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是一本由方文山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风》读后感(一):这是个神马东东哟。。。
这书也过于迎合所谓的市场了吧?一上来前半部分每篇都是先抄歌词(歌词一句就换一行哦亲!),再名词解释(帮你省去了查找百度和工具书的工夫哦亲!)。中间部分列举各种修辞方法,并解释各种修辞方法,并用各种歌词举例来解释各种修辞方法(学修辞、送歌词哦亲!省邮费哦亲!)后半部分干脆上来N道题给你做了(看了要练,活学活用才是王道哦亲!)。给题就给题吧,心想实在不行当初中语文修辞部分的教辅也勉强ok吧,才发现,咦,似乎只有题目没有答案?(欲知答案,请关注下一本书哦亲!)
为了与这样的一本书契合些,我都不好意思用“什么”这种正常词语了,果断请出浮云一般的神马,祭在标题里做书评吧~
全文写得最好的就是安意如的跋和方文山自己的序。方文山是才子,这个不会有太多争议。他对抄歌词也有很中肯的评语,认为单纯出歌词集不妥当,曰“以文章的标准来审视,这种(歌词中的相当一部分浅白直接的)口语文字的内涵经不起推敲,词义的经营显得很薄弱,语法结构松散,并不像新诗般有比较深入、可以咀嚼的文字张力,在我认为并不具备单独被阅读的乐趣”。
嗯,说得好,我也认为多数歌词并不具备单独被阅读的乐趣。……所以,就抄录歌词与名词解释比翼齐飞,变成现在这个神马样子了?
不评论。不解释。
题外话1、这个能否拿来当做大陆语文应试教辅或参考资料,还存在争议。毕竟台湾系统的各个修辞的名称与大陆系统的不完全相同。比如“排比”在这里的解释是“用两个以上…”,举的例子也是重复两次,这个…似乎就把大陆教的重复与排比放到一个大类里了?考试是这么写可是要扣分的哦亲!要是被扣分了敢拿这本书去跟老师理论,可是要扣分加差评的哦亲!
题外话2、安意如有一段写得娇俏而辛辣,简直是集锦词坛热门意象并逻辑地看图说话的典范,实在是不舍得不摘出来:
“有一年,流行乐坛不知发了什么癫,蝴蝶满天飞。老鼠满街串。狼和羊叼着玫瑰花,磨磨唧唧说着不知所云的情话,让人听得毛骨悚然翻江倒海。”
哈哈。哈哈哈。
《中国风》读后感(二):白衣相柳三变灵魂附体 囧书生方文山歌词成书
方文山长得很不帅。人不帅其实还可以用酷来弥补,周杰伦就是这么干的。但方文山连酷也学不来。所以,他的长相和气质都只能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来形容:“囧”。但就是这么“囧”的一个人,成了小天王周杰伦的金牌搭档。凭借自己写的歌词,本该在幕后为周杰伦做嫁衣裳的他,不断抛头露面,在乐坛拿奖拿到了手软,还有了自己的粉丝团。最离谱的是,他的歌词竟然成了语文试卷的考题!但他还嫌不够,非要把歌词出个集子,给大家当诗读,给大家当国学教科书——
三十四首“中国风”的歌词,以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关键词”为切入点,进行名词注解,他告诉你,“江南”和“塞北”具体是在哪里,“红豆”和“杨柳”都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东风破”、“发如雪”是不是词牌名,“青花瓷”之外有没有“红花瓷”“黄花瓷”……讲完了词语讲修辞,歌词里的常见的和不常见的修辞手法一一举例说明。讲完了,竟然还要考试——一百道国学常识题,让你忍不住翻翻封面,看是否错拿了一本文言文复习手册!
其实以方文山的实力,在填词方面,已经算是做到了一定的境界。但他似乎挺不知足,非要从音乐圈往文学圈里扎。先是在2007年出了一本《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今年又出了这本《中国风》。但问题是每个圈子都是排外的,原来文学圈的人,当然会有意见了。你在乐坛怎么折腾都不要紧,但突然跑到文坛来出集子冒充诗人,冒充国学大师,还大言不惭地刮什么“中国风”,肯定有人要不乐意。想当年,于丹教授跨专业讲了讲《论语》,结果被专业人士和国学爱好者一顿批评——当然她确实不对,明明是营养丰富的国学燕窝,愣是炖成了兑水的心灵鸡汤,可不就是糟蹋东西嘛。
现在方文山的问题是,他的“出身”还不如于丹。于丹好歹是个教授。可方文山只是个写流行歌词的。而且还是给周杰伦写歌词的!幸好,这几年年长的人们稍稍能接受周杰伦了,要在前几年,大家还不适应周氏鼻腔发音法的时候,大家都要怀疑:啊?给周杰伦写词的,周杰伦的歌有词吗?
在“出身”问题上,再往前挖,你还会知道,他还送过报纸,做过外劳中介,当过安装管线工……所以方文山写“中国风”,还来出书,颇有些“以文乱法”的特征,当然,这个“法”是国学大师和专家们的“法”。所以批评的声音就来了:方文山所谓的“中国风”,只不过是在堆砌诗意的词句和意象,依然是披着古典外衣的空洞情歌。
其实,那些歌词此刻就落在书上,白纸黑字。抛开熟悉或陌生的曲调,你很难去否定那么多优美的词句。肯定比什么梨花体、桃花体更像诗。客观讲,华语歌坛的词人,就文学性而言,自黄霑、罗大佑、林夕之后,方文山的词是最具文字美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坚守文字尊严的词人。在纷杂的歌坛,你是希望这样的歌词多一点,还是同样讲究修辞并使用象征手法的“亲爱的你慢慢飞”、“羊说不要客气谁让我爱上了你”之类的多一些呢?
方文山说:“一直一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关注跟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的这种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今年初,湖北某高中教师在语文考试中以方文山的《青花瓷》命题,引起争议。争议的原因自然是这首词是以流行歌词的面貌而存在的!至于这首词的质量到底如何,许多人都是不敢妄下断言,或者说是不愿意接受。因为在大家眼里,凡是流行的,就是庸俗的。而周杰伦和方文山的流行之广泛,又是典型中的典型。其实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偏见。
因为大家又忽略了一点——凡事流行的,都是有影响力的。如方文山所说:“由于媒体平台的强势,歌词大概是现今流传度与能见度最高的文字了。正因为如此,你已无法假装它不存在或没影响力。”应该还记得当年周星驰电影的一句不经意的台词,意外地赋予蟑螂这种不可爱的动物一个叫做“小强”的可爱昵称。而今天,很多青少年也正是从《东风破》开始喜欢上古诗词,很多不接触文物的人从一首《青花瓷》对文物有了感性的认知。这些都是流行的力量。
其实古时候也有流行歌曲。宋时“凡有井水处,皆能闻柳词”。“柳”即“白衣卿相”柳永柳三变。他的词在当时就流传极广,但因常描述和歌姬厮混的颓废生活,虽具艺术性且真性情,却为当时多数正派词人所不齿。但没多久,客观的评价淹没了所谓正派以之为“不入流”的论调。数百年后,柳词风流依旧。流行与经典有多远?有时只在一念之间。
鉴于流行歌曲对青少年有着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我们当然希望好的歌词多一点,能给大家带来诗意美和知识美的歌词多一点。方文山对这本《中国风》的功能定义为:将歌词知识化。这应该是让国学专家们脸红的一个初衷吧。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多次巨大的冲击之后,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具体存在已经支离破碎。尤其是在青少年一代,形成了严重的断代。博物馆和古书依旧存在,只是,国学的复兴显得急迫却缺乏有力的举措。
此时此刻,一个热爱传统文化、且有能力影响年轻一代的词人所做出的努力,不应该只受到奚落。我们多希望,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一刻,“白衣卿相”柳三变灵魂附体……文/时敬国
《中国风》读后感(三):文化词人方文山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别人的才华。比如周杰伦的谱曲,比如方文山的填词。
小时候,自己喜欢诗词,就总想把古诗词写成歌词,或者能有那种信手拈来的诗词文笔。自己没有做到,但方文山做到了,所以他成了金牌词人。很高兴看到自己没做的,方文山做到了。真是知易行难啊。
很惊讶于台湾人对国学的热衷和氛围,相比大陆的教育体制,或许台湾反而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教育,讽刺的是,台湾却有人要“独立”。
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国学教材,而且寓教于乐,在听周杰伦R&B的同时能学到国学,启发对国学的兴趣,真是善莫大焉。何况还有那些修辞手法。里面甚至可以出一些历史和文化的习题。尽管那些名词解释未必对,但的确能长点知识。
真希望方文山能再写写他那些西方文化的歌词的典故。比如《爱在西元前》《蛇舞》《忍者》《夜的第七章》《伊斯坦堡》。这些歌词同样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很惊叹于方文山的博学,没有多年的积累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修养的。
比起那些无病呻吟,可有可无的歌词来说,方文山这些带有文化底蕴的韵脚诗无疑是更具有价值的。有文化的歌词,有文化的词人。
《中国风》读后感(四):中国风的歌词,美丽
五月风筝2010-02-28 23:34:28
在娘家发现老妈有这本书,便强行的带走,在回程的火车上,将之一口气读完。
认识方文山,自然是因为周杰伦;喜欢周杰伦,又是因为他那些中国风的歌。在以前,我从不知道,原来歌曲可以这样唱,歌词可以这样写的。所以,无可救药的喜欢上方文山的词。
要让每个人都接受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诗词,自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读古文、古诗、古词,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方文山将中国古典的各种符号——比如青花瓷、功夫、胡同……等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融入现代的歌词中,令人耳目一新,相当出色。这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填词的时代,终于,耳朵不会被大量“爱你爱到底”“我是你的女人”之类的歌词充斥完全。很多人,相信在听完周杰伦的歌后,会更加的喜爱我们中国古典的音乐、历史、文化。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书很薄,收集了方文山的大部分中国风的歌词,并加词中出现的那些符号一一加以解释。但是令我喜欢的还是最后的那六个关于写词的手法,非常有作用,通过学习后,我在填词上的造诣,有了新的领悟。
喜欢的一本书!
《中国风》读后感(五):中国风·注解
随便看看,《简单未遂》放在新书推介的架子,突然想起,在卓越网曾看到这本书的预售。当时网上一起预售的,还有方文山的新书。
于是问店员,店员说,“你能说一下书名吗?”
“。。。中国风?。。我忘记了,好像还有个副标题的。。”,我吱吱唔唔想不起来了。
店员一脸爱莫能助。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小心提示,“就是,那个给周杰伦写歌词的”。
“哦!早说啊!在第一排下面的货柜里,卖了一本还剩一本!”店员的眼睛亮起来。
拿到手,精美的装帧,封着塑胶膜,暗红的书脊和米白的封面,硬硬地像一张请柬。副标题是:歌词里的文字游戏。
塞北、江南、唐装、陆羽、明月、铜镜、命格无双。
国文课本的课下注解。
只是注解的文字很普通,应该不是方文山亲自写的,很像是从辞典里抄出来的。
可就凭这,文山也算是妖人了吧。
《发如雪》的最后一段,两行“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应该是喝多了写的吧。整首词精致工整,可出彩的地方就在此,一堆酒下肚之后,拿筷子敲酒盏,下面两句才出得来,“铜镜映无邪 扎马尾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还有些不是写给周董的,知名度不高,尤见功力。
比如《鹰之恋》交由童安格演绎,完全走样,可单看词,还是独自走进旧时风雪。
“长安一如过去 你侧脸的发际 在寂寞背风的山脊里”。
“心中尽是你的名 错身而过的是曾经 如雨落下的唇印 是憧憬 是飘零 是命”。
《中国风》读后感(六):方文山的拆解与周杰伦的洗牌
半夜一个人抱着方文山的《中国风》,拼着老命在做里面的题目。
不料越做越心惊。
一度在读前半部分的时候觉得,这根本就是一本给中学生当高考复习书来用的要点大全,却不料在后半本大会考中遭遇惨败。
不禁开始嘀咕,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啊!
这套书和另一本《青花瓷》是一个重要的人送我的礼物,漂洋过海从台湾而来。
据她的说法,当她在诚品书店看到这套书,本能就觉得我会很喜欢。
两本书被一块写满毛笔字的布包在一起,仿佛前朝旧人在月下将书收起,准备启程追求他们的人生。
我想她是懂我的。因为,我一直很喜欢那些过去的风烟。
文治武功,雄才伟略,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哀怨情仇,相逢一笑……那些渐渐被时光磨淡的人与事,仿佛充注了独特的魔力,让我耽溺其中,不愿醒来。
可能,是身上的血,一直流淌着中国魂吧。
方文山应该也算是一个身上注满中国魂的人。
与周杰伦在一起,仿佛合璧的双剑,两人靠着“中国风”的歌曲一战成名。虽然他也写了很多非中国风的歌曲,但是最让人记住他,也最有标识性的,依旧是他的“中国风”这一拿手绝活。
《青花瓷》与《中国风》就是他对于自己写的“中国风”歌词一个小结,也像是一次文化普及。
说到文化普及,不得不说到之前流行的于丹读论语等一系列用流行的方式普及文化的现象。
正统文学与流行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这道鸿沟也是让普通读者远离正统文学的原因之一。这几年里,有很多人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填补这一鸿沟,但是往往陷入一个怪圈里——
在他们被广大群众所喜欢的同时,他们也受到了一群正统文学忠实拥趸的围攻。而这批原本以流行为手段站到群众中的人,往往在最后又会渴求向正统回归,结果慢慢地又远离了群众。金庸大师近几年向正统的回归,其实潜藏着类似的感觉。
说到底,孤独的并不是正统文学,而是喜欢流行的群众。
方文山的这两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一些类似的感觉。
我个人比较喜欢《青花瓷》。在那一本里,方文山对自己的歌词进行了阐述,甚至对构思、方法、手段都进行了剖析。对于有志创作歌词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啻为一个很好的工具,同时也能触类旁通地给爱好写作的人们一些良好的建议。
然而到了《中国风》,我却觉得有些无语。前半本几乎都是歌词列举和词条解释。歌词占去了大部分的页面,而解释的词条看起来就像在读词典,俨然一副老师教学生的架势。而后面的修辞学和大会考更让人像进入了学堂,尤其对歌词进行逐句的修辞分析,更让我哑然失笑。
并不是因为曾经在山东高考卷中出现,流行歌词就一定要背负教育的功能。我一直喜欢方文山所写的歌词,并不是因为歌词里有多少的修辞手法,有多少的典故,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所营造的一种感觉、一种意境。
就像诗歌被一个词一个词解读,就完全破坏了诗的整体意境一样,这样拆解歌词,虽然能让喜欢歌词的人更了解歌词的内涵,但同时,也会让人在以后听到这些歌的同时,脑海里蹦出了一个个单独的典故。
与其如此,我还不如将这两本书包在那块美丽的布里,让它以意境、以气质熏陶我、感化我。
就像对历史、对国家的热爱,应让人自心中发出,而不是从教条的背诵中而出一样。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我重新将书包好,放进我的书柜,却打开CD player,播起了他的歌。
周杰伦的咕哝式发音,就像一式太极八卦手,将被方文山拆解的歌词重新洗牌。
于是,天青色的烟雨与等你的我,再度浮现在眼前……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欢迎光临kivo「念情书」:http://blog.sina.com.cn/kivo
《中国风》读后感(七):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国学书 但是它将我带入了国学的魅力世界
不错 这是本歌词
作者方文山 台湾著名词人 其创作的中国风歌词 充满强烈的画面感
他的中国风歌词 不再是单纯的流行元素 是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国学元素
我相信 这种流行方式的国学 更容易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
例如《发如雪》这首歌
歌名“发如雪”的灵感来源于《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伊人憔悴 [伊人]:可上溯至《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惹尘埃是非 [惹尘埃]:据《六祖坛经》记载一段关于对佛法参悟的故事 其中有两段诗作
大弟子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惠能则反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哭红颜唤不回 [红颜]:一是指青春 另一则专指女性美女 如清朝吴伟业《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三千]:即弱水三千 原句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东流水]:常被引喻时间消逝如东流之水 《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 [邀明月]:借用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每每读到这些地方 不由得让我又找来《红楼梦》等等这些书 再次欣赏其中的精彩 或是找来些从未读过的诗句 研读一番
我想这本书的意义 不在于它里面讲了多少国学知识 不在于它引用了多少国学经典
它的意义在于 找到一种结合的方式 让年轻人慢慢的开始关注国学 重视国学 开始喜欢上国学
台湾在两年前举办过“歌词大会考”这类节目 里面很多是将中国风的歌词 转换成考题
最近中央电视台终于推出了 《开心学国学》 可以看到 人们不仅在学国学 同时把国学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相信国学会继续在国人手中传承 希望国学能闪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