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会死!》是一本由[日] 石田裕辅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去会死!》读后感(一):7年骑行,沉淀下什么?
光是周末两天的游玩,都觉得身体在夏季的炙烤下吃不消要退回空调房内了。
七年骑行,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再大的梦想,没有强大的内心和坚持,也会在日复一日中消磨殆尽。七年,足够把浪漫的骑行变成常规机械性的踩自行车运动, 也能把一个人的好奇心完全抹杀,反正都是波澜壮阔,反正都是自然的杰作,反正都差不多……
文中有很多作者犹豫拖沓的时候,或许那就是内心迷茫痛苦的阶段吧,还好他都克服了,有了我今天的眼福,不用7天,就把7年的行程浏览了。
《不去会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误以为是《不会去死》,觉得能有什么事情不会了就非得去死的呢?于是拧巴着一直没有去看。
后来在图书馆再次遇到,赫然发现题目竟然不是我认为的那样,立刻翻出看了看。
匆忙读完的内容,却留下了长久的感动,穷困地区对潦倒困苦骑士的支持,不善言辞却真心待人的异国居民,在骑行中偶遇同胞共同的小段行程……就连被强盗抢劫发现还留下了自行车,留下的贞操,留下的生命,都变成了一种幸运。
有一处说到天空之城的渺小,感同深受,虽然没去过天空之城,但是每每去到电视介绍或者摄影师手下的美景中,都会有深深的失望,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啊,这样的感叹不知道有过多少次。
或许以后可以学习石田带上彩色笔,旅游中亲自描绘自己看到的,会比机械相机拍下的更温情吧,不过绘画技术要先去加强一番,不然回来之后都不晓得自己画的是什么啦,哈哈
《不去会死!》读后感(二):不去会死!
这个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一种极度狂热的感觉,不为什么,就为了实现梦想,就要走下去,再不去就老了,再不去就没有机会了。看完以后有一种非常大的冲动要走出去,通过自己的努力丈量这个世界,书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应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不能白来一趟。在近似苦行僧的行进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书封面上的图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感觉怎么也看不够似地,拿着大象骨头张扬地笑着,或是在公路上,一辆自行车,一行字,一帮人站在一块狂放的笑着,一切都那么的自然,充满张力,充满着一种力量,虽然不是很美的图片,但从中感觉到的确实一种能够冲出照片的力量。
曾几何时,自己也有一个流浪的梦想,一直想要走出去,丈量这个世界,同样也尝试过,自己一个人,带着一些干粮,走进大山当中。但很快就发现莫名的孤独感侵蚀过来,遮盖了自己出发时候的兴奋,往往没走多远就又退了回来,毫无目的的往前走,会让人感到迷茫,想要拥有想法太容易了,但要具体实现又变得不现实、飘渺了,抛弃学业、抛弃工作、抛弃家庭,抛弃这些东西有些时候觉得太困难了以至于不太可能实现,但这些正是羁绊我们走向真正自由生活的绊脚石,很是佩服能够从容淡定的抛开一切的人,拥有着不去会死的信仰,不知道未来还有没有机会、精力和时间去走在路上,感受生命的传奇,希望会有的。
书给四颗星,石田的勇气给五星!
很早前就知道这本书,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偶然发现没有了封面的这本书,只有深蓝色的硬壳子,惊喜之余赶紧拿下。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听了一档陌声人之类的电台的一期节目,那是一片书评,关于这本书的。
七年的时间在路上,石田看起来像是个野人,发丝纠缠,皮肤黝黑,但眼神明亮。那辆自行车上堆在一起的装备,让我想一件一件打开来摊在地上,看看七年的时光究竟刻下了怎样的痕迹。
这本书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刚读几页就发现石田刻意忽略了七年旅行中最艰苦最困难的部分,而是选择分享他所接收到的善意以及上帝恩赐的好运。
最初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骑行指南,比如该准备哪些物资,该怎样规划路线,该怎样应对旅途上的各种意外。但这些都没有。
整本书就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跟着石田的脚步,你好像能够看到那一幅一幅画面,因为现代科技发达,电视上或许都已经过。但是,世界第一不应该由别人告诉你,世界第一应该有我们自己来定义,石田确认了他的世界第一——蒂卡尔神殿。
石田在那儿住了四个晚上,每天早上爬出帐篷看到眼前奇景都会在多住一天。这让我很好奇,这地方究竟有多美?那么有朝一日一定要去看一看。
像石田一样,很多人或许都有要环游世界的梦想,至少我有。小学的同学录上梦想一栏写的就是Travel around the world。我大概不会采用石田骑行的方式,但这一生一定要去看一看梦想中的世界。
《不去会死!》读后感(四):不去会死,不读就睡觉。
“不去会死”!简单而掷地有声的一句话,确是石田君内心最强烈,最执着的呼唤,他倾听着自己的呼唤,并去实践它。他是普通的上班族,辞去了人人艳羡的大公司的工作,踏上环游世界之旅。这是几年前读的书,当时就是因为标题而被吸引,如果不读这书,似乎就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人生在恹恹和麻木中度过,还真不如去“死”。这本游记图文并茂,文字浅显,但是却有真实和简单的力量,不似一些充满幻想和梦幻色彩的游记,许多图片,就是旅途中的真实展现,真实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还有就是旅途中的艰辛和挫折以及意外遭遇。记得有一张是石田已经很久没有洗发,理发的照片,他蹲在那里,就像一个路边的流浪汉,消瘦,皮肤黝黑,露着一口白牙。但是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或者说坦然。真实和激荡的人生就是这样,即有坦途也有险途,但是不论是遭遇美好还是挫折,都能坦然接受。有福时,享之;有难时,挺之。人生终归是一场华美的冒险。
”经历过许多生死绝境、哀痛的别离、幸福的瞬间后,“活着真好”的体悟,是梦想带给石田最珍贵的礼物。原来“活着真好”的背后,是因为体验过,经历过并且坚强,乐趣地活着,再为下一个目的地做好出发的准备!
《不去会死!》读后感(五):认真生活,就好象明天会死去一样
合上《不去会死》,天色已晚。
半个月过去了,读得有一些慢。挤地铁时翻几页,银行排队时默念两三句,敷着面膜,在床上边翘二郎腿边看。
有多少和我一样,坐在不足10平米的空间里,看着书里九万五千公里的绚丽。又或是和我一样,拥有一颗比九万五千公里还辽阔的心,却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我们都明白,说和幻想,是满足自己最轻松的方式。
傻子,才会赔上命去游走世界。
石田裕辅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子。一辆单车,一骑就是7年,抢劫,疾病,还有死亡。还有,死无全尸。可这些,比起韬光养晦的地球,又是那样微不足道。黑白的照片,没有华丽的辞藻,还是让我流下了眼泪。
“我一片茫然,注视着蓝色的森林,听到随身听传来恩雅的歌声,蓝色的森林像是应和着乐声般,缓缓地流过,仿佛只有我静止不动,而整个地球正围绕着我旋转。”这是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我觉察不出他的感受,却有一种相同的情绪在跳动。
去年夏天在一个海边城市,小住了2天。临走的晚上,想要去海边走一走。风肆虐的呼啸着,我从没想过,阳光下湛蓝的海水,此刻卸下了温柔的面具,化身成了黑暗的代言人。我把凉鞋放在一边,让微凉的海水没过脚背。然后一点点,大胆的向未知的方向走去。海水,一点一点占领着我的肌肤。水声和风声越来越大,越来越狂,岸边人们的交谈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水性还不错的我,并没有让恐惧占领上风。再走几步吧,我告诉自己。突然,一个大浪翻滚着撞了上来,水一下就冲上了腰际,浸湿了连衣裙。那一刻,我有些发呆,身体在不自觉的发抖。前方,什么都没有,只有无尽的黑色。我想喊,却出不了声。只任这个世界,压制着我,无力反抗。
几乎是跑一般的,我回到岸边,看着橘色的灯光。才觉得,上帝对我们是多么宽容。
看完这本书后,我重拾起了远走的冲动。也许旅行,从头到尾,只是一种心态。
如果我说,
启程吧,走向远方
你会不会一起来
先看看作者石田裕辅创下的纪录:
1、日本自转车探险协会(JACC)的自行车环游世界纪录保持者(亚军)。
2、5300美金环游世界7年半(期间被强盗抢劫2900美金,旅途中打工收入不明)。
3、在秘鲁被强盗持枪洗劫一空,双手被缚,光着屁股倒在沙漠中,贞操险些失守。这一幕在自行车骑士间广为流传,之后还登上了日本电视节目。
.s. 石田擅长钓鳟鱼、自制鳕鱼干,并在极圈附近为了省钱用河水洗澡(这就是用5300美金撑过7年半的秘密?)
让我买下并且阅读此书的原因,除了被以上纪录吸引之外,更重要的是,身于全民自恋时代,我等吃喝拉撒睡都煞有介事地记录感慨分享的流水账重症患者相当之好奇:
这样的辉煌经历,在一本三百来页且行间距还颇宽的小册子中如何容纳得下?(摊手,真没吐槽的意思╮(╯▽╰)╭)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乐趣来源于幻想作者石田君扎着“不要记流水账,要写重点”的头带,在一堆凌乱的日记资料里删删改改取舍不定的苦逼情景(喂喂!!)
一番取舍之后,拥有如此了不起的经历,却写出这样不随地大小道理,不胡乱排放感慨,化惊奇为平实,寓深情于恬淡的书——
:
把这书的名字看成了《不会去死》很久之后,才发现人家的名字叫做不!去!会!死!
囧orz(还好貌似我不是一个人……)
套用豆瓣上一位同学的说法,后者代表“爱是没用的,做才有用”是的践行派,前者代表“好死不如赖活着”空想派,这潜意识上就反映了差距啊~
但是!!!
看完以后虽然没有动身环游世界的冲动但是却很想试试野外烤鱼的滋味是怎么回事!
突然很想做炖牛肉是怎么回事!!!
蘑菇!热茶!西红柿!这些书里提到的食物突然变得美味起来是怎么回事!!!!
脑子里还冒出“下次试试鱼干怎么样”的不靠谱想法又是怎么回事!!!!!
!!!!!!!!!!
《不去会死!》读后感(七):你是谁,就遇见谁
读完《不去会死!》,我和同事说,好想认识石田裕辅 这个人啊。因为我总有这样一个兴趣,在生活中“收集”各种自己真心喜欢、欣赏的人,和他们做朋友。就像松鼠收集松果一般,我也总能凭着直觉,从成千上万颗或是石子或是甲虫的小圆粒当中嗅出属于自己的那种“果子”的香气。久之,四下一看,发现大家果然都是一类人。
石田裕辅是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和自己的梦想妥协的人。在他小的时候,一次偶然在路边见到一名很潇洒的自行车骑士从身边飞驰而过,仅这一眼,就在他心中种下了一枚模模糊糊的梦想。到后来,他从中学开始,由家乡出发,慢慢用车轮探索起周边的世界,直至走遍全日本。这一步步的进发,都为了催生出那个最大的梦想:骑车环游全世界。
日本人仿佛特别喜欢探讨“梦想”这回事。我不知道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会像石田这样拍着胸脯说,我有一个要追求的梦想,我去追过了。印象中,无论是在身边的人群里,还是在全社会的公共诉求当中,都没太听谁认真提到过“梦想”二字,除了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但那无疑是一种没有全民心灵基础的粉饰和公关,又不可当真。奇怪的是,与此同时,我们大家又往往会被一些假“梦想”之名的事物深深感动,比如各种“大道”、“达人秀”什么的。可惜,人们太容易被别人的梦想打动,却往往找不到一个梦想来感动自己。或许那些选秀节目的热播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心怀梦想的人,永远是欠缺梦想者的偶像。
话说回来,我倒并不把石田当成偶像。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自己也是个“不去会死”的人。这么多年的弯路走下来,自己已经心知肚明。可能,正是识别出了石田身上的这种“气味”,我才会想把他也放进自己的朋友收藏夹里吧。
没有过长途骑行经验的人也许会觉得,石田的梦想不过是一股不断升级的、打破某种纪录的执念或野心而已。但作为有过类似体会的人,我能理解,凡是渴望上路的人,最在意的肯定是过程当中每个毛孔都无时不刻吸纳着的复杂感受,而不是区区一份成绩,更不是与人夸夸其谈时那种自我满足的虚荣。
其实我也曾独自在外国旅行,也曾长途骑行(虽然并没合二为一),但对别人,我一直很少聊起自己当初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甚至忌讳随随便便与人提及这些曾经的旅程。这当然不是因为过程不精彩,只是我感觉,和没有类似体验的“外人”交流这些,就像转速不一样的齿轮,心中的触点不能咬合,一切便无从谈起。可能因为我是个容易“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人吧。或许也是因此,我才喜欢上搜集“同类”,想让自己的小小世界由更多谈得来的人组成。
石田却更豁达。他精心筛选出很多令人动容的片段,放进这本书,和所有人分享。上下班在公车里看书时,我几度没忍住笑出了声,也有不少目光触及、眼泪就流出来的片段。这些内容并不是什么“鸡汤”或“知音体”读物,而是最最真实的记录。它们永远比虚构的内容更绚烂也更简单,无论是惊心动魄还是生离死别,都不用费力编写,就那样流畅地汩汩而出,直抵人心。石田并不是一个作家,谋篇行文也没什么文采可言。他只是慷慨地告诉你,在他身上真实发生的事。
在旅途中,他遇到过爽朗热忱的诚司大哥、乐天知命的永子小姐、极其友善的非洲男孩、对他慷慨相赠的贫苦老人……太多太多偶遇的人,被他像珍珠般捡起,穿成漂亮的回忆。其实,合上书回味起来,可以发现他写到的人和事,无一例外地沾染着石田自己内心的影子,那种自由、纯粹、坚韧、乐观、感恩的气质,挥之不去。人总归是这样吧,只有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才入得了眼。喜欢一个人,也就是喜欢他身上的那个自己。
从这个角度说来,或许石田也是一只在整个星球上四处搜集着宝贵友人的松鼠,只是他不像我,宁愿把收获都留在身边。
《不去会死!》读后感(八):心随风起葬身荒野亦无悔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读这种旅行日记类的小说。
其实我过去对这种“千里走单骑”的形式抱有怀疑态度。我只是觉得,大好的青春,为什么要以这种劳累的方式来环游世界?为什么要成为那种归来后胡子拉碴,只是空有满肚子故事的人呢?是的,过去我特别不理解,而且还会觉得这种人好傻。但是裕辅让我理解了。
-噢~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啊~
-我边读边笑着这样想。
裕辅走过了很多路,遇到了很多人。学会了很多种语言。那些人中,孤僻也好,热情也罢,亦或是那秘鲁沙漠中所谓相当乱来的强盗,也成就了他的成长。
比较佩服的事他大胆的沟通。他用休息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并现学现卖,倒也不错。相比于那个会11个国家语言,已经上了大学但才15岁的女孩而言,我更佩服裕辅。他在伦敦打工,在别的地方卖鱼干赚旅行费用。
他遇到的这些人中,最让人惋惜的是诚司大哥。说实话,当看到“他不会再回来了”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由衷地希望这是裕辅的夸张的写作手法。可是,这一切都是事实。诚司大哥暖洋洋的笑容,还有他在帮裕辅修理自行车时脏兮兮的手,似乎都出现在了眼前。仿佛诚司大哥活生生地存在于我的记忆中。
活着,活着真好。
还记得在路上遇见的那些温暖的笑容,形形色色的人。在茫茫人海中,就偏偏遇见了你、你、你们。让生活变得精彩起来。就算是没有去旅行的我,也在人生路上有相遇、有分别。最终还留下了你、你、你们在我的身旁一直相伴。距离不是问题。也并不重要。而心之间的碰撞才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宝藏。
-噢,我又再一次想起了那个与裕辅沟通只通过微笑的保保。以及他用来追随裕辅的小破自行车。
当旅途中我们告别每一个渐行渐远的身影,意味着下一个遥远的“终点”在等待着我们。
告别也是开始。人生也是一段没有回头路的旅行。
活着啊。活着真好。
2014.01.04
《不去会死!》读后感(九):To Be Or Not To Be,过于简述的游记
就如石田裕辅的后记所说“我心痛地割舍不少经历”,把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自行车单骑之旅长达七年半的旅程浓缩成一本93千字的书,说真得,很吝啬,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诚意。
“大地的阴影缓缓爬升,像要渐渐染黑奇岩的腰部,最后在奇岩石的最中段静止,阴影上方则是一片粉红,上下明确分出两种不同的色调,这状态持续了一会儿,如同烛火熄灭般,整块岩石慢慢地化为阴影。”像是这样的对景色的描述,除了在美国纪念碑谷中,作者觉得景色分外迷人有较为详尽的描写外,其他的,像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遗迹,马丘比丘印加遗迹,这些都是一笔带过。石田裕辅沿着经线一直走,虽说他的旅途不像流水淙淙一样快,但是文字简直就像流水账,让人看得无聊而又无奈。
原来在石田裕辅脑袋里的想法“死了就算了,要是非死不可,就到时候再说吧”……在英国伦敦的时候知道了好友城司过时后,明白到一个人离去后,身边的人会如此痛苦,“然而,这是多么独善其身,多么幼稚的念头哪,不能让至亲好友如此痛苦,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们承受这种悲痛”,当石田明白到了这个道理后,到中非地区,政治不安定的国家就坐飞机直接跳过,只因“如果是以前的我,大概还是会毫不考虑地一头裁进去把,但从诚司打个意外过时之后,我早已发誓,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一定要平安回日本”。如果是对旅游的看法是“就算是冒着死的危险,也非去不可”的想法的冒险家,这本书对他来说可能尚有启迪之处:我们不但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重要的是对爱我们的人负责,特别是辛苦培育我们的父母。
如果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慰藉和鼓励的话,或者会令人大失所望。路途对风景的描写也较为贫瘠,不但看得见沉重,也看得见死亡,一再离别,就好像永别一样。
可能石田裕辅本身注重对人性另一面的发掘,记叙的多为与旅途中与人相遇的对话和石田本身的感受较多,有些显得冗长。但石田说“没错,我花费无数光阴,终于存到一笔如金币般贵重的财产”。
“我在旅途中找到最美好的事物,也深深地感受着。那就像是我活着的收获,并不是有名的风景名胜或历史悠久的大教堂,而是印刻在我的记忆中,绽放灿烂辉煌的光芒。”对旅行的意义的看法发生改变,自然写得文字也随着心的想法而改变。
书中图片的质量还好,90年代拍的,但石田说出那句话后还摆这么多的图片上去,就令人大失所望,在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迹,石田领悟到了“虽然,尚未亲眼目睹之处永远是未知的领域,但电视和影像带来的冲击,还是或多或少降低我们的感动。信息泛滥让世界变小,也逐渐破坏我们惊奇的乐趣”。既然知道书要浓缩,而且照片带有令人失去遐想的趣味,那么附在书上的照片就显得有些多余。但是相反,如果添加在旅途中所画的素描会让人更感兴趣,更添诚意。
按后记是2003年写的,而2006年才出版(而且我看得是2010年的版本),90年代中期的旅行,那么人世变迁就有十年之久,已经可以作为历史游记,了解过去各个国家的一点小情况。即使是从旅行者的角度,也还可以做一些小小的参考吧。
不得不说故事本身很精彩,可惜的是主人公石田裕辅不是一个好的叙事者。
虽然这样,但石田裕辅为实现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梦想而辞掉人生下来几十年基本可以一帆风顺的工作的勇气和胆量还是令人钦佩的。
“相对来说,要是放弃梦想,即使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大概也会后悔一生吧?”
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环球旅行对于石田裕辅来说是一件“不会去死”的事。
To Be Or Not To Be,喜不喜欢这本书就是你的选择。
《不去会死!》读后感(十):去了会活!
很喜欢这个作者,在一家小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很有趣。没有想到居然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定义,这个标题也让我给我的人生有了新的定义:去了会活!看了这本书就感觉在眼前放一部长篇电影,也让自己决定长大后一定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或许我不能做到作者这种程度,但是我还是会努力的去做!毕竟这种事情人生只能来一次,不去实在是遗憾啊!
我是个很喜欢旅游的人,不过现在的年龄限制太多,所以只能靠看书来过一把瘾,这个作者的耐心很好啊,一路上的坎坷居然都挺过来了,似乎在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坚持到底!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走过了长长的一段路,或许这样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充实,我在想如果我也按照他这样,等这段长长的漂泊的旅途回归自己的家以后,应该会滔滔不绝的和自己周围的人述说这一路上发生的事情。
其实看这本书觉得作者经历的那些事简直就是太神奇了,要我应该会被抢劫这种事情给吓坏了吧!还有就是曾经和自己骑过一段路的朋友突然死亡的消息应该会很让人伤心吧,这种事我大概会接受不了。
反正大家去看就能体会到了,我很中意这类的书,因为贴近生活,曾经想试着看那些很深奥的书,但是~实在不行啊~这种事情还是勉强不来啊~
那种看破红尘的人做不到啊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