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是一本由成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学习》读后感(一):《好好学习》@成甲
彭小六:
因为,他是做个人知识管理的专家,而我过去半年的旗号也是这个。
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让我们如何把看到的一页纸,一段视频等这些信息,变成我们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手机里面收藏了好几篇别人写的跨年演讲的听后感,但是对不起,你什么都没有改变,也就是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些金句而已,然后呢?
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有点像化妆品从植物中做的“萃取”的工序。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告诉你如何进行知识的萃取。
Mia:成甲的《好好学习》成甲是个知识管理专家,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原地打转而已,我们要想走出原地,就要提升认知效率,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书中分享的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其中有两个是反思跟以教为学让我非常的认可,因为我一直在坚持组这两件事情,每隔一个阶段就能发现自己的进步,这本书推荐大家一定要耐心地看,耐心的跟着思考。
《好好学习》读后感(二):好好学习
好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努力学习,即我们常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二是要掌握学习的技巧。
书只是一种数据,读过才算是信息,读书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才称之为知识。我非常喜欢这个定义,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的读书,并不能有效的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其实是在做无用功。在这个求“快”的时代,很多人认为读公众号以及知乎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我很不认同。这种知识的快餐,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给我们,只是在说着各种结论,并不能影响我们的生活。
知识也是有分类型的。这个观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不愿意承认知识也分等级这个说法。所以在看到一些特别无聊的书时,我一直不愿意放弃,带有“断舍离”的情结,总觉得后面一定有眼前一亮的知识点在等我。 而现在我接受知识也是分类型这个价值观,我就可以带有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各种知识,对知识也会有一定的选择权,而不是来者不拒。
看太多此类书之后,焦虑感就蹭蹭的增长,是因为书中充满了逼人的正能量,和一个个年少有为的实例,每次都让人喘不过气来。再反过来看看自己,只觉得汗颜。 读书,在获得一份平实的感觉之外,焦虑感也在滋长,了解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这怎能不让人恐慌。
单单读书,个人提升效率确实会慢很多。只有结合书中的观点来推进生活以及工作,时刻反思,刻意练习,才能真正糅合知识,进而应用知识。只有让生活工作和学习糅合起来,才会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行动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以上
预售就盯着,也算是第一时间买到了,还是一本签名版的。
1.让日记变成反思日子,让自己记日记更有效率。通过生活案例化,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让自己变成生活的宝典。
2.了解的反馈的重要性,通过别人的反馈激励自己,做好定期回顾。这里就讲到分享的重要性,即使没有时间分享,通过自己记反思日记,对比和鼓励自己。这跟我原来模式不同,原来的自己都是一个人做然后默默地忘记,后来才发现太憋屈自己,因为根本没人认可。现在发现认可不仅仅需要别人,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3.构建提升心理表征。自己的回忆本身就不靠谱,回忆是对过去经历的重构。这个跟叙事疗法的本质有点像,不断给自己正面的激励,催眠暗示,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4.幂律分布,强者更强,说明坚持的重要性。大概的事件上持续投入,比如基金定投,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极大的增强。
5.提高关键的预见性的认知。多问什么怎么做,怎样实现,考虑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整体进行思考。如果领导突然派你去做一个看似没什么用任务,可能你会很痛苦,但是你了解整体思路,你就会有光荣感和使命感。这就是整体思考的重要性。此外,多问为什么还可以用着营销阶段,多从价值观考虑,你才不会被客户带走,不被表象所迷惑。
6.位置比努力重要,多增加非复制关系人,带来差异化信息,促成联接,促成信息交流。原来一直觉得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交流才有意义,其实跨圈子的交流才能让你成长更快。
《好好学习》读后感(四):思考好了才能学习好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整本书读下来像是作者对临界知识的一次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解决了临界知识为什么重要、如何掌握和应用临界知识、核心临界知识都有哪些这三个重要问题。
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这三个问题,而是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刻意练习》中的主要概念:心理表征,即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通俗点说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有意识的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改变之前,我们得先知道更高级的思考方式有哪些,要是不知道的话,只能像作者那样通过多年的反思,总结出一些高级的思考方式,或者直接阅读这本书,从作者那儿学到更高级的思考方式。
比如作者在本书中就曾多次使用的黄金思维圈:从“why”出发。从最开始寻找自己的天赋,到“得到”《成甲说书》节目,再到写作本书的原因之一,作者一直凭着“享受激励、帮助别人的成就感”这一原始动力,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最终达成了实现自我的目的。
作者坚持记录反思日记长达7年,将学到的新知识内化,在这个过程逐渐形成对临界知识的一系列想法,总结出来就成了《好好学习》这本书。
我们做事的顺序是先有结论或观点,再采取行动,产生结果。而反思的顺序则是观察结果,研究之前的结论或观点,反思校正结论或观点。每一次反思都是对已经做出决策时对应观点或结论的一次校正,实际上是在不断的打磨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决策的质量。任何事情持续做上7年,展现出来的效果都是惊人的,我想这也是作者思考问题时总能思考到底层规律的主要原因。
阅读完这本书,并不能让你的生活立刻发生变化,书里内容对你来说只不过是一大堆信息而已,只有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那这堆信息对你来说才会变为知识。要是看完之后,你还是用以前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那只能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可以通过持续记录反思日记,不断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像锻炼肌肉那样锻炼自己的大脑。实际上就是记反思日记,像作者那样持续的反思自己,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困惑,翻一翻这本书,书中有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作者是如何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这个过程中有困惑、有方法、有改进,想要养成记反思日记习惯的你,一定能从书中找到对应的方法。
总体来说,《好好学习》这本书讲得更多的是如何思考,想明白了才能学的好,作者这种反思自我的写作方式阅读起来能让你感受到他的真诚,想要成为更好自己的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好好学习》读后感(五):《好好学习》阅读笔记
《好好学习》读后感(六):学习不止
一,读书: 读书不求数量,写启发,联系已知知识,迁移运用。二八原则,主要精力用来弄懂真问题。
二,反思:每日记录,不仅是结果,还有思考过程,情绪,当时所处的外界环境。“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得到了反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宝典吧,当你持续记录一年,五年,十年,你会发现它的巨大威力和价值。
三:以教为学。我还做的不好,现在开始要多跟朋友分享,还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四:临界知识。最近在学习的有经济学,心理学,自我提升类。所有知识研究到底层之后都会联系起来,可能就能体会到庄子所说的“道”吧。
五,找到自己的天赋。认识自己,从每天记录的小高潮做起。
六,黄金思维圈。what .how.why.系统思考。
七,人脉。跨圈子,自我暴露,给予者。
八,备份,反脆弱
《好好学习》读后感(七):被欺骗了,不是被作者,被后边背书的人
如果不是看到书背上李笑来老师的推荐,还真没打算买。作者把很多其他书籍的观点糅合在一起,然后端给读者。结果内在逻辑,关联都比较松散,导致我仔细读完之后,只是感觉读了很多以前就在李笑来啊,万维钢啊,异类,刻意练习等看到过的内容,但是讨论多停留于表面。
不认同作者宣扬的临界知识(也就是"定律")的个人发现方法论。很多定律,是要去学习的,靠自我发现,效率太低了,可能一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发现F=ma这样的定律。
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学习了一些知识之后,写的笔记,所以沉淀不足,但是又想知识变现。
当然,本书也有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作者的阅历可以,提到了很多概念,这本书没说清楚而已,但是这些概念还是挺重要的,我会去读一下原著。
《好好学习》读后感(八):提升思维方式,争取弯道超车
相对于说什么学习方法之类,我更加愿意把这本书理解成是有关思维方式/习惯的一本书。先做一点笔记。后面再补书评。
——————————————————笔记的分割线————————————————————
深入思考
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止于表面,多想想深层次的内容。一下就想到的通常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应该思考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How 和 Why。 这两点可以帮助你更多的了解事件的本质。
晨间日记
日记如何避免记成流水账? 多去反思自己做决定,做事情的时候自己内心的想法,思考的过程。当然记录本身可以形成一个反馈,也是很有用的。但是要想反馈的效果更好,也应当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过程。
临界知识
这里作者采用的是「临界知识」的说法。而我更喜欢称其为「元知识」,两种说法都有自己的弊端和长处。「临界」一词更多的表现了其作用的一面——能够帮助你更多的突破一些东西,但是却对于这类知识在层级上面的作用说得不够清楚。 「元知识」正好补充了这一点,侧重表现了其在层级上的优先性。 作者举例的临界知识(其实是查理·芒格举例的)包括以下几种:
1. 黄金思维圈
What-How-Why 三个层级一步步深入,帮助我们达到事物的本质。
2. 复利
复利效应的关键点有二,复利的利率,复利的次数。相比之下复利的起点虽然也重要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并没有那么突出。复利的用法不是简单的幂方。它的关键在于不断的积累、突破临界点。只有突破了临界点才能够迎来复利的爆发。
3. 系统思维
世界不是孤立,事物之间发生的联系对事物本身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学学习的课程之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可能是一门基础课——自动控制原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说明,正反馈会放大系统的特性,负反馈会「稳定」系统的特性。 反馈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时滞」。时滞越小,系统的反馈越快,对于系统的益处越大。 长时滞的反馈就没有用了吗?不是的,人脑是一个很有趣的系统。很多时候处于当时情景下的我们很难获得一个「外部视角」。只有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反馈。这恐怕也是“史蒂芬金”建议写完小说后过一段时间再来修改的原因吧。
经过长期的训练,人们是可以改掉自己思考中的一些误区,获得成长的。
4. 概率论
长期做低概率高回报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概率是动态变化的,不要一直从一个视角看问题。
5. 进化论
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要是不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观察,思考。尽快的拥抱变化,而不能一直死守着眼前的利益。创新者的窘境在于,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没有察觉到变化的到来。
6. 28法则
28法则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要抓住重点,不能对所有事物一概而论,大包大揽。
7. 安全空间
安全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变化,提升风险承担能力。ABZ计划就是如此。另外塔勒布的基本书都很重视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值得推荐。
提升学习层次
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心态
1 绿灯思维
这一点我认为关键在于“等一等”。很多时候遇到状况我们的“蜥蜴脑”给出答案往往是“Fight or Run”。如果我们立刻采取了行动,恐怕就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行动了。为了采取合适的行动,应该停下来,等一等。然后不要采用防卫姿势。而是深入的思考一下问题的所在。
2 以慢为快
以慢为快其实说的并不是说要去慢。以慢为快不如说是要去突出重点,打通阻塞。花更多的时间去把关键点理清楚,而不是一味求快走马观花,踏上了“低品质勤奋”的陷阱。
三个底层方法
1 反思
反思的意思其实有点像是「Scientific Method」中的「小循环」——不断的修改自己的假设以使之更加能够预测实验结果。
反思就是在生活中应用科学方法,逐步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思考层级等等。
2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可以参考《刻意练习》的书籍内容。要点有3,Focus Feedback Fix it。当然,还要在你的舒适区之外才好。
3 以教为学
其实就是Feynman 学习法。通过向他人解释自己学习的内容,来思考自己的不足,同时敦促自己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枯学知识,脱离实际。
———————————————书评的分割线———————————————————————
《好好学习》读后感(九):如何摆脱伪勤奋
这是一本关于“道”的书,主要阐述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术很杂,道极简。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解读:用原始方法进行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输入,并没有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反刍、融合,输出。阅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其实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勤奋,是一种伪勤奋。本质上,这是一种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的行为。
究竟应该怎么读书?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得尽读书之法也。”
入书法,目的是“知古人用心处” ;出书法,目的是“用得透脱” 。只入书不出书,就会“死在言下” 。
万维钢先生在《万万没想到》一书中,其中有一篇文章《用强力研读书》,写道:“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
陷进去,就是入书;跳出来,就是出书。陈善的出入读书法和万维钢的两遍读书法本质是一致的。入书是实现路径,出书是战术目标,用书才是最终的战略目标。
任正非先生提出的: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与我们这儿谈的“出入读书法”和“两遍读书法”有怎样的联系?
中国流程之家【http://www.chinabpm.net/】上有三篇文章【流程管理问题探讨:僵化、优化与固化系列一二三】对华为的流程改革“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有非常深刻的解读。
为什么要先僵化?能不能一边学习一边优化?
从表面上看,看似“边学习边优化”是一条捷径,因为它把僵化和优化合二为一,一步似乎可以实现两步的功效。但是,究竟怎么实现“边学习边优化”,实现路径是怎样的?具体如何操作?
许多人会采用“拿来主义”的手法进行操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问题是,对于一个“后进生”,你如何判断“尖子生” 的“武功”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你定义精华或糟粕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后进生”对精华或糟粕的判断标准是依据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经验,那么这样判断得出的精华和糟粕往往可能出现偏误甚至倒置。新手往往会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老司机会洞察到底层的内功心法。如果“拿来主义”操作不当,就会“买珠还椟” 。所以,“边学习边优化”,对“后进生”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而僵化,就比较容易上手。
如何僵化?
僵化,就是全面学习尖子生,全面、系统、无遗漏的模仿和复制。关键是,全面。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进行是非判断,全面彻底地学习。在僵化的这一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原有认知的冲突。此时,关键是,不变通,坚定不移地僵化,削足适履。华为在学习IBM时,任正非就坚决要求削足适履。在僵化阶段,要享受这种触及自己灵魂的痛苦。离开舒适区,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僵化,不是目的,是实现路径中的一个节点。僵化这一个节点,想实现的目标是掌握“尖子生”的全部功夫,为优化奠定基础。
如何优化?
优化,是在实践中进行的。优化,就是把僵化习得的武功不断打磨升级的过程。期间,要思考如下这些问题:
(1) 这门武功创立的背景是怎样的?
(2) 这门武功创立的元动机是什么?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 要练好这门功夫,最核心的法门是什么?
(4) 要驾驭这套功夫,底层的内功心法是什么?
(5) 这门功夫,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缺陷是什么?如何降低缺陷的影响?
(6) 这门功夫中,每一招的使用场景是怎么的?每一招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7) 我们现在的功夫在哪个段位?要成为高手,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优化,不仅要优化招式,还要研修内功心法——方法论和世界观。
什么是固化?
固化是将优化后的真功夫,与我们自身融合,从而达到内化。固化,并非永远不再改变。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固化的神功也会随之升级。固化的目的,是为了迭代升级我们的认知模式,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
不禁又想起了冯仑先生的“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这与任正非先生的“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南宋陈善的“出入读书法”和万维钢的“两遍读书法” ,其内核是一脉相承的。
拓展思考:僵化、优化、固化,这三者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整?这一模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好好学习》读后感(十):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思考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胜过盲目的获取知识。
这本书如果再深入,我觉得都能有点哲学的意味了。比如,你怎么看待这个事件?从表象,到深入,形成自己的见解。
年少时看过不少名著,可我发现自己写文章的水平一点都没有提高,而且有些书看了,现今都回忆不起来讲了什么。那个时候,看名著是当故事书来看的,看过就算,然后放一边了,也体会不出名著金典在哪。
我很感谢作者写了此书,让我学到了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我觉得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有效的学习思考方法,但是并没有成书,或者是我书读的少,没有学习到他们的学习方法。
好比说,一个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然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虽然这个故事是后人加给他的,但是大家都深信不疑。因为一般的如果苹果掉你头上了,你估计还会埋怨,今天真倒霉,怎么就掉我头上了。看到苹果下落,是任何在空中的东西都会下落,一般的人也就没有去多想为什么。如果能够破除我们的应激反应,多问个为什么,细究这个问题,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成为牛顿,但是也能加深我们的认知。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