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悉尼!》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悉尼!》的读后感10篇

  《悉尼!》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悉尼!》读后感(一):低开高走

  好久没看春树君的作品了……前一阵买来此书一看,写的是作者应邀去悉尼采访观察奥运会的一些记录感想。这书很是低开高走,一开始写的东西犹如流水账,读来很是平淡无聊,而且在有些文字里给我一种故弄玄虚之感……但是读到后来确实越发精彩,大概是春树君习惯了这样每日写稿的模式,于是在后期更自如表现个人风格了?刚刚读完全书末尾对两名竞技意义上的loser的采访,很受触动,想必自己人生观也受到村上很大的影响了吧,他在全书最后表达思索与我思想上的倾向性无比契合——这么说自是有往脸上贴金之嫌。

  想来奥运会确实有一种包围性的整体倾向(世博亦如此但要弱一些),让人沉浸于此氛围迷失正常生活节奏,或可说是一种逃避。看的时候也确实是到后期才生出依依不舍之感而有较深的体会,与书里的内容很符合。而在对所谓成功者失败者,对世俗评价标准态度上,春树君也完美生动地表达了我想说的话,实在感谢。在这里自是没必要也没法把这一观点很好的复述出来,谁若有兴趣不妨一阅。

  《悉尼!》读后感(二):后一半无聊的可以

  在看这本书的期间我自己也跑了次马拉松。可能是有自己心情的影响,但读这书的感觉就是,前半本很不错,越到后来越无味。我想这也是大叔整个悉尼之旅的写照吧。

  大叔刚开始去的时候研究了日本马拉松队男女运动员情况,带着报道奥运会的任务,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早早开场的铁三比赛,在澳洲观看动物,吃喝游览,对考拉和森林火灾表示种种意见,可称得上是兴致盎然的旅行。

  但到了后来,大叔陷入了对澳大利亚的宏伟国土,对奥运会的大张旗鼓的茫然,愈加的感到无聊,为了截稿日期而写稿,为了看没看过的比赛而观赛,这时候大叔发出的种种意见都像是上了年纪男人的那种碎碎念,实在是不好看。

  虎头蛇尾的一本书,可惜的是,现实生活就有这么无聊。即使是大叔也不总能够出彩。

  小施的中文没有美感

  《悉尼!》读后感(三):《悉尼!》十大看点

  1.村上春树吐槽奥运种种怪现状

  大赞助商指手画脚。比赛项目芜杂庞大,巨额金钱汹涌流动。奥运已逐渐成为权益的温床。“奥运会已然变成金权体质。一切都铜臭熏天,而靠着它中饱私囊的人太多。已经无可救药了。”——关于今日奥运的本质,村上如是说。

  倘若不是工作,我早就中途便离席而去了。但文艺春秋社专门为我弄来了价格不菲的采访门票,而开幕式的时候我就由于无聊提前退场,所以我想,闭幕式总得坚持看下去。可不想让人家说什么“村上一旦心生厌烦,就不知道什么叫忍耐。一点也不合群”。——无法忍耐漫长无聊的开幕式闭幕式,村上如是说。

  但有一样东西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某种纯粹感动,恰恰是在无穷无尽无聊之中(恰恰是在麻痹性之中)才会产生。我大概会久久地记住当时空气味道光线状况人们的呼喊。那是一种特别的东西。——但目睹赛场上种种动人瞬间,村上如是说。

  2.“村上梦之队”亲自解说奥运

  为了对得起文艺春秋社的昂贵门票,村上每天轻装简行,在大太阳底下跑奥林匹克会场,坐在场边记者席一一观看比赛。虽然也有疑惑“我究竟在这种地方干什么”的茫然心情,但总体来说还是巨细无遗地记录下了几乎所有类型比赛的细节,每每有震撼人心之处。“村上梦之队”的解说,视角独特幽默风趣,宛如慢镜回放,情景历历尽在眼前。

  3.关于竞技体育

  体育是残酷的东西。而要对抗这残酷的体育,只能反过来残酷地对待体育。挨了揍立即还以老拳。——他揭示竞技体育的残酷性

  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欣赏赞美这种肉体辉煌。少数幸运选手由于辉煌的成功,他们的姓名长久为人记忆。然而绝大多数的选手,不久便会静静埋没于无名而茫漠的黑暗中。——他赞美竞技体育的动人之处

  4.关于胜利者,关于失败

  村上在本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详细追踪报道了两位在奥运赛场上中败下阵来的长跑选手,描述此刻他们的失意——“当然,我爱胜利,赞赏胜利。毋庸置疑,它令人心旷神怡。但是相比之下,我更爱有深度的东西,更为赞赏它。有时候人会获胜,有时候人又会落败。然而事过境迁之后,人们还是得延绵不绝地继续活下去。”奥林匹克赛事就是如此残酷,有时获胜,有时落败,绝不会有遇雨顺延。

  5.只要赢了,就什么都是对的?

  这是每次奥运都被热议的永恒话题。村上写道,看着冠军笑脸,便会有种“比赛还是非赢不可呀”的真实感受。赢与不赢,其差别有如云泥。其实就成绩而言,两人相差只有两秒,但这差距的意义实在太大了。

  他也写下失意的马拉松选手所受的待遇——“田径选手是大家一起回国的。男子马拉松由于成绩糟糕,该说是脸上无光呢,还是受到周围冷眼相待……这也是理所当然。一切都看你是赢还是输,结果大相径庭女子马拉松选手坐的也是同一架飞机,那采访阵势可真厉害。我们就在一边瞧着。体育运动,结果就是一切。就算紧张精神上畏畏缩缩,但只要能在这紧张中夺得奖牌,人家就会说:“紧张起到了良好作用。太好啦太好啦。”于是万事大吉。什么好什么不好之类,很难一概而论。只要赢了,就什么都是对的。”

  6.电视之外的奥林匹克

  “体育场这个所在,走来亲眼一看才会知道,其实相当杂乱。田赛场上和径赛场上,各种比赛项目同时展开,而且每个项目都在默默进行。如果不集中精力仔细观看,你就会不辨东西南北。然而只要眼睛习惯了这种杂乱,就能渐渐学会只截取自己需要的讯息,学会自己动脑判断,自己睁眼观察。于是,在场的一个个选手身体反应速度,其毅力呼吸,紧迫感,注意力恐惧感,所有这一切都会活生生地、畅通无阻地传递过来。”

  村上以几乎一场不落的全面视角,撷取无数电视转播中难以出现的动人之处,全面展现竞技体育的风采。比如最后一个跑完全程的马拉松选手,获得了全场热烈掌声,在现场目睹这种情景,心中便有真切的感受:在赛场上,并非只有顶级选手才是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斗

  7.一次附带观战奥运的吟游旅行

  自驾前往布里斯班,驱车千里,沿途随意拐进考拉庄园,感叹野火,品赤霞珠红酒,吃哈斯丁河牡蛎,搭讪憨厚的澳洲大叔。村上并非仅仅为奥运而来,对他来说,这更像一次附带观战奥运的吟游旅行。

  8.作为普通人的村上春树

  观看体操比赛,就感叹 “看见一群娇小女孩努力奋争,便想让她们人人都赢,心下犯难”,看到足球队员交换球衣,便疑惑“为什么女子足球队不交换,要是也交换的话该多好”,看到考拉,暗忖“我要摸一摸”,看到树熊,见四下无人便想把它的尾巴系在笼子上。给鳄鱼起外号叫“小咸”和“小淡”,吐槽酒店早餐,吐槽租车行和交警,吐槽手球守门员“仿佛患了舞蹈病的豉虫,哆哆嗦嗦地抖动着长臂和长腿”,平日总是摆酷的村上春树卸下面具,做了一次普通人。

  9.老顽童的澳大利亚历史

  村上春树奉献特别节目“澳大利亚的历史及其他”。因为宝贝电脑遭窃,因此作为“特别节目”,村上奉上数篇风趣的澳大利亚人文录,并命名为《老顽童的澳大利亚历史—从第一舰队到悉尼奥运》:国家起源,风土人情,原住民问题,与美英纠结难分的国家历史……

  10.考拉博士村上

  “‘不过,考拉繁殖中心究竟是干什么的?’谷君问道。‘大概是给考拉们看春宫画,诱发它们的情欲吧。’我说。‘哪能呢!’谷君说。有一小段时间,两人默默无语,各自在想象“什么样的春宫画能够诱发考拉的情欲”。(很难想象。一丝不挂的雌考拉?不会真这样吧。)”

  澳洲大地上的可爱动物,村上不仅一一饶有兴味地欣赏,还翻阅查考文献,一来二往间对如此种种动物都熟谙起来,变身考拉博士、袋熊博士、水母博士、鳄鱼博士……

  《悉尼!》读后感(四):我们是以斗争心为精神食粮生存的

  本书评主要是表达个人想法,和书的内容基本没关系,请不要浪费您宝贵的时间进行阅读

  这本书是在等成绩的焦虑中读完的,在查到高考成绩的崩溃后我才看到了最后两篇失败者的结尾,一下子觉得,这两篇文章一直在这儿等我。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斗志的?还是从来没有过?倒不是说彻底地自暴自弃,只是没那么有斗志,“好像这样就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差不多!我已经很久没有对自己说过“我要赢!”了,所以今天的惨败应该是必然的吧,凭什么要让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进入那么好的大学

  我是努力了,但努力的程度大概就是能够安慰自己,并且取得了一些摇摇晃晃的进步罢了。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拿来打量这个世界和思索怎么“做自己”去了。但是现实狠狠甩了我一个又一个的耳光:你有参与这个社会资格吗?你所谓的自信梦想,都是不知底气何来的泡影罢了。你所谓的做自己,就是勉强自己和明明没和自己在一个世界的垃圾人玩了两年?

  我是真得很羡慕窦靖童,谁又不羡慕呢?但是我现在终于明白根本没有人给我这样的底气成为她那样的人。她看似信步闲游,但她走在高铁车厢里,我们这些扎实地踏在大地上的人怎么和她比?

  我要赢!我好想赢!

  失败能不能成为成功之母我不知道,但确实让人成长。今晚的泪水把好多东西洗刷得透彻。一味羡慕别人出身好没有用。要培养强大的自律意识才行。

  可能我们的教育过多的把高考当成一个终点,但我相信这是一个起点,我重新证明自己的起点。就当这是一次普通的月考失利,今后还有很多很多大考,快跑起来吧!

  我一定要去跑一次马拉松。

  《悉尼!》读后感(五):运动改变生活

  要证明自己的活法正确的,归根到底只有取胜这一途径

  马拉松开篇马拉松收尾,在正在进行训练的我看来,还是津津有味的。

  给杂志每天写稿,看一堆不关心的比赛,字里行间看来村上大叔自己也觉得有点索然无味,频频吐槽,东拉西扯转移自己和读者的注意力,总算凑够了交稿。这本书我看了好几个月,都是在奥运直播那部分拖拖拉拉。

  真正好看的是开头结尾,日本职业马拉松运动员和教练客观认真让人佩服。运动员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坚韧严肃,马拉松运动员尤甚。在两年的跑步生活中,我能体会到长时间的慢跑对自己心性的影响,认真对待生活,正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不妄想,体会抛物线那样的时好时坏变化,明白了生活也是如此,真是一件幸事。

  《悉尼!》读后感(六):村上春树的奥运之旅

  2000年,村上春树应日本《Number》杂志的邀请,作为特派记者前去澳大利亚采访悉尼奥运会。在开幕式还有几天的时候抵达悉尼,村上有充足的时间调整状态,以便迅速融入广袤的澳洲大地和令人兴奋运动会氛围。但依村上的个性,他基本单独自由行动,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一如平素”。每天回到宾馆,村上开始写悉尼日记,每天30页左右,村上自述,自己当作家20多年以来,这是第一次在短暂的时间内密集地写下大量稿件——就像青年时期的海明威——面向键盘机关枪一般噼噼啪啪地写文章。这些文字,一部分刊载于《Number Plus》上,一部分结集成书,叫《悉尼!》。

  村上把眼中所见和心里所想如实地写在了这本书里。他反思,这哪里是什么奥运会?我们常常把应当关注的拼搏与协作、赞美竞技与肉体的辉煌,转移到了国家与巨型企业出于同一目的携手组织活动,恐怕奥运会这东西是被置于其最高位置的、配有热情详尽的解说与回放功能无与伦比的共同幻想。奥运,真是这样吗?

  最近腾讯大家的头条,有几篇是谈论奥运的。张晓舟犀利如常,他质疑甚至反感被这些词围绕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精神,如果非要谈论体育文化,他毋宁称之为游戏精神;叶克飞从投入与盈利的数据比较了世界杯和奥运会,无论在收入群众基础上,世界杯更胜一筹,而对于较为成熟的美国职业体育四大联盟来说,老板更不乐意球员们去参加“得不到任何利益”的奥运会。

  村上春树是个体育迷,至少在跑步上如此。他的“跑龄”与职业作家时间相当,并且把两件事情都漂亮地坚持了下来,每年参加一次10公里、半程和全程马拉松,每四年出版一部作品。30年来,村上的足迹遍及夏威夷、马萨诸塞和希腊马拉松古道,且酷爱跑马拉松。

  他去看了自己感兴趣的铁人三项。瑞士女选手争强好胜、不顾一切,让观众看得痛快,村上说,体育是残酷的东西,要对抗这残酷的体育,只能反过来残酷地对待体育——挨了揍立即还以老拳。在男子铁人三项比赛中,难睹轻松悠闲的一幕:屈居第二名的选手自知已经追赶不上第一名,在终点线短暂停下,与加油的观众温馨联欢。“尽情地享受一番体育的快乐也不错。”村上以为。

  当然,村上春树在悉尼也尽情地享受采访生活。他去逛书店,趁着逗留悉尼期间进一批货,尽管未必好看,先信手拈来再说;每天日记的结尾记事,他都要在宾馆附近喝上一杯,有时候是爱尔兰酒馆的卡来夫生啤,有时候吞下塔斯马尼亚牡蛎,喝一杯白葡萄酒;在早上,他依然坚持早起晨跑,出一身舒畅的汗水。在前往布里斯班的高速路上,他甚至因为超速被罚了一百八十四澳元。

  最经典的是,开幕式上,因为觉得极其无聊,他在依照ABC顺序入场的运动员行进到D的“丹麦”时,忍耐不住出了会场,在路上一家不知名的小馆里喝生啤,并且吐槽:与其坐在会场那十万日元的座位上观赏,还不如在这里跟大家一起看电视快活有趣。

  村上大叔,你真的是来采访奥运会的吗?

  作家关军也写过一本关于奥运会的书,名叫《大脚印儿》,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它至今尚未公开出版。那是北京奥运会的“B面”:08年除了奥运会,在中国大地上还发生着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火炬传递和互联网的暂时解禁。在书中,总导演张艺谋失落与感伤并存,奔溃与妥协齐聚;而与《歌唱祖国》这首歌曲相关的两位小姑娘杨沛宜和林妙可,因为奥运会,人生就此改变。奥运会的A面是更高、更快、更强,是顾拜旦口中的“天神的欢娱,生命的源泉”,而在B面,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我们是住在投机资本和庞大传媒体系制造出来的奇境里。”

  翻着《悉尼!》这本书,我愈发觉得好看,村上真如海明威一样,时而絮絮叨叨,时而绵绵密密,有些语焉不详,有些俏皮机灵,但状态始终是轻松、真挚的。他不煽情、不滥情,如实写下自己所见,睡前来一杯可口的酒,早上精力十足地穿上运动鞋在公园或是海边栈道上跑起来。这令我想到一位同事,自从迷上健身和跑步以来,每天雷打不动在清晨跑上几公里,周末给人当“兔子”,上马北马跑得不亦乐乎。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我对运动“精神”又热爱了一点点。

  《悉尼!》读后感(七):仅仅是一点悲伤的感想

  把村上的悉尼看完,内容是有关他以媒体记者的身份参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各种见闻。他热爱跑步众所周知,因而对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尤为关注着墨甚多。其中有一位男子运动员,犬伏孝行,既有赛前训练的情况采录,又有赛后对其教练及本人的采访对话,然则此人在奥运会上一败涂地,中途退赛连全程都没有跑完。经历这样惨烈的失败(尤其在当时日本取得了女子马拉松的金牌的对比下),犬伏说,是啊回国后听了不少难听的话。没办法啊我们这种人除了用身体说话以外,不会用其他的方式表达自己。只要获胜,一切都是对的了。十分悲壮无奈。书的时间线到此戛然而止,然而现实生活仍在继续。非常好奇的我搜索了他的名字,才发现此人原来之所以会在当时被赋予那么大的期望在于他曾是日本马拉松最高纪录的保持者。1999年取得新纪录后,对于2000年的奥运志在必得,然而一败涂地。更为糟糕的是,此后的伦敦马拉松也仅得了第七位,再往后皆是惨不忍睹的中途弃权,连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都未曾参加,作为运动员就此完结。真实的人生真是离励志小说十万八千里啊。绝地反击,逆流而上什么的,终究稀罕有限。不知何时,最灿烂的一刻已转瞬即逝,徒留散落一地的灰烬。竞技体育真是无比残酷,专业的世界真是无穷的黑洞。普通人与之相比,大约也能体会那一点点的惆怅和哀伤吧。

  《悉尼!》读后感(八):我想就悉尼!谈谈

  今年七夕奶奶生病,住到了医院。作为家里最闲的人(暑假)。我便每天待在医院充当照顾的角色。

  说起来这个其实跟村上没有半点关系,但这个刚好构成了我读这本书的契机,所以在此稍微提一下。

  每天待医院毕竟无聊,便上京东买下这本书,纯粹打发时间之用。

  基本上是在医院的病床前读这本书,闲来无事便翻上几页,前前后后差不多一个星期看完。看完之后既没觉得“好好看的书,意犹未尽嘛!”,也没有“终于看完了,无聊无聊!”的感受。要去描述的话更像是我关注了村上这家伙的博客。每天看他更新---“喔,我在悉尼!今天跑去XX餐厅吃饭了,味道不赖嘛!杂志社给了我一张棒球赛的票,下午去看哟!”

  便是此种流水账式的记录,像是日志,随笔,还是特别详细的那种,规规整整地记录了自己一整天干了什么。

  我,想必不只是我,一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便是此种写法。“今天,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大熊猫好可爱啊!”

  之后随着年龄增大,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考试,为了分数,我们不得不因此改变我们文章原有的写法,类如“我倚着斑驳的栏杆,远望蔚蓝的天空,泪水……”此种为情而造文的写法也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手段。

  村上面对奥运会里面的曲棍球(好像是)运动,提出了‘高水准的无聊’这个词汇。(用这个词形容奥运会真是恰到好处。)

  了解过村上的想必都应该知道,村上是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讨厌日本中小学整齐划一的校服,讨厌强迫学生做同一种运动的体育课,讨厌使得员工不忙也必须装出忙的样子的公司,讨厌指手划脚自命不凡的官僚机构,讨厌“网无所不在”的资本主义体制。(本段来自《为了破碎的鸡蛋》,林少华发表于独唱团)

  因此不难引申出此个观点,高水准的无聊,可能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此等无聊不只是存在于奥运会中,对于文章而言也是普遍存在。

  村上说,30岁以前,我觉得写文章是很难的工作,有许多题材写不出来。但在《悉尼!》以后,已经没有了那种顾忌。现在我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写作变成一件轻松的事。

  此种感受的由来便是村上返回来幼年时的写法,大多数人在那个时候写文章应该也没有此种困扰。“写文章嘛!发生什么写什么!”

  当然也并非说写和幼年时一模一样的文章,只是一种倾向上的契合。文章,反应的是一个人。你是何种人,有着何种思想,这便是通过文章这个介质传达给别人的信息(同时也是写文章的目的)。

  至于为情而造文出来的那般矫揉造作的文字,如同奥运会上豪华的纸糊道具一般,展示一番便予以丢弃(只能),而非可以被某个人接受(总不能带这么个东西回家供着吧!)。

  无必要特地去思考到底想表达什么,真实面对自己,想写什么便写什么。至于写出何等层次的文章,在于阅历。

  生活习惯,文籍阅读,旅行收获。当然不乏各种琐事。

  有了异乎寻常的积累,便会写出异乎寻常的文章,自然而然。

  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谁都可以嘛!

  但写出来的是不是一篇值得别人去读的文章,那可不一定哟!

  《悉尼!》读后感(九):那些,菲尔普斯知道却没说的事

  我很高兴的听到,菲尔普斯,在2012年的伦敦说,希望自己享受比赛。选择只参加五项比赛的他,进化为一个真正掌控自我的运动员,而2008年的他,纵然得到八块金牌,也只是一个被奥运传说驾驭驱使的少年。当国内媒体大脑充血斗鸡一样诋毁他风光不再时,飞鱼拿着他的第十八块金牌开了个发布会,简洁地宣布退役。十五岁参加奥运会,拿奖拿到手软,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真正的奥运会,周围的队友换了又换,太多人始终没有站在领奖台上,而他一再站在领奖台上,奥林匹克证明他比其他人在游泳这一领域更优秀,然而,追求的意义,往往会在梦想成真的一刻瞬间苍白。

  所有的运动员,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感到筋疲力尽的厌倦,一切仿佛没有休止,训练永远繁重,成功永远遥不可及,而在这场四年一次的比赛上,胜负只靠三分钟就定夺。

  说到底,运动员只是各个国家体能宣传广告里的演员。奥林匹克,不过是一场拉动经济的商业义演,参演得到的奖品——金牌,不能填补成功之后的空虚,更无法消除泳池里日复一日的疲惫麻木。飞鱼第一次得到金牌,会很开心,交给妈妈锁在抽屉里,四年后得到八块金牌,仍然是锁在抽屉里,再过四年,整整十八块金牌,也还是锁在抽屉里。而已。

  村上春树一定已经明白,那些,菲尔普斯知道,却没说出口的事情。

  《悉尼!》读后感(十):书名是悉尼奥运会,但对悉尼却留下来更深的印象

  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书,不觉发现自己的叙事方式和他很像。比如买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每天早上吃了什么东西,etc. 因为这本书属于游记,所以叙事方式比较不一样吧。

  作者很有趣。本身很不喜欢奥运会,觉得开幕式和闭幕式极其无聊,要不是为了写作这一题材是不可能愿意花费这么多时间和奥运会近距离接触的。

  这本书里有几幕令我很有感触。

  1.树袋熊的食量大,但是消化能力很弱(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桉树叶可以满足这一点。但是桉树叶会释放毒素,所以树袋熊一天要睡差不多20小时。

  2. 澳洲每年有1-2人冲浪被鲨鱼袭击,但不断有人去冲浪,特别是去人烟稀少的地方。这是典型的侥幸心理吧,哈哈。能被村上春树遇上一次也是蛮巧的。

  3. 凯西弗里曼是一名土著运动员。身上肩负着为祖国夺冠和为土著人奋斗的重担。当她披着部落的旗帜和澳大利亚国旗领奖的时候,这种激动的如释重负的心情令人开心,也令人心疼。

  4. 澳大利亚经常发生火灾,火势持续三五天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人管。大家见怪不怪。

  5. 澳大利亚的人很耐心。奥运会结束的那天,车站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乐手们在演奏,大家在一起唱歌。哈哈,好有画面感。

  6. 澳大利亚马拉松线路特别难跑。高桥尚子10km夺冠了。最后绕场一圈如果赛道再长个100米兴许就被第二名给超过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好生紧张啊。

  这本书看完也一个多月了,快记不得了。暂时只能想到这些。它们也将成为我回忆的一部分。待他日有幸去澳洲旅游时,兴许能想起此刻暂时遗忘的澳洲风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悉尼!》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