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先生的结局》是一本由[英] 斯嘉丽·托马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Y先生的结局》读后感(一):I am not real
镜子:
当宇宙的初始参数确定,以及存在一种在宇宙级别上模拟宇宙的可能,那么这个宇宙过去的一切都是确定的。即,决定论是更精确的混沌论。之所以存在混沌,是因为参数不够多,数据不够精确。
空:
执相非空,破相亦非空,真空不空。物质是精神存在的基础,假设这条正确,那么物质能被复制,精神也能。如果真存在组成宇宙的编码,那么在宇宙中是察觉不到的。这种东西充满了宇宙。真空不存在。
因果链:
如果不存在因果链,那么还可能是宇宙不够精彩。就像时空旅行悖论,为什么没有看到未来旅行回来的未来人?科技不够发达时光旅行不存在或者这个时空不够精彩或者未来过来的未来人改变了宇宙应有的进程,这个时空没有走原本的路线。
对流层是高维。
那时候还在念书,半夜起床与室友欣赏欧洲冠军联赛。期间闲聊,室友提到他作了一个怪梦。
而下床看球之前,我同样遭遇恶梦。自从诵读佛经后鲜被梦魇困扰的我,依稀觉得这是灵体寻求沟通的征兆。于是看完球后,我在床上默默生成念头,希望与可能的灵体交流。
在十分钟内,我连续遭遇五套场景不同的梦境,最后一套梦境是,一双阴森的眼睛,从蚊帐外伸进来,冷冷地注视着我。
次日晚上我仍然不得安睡,我只觉得脑海中出现无数图像,这些图像当然与我平日的所见所闻有所关联,但我突然从这些图像中,明白到灵体的“要求”是什么。
这恐怕是我日后所谓“撞鬼经历”的开端。大多数体验均在睡梦中产生,其中去年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似乎我遇上了某一因堕胎无法降生的婴灵。
从我一般的个人体验来说,灵体的信息会“自动解读”。当我从梦境回到现实时,梦境内容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回放,突然我自动明白了各个细节的暗示,知道自己醒来后应该怎么做。
当然,这并非通灵体验或宗教体验的唯一方式。有人可以在正常状态下直接观察灵体(阴阳眼)、有人通过冥想或其他仪式与灵体交流(招魂、驱魔等)、有人完全意识不到灵体的存在并拒绝承认。
而当看到《Y先生的结局》中女主角闯荡对流层世界的经历时,我猛然觉得,作者汤玛士女士把我的通灵体验用科幻小说的方式表达出来。
《Y先生的结局》是一本很容易归纳的小说——一位女文科生闯荡思维世界的故事。
《Y先生的结局》也是一本很难归纳的小说——简练的语句未足以推介它的精彩之处。
在未跟随主人公进入奇妙的对流层世界的时候,作者借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介绍了各种数学、物理学的经典研究课题,例如莫比乌斯带、宇宙起源、相对论、薛定谔的猫等等。基于以上课题的讨论,主人公继而思考了鲍德里亚、海德格尔、德里达的哲学思想。
作者把实在的科学课题和抽象的哲学理论最终糅合起来,提出一个大胆假设。而为引出这一假设,作者又设计出对流层世界。
对流层世界容纳了世上所有生命(包括正存在的和已消失的)的思想,通过某种药剂就能进入这个世界,探索他人的思维及记忆,甚至改变他人的念头——是的,不少人指出,这与《盗梦空间》的植入异曲同工,不过成书于2007年的《Y先生的结局》比路兰的大片面世更早,至于作者汤玛士女士与路兰谁借鉴谁就不得而知了。
对流层世界有一定的运行规则,探索者可以在适当时候呼唤出“控制台”,按照指示在不同的思维之间跳跃,这种跳跃被某些探索者称为“无规则运动”。当无规则运动把探索者带到一个远离对流层世界入口的位置时,探索者可以乘坐一种情绪列车回归现实世界,以免因未能及时返回现实补充能量而丧命。
对流层世界对不同的闯入者展示不同的景象,这取决于闯入者的思维状态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事物的印象,例如主人公在对流层用一间小书屋代表她心目中的一位博学教授。不仅仅是形象,对流层这个“名称”、所谓的“情绪列车”,乃至对流层除了思维外的一切,均是适应闯入者主观精神状态及认知能力而产生的事物。
然而,主人公乘坐情绪列车回归的一幕,对有过所谓“撞鬼”经验的笔者带来巨大震撼。主人公选择用“恐惧”情绪的列车回归,她通过车窗看到种种令她恐惧的景象,进而选择某一种景象,作为引导她返回现实的媒介。她自然而然地最终知道具体是什么景象能引导她,使她在对流层世界迷途摸索时突然豁然开朗,恰似我若干次睡觉时觉察异样,然后在梦境中或杂乱的图像包围下,骤然明白每一个细节背后隐藏的信息。读到这个章节,我恍惚找回那种睡梦中的宗教体验,着实惊喜并深有共鸣。
除了对流层世界的构想,《Y先生的结局》还有很多精妙构思,例如最后提出的“思维决定意识”的世界观,乍看不过是简单的唯心论重拾,但作者的论述自有其新鲜之处。她以虚拟世界类比,指出假如虚拟世界的对象具有独立意识,便可脱离人类控制,自行按虚拟世界的程序规则活动,甚至可能自我改写程序规则。作者把可以自己写程序的对象,形容为“掌握机械码”。主人公通过这个类比,领悟到现实世界所观察到的最小微粒电子和夸克,对应虚拟世界的二进制基础“0”和“1”。现实世界同样有两类人,一类只能按设定、按已有的规则来行动,一类可以自己发现或创造规则,书中称后一种人掌握“机械码”。掌握机械码的人属于极少数,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便能让世界印证自己的推论。爱因斯坦可能就是一个掌握机械码的人,先是由他凭空发明了相对论,后人才观察到印证相对论的现象。
作者扎实的文理科功底,让《Y先生的结局》引人入胜之处不仅仅在剧情,更在于对各种哲学、宗教、科学话题的通俗介绍,以及天马行空的世界观构建。当然,最打动我的,依然是奇丽的对流层世界。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世界,竟能还原我宗教体验时的感觉,这种奇异而和谐的思想共振,在欣赏其他科幻名著时,着实从未体会。
《Y先生的结局》读后感(三):Y先生的结局
其实Y先生真没有那么玄奥,它只是在试图探讨一个问题,即精神与身体的二元性的可能性,J.K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你是否能想象出一个没有身体只有精神的世界,而斯嘉丽正是用这种奇妙的出窍方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她建构了一个只能用数学或哲学语言思维创造的世界,也就是对流层,在这里,身体似乎是可以抛弃的存在,但她同时又提出了质疑,如果意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那么它是如何从身体中突然产生的?于是就不得不产生了身体与灵魂的关联,如果在对流层呆的时间太久,身体就会被无限的耗尽,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作用。但最后的主角选择留着对流层,放弃了身体的那个世界,因为对流层是个令人上瘾的世界,作为一个思想者,她宁愿守住这个有无限可能的世界,也不愿回到那个普通的由因果规律支配的地方。于是精神与身体得到了真正的二分,她也就此完成了这个可能,这是她自己也是Y先生的结局。
《Y先生的结局》读后感(四):亚当夏娃把臂同游对流层
这是一部文科生也能接受的量子物理学科幻小说,恩恩。
其实我总觉得对流层讲的就是出体。有人玩过出体么?豆瓣还有小组专门讲这个的。就是一种在准备睡眠的状态中保持身体静止意识清醒过不久灵魂就会“飘”出来的历险。甭管信不信,我觉得我出过而且还真是很累,是精神累而不是身体累。后来觉得我“道行”不深而且耗费元气,就不敢再碰了。据说鬼压床就是这种状态的前奏……基本上来说,出体,不碰为妙,而且还真会走入书中男女主角奔向的再也回不来的地方,留一个饿死的躯壳在人间。
(要不要这么玄幻啊- -)
然后为什么老鼠都在科幻小说中显得那么深藏不露的样子。一个是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里制造了终极电脑还会高级笑点的吐槽,一个在这本书还专门被制造出鼠神来拯救某类鼠族。比起进入老鼠的脑袋我还真想进入猫的脑袋啊……
关于大量的性爱描写,我总觉得科学家就是脑海中女博士和地中海的感觉,那些描写颠覆我对科学家的白描——科学家也可以是玩儿禅宗的乔布斯、欲望强烈的黑木耳啊!(盯)以及,男主角命名为亚当,最后还携手去了花园,是暗示女主是夏娃么……
不知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原作的关系,觉得对场景的描写很boring,基本上是“那里有张桌子,桌子旁有张椅子,椅子上有本书”这样的按部就班的感觉。不过看在这书也不是要作电影剧本氛围指南就原谅它好了。(电影的话真是会期待怎么拍对流层诶!)
基于文科生的关系我无法对这本物理学的小说提出概念上的质疑与反驳,但我总是出神着想让真正的理科男来看看,会不会觉得这本通篇就是鬼扯?反正在稍微看过一点点什么虫洞薛定谔的猫时光旅行宇宙理论什么的之后,还没有被书中的讨论迷糊掉……
思想就是物质,思想会改变现实。思想汇集的语言表象塑造了世界的运行系统,因此语言的改变有可能改变世界。因此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以后,对世界的看法忽然激动起来——以机器码来思考的某些人,真的可以改变灵魂界(或者对流层,whatever)的行事规则么?在他所看不见而又知其存在的那些人那些事情身上,真的会因为我的思考不同而导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发展路线么?
嘛,科幻就是让生存在渺小蓝星上的小小人类出神的游戏。不一定发生某件事的现实,因为“有可能发生”才变得有趣一点。
《Y先生的结局》读后感(五):一场有趣的无规则运动
不记得是从哪看到的了,“当你把手指插进猕猴桃,你所体验的是另一性别高潮时的感觉”。有点酷是不是?不过这事我没尝试过,因为我懒得洗手。而本书提出了另一种新的途径,喝下神秘的顺势疗法方剂,你将到达对流层,进入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大脑,体验他的经历、窥视他的记忆。当然这事有点危险,你可能因为跑得太远,无法回到你的肉身,那么你有可能像铁拐李一样失掉你那个英俊的躯壳,并且没有其他躯壳供你选择,即使丑陋残疾的也没有。也有可能被想独享这一秘方的凶犯追杀。谁知道呢?意识谁能控制?也许你还能造出专属的神灵或者直达列车,救你离开险境。
正如腰封上宣传的,geek们会喜欢这本书,它充斥着各种掉书袋,物理、生物、神学、文学,甚至作者自己杜撰的。御宅族们也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到了后半段,几乎每一页都可以直接拿出来作为剧本拍摄好莱坞大片。所以一起来无规则运动吧!
《Y先生的结局》读后感(六):令世界变得狭窄的Y先生
如果单看内容简介,你大概会以为这是一本可以用来打发上下班通勤路上的无聊的时光,或是让困在缺氧的飞机机舱内的旅途变得好过一些的惊悚小说——所以我将一本《Y先生的结局》装在了随身的包里,但它在包里呆了足足有一个月。
《Y先生的结局》显然不适合作为床边读物,但如果作为严肃阅读,又显得太过轻佻——斯嘉丽•托马斯的文笔无可指摘,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心中对小说还存有一些“假道学”的观念的话,当你把这本小说插进书架上的一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一本卡森•麦卡勒斯之间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丝犹豫——事实上,作者在书中所爆的粗口和性爱场面足以让这本书被定为R级。
但,那只是“假道学”在作祟而已——你没法要求一向以重口味著称的英国作家们像保守的美国佬一样写作。
它究竟是怎样一本小说,即使完整地看完一遍后我仍无法准确描述——这本小说就像是一杯混杂了各种味道的鸡尾酒,有些会让你皱眉,有些会让你微笑,而有些会让你兴奋不已。斯嘉丽•托马斯就像任何一个身兼文学教职的作家一样爱掉书袋,但只要你有过艾柯的阅读经历,你很快就能识别哪些书袋那些是真的,哪些只是作者的编造——即便作者煞有介事地将卢玛斯与德里达、塞缪尔•巴特勒这些名字相提并论,还让他揍了达尔文一拳,我仍是很确定,他只是一个书中的幻影——我在此特别提醒你这一点,是为了让你不至于像书中主角一样走火入魔,这是阅读这本小说的前提。
小说的前半本节奏慢得让人心焦,在悬念埋下之后,那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却迟迟不肯发生,如果你看惯了杰弗里•迪佛那种几十页就有一个高潮的悬疑惊悚小说,一定会被这种拖拖拉拉的节奏激怒。但如果你能够耐着性子撑过前半本,进入“对流层”的后半本节奏就陡然加快,以至于到了目不暇给的程度。但那并不意味着,后半本比较好读,事实上,你的阅读速度反而会慢下来——如果硬要给它一个定义的话,我大概会称后半本为“准意识流”小说,也就是比《尤利西斯》要多一点逻辑,但远不如《盗梦空间》那样通俗,算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与《傀儡人生》的混合体吧——无论从文学还是娱乐的角度,都差不多是那样。
就如我之前所说,《Y先生的结局》并不是一本能够轻松读完的消遣小说,即便是读完了,你也未必会爽到。但我可以确信的是,有些化学反应的确在我脑中发生着——因为在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二天,开车上班时,我忽然觉得,驾驶座实在是太狭窄了,我以为是我长胖了,但这种古怪的感觉却一直跟着我进了办公室,这办公室实在是太狭窄了——最终我发觉,根本是我自己的问题,即便我站在广场上,却依然感觉,我的身体实在是太狭窄了。
这就是读《Y先生的结局》所产生的副作用。
《Y先生的结局》读后感(七):喜歡喝咖啡的三級電影導演
看完這本書後, 給我最深印象的不是故事旳情節或作者的創意, 而是"咖啡", "露骨的性愛"及"女主角給人的頽癈感".
首先, 一邊閱讀心愛的書籍, 一邊喝着咖啡是一件樂事, 但我真沒看過一本小說的角色會對咖啡如此痴迷, 大概連作者本人也沒發現. 愛麗兒不單在家裡煮咖啡, 跟沃爾夫見面時煮咖啡, 在大學的辦公室內偷飲咖啡, 就是在"對流層"內同"鼠神"說話時也喝着咖啡. 老天, 如果作者自己本人愛喝咖啡, 有必要她筆下的角色也要愛喝嗎? 我沒有正式統計過, 但我敢保證, 你將會每隔幾頁就會讀到"咖啡"這個詞. 而以這樣的頻率出現, 會讓人有厭煩的感覺.
通常, 在小說的情節加入小量的性愛場面, 有助讀者更投入故事中去, 就如一般荷里活的adventure電影, 總會有帥哥及美女的床戲, 否則觀眾未必會有興趣買票入場. 但如果像[Y先生的結局]的作者那樣, 把無關劇情的性愛(女主角跟大學教授的sm, 還有沃爾夫在自己工作的餐廳廁所內為一個陌生男人提供口舌服務), 甚至女主角像是"性沉溺"般幻想自己同另一男角上床, 不斷不斷的放到小說中, 讀者必然會問, 這是否作者自己的性幻想? 還是故事的發展真有這個需要? 我們在讀的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理貨員應該把它歸類為色情文學(如渡邊涥一的"失樂園")還是科幻作品(三體: 地球往事)?
除了性幻想, 女主角好像已沒有其他可供描述的活動, 所以頺癈感一直充滿整個故事中, 還有書中人物的對談, 總是有一撘沒一撘的, 斷斷續續的, 不清不楚的, 這個可能跟作者無關, 大概是英國人天生的說話方式.
作者試圖通過小說人物的對話來描述整個故事的中心思想, 但效果不十分成功, 讀者的思緒不單止被對話的內容攪亂了, 甚至連作者本人也不得不透過主角愛麗兒之口, 招認自己對量子力學的認識只是一知半解, 既然如此, 為何還要搬出各色各樣的理論來為故事裝飾? 為什麼不乾脆利用自己最擅長的一個理論來作為整部書的主軸? 其實作者設計的這道菜還是挺新鮮的, 只是她放了過多的調味料, 使讀者有點兒反胃罷了.
《Y先生的结局》读后感(八):对老鼠的愧疚
思想实验这个东西真有意思啊~这小说有点GEEK、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的味道。
但是爱情描写还是比不过《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最后的最后一幕大结局,女主角是到了伊甸园么,不知道爱丽儿的英文原文是啥,莫不是夏娃的谐音吧,因为看到亚当就会联想到夏娃。
还有就是为啥看的两个英国的微科幻小说都有对老鼠的愧疚?《银河系搭车客指南》中是老鼠统治世界,老鼠用人坐实验。这个《Y先生的结局》是老鼠神保佑女主角。这是对老鼠的愧疚,对人类的反省么。。。
书摘:
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