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结婚吗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结婚吗读后感精选10篇

  《结婚吗》是一本由安顿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婚吗》读后感(一):无奈被剩下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最不容易嫁出去的女孩”,列出了几种嫁不出去的女孩:1.自身优秀相貌俊俏。2.一技之长,薪酬较高。3.有房有车,独立生活能力强。4.父母健康,无危机感。5.喜欢浪漫期待传说。6.完美主义,嘴上说看感觉,其实对男人要求极高。7.下班后爱做宅女。8.不刻意与异性距离交流。9.对男人有偏见。10.外表冷漠内心脆弱。这篇后面还跟了上百个评论。无论搭上了哪一条,结果都是结不了婚,无奈被剩下。

  从微博话题到安顿的《结婚吗》,似乎就是一个浓缩版和一个详尽版的对照。安顿,《北京青年报》记者,被西方记者称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女记者”,在《北京青年报》担任“口述实录”栏目采访记者至今16年。而此书,便是就都市大龄单身男女婚恋情况的采访实录。14个情感故事,14段不得己的历程。这样的书里,有疑惑痛苦,受伤后的无奈,还有接受命运宁静婚姻的城,千差万别,婚姻的城,也总是冷暖自知。

  读这样的书,就如同一面现世镜,照出里面种种男男女女执着坚持,脆弱,疲惫酸楚。他们都是好孩子,他们都被现实撞了一下腰。他们没有错,他们只是还在坚持和等待。这个世界早养成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于是像一张无名的网,结结实实兜住奔跑在岁月大道上的男男女女。无奈被剩下,又有什么错?即便错过月亮,错过了星星,难道还要错过自己吗?好不好,坏不坏,又如何?感情的事,你说我说他说,又如何?无非是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隔着人心说白话,站着说话不腰疼。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如请长舌与八卦者,包装与讥诮者,多点理解包容吧。城里城外又如何?无非是各自的乐活,各自的伤痛。剩,非我所愿也。既剩之,又何妨安之。

  读这样的书,其实也是一种寻找,从前行经历者们的姿态里寻找在当下可以安身立命的一点点坚持。结婚是为了幸福,如果为了结婚而将就一场不安宁的婚姻,那又如何幸福?在这样的时代里,在这样追求自在,自我,自由自得其乐环境里,如果爱情还没有来敲我家门,又何妨多告诉自己一句:“大爱晚成”呢。

  没有行动力,没有结果。没有打破僵局的力量,便没有前行的动力,结婚吗?这种前提下,问这样的问题,也只是句空话和废话,没有答案

  《结婚吗》读后感(二):总有一本书在写你

  一本被认为是当代青年恋爱启示录的书,一连串向读者提出的问题:是凑合结合还是坚持对真爱的追求留守?他是不是你要找的人?两个人的混搭比一个人更幸福吗?如果不幸福,为什么要选择去结婚呢?每一种每一句都让身处其中的人揪心不已,好在这本书中有我们一直未解的答案之谜。

  恋爱是化茧成蝶,婚姻是坟墓,但每一个人几乎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样的重生和蜕变,这是人生之要务,是一种情感需要,也是一种家庭甚至是社会责任,如果你打破了这一常规,就会显得很诡秘,会被认为是另类,关于剩男剩女的社会讨论开始增多,从火爆的交友征婚类网站和各地方卫视相亲类节目的手捧就可见端倪,在单身者看来,单身不是错,而在旁人看来,单身是最最大的不可饶恕的罪过,奉劝人择偶结婚的内容和谐促进家庭安定的书很多,这本书一反常态,先问你要结婚吗?然后告诉你一个无比明确的答案:适婚年龄在没有找到合适结婚的人之前请别试婚。

  她告诉你,我们在选择是否结婚的时候一定要计较的一个人的缺陷包括:人品学识性格品味情趣职业地位、家庭、教育习惯等,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最关键也是必要的幸福条件,这也是你是否应该选择结婚的答案所在。令人深思。书中十四位被采访对象面对的爱情和婚姻的困惑故事,以及择偶观等取舍的艰难选择都直抵人心,包括我在内,我想诸多挣扎在要爱情还是要婚姻的被逼婚状态下的剩男剩女们都有这样的矛盾,也都有那样的一种错觉:仿佛那个人就是你,不差毫厘,14个故事代表的是不同的现象,有典型鲜明的个案特征,不是简单的一件事,而是一种症候群。是当代剩男剩女真实生活的困境和年龄的社会和舆论压力所在,他们没有答案,但社会已然给了他们一种看似合理其实荒谬的答案——你有病(心理或者生理)。只是通常我们搞不清,到底是我们病了还是社会抽了。

  记得看过一本书名字叫《走,结婚去》,阐述的也是大龄未婚男女们的老大难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作者观点只迥异,那本是鼓励大家去结婚,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最佳时机,错过了最佳结婚年龄就会让自己不甘不想不愿,既然大家都说“选谁都是错”,那为什么不结婚呢?在该有事业该有家业的年纪一无所有的男女们,来说也是有一定煽动性的,当时我觉得那本书就是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我们这样一个群体的,很受用,当时还曾感叹:总有一本书是为你而写。而看了这本《结婚吗》之后有了另一种感念:总有一本书是在写你的。但却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尽管作者都没有深入的说教,而是在讲述事实同时提供给了人们现实意见的参考,但并没有遮掩自己主张的本意平心而论,我觉得这本书的案例分析写作技巧相比较那一本来说都更胜一筹阅读性更强,但作为一个未婚的大龄女,我觉得这本的理论性更强,可操作性不是很好,无论是出于自身因素考虑还是社会家庭因素着想,甚至我更觉得对于我们这个状况的人来说,应该有点那种电影《敢爱你就来》的精神说不定你的这场赌就能收获一份意外的幸福,赌注是一念,也是一生,在对这本书的频频颔首之后,谁要问我:结婚吗?我还是会毫不迟疑甚至愈加坚定的说:走,结婚去。(这本书真的很好,但鉴于我个人认知的顽固性,由于与我个人的主张相背离,或者说作者并没有在感动我之后说服我,所以给个四星。)

  《结婚吗》读后感(三):剩男剩女启示

  一直知道有安顿这个作家,知道一本《动词安顿》这个奇怪名字的书。现在知道她是北京青年报“口述实录”栏目采访记者16年,应该是这种栏目的开拓者。安顿关注国人的情感问题多年。

  我家电视基本都周末才看,平时的电视剧等我也不看,周六周日,我只看《非诚勿扰》。现在能上“非诚勿扰”似乎是一种光荣了,我记得以前有个相声讽刺这种节目是“众目睽睽谈情说爱光天化日电视征婚”。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还有其他一些头也有类似相亲类节目。到了适婚年龄而没有结婚的,希望借电视这个平台找到更好的对象的人也有,不过似乎有不少是剩男剩女,在自己圈子不好找了,才上电视来相亲来了。不过广电总局“限娱”了,我们的相亲类节目要被喀嚓掉一些了。

  《结婚吗》关注的就是剩男剩女。作者通过通过14位被采访者的口述,讲述了他们的感情历程,何以在情感的道路上落单了,剩下了。这些人显然不是因为找不到一个结婚的人儿单身,而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的一直单身者。我觉得这些可能跟上非诚勿扰的嘉宾有一些不同,一、能上行电视通过节目组的审核的,相对来说各方面条件还可以。二、男女嘉宾都有比较积极态度向往好的爱情。而现实生活中的剩男剩女们就不一样了,有一部分是自己条件也不太好,但就是不肯将就的人,这样就高不成低不就。“穷人心高病人气傲”。这14位中就有一位比较胖的,因为胖给耽误了。还有一位姑娘是一位背上大面积的胎记,而在感情上折戟。我觉得造成他们不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胖男人也不少,不也结婚吗?一个女孩觉得不抛弃妈妈,这个口述主角的问题出在家人身上,就是妈妈。她爱妈妈,但是作为妈妈不能亲情绑架女儿,女儿终究要有自己的生活。孔雀男的故事和“北京男"的故事,让我们跟现实的面对这个社会,婚姻真的是材米油盐。这"北京男”恋爱不成功,没能走进婚姻殿堂,我觉得根在妈妈身上,北京的优越感,让妈妈看不起其他地区的姑娘,还有生怕别的姑娘是来“分羹”的,这些思想都过了,开头就没有抱着坦诚的心过日子,这日子怎么过的好。过于算计,过于市侩。

  就我的看法,如果是过于挑剔的人而被落单或者主动落单的人,根就在你身上。如果说,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愿意独身,不在乎世俗的看法,追求高品质生活,现代的社会也应该宽容,毕竟我们要让一些人过他们愿意过的生活。他们不愿意将就,不愿意凑合,不愿因容忍,他们有他们的自由。他们的家人同意的话,我们又何必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我想说,也许是我们这个社会太功利了,所以逼得当父母的就功利,老想着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生怕自己的孩子结婚吃亏,那人家的孩子就不该考虑吗?如果是太挑剔的人,而又愿意走入婚姻的享受世俗的幸福的话,那么还是要宽容点好,去接纳一个优缺点的人,想想人无完人嘛。

  已经剩下的可以读读这本实录,找找自己的影子。怕剩下的,也可读读,找找前车之鉴

  《结婚吗》读后感(四):剩男剩女是怎么炼成的

  我们身边的剩男剩女日渐增多,对于他们,我们却很少了解。我们可以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无法真正走近他们,而他们似乎也时常有意疏离我们。这些与婚姻失之交臂的男男女女,基本上都被我们认为是被别人挑剩下来的或因为挑别人最终让自己剩下了的,大多数情况下,还会被我们贴上“古怪”或“另类”的标签。安顿的《结婚吗》给我们披露了他们的情爱行走,也触发了我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深度思考

  被西方记者称为“中国第一位情感隐秘的女记者”的安顿,擅长让受访者最大限度地丢弃心灵面具,亲近地把她当作倾诉对象。她以生活中最为醒目又难以言说的现象为选题,带着我们走进受访者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个性化的呼吸。她这一次将目光聚焦在队伍日渐壮大的剩男剩女,听他们真诚地讲述在婚姻大门之外的故事,回味在爱情路上的跋涉。这让我们读懂了这群熟悉而又陌生的剩男剩女的爱情故事和心灵话语,也为我们审视爱情与婚姻提供了最为鲜活的生活片段

  《结婚吗》读后感(五):靠近别人,温暖自己

  安顿的新书《结婚吗》,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展现了十四个“剩女剩男”的感情故事。作为一个已婚者,读后感慨颇多。这十四个访谈,十四个情感的经历,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是,那么,他们的“剩下”是必然。除了两个因为身体缺憾和肥胖被剩下的女性,还让人理解和同情,其余的则充分暴露了当事人的过度自我自负自私。在爱的世界里,如果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

  为什么初恋的感觉最难忘?因为那时年轻,年轻的爱无私无畏牵挂。初恋狂热的爱真正体现了爱的精髓。双方都愿意付出,以对方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没有物欲、功利甚至没想过要结婚。所以初恋是美好的,它代表了人类情感中的真、善、美。

  曾经沧海难为水,很多人经历了初恋后,难以再找到当初的感觉。就像书中所说,不再愿意付出十分爱,最多付出七分。此时的爱更多的以结婚为目的,寻找爱慢慢变成寻找一个过日子的人。

  这没什么不好。爱情的感觉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一辈子都狂热地爱着一个和你朝夕相处的人。喜新厌旧本性、习惯成自然左手右手,都会慢慢将爱情要么升华为亲情,要么从此是陌路。若要以为爱永远是最初的感觉,天长地久,山无棱、天地才能与君绝,便会在婚姻里失望失落

  极致的爱,发自肺腑的爱,在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的时候才会拥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中的琐碎让书中很多优秀的男女望而却步。爱情在“剩男剩女”眼中是天上的浮云,而现实的婚姻,让他们百般挑剔。

  外乡人、农村人、城市人、无房无钱、有房有车、有钱有业有貌,千差万别的人生,让自私的人性在婚姻面前犹豫驻足。看书的过程中,常有用“活该”来形容一些人的冲动。如果说对物质的挑剔还情有可原,那对生活细节的挑剔就是把自己逼入了死胡同。没有宽容心,无法找到真爱的。计较到最后,就是孤家寡人。

  关注安顿,从北京青年报的口述实录专栏开始,她的第一本书《绝对隐私》、第二本《回家》,都曾是情感道路上伙伴。读她笔下的百态人生,学习理解生活理解感情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无奈,学会宽容感恩地面亲人爱人。爱自己没错,但是不能太过,所谓剩下的,很多都是太过了,你在挑剔着,就是被淘汰着。

  《结婚吗》中的男男女女,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是独身主义者,没有人真的排斥婚姻。他们的口述实录仿佛都是“不得已”,不得已“剩下了”“被剩下”。人生有太多的不得已,有上天赐予的,更有我们自己的选择。让《结婚吧》中的人们敞开心扉,用善良和宽厚去靠近别人,温暖自己,相信芸芸众生中,一定有一个人可以结婚吧!

  《结婚吗》读后感(六):如果的事

  岁月从来不曾惋惜自己的流逝,人却不然。来源于时间在身体上的刻痕与心灵上的雕琢。

  没有经历,永远不可能去体验真正的触觉感想。更多的是从他人的讲述与文字间的描绘去观望,只能是知道却不一定会了解——这就是书本给予我们的“如果”。

  从毕业开始,断断续续的接到各种请帖,儿时伙伴的、同学的、好友的,对我来说,似乎没有一个时间的过度,就已经占到了围城之外,望着门口。当然,有比我小的朋友结婚了,也有比我大的朋友没有结婚。

  婚姻,不一定是年龄的问题,虽然人们常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究竟什么是“大”呢?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那只是我本人看法,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人、社会的一种普遍潮流——忽然想起来,室友姐姐对我说的那句话:“等你到25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分水岭,如果还没有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会觉得自己被剩下了,嫁不出去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认为自己还年轻还有资本,你会变得着急、不知所措。”

  和安顿的《结婚吗》这里面的许多主人公的想法相似,我并不认为,过了大家都以为该结婚的年龄不去结婚一定是有什么缺陷——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每个人结婚的标准不一样,物质一点就是找一个长期饭票或者提款机,精神一点就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爱的人。我们不能说他们的想法正确或者错误,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心灵状态不同。有的人就觉得不结婚没有一个家人生就不完整、有的人觉得宁缺毋滥、有的人还觉得无所谓、还有的人是习惯一个人的孤单。

  书中讲的是很多人的故事,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比如男孩子妈妈的苛刻,有的是因为个人的挑剔比如自己追求心灵节拍上的和鸣,有的是因为“自卑”比如身体上的疤痕等等。作者并没有论述结婚与否的种种,更多的是将笔者自己抽离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所讲述的事情。而她的描述,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于不婚者、单身者的一种宽容与理解,而不是一种“剩男剩女”魔鬼化的标签。而这种包容却是这社会上难得的心境,并不是因为大多数人是恶意的揣测与讥讽,而是在一种普世的价值体系之中,他人对待个人问题过渡的关怀。

  而对我来说,看书是一个引发思考的过程。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要结婚或者怎样。

  作为看客的我,会在这些故事当中想象,也许几年之后的我会是其中的某一个人。或许,我是一个更追求精神上契合的人。去年和某人聊天后的感想,用来总结我对婚姻看法最好:“婚姻,不过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强行赋予我们的契约,她不等于爱情,甚至可以和爱情没有关系,两个人结婚可能是因为利益或者欲望,但是也可以是爱情的进一步升华,帮助爱情转变成为亲情的一个助燃气。”

  结婚吗?是为了什么?可有深沉的考虑?你是缺一个避风港用来堵住言语的揣测?还是缺一份爱情的升华?

  《结婚吗》读后感(七):听安顿讲“剩斗士”的故事

  安顿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作者。多年之前就曾经追过她在《北京青年报》上登的《回述实录》。我很喜欢《口述实录》的风格,真实、自然、感人至深。那时还没有几本关于两性情感方面的书籍,《口述实录》中的情感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本来面目,多多少少摒弃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只有了解爱情的人才能最大程度的把握好爱情,我一直这么认为。在两性情感教科书满天飞的今天,我依然感谢安顿给我上的第一课。

  如果说《口述实录》中讲述的是男男女女间不得不说的故事,那么安顿的新书《结婚吗》就是一本为当今大龄男女青年说出心声的代言之作。在这本书中,安顿选取了14个有关都市“剩男”、“剩女”的情感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曾经的伤痛,是受伤后的无奈,还有涅盘后的平静与解脱。“婚姻就是座围城,有人想走出去,有人想走进来。”在围城之外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满心的伤痛,但在围城之内也并非都是春暖花开,只怕伤痛会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当都市“剩男”、“剩女”也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至少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掌握之内,不必去做过多的牺牲与割舍。

  情感这件事呀,真的会困扰人的一生。我没见过从来都不为情感烦恼的人,从十几岁情窦初开,到老态龙钟的相依相伴,人走完这条情路可真是不容易呀。多情总被无情误,很多事只有自己看开了才能够得到解脱。

  安顿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但愿你能看到你想看的故事和其中的逻辑——也许我们看到的并不相同”。的确,现实中的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使得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别人爱情的中经验教训,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情感的多种多样,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一个个凄婉动人的真实故事,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别人的一点点隐私……

  感谢安顿,让我们可以坐在家中读到如此丰富的爱情故事,感谢安顿通过故事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生、道德、爱情与价值的思考,感谢安顿给我们的平淡生活注入了如此多的感动与心伤。爱情本就是一个写不完说不尽的话题,希望安顿继续整理采访手记,写出更多的新书,让我们在故事中学会理智的处理情感问题,学会正确的爱与被爱,学会如何收获与付出。

  《结婚吗》读后感(八):结婚吧

  《结婚吗》,书名本身就透着一种困惑,结婚吗?当然要结。

  这本书是安顿的新作,通过真实的情感实录记录当代人的真实想法,但我读过此书后,却实在想不明白,此类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何在。

  书中14位主人公都是所谓的剩男剩女,他们都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现在的状态都是,被剩下了,有的嘴硬说自己很享受,但多数人还是觉得委屈,不知自己为什么就这么被剩下了。当然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总是能在父母的,别人的身上找到各种不妥的地方,觉得是他们这样那样的原因使他们难以踏入婚姻的大门。

  前不久看的一本书,说即使父母真的难以相处,但你已成年,应该学着摆脱他们的束缚,你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这些人其实就是在心理上一直是非常有依赖性的,他们无法摆脱多年的生活习惯,于是便把错都归咎到别人身上,仔细分析,他们都来不及成熟,但是这种事情只有自己救自己,只有爱人能陪你一辈子,父母不是你人生最后的归宿。

  这本书如果给那些一样是剩男剩女的人看后,只会产生非常坏的作用。因为人总是习惯于从相同的生活经历中找寻情感寄托,当他们看到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一样悲凉的身影时,他们会觉得很安慰,噢,原来我这样不是有毛病,我这样很正常啊,你看,别人也是这样啊。他们会自我安慰,而产生更大的惰性。

  但事实上呢,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异类真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走着人生正常平凡的路,结婚生子,快快乐乐地过下去。结婚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恐怖,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多坎坷,更多的是温暖与照顾。有人说,一个人无法取暖,即使你独自一人再坚强,寒冷的夜里,你一个人的暖敌不过两个人依偎时的幸福。

  其实结婚很简单,完全没有这些剩男剩女们考虑得那么沉重,何况生活本来就是要一步步走,你计划得再周密也赶不上变化的脚步,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怕离婚就不结婚,不能担心他会放屁坐马棚就觉得婚姻不美好,这些都不是未婚人士应该考虑的,你应该考虑的就是找个好人,好好地去爱。

  结婚吗?当然要结。

  《结婚吗》读后感(九):爱,真的需要勇气

  安顿这个名字,在我这个岁数的人中间算是如雷贯耳了,因为我们都记得她的那本书——《绝对隐私》,那又为什么一本书会给我们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我想是因为“年代”。《绝对隐私》出版于1998年,那时的社会远没有现如今奔放热情,可着大马路都是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严肃活泼的上班族还有佩戴红领巾,拉着小手蹦蹦跳跳上学去的少年儿童,而现在穿着校服拉着小手的小情侣们时不时就会当众啵一下,更别提街头甭管多冷都美丽动人的黑丝长腿、低V深沟了。“隐私”这个词,在1998年,可算是一个爆炸性词汇,又有“绝对”做修饰定语,更增加了当时人们的好奇心,于是那本书卖的特别好(估计放在现在卖不一定有那么好的销量)。

  2011年,13年过去了,当初红着脸偷摸翻看《绝对隐私》的很多人已经变成了久经情场的高手,有的步入婚姻,有的则成了这个年代颇具代表性的人群——“剩男剩女”,电视里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是相亲节目,朋友聚会讨论的热门八卦是情感问题,就连和父母之间的日常话题最多的也是“何时结婚,找谁结婚?”,安顿又适时推出了这本《结婚吗》,同样是被采访者口述亲身经历,同样是现代人情感的解读,只不过这次讨论的话题已然不同,结婚不结婚,为什么结婚,又如何结婚,成为书籍想要引导人们去思考的问题。

  每个人对生活、对婚姻、对情感都有自己的解读,相信读完书中14位受访者的经历,每个读者也有不同的感悟。书中的主人公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或困惑或解脱,或沉湎于过往,或寄希望于未来,经历纷繁,除了不愿妥协或不被妥协而进入婚姻外,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但透过故事看本质,他们对生命中出现另一个人一起面对和分享生活,还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这里,我不想去分析社会变迁、文化传播对于个人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广泛的,并不仅仅影响了“剩男、剩女”们,我只想从他们的感情和心理出发,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为一个和老公在大学时代就培养感情,相恋9年步入婚姻殿堂的我来说,对这14位的故事有别样的思考。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丰富的感情经历,没有经受过风雨挫折,更没有面对过现实的考验。但我仍然觉得婚姻并不是一个可怕的坟墓。那些不愿意结婚的人们,面对如此大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仍能坚持不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为何没有勇气尝试和一个人走入婚姻呢?也许这个人并不那么完美,也许这段感情需要磨合,但放下戒备、放松心情,也许就能收获一个真心、一片真诚。就在今年,我的一个好朋友找到了自己的MR. Rihgt,她比我大,思想也比我成熟,却从没放弃寻找真情真爱的机会,终于在她37岁这一年坠入爱河,她在微博上的一句话让我感动莫名:“我不跟人比早,只比以后的幸福有多少!”在我看来,这就是勇气!勇于探索新生活,接受爱与被爱的勇气!

  《结婚吗》读后感(十):对差异的理解、尊重与包容

  《结婚吗》是一本真诚的书。真诚之处便在于,它收敛了悲戚,流露了笑意,始终在守候着一份淡淡的希冀。生活的美好与残酷便在于,真情永远有效,只是每人都有各自命运的期限,过时了,便不候了。因为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每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期望也是不一样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说法,古已有之,今天我们民间比较通俗的说法是,“什么年纪干什么事”所以,“结婚吗?”成为大男大女们处于当婚当嫁人生时点的迫切问题,有人称之为“焦虑的神话或虚幻”。之所以说焦虑呢,这最早源于一些社会学家对当下年轻人生活及心理状态的一种总结,有人说,这是对中国当下社会和生活复杂性的一种投射,一种空前的、独有的“神话”;也有人说这显示了被高房价绑架的年轻人急于求成,其实这样的焦虑原属一场虚幻,只是当事人反应过激而已。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同样关注、研究“剩女”问题的读者,《结婚吗》使得我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使我找到看问题的新视角:尽管“剩女”和“剩男”看似都是不被选择的,被拒之婚姻门外的,但“剩女”和“剩男”却不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各自“剩”的原因和情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想分开讨论。

  就“剩女”而言,我从书中看到的事实是, 所谓的“剩女”的确在结不结婚的问题上受到社会舆论的束缚,当今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衡量标准也依旧没能摆脱传统文化预设的女性气质,如苗条淑女君子好逑,书中胖女孩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再比如女性作为他者被凝视的命运,此书是以一个胎记女人被各种男性拒绝的故事来呈现的;讽刺的是漂亮女人未必就有幸福婚姻,因为任何女人终究免不了落回妻母角色扮演的窠臼,比如“青春不是谁都挥霍得起的”中的小姨,之所以最终不能“转正”,就在于,放在家里的必须是贤妻良母。这也是书中但凡提到男人对女人的期望时,男性出奇一致的首要择偶标准,因为在男人眼里女人最大的价值莫过如此。所以总的来说男人的思维逻辑是,首先一个女人要能看,能入了眼,之后理应是个贤妻良母,这也是要将其娶回家的初衷,谁知女人放着自在的日子不过,非要追求独立自主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当女人的需求与男人的愿望发生冲突时,当女人尝试 “不围着男人转的爱情”时,当男人忌惮女人对此自我感觉良好时,于是便有了所谓的“剩女”。从这个角度说,父权文化对女性的规约并没有再出什么新花样。

  如果说“剩女”只是对人性主体选择的无视,是主流文化维护性别定型的小题大作,如书中第一个故事主人公的发问:“单身就不能活得很开心吗”,那么“剩男”却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因此有人说“剩男”承担了这个社会经济过快发展的后果;如果说 “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自造,那么相比本身条件优越的“剩女”,“ 剩男”远没有“剩女”般的洒脱,,他们多半是想结结不了,买不起房就找不着老婆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书中的“凤凰男”,相反即便没有“凤凰男”的才华和实力却因为解决了房的困扰而优越感十足的大有人在,否则可能就要背负心里的委屈倒插门,这分别也正是书中“北京男有什么优越”和 “饮水不能饱”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所以,如果说“剩女”的“剩”主要说明这个社会缺少接纳,意味着空间不够大,意味着标准的桎梏;那么“剩男”的“剩”可能预示了这个社会人流、物流、讯息流等社会发展与结构方面的压力和冲突。

  值得思考的是,“剩男”“剩女”的存在可能正是当事人对当下社会文化的一种抗争。安顿老师在书中的一段话想必映合了很多同道中人的心声,我特意抄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在别人看起来是不是很合理,这真的很重要吗?也许真正重要的还是这种选择能不能让你由衷地平静、安然,并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圆其说”。

  由此,我在想,如果人们在选择结婚还是不结时就如同选择是不是要吃苹果或喝茶一样轻松自如,完全凭个人意志偏好;如果我们的家庭模式不分谁主内谁主外,夫妻可以随心适时搭配不同组合的职能分工;如果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男人没有买房养家的压力、女人也不必为了家庭熄灭对事业的热情;如果父母与子女除了相互关爱之外更多的是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与喜好而非成为对方的赌注与靠山;那么结不结婚与其称之为顺其自然,倒不如说其选择了不为结婚而结婚的鲜明立场。因为婚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远非全部,而无论是出于宁缺勿滥还是享受单身自由的宗旨,不结婚一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及对生活的追求。单身和婚嫁一样,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婚嫁是一个选择项但不是必选项。因此,从“剩男”“剩女”现象或者话题上我们似乎已经嗅到一场社会文化的变革。而社会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多元、自然、自在、以人为发展本质,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享受生活。为此女性主义者主张在主流文化中发展、融入女性作为主体身份的公众知识和流行文化。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是拥抱差异,拓展文化的宽容性,为社会增添理解、尊重及包容差异性的新素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结婚吗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