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3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小说集。 第一个故事,是军营里, 悲催的勾心斗角。 最后所谓的最好结果, 居然是去给司令的瘫痪的爹端屎。 很黑色幽默。
最后一个故事, 报纸干不过电视的牛气。 不过,现在电视做不过网络了。 而且广播台异军突起, 起码广告费比电视还容易拉。
印象最深的, 当然就是《一地鸡毛》。
“世界, 其实就是你自己周围的那一小群人构成的”。
老婆的工作要换和不换, 最后因为领导夫人的小姨子需要开通公交车, 完成了。
只有他生病的老师, 没有享受到一点点的恩惠。 我多么希望, 他能和伟人一样有尊师的实力啊。
现在看看以前的公务员, 真的和普罗百姓没有多大的距离。 只是现在, 相对另外没有挤进去当公务员的人来说, 那些好像也是孔雀毛, 不是普通的鸡了。
大名鼎鼎的刘震云,这部书是第一次读他的小说,倒是之前看过许多他的影视作品,读过之后感觉到一种熟悉的感觉,仔细想想这种感觉和读王小波的时候产生的很相似,不过是王小波更荒诞,更戏谑,黑色幽默的更直白,刘震云却在以正经的口吻讲一个戏虐的事情,冷酷而锋利,王小波更像是狂徒,刘震云更像是刺客。
生活在同一年代,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同样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同样对那段残酷年代的痛恨,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厌恶与鄙视,两人都是用笔如刀,毫不留情的剖析这伪善与丑恶的现实。
因为爱王小波,也会爱刘震云。
他的作品细腻又不枯燥,读起来津津有味,经得起推敲,嗯,有点像小品文,也难怪拍成电影,因为本身就很有趣味和故事性,改编后拍出的电影自然也很吸引人。
《一地鸡毛》包括五篇中篇小说,每一篇都耐人寻味,非常精彩。《塔铺》感觉上是刘震云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或者是根据身边的人改编,描写了那一代人在经历文革等浩劫之后重新学习在补习班复习考大学的经历,其中几个主要人物描写的有骨有肉,寥寥几句已经把人物形象描绘的非常丰满,反映了那个时候人们对于知识,对于生活,对于家庭,对于爱情的理解,在那个刚刚从血海中挣扎出来的中国,一些人对生活重新产生了希望,复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考大学成为了很多年轻人通往美好生活的一条可能的路,因此这些人聚在一起为不确定的未来而奋斗,而在奋斗中有妥协,有失败,有放弃,有勇往直前,还有痛与不甘,这些是那一代人的青春,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新兵连》中的李上进让人心疼,人无完人,而那个人就这么笑话似的完了。很多人都曾有当兵的经历,那段时间的友情是刻骨的,都说当兵结下的友情是一辈子的,军人是一群没有感情的人,因为在军营中人的个性被纪律所限制,但是军人又是最重情的,在一起吃苦,出生入死,成为了不是兄弟的兄弟,现在仍然记得在《士兵突击》里面,张译演的班长退伍在天安门广场那撕心裂肺的痛哭。而在《新兵连》里是另外的一个世界,但是那个世界不是简单的,而是勾心斗角的,是虚伪的,虽没有到残酷的程度,但是那个世界仍然让人厌恶,在《新兵连》是军营,在其他的小说中是这个现实社会。
《单位》和《一地鸡毛》多少有点联系,里面的人物相同,《一地鸡毛》是《单位》的后序,又是通过其中一个人物——小林对这个社会的侧写。《单位》中勾心斗角,互相猜疑,嫉妒,厌恶,那里没有多少善良和美好,全是蝇营狗苟,然后称不上邪恶,但是虚伪与可恶,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自己的利益不断的钻营,不惜构陷别人中伤别人,虽然在一个小单位里,却是这个世界许多人的嘴脸。《一地鸡毛》讲的是小人物的悲哀,生活艰难,没有尊严的阿甘精神,这是很多小市民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底层,在底层打拼,没有方向,没有希望,像在海上漂浮的船,已经失去了目的地,又没有动力掌控自己,只能随水漂泊,在社会中任人欺凌,在无力反抗后默默的享受这种屈辱的生活。
《新闻》看得很过瘾,戏虐的刻画了记者与官员的丑恶嘴脸,为了自身的利益什么尊严,什么道德,什么党纪国法可以完全抛到脑后。《新闻》中,那个世界中,人的意义只在于追逐名与利,那几个记者无意义的去采访,只为牟利的媒体人精神,自私自利,官员都为了官位,欺上瞒下,势力,自私,冷酷,在正在读的另一本书中说了一个比喻,就是这个社会,像一个讲堂,讲课的人在激情澎湃的说着什么,听课的人不知所云,但仍然听的专心致志,而且拼命的鼓掌,虽然明明知道讲课的人说的都是假的,最有趣也最讽刺的是,那个讲课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但是却知道自己必须讲下去,还要讲的津津有味,享受听课人的掌声,这就是一场大戏,大家都是演员,没有人是观众。《新闻》中记者和官员都在演戏,也都知道自己是在演戏,但是大家都按部就班的演下去,而且还要演好,演出彩,演得自己和别人的掌声,其实报纸的读者也在演戏,官员的上下属也在演戏,大家在这个大戏中尽职尽责的在演着自己,知道自己这出戏结束。
刘震云还有许多优秀的小说,之后的日子也会慢慢的接触,相信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有趣的东西,好作家就是趣味的制造者,无论这个趣味到底是什么滋味。
《一地鸡毛》读后感(三):嗨!我们一起变成鸡毛掸子吧!
说什么好呢?
一直想看冯小刚导演的电视剧版,据说徐帆和陈道明在剧中都有上乘表现,那腐朽而懵懂的九十年代气息啊——就是一地鸡毛的味道。
那时的年轻人似乎和现在一样,没什么物质基础,每天念念叨叨的就是生活的惨淡经营,买豆腐奶孩子那些事儿,家长里短的,硬是把心高气傲的“大学生”磨成了灰头土脸的千万分之一。不过,生活在惨淡中,也总是透出些光亮,它就像一个成熟的人力资源专家,提着一根吊着胡萝卜的鱼竿骑在我们头上,在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儿的那个当儿,给我们舔一口。时光穿越二十年,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我们,鸟枪换了炮,还不是蜗居着?这么说来,其实生活一直是公平的,一直是骑在我们头上的,从祖辈父辈骑过来,我们也别想免俗。
至少,生活还有胡萝卜。
在刘震云的书里,我觉得还是《一地鸡毛》最接地气儿。这或许不是成熟时期的大作,但是有着切肤之痛般的真切,比起日后那些先从哲学层面分析出来再拿贫嘴结构出来的人性题材(对,我暗示的是《手机》),多了那么一丝,亲切。所以说,艺术闯作,还得是生活,想想东东枪老师笔下的单身男青年的嚎叫们,那是多么的生龙活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