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联想风云》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联想风云》读后感10篇

  《联想风云》是一本由凌志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联想风云》读后感(一):让自己活得明白——用非主流视角“镜”观联想之变

  也许,我们看了太多的宝典、大全、指南……也常常被舶来的故事和煞有介事的案例解析所诱导,其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在身边,可能就是你曾经经历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如果对这些,你能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用多元的视角解读,那么你将有不一样的收获。这里只是以联想为核心案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联想的意义在于他是个“一滴水的江湖”。

  书的连载地址:http://www.17xie.com/book.php?bid=94077690。

  大家看了这本书的《亮剑》和《书说》两个章节之后就知道《联想风云》真伪了~~

  《联想风云》读后感(二):我推荐的理由

  1、作者某种程度上是“受邀”写作此书,因此他可以自由出入联想的档案室查阅资料,出席联想的内部讨论会议,采访联想的内部员工,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让本书的素材显得直接和可靠。以典型的柳传志和倪光南之争为例,在书写这个部分时,有大量的会议记录和往来邮件记录,再加上客观的事实描述,就让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写的清晰和真实。

  2、通过书里的阅读,柳传志性格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诚恳”,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没有刻意的渲染和编排,而是站在一个非常冷静的角度去记录和分析联想到“历史”,加上适当的评论,让我感觉获益匪浅。

  3、联想多年来,只是一个以优秀中国企业形象的符号出现在我的面前,通过此书,能感受他2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与之相呼应的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脉搏变动,让我有种“纵览风云”的感觉。

  《联想风云》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首先,历史永远是成功者写成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很多人对联想有不同的看法、观点(正面抑或负面),但是联想成功了,作者在这些成功的基础上,写成了这本书。

  和激荡三十年这样的书一样,这本书站在历史的大潮上写成,会给你使命感,给任何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以莫大的激励,原来联想最早也是从中科院计算所门口摆摊卖冰鞋等二手货开始的。

  这本书凝聚了联想的管理思想,无论是建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的三要素,还是拐大弯等。

  里面有些点,摘要:

  1。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象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他是一条线,能把这些珍珠串起来,作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

  2。现实主义者,事情要做也要考虑后果,也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3。斯巴达克方阵

  4。管理:开放牢骚市场 学习毛泽东

  a. 大家谈

  . 指出员工应该做什么

  c. 反击恶意中伤的人

  5。技术->工业化

  6。大局观:看油画,黑与白

  7。学会绵里藏针的境界和技术

  8。学会掩盖自己的情感

  《联想风云》读后感(四):时代过去了,成功就不可复制

  这本书像一部连续剧而不是电影。好看,随便哪章都能接着往下看,但是掩卷合上除了感慨时代和企业的变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全书充满了精彩的细节和描写,充满了大气宏观通晓中外又深入浅出的行业和时代背景,很生动很平实叙述了联想的聚散离合起起落落和各色人物个性,就像凌志军一开头就说的,联想的case,是一个如何在旧体制和新时代间周旋成长的企业。

  但是除了抓住了时代机会,除了柳传志等若干豪杰人物的特质,联想究竟靠什么成功?究竟靠什么维系成功?

  书里缺少企业战略发展和管理的内在逻辑,很多时候一个重要的制度重要的策略莫名其妙自然而然就从书里登场了,让人ft不已。当然也许作者本意不在此。当然也许是我个人的阅读目的使然。

  他想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企业故事。无可否认他对70-80年代的时代看的很清,但是进入90年代,一切就变得混沌了。无法明说政治,拿企业的经济遭遇说事。

  所以吧,我觉得应该放到纪实小说那个架子,而不是经管图书。

  《联想风云》读后感(五):联想政治风云

  终于下定决心把厚厚的《联想风云》给看完了,虽然是企业史,但是读起来更像是小说。故事讲得风云跌宕,就是人物形象太过单薄。与其说是讲一个企业的发展史,毋宁说是柳传志的个人传记。当然,企业跟企业家本来就很难分得开。特别是在中国,企业总是带有创建者很深的印记,分也分不清。

  故事从传达室起家,到香港上市,再到“奔腾”战役,最后到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结束,讲述了联想二十年的传奇经历。读《联想风云》就像看小说,也像看连续剧,每一章都有“特写”和“真情告白”。特别是柳传志的书信和讲稿,读来很是动情,让人怀疑是不是编出来的?倪光南就说,柳是做给人看的,要不他为什么还要留着底稿?倪柳之争,是全书着墨最多,也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对于这个曾经在全中国引起巨大争论的事件,我们也曾经看过不同的版本。而这一版,简直就是在一边倒的为柳传志正名。没有办法,科学家很多,企业家很少,所以取舍很明显。

  全书以销售攻城略地的节奏,以及冰冷的统计数据,让人感觉商场的冷酷。联想,除了销售业绩,一点都不可爱。就像中国传统的历史,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切皆以利益至上。除了销售,就是政治,柳与其说是企业家,还不如说是政治家。从这个角度看本书的名字,真是很贴切,那真的就是政治风云起伏。

  除了对柳传志详尽描述之外,作者对其余的人都是大略提及,显得很单薄。甚至对联想少帅之一的郭为也是笔墨不多,比如他是如何获得重用的就没有提到。所以,你可以想见对其他人的描述了。因为全书以柳为主线,所以很多无关的故事都被略掉了,所以你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联想。作者短短一年时间的了解,并不足以认识真正的联想。我曾经报以极大期望的,在入模子培训里听到的故事,作者都没有提到,真是遗憾。作者的取材范围还是太狭窄了。当然,要把联想林林总总的事情都照顾到,或许也免为其难了,因为即便是只抽取了一个角度,都已经是四百页了。

  好吧,联想的日子还长着呢,还会有更多的作者续写新的篇章的。

  《联想风云》读后感(六):这是一本史书,一本企业发展史

  凌志军的关于联想的书籍是我看过的所有的关于联想的书里面写的最好的一本,比起迟宇宙的《联想局》不知道好到哪里去,本来柳传志首先委托的迟宇宙写关于联想的东西,但迟的《联想局》出来之后,柳非常不满意,所以又有了凌志军的《联想风云》,个人认为本书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联想的评价非常少。联想不是谁都有水平评价的,只有柳传志等一些与他一起成长的人才有资格评价。凌志军的角度很好,基本不做评价,而是平铺直叙,因为作者以任何视角去分析联想的成功或者失败都会招致很多骂声。

  2、关于联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或者人物,如倪光南,凌志军虽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但是他的叙述篇幅的侧重、文字说明的选择已经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态度,这点他很聪明,因为这些人和事不是他能评价的。

  3、关于联想的东西是比较翔实的,这不是一本关于联想经营管理或者是非成败的书籍,但他的“企业史”题材还是开创了中国优秀企业史的先河的。

  《联想风云》读后感(七):柳传志和联想

  在联想头20年的发展过程中,柳传志的烙印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象柳这样的人,不可能有联想的今天。

  联想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虽有很好的历史机遇,但社会的观念尚不如今天如此开放。柳传志在年进不惑开始自己的创业,把自己的命运跟联想捆在一起。

  联想的事业,伴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柳传志的商业成熟而成熟。

  柳是一个富有政治智慧的人,同时,他也非常善于用人,善于应用西方先进的理念。他可以选用年轻有为的杨元庆做总经理,在当时,就是一种远见。

  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著名的公案:倪柳之争。现在看来,真是时代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观点决定立场。倪光南代表了传统技术派的思维,而柳代表了更成熟的企业家的思维。柳的“贸、工、技”的道路,已被历史证明了是联想正确的选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有中科院背景,但产品的确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好像现在也没有太多?)。技术的积累是用人、财、物和时间耗出来的,不是凭热血和冲动。

  联想的选择就是先活下来。杨元庆们学习惠普的营销体系,建立了联想的基本销售骨架。正是这样,联想不但挣到了活命的钱,而且熬到了pc高速成长的1996年。

  在我的印象中,联想在创立10年后,开始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面貌。其pc产品开始摆脱丑陋无比的兼容机形象,联想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品牌之路。

  以后的故事,大家众所周知:联想成为中国最大的PC硬件生产商,购并了闻名世界的IBM 的PC产品部,包括了象 thinkpad 这样的品牌。

  柳传志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家,做事审慎,都是在创业的过程中,边学边干,在与狼共舞的竞争中发展壮大,把公司带向了成功。

  柳传志率领联想,为国家创造财富,也为创业的团队,争取到了合法的利益。这是柳的过人之处。

  在联想分拆的过程中,柳对郭为的交待,代表了一种胸怀。可以说这是柳的人格魅力。

  读《联想风云》,感受中国第一代成功者的创业豪情和艰苦经历,对后来者是永远的激励。

  中国需要更多的联想,也希望有更多的柳传志。

  《联想风云》读后感(八):20岁的创富密码

  这是一组有关财富的故事: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刚刚获得创业机会,他用20万元投资,带着11个人,开始了漫长的拼搏。据说,当时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的典型方式只有三种:靠批文、靠平价外汇、靠走私。而这三件事,有着中科院背景支撑的柳传志据说全都做过。

  1996年,31岁的张朝阳带着从美国获得的博士学位,在北京创建爱特信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建立的互联网公司,也就是搜狐网的前身。国内的互联网刚刚起步,李想才开始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忙着写稿子赚上网费。

  2006年,25岁的李想以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身份,晋身“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他是榜单上最年轻的一位,也是80后创业群体首次进入该榜单。他高中学历,白手起家,完全靠自己滚大了亿万身家的财富雪球。

  不同的时期,也造就了面目不同的英雄。他们的起步年龄也在做一个有趣的降幂排列。从中我们又能窥见什么?

  “时代已经变了,世界开始年轻。”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做了这样的判断。比如,怎么才能在20岁成为百万富翁?20年前,问这个问题会被视为痴心妄想,还有人怀疑你智商有问题;10年前,这是花边新闻中比尔?盖茨等某些外国神童的传奇故事,想想也的确令人神往;今天,如果我能回答,肯定立马写一本畅销书,自己就会先富起来。

  身处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正不可遏抑的激情和灵感投入到创富拼搏中去。风水轮流转,当“60后”“70后”已经让人提不起兴趣,李想、戴志康、郝笛、何洁等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孩”便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为什么是他们?如果冷静地思考,我们便可以找到解读“80后”的财富密码。

  李想们是被网络改变的一代。互联网大潮在上世纪90年中后期滚滚袭来,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这时开始上网,是中国的第一批网民。这正是“80后”一代性格尚未成型、思维尚未定格的时候,他们从网上获取信息,也在不断地调整价值观;他们伴随互联网共同发展,学习知识,也起推动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一代人的大脑和心灵,双方从此血肉相连。

  互联网无限拓展了李想们的视野和生活层次,他们为兴趣而工作,也让零成本创业成为可能。“这是一个靠关系创业,到技术创业的转变;从实有资本创业,到虚拟资本创业的转变。”杨雄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中老年人无疑占有统治地位,他们所拥有的财产、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年轻人被边缘化;而在网络中,则是年轻人占优势,他们接触早,也容易接受。互联网频繁的更新速度,也让奋起直追的中老年人疲于奔命,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互联网资深人士、博客网总裁方兴东则认为,互联网的时间一年相当于普通人的7年,晚进入的人根本难以企及前人脚步。

  李想们是幸运的一代。“他们是独生子女,赶上了历史上最富裕时期。他们要买书,于是郭敬明成了文化英雄;他们要玩游戏,于是陈天桥成了网游大亨;他们要看电影,于是《头文字D》卖座。”

  李想们是叛逆的一代。他们可以完全不顾忌那些别人认为是必须去做的传统,破除墨守成规,只做最正确的事。这和圆熟的柳传志们截然不同,“尊重常识”“不做改革的牺牲者”等教条在他们身上毫无痕迹。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正规的学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应该遗憾呢?事实上,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背叛,因为另类所以聚集人气,他们退出了主流,依靠奇思妙想取得突破。

  李想们也是早熟的一代。真正的成功需要“创意+运作”,没有运作,肯定只是昙花一现。 他们已经开始明白团队的作用,开始考虑和风险投资打交道,学习资本运作,懂得管理和自省。也许若干年后,他们也会如同很多私营老板一样,去读EMBA,爬山,建私营博物馆,当美食家等等。先有钱,然后有闲,再到有品味,有阶层……逐步获得主流社会认可。如同当年安妮宝贝从网络一举成名,但后来谁说她是网络写手,她就跟谁急一样,这也是一个从草根到精英的历程。

  他们被一个时代造就,又造就了一个时代。这些能够脱颖而出的年轻人几乎都有共同的“幸运”之处: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心灵,独立的意志,卓越的创意和独到的眼光。当“超级女声”和“好男儿”们被主流媒体爆炒;当80后的CEO高举政府和权威部门颁发的奖杯;当一群个人网站的站长举行聚会,宣称没有他们中国互联网就会瘫痪时,一个群体已经起来。“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愿意相信,这一代人必定会是下一个5年到10年的主力军,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联想风云》读后感(九):联想是一个企业,不是研究所

  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就听到一个朋友说,中国的企业啊就是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就没有自己的发展。

  当时想想也没有反驳,只是觉得,不是非得行业第一第二就是最好的,只是适合企业的才是最好的。书中倪光南打算在上海开办研究所,柳传志极力阻止就可以看出来,研究所所消耗的资金不是一点半点,联想当时不适合也不会举公司大量财力来支持研发。这次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冲突,让这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关系再无缓和的余地,以致后来的完全爆发,分道扬镳。

  联想收购了IBM个人电脑后,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PC上升了一大截,很明显提升了知名度和公司盈利能力。中国的企业没有必要每个都要做市场领头羊,做好产品并满足顾客的需求就是最好的企业。

  《联想风云》读后感(十):《联想风云》读后感

  周末看完了《联想风云》,这是联想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柳传志个人创业史。看完,不禁感慨于柳传志的气度与眼界,正如秦朔所形容的: 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 另外,他的名字也堪称上品,给人一种“世外高人”般传奇色彩。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 一是柳传志与倪光南的恩怨纷争,一是联想分拆神州数码。这两件事都关乎人与权力,前者是权力的争夺,后者是权力的分配,柳传志的处理都“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顺便记下一些觉得不错的句子:

  联想的最显著的进步都是在战胜了最严峻的危机之后得来的。

  柳传志的迄今为止的生涯一直被一种梦想所引诱,当他出色地实现了梦想之后,依然有新的梦想在前面召唤。

  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先谋而后动

  每个人的出身和经历都难免在他的性格上留下痕迹

  他(柳传志)的人格魅力,他的才能,还有他的坦诚和容易交往,早就吸引了我。

  大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是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

  倪(光南)还拥有一种优秀科学家的天赋,他能够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激情,专注而且持之以恒。

  他(柳传志)的逻辑和他的激情,以及他的那副充满渴望的眼神,常常让人无法拒绝他的任何请求

  柳传志是个思想家,充满激情和远见卓识,还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演说家

  此人(李勤)宽肩大脸,精明,粗放,豪爽,还有几分敢作敢为的品格,愿意为他人承担风险

  柳传志信奉洁身自好的哲学:“自己不骗别人也不能被别人骗。”

  他(柳传志)太了解眼前这些官员的秉性,有时候他们的面子要比事情本身的曲直更加重要,很多事情的要害不在是非之间,你只有先服了软,才能给自己争取转圜之地。

  公司未来的方向不是你自己能做什么,而是人家需要什么

  在社交场合,提前到达和迟到一样,都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不论他们在未来之路走出多远,始终不能与既成的体制翻脸成仇。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在一场必输的竞赛中夺取胜利,奥妙在于用自己的“上马”去对抗对手的“中马”,用自己的“中马”去对抗对手的“下马”。

  人类有个奇怪的特征,你越是不让他说话,他就越是气急败坏;你给他足够的说话机会,他反而会心平气和。

  我们国家历史上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崛起于草莽之中?

  大规模的生产一旦展开,质量的控制便成为问题。

  可惜很多事情能够看得清楚已经不易,做起来就更难。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相信人的本性中具有追求利益的特征

  一种好的薪酬制度,能够让人们把这种追求与职业的责任感结合在一起

  成大事者的重要一途,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无谓的人事纠纷

  你可以对别人说,柳传志是你的朋友。 (这话是柳传志对孙宏斌说的,颇令人感动)

  可是他(杨元庆)毕竟年轻,一点也不能体会在中国为人处世的一个规则,那就是,你自己痛快的时候也不能让别人不痛快。

  作家秦朔在他的《大变局》一书中谈到柳传志,说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

  他(柳传志)在顽强地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时,也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那些他不能改变的东西。然而还有最重要的,他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

  什么时候应当秉公持正,什么时候应当妥协,只有饱经风霜、富有智慧而又修炼到极致的人,才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两线作战”乃是兵家大忌

  办公司就是办人

  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至理名言,也要记住说这句话的哲人也犯了骄傲的错误,这说明做到谦虚是多么困难。

  小公司办事,大公司办人

  一个位置有多个人可以接任,这样的情形总是反复出现在杰出的公司中。中国人的办法是把他们硬生生地捏合在一起,而西方人总是选择其中一个,而让其他人离开

  杨元庆擅长于在漫长的岁月中只做一件事,善始善终。而郭为善于在一年之中做很多事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在关键的地方,不是善始,就是善终。

  与其钝刀子割肉,不如快刀斩乱麻

  2008-03-09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联想风云》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