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西宫》是一本由王小波 / 李银河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宫·西宫》读后感(一):一个和书并没有多少关系的杂述QAQ
“爱情最美好之处,是它可以永远回味。”
一直有人开玩笑似的说,你觉得自己不是同性恋,只不过因为你还没有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对的人。
初中时觉得同性恋是小说里的存在。高一时一个朋友说她曾经跟同性恋在一起过,从此她的肢体触碰我都尽量躲避。后来发现,高中大家公认的两个美女,最终都和女生在一起了。
也说不清楚她们到底是因为对身边的男性失望了,还是就是遇到了那个对的人。不管怎么样现在的自己也只能默默地祝福他们。
以前的不懂事,对于身边同性恋的躲避现在想来有种说不出的愧疚。
慢慢长大,越来越觉得性向这种东西真的不是你自己能够决定的。就像爱情里其实根本没有谁对谁错,那么凭什么你喜欢异性是对而我喜欢同性是错呢。
不能说理解同性恋,不知道他们希望别人怎么看待他们。偶尔也会意淫男男和百合,没错我就是那种传说中的腐女。
说实话真的不知道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他们,但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我能做的,只有尊重。
唯愿你们一切安好。
《东宫·西宫》读后感(二):找到另一个我——阿兰
总觉得它写的是那么能触动我
一样的是如此,遇见了性感美丽的人,就像是遇见了一泓清泉,此时的我相信是美丽的,因为想被爱
爱情,就是享受着这样一种彼此的呼吸,喜悦,爱情求的不是地老天荒,婚姻家庭,首先是那种真正自由的爱
同性恋者属洋流中的冰山,还有比这更美的比喻吗
无可避免的,天生冰山就要淡淡的爱海流,爱风,并且在偶然接触时,全心全意的爱另一座冰山
自由,
我想没有什么比自由对于同性恋者来的重要了
没有了自由,就没有了任何,就没有了爱,就没有了生命,无爱的活着,为了牵绊,倒不如死来的幸运。。。
自由的无私着,似乎又是极度的自私——若是爱了便义无反顾,这不是无私,是自私,这里的自由权全是自己在掌握着。。。所以这爱来的彻底,这爱来的撕心裂肺,这爱来的充满了美与艺术。。。我们的爱本就是为了美和真正的快乐而来,自然在来临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好好享受投入一番爱中
爱情啊,总是要双方尤其是自己全心投入的事,它才会美好令人怀念回味
冰山与冰山的偶遇总是这么不易,相遇是全心投入,离别后才会久久回味
《东宫·西宫》读后感(三):《东宫西宫》
阿兰,gay ,怎么天生不是女人,滥交,有受虐倾向,公共汽车,后来也和女同学公共汽车结了婚。作家。
小史,我觉得他是个深柜,警察。最后爱上了阿兰。
小史收到了阿兰送给他的书:献给我的爱人
女贼,衙役,刽子手!
衙役抓住了女贼,将她据为己有,这也是女贼自己的期望!在一片树林里,他把她强奸了。
女贼被押上了囚车,爱上了车上的刽子手,献上了自己的头。
衙役把女贼关在了牢房里,把她锁在墙上。双手被约束,双腿也是敞开的。他可以随时占有她。等待下一次强暴。
衙役许久没有来牢房,女贼出了门。倒在了门外,衙役回来时发现了。再也不能摆脱对她的爱。注定的。用铁链把她锁在柱子上。占有她。
女贼围绕着柱子生活,白天等他回来,打扮自己,等待被他占有。
《东宫·西宫》读后感(四):《东宫·西宫》评论-2分
男同性恋话题,书是出版于2006年7月,王小波十年前就将这个话题研究的如此透彻了。近来连续看了王小波的两本书,《东宫·西宫》和《黑铁时代》,之前还看过《黄金时代》,随着对他作品阅读数量的增加,对于王小波的印象也越来越好,先前只觉得他幽默有趣,现如今品味起来,王小波应该是诸多作家中,最具有艺术气息的一位,作品前卫且极具先锋意识,在文学的世界里,需要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
东宫和西宫,是北京的两个条件较好的公厕,曾是男同性恋的活动中心。
书中开场引用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数据,数据过于夸大,结合实际身边的状况,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数据的参考价值不大。书的主体部分都是引用实例,属于资料的整理,这些故事稍显雷同,如果能减掉适当的字数,会更加精炼。
他们的世界确实存在,虽然社会中多数人对他们视而不见。从这些故事中,的确增长了见识,是我先前所没有想象到的,我也确实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中的奥妙和深度,只当看热闹。
书中所表述的事态之严重结果,值得重视,也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算是种提醒,谨防我们的下一代出现类似的情况。提早关注,在生活的细节里各位家长需有防范意识。
《东宫·西宫》读后感(五):你好哇,王小波
《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一路读来,我发现我真喜欢王小波。为他耍小聪明般的“大白话”和“臭贫嘴”。这次买了他的《东宫·西宫》。是一个电影的本子,获得过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大奖。我在很早的时候看过张元导演的这个电影,一直对同性恋这个题材有那么点好奇。这本书,还真是解答了我关于这些好奇的疑问。
书的前半部,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研究成果《他们的世界》。小波果然还是小波,学术的语言里还是能读出他独有的“耍小聪明”劲儿,让人忍俊不禁啊,除了语言,关键是这内容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男同志”这类人群;后半部是剧本《东宫·西宫》,跟电影不是一回事,我亲爱的王二说了:“乐趣就在思维当中,与结果无关。”,存在于我想象中的画面,远比张元表现的映像丰富多了。
《东宫·西宫》读后感(六):2016/05/08
公园里却不是这样,那里所有的爱情都没有理由,而且总是被原谅,因而也就不成其为爱情。
看到这想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同性恋跟异性恋都是少数人,多的是生殖恋。
身为一个人,就要像身为一座冰山一样,爱河流,爱风,然后在遇上的时候,全心全意地爱另一座冰山。
文里的贱指代的是不合群,受排斥。阿兰因为对性,对爱,对美的强烈追求,所以被这个性压抑的社会所排斥,所惩罚。因此,在他眼里,爱情就是一种惩罚。
有些评论里说贱是爱人的一种表现,可是公交汽车一出场就被贴上了贱的标签。当一个人不合群时,所有人都会理所当然可以对其表示鄙视,人是最会欺软怕硬的。而他们不会明说,是因为你和我们不一样,是因为你比我们更敢说敢做,才鄙视你。他们要给自己的鄙视找一个高贵的借口,贱,这就是你本身的问题了,我鄙视你,是因为你本身站在低洼。
「你可以说我贱,但不能说我的爱贱。」因为无论如何,当一个人以全心全意捧上自己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爱时,是不是同性恋,被不被人接纳都不重要了,至少这份爱是无差别的。
为什么阿兰会爱警察?大概因为,处于孤立状态的边缘人,在最开始都渴望被惩罚,更多的是惩罚背后的含义,被主流社会所接纳。有所惩戒,说明还没有彻底被抛弃。然而,慢慢却变成对于惩戒本身的畸恋。
而小史,虽然身为主流社会的施刑者,却在心底偷偷爱慕受刑者的受暴虐的美,这也是他唾弃自身,不能接受的一点。最后却在阿兰的循循善诱下,接纳并包容了自身的不堪。
当你想爱的时候,你就是个男的。当你想承受爱的时候,你就是个女的。在这句话面前,性别,性向,就像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更多的不是同性恋的故事,而是一个背离了人群的人如何孤独地走自己的路的故事。如果不能被认可,那就不要认可好了,就走在一个人的路上,看山看水,尽情爱那与之同行的人。
生为冰山,就该淡淡地爱海流、爱风,并且在偶然接触时,全心全意地爱另一块冰山。
「他当然记得这些人,还有绝望。这就如经过一个站满了人的长廊,站在你面前的人一声不吭地闪开了,一切议论都来自身后。这就如赤身睡在底下爬满了臭虫的被单上。这是来自身后的绝望。」没有人会挡住你前行的道路,而永永远远你只是一个人罢了。所有的人都在身后,而你是那唯一独自前行的那个。就像曾经看一个演唱会,唱至高潮处,一个女子独身从舞台角落缓缓起舞。看到的一刹那,顿时抑制不住地心疼,好像自身的孤独与寂寞都有了冗长的回音一般。
《东宫·西宫》读后感(七):20年前,关于他们
“我一点也不怪国内国外的记者一再对我提问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搞这个研究?我猜,他们想听到的是“我是个同性恋”或者“我想帮助同性恋”之类的回答,可我让他们失望了,我的回答总是:我觉得这是社会研究的一个好题目。我说的是真话。我只是觉得同性恋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是我做研究的必要条件。”
——李银河
作为中国第一本男同研究学术专著,本书写作应该完成于90年代初。去年,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出版,内容扩充了十多万字。我依然选择购入这本《东宫西宫》,是为着著者后面列出的两个名字。它让我感觉像是独特的纪念版。
读的第一本李银河著作是《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也是我最初接触的社会学研究读物。
当时还不知道李银河就是王小波的太太。
差不多同时接触到王小波的文字,诧异于书中的SM气味,衙役和女贼的故事翻来覆去;穿着黑皮衣拿着小手枪的女警察爱上了“我舅舅”;小史跟阿兰更像是猫鼠游戏……
当时还不知道王小波就是李银河的另一半。
有天猛然发现才恍然大悟。
再看到李银河做的虐恋研究就能会心一笑,或许是社会调查带来了文学灵感,又或者是文字创造的那个微妙世界激发了好奇心。彷如一种默契。
王小波的参与让这些调查报告少了点严肃和冰冷,多了些王氏幽默。许多地方你甚至可以分清哪些出自李银河哪些则是王的手笔。比如一段访谈问及同性恋在阅报栏碰头的方式,读罢真让人忍俊不禁。
“我:我提个问题,假如我也去看报,他们也会来挤我吗?
J:你别把问题说得那么绝对,同性恋之间的试探是一步一步的。打个比方,在公共场所,有人踩了你一脚,你怎么办?
我:‘喂,硌不硌呀!’或者‘哥们儿!该减肥了!’怎么样?
J:不怎么样。别人踩一下,可能是信号。你可以看他一眼,要是喜欢,就嫣然一笑,不喜欢就走你的,说那么多难听的干嘛?像你这么生性的,也没人来踩你挤你。
我:那我就放心了。”
真是典型的“王二”口气!这里也可以看出作为研究者的好奇心,这不仅仅是其最初的出发点也是本书写作的特点。愿意去了解深入的、社会学者的好奇心,谁说不是一种最大的诚意呢?
本书的调查是在1989——1991年间进行的,样本共计49人。从样本数量讲,根本无法与西方的相关调查研究相比。细心的读者甚至可以轻易看出有些章节所摘取的内容是来自同一位调查对象的。但是作为中国的“第一本”,其意义不可言喻。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学调研,其所具有的历时性也决定了它的史料价值。例如一些同性恋者曾被判为鸡奸犯,或按照流氓罪判劳教或拘留。一些活动场所经常被警方查抄等等。这些情况如今大概已经不大会发生了。但正是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才能显示出小说《东宫西宫》和张元同名电影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然而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20年,调查所涉及的一些情况已经改变,同时又有新的情况产生。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一些当时由有限样本调查得出的推论也可能会有所局限。
比如从问卷数据看,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中GANG交所占的比例很小。但这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对鸡奸罪的恐惧心理使许多调查对象隐瞒实情,也可能是由于活动场所的条件限制(比如没有浴室)所致。那么根据现在的情况,这一调查结果会不会有所改变?
又如,调查提到的“境遇性同性恋”(即由于生活在单性环境中导致无异性恋机会,而以同性恋替代)是否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更加开放而减少?
再如,据研究者观察,同性恋群体中只有极少数人固定扮演主动或被动角色,多数人是互换角色。那么如今人人皆知的“1”、“0”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与网络这一新兴交往方式有关吗?
说到这里,我认为,这20年间最大的新变化应该是网络的兴起和耽美文化的传入。
许多新问题由此产生:网络的兴起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同性恋活动的方式和场所?耽美文化的传入是否带来同性恋的低龄化问题?耽美究竟是促使人们正视亚文化的一股力量还是误导青少年的不良因子?其影响是仅限于虚拟世界还是已经渗入现实生活?在李银河的调查中谈到“入道方式”问题,证明“发展新人”(即如今的“掰弯”)并不是新鲜话题。那么比起20年前,如今“被发展”的比例是否增大?这种增大与网络耽美文化有多大相关性?
这些或许都是社会工作者应当关注的。
20年过去了,随着社会开放度和宽容度的增大,同性恋的生存空间是否有所扩大我不敢妄言。但显然,他们所面临的法律、婚姻、家庭问题仍很少得到改变。这在全世界皆是如此。他们仍处于半地下的状态,比起人们最初嫌恶的眼光或视而不见的态度,如今一些人带有猎奇和窥视心理的所谓“接纳”实在算不上进步。正如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运动,同性恋的权利运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对于同性恋问题的关注,不仅是好奇心使然,更是源于其作为远离意识形态中心的边缘文化的艰难处境。
在本书中,作者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性关系列出,分为四种:婚内以生育为目的的性关系;婚内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关系;婚外性关系;同性恋性关系。作者认为,重大与否是生育可能性的同义语,正当与否则是结婚与否的同义语。故第一种性关系是既正当且重大的;第二种是正当但不重大的;婚外关系不正当然而重大;同性恋性关系既不正当也不重大。但由于不会导致生育,同性恋对婚姻的亵渎不大于婚外恋对婚姻的亵渎。
“生殖中心主义”统治人类社会的时间极为漫长,这一问题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学科,笔者目前尚无法给出透彻的论述。但是跳开这一话题,我想说,作为多数的人群总是有意无意地遮蔽或漠视少数族群,或冠以“反社会反自然”的名号,以俯瞰的视角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或以危言耸听的“少数统治假设”制造舆论,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同性恋问题仅是冰山一角。
写到这里想起电影《米尔克》里同性恋政治家米尔克的独白:“我请求运动继续,因为这无关个人利益、无关名望、无关权力,而是关于我们少数族群,不只同志,还有黑人、亚裔、老人、残疾人、少数族群。”
正如李银河所说“社会学就是关注一些小问题”,“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平等。
在本书的序言结尾,作者写道,“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反意识形态中心主义原则和善良原则是我们研究同性恋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尽管已经过去20年,“善良”二字依旧掷地有声,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眼界、勇气和智慧仍令人肃然起敬。
《东宫·西宫》读后感(八):让人迷乱的故事
王小波习惯于将幻境和真实纠缠在一起讲述.
同样是描述场景和感受,
优美的文字能把人一下子抓入情绪中,
美感从舌根一丝丝流出来.
十几年前王小波写下这个故事时,
可能没有料到十几年后社会对同性恋的开明程度已经很高.
阿兰需要偷偷摸摸去公园接头
现在连圈外人都知道北京哪哪是同性恋公园.
lt;东宫.西宫>剧本,<东宫.西宫>话剧本还有名为<似水柔情>的小说本,
传承了这个故事的血脉,
迷乱的,阴沉的.
第一遍读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遍读
我对王小波对人性和感情的洞察力赞叹
第三遍读
仍然没有理清楚各个象征背后的暗喻.
不能完全读懂
所以这个故事让我迷乱.
呵呵.
这个评论不错,写出了我感觉到却没能清晰表达的一些东西: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34544/
quot;每个人心中藏有的,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和不承认的欲念。人可以在自己觉得不齿的事情中获得快感,或者说,越堕落越快乐,甚至主动去追求一种罪恶感。"
《东宫·西宫》读后感(九):自记
读过的最好的男同性恋小说。
这本书不像孽子等,不适合拍成电影,就是几个情景反复出现,每一次有些发展有些补充,每一次都与前一次相似,每一次又都不同,就在似是而非中,时间与空间交错,讲完了一个绵延的故事。
王小波在书中正面提到男同性交方式,但不让人(异性恋)淫秽,也提到了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爱情,但并不让人觉得腻味,王小波把这些处理地都很清新。
一个古代的威武雄壮、八尺高、紫须髯的将军或者衙役,他在城墙下抓住了美丽女贼,就用铁链锁住她,然后牵回家,并且"使用"。这个故事反复穿插出现,每一次都被赋予更深的意义。
小波对同性恋的探究,挺深入,提到同性恋的性交方式,但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性交方式作为一片样本区域,然后一铲子一铲子向下挖掘,挖掘出了阿兰因童年对强奸、奸淫的恐惧导致了对同性的渴慕,以及在小学教师和画家相处中,同性恋倾向的发展,小史称之为“贱”的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借小史的遭遇写出了同性恋在社会上的的困境。
阿兰娶了公共汽车,以公共汽车作为私家车,真的很威风
衙役使用女贼的那段,真把我看硬了
《东宫·西宫》读后感(十):《东宫 西宫》读书笔记
今天整理书的时候发现好多书看过还没到一年就几乎忘了内容,于是我决定开始写书评,以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记得当初每一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触,当然,文笔实在不行,难以勉强算为书评,就把它当做读书笔记好了。
要说是什么触发我来写《东宫 西宫》的读书笔记,我想除了今天的发现以外,也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本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同性恋题材我大概是前年才开始涉及的,看得不算多,前一阵子在知乎上面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我还并不知道是王二写的。开学去图书馆闲逛,无意间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书,随手捡起来看,这个故事有小说《柔情似水》,有舞台剧本,还有电影剧本。
其实说实话我觉得王二这个故事还可以做得更好,尽管对于我来说明暗线已经处理得相当的不错,插叙也尽善尽美。但我始终还是觉得有缺憾,却又说不出来到底有什么缺憾。
第一部接触到的同性恋题材小说是严歌苓的《也是亚当也是夏娃》,在之前我对同性恋这个群体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宽容,《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对同性恋的直接描写也几乎没有,甚至那个男同性恋的恋人一次面也没有露过,可就是通过其中那个温柔的男性,我对这个群体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严歌苓比起来,王二当然是幽默的,可是这本《东宫 西宫》中阿兰和小史的爱情中透出的幽默却是一种黑色冷嘲笑,我想这也许和整个社会风气有关吧。
不过里面倒是有一句话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去理解这一人群的心理状态。阿兰说:你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不重要,当你想爱的时候,你就是男的。当你想要承受爱的时候,你就是女的。
2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