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10篇

  《朝圣的心路》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一):路边的守望者

  初读周国平是在高二,买了本《守望的距离》,实质上只是出于对哲学好奇和对理性思维的推崇。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没有故作高深艰涩,甚至带有流淌出一种文学的简洁质朴。但很快,由于课业繁忙以及心浮气躁,读罢三分之一便将书搁置在了书架的角落,此后便始终无暇翻阅。重新再阅读周国平的哲理散文,是图书馆借阅的《朝圣的心路》。我读,是因为我发现,我的心境价值观已较读大学之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同时我的疑惑彷徨与日俱增。我告诉自己,是到该静心阅读哲学的时候了。

  所谓朝圣,即以虔诚姿态追逐期望达到“圣”的境界。对此我的理解是,“圣”即是灵魂自由现代人所追逐的价值,更多的是非精神价值,是功利价值、社会价值;然而我们真正缺少的,正是已经呈现式微的精神价值。周国平在探讨“中国人缺少什么”一文中曾经引过王国维对于精神文明的理解:王国维认为,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对精神价值的尊敬,承认精神有物质不可比拟的神圣价值和不可用物质尺度来衡量的独立价值。

  而时至今日,大部分的中国人,赞成的仍然是与王国维相反的观点:中国人最缺的是物质文明。要发展物质文明,就必须推动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采用先进制度理念,就必须创造更多的生活资料满足大众需求。而伴随着物质资料丰富,我们承担着更大的压力,承受着更多的责任,我们活在全民“被幸福”的时代只能微笑地面悲哀。当自由成为手段,成为工具而不是目的,当我们无暇沉淀和反思,这或许是生命最大的无奈

  周国平在书中提到“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这与西方的“灵魂哲学”大相径庭。我们一直在追问的是“怎么活?”“如何活得更好?”这就忽略了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而是不断地想要“妥善人际关系”。而这样的中国人,在我看来并不幸福,他们的幸福永远只会存在新闻联播里。本书取名为“朝圣的心路”,我想是恰当的,这正是在提醒当代迷惘忙碌的中国人,应该学会孤独,学会在孤独中沉淀自我,找寻内在的从容与灵魂的诉求,而非不断地在追名逐利中透支生命。

  以此观之,很明显能够看出,周国平与王国维是同一类人。周国平对于王国维的评价是“在20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周国平他自己。当然我不是指当代的中国学者中独周国平一人守望着精神价值的纯粹追求,但放眼当代中国学界,心怀隐忍与沉痛,守望着人类精神家园关注中国人的精神内在底蕴的学者大家亦是寥寥。周国平是个内向的人,他也不是一个推崇主流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对于目前中国学界的崇洋风气和实利主义,他更像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和王国维一样个性中既有“灵魂的认真”,也不乏“头脑的认真”。不同的是,他们的境遇悬殊:王国维的哲学研究无人理睬,而周国平作为现当代中国较为知名的尼采研究学者和哲学家,他所受到的关注与推崇远甚于王国维。但是从他的散文中不难读出,他是一个淡泊恬静的人,不喜欢热闹扎人堆,不喜欢参加过分功利和形式学术研讨活动,不喜欢过分鼓励实用性与道德伦理传统的现代中国文化淘汰机制。他是一个异数,与大部分思想僵化毫无灵魂诉求与自省意识的中国学者名流相比,显得与众不同。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我想读者翻阅过他的作品之后,亦能有所领悟。中国,太缺少这样坚持纯粹精神性追求的人。

  周国平对于“守望者”的职责的理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我认为他是够格的,作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他当之无愧。这并非是奉承,而是出于我内心对于他的尊敬与理解。同样是内向而敏感的人,我对于周国平有一种理性客观的推崇。在本书中,他不断透露出他对于当代中国人精神性缺失的焦虑与肩负起守望精神家园的执著,对于灵魂自由与安顿的向往追求,对于灵魂麻木不仁者的深情呼唤与鞭策。也许他想扮演的角色是“热情理想家”,他能做的“不是充当救主”,而是“鼓励人们自救”。每一篇文章,都显露出他的真诚关怀,显露出一个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和人类精神传统的思考和追求。他,便是伫立在朝圣路边的守望者,静默,淡然,微笑着目送我们前行。

  作为一个平凡的大二学生,一个正处于人生彷徨期,对于现实和人生感到困惑青年,一个从小成长于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体制下的普通中国人,一只尚缺独立思考与人格的蜉蝣,我希望借此能够汲取一点哲学思辨的营养,消化吸收为批判性思维与理性诉求,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仅此而已,又似乎要求有些过甚。但不能不说,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值得静心思考的文集。写了这么多,其实严格上并不能算作一篇书评,充其量只是随性的感悟而已。但我荐书的诚意如假包换。推崇独立思考与内在精神沉淀领悟,是我撰文的初衷

  借用本书封底的引语所说:“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泡杯茶,坐下来静心阅读,就是追求思想升华并摆脱孤独与作者灵魂交流开始,是各自迈向朝圣的心路的启程。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二):废黜的精神背上肉体负担

  周国平很有望取代《目送》成为我的床头书 有些关于宗教哲学的探讨 读着略显吃力 很多言论还是肯定的,不过有个别不是特别赞同略显生硬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 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 关于交往和独处 如今不是凡高的时代了,生前出不了名的,死后也出不了名,世人早把你忘记。 与只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更像白痴。 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 周国平对《小王子》的解读填补了我之前看的不理解的点。 有人问我:“你信不信神?”我无法用一句话回答。我的感觉是:我是一个迷路的孩子,我找不到神,但我知道神在某个地方等我。 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基督都不留文字,却招来了最多的文字。 介绍不少西方哲学家及他们的著作 宗教哲学不是太懂 人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三):摘抄

  《被废黜的国王》

  “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字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对于各种不杀生、动物保护、素食主义的理论实践,过去我都不甚看重,不承认它们具有真正的伦理意义,只承认有生态的意义。在我眼里,凡是把这些东西当做一种道德信念尊奉的人都未免小题大做不适当地扩大了伦理的范围。”

  (史怀泽--人道主义者)”他明确地提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他发出点不是简单恻隐之心,而是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唤起的敬畏之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