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精选10篇

  《仓央嘉措诗传》是一本由苗欣宇 / 马辉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一):请不要再误会仓央嘉措了

  1以“那一世 那一年 那一天”开头的诗实际是一首叫做《信徒》的歌的歌词 来自一张叫做《央金玛》的唱片 而并非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作品

  2所谓的诗歌《见或不见》实际上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是扎西拉姆多 也不是出自仓央嘉措之手

  3他不是不是一个“耽于酒色 不守清规”的风流浪子 他只是一个天性喜爱自由诗人民间传说中 他和心爱的女子玛吉阿米有过一段难忘恋情 但最终出于政治上的原因 出于自己身份 他不得不放弃这段感情

  4他不是假达赖 而是是一个为了实现心中的政治蓝图 为了西藏的安定和平 为了一个健全的政治制度而甘愿一“死” 甘愿牺牲自己名分的政治家 他死得其所 死得瞑目 他不愧为一个活佛 一个真正为天下苍生想着的佛

  5关于他的死 有很多争论 最可信的说法是“阿拉善说” 即在1706年冬 当他被押解到青海时 被硕特蒙古“西藏派”和“青海派”放行 并以“病逝”为由上报朝廷 从1724年到1745年 仓央嘉措在阿拉善和青海之间往来 先后担任了13个寺庙的堪布 隐姓埋名 潜心弘法 1746年 64岁的仓央嘉措在阿拉善圆寂

  以上是我看完此书后 对仓央嘉措的生平的一些摘录和总结 以及对大多数人对他以及他的作品的误解的澄清

  所以 请不要再误会仓央嘉措了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二):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的诗流传大概有60-70首,大部分比较著名的诗歌都曾经读过,但是还是得系统化一下,搜集整理一下好的诗句

  仓央嘉措以诗歌闻名,当然其经历也很传奇。但是我觉得过度的幻像其经历并不见得是一个好的方法,反倒最本质的是多看看他的诗歌作品就好,古人诗言志,词言情。

  细读会发现,其最有名的就是几首,并且这几首的作者现在还有疑问。诗集并不是首首精品,相反有大量的并不怎样。从藏语翻译过来,各家译作水平不一,有些翻成七言,实在不怎么样,而有些翻得通俗,又太没有美感

  所以不必搞得太过于复杂,真正看的并不是这本书,着重看的是诗歌全集,但是在豆瓣标记在写仓央嘉措最有名的这本书下也未为不可。

  毫无疑问,最开始知道的是《十诫诗》,虽然后来这个出处有些争议。《我问佛》也是我13年很喜欢的一首诗。我认为这首优美的词句诗歌截止到中部即可。

  我问佛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那一天》是一首写得比较好的诗,收藏。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月,

  我轻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而《见与不见》可能是他流传最广最有名的诗了。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最后两句很经典。我个人认为,仓央嘉措重在“情”之一字,恰好切合了广大文青的心理,并且抒怀没有门槛,通过他的诗歌和人生经历将这一脉的思想内涵大大延伸,不断有新的佳句出现,他涵养了无数人,又由无数人反哺他,由此形成一个广大的精神体系。所以其在文化特别是华文界的文青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说通俗一点,就是有些被文青玩坏了。

  当然,可能是现在的我一切都好所以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三):读你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这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还是忍不住把这首诗粘贴在这里。十几年前,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吸引了我,让我的脑海里,有了这个名字——仓央嘉措。那个时候,只知道,有那么一位藏地高僧,写下了那么美好的诗,不管是虔诚地礼佛,还是倾诉美好的情谊,让人感受到是那么的神圣。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个名字再次吸引了我的目光相信这样的一位达赖喇嘛有着许多不为人知故事,更有许许多多如我般的“信徒”。前几日,白岩松出版了自己的有一本书《幸福了吗》,也引用了仓央嘉措的小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来诠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想必,他也读过这本书了吧。

  历史终究是历史,浩如烟海往事,任你挖地三尺也掘不出百分之百的真像。读仓央嘉措,就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吧!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四):布达拉,去佛法中乘凉

  偏安于浊世的人,夜夜叨扰来往的车辆。我无意于用灯红酒绿换你的青山绿水。然而,你还是用你的轮回,挣扎我的是非

  好久没有畅快的读诗。我不知道要感谢你,还是感谢译者。在联合书店的一楼,情侣们读着你的诗。至于你的故事,已经在转经筒上转了百年。然而争论还是不休。可是如你所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让史学家和所有的评论都见鬼吧,此刻你只属于布达拉,还有朝圣者跪拜的路。

  青海湖的故事已经不足以令我侧目,所以我囫囵地翻看书的背后,关于你的生死的总总猜忌。这猜忌和春天无关,只盛开在你诗中的那朵高山雪莲中。二十余岁的生命抑或六十余岁的生命,谁在乎?转动的经筒,只为哪一天触摸你的指尖。

  我们就是你笔下凡夫俗子。被红灯绿灯一遍遍的照亮,被来往的车一次次的误读。然而我们还是很难停止腌制自己。因为我们早就死去,不用盐来伪装,只能听凭冲天的尸臭伴随着肉体的腐烂。

  在生死之间,事事都是闲事吗?那我们的忙碌又是何为?一生的跋涉,只为填平那欲望的沟壑?年少的心事,被你的诗左右猜忌。我愿意自食其果。把你的青山换给你,把你的布达拉也还给你,你还会有清澈的诗,掩映你的前世今生吗?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我们在一座城市沾染一种恶习。以为一个人是一座城市的风景,其实一个城市是一群人的坟墓。当然你是在这墓碑外的。要不然,这墓志铭是谁写的呢?当年下葬时的诗,又是谁在诵读呢?

  我当然不可能挖开这坟墓去你的世界诵经。布达拉宫肯定容不下我的影子,你的经书肯定也接受不了我的身影。我只能在这黑黢黢的坟墓里,偶尔回忆你亡命天涯的诗。

  人们去远方,只是为了紧紧搂住自己,这是你说的话。而我当年乘上南下的火车又是为何?难道是为了在某一天的晚上,与你相遇在一个繁华的书店中,任你责难?爱我的人并没用从我的掌纹中失踪,你是否会羡慕我?当然,我们都清楚,你并不羡慕。因为你的手中有转经筒,你的掌纹梳理着一个心灵混乱

  我们盲目地奔向城市,盲目地伪装风景。这都是你讥笑和不齿的行为。你用一首诗为我盖棺定论。我用亡迹的汉字回复你。

  我们最终将决裂在一条路上。你会去高原看云卷与舒,我只在城市数着缩水的钞票;你呼吸经文,我吐纳市侩。你在天堂凝望一个世俗人的因果徘徊,用背影温暖人间。我打算,在今年的夏天,去佛法中乘凉。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五):每个人眼中的仓央嘉措都不一样

  这本书里的仓央嘉措是一个浪漫爱情诗人(浪荡公子),颠覆了我对仓央嘉措的想象

  当然我读他的诗,觉得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天蝎男,对爱情的向往忠贞是生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对于当时等级社会宗教分派的无言抵抗。在那样子一个复杂的年代处在一个复杂的位置,人都会有各种矛盾无助迷茫。写出这样子的诗集也是理所当然。都说在萧索激荡的灵魂下才有写作灵感

  有一部分人说文章婀娜的女子被泛指为佛法,因为藏传佛教有这样子的诗歌流传。

  也有一部分人说那女子就是指的他的情人,情歌写出两人世恋爱的各种苦辣酸甜

  作为百年后的我们,不了解当时不了解当事人,所感受所想念不过是我们各自的体会附加上去。

  正如我坐在玛吉阿米的楼上,看着蓝天喝着酥油茶,听那老板讲着这流传久远的故事。不管真假事实如何,留下足够的谈资,就已经是他最成功事情

  那片土地,或许还有更多我们未曾理解的东西

  那些故事,或许还有更多我们未曾知晓的内容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六):快乐和感动来自不求甚解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

  说实话,我是看到上面的文字,才买这本书的。结果出乎意料....

  “快乐和感动,往往来自于不求甚解”。用这句话来表达我读过这本书的感受,再恰当不过。原来,我喜欢的那些诗句,并不是仓央嘉措情诗。

  这本书,可取之处不多。除了对其传奇人生有所了解,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寥寥无几。

  更可笑的是,封面上的《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竟然也不是仓央嘉措情诗,那,为什么要放到封面?

  从藏语翻译过来,诗句的质量如何,对翻译者的水平,要求很高。我略翻了翻,里面也不乏让我喜欢的句子,却也觉得少了点什么。

  值得表扬的是,封面很美,是我喜欢的类型,放到书架上,和我喜欢的苏樱系列,貌似一套。嘿嘿。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七):还原历史的真实——这其实是一部严肃的传记

  首先要承认,这部书不是炫文笔的,比起我之后看的《相见何如不见时》——那文字矫揉优美得一塌糊涂,俨然就是一个仰头四十五度角的忧伤而明媚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原型是永远不过时的王子与贫女——不是灰姑娘——而是永远不能在一起的那一对儿(借鉴昭明太子与慧如尼姑的可歌可泣爱情故事),可见华夏民族对这类故事一向的审美倾向——真是门第、阶级、出身害死人呐。不过这类故事写出来也是一向的赚人眼泪。去翻翻《三言二拍》,多少故事是照搬这个原型的啊!

  一个老套的故事传到现代,各种cosplay玩不出新意了,于是《相见》一书呢,就把毫无生意的主人公搬上了青藏高原,一个套上“活佛”的套装,供进布达拉宫;一个呢,披上白色氆氇,送去深山老林里做个美丽的牧女——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我懒得多说了——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多少是能平添几分地域特色。这样,也就蛮能赚人眼球了。

  好了,吐槽完毕。

  正式回到《诗传》的讨论上来。

  从民族学的角度,本书的作者态度很认真,翻看作者简介,两位都是有信仰的人,这就和普通的译者有很大不同了,至少能看出来,作者写书译诗,心里是供着一尊神像,尊重了历史证据,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仰,也不会添油加醋胡说八道。这可能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文字虽然相对平淡,没有花里胡啥的卖弄,但也足以让人动容——本来历史就是很好的故事,反嫌脂粉无颜色。真正做历史做民族学的人,若有这份文笔写作,肯定好卖!

  由此也突然想起嘉宾老师询问我的论文时说,你可知冯象先生是否入过教?我杂七杂八说了一堆,但是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恍惚有些理解了,宗教文本的翻译,译者如果没有信仰,很容易走入歧途——我一直以为这已经是老掉牙的哲罗姆式观点——可现在在想,似乎也有道理。

  当然,这也是双刃剑,受得束缚太多,钻的太深,经院气息太重,反而不会做出好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讲,冯象译经,《诗传》译诗,对信仰的把握尺度不多不少,刚刚好。

  从专业的翻译角度,我真心的佩服作者的苦心。仓央嘉措的原作必是藏文,但是我目前在其他书中,几乎没有看见对译本译者的介绍,似乎对仓央嘉措熟稔得仿佛是其人其诗就是本族人本族语,不会有一丝歪曲的理解。本书很详细地考证了仓央嘉措的“真正”诗作——排除了许多伪作,并且介绍了每位译者和他们译本的特色。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仓央嘉措的诗歌诗集基本都是汉语版本。因为我们读到的都是译本,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我们至少要考证一下译本对原作的忠实和准确性。

  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一种重写或者改写。诗歌因为其文字的简约深邃韵律等特征,其翻译的难度更是成倍加大。即使是在同一个语系之内的汉语、藏语的互译,也是很有难度的。

  君不见,德语和英语不仅是同一语系还是同一语族的呢,学习德语照样跟学习英隔了十万八千里,欧洲语言的互译问题也是欧美翻译家历来思考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肯定比英汉翻译这样跨山隔海的语言容易一些了。

  插叙回来。简单阐述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目前几个流传较广的译本:

  于道全(首译):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藏文原文,游弋在两种文字之间向来不是件简单事情,很容易顾此失彼。太倾向源语,在源语文化和语言的笼罩之下,很容易迷失在译入语中——俗话说,不像人话。

  再次插叙,做翻译起码的要遵守一点,按我们一个老师的说法:做翻译有三个字是最高原则,我们都竖着耳朵等他老人家羽轮纶音,可见他摇头晃脑,轻飘飘的吐出仨字儿:说人话!本以为是什么铿锵有力的文字,一字一顿,字字锥心泣血呢,结果听到这样毫无花头的三个字,于是所有人顿时沸腾的如同被扎了的气球——但是现在看来这样大巧若拙的话,是真的有道理。

  刘希武(转译英语):这个版本很神秘,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也不是修改“重译”于道全版本的,而是从一个现在已经无迹可寻的英语译本中转译回来的。“二传手”的翻译一向不是很可靠,但作为翻译文化的研究对象,也是很有意思。这个版本的宗教性明显下降:删掉了几首宗教诗歌,而且诗歌翻译过程中选词秾艳,很有民歌大胆豪放的风格,是不是符合藏语原文,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版本对奠定现代人对仓央嘉措“风流少年”的印象很有影响。

  曾缄(修改于道全版本):曾缄的诗歌目前流传最广,采用传统汉诗的七言的格律,尺度比“于道全”原文更大。由于文字优美,格律清晰可颂。译者主体性发挥之下,还添加了许多原诗没有的含义,让诗歌更加升华。不足之处呢,就是他的译本不是从藏语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修改整理于道全的诗歌“翻译”过来的。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也只能说,这些诗都是好诗,但是作为译作,我只能保留观点了……

  总而言之,和一大堆畅销传记塞在一起的《诗传》是一部严肃题材的传记。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书架上,真正想了解仓央嘉措的人啊~莫要迷了你的双眼。

  我们每个人都是最最平凡不过的,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伟人,因为远离平凡的生活,所以让我等小民各种好奇有之,羡慕有之,鄙视有之,偷窥有之——一个生平模糊,语焉不详的高级僧侣——极端的高级——六世的达赖喇嘛,绝对的精神领袖,平时不仅钻研佛学歌颂佛祖——这个方面大都被忽视了,仿佛他做和尚,天生就是六根不净的,平时居然还写写诗歌,歌颂“爱情”——这些“淫诗”居然还很优美,直抵人心——真挚的感情和纯粹的表达向来都有这种力量。这样一来,自然让三百年后的我们削尖脑袋也要偷窥个明白了啦。

  于是这个活佛走下圣坛,在各个版本的以讹传讹中,来到俗人身边,给我们讲述了他一生如何追求爱情但是苦苦不可得的心路历程。

  普通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大都平凡,乏善可陈;但是这样一个宗教领袖,居然“不守清规”——他的政敌也是这样诋毁他的——且拥有诗人的情怀,追求自由而终不可得的爱情,这般凄婉迷离,赢得我们所有俗人的一致感慨,原来这样呼风唤雨的伟人,也有这样的伤心情事,原来他和我们也是一样的嘛。于是仓央嘉措更加深入人心。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八):仓央嘉措诗传

  一个人需要隐藏

  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

  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心一热

  天就蓝了

  春草绿得大慈大悲

  他与她

  仔细地推敲着一杯喜酒

  然后互相放下

  在禅修中

  被不曾存在的所有事实洞穿

  ...

  每个人的隐痛

  缘于用月光泄密

  互相思恋的众生

  只顾各自生锈

  却自然而然地拿出表情

  令对方倾倒

  世间事无人过问

  越近的越远

  极目成仇

  自己与自己重逢的时刻

  只待无根的花朵繁荣得了无着落

  阿弥陀佛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九):永转的经轮--我心中的仓央嘉措

  他的生平如谜,争议无数

  在我心中,他不是那个耽于酒色、夜逐绮罗的浮游浪荡子宕桑汪波

  也不信真有那玛吉阿米(ma-skyes-a-ma)

  他应宛若一朵初开雪莲

  幽居须弥山巅,盘坐菩提树下

  傍青灯、捧黄卷

  焚袅袅佛香观法,闻寂寂梵音禅定

  不见如来

  却终在那一世马乱兵荒中破法空门外

  青海湖畔、芸苔花中

  彻悟成佛

  自此

  仓央诗作成绝响,世间不闻藏花香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十):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是今年在看小说时认识了他的,知道流光飞舞里那段词出自他的情歌,知道原来黄老邪很好很强大。

  当然,最重要的是,JQ无处不在啊!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

  好吧,俺真的是八卦女!忍不住还是要上来八!!!

  什么样的快乐事与有情人做起来,对于一个达赖喇嘛来说是劫是缘呢?!!!

  嘘,佛曰:不可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仓央嘉措诗传》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