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是传奇》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是传奇》读后感10篇

  《我是传奇》是一本由[美]理查德` 马特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传奇》读后感(一):我是传奇

  我们是他的遗产

  他是我们的传奇

  点亮黑暗

  ... ...

  那么在最危难的时刻,做出卓越贡献的,便是人类英雄...

  当人类成为了少数,全世界生物部分变种...

  变种后的人类开始了退化,丧失了人类社交能力等...

  城市一片死寂...

  怪物昼伏夜出...

  是需要强大力量 来唤回人类的文明....

  ... ...

  倘若

  变种后的多数人...

  成为力量更强大..智商更卓越....的生命体时...

  我们会不会把自己称作“怪物”...

  ... ...

  我们会被当做愚笨的低等生物被奴役起来...或者被消灭..?

  ... ...

  所以精明的设置了冲突....

  低智商与超人的力量.....

  文明与常人的力量....

  ... ....

  文明代表正义...而赐予的力量只是一场蛮横...

  .... ....

  你若愚昧蛮横,请顺从....文明的生物方便给你施予进化....

  你若聪明迅捷,请再拥有强大的力量...方便统治和驯化....

  ... ....

  向来不可兼得...

  但可以,请全全拿下....

  明确地划分出物种的优劣.....

  然后安排出统治的秩序....

  《我是传奇》读后感(二):传奇仍将继续

  是孤独绝望地活着,还是痛快惨烈地死去——没有答案!只是在苦闷的生不如死的生活中挣扎着!

  这就是曾经地球最高级最智能的生物的悲惨结局——罗伯特·内维尔,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地活在人类曾经的家园里。没有奇迹,但内维尔还活着,至少在故事的结束之前还活着,这就已经是奇迹了。在新旧两个时代交替之间,我是传奇——一个没落的时代,最后一个悲凉的传奇。旧时代的遗老遗少,必然成为新时代的牺牲品——进化更是如此,何况这不是自然进化,是毁灭性的病毒肆虐。每个夜晚,吸血鬼都在你的门外嚎叫,恨不得将你撕成无数碎片……很庆幸内维尔没有成为新时代的“怪物”,他本可成为“怪物”的,或许他厌倦了正常人的“怪物”生活,或许他已经习惯了一个正常人类的小天地——他的房子,他的家。“我已经太习惯……太习惯那栋房子了。那已经变成一种癖好,就像……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癖好一样。我已经……习惯那栋房子。”因为如此,他错过了,甚至放弃了逃生机会。从此,新的人类再不用深入深山老林中“考察”他的足迹;从此,上一时代的人类文明终结了,“我,已经成为传说了”。毕竟,他终究会老去的,没有繁衍生息的机会;他也终究会死去的,因为他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其题材,因为讲述吸血鬼故事的小说和影视作品有很多。在我看来,《我是传奇》是这类题材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传奇的铸造者——理查德·马特森,更是我所喜欢的不多的外国小说作家之一。本书没有勾画太多恐怖、血腥和恶心画面,没有设立故弄玄虚的故事情节,通篇就像“流水帐”一样娓娓道来。叙述的口吻冷静平和,没有夹杂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洞穿世事老人,在回忆自己过去的“平淡”生活。马特森试图让我们思考,让读者成为主人公,把我们带入故事中,让你活在那个时代,让你成为内维尔。他不会告诉你,在这个故事中你将会体会到什么?也不会问你的感受细腻细节心理描写,似乎都在证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颤栗的恐怖?是孤立无援状态下的绝望、无奈、苦闷与窒息?还是对现实世界面临的诸多潜在危险恐惧?也许有一天核弹会毁灭这个世界,也许各种莫名其妙的病毒会大范围的爆发,或许这个世界终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归于沉寂,进入下一个生命孕育过程……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你或许在本书中感受到了家庭可贵,而开始真正地关心起自己的家人……可马特森什么也没说,只是叙述了这个故事,但他无疑是成功的。

  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讲,读者大可不必在意作者对吸血鬼成因的牵强附会解释,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他对人性的探索。作为人类的我们,也许永远不会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常态下,每个人都不觉得人性的深刻复杂,只有在特殊时刻来临时,人性才会显现他的光辉邪恶。人应该为生命而活着,还是为尊严而活着?某些时候,人性或许会泯灭,而当大多数人性都泯灭时, 没有人性的人性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人性标准。也许因为群体人性太普遍,所以往往不具有代表性,正如马特森自己所说,他的多数作品均可指向同一个主题——孤立在险恶环境下的个体,如何挣扎求生的历程。这是马特森的特色,或许这是他探讨人性的独特方法遗憾的是,他的主人公往往在一系列的挣扎之后,仍然逃脱不了失败命运。当然,这并不代表马特森是悲观的,也不代表他固执地认为个体是无法与大环境抗争的,或许他试图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真正值得探索的是,在那个环境下,您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抗争,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与自己抗争。《我是传奇》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我活着,是一个短暂的传奇;我死了,成就永恒的传奇。

  传奇仍将继续。

  《我是传奇》读后感(三):我是传奇

  不要管封面,07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是本书第三次被搬上银幕,全球票房七亿美元。这个版本的影片和原著出入最大,但基本框架相同,有些细节则是和书中一样的。

  沦陷区的简体汉字版引进的是基于1995年台湾春天出版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的版本。翻译和导读都是台湾人做的,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在1995年台湾在社会综合性的意识形态就领先于沦陷区很多。我肯定要是让现在沦陷区的最时髦和顶尖的翻译人员也达不到这个水准。这就像让一个朝鲜人写《侏罗纪公园》、《死神来了》《电锯惊魂》一样。

  这是肯定的。

  台湾的译文很贴近原著,详见本人的英文版书评。

  “没有人相信世界上有吸血鬼,然而,既然人们不相信那些怪物的存在,又怎么能够跟它们斗呢?”——范·海辛《德拉库拉》Bram Stoker

  “吸血鬼的力量就在于,没有人相信世上有吸血鬼。”——罗伯特·内维尔《我是传奇》Richard Matheson

  “等人们相信世上有吸血鬼的存在时,世界就已经是吸血鬼的天下了。”——张昊果

  这是一本被评为20世纪十大恐怖小说之一,排名前五十的科学奇幻惊悚小说,是即爱尔兰人Bram Stoker的《德拉库拉》后最具影响力的吸血鬼小说。

  原著出版于1954年,和威廉·戈尔丁爵士的旷世名著《蝇王》同年,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此书是人类惊悚奇幻文学领域的先驱之一,对后来的类型文学影响实在太深远了,当然还有影视作品,这点斯皮尔伯格很清楚。其中的哲学层面是通过细节和微妙的心理活动体现的。作者思想的前瞻性无人能及。

  “Richard Matheson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作家,《我是传奇》这样的书,一直以来都激励着我的创作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Matheson从不在他的作品中妥协和屈服。当你以为故事就要讲完,当你的神经紧绷到快要断掉,这时候,Matheson会像涡轮发动机的助燃气一样,狠狠地推你一把……

  提醒注意:你现在正落在这样一个作家的手里,他不会屈膝求饶,也不会给你任何逃命的机会。他会像拧毛巾一样把你拧干……而且,当你读完之后,他会给你一个作家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想要读到更多。

  一般人们谈论恐怖小说,首先会想到我,但是,如果没有Richard Matheson,就根本不会有我这样的人。他是我的父亲,这就像Bethy Smith是Elvis Presley的母亲一样。”——Stephen King

  《我是传奇》读后感(四):中英文篇目对照

  我是传奇

  I Am Legend

  埋没的天才

  uried Talents (1987)

  死亡时间

  The Near Departed (1987)

  猎物

  rey (1969)

  魔女之战

  Witch War (1951)

  死亡之舞

  Dance of the Dead (1954)

  白丝衣

  Dress of White Silk (1951)

  疯狂之屋

  Mad House (1952)

  葬礼

  The Funeral (1955)

  黯影

  From Shadowed Places (1960)

  移魂

  erson to Person

  《我是传奇》读后感(五):我真的不是传奇

  初次接触《我是传奇》,是来源于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同名电影。很多人都对电影本身提出了质疑,包括情节,包括剧本,包括远悖于原著的精神,可我依然要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出色,影片中末日般凄凉气氛、人狗之间相依为命珍贵情感,尤其是一遍遍重复的广播,都不止一次濡湿了我的双眼,让我看到了在孤独和寂寞中人性最光辉闪耀的部分。虽然英雄救世的好莱坞式影片不胜枚数,可这部电影让我心中对孤胆英雄的崇拜与敬仰霍的迸发乃至不可收拾,即使在那么惨烈的环境中,良善和希望是不倒的精神支柱……

  当然,这一切还都基于我未读小说之前。小说和电影,虽然有相似的样貌轮廓,但是精神主旨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电影让我在温暖中寻觅劣境中的一点点光亮的话,那么小说是彻底扼杀了我对人性残存的虚伪看法。有人说悲剧是命运的一面镜子,因而才最让人痛彻心扉才能成为经久不衰传世之作,我想《我是传奇》恰恰就契合了这个逻辑

  乍看之下《我是传奇》试图以科学手段合理解释吸血鬼的成因。由于感染未知细菌,一种新的物种产生了:他们拥有人的外貌,却靠吸血为生,昼伏夜出,惧怕阳光大蒜,拥有强悍的攻击力。而主人公内维尔却因种种原因体内有了抗体,对该病毒免疫,于是他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残存的“人”,双方因为彼此的差异而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和伤害

  (一) 孤独本身就是一种病毒

  孤独这两个字,从形态来看,似乎与“狐”和“虫”相关的,因此我总是忍不住地将其内中精髓与动物联系,故而我总说孤独隐含着一种兽性。

  孤独是一种传染性强的病毒,它就像一颗深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有合适温度,就会在不经意间萌芽,迅速将你层层缠绕。那密密的藤蔓将人紧紧箍住,那叶片的齿轮咬噬着你的肌肤,渗进你的血液骨髓,灵魂便禁锢在这个密不透风墙壁中,兀自打转,找不到出路。小说中,主人公内维尔就是如此被孤独吞噬着,忍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这让我想起了创世之初。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大神乃为兄妹,是人类的始祖。可在现代近亲通婚却被认为是乱伦的道德沦丧,除了生物上科学理论之外,我想也不外乎一个有目共睹事实:人是越来越多了,如果处于内维尔一样的境地,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的时候,乱伦都找不到对象的时候,其苦闷可想而知政治书上说,礼仪属于上层建筑,是逐步健全的,可真是一点没有错。

  那种深沉的孤独,仿佛时时会将人压垮,又犹如站在悬崖峭壁上,背后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内维尔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踟蹰前行,一不小心就会急剧坠落。我想他是希望这是一场噩梦的,希望一觉醒来什么都恢复原状,一切都只不过是幻象而已,但这必然只是一种奢望。于是隐藏在内心的兽性也在一点点萌芽壮大。

  他对异种偏执的无止境残杀,与其说是一种自我保护,倒不如说是他对孤独寂寞的排遣方式。他研究了各种消灭吸血鬼的办法,并付诸实施,如果硬要将他的种种行为冠上拯救人类的美名,实在是一件令人发笑的事情。兽性在他的血液里燃烧,点燃了他对吸血鬼、对异类的愤恨,所以他难以遏制地摧毁这一切碍眼的事物,恨不得荡涤这些在他看来肮脏躯体。我想,他是真的被孤独侵袭了,一点渣滓也不剩。

  现代教育理论常常教导家长孩子不能过于孤僻,要学会合群。为什么呢?因为人本身就是社会性动物,在彼此的交流接触中才能更快更好的成长,这也是社会进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可在小说中,纳维尔失去了可以交流的对象,虽有CD等音乐相陪,但终究只是不能产生新思想的死物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有与孤独为伍,自己寻求生存的意义,而此时,负面的阴暗的情绪就鱼贯而入了,即使他有基本的道德观,没有了约束法则,没有了施行对象,对于异类,他还有何顾虑?

  当然在此情形下,他存活了,依然拥有正常人的思维,依然表现出人的特性,依然维持着人的尊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只是如此孤寂的传奇,我宁愿不要。

  纳维尔只是一个中了很深的毒的独行者。

  (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言出自西晋江统的“徙戎论”,大家当耳熟能详。江统还说过,“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言下之意,就是这些禽兽的想法,跟我们中国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推而广之,当人类的文明与其他文明发生了冲突的时候,我们当中抱着这个信念的恐不在少数,而且一定要人类大获全胜才是皆大欢喜的结尾,可能这也是英雄式题材的源泉所在。我想说,这本小说最震撼我的恰恰就是这个别出心裁的意料之外:最后一个人被末日审判了,新的物种占领了这个世界。

  小说中,内维尔始终站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去审视那一群有别于自己的异类:没有高智商,不能承担人类文明的延续,最关键的是,他认为他们绝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尤其是当寻找同伴的希望落空之后,内维尔更是将自己升华为救世主。在这里,他理所当然的将吸血鬼们看作了入侵者,侵占了原本属于他的东西,他的世界,他的生活……

  这是很多人的心态,无论是中西之争,还是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处处可见将其他人视为客人的主人心态。只是我想问,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生物进化论说,“物竞天择,适合生存”,无论那群吸血鬼是如何的恶心,如何的低能,最终他们胜利了,成为了世界的合法主人。真相大白了,原来这世道中改变的不是他,而是“人”的定义。换句话说,世界选择了吸血鬼,作为人类传奇的纳维尔却被无情的抛弃在了历史的脑后,这算不算一种绝妙的讽刺?

  记得曾经看过周德东的一部恐怖小说《天惶惶地惶惶》,书中描写了一种将人类置换成动物的可怕博弈,曾经让我惊出不少冷汗。那个始作俑者说:“就像你们(人类)一直在研究猩猩一样,我也一直在考察你们这种动物的特性,智商到底有多高,还考察你们人性中的东西。在这个地球上,我选一个人,选到了你。通过你,我对人类了如指掌。”难不成人类的排他性也已经招致天怒人怨?所以才有这种恐怖的生物来挑战我们的智慧高度,让我们一一尝遍曾经加诸于他人身上的苦难?

  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英雄都可以挽大厦于将倾,当人类成为世界的弱势群体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固守我们万物主宰的称号吗?荧幕上的惨烈英雄是不是也可以用负隅顽抗来形容?

  社会是进步发展的,正如小说中所展示的,就连人的定义都能改变,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当某些事情脱离原先轨道,超越想象的时候,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吗?南斯拉夫作家达尼罗•基希曾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盲目的激情,有这种情绪的人不在意他的家庭、工作,他自以为知道他的人民的基本价值,他对别的民族不感兴趣,一切民族对他都是异己。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解决时代的问题,保护民族及其声望,支持其传统,执行公共使命。纳维尔正是这样一个民族主义者,如果一定要说他是一个传奇的话,我想仅仅在于他是那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人类以及他对吸血鬼所造成的震慑,如果尝试着对这些异类也多一分理解的话,我想他将成为一个神话!

  (三) 多数人的话语权

  冷战时期的西方人曾将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归结为“多数人暴政”(majority tyranny)。因为“多数人”并不一定是最理智最正确的人,而多数人一旦就某个问题达成错误的共识,这一共识却极有可能是控制性的。惯常以时代背景入手的读者也很容易联想到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或许在作者的意识里,吸血鬼们就控制着多数的话语权,诸如在最后对纳维尔的判决上。

  话语权是继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之后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权力。人们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看法等,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然而,在小说中,对纳维尔而言,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绝对是一种奢望。这对孤立在险恶环境下的个体是一种常态。更为残酷的是,无论这些个体如何努力,他们的行为总是会悄无声息地被淹没,他们永远无法得到多数人的理解乃至认同,甚至还会遭受到有意无意的横加阻挠。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意志终不免被标准化的社会秩序所吞没,进而造成一种“集体失语”。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公意和众意之间经常有着很大的差别。公意总是着眼于公共利 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利,它只是个体意志的总和。”因此我们实际上无法论证多少意见的叠加代表着公意,一种意见如果必须由人头数的统计来证明它的正确性,那么正确与否就没有真正的客观标准。因此我们无法证明多数人的意见远比少数人更为可信,就像小说里,即使吸血鬼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可是失去了原有的文明,果真是进步吗?在多数人话语权的压力下,纳维尔告别了这个他为之奋斗的世界,是不是就印证了一种暴政?由此可知,一个好的社会政治制度应该在多数人可能形成的暴政与个体公民之间设置一个屏障性的保障制度,以保护个体权利不受来自“众意”的侵犯和剥夺。即使个体存在缺失,却依然保有其话语的权利。

  可是这一点,我们做的很不够。自古至今,三人成虎,有多少人无辜命丧攸攸之口?

  (四) 一切不会是庸人自扰

  终究作者也只是一个人类,所以如果愿意的话,你不妨将这一切看做一个善意的提醒甚至是玩笑,可我却难以抵挡来自心灵深处的拷问,它让我深思关于人性、关于科学、关于制度等等。小说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巨大反光镜。主人公大量的内心独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思想平台,在那里,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反观我们的现实世界,反思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与哲学。这就使得小说深具探索意味,使它最终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科幻作品,难怪马特森这个被斯蒂芬•金称为创作之父的老头已经把该拿的奖拿了个遍。

  当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当生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当克隆技术逐渐发展的时候,我想说,也许这类科幻小说并不完全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所以纵观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轨迹,如果他能选择的话,我相信他希望自己并不是这个传奇!

  然而,当我以为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的时候,心中有个声音在说:不要太自以为是,就像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我是传奇》读后感(六):我是传奇

  三年后再次看这本书又有不一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与我的想法一样。突然有一种代入感,让我感觉到了我就是罗伯特。这个世界也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孤独的吃饭睡觉,孤独的唱歌,唯一的伙伴就是身边的动物。

  每个人都像罗伯特一样,你可以把周围的人看成丧尸,想象着自己最好的朋友在你的家门口大喊着“滚出来吧,内维尔” 等到你被这个恐怖的社会慢慢的腐蚀,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与他们同化,成为“丧尸”中的一员,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六亲不认。这样的人,你和丧尸又有何区别,只会追求于欲望。 二是,像主角一样坚定着自己的信念,最后被这个世界抛弃,排挤,不适合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由不得我们选择,不是变成“丧尸”就是死。又有几个人愿意保持着自己仅有的骄傲死去呢?

  《我是传奇》读后感(七):原著中感伤的一幕

  看了电影再看原著,原著这段真的写得不错,主角与流浪狗之间的故事,在满是僵尸的城中主角孤独而坚强地生活着,这时一只瘦弱的流浪狗出现了,但这只小狗很敏感,每次主角想要接近它时就会逃跑,其实主角只是想跟它做个伴而已,为了消除小狗的戒备主角每天都把汉堡和牛奶放在门口让小狗来吃,小狗来吃了几次但始终不敢接近主角。一见主角出现就逃掉,但整个城里也许只有主角这才有吃喝,消失一段时间后小狗总是拖着越来越瘦弱的身体来到门口。到最后主角终于“抓”到了小狗,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消除小狗的隔阂成为朋友,一人一狗就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然而瘦弱的小狗就在一周后死去。

  初看这一节让笔者感动得不得了,人狗间在艰难的环境中真挚感情,在书中描写得尤其出色,透出一种浓厚的苍凉感。

  《我是传奇》读后感(八):曾经我才华有限,却梦想无限

  这篇文章跟书名《我是传奇》毫无关系,是为书中的小短篇《疯狂之屋》而写。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小短篇,但我还是想为它写一写。

  为克利斯,为王彩玲,为我自己。

  主人公克利斯一心想当作家,可是十八年过去,仍旧一事无成。最后在暴怒与彷徨下赶走妻子,在那幢疯狂的屋子里走向自我毁灭。故事太极端,读来让我心惊,又恐惧。初看带有点奇幻色彩,竟是克利斯的怨气感染了整栋房子,最后房子杀死了克利斯。可它实际上仍跳脱不了梦想与现实这个主题:在漫长的时光里,没有任何成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倔强固执的克利斯仍旧不放弃他的作家梦,为此他怨恨一切人,在怨恨中走向极端,走向毁灭。

  苦苦追逐自己的梦想却从未实现,我一下子想起了王彩玲,也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电影《立春》里,王彩玲是个面相丑陋的姑娘,可她自己从不在意,她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是去北京,在国家大剧院办个唱,乃至唱到巴黎去!多雄心勃勃的人呐,可是现实太残酷,这些曾经志在必得的愿望一个都没有实现。影片的最后,王彩玲成了屠夫并收养了一个女孩,以自己的方式与现实和解。

  这两个故事很像,两个主人公也都很像。平心而论,他们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与自己是脱不了干系的。克利斯一坐在打字机前,脑海就一片空白,往往一个字没打出来,一上午就过去了;王彩玲多次去北京应征,可别人并不接纳她。他们都有远大的梦想,但真正论才华,却并不出众。

  可是正是这样悲哀的人,更让人心碎,因为他们骨子里明明白白刻了两个字——“青春”。多少人年少时做过些不合实际的大梦?多少人被现实击垮逐渐忘却了自己的梦想?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自己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别人失败但自己肯定会成功,因为自己就是与众不同的。青春的执着,叛逆,热血,自信以及一点点的眼高手低,在很多年以后,都让人心生暖意与怅然。克利斯和王彩玲就是年轻的我们,只是他们从未长大。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尾声里,松子说:小时候总觉得自己会有个闪闪发光的未来,可长大后才发现那些愿望一个都没有实现。

  我也曾有过无限大的梦想,即使只有有限的才华。

  《我是传奇》读后感(九):罗伯特·内维尔的两种传奇

  什么叫传奇?

  罗伯特·内维尔怀揣手雷如同黄继光般冲向吸血鬼叫传奇,还是蓦然发觉吸血鬼也有感情后将女吸血鬼归还给她的同类叫传奇?

  其实作为地球上仅存的最后一个人类,罗伯特·内维尔即便什么都不做,也已然成为传奇。只可惜,在电影版的《我是传奇》里,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显然混淆了“传奇”的涵义,无论是视死如归的剧场版还是以和为贵的候补版,都与“传奇”二字相去甚远——既然认定佛蒙特州的山上还有大批未受感染的幸存者,既然人类的香火未灭,那么无论罗伯特·内维尔怎样勇敢,也只是俗世中一个随处可见的“英雄”而已,何传奇之有?

  在理查德·马特森的原著小说里,结尾处是这样写的:

  罗伯特·内维尔看着外面那群地球上的新人类。他知道自己不属于他们的国度。他知道,自己就像吸血鬼一样,是邪恶恐惧的象征,是遭天谴的怪物,必须被消灭。那一刹那,在无比的痛苦中,他忽然觉得很可笑。

  他猛咳嗽起来,喉咙梗住了。他吞下药丸,转身靠在墙壁上。没多久,那种麻痹死灭的感觉开始蔓延到他的四肢,这时候,他忽然想到,一切又回到原点了。一种新的恐怖即将从死亡中诞生了。一种新的传说诞生了,那传说即将成为永恒,永远颠扑不破。

  我,已经成为传奇了。

  显然,小说中所讲的“传奇”与电影中所表现的“传奇”,不是一回事。

  小说中,对于地球上几乎全军覆没的人类来说,罗伯特·内维尔是硕果仅存的最后一个正常人,是一个“传说”中的正常人;而对于吸血鬼来说,罗伯特·内维尔是最后一个还没有“进化”的异类,是一个“传说”中的异类。

  在电影里,罗伯特·内维尔的传奇性却被很俗套粗浅地表现为美国人所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剧场版里,罗伯特·内维尔为了掩护妇女儿童找到组织,大义凛然地拉响手雷冲向无穷无尽的吸血鬼;候补版里,罗伯特·内维尔表现出了一个基督教国家所推崇的爱和宽容,把女吸血鬼归还给她的同类,然后与妇女儿童驾车驶向新生活……

  这两种结局,有哪一种体现了“传奇”二字?

  电影《我是传奇》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地球上最后一个人”,恐怕这也是电影版中唯一的“传奇”所在了。可惜那个莫名其妙的女人凭借通灵术,无比坚定地认为人类有幸存者,而且莫名其妙地计算出幸存者不在别处,就在离纽约一天车程的佛蒙特州的一个山上——这个设定,等于导演亲手将罗伯特·内维尔身上最后一点传奇性也给砸碎了:对于人类,罗伯特只是众多幸存者之一;对于吸血鬼,他也只是众多的敌人之一。无论在哪座阵营,他也不是“The One”。

  与电影版的娱乐至上不同,理查德·马特森的原著小说有着严肃的主题——不是他用科学方法研究吸血鬼的成因,而在于他十分形象地描写了种族与社会的变迁。

  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罗伯特·内维尔依然坚信他是“正常的”,依然坚信地球是属于“人类”的。所以他白天闯入民宅,趁吸血鬼虚弱之机大肆猎杀;所以他勤奋地做实验,企图“拯救”这些“不正常”的生物;所以他坚持不杀本·柯特曼,不是因为他们曾经是朋友,而是因为本是那些丧失人性的吸血鬼中稍具“人性”思维的一个。

  在他的死亡时刻到来之前,他没有认清的是,他,罗伯特·内维尔,地球上仅剩的人类,他才是少数派,他才是不正常的,是异类。金刚为了心爱的女人站在帝国大厦楼顶打飞机,是传奇;绿怪史莱克面目狰狞力大无穷,即便放在童话世界,也是异类,是传奇。没事就在吸血鬼睡觉的时候闯入,然后杀人的罗伯特·内维尔,难道不也是个异类?

  罗伯特·内维尔最终被吸血鬼抓住,将被处以极刑,他站在监狱里,如同一个即将就义的烈士般从窗口往外看,转眼间,片刻前还在咆哮的吸血鬼忽然安静了下来。吸血鬼盯着他看,他也盯着吸血鬼看。他突然明白了过来:此时此地,他才是那个异类——“正常”是一种属于群体的概念,多数的标准。当整个世界只剩下你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不正常的是你。

  他看着吸血鬼的脸,他看到了惊骇、畏惧、战栗、恐慌。在吸血鬼的眼里,他是某种前所未有的、可怕祸害的源头,他是某种神出鬼没的怪兽,每天潜入他们的家里杀死他们的亲人……

  于是,他明白过来,自己成为了新的吸血鬼世界的,一个传奇。

  而最近流出的候补版的电影《我是传奇》的结局,即便罗伯特·内维尔承认了吸血鬼也有感情、也有爱,可是这个结局,怎么看怎么像是为了拍续集而做——如果罗伯特·内维尔在第一集中就死掉了,好莱坞还怎么利用《我是传奇》这个金字招牌赚钱?

  嘿,金钱,这才是真正颠扑不破的传奇呢!

  《我是传奇》读后感(十):每篇一个短评

  看完能引动文思,好评。

  1、《我是传奇》

  孤独: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的生存与死亡。欲火焚身也不撸的骄傲。

  2、《埋没的天才》buried talents感觉应该是引发埋葬的经商天分的意思,或者这个行为埋没头球天分导致死亡?翻译太干巴巴了。

  奸商因小利被杀。作者多大的怨念……估计是去游乐场玩时候的遭遇改编。

  3、《死亡时间》the near departed 应该叫逼近的死亡吧。

  杀妻,欧亨利式转折结尾,不过现在的读者见多识广,很淡定了。

  4《猎物》

  人与小木偶的搏杀,悬念很足,动作戏精彩,结尾波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买些危险的东西。可以嘲讽现在的食品,花了钱,买来生命危险。

  5、《魔女之战》

  可爱少女的外貌与凶残念力的对比。具现化能力在动漫小说中现已大量出现。

  6、《死亡之舞》

  堕落容易,忍受孤独学习难。

  设置了一个三战背景。

  强调了要听妈妈的话。

  7、《白丝衣》

  儿童为主角恐怖故事。不明白说你自己去想的写法。

  穿衣变狼。食用朋友。

  8、《疯狂之屋》

  苦逼作家写不出来稿,自觉浪费人生,犯了七宗罪暴怒。

  这种负面情绪需要运动、倾诉疏导,并适当休息。

  心理生物:电器、家具之类感染你的情绪。

  你为什么不写!

  9、《葬礼》

  和魔鬼做交易的人。服务业的无奈,形形色色都得服务啊。

  10、《黯影》from shadowed places 来自世界暗面的诅咒、或者来自内心的罪恶。

  性感女黑人人类学家救了某种族歧视者的命。

  11、《移魂》

  潜意识人格在脑中给你打来电话。

  别迷信,有病信医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是传奇》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