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精选10篇

  《蝴蝶·天堂·探险记》是一本由(英)伊娃·伊博森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一):后来

  有好人坏人,有朋友敌人,有奇兽有幻景,有拜金有鄙弃,有压榨有反抗,有刻薄宽容,有报应有好运——一本印刷精美童话书《蝴蝶天堂探险记》,很轻松,很好看孩子看了觉得痛快成人看了觉得美,都不禁向往起来。或是毕竟过了看童话的年龄,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在国产童话中特别少见的、可操作的契约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孤儿有个律师监护人,负责使用孤儿父母遗产,确保孤儿成长所需。即使孤儿并未成年,在使用遗产时也要征求她的意见,征得她的同意。一个女家教受托照顾孤儿,她把自己的钱严格地跟孤儿的钱分开,即使自己穷得没钱买衣服、没钱吃一顿象样的饭,也不动用孤儿一分钱。而在历经艰险后面对孤儿的监护人时,她第一时间把帐目交待清楚。一个恶棍家庭债台高筑,几乎破产,他们的双胞胎女儿也可以保有自己挣得的一大笔钱,父母可以恳求,但并不逼迫。

  这样清爽规矩,我们没有。父母兄弟之间耻于谈钱,关系好的时候,血浓于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反目之后,没有凭证,指天发誓者有之,呼天喊地者有之,背信弃义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此时人人都说人性丑恶实际并非如此。人人混沌权利义务概念,没有契约精神,只靠所谓的人情维系利益,到末了利益受损之时即是人情两尽之日。

  但人人都要生活,人人受困于金钱,书里给每个人都交待了财产状况。比如伯纳,莱恩的父亲,他以采集动植物标本为生,被称誉“他从不滥杀他不需要动物,只要得到一只样本,他决不碰其他的了。”这是一条正当的财路,因此,他的儿子,莱恩,他的朋友,明登小姐以及博物馆馆长葛拉斯登贝利教授打算以此为生。当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玛雅也会加入的,不过她还有父母留下的丰厚遗产。

  不正当的财路是卡特先生一家所走的,比方诈骗、欺压、告密,结果当然很惨,坐牢的坐牢,帮佣的帮佣,各偿各债。

  书中最为推崇的一种,是为了理想放弃富贵荣华。莱恩和他爸爸所放弃的,正是多少人趋之若鹜的。其实我特别担心的倒是克洛威斯。当然他是一个胆小单纯好孩子,是莱恩自愿让他顶替过上巨富生活的,所谓“各取所需”,这正是各人所最希望的。想一想此书完结后的未来,如果克洛威斯的养母不小心泄露了他的真实身份,他会何去何从呢?从善的一路想,他退出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回归贫贱。可是我怀疑,从人的本性来讲,在他拥有了这一切之后,能否舍弃?这是个问题,这是个考验人性的大问题。可人性往往经不起考验。

  想到克洛威斯以后要走的路,要保守秘密,要面对的世界,我替他捏一把汗。

  当然,童话只能如此。他讲了真相,却没有人需要真相,从此他心无挂碍快乐地生活下去,这真是好极了。

  书很美,很好看。只是读者如果在世间沾染过久,就配不上这种美好。比如我。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二):勇敢接受命运的捉弄

  勇敢接受命运的捉弄

  麦克•莫波格(英国桂冠作家、《柑橘与柠檬啊》作者

  这本精彩作品仅仅只是提名卡耐基儿童文学奖,真是有些不公平!我们暂且不去理会其他入围和获奖作品。毋庸置疑,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小说,堪称史上最好的、最有趣的、也最激动人心的史诗般的冒险作品之一。这也是一个非凡的文学成就。不过,除了伊娃•伊博森,没人能获此殊荣。

  在此,我最好提前声明,或者说老实交代——对我而言,写下这些对《蝴蝶•天堂•探险记》的溢美之词并不容易。大部分的作者都想探寻自我极具竞争力写作风格,然而,往往又不愿意显山露水。我不敢肯定在这点上我自己是略胜一筹还是尚待追求。但是,我得承认,过去这些年来,伊娃•伊博森的名字和著作,让我十分眼红。这是因为,太多的友人不断和我说起对伊娃•伊博森的作品的钦佩和喜爱我的妻子克莱尔尤其如此。自从她读了《喀山之星》,就从没停止对伊娃•伊博森的赞美

  我觉得克莱尔早就读完了伊娃•伊博森已出版的所有作品,自然而然,她多次鼓励我像她一样。“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翻页,”她告诉我,“而且,她的书绝对不是一般的叫人爱不释手。写得太美了!她对空间把握实在太棒了,以至于让人仿佛置身于19 世纪的维也纳,或者坐在小船上穿行于亚马逊丛林。她书里对人物的刻画,还有对话的描写,也十分吸引

  人,常常让你觉得似乎在哪里见过这些人,知道他们的过去,也听过他们的声音。她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引人入胜。你一定要读读她的书!”

  对伊博森的赞赏之词越来越多,不难想象,到了最后,对读伊博森的书我也越来越抵触。但是,最终我还是读了——好像不去读,显得我多么小肚鸡肠。我的意思是,我不想让克莱尔觉得我对她不断地赞赏伊博森这件事很嫉妒。于是,我读了《蝴蝶•天堂•探险记》。

  我必须承认,克莱尔是对的,她的说法也很实在。这部作品带着作者卓越的广度和雄心,以一百多年前的亚马逊为背景,讲述了痛失双亲的小女孩玛雅,勇敢接受命运的捉弄和折磨的生活及探险故事。玛雅原本生活在伦敦的一所寄宿学校,出于好意,学校决定将她送至遥远的亚马逊丛林,投奔她的远房亲戚。对于这个古板的决定,玛雅更多的是期待能融入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正是她一直渴望却不曾拥有的。对这个浪漫孤独的小女孩来说,美梦似乎即将成真。然而,残酷现实让她的梦一个接着一个破碎

  寻找新家庭的梦想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样的现实令玛雅十分沮丧,不过幸运的是,她遇见了一群难得的挚友,陪着她一起经历这次探险之旅的迂回和曲折。而且,我们也是她的朋友,我们被她的性格深深吸引。我们希望陪着她度过艰难困苦时光,与她一起经历痛苦,也与她一起分享欢乐。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一位多么伟大的作家!她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尝试——用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个体内心的成长历程

  所以现在,你们都知道,对伊博森,我再也不是羡慕与妒忌,而是和很多友人一样,充满了钦佩和喜爱。我也想借此机会表达我的感谢,感谢拥有伊博森的生活,感谢她以作品丰富我们的生活。

  ——麦克•莫波格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三):被囚禁的孤女

  书中有形同被囚禁的孤女,有只愿待在巴西、不愿继承爵位而遭追捕的小爵爷,有看来严峻却充满正义感的女家教,有生意失败个性古怪的孤女远亲,有漂泊困顿的剧团小演员……这些人各有自己的特质,以致形成强烈对比与张力;这些人各有自己的故事,故事间又巧妙地互为牵连,构成一个具有丰富情节与深刻人性的冒险小说。

  相对于光怪陆离的奇幻文学,这些元素形态可说是回归到儿童文学的本质,而这些本质其实更可同时攫获孩子与成人的心,并带给读者真诚感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深沉阅读思考空间。

  本书妙就妙在这里,她把空间留给读者,这样的书读起来有意思。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现完,不给读者留一点空间想象,傻子才都这样的书,我是这么认为的。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四):大人小孩都可阅读

  《蝴蝶•天堂•探险记》作为伊娃•伊博森Eva Ibbotson最经典代表作,每个角色各有特质,以致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张力,也各有自己的故事,故事间又巧妙地互为牵连,构成《蝴蝶•天堂•探险记》这本具有丰富情节与深刻人性的冒险小说,同时攫获了儿童与成人的心,并带给读者真诚的感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而深沉的阅读与思考空间。

  书中内容生动有趣,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孩子读起来也不是很费劲。主人公玛雅是个坚强的女主角无畏险阻地——包括濒于死亡——主导自己的命运。孩子们读了也能增强他们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确实一部很不错的书呦!还没有读完,觉得是很本好书,迫不及待的分享给大家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五):出版人周刊热议

  伊博森又一本精彩的探险故事,书中人物包括可爱的男、女主角和可鄙的坏人,而情节则丰富有趣又环环相扣。1910年时,英国孤儿玛雅,在她的新任家庭教师明登小姐的陪伴下,出发到巴西,要去和她的远房表亲同住。她梦想着去探索亚马逊河岸,并目睹野生植物,可是她那自私的表亲及被宠坏的双胞胎女儿却厌恶户外,且几乎同样地厌恶着玛雅。玛雅觉得自己像个犯人,被迫住在这一家有着“病态的深绿色墙壁屋子里。她的生活变得十分悲惨,但幸好她时常会溜到屋外去,和其他两个与她的命运之线交错的孤儿会面。克洛威斯是个渴望回英国去的旅行剧团演员,而芬恩是个富有的继承人——但他宁可和“印第安人”同住,也不愿被送回英国他祖父企盼他继承的庄园去。当这三个孩子都想逃脱自己的命运时,悬疑的气氛不断地升高。在一系列的巧合和好运的伴随下,三人都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出版人周刊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六):三个孩子的冒险旅程

  《蝴蝶天堂探险记》一部具有丰富情节与深刻人性的冒险小说,同时攫获了儿童与成人的心,并带给读者真诚的感动。

  《蝴蝶•天堂•探险记》就是这样展开一场亚马逊探险。这个发生在南美亚马逊,有丛林,有橡胶商人,有歌剧院……充满了异国风情,且散发着生命力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失去双亲的女孩玛雅,原本生活在英国的寄宿学校,由于监护人找到了她的亲戚,她因而前往巴西去投靠。但是,玛雅怎么也没想到,这亲戚——卡特夫妇和他们的双胞胎女儿——与她想象中的温暖开朗亲切完全相反。他们一家人全是行径古怪又自私自利的怪人,使她在亚马逊的生活几乎陷于可怕的梦魇中!

  幸好,随行家教明登小姐给她的支持与鼓励,使她对生活仍能抱持一贯乐观与希望。同时,她也认识了一些朋友,感受友情的温暖。

  这是一段内心的成长和蜕变,三个孩子的冒险旅程。横跨英国、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关于探险、勇气自由和爱!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七):孩子的成长伴侣,成人的心灵启蒙

  孩子的成长伴侣,成人的心灵启蒙

  ALMOST 冲

  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恐慌往往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一样交织在人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天生注定的宿命般的心灵归宿

  在《蝴蝶•天堂•探险记》中,包括玛雅、芬恩、克洛威斯、碧翠丝和关朵兰无论她们表现的是否如你所愿,都逃不开这一话题

  从一个商业政治发达贵族主义渗透到骨子里但却骨板浮夸的英伦世界,到一个满目阔叶植物、遍布危险却又处处惊喜的未开垦的处女地,这对于像玛雅这样的孩子来说 是成长道路上跨出的十分艰难的一步:到底在亚马逊河的那一端是文明还是野蛮,是绿色地狱还是彩色天堂,全然未知,就像在人生的每个抉择后是对还是错,无法预知一样。

  在进入新环境后,这些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大相径庭

  玛雅作为叙事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继承家庭财富但却单纯的女孩子,在就读于“伦敦最好的学校之一”,拥有着伙伴们和老师的喜爱,但她身上终究散发出孤独和压抑情感,她对自由世界的向往超过了她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玛雅眼中望出去的世界还是平等的,是广阔的,她渴望亚马逊的自由也享受茅草屋里口哨声吹出的《南风吹》,她试图“又一次爬到椅子上,眺望外面的茅屋,将钉在窗上的纱网弄松,然后再拉开窗钩”去看里面的人,她与当地的朋友为友,真诚地交流

  芬恩是一个“不开化”的小孩子,他像是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一尘不沾工业社会的任何气息,毫无保留地秉承着自然所有该有的品质同时完全顺其自然的沿着自已最天然的生长足迹

  而双胞胎姐妹和卡特夫妇就是最现实典型的工业社会代表,在南美的土地上获得自已的富贵,却在心底上是对这块地方充满着敌意的,她们活在自已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有一种无迹可遁的优越感。

  作者借玛雅的这一段旅程的叙述,对其所遇的种种人物的描述像是娓娓到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前方的道路有很多秘密,也埋藏着许多宝藏,究竟我们将要找迎来的是地狱还是天堂,是自由歌声还是枷锁牢笼,许多时候也要靠我们自已去探索去发现,自已去端正对事情眼光,同样的景致,每个人眼中所见却差之万里。

  在读这本书目之前,我一直不屑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肤浅地认为这只是在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陪伴而已。

  然而现在我明白,这并不仅仅是孩子的世界,作者只是聪明地运用了孩子的视角,用最舒缓的语气和最温和的眼光来告诉成年世界的人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如何去享受去接受新事物的决对勇气。对于苦心孤诣囿于工作中的成年人来说,这本书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为我们带来了最清新的空气,是一场透彻心扉的心灵启蒙。

  也借用文中最后那个场景来结束我的感悟: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往何处去?清楚她自己的风向,那就是继续顺流而下,听凭南风吹……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八):南风吹

  南风吹

  匙河

  在亚马逊河上,阳光倏忽间穿透热带雨林的阔叶树;色彩绚烂的鹦鹉在果实累累的枝丫间飞行;一队小水豚在沙洲上嘈杂且笨拙地走着;印第安孩子从木支架上的茅屋里跑出来,站在漂浮的码头上挥手叫唤……1910年,英国孤女玛雅开始了这段神奇的异域之旅。她“需要去感受风吹到脸上的感觉”,她“知道她要上船,以及不断地航行”。然而少年人闯荡新世界的热望是与来自旧世界的偏见并行的。克洛威斯对巴西只是地理上的不适,大人们则是文化上的误解。在卡特先生和英国侦探眼里,印第安人野蛮、吝啬而不诚实……最初,玛雅也曾惧怕想像中那满是水蛭的河流、袭击路人的美洲豹,还怀疑自己会被印第安人拐去当奴隶……这些久远的刻板印象如蟒蛇般蜿蜒的河道或错综的丛林之路,覆盖着人性深处的蒙昧,连涉世未深的孩童也难以绕道而行。

  同样,温文尔雅的英国式乡愁也时时调和“蛮荒之地”上的冒险冲动。从饮食、居所到礼仪、教育,因橡胶而致富的欧洲移民们尽力复制贵族式的闲适与优雅。卡特一家甚至假装他们仍在英国。如果说伊娃•伊博森对成人的这种情结略有嘲讽,对儿童天真而正当的乡愁则稍为体恤。克洛威斯深切地想念在英国玩的板栗游戏、篝火节时扎的人偶、初雪飘落时舌尖尝到的甜美滋味、溜完冰后喝茶吃松饼的惬意……这清新又温存的笔调里隐含着对于晚期帝国的致意。玛雅则杂揉了巴西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情,幻想双胞胎表姐妹穿着白色洋装,腰系彩色丝带,驯养温驯的长鼻浣熊和坐在肩上的卷尾猴,在巨大的莲花丛中划着小船,搭着牛车无畏地穿行丛林,将钢琴的乐声传送到丝绒般的黑夜里……但巴西是巴西,英国是英国,就像棕色的亚马逊河与黑色的尼格罗河,即便汇流,仍保持各自的颜色。作者无意让两种文化自然融合,只镇静地展示各自的样式,让人各选去处。所以克洛威斯代替芬恩,回到英国继承爵位,而玛雅彻底告别伦敦女校附近齐整的树、守规矩的鸽子、平静的泰晤士河……

  芬恩犹如林中的潘神,驾着独木舟,从水草、藤蔓和树丛形成的绿墙后梦幻般向玛雅驶来。他们在漂流中过足了梦想中的生活——乘着小船,在黎明时分醒来,用汽油炉烹煮早餐,看苍鹭和鸬鹚潜水抓鱼;在引擎的噗噗声中走过阴暗的河流……这段航程不仅标志两个孩子在心性上的成长,也喻示儿童探险故事的进展——白人孩子并未承负帝国的职责与荣耀,成为荒岛上的鲁滨逊。芬恩没有拿出爵爷的派头来检视古老的部落,他需要血统上的归属感,并学习山提人丰富的医疗知识;玛雅没有扮演“灌木丛中的天使”(angel in the bush),替遥远的帝国耕耘蛮荒的花园,用“文明”的知识与理念归化土著人,她向他们学习那些狂野又奇特的歌谣。另外,玛雅为山提人对土地的熟稔和敬畏惊叹不已。“他们像对待老友般看待每一棵树和每一条小溪流。他们可以赤脚走过荆棘、沼泽和成堆的叶子。叶子堆里很容易会藏着蛇,可他们就是知道有没有……”她还领悟到,在这儿生活,不必像父亲说的那样“把握时光”,“他们会‘给’你美好的时光”。此时她已摒弃了启程前的无知无畏——“我可以使它(亚马逊丛林)变成天堂,而且我会的!”事实上,你不能把一个地方变成天堂,而只能将自己的心放置入天堂。芬恩也接受了山提人的信念: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条河,你必须顺流而动,不能逆流而行,否则便会浪费气息。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赋予他们的成长开阔通明的质地。当孩子们不再带着东方主义式的猎奇目光和扩张心理来打量异文化,而谦卑地与自然相遇、平等地与土著相互学习时,他们获得的便是审视现存秩序和自由建构自我的双重能力。“儿童的天真视野能够看到一个抹去社会等级和国界限制的世界,在‘清新’和‘直接’中带来一种革新的力量。”(徐兰君)这种不受制于旧世界的视野也表明了童年到成年的发展并非原始到文明的进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无论个体或人类种群的,都各有其锃亮的样貌。

  这“清新”和“直接”的力量也使《蝴蝶•天堂•探险记》在承继经典的同时又有适度的游离。故事的笔调与伯内特的小说极为相似,那安全而甜腻的贵族儿童腔调就是克洛威斯和玛雅摆脱不了的。克洛威斯在巴西巡演的正是伯内特的《小爵爷》,他完美地模仿并最终实现了剧中主人公的命运;玛雅则有着《小公主》里萨拉那甜美的性情和《秘密花园》里玛丽的自然情结。芬恩那对于自然近乎神秘的亲近和体内无限的活力则类似于《秘密花园》里的迪肯。然而,不同于《秘密花园》中那种对于印度的湿热天气和教养方式的反感,故事没有用“女王的花园”(Queen’s Garden)来修剪野性的丛林;芬恩毕竟不是被浪漫主义塑造的自然神,他有他孩子气的缺陷,他更无意从自然回归文明社会,像《秘密花园》里的柯林一样去把握未来的统治权;玛雅也不像玛丽,为了召回柯林的活力而自我牺牲,她跟芬恩的生活平行或交织,相互需要,共同成长。因而,这个写于21世纪的故事因它理性的反思表明这近百年的路并未白走。

  故事也顺应了儿童内在的需要,而不是满足成人对于童年的理想诉求,而这需要两者之间平衡的互动。在这段航程中,同行的成年人因儿童的生机得到了释放。“胡桃钳般硬邦邦”的明登小姐抛却她的矜持,开始在风中追逐美丽的大蝴蝶;教授则抛开年岁的捆绑,到处寻找树懒,还有鱼化石、奇怪的宝石和每隔二十年才开一次花的植物种子。成人也把他们最美好的特质馈赠给了孩子。玛雅的父亲给予她探险的热情;芬恩的父亲留下他那亲近自然的天性,还有种满木薯、玉蜀黍和地瓜的菜园,以及高兴时能走上五海里的小船。当初鼓励芬恩的父亲追寻梦想的明登小姐而今则陪伴玛雅而来。她用博物志般翔实生动的书带给玛雅她渴望的神秘国度;她洞察到心灵封闭的危险,鼓励玛雅去过开阔的生活;她不仅认可野性与自由,也强调知识与理性,为两个孩子计划雨季在马那坞城读书,旱季去河上探险;她理解旅程对于玛雅的意义,认为她不只找到了歌曲和快乐,更找到了自己;她也为玛雅争取到对于“家”的选择权。所以,幸运的孩子们并非孤立地行进于他们生活的航程。众多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但又交织在一起,如同巴西境内那些黑色、棕色和蓝色的河流,最终都汇入丰沛的亚马逊河。

  最后,明登小姐说,“我们‘都’要回家了。”但不像从前的故事,在外面的世界里热烈地历险之后,平静地回到家里,在温暖的炉火旁捧着一杯热茶。玛雅不甘栖息于帝国的花园,而在暂留之后把目光继续投向那隐藏的、未被驯化的异域,那才是他们认可的“家”。她初到马那坞时,曾听到林中茅屋里来自芬恩的口哨声,那是一支英国北方的曲子《南风吹》,歌声在乞求风将乘船远去的人带回来:

  “南风吹,轻轻吹,轻轻吹,

  南风吹,吹向蓝蓝的海上……”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往何处去?玛雅清楚她自己的风向。

  那就继续顺流而下,听凭南风吹。

  豆瓣主页: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37525/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九):热带雨林的奇幻之旅

  在卡特先生和英国侦探眼里,印第安人野蛮、吝啬而不诚实……最初,玛雅也曾惧怕想像中那满是水蛭的河流、袭击路人的美洲豹,还怀疑自己会被印第安人拐去当奴隶……这些久远的刻板印象如蟒蛇般蜿蜒的河道或错综的丛林之路,覆盖着人性深处的蒙昧,连涉世未深的孩童也难以绕道而行。

  故事中顺应了儿童内在的需要,而不是满足成人对于童年的理想诉求,而这需要两者之间平衡的互动。在这段航程中,同行的成年人因儿童的生机得到了释放。“胡桃钳般硬邦邦”的明登小姐抛却她的矜持,开始在风中追逐美丽的大蝴蝶;教授则抛开年岁的捆绑,到处寻找树懒,还有鱼化石、奇怪的宝石和每隔二十年才开一次花的植物种子。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十):顺生命之河徜徉

  提到亚马逊丛林,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是高耸的灌木,常年的雨季,还是张大嘴晒太阳的鳄鱼,不知会从哪里冒出来吸人血的水蛭抑或是蛮横怪异的印第安野人?也许这些就是亚马逊在我们脑海中的初步印象。在《蝴蝶•天堂•探险记》一书中的小主人公玛雅心里,也曾这样想过,但一场奇特的探险之旅却改变了这一切。

  玛雅是英国伦敦的一个普通女孩,父母意外双亡后,成了拥有庞大财产却再也无家可归的孤女。在远房亲戚卡特一家看似善意的邀请下,玛雅和她素未谋面的家教老师明登小姐一起穿越大西洋远赴巴西亚马逊地区加入新的“家”。开始的她满怀期待,一路结识了好朋友克洛威斯(旅行剧团的童星演员),见到了热情挥手的印第安人,挂满红色花朵吊篮的阳台等等,但等待她的似乎并不是这样。卡特一家个性鲜明,墨绿色的船只、墨绿色的平房,没有鲜花,没有宠物,充满了消毒水和铁丝网,与森林隔绝。科特太太天天消毒,科特先生热衷收藏眼珠,双胞胎姐妹与她处处为难,看似灰姑娘的故事似乎在等待王子的解救。而“王子”真的出现了,一个有着贵族血统却在丛林长大的男孩芬恩走进了玛雅的生活,但结局并不是玛雅被解救,而是引出了新的故事。究竟三个孩子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呢?结局又如何?这里就不能剧透啦,总之充满了异域色彩,有关于历史、自由、勇气、成长和爱。

  看完整本书,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宜的生活,你所需要做的是放开身心,勇敢前行,直到某一天你醒来后说的是——“我就在我最想去的地方呢”。这也是玛雅从那个紧张时会咬辫子末梢的小女孩到热衷在船上、在森林里航行,去搜集各种异域歌曲的转变。她在丛林里看到了清澈澄明的神秘之湖,漫天璀璨的星星,如宝石般闪闪发亮的兰花,红色的朱鹭和白色的苍鹭;感受了有烟火香味的“火船”和汽油锅炖豆子的早餐,甚至体验了印第安原始生活。在这些不同的冒险和探寻中,她心灵的伤口逐渐被治愈,尝到自由与新奇,开始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

  故事中玛雅的爸爸曾经告诉玛雅一句拉丁文——“Carpe Diem”(把握当下),这也是电影《死亡诗社》中“船长”基廷的经典台词。这句话激励着电影里的高中少年们追随自己的心中所梦,也一直鼓舞着书中的玛雅。她一度迷失了想珍惜的日子,但在朋友们的爱和丛林探险中,玛雅领悟到有清晰的方向且身心自由的日子不需要去把握,而是学会坦然接受大自然的给予,顺应的轨道会给予你最好的时光。

  她已悄然长大。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当他们成为大人后,往往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需要他们帮助去做选择。但其实不然,孩子有自己的心理认知,和对世界的期待,放手让他们去历练,给予适当的引导,更有助于成长。 伊娃•伊博森在《蝴蝶•天堂•探险记》这部书里则呈现了大人和孩子双方的心路历程。从儿童的视角和心理,让你看到他们内心的对话,相信会引起很多小读者的共鸣。“为什么大人不能了解我们可能知道什么对我们才是最好的呢?”这是芬恩在船上和玛雅说的话,我想也是很多孩子想说的话。幸好,故事中的明登小姐是一位有智慧和坚持的家教教师,在陪伴玛雅经历了丛林生活后,她说道:“危险自然难免,危险无处不在……可是我认为孩子必须过开阔的生活……如果他们内心想要这么做。”她为玛雅争取了回到丛林的机会,也了解这不仅带给了玛雅快乐,也让她找到了自己。

  亲爱的大人们,下次当您再想为孩子做决定的时候,不妨问问他们怎么想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