢上一个人而伤心的时候。

  我都会想起苏丝黄说的那句话:

  对北京的爱会让你变成一个百毒不侵的人,她不能抗拒这样的爱。

  《新房客》

  等待晚上 迎接白天

  白天打扫 晚上祈祷

  离开烦嚣 寻找烦恼

  天涯海角 心血来潮

  有人在吗 有谁来找

  我说你好 你说打扰

  不晚不早 千里迢迢

  来得正好

  哪里找啊 哪里找啊

  一切很好 不缺烦恼

  我见过一场海啸 没看过你的微笑

  我捕捉过一只飞鸟 没摸过你的羽毛

  要不是那个清早 我说你好你说打扰

  要不是我的花草开得正好

  哪里找啊 哪里找啊

  一切很好 不缺烦恼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二):突然想起苏丝黄

  突然想到苏丝黄

  小R今天打扫房间,移开床,一个红色包装的Condom的引入眼帘。拾起来看,竟然还是XXL。小R觉得这个Condom来的比较诡异,1.小R根本就没有用过这个牌子。2.小R也不会用XXL(汗~)。那这个东东又是从何而来呢?

  突然想起暑假小R曾经把房间转租给一个德国朋友,这才恍然大悟。

  当小R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小F时,总结到,在朋友房子里干坏事,一定要清理好现场,要不会被人8卦的。

  ------------------------------------------------------------------------------------------

  以前看Mindmeters,觉得里面写的最好玩的算是苏丝黄了。整个Mindmeters像是个衣冠楚楚,正襟危坐的先生,苏丝黄的东西就是那个先生不经意间露出的,颈部未洗去的口红印。

  All About S,苏丝黄用调侃的语气描述一个个小故事,它们与“勇敢”无关,与“开放”无缘,更不是什么“性解放日记“。苏丝黄只是猫在一个小角落,记录光艳城市下不怎么光艳的的东西,然后在自我嘲讽下:其实大家都不可免俗。

  喜欢这种语气的文章,邪气又让人不得不会心而乐。有人说洪晃是“名门痞女”,但她的文章痞气明显盖过才气,而苏丝黄就像是一个可人的小女孩,别看她外边清纯,内心聪慧,就算她心里有自己那些“小九九”,却又能让你喜欢。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三):冲动是魔鬼

  怎么说呢?

  最初在网上看到苏丝黄写的一些文章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说不上有“惊艳”,但还是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在里面,让人有读的兴趣。

  虽然知道在网上可以看到苏丝黄的大部分文章,但我比较懒,而且又有些占有欲--自己喜欢的文章,总觉得拿在手里读比较舒服--所以知道苏丝黄出了书,就冲动地去买了。

  唉,买了书,“批量性”地看苏丝黄真的是个错误。

  不可否认,偶尔看她的文章,会有一些新意在里面,但如果接着看,就会觉得郁闷无比。。。书里大概三分之二的话题最后都会牵扯到“性”。性也许真的很重要,但听一个女人老是在自以为是(可能这个词我用得不好,但一时想不出别的)地谈论sex,sex,sex...即使是狗仔队也会厌倦吧。而且这本书名还是《苏丝黄的世界》哪!难道“世界”除了性,其他统统可以忽视?

  在买书前,我的一个朋友就劝我不要买,说在网上看看足矣。

  冲动是魔鬼。

  我一时冲动买了这本书,看了一遍,不想再看。而且连再看苏丝黄新的文章的兴趣都失去了。真是遗憾。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四):人跟人是不一样的

  昨天在火车上翻完了这个苏丝黄,书里充满了她和她的时髦的男女朋友,他们的时髦的性生活,时髦的对话,和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做时髦的“生活方式(lifestyle)”。当然我可以用一个现在新时髦起来的更简洁的词汇来形容这个30岁北京女:纠结。

  回到家,我认真地对我们家的说,人跟人是不一样的。

  苏丝黄在她的后记中说,改善你的语言,才不会被“简简单单就是真”这样的的蠢话所误,不会变成感情上的懒汉和呆子。于是我开始理解苏丝黄的聪明,敏锐,性感和纠结。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喜欢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些人希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前者往往是女人、情人、媒体、政治,后者则是男人、老婆/老公、老板和历史。你看,所以苏丝黄是前者,这一切都符合她的准则。

  有人说,世界之所以精彩,完全是因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生。我完全同意。因此上,如果你25岁,拥有稳定的职业,一个新婚的老公,父母安康,朋友基本上属中国国籍,生活平淡,请不要羡慕苏丝黄。因为她在30岁才遇到那个mr.right.虽然可以带她去周游欧罗芭,但难保你家的男人到你30时没有更大的升值潜力,更何况在此之前你已经享受了5年的呵护和甜蜜。绝对值回票价。我觉得这和攒钱买房与贷款买房的道理是一样的。

  又有人说,现在把自己那方面的事情拿出来说事儿已经不时髦了,你看的是奥运年前的老古董了。我也同意。不过我总觉得,凭着苏丝黄的聪明劲,即使以后出一本苏丝黄的婚后世界,讲讲洗菜做饭、养儿教女的事情,也一样能让人拍案大笑、敏锐而纠结。不信,那么你应该去读读殳俏。

  好了,感谢苏丝黄,教会许多男人女人们不知道也很可能不需要知道的事情。感谢单向街,让我有了一本能消磨独自在旅途中时间的小册子,还居然惹我当众大笑。感谢我家的,让我相信简简单单才是真,感谢我的闺密们,你们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主见有原则的四有好青年。感谢父母,老师,同事,朋友……(此处省略500字)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五):自我的动物

  晚饭一个人在ASA把石锅拌饭吃的干干净净,心里念着满足满足。一边吃饭,一边听着店员们打情骂俏,一边心里想着好多事情好多感受。默默问我,你怎么还不写博客啊?我说,感受太多太零碎,不知道怎么写。

  感受来自苏丝黄的一本小书,和亲哥似的人物们。这两日读完了苏丝黄的《All about S》,还给亲哥似的人物看了开头。亲哥说,“这人写东西感觉很怪,和你一样”。我说,“我就喜欢怪的……”吞了后半句没说“你也挺怪的”。^_^

  很喜欢开篇苏丝说的小时候,大时候,大大时候……小时候十来岁,大时候二十来岁,大大时候三十岁。三十岁,在苏丝同学的笔下是女人能呼风唤雨的年纪。工作上她们都是牛牛的人物,手上握着点小权力,以及不错的薪水,生活上她们衣食无忧,缺的只是对的男人和长久的关系。(ps:和默默感慨了一下,“关系”这个词真妙!)

  就像苏丝在前言解释的,“人们总以为sex的复杂之处在于那一两个小时的技巧和荷尔蒙,其实它最复杂的地方在于此前的酝酿阶段,后面发生的一切,借用一位英国父亲对儿子的话:欢愉是短暂的,姿势是滑稽的,代价是昂贵的。”这本书的S是关于前戏的前戏,而事后的事后往往交待得简洁或是不了了之,大多是连后事都给省了。

  亲哥似的人物说我是自我型人才,外界事件只不过是我表达内心解读的一个机会。偶自己觉着偶是会比较关注内心感受,但是也会偶尔反省^_^,尤其在认识默默以后。重要的不是干什么,而是和什么人在一起。还有比人更具有吸引力的么?当这个变量变化时,总是带来无法预料的变化。

  最后感谢一下《欲望都市》,真是教学片,就像《肖申克救赎》中,《基督山伯爵》被囚犯归到图书馆的教育类。

  旧爱新欢 @ 2006-12-21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六):这个夏天因一本书而危险

  这个夏天和很多个夏天一样,燥热,迷乱,不安。

  然而我已听到鸣蝉在歌唱,咒语一般。

  这个夏天因一本书开始变的危险。

  一个叫“苏丝”的人,一个女人,在一本叫《苏丝黄的世界》的书里大谈“欲望都市”里我们才看到的那些饮食男女们的欲望故事,故事地点不在纽约,而在北京,故事主角不是四个女人,而是一堆女人。她们在京城经历着各自不同的故事,白天的,抑或晚上的。从这个方面来说,这本书通俗的讲,可以命名为“一群京城女人的故事”。。。

  这本书的危险就在于,它让一个女人从这本书里会发现她们内心曾闪现过的一些念头真的发生在这个世界里,有她们那种念头的女人不只她一个。

  而女人的一些念头对于男人来说是可怕的,这些男人包括:有女人的,结婚的。。。。

  这个夏天因一本书而变得危险。

  推荐女人们,男人们阅读“苏丝”的故事。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七):了解女人

  城市里的成年男人,若想了解城市女人多一点,或者,umm...,更坦率一点,希望丰富自己的私生活的话,请看苏丝黄的世界。

  考虑到中国城市化推进的迅猛态势,农村里的成年男性若想了解农村女性多一点,至少是不想打光棍的,也请看苏丝黄的世界。

  洋鬼子的《欲望都市》固然是公认的最佳选择,但是篇幅太长,耗时费力,又跟咱有着文化差异的隔膜,New York City隔着太平洋,有如隔靴搔痒,并且有“远水解不了近渴”之嫌。

  即便如此,全球化进程让世界同此凉热,大洋两岸的女性分享着独立自主的蝴蝶效应。

  这早已不是我们想像中的世界,女人也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者,在感情的问题上,她们似乎有着更多的话语权。性别之间的互相了解,不能保证不受彼此伤害,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在血淋淋的时候不觉得冤枉,这对于事后的疗伤大有裨益。

  跟生活一样,女人同样没有真相,有的只是选择。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八):30岁女人的快乐意淫

  我知道,用这样的标题,肯定会引人侧目……天知道我其实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呼啦啦爱出风头的女霸王了,随着年岁的无情增长,我低调了,在乎的东西也不一样了……

  过了本命年之后,我永远18岁。这是我的口号。一听我这口号,其实就能猜出来我的实际年龄。我不是不服老,我只是自怜,自嘲。

  为什么这个社会要为难女人的年龄?尤其是那些剩女?

  《苏丝黄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性”故事。不错,尺度很大,但不淫秽,比不得木子美那般赤裸裸。但就交往的目的、手段、迂回过程等等而言,也够直接的。30岁的年纪,自然不是青春懵懂,傻不拉几,“爱哥哥”、“爱妹妹”,看看月亮吹吹夜风。30岁的人谈的恋爱里,掺杂着更多的物质,更多的情欲。甚至,没有情,只有欲。

  UT,30岁女人,即使没有“情”,她仍旧能从“欲”里获得快乐~她不是怪物,她可以有自己的需求。并且因着阅历的增长,情感的磨砺,她更懂得什么是可以轻易得到的,怎样做能简单快乐。她不给自己找麻烦,她更有胆量真实地活!

  这本书,推荐给大龄剩女们看。尤其是那些,天天嚷着“想找个人结婚”的女人看!如果是没有“情”,也没有“欲”的婚姻,结来有什么意义?人生是自己在过,不是表演给别人看。

  并不推崇像书中那样“豪放”。但我们可以有心灵的自由。女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快乐是自己给的,男人只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某一种手段而已。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九):她消失了一年扔了本书出来

  关注苏丝黄的专栏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时候自己还在读大学,喜欢看上海一周,那时候杭州比较有趣的报纸杂志不多,有趣的专栏更少,苏丝黄算一个.她的专栏都是很生活的东西,写着那些个女人们心里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其实大部分的女人都多多少少和这样的女人有点像,虽然平时表现出来是另一回事,但心里多半就是这么想的,这些想法在闺密们面前才会彻底的暴露出来.所以如果一个男人,能够听到两个或一群女人的私密聊天,那必然是会大吃一惊的,我当初也因为大学前没怎么和女人打交道后来被惊到过几次.而苏丝黄的专栏,里面的女人都算是比较有趣的那些个了,是比较容易引起男人兴趣的,她们的生活串起来就成了这本书,有喜悦悲伤也有阿Q情神还凉拌点荤笑话.

  在消失一年的时候扔了本书出来,证明她还活着,以苏丝黄的身份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东山再起了.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十):“每个人都有爱上另一个人的可能”:去掉“爱”字吧

  范玮琪的歌《启程》有这么一句词:“每个人,都有爱上另一个人的可能。”若用于形容这本书,也许去掉那个“爱”字比较合适。

  书中收录的专栏文章都写于03~05,书出版于06,而今年已经是08奥运年,不得不暗道:“我来迟了,不曾迎接‘骚客’”;看完全书又暗道:“天下真有这样装逼的书,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中国人写的文章,竟活像个纽约鬼子写的情景剧剧本。”

  ——我看书习惯先看后记(序都是自吹和请人吹,不必细看),后记有三种:一种如同母鸡下蛋之后的“咯咯咯”:三月不窥园三天不大便、撅着屁股努出十几万字之后,蛋落地了,忍不住要得意地咯咯几声,感谢太太并向出版社责编谄媚,说说批阅增删和创作的甘苦,让看完书觉得不值书价的读者觉得:“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

  第二种是自我解嘲,一般是这样开头的:“简单地说,这部小说是个尝试.....”——他根本没正经发功,只是练五虎断门刀的人想试试自己新学的小李飞刀,所以打偏了不能说他武功低劣;或者是“本来想写出一个过程,但是只写出一种状态”——他本想砌个凡尔赛宫,结果盖出个学校食堂:这可不是普通的学校食堂,而是怀揣凡尔赛之梦整出来的,不可小觑,因为该人不定哪天还是会垒出个凡尔赛的。

  第三种是作者对书不放心:怕愚鲁的读者群氓不能明白他微言中的大义、水滴中的宇宙、狗屎中的百合,干脆在后记里把窗户纸捅破:“我这不是大便!是很香很香的芝麻酱!你丫吃出来没有??”

  好,我要艰难地入正题了(黛玉又要进贾府了):《苏丝黄的世界》的后记,属于第三种。很像广告文案的一段话:

  “改善你的语言(作者指的是爱情之中的‘语言’),才不会被‘简简单单才是真’这样的蠢话所误,不会变成情感上的懒汉和呆子。

  “改善你的语言,才能避免在错误的理解(指对爱和性)中淹死,或者让别人淹死。

  “欢迎登上诺亚方舟,苏丝黄和她的朋友们,还将继续逡巡,打捞幸存者。”(原文p.198)

  看完后记我虽在被窝亦暗起冷汗:这不就是打救我这种人的真经吗?——我就是被迫(被头脑简单的工科男友所迫)信奉“简简单单才是真”的懒汉呆子啊。

  但是看了五十几页我开始冷笑,看了一百来页,我已经完全抱着“看笑话”的心态了——就是把这书当作段子集锦来看。

  ——很多笑话还是很好笑的,比如高潮过尽,拔剑出鞘,“发现恐怖分子的头套变成了斯文的围巾”.....于是不得不去买紧急药物.....

  ——还要褒奖这书的语言:它运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文体,我想不妨称作“字幕体”:因为所有的对话和叙述语句都像是英文电视剧画面下方的字幕。

  此书的主角:苏丝黄和她的朋友们。她或她们是什么人呢?书的勒口和豆瓣简介里都说:有大约两年时间,依然有读者怀疑苏丝黄究竟是男是女——怀疑苏丝黄性别的读者就太“思春的虫子”了吧?在那些小聪明小尖刻和小毒舌的文字后面,作者呼之欲出:中国文学里历来有大老爷们儿喜欢模仿闺妇口吻低吟“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可是“非关病酒,不是悲秋”这样的句子就肯定是货真价实的小娘儿写的。

  这群女人就是所谓“熟女”,30岁左右,受过高尚的教育,有着良好的穿衣吃饭品位,至少操两种语言,做着编辑和专栏作家这样的清贵职业,经常到世界各地出差,有大把同样聪明漂亮各个国籍的朋友,有着摄影师或者跨国公司经理这样的男朋友;她们频繁参加partty,在partty上寻找一夜情伴侣,在外国最著名的浪漫美丽之所度假做爱——这本书的背景其实不能说是我国伟大的首都,因为大半故事发生在“放荡之都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动物园”,“香港雅诗兰黛晚会”。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不羡慕这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在我阅读前一百页的时候。哦卖糕的,这不就是小资以及伪小资们的天堂状态吗?这不就是继贸易国际化、语言国际化之后扑面而来的性爱国际化吗?我甚至开始为我的性爱名单上可怜的唯一人选感到自卑——我的生活和性生活也太平庸无奇了,我也太缺乏想象力了,我也太不跟国际接轨了。

  但是再往后看,我很快就不嫉妒了。我想起了一句《武林外传》里面白展堂的话:“站在天堂看地狱,人间好比情景剧。”

  衣着光鲜的苏丝黄们——我这里假设她们这群人真的存在——其实依旧是在不停寻找传统的终极结局。在戏谑地讲述了一次又一次不甚和谐的一夜情“户内运动”和好合好散之时,隐去的是焦虑不安和致命的孤独。

  更致命的是:这些人都太聪明了,而聪明正是真爱的大敌。

  虽然伊们装作很享受这个从试探到“梅亭(典出《围城》)”到不满到再继续寻找的过程,似乎品尝过很多香肠甚至“法兰克福肠”是很快活的,但是过程再美丽,看不见终点或者终点犹如蜃楼的旅程还是会把人累垮。

  ——守着一口大锅香肉,可是勺子太长、太着急舀、舀上来递不进嘴,谁都吃不着锅里的东西,那就是地狱了。

  ——当然,苏丝黄们如果说我这是葡萄酸,我也不想辩驳,我决定继续为我只有一个名字的性爱名单而自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丝黄的世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