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10篇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35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一):张爱玲二三事

  

01

高中曾经读过张爱玲的几本小说,如《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半生缘》等等,但现在大多都不记得内容了。对她的文字,唯一能背诵下来的便是那一段关于缘份名句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对她的生平往事,除了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也知之不多。一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得上张爱玲传记的书,《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让我对张爱玲有了几分了解

  之所以说《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算得上张爱玲的传记,而不是真正的传记,是因为本书的写作视角与文字风格,与严肃端正的人物传记大相径庭。本书的作者白落梅,是 一个带着梅花气息女子,端雅天然,安静无争。其散文在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播出四十余篇,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她开创了“唯美传记”这一全新畅销书领域,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

02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在上海出生。真正细究起来,张爱玲身世显赫,十足的豪门之后。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生母黄素琼,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但是,随着清朝的覆灭,这个大家族地位权力也犹如滚滚江水,一去不还。虽然说,在民国初年,因改朝换代而没落的贵族家庭数不胜数,但是考虑到张爱玲后来的经历成就,白落梅感叹到:

张爱玲体内虽流淌着贵族血液,可在不曾绽放便已凋谢的家族里,她的人生无疑添了更多的戏剧性。

  张爱玲的父母结婚时曾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佣人,张爱玲和弟弟还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张家的日子是非风光的。张爱玲弟弟张子静在晚年时对那段生活如此回忆

那一年,我父母二十六岁。男才女貌,风华正盛。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用人,姊姊和我还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的日子,真是何等风光啊!

  然而婚后不久,张爱玲的父亲开始花天酒地。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一步步堕落下去。母亲无法忍受丈夫的纨绔作风反反复复后终于离婚。后来,父亲再婚,后母孙用蕃进门。后母与父亲都有抽大烟的癖好,进门后不仅抓紧日常开支,还鼓动父亲过更加奢靡的生活。此时,张爱玲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日渐恶劣,她常常呆在母亲那儿,而不愿回到父亲的家。时间一长,父亲更加不高兴,认为张爱玲这种行为背叛

03

  淞沪会战爆发后,张爱玲夜间听着炮火声,无法安眠,向父亲要求姑姑家(母亲与姑姑住在一起)住几天。父亲心中尽管不快,但仍旧答应了。两周后,张爱玲回来,却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后来,张爱玲在《私语》中,回忆这段经历,仍旧历历在目

“在这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非常明晰,下着百叶窗的暗沉沉的餐室,饭已经摆上桌子,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我父亲蹬着拖鞋,啪达啪达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足交加,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上,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终于被人拉开……”

  然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她得了严重的痢疾,父亲也不给请医生,不给买药。在禁闭中,她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这场幽禁持续了半年之久。1938年的一个深夜,张爱玲终于逃离了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奔向了母亲的家。

  此时,母亲与姑姑也不似从前风光了,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张爱玲的喜悦之情不多久就被钱财消磨殆尽了,她慢慢地感到“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对此,她在《童言无忌》中如此写道:

问母亲要钱,起初是亲切有味的事,因为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04

  1943年,胡兰成无所事事时,翻阅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读到了张爱玲的《封锁》,从而开始了一场惊世之恋。他从苏青那里取得张爱玲家的地址,登门求见,被拒。他留下字条,本来未抱什么希望,不料第二天张爱玲回电,二人开始往来。对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胡兰成有一段细致的描写:

我一见张爱玲的人,只觉与我所想的全不对。她进来客厅里,似乎她的人太大,坐在那里,又幼稚可怜相,待说她是个女学生,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我甚至怕她生活贫寒,心里想战时文化人原来苦,但她又不能使我当她是个作家。

  自此,二人你来我往心心相印,陷入了热恋之中。张爱玲曾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4年8月,胡兰成与张爱玲定下婚约,考虑到时局不稳,两人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但是,胡兰成并没能给张爱玲安稳、静好,相反而是深深伤害

  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胡兰成前往武汉接收《大楚报》。在那里,他爱上了护士小周;后来抗战胜利,胡兰成在逃亡的途中,又爱上了朋友的庶母范秀美,与之结为夫妇。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胡兰成只说:“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只道世景荒凉,明日之事不可以预测,无意解释。张爱玲满心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归,只留下一句话:“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尽管张爱玲对胡兰成再没有任何奢望,但仍对他存有仁义。张爱玲不仅将自己所有的稿费都寄给胡兰成,甚至还拿钱帮范秀美做人流手术。1947年,胡兰成已经完全脱离险境。张爱玲才与他决绝:“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张爱玲还附了三十万元给胡兰成。这是她新写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05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是一本以作者个人角度对张爱玲的解读,文字过于精致与抒情,看上去有一种人为修饰的感觉,弱化或者掩盖住了人物的缺点,读上去感觉不是在写人,而是在造神。因此,《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可以作为小说读,亦可以作为名人逸事来读,唯不可作为人物传记来读。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二):岁月很短,苦难很长

  我真的非常喜欢爱玲姐。在这称她爱玲姐也好像不配如此喊她,那我还是客观地称她为张爱玲吧。喜欢这个名字响亮柔情,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她母亲给她入学注册时一时所起的。她原名张瑛(也记不得是不是这个字了)。她母亲随意的一改仿佛就注定了她今后的声名鹊起,她这个名字将为人所记。

  在我的印象里,有深厚文学底蕴的人必是从小读书无数,性格怪癖。我喜欢的另一位作家三毛也是如此。喜欢文字的人,性情敏感细腻。张爱玲的文字,没有绚丽的辞藻,没有惊天的故事,可是她的文字那么轻盈小巧,细致入微,写到了人的心里,写到了人的血管里,好像那毛孔也张开了也要大口的呼吸

  在校期间,她的《天才梦》,就写出了这样的文字: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长袍,爬满了蚤子。字字珠玑,多一字则繁琐,少一字也不可。却用她17岁的年纪诠释了人的生命

  什么是爱?张爱玲轻轻地写上了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三):白落梅笔下的张爱玲

  当年胡兰成给张爱玲写了一封情书,只有寥寥八字: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张爱玲的一生,历经坎坷,与其说艰辛,倒不如说是悲凉。这种悲凉能从白落梅的这本《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里感受得到,一个生于上海没落贵族的末世才女,余生逐流,文字看似写他人,其实是在写自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主要讲述了才女张爱玲的一生,有不同寻常的成名过往,有独自萎谢的爱情经历,有绚丽惊世的上海故事,有红尘擦肩的港岛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白落梅用她诗意的笔法,娓娓道来

  张爱玲,她生前的作品影响力远不如现在,一生在漂泊、孤寂、冷寞里度过。最终孑然一生,孤死在美国一间公寓里。张爱玲走后,人们像考古般挖掘她的作品。一本本尘封多年的文字相继问世,其热浪狂袭整个华人圈,令无数型男怨女痴迷追捧。对于我来说,她笔下的故事固然诱人,但更吸引我的其实是那个年代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文字魅力

  张爱玲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言:生命是一席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束身旗袍,流苏披肩,便是她一生所爱的装扮,文坛啼血杜鹃、民国四大才女,也不过是一纸浮名。尘世所带给她的都是徒名,她所想要的亲情、爱情,都无法如她所愿。

  很多人说正是由于张爱玲的遭遇才成就了她一代才女的名号,不可否认,她所处的历史背景,还有其邂逅情感与经历的事件对她是有一定影响的。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的性情,性情决定命运,她让自己活得太真,太冷,如此难免受伤。

  就是这样一个孤傲的女子,在白落梅的笔下,显得清新、唯美,没有浓墨重彩阅读白落梅的文字就像听着小桥流水声,宁静安详。白落梅曾说过:“张爱玲只是张爱玲,她给人的感觉,是无法取代的纯粹和唯一。每个人眼里和心中的张爱玲都相同,又完全不同。所以诠释这个传奇女子,作者所用的心情笔墨各有千秋。而我只用落尽铅华的心境平淡如流的文字,来描写她真实的一生。”

  白落梅用她自己淡薄的心性去写张爱玲,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悲凉的张爱玲,这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契合,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汇。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悲凉太过冷冽,甚至是一种远观都能感觉得到的清寒,在这样的清寒里,我们唯有面对一个才情绝代的女子唏嘘不已;而白落梅的这种淡薄却能使人看到了她的宁静,这是一种远近皆宜的感受。感性的白落梅带给我们的是最殷实的亲切,因此,她笔下的张爱玲也多了几分亲切之情。

  白落梅是喜爱张爱玲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四):民国才女-张爱玲

  大概在我高二的时候同学送了我一本名叫《倾城之恋》的书籍,但是碍于那时候学业繁重,所以就搁在书柜中,现在想来我好像还没翻阅,不禁有点后悔。《倾城之恋》、《半生缘》、《怨女》、《小团圆》等都是出自才女张爱玲之手,大多数作品蕴藏着悲凉情怀,这也折射出张爱玲暗藏一生辗转几多忧愁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作者白落梅描写张爱玲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十里洋场的伤害故事,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最后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每个阶段无不是张爱玲浮华且孤寂的阶段。她终其一生,横空出世的来,旁若无人的活,听天由命的走。

  她出生在封建大夫家族没落时代童年并没有许多快乐的回忆对于张爱玲,因为父亲吸食鸦片并娶了小老婆,母亲无法忍受父亲,崇尚西方的自由生活,这样的背景使得张爱玲缺少关爱,唯一令她童年增添一点色彩的是读书,这也是为她后来写出那么多小说埋下伏笔的。

  直到遇到了比她大十五岁的男人-胡兰成,她的心好像从尘埃中开出花来,不能自己。在上海结婚,没有任何的仪式,只有一纸婚书。不料,张爱玲的幸福日子很快幻灭了,胡兰成喜欢上其他女子,她心灰意冷,承受着大汉奸妻子的罪名,使她感到从未有过陌生恐惧,正是她《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其实她一生都是渴望安稳和平的过着日子,但是现实不允许,无奈,她决定逃离现实的窘迫,到了美国又嫁给比她大三十岁的剧作家。时间流逝,瘫痪的丈夫也去世了,她与世隔绝起来,不见任何人,直至最后在凄凉中死去。

  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可是看完这本书让我看到繁花似锦的幕布后那悲凉的张爱玲人生动态,我不禁为这女人感到不值,可是这又能怎样,不管世事如此,终究也不会抹掉张爱玲在文学上做出的贡献,她的才气依然光彩照人,她笔下的灵魂,文字中的孤傲,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喜欢她的作品,忧伤中透露着对这个社会的讽刺,也诠释爱情的滋味。“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十几件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终究不多,时代这么沉重,不容我们那么容易大彻大悟”。

  民国时期的才女,我想我最喜欢张爱玲的这种才情。相信有些人也和我一样,那就来看看这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会让你对张爱玲有更深彻的了解。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五):民国临水照花人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便是我对张爱玲的印象。即使骨子里带着傲骨的她也一样,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也在期待着爱和被爱。当她遇见了这样一个能使自己欢喜的人时,她会从坠落云端......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六):慈悲和爱

  在读这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之前,就读过书中的一些片段,以白落梅的绝美文笔,诠释独一无二的张爱玲,很令人惊艳。民国的临水照花人是对张爱玲最美的概括,她的一生堪称一个传奇。

  从“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怎样一种痛苦的蜕变啊。细腻的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浅女子。

  自小出生于书香门第,赋予了她骨子里的孤傲,直到她遇到了爱情。浓墨重彩的旷世绝恋总是很动人,但对一个女子来说,有着茶饭滋味的烟火气息才会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爱情本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过程。大千世界里,能够有幸和一个人相携渡过余生,彼此灵魂守望,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呢。所以哪怕是后来的玉碎,也很是让人惋惜。

  身陷爱情而不自知的每个人,都会以为就此遇见了幸福终点。人生如棋局,故事里的她和他看不清以后的人生。我们总会把爱情当作人生的信仰,希望爱会变成走夜路时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永远伴在左右,但其实我们总要明白,把自己当作光才能照亮前路。

  在白落梅的文字中,我们恍然间看到了张爱玲的一生,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啊,尝过了苦难的味道,才能能读懂人生。仔细想来我们某个时刻的愉悦,都是在大片的平淡与困顿中体会时某一刻的幸福,爱与信念的回归是最美好的场景,怡然的生活源于恬淡的心境。多年之后,一些点滴就是爱过的证明,连同生命里的所有光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年少的得意后来的失意在大把的闲暇中发酵,终见惯岁月流转,在多年后回首,依然能掀起惊涛骇浪。

  白落梅清新诗意的文字背后是作者无限的才思,其中的感情好像是平缓流动的,而不是突然迸发出来。作者自述,凭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没有风华绝代,只有岁月静好。

  在多年过后的旁观者看来,才更能看得清楚张爱玲人生的轨迹。这本书中的文字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的人生。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七):民国奇女子张爱玲的传奇故事

  初读张爱玲作品时,正值上大学期间。那时的言情小说界,琼瑶奶奶虽然还占有一片天,但却也是如落日夕阳,不可避免的要衰落下去了。女孩子们一个个的都开始奔着张爱玲的小说去了,虽然有时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她的作品,但却依然会被她的小说故事所触动。

  那时我完全是奔着《半生缘》去的,看过电影后的我总是为善良的曼桢与敦厚的世钧这对有情人最后不能终成眷属而痛惜,忍不住借来一套张爱玲全集去看。由此便顺便读了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经典作品。

  我这人一向性子直率,认为什么事还是摆在台面上明明白白的讲清楚最好,不要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含含蓄蓄的让别人去猜。对于情爱这种事我也是如此态度,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男女之间哪来那么多欲言又止,斗智斗勇,猜心游戏。

  所以初读张爱玲,我是并不喜欢的。总觉得她笔下的情爱不够轰轰烈烈,让人看了半天有些不知所以然。所以那套张爱玲的全集,我只看了两本便还了回去。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是够单纯幼稚,那里晓得世间的情爱绝非单纯美好这么简单。

  张爱玲的文风,就如同诸多民国时期的作品一般,读起来清淡平缓,情节转折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较大的起伏,可是平和文字语句之下隐藏的却是波涛暗涌,世间的现实与残酷,都在她的笔下淡淡道来,看似淡淡如风,实则犀利如刀。

  曾经和一些写手讨论过如何才能写好爱情小说,最终讨论出来的答案是,去投入的谈一场又一场的恋爱,这样你便会有足够的素材与感悟去写好一个个爱情故事。这话虽然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是却也告诉我们,好的故事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世人,那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生活就像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这句话对于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想来都不陌生。她的一生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讲出如此残酷而悲凉的话语,又有几人能够真正懂得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著名女作家白落梅所著的一部关于张爱玲的传记。她将用她绝美的文笔,来为读者讲述张爱玲传奇的一生。她的家庭出身,她的成长经历、她的痴心爱情、她的创作过程,她的身不由己,她的人生结局,作者都将在这本书中为你娓娓道来。为你解读民国奇女子张爱玲的传奇故事。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八):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这是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张爱玲是民国的奇女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她的主要文学作品有《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