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浮夸》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浮夸》读后感精选10篇

  《浮夸》是一本由沈熹微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夸》读后感(一):评《浮夸》

  这本《浮夸》由沈熹微所著,这里没有哗众取宠复杂情节,没有空洞华丽词汇,只有都市男女深情的怅惘和纯真沧桑作者用一颗沉寂在繁杂世事之后的老灵魂,以及一支蘸满尘埃与叹息的笔,写尽这个世界的情事冷暖。有人形容这些文字,“看过之后像情谊如烛火,吹碰可伤可灭,明知虚妄危险,还是让人忍不住靠近取暖。是被一只手轻轻抚过,是一些能够抚慰内心故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堂模样,有创伤,有缺陷,有遗憾,独独没有完美,所以即便情谊如烛火,吹碰可伤可灭,明知虚妄危险,还是让人忍不住靠近取暖。《浮夸》适合文学爱好阅读。再好再坏,我常常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这是最为残酷,又最为温情真理

  《浮夸》读后感(二):每人眼中不同的浮夸

  最先了解“浮夸”这个词,是源于陈奕迅的一首歌曲,后来查字典,知道浮夸的意思是虚夸,不切实。

  不曾想过有人会用这样的词句来做书名,但是现在想想,就只有沈熹微能这样。这词给人的感受是在虚无的世界里面,一种茫然飘逸安心

  沈熹微自序中说道,书中的十八篇文字都是自己细心挑选出来的,看后果然如此。这些曾经让你我着迷的文字又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但是这一次是以全新的面貌——沈熹微第一部成书作品《浮夸》。

  十八段故事,让人感受了十八段不同的爱情过往,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与爱情的真实表达。在书的最后,作者讲述到自己,也表现出了对未来的憧憬:“黑暗是无边际的汪洋,沉睡着深不可测绝望。然而正是那绝望之中对前路的巨大未知,像一束从头顶直落下来的暮光锐不可当地穿过了我紧闭的眼睛。总希望仍有下一站。”我也希望,在下一站能再见到你,见到你的作品。

  《浮夸》中你能否找到与你内心相像的爱情诉求?那是青涩的?沉闷的?欢快的?还是让人不愿割舍的?我想每个看《浮夸》的人,眼中都会有不一样的浮夸吧?

  泪水掩饰不住欣喜愤怒也遮挡不住焦虑。我们就这样安安静静,一起欣赏属于我们每人不同的《浮夸》世界吧!

  《浮夸》读后感(三):每人眼中不同的浮夸

  最先了解“浮夸”这个词,是源于陈奕迅的一首歌曲,后来查字典,知道浮夸的意思是虚夸,不切实。

  不曾想过有人会用这样的词句来做书名,但是现在想想,就只有沈熹微能这样。这词给人的感受是在虚无的世界里面,一种茫然飘逸的安心。

  沈熹微自序中说道,书中的十八篇文字都是自己细心挑选出来的,看后果然如此。这些曾经让你我着迷的文字又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但是这一次是以全新的面貌——沈熹微第一部成书作品《浮夸》。

  十八段故事,让人感受了十八段不同的爱情过往,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与爱情的真实表达。在书的最后,作者讲述到自己,也表现出了对未来憧憬:“黑暗是无边际的汪洋,沉睡着深不可测的绝望。然而正是那绝望之中对前路的巨大未知,像一束从头顶直落下来的暮光,锐不可当地穿过了我紧闭的眼睛。总希望仍有下一站。”我也希望,在下一站能再见到你,见到你的作品。

  《浮夸》中你能否找到与你内心相像的爱情诉求?那是青涩的?沉闷的?欢快的?还是让人不愿割舍的?我想每个看《浮夸》的人,眼中都会有不一样的浮夸吧?

  泪水掩饰不住欣喜,愤怒也遮挡不住焦虑。我们就这样安安静静,一起欣赏属于我们每人不同的《浮夸》世界吧!

  《浮夸》读后感(四):当爱成浮夸,徒留衣袂苍黄

  断断续续,花去一周时间方读完这本《浮夸》,仿若幼时过年分得的几枚糖果,私下里总要斟酌数次,才舍得吃完。太喜欢一件东西,于我来说,潜意识中总是带着某种莫名的克制。如若分为两种方式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我定然属于后者。

  这是一部关乎爱情的短篇小说集。在我有限写作经验里,我发现,爱情,其实并不好写,太跌宕起伏,让人读了未免不真实,抑或同他人撞车,一不小心落了俗套,太平淡无奇,又让人读不下去,这个平衡实在难以把握。值得称赞的是,熹微做到了,十八篇故事逐一看下来,唏嘘感叹之余,我竟有种走不出去的感觉,放下书本外出散步,巷道口里狭路相逢姑娘,每一个看上去都是阮茵茵,或者桀骜不驯的微澜。没错,你会发现,他们是有呼吸的,他们就在你身旁。在长篇的阅读过程中,这并不稀奇,而短篇,于我还是第一次。

  十八篇故事中,有三篇我是在杂志里读过的,分别是《树洞》《残局》和《路过蜻蜓》。或许因为它不太像小说,又或者以长篇幅的独白作结,三篇里面,印象最深的当属《树洞》,记得当时我还做过摘抄,那些撩动心弦的句子,实在太过珍贵。《路过蜻蜓》则更文艺,相信读过此篇的人,断不会忘记那条心心念念的红裙子,以及少女缱绻心事平心而论,我不喜欢《残局》的情节,读它的过程中,仿似一直在和女主角较劲:为何随随便便找个“老头子”嫁了?能够引起读者的气愤,这,或许也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不得不指出《微澜》,特别指出。倒不是因为它多么别具匠心,而是,我生活的这座村落,正有着那么一位女子。未满三十岁,已历经数次婚姻,最久一次也不过三四个月,在风气尚未开化的乡村,她自然很快被贴上了各种污浊标签。对于爱情,我始终相信她是葆有一份赤诚之心的,每一场恋情她都是拼尽全力的,可悲的只是,她待嫁的身体里,却生就了一颗永远十七岁的灵魂,在等待,在辗转,终归走不出来。读罢《微澜》,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人的一生,或许只能在路上,漂泊。

  倘若标题好坏之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看完烟火再回去》,相较而言,我以为,这是同内容最为契合的一篇。随性、自然,仿若只是主人公无心的一句话。反观其他,我发现,熹微有时似乎热衷于使用情绪词,譬如《失落》譬如《不朽》,甚或干脆来个《过眼云烟》,这些未免有哪里不好,写作者们或许都有这个困惑,取标题同取人名一样令人为难,只是,细细读下来,还是有些不太妥帖的感觉。当然,这也不过个人之见,无谓对错。

  既说起标题,索性就来谈谈人名。我喜欢熹微那些有着民国味道人物名字,周觉民,孙佩珊,不是说它们有多悦耳,而是一种味道,一种气场——衣袂翻飞的民国巷弄,由不得令人生出几分怀恋来。再者,《树洞》里的柴向南和贝小湖,以柴和贝做姓,以邻家男女般的向南和小湖为名,分明看得出作者的用心良苦,也是我喜欢的类型。而数次出现的葛栖迟,原谅我真的无法顺遂地读出。是的,有几个名字是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的,我深以为,它们不是单独的,而是一个系列,当做系列小说来读,反而平添了几分味道,也是不错的搭配。

  最终还是要说回到风格上。从杂志一路追看到文集,熹微最为吸引我的,还是她的行文风格。正如《浮夸》前言部分何小竹的评语,“沉静透明,吻合于呼吸与心跳的自然节奏”,对此,我深以为是。自始至终,我窃以为一个作家最值得称道的恰恰是他的风格,情节之类甚至无关紧要时日久长,阅历渐丰,“情节饱满”甚至是一桩顺其自然的事,而个人风格,却是不可多得的。

  《浮夸》的腰封上,有这么一句话:当爱成浮夸,时光难再回。我斗胆献丑一回,也来写下一句:当爱成浮夸,徒留衣袂苍黄。斯人已去,那曾擦肩的衣袂上,斑斑苍黄,写满的都是原谅。

  :我读的是熹微赠阅的签名本。羡慕死你们。哈哈

  :最打动我的,还是后记,《去往海市》。

  《浮夸》读后感(五):去往海市

  在距离我如今居住的城市600公里以外的家乡,已经易手他人的老屋楼下,有条朝西的公路。柏油早就褪去,路面因为年久失修而长期裸露着斑驳的皮肤,黄昏时,夕晖像金币一粒一粒落进那些凹坑,少年的我,每天要沿着那条路去学校上晚课。

  夏日阳光到暮时仍旧凶猛,常常刺得人睁不开眼,因为涩痛,会不自觉流泪。我素来憎恶咄咄逼人的照射,但除了用手徒劳地遮在额头以外竟然别无他法。因为我要走的,我所必须走的,都只得这一条凹凸不平的破损的路。

  不久之后我有一段离群索居日子漫长冷冬,久卧病榻,眼之所见是墙壁上因为常年漏雨留下深深浅浅地图般的纹路,霉斑点点,像一张晦气的更年期的女人脸。有时精神尚可,我会扶着窗台小站,看绵长冻雨像叹号在路面的水坑里激起意犹未尽涟漪,心里想着,也许晴天不会再来了。

  我的阅读,以及写作,便是在这样近乎绝望的平静开始

  17岁的春如何拖沓疲倦,我怀疑它还来不及光临,就被小城一畔苍茫的江水席卷而去。森森渺渺的汽笛似伙伴的召唤一声声传入房间,阴天外,燕子迟迟不来。病痛中,时间分外狭长,它变作针脚从四肢各处细细碾过,那时我唯一仅有的消遣,就是一个本子,一支笔,一些书。

  一开始的写作是单纯倾诉和发泄。我写有病呻吟青春,写每日重复又重复的生活里,重复又重复的期待和落空。编撰故事是再久以后,一半为着微薄奖励,在杂志上有了些生涩的练习。那时候我羞于与人谈论写作,因为我的文字不诚实,它不是我。而后来渐渐得知,写作无法被谈论,它和孤独痛苦一样,根本不应该被谈论。对我来说,它是被疼痛禁锢了脚步的小黑屋里,一个越挖越深的洞穴。

  选择与被选择,从来是不被预知的命题。我曾经以为自己将来会做律师,会画画,或者做一个心理医生……但不知何时,我已经被推搡着,走在那条布满凹坑的路上,迎着刺目的夕阳,全无退路,亦无遮挡。

  不知何时,摆在我面前的玩具,只剩文字这一件而已。

  这几年频繁医院进进出出,一住好几月也是常事,我习惯了终年穿着厚厚的长袖从窗口打望湛蓝的天空,却不知外面季节是如何具体地转换。一度非常想回到幼年时居住过的大山里长住,田埂上的老屋不知还在不在,清晨的菜园里被露湿的植物弥散着冷冷清香雾气氤氲,半山像只碗,盛着米汤般浓稠的白。我渴望回到那里写。渴望全然的封闭带来想象力的极度爆裂,我深信我们所能想到的远比所看到的更为壮丽。但不能,我只好伏在医院的小桌板上,凭借着夜里床头微弱的灯,体会着写作带来的释放。

  就是这样,文字成为我与世界交换讯息的通道,某扇窗口正在被打开。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读到卡夫卡说:就坐在桌前吧,哪里也不用去。

  关于理想的最终,我这样想,那是一趟海市蜃楼旅程。我时常疑心这山与山的后面其实是没有海的。海在远方,在头顶,在可望而不可及之处。而我在这路上走走停停,有时静躺着,就能很清晰地听到末日在门前踱步的声音

  我喜欢的画家奈良美智在去他国展览画作时,每到一地,都会修建他用以表达自我的小房子。为了靠近理想中的海市,我亦带着我的小房子出行。那是无形的,始终将这个世界隔绝于我的思觉之外,使之全然成为风景的房子。是的,这个世界,我很少时候融入,总是旁观。旅行是另一次写作,我在外放的撞击中学着更加坚固内里的自我,因为所有对陌生的试探,都是为了对自身的建筑和成全。

  2011年春天的某个上午,还是旅行中。我在西贡遭遇突如其来健康危机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有停摆的可能同伴急急奔走,而我在机场临窗的一排长椅安然地睡下来,不远处三两个外国人默默地收拾行李,周围一点声音也无。最后看了眼外面湛蓝辽阔的天空,极度的虚弱中,我像个盲人陷入彻底的昏迷。

  黑暗是无边际的汪洋,沉睡着深不可测的绝望。然而正是那绝望之中对前路的巨大未知,像一束从头顶直落下来的暮光,锐不可当地穿过了我紧闭的眼睛。

  总希望仍有下一站。

  《浮夸》读后感(六):沉默是我们与命运对峙的姿势

  quot;即便情谊如烛火

  吹碰可伤可灭

  明知虚妄危险

  仍想靠近取暖"

  quot;对人生从怀疑到坦然,对爱情,从不信,到懂得去接受它的残酷,亦敢于领略它的甜美承诺的确是虚妄的事,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镇痛剂,愿意沉溺于幻觉的人,那么在同样的时光里,会获得比旁人更为丰富满足的体会。"

  书中的文字总能贴切又矫情的描绘出某些我们想说的话语。很温柔,却很有力。“人生的美好与残酷,所谓值得记忆的人、事与时光,不过尔尔,其余的,不是为了准备便是为了纪念。“

  ”爱本身是一件矫情的事,身在其中,一边自我嘲笑,一边顾自沉溺,明知危险,确实不得不飞坠毁灭。”

  “当爱情需要附加证明时,是否说明本身的投入程度就有所欠缺

  爱怎能让人费心劳力?

  对于爱情我没有战斗经验,我不知应当如何为自己拼搏争取,也全然不懂苦苦争取到意义。”

  恩,大致是如此吧。之类的细致心思便可足以打动我某个角落的心。回过头来,发现事事都有了时过境迁的意思,只好顺遂各自无关的命运。哑然失笑,那次,那年,那场命运。轻描淡些的从眼前簌簌奔流过去,阙如洪荒之势,溃毁一切。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很平静的原谅,你对我所有过多忽视和漫不经心。

  是啊,有些事情,该是时间让他过去了

  不辩白、不诉求、不纠缠,不痛哭。沉默是我们与命运对峙的姿势。只要风再起来到时候,你还在身边,与我共对长夜灯火。

  《浮夸》读后感(七):曾经为接近你而作出的努力,终于让我抵达另一处风景。

  时光怎样 散落口袋

  回忆惹尘埃

  画面 断断续续 晦涩难猜

  被假象覆盖

  这场戏 我被谁 推向未知舞台

  主演 还略带期待

  这桥段 迷住了美梦中一场彩排

  时间突然变黑白

  是不是你笑了

  或只是迷雾中幽幽期待

  听潮声澎湃

  看海岸青苔

  等不到刹那花开已颓败

  青春望断了年华

  细雨打碎了琵琶

  揭开了 恋爱的迷沙

  真相破碎吗

  若是结局逃避

  就 肆意去演吧

  说再见 腔调优雅

  谁说这不是笑话吗

  不需回答

  怎么有舞台 让我演

  绝世名伶啊

  ——————这只是我为陈奕迅《浮夸》写的一段国语歌词。

  《浮夸》读后感(八):有重量的爱情小说

  物质时代我们并不缺少迷恋语词的作品,奈何沉溺技术而忘却根本,小说们显得像过分漂亮的塑料制品,鲜艳却无分量。《浮夸》来自沈熹微,一位年轻女作家,但在优美细腻和聪明敏感之外,她是游走于生死边缘的病人,你可以发现她的故事中有属于自己的坚硬内核,对于时间,人生,爱情的反省。除了分享中觉得她最动人的后记里外,她还在前言里说过,“我在夜里因为一个情节辗转难眠,也因为几句话写到呕心沥血全身发疼。”这种沉甸甸的重量可以在字里行间体味一二——

  比如十八个故事与城市的风格各异;

  比如情节跌宕起伏:《路过蜻蜓》中残缺家庭长大的佩珊同青梅竹马的沈迟分手:“你没有体会过与梦想擦肩而过,却又失而复得的快乐。你没有不能实现的梦想,所以你不能理解我”。沈迟说,我不能实现的梦想就是你。

  比如描写沉郁细腻、不落俗套:“爱一个人就是这样的,就像是六月行船,你坐在渗进船舱的水里,水偶尔冰凉,偶尔滚烫,你知道很危险,可是你坐着,只要看着桅杆上绑了爱人的手帕,那就是一面旗帜…”

  比如将平凡事物写出新意;“人生是一次粗糙的旅行,我以为时间并没有急缓,无论怎样过,钟摆的频率都始终相同,无非一时六十分,一分六十秒。而我们也这样,在六十与六十之间渐行渐老。”

  比如洞悉人心,在某个瞬间击中你:“不辩白、不诉求、不纠缠,不痛哭。沉默是我们与命运对峙的姿势。只要风再起来到时候,你还在身边,与我共对长夜灯火。”

  有人以《围城》作比,谈及《浮夸》幼稚,我却偏爱这青涩;有人说她遣词造句矫揉造作,记得作文班一个女老师曾经对我很用心的习作说:“要留白,不能处处都是高楼大厦,读者会疲惫”,失落的同时很懂熹微这种对词句的尊重和毫无保留的精雕细琢、煞费苦心。

  是的,书写和阅读者之间也讲契合与缘分,本以为散文就够动人了,小说更是惊喜,我甚至能想象在昆明静养时窗外高原的天湛蓝,阳光眩目,桌前瘦小的她能在故事中扮演强大的上帝,将一个个时空打碎再拼接,一遍遍剖析自我细腻如丝的感悟,从而呈现出来。宛如一个人独自穿越黑暗悠长的隧道,这条路没有尽头。于是不禁再次写下这些或许言不及义的感受,以示喜悦,以示庄重,以示感动。

  《浮夸》读后感(九):自序

  收录在这本书里的小说,写于2006年底到2010年之间,筛选的时候我很为难,改了再改,又改。里面有一些故人,一些往事,有一些对人生与爱情的真实表达,当然,还有文字的变化。在不短的书写过程中,我从伪装,到试着将自己袒露,少年时曾经苛刻于文字修饰,越到后来,越是完全放弃牵强的构思,全然臣服于内心的诉求,深觉生活才是最好的文本。

  这些故事是一件件并不华丽的外衣,包裹着逐渐成熟的灵魂。倘若你留心,就能看到她的变化。

  对人生从怀疑到坦然。对爱情,从不信,到懂得去接受它的残酷,亦敢于领略它的甜美。承诺的确是虚妄的事,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镇痛剂,愿意耽溺幻觉的人,那么在同样的时光里面,会获得比旁人更为丰满富足的体会。

  最后总是平静的,平静中有些苍凉,苍凉中有再起暗涌的意思。它没有完结,一如我们的生活仍在行进。所以我并不特别对其说珍重,写完便放手,如人生路途因缘际会。

  时至今日,我依旧无法与人谈论写作,我说我的全部都在文字里。无奈文字偏偏又是那样贫瘠。有个女孩对我说:写是你的事,谈论是他人的事。我想她是对的。属于我的,只有写这一件。这过程粗暴蛮横,只与自己发生冲突,所有的撞击和妥协都在沉默中完成。

  我在夜里因为一个情节辗转难眠,也因为几句话写到呕心沥血全身发疼。很久之后,文字之于我全然变成一场被选中的命运,前途未卜,丝毫不在我掌控范围。只是每当有人告诉我,他们在阅读过后内心仿佛被手拂过得到安慰,我便快乐,这意味着寻找与契合的完成,书写者与阅读者那么多,何其有幸,我们能够辨认彼此。

  《浮夸》读后感(十):私人感受:怀旧的味道

  如果没感觉错的话,沈熹微笔下有安妮宝贝后期的影子。也算明了,自己不是爱看安妮宝贝,而是就是喜欢看那种范儿的。错了就是错过了,再见也是枉然。走来走去,离开归来,有的只是自己。在繁闹中尤为明显。想起自己要明年,或者今年就可能去的大都市,想起自己毅然放弃的岁月静好的生活,看着沈熹微笔下的女子,突然感到了一种怅然。

  爱上的男子,爱上的第一个人不是你,刻骨铭心,甚至试图追随者她的脚步而去的疯狂不属于你。贝小湖,有的是他的漫长琐碎的一生,却不是一开始的纯真。或许,自己心里从来就未曾真正的释怀过,才会喜欢这样的故事吧。喜欢最后的妥协,喜欢不停止的怀念,喜欢萦绕的寂寞,喜欢一遍一遍的提醒自己,你只有你自己。

  字里行间有熟悉的感觉,不觉就有了怀旧的味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浮夸》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