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全集(第六卷)》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一):请相信爱情吧!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地垂下来,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燎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再那一瞬间把一切全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读到这一段时,我愣了五分钟,内心竟五味杂陈,说不出的唏嘘难受。这段文字,怕是我迄今读的小波所有的小说杂文里最美的一段。记得3年前读《黄金时代》,觉得这篇小说通篇黄色,也无法体会作者的良苦。如今再读,竟生出这诸多的感慨。
陈清扬,这漂亮的高学历女知青,她之前经历过什么,作者没有透露,只留给我们读者去联想。王二,这个地痞流氓北京知青,是小波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以他的视角来叙述的故事。在整段感情里,王二是糊涂的,陈清扬却始终清醒。她觉得她不爱王二,所以在一起的时候,她从来不喊,她所做的只是为了那伟大的友谊。陈清扬只穿着白大褂,连夜奔进深山去找王二的时候,我想那是因为思念,她在想象天地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天是蓝的、草是绿的、花是红的、水是清澈的、风是柔和的、感情是纯真的。她那时的私奔,让我想起另一个私奔的女子红拂,也是那样的一个下午和夜晚,想象天是蓝的、草是绿的、花是红的,一路狂奔。当陈清扬到小茅屋见到王二的时候,我感觉她整个思想都崩蹋了。她为自己建立了理想国度,那个国度里有王二,可是现实的情景却很快打败了她。败了就败了,于是她接受严酷的事实,宽衣解带。
在深山里的日子,陈清扬是矛盾的。有那么一瞬间,她说要给王二生一群孩子,我想她觉得自己在那刻是爱上了这个流氓。王二没有同意,至于后来王二询问陈清扬可不可以为他生一群孩子时,陈清扬拒绝了。我想那时的她确定自己并没有爱上这个痞子流氓,她和他之间只是为了伟大友谊的性爱,除此之外绝无其他。
至于让人动容的那段检讨,正是两人突破阻碍,让陈清扬觉得自己彻底爱上王二了。当我看见这段文字,愣了五分钟之后,傻傻的又把黄金时代重新翻了一遍。那一瞬间,真想拿起电话按下号码打过去说一堆不敢说的话。知青下乡的年代,陈清扬有过丈夫,别人称她为“破鞋”。她不在乎是否是真正的破鞋,人家称她为破鞋,那她就做破鞋。可是当她真正爱上对方的时候,她觉得这是罪孽的,因为她觉得王二根本就不明白她,不了解她,他们不是一个次元的。所以小波说她与任何人都格格不入。
这样的女性在这样的年代爱上这样的男人并且成为此生至爱以至于多年之后仍要去北京再见他一面,让我惊觉:黄金时代请相信爱情吧!虽然真爱总是像小说里说的那样:陈清扬告诉我这件事之后,火车就开走了。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2012年10月23日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二):读书写作
偶然机会从友人那里拿到这两门书(六卷和七卷),后来友人离去,书也没带走,我便细细看起来。
我看过的文学书较少,长于写作,却终归思想匮乏。大概初三的时候,我写文章写得好,语言美,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情怀(现在想想,当初是被人高估了)那时候我曾读到过三毛一句“落叶似舞倦了的蝴蝶”,觉得好美,形容的好贴切。但后来再写落叶,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措辞了,从那以后,我避免看这样的书,想到他们会阻挡我书写的自由。
后来才知道我错了,只是知道的有点晚了,我耽误大好的读书年华。读书和写作是两件重要的事,读书更不能因噎废食。而写作更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事情,若在文字上剑走偏锋,寻找极端,最终也不过是孤芳自赏,自掘坟墓。当然有极个别的例子,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境遇与心境。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后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我给自己在地上画的牢,这个谎言只有我自己肯信,谎言破了,就好像自己赤身裸体走在街上一样,再无存世的理由。
我太金牛了。
说正题。
我很喜欢王小波,除了王小波时不时的扯上一些屙屎屙尿、打嗝放屁的情节,这些让我很反胃。其他的,就是这个碎碎念的王二浪漫的故事了。这些故事让人着迷,让人读了为之动容。
我喜欢王小波书里面的女性,王小波笔下的女性,都那么可爱。敢爱敢恨、生动活泼。我想我最喜欢的应该是她们身上那可贵的勇气。而我缺乏这一份勇气。……
里面的王二太像我认识(确切的说,不算认识)的某人了,可惜不能发图片,累了一天回到家被老爸逼着做数学题,那一段我笑疯了……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三):时代
很少看到写的这么真实的小说,一种病态的时代,一个病态的世界。不过仔细一想,什么是病态,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吗。无缘无故的来到了这个世界,又无缘无故的发生了很多故事。似乎一切都仅仅就是随机事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特定的地点碰到一个特定的人,其实也仅仅是一个随机事件、概率问题。不碰上这个人也会碰上另外的一个。这个世界其实有些无缘无故,有人要捉住其他的人,有人就要跑,有时候可能什么原因也没有,仅仅就是因为无聊。
这几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王二,可能每篇的王二都不一样,但又有可能是一个人,反正都是叫做王二的这么一个人,从头读到尾总体的对王二有了一个认识:个高,人楞,体毛很重,有点不开化的感觉,像是一个来自很遥远过去的与世隔绝的人,但是又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听从命运的安排,很淡定地看待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有自己一套很有意思的逻辑。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运转着。
生活要一天一天的过,静静等待着生命的结束,如果不满意,可以从窗户飞身而下,壮烈而精彩,但大多数人还是在等待着,走在人群当中忙忙碌碌似乎要去完成一件什么事情,取得一件什么结果才算这一生无憾,生前似乎也在做着相同的事情,不过那个时候很单纯,仅仅为了生存,现在走在人海当中又为了什么呢?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四):我读王小波
我读王小波,从一本杂文集开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很多王小波思想,比如说他对小说艺术的看法,对杂文的看法,为什么写作,还有一些他自己的小哲学,他就像是邻居家异常喜欢碎碎念的大叔,一遍遍在你跟前念叨他活了这些年悟出的道理,盼着能帮你明白些什么,没有文采和曲折,那些话来来回回,你甚至有时候会觉得繁琐,但是细细听下去就会在某个细枝末节处有种醍醐灌顶的顿悟。
他写杂文的动机不是出于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而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在《我的精神家园》那本杂文自选集的序言中他说:“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马上我就要说到,这些傻子也不见得真的傻,但喊出来的都是傻话。……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 真,是小波的杂文里最珍贵的东西,在沉默的大多数人里,也许有人比他更会写,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们失了声,不愿意或者不会表达了,所以愿意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一些真事的王小波杂文,显得弥足珍贵。
王小波说得好:“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 他写了好些文章,说了好多实话,也因此造福了许多因为读他的文章而受益的人,所以我想,王小波先生在生活这件事情上面是一个胜利者。
关于王小波小说的精髓,在《<怀疑三部曲>总序》一文里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论述。他说,根据推己及人的方法,他得出了三大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智慧。第二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异性。第三个假设是:凡人都喜欢有趣。所以我认为王小波的小说中心就是三个字,智趣性,这也是他终生追求的东西。我开始找他的小说,从最有名的黄金时代开始读,这应该算是我所读的王小波作品中最轻松的一本小说,篇幅不长,情节简单,有趣有性也有智慧。其实如果想了解小波的智趣性,看他的三部作品足够,就是怀疑三部曲:《寻找无双》、《红拂夜奔》、《革命时期的爱情》。
三部曲里面我最喜欢的是红拂夜奔,够荒诞、够有趣,一边看得时候一边就在纳闷儿,这个王小波脑子里到底都在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其中的一些个情节简直是天马行空,荒唐的完全违背常理。比如说虬髯公当了扶桑的国王,活了两百岁然后变成一堆没有骨头的烂泥,整天在天上飘啊飘的还会突然跑到普通百姓家的画里监督人家有没有守规矩;洛阳城的街道上都是脏兮兮的烂泥,李靖要踩着高跷一样的棍子行走,然后还下面什么都没穿的当流氓;李靖因为害死了洛阳城很多人,就整日的被衙役看守,每次被他逃掉这些看守他的人就得被砍了头挂在城墙上示众,然后头头又会接着派翻了一倍的人数看守他,最后一次足足杀了128人搞得没地方挂人头;印象最深也最有意思的情节是李靖死了之后红拂要殉情,然后先是向皇上申请,走了各种程序之后终于得到批准,红拂这样的贵妇殉情就成了件国家大事,又复杂又麻烦,为了上吊死的好看,还要事先进行各种惨绝人寰的准备工作,什么饿肚子、灌肠、洗胃、倒挂之类,还没死就给折磨的够呛,然后到上吊那天还一下子死不了,得挂着慢慢磨着,直到眼睛里冒了九颗星星,耳朵里都是吵闹声才算是真正的死成了。这段情节简直荒唐的一塌糊涂了,看的人哭笑不得,要是死真是件这么麻烦的事情,估计就没人敢寻死了。最讽刺的是,红拂经历了死前死中的种种折腾之后,竟然还是没有死成功,被救到妓院里当了妓女。由此王小波得出了结论:生活原本只要有些指望就够了,但是其实根本就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五):带走的小波~
闲来无事,重读黄金年代,又被感动了。
有的人问过,最喜欢王小波小说里哪个女性人物,我在红线和陈清扬中徘徊着。最后面对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还是给出了答案——陈清扬,传说中的破鞋。至于原因,也没有。
贯穿全文的是王二这个流氓的那一句“伟大的友谊”,从最初的实践,到最后的觉醒,我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讽刺,又让人忍不住发笑。我在想,在荒谬的年代如果存在纯真的爱情会是怎样,是否像破鞋与流氓结合一样遭人唾弃,但答案是不会!陈清扬不承认自己是破鞋,因为她没有做任何带有破鞋性质的事情,但是人们偏偏说她是破鞋,等到她与王二实践“友谊”之后,反而没有人再去说她。那时候的领导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破鞋”成为破鞋,这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两个孤独的人在实践伟大的友谊的同时,不断地写认罪材料,这样可以免除很多皮肉之苦,他们也成为了领导的“御用罪人”,一旦有上级来视察工作,大家心有灵犀地想到了这样的两个人。过去已成为过去,多说也无用。
再说王二在山坡上亲吻陈清扬肚子的那一次,女人动心了,整个天空都变蓝了,并渗透着蓝色的薄雾。王二喜欢用“蓝”这个字,让我感觉,两个丑陋的人因为色彩的变换也变得很美。相爱了吧!但是最后两个人都没有说出那个字,是破鞋害怕流氓的不羁,还是王二担心陈清扬的清高。做肉体的交流,却怎么也走不进对方的心灵,因为“友谊”相识,也因为“友谊”止步。这该是很悲哀的吧。故事最后,全世界都知道破鞋爱流氓,唯独王二不知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让王二知道了陈清扬的心声,会在很多年以后的相遇时,再次实践“伟大的友谊”吗!如果,王二那时候很不要脸地说句——这不是友谊了,这是爱情了,陈清扬会做最后一次的认罪材料吗!我想他们不会怪罪对方的,想想啊!那个年代,有多少事情身不由己!张爱玲不是对胡兰成说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只是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惋惜,因为在黄金年代,没有收获爱情。
王二提出了很多假设,却无法料到最后的结局~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六):怀念小波(一)初识小波少年时
19岁的时候,我还在小县城念高三,成绩三流,正考虑考不取大学,去哪里复读。一个下雨天,有一个书贩子在校门口摆了一个小摊子,用油布罩着,摊着好多本书,我花十块钱买了两本,一本是小波的《黄金时代》,还有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实印刷质量都不算糟糕,除了偶有几个错字,到也没有什么看不清的地方,基本不影响阅读。其实,谁都知道那是盗版书,也实在是囊中羞涩,要知道,那时候的十块钱几乎是我三天的伙食,是伙食重要还是盗版书重要?我做出了一个假惺惺的人生选择,放弃正版,买盗版,正版价格对我来说,近乎天价,小波原谅我吧。
当然,一切都是值得的,两本书都好看(插嘴,关于《文化苦旅》,客观得说,我当时真喜欢,我还曾用正楷将废墟那篇抄了几遍,后来朱大可先生说他是涂着口红游荡文坛),尤其是小说《黄金时代》,因为里头写了很多和性相关的东西,真稀奇!我看得是真津津有味,这也能理解,19岁的年龄对性特好奇,想着法儿寻找刺激的文字看,哪怕瞅见一张关于如何隆胸,怎样治疗阳痿的实例广告,都能看出感觉来。加上,那时候我不住校,学校坐落在一个小沙渚上,没有学生宿舍,所有的学生都在校外,几个人合伙租一屋子,所以根本不需要钻进被窝,打个手电筒奋战,父母不在身边,根本没谁管着,真是自由啊!只是,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还不小。第二年,我果真去复读了。都是亲爱的小波闹的,不过我不怪小波,我很感谢他,至少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王二。
当然,小说里面的性内容只是小波的幌子,他自己也说只有在非性的年代,性才会成话题,诚如在饥饿时期,吃才会显得很重要。小波自然是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写那个时代人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态。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王二。这真不稀奇,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刻画出来。
小波在杂文里多次提到,他对小说艺术的理解,但虽然只言片语,不是很系统,如今看来依然很有见地。小波最喜欢的小说应该是杜拉斯的《情人》,虽然还有如君特•格拉斯、卡尔维诺、卡夫卡等都是他钟意的作家,但小波数次提到《情人》,并认为这本小说无比精致,开创了当代小说的写作模式。
虽然小波自己也写了很多有趣的小说,还塑造了一个有趣的阳具很大的王二。我不是文学史专家,不知道小波的小说在文学史中会被如何地位。当然,对很多自称为小波门下走狗的粉丝来说,估计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谁稀罕。那小波的小说和他的小说见解,如今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现在小波人去楼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习惯人走茶凉的地方,不知道还有谁在乎这些。说实话,对那些小波门下走狗,我都充满了怀疑。因为我在书店里,不止一次地看见了许多本以此为噱头的书籍,摆在书柜上卖,而翻开来看,恕我眼拙,真看不出哪里有小波的影子,就连他的招牌招数——黑色幽默,都弄成了无厘头或者本山大叔式的搞笑耍贫。
我似乎有点火气,这是不应该的,可是我不会黑色幽默术,只好硬来说两句,画虎不成反类犬还是好的,至少还像猫,最糟糕的是什么也不像,那才够呛。离题了,还是再来说小波的小说观点吧!在一篇名为《小说的艺术》杂文中,小波坦诚自己对小说阅读有一种特殊的爱好,不是阅读其他类型作品所能满足的。因为爱读,才开始试着自己学习着写,可以说《黄金时代》就是试验品。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七):我与王小波的相遇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传说中的2012年了,记得去年看电影《2012》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明年真的发生电影中的事情,那我也不奢望能够登上救命的飞船,只希望能够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平静地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2011年的结尾和2012年的开始我是在阅读王小波文集的过程中度过的,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的阅读,要谈到首次与王小波的相遇,那还得将时间拉回到我的高一时代。
我的整个高中时代是一个人在县城里度过的艰苦卓绝而又精彩万分的三年,这些精彩中,王小波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还记得一次上晚自习的时候,我在学校门口的路边看到有人在叫卖一批盗版书籍,其中有多各式各样的文集,10元一本。当时虽然很多人我都不熟悉,但是在潜意识里我认为凡是能出文集的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当时我随手就挑了两本书《余秋雨文集》和《王小波文集》。余秋雨这个人当时很红,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正引领着一股阅读浪潮。而王小波这个名字我当时一点都不熟悉,此刻回想起当时我购买的理由,只有一条——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有趣。“小波”,能叫“小波”的人应该是个很可爱的人。
买回王小波文集后,打开一看,顿时就被第一篇小说给怔住了,这篇小说就是大名鼎鼎的《黄金时代》。我当时就在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那些苦痛荒诞的事情居然还可以写得如此有趣。当然,我不能否认,这篇小说吸引我的要素之一是那些大胆的黄色描写。虽然那时的我还迷迷糊糊,但是我本能地认为这不是一篇普普通通的黄色小说,这小说里面的黄色描写似乎蕴含着某些更为深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缺乏阅历的我所无法理解的。王小波写起“性”来十分理直气壮,就好像人要吃饭睡觉一样,正如当时那本盗版文集的序言上所说的:小波的性描写是一剂解毒剂。于是,在我思想最为活跃迷茫的时候,王小波给我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他将“自由主义”的种子播散到了我的心中。
那本盗版书籍早就不知所终了,但是王小波这个名字就像一条神秘的咒语,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时不时地浮现出来。每当我感觉生活十分无聊乏味的时候,我就在想要是王小波的话就绝不会无聊,他肯定会有很多消遣时光的手段。此后我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然后到现在的工作。这段时间里,虽然接触书籍的机会更为多了,但是我始终没有去借小波的书来读。因为我始终认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他的小说。是的,我总是认为自己还没有资格去再次读他,因为第一次读他的感觉是那么的印象深刻,使得我一看到他的书总是诚惶诚恐。但王小波和我的缘分一直存在着,这种缘分让我在工作之后再次接触到这个人的书。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接触到的是他的全集,而且是十卷本的正版书。这次相遇的起因是我的科长导致的。他是个小说迷,也很喜欢王小波。刚好他最近在当当网上订购了一套王小波全集,他自己又没有时间看,于是就便宜了我,让我捷足先登了。
我这次阅读王小波的顺序仍然是从《黄金时代》这篇小说开始,再次阅读它有着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想这一次我是真的读懂了,小波用他的轻松语气描述着一个残酷荒诞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行为错乱,甚至不敢去做那些天经地义的事情,比如说谈恋爱,比如说“性”。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王小波是想用自然的性描写来对抗那样的荒诞和专制时代,这一点和《1984》简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次阅读王小波的感受是复杂的,他让我对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感到一丝悲凉。我堂堂五千年的华夏中国,居然还会有那么荒诞落后的时代。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也是有理智的人类的悲剧。
在2012年的开始能够全方位地阅读王小波,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比我当研究生的时候整天阅读枯燥无聊的学术书籍要好得多。至少在有闲暇和闲情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方面,我认为自己在跳出学校去工作这件事上是做对了。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还在犹豫着是不是再读个博士,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真的很害怕离开学校。在这一点上有《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为证,其中有一位老人因为在监狱里呆了大半辈子,一旦等到自己刑满释放的时候因为没办法再去适应外面的社会居然选择了自杀。我选择了离开学校,也就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我想作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的王小波,应该也会认同我的选择。因为这份勇气,我得感谢王小波。有人说,多一个人读《1984》,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句话用在王小波身上同样适合。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八):再读之感
黄金年代
那是我们的黄金年代!全文中描述着荒诞的生活, 文中提到了多次存在与不存在、真实与不真实而且都发生了。所以活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许最后的那份检讨算是对他们时代的见证,总有些“真实的事情“发生了。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地垂下来,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燎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再那一瞬间把一切全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读后感(九):无法解决的问题~
闲来无事,重读黄金年代,又被感动了。
有的人问过,最喜欢王小波小说里哪个女性人物,我在红线和陈清扬中徘徊着。最后面对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还是给出了答案——陈清扬,传说中的破鞋。至于原因,也没有。
贯穿全文的是王二这个流氓的那一句“伟大的友谊”,从最初的实践,到最后的觉醒,我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很讽刺,又让人忍不住发笑。我在想,在荒谬的年代如果存在纯真的爱情会是怎样,是否像破鞋与流氓结合一样遭人唾弃,但答案是不会!陈清扬不承认自己是破鞋,因为她没有做任何带有破鞋性质的事情,但是人们偏偏说她是破鞋,等到她与王二实践“友谊”之后,反而没有人再去说她。那时候的领导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破鞋”成为破鞋,这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两个孤独的人在实践伟大的友谊的同时,不断地写认罪材料,这样可以免除很多皮肉之苦,他们也成为了领导的“御用罪人”,一旦有上级来视察工作,大家心有灵犀地想到了这样的两个人。过去已成为过去,多说也无用。
再说王二在山坡上亲吻陈清扬肚子的那一次,女人动心了,整个天空都变蓝了,并渗透着蓝色的薄雾。王二喜欢用“蓝”这个字,让我感觉,两个丑陋的人因为色彩的变换也变得很美。相爱了吧!但是最后两个人都没有说出那个字,是破鞋害怕流氓的不羁,还是王二担心陈清扬的清高。做肉体的交流,却怎么也走不进对方的心灵,因为“友谊”相识,也因为“友谊”止步。这该是很悲哀的吧。故事最后,全世界都知道破鞋爱流氓,唯独王二不知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让王二知道了陈清扬的心声,会在很多年以后的相遇时,再次实践“伟大的友谊”吗!如果,王二那时候很不要脸地说句——这不是友谊了,这是爱情了,陈清扬会做最后一次的认罪材料吗!我想他们不会怪罪对方的,想想啊!那个年代,有多少事情身不由己!张爱玲不是对胡兰成说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只是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惋惜,因为在黄金年代,没有收获爱情。
王二提出了很多假设,却无法料到最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