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中术》是一本由巫昂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厨房中术》读后感(一):厨之房中术
食物,是用来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
一向喜欢看和吃有关的书,也买了很多,除了单纯意义上的菜谱和一些经典与食物相关的情色故事,简单直白的大众菜谱也是我的至爱。
愿意写这一类书的作者,都有一颗热爱美食的心。而这一类的书写的最好的当属伊莎贝尔.阿连得的《感官回忆录》和劳拉伊斯奎尔的《浓情朱古力》,其次是欧阳应齊的《半饱》、露丝雷克而的《天生嫩骨》则平平。
国人最近也多热衷做美食与美丽人生的关联,只是写的好的实属凤毛麟角。
这本《厨房中术》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个书名,因为它够香艳,可以产生无限的绮想。阅读之前,我以为这本书和《感官回忆录》一样同属在食物中回顾自己的情欲人生。就如同阿连得书中所讲:那种德国葡萄酒,正是他嘴唇的味道。。。。。
而我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那种与书名对应的惊喜扑面而来,直观的和春宫接近的图案和这个香艳书名带给我莫名的感动。实在喜欢这样的创意,喜欢中国人的传统和闷骚大胆释放。
当然,这不是一本情欲菜谱。中国人天性含蓄,我们没有烈焰冰淇淋,我们有的是煤气炉调到最小火焰发出的微微蓝光,用一个瓦煲、一只童子鸡慢慢炮制温暖的属于国人的爱心浓汤。
当然这本书最终要讲的不是教给你怎么煮汤怎么做大闸蟹,而是每一种食物带出来的人生回忆,那些与吃有关的岁月。。。。。于是,在煮汤的间隙,透过蔓延在屋子里的鸡汤的香味翻开这本书,感受每种食物背后的故事和它引申出来的另类人生。
巫昂这本书的风格和她的知心姐姐问答十分不同。如果后者体现了巫昂作为女性在处理情感方面干脆而雷厉风行大胆泼辣的一面,那么这本书更像一个美丽的妇人温柔恬淡的过着她自得的小日子。但你时时还是可以从跳脱的字句里感受到那个这个擅长煮食的女性生动活泼的一面,真正是个矛盾且统一的水瓶人格。
关于吃饭,我做的最多联想是怎样的菜配怎样的酒,以及配合怎样的餐具和灯光。而巫昂老师另辟蹊径,想到了我们到底该和怎样的约会对象吃怎样的饭:“最美妙的当是一边约会一边食,假如约会的对象太好,吃起来形同嚼蜡,而约会的对象太次,也要影响食欲,依我看,要好生吃饭,最好跟熟极的人在一起,可以专注于食物,而减少对坐在对面的人的研究与关注。”所以,区别在于,我更在乎吃饭的对象和氛围,巫老师则把关注重点放在了事物本身。
好吧,我们自可以在选好对象后再慢慢回忆而那些关于食物的故事:那个因为一个鸡蛋而被伤害了的人生;那个不爱摘芹菜所以拖延着时间在水井边游荡的小姑娘;那个美丽而且口齿伶俐,有着迷人眼神和光洁皮肤的豆腐西施;岩洞里的冰室之花。还有我们的瓜子党,蝴蝶酥党,巧克力党…….这些记忆,要对生活充满怎样的好奇才能这样仔细回顾。我因此想起我已经模糊的童年,青春期,我那未曾有幸加入过任何一个食品派对的孤单旅途。
我自小对厨房有和别人不同的感受,几乎是在厨房里长大。无数个白天或者晚上,我在厨房的饭桌上写作业,锅里慢火煮着一锅牛肉,我在弥漫着牛肉辣椒和土豆的香味中慢慢长大,在那个厨房里几乎尝试过当时现有的材料可以制成的所有食物,无数次失败的经验,幸好当时的燃料是煤炭,那些失败的作品相当一部分随着烟囱去了天堂,而那些成功的则进了我的肚子。和我的厨艺一起成长的,是一本不知年月上海大众菜谱。我最终成了一个坚定的肉食爱好者,天生不理解素食主义,且不懂腥膻为何种感受。
从小嗜吃加之热爱烹煮,一度我以为每个人都理所当然的想吃得更好些。但是事实上有些人天生味蕾不发达,对食物的味道缺乏判断和感觉,因此吃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分别。最让我伤心的是我的某一任男友,此人热衷网络游戏。他在饱餐了一顿我费心做好的黑椒牛排后抹着嘴无比遗憾的对我说:我是宁愿你会打游戏的。至于吃的,我们可以叫外卖。
这真正让人绝望,我最终没有学会任何一种网络游戏,所以我们分手的结局无法避免,虽然我们分手的原因与游戏无关,但是多少印证了一句话:当你们的兴趣与爱好完全不一致,甚至在你们最热爱的电影派对上也无话可说的时候,假装这样的感情有前途是徒劳而且没有意义的。
阖上书本。那些所有充满味道的记忆,如潮水般袭来。
《厨房中术》读后感(二):我吃,我恋上热量,幸福又寻常。
我讀書的時候,喜歡用筆隨看隨畫。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在你翻讀的時候,你可以迅速發現你之前看過的重點,加固你的記憶或者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有否隨著時間或者心態而有新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這種循環有助於你記憶,在拋書包的時候手到拿來,往往可以在屌絲們肉搏戰的時候突然抬高文化水平出其不意來一招技術性擊倒。二是我在想如果我有了孩子的話,就把這些或值錢或不值錢的書都留給他們,愛看什麽就看什麽。免得重滔復撤我年少求知若渴的時候被我父母訓斥看課外書是浪費精力的悲慘經歷。而在書中各種筆跡起碼證明他們爹不是暴發戶,至少這些書都讀過而不是裝修的時候臨時買回來填充書架的透爐用品。而書上那些醜陋的字以及各種無厘頭的或嘆號或問號,相信是我的子女們理解我的一個途徑。起碼他們可以推敲他們爹年輕的時候在想些什麽,所以那些描述男歡女愛的段子我尤其標注。妻妾滿天下,子孫遍中華,是我畢生的理想。列祖列宗請安息。
我是提著筆看這本書的,直至書的最後一頁翻完,我還沒動一筆,這是很罕見的。大多數的書我在序言的時候都已經把全書的1/3重點畫完了。就營養而言,這是一本沒啥知識量的書,充其量就是一頓家常便飯。然而我喜歡這書的一個原因是,這是一碗黯然銷魂飯。我不知道其他讀者有沒有在書中找到共鳴,本人算是中邪了,無論在飲食觀還是世界觀,都有被作者一一擊中的快感。還有那些想當年的童年小趣事,更是每個人心中都一本的寫不完的小詩集。於是就在微博@了巫昂,有種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失落感。朋友易得,知己難求,飯友可遇不可求。扣著腳趾,打著火鍋,還有個傻大姐在你身邊給你胡扯,人間一樂事。這本書是無辦法拋書包的了,就算拋也跑不起水花。那如何標注給我的子女呢?好吧,你爹的前女友,後來某天說出去吃碗粉,就沒回來了。
——今天心情太好,找天再補後續。
《厨房中术》读后感(三):生活派的食客精神
巫昂大概在这个汤里颇放了一些神秘动植物的花叶根茎和筋头巴脑,让列为看官和八方食客不自觉地吃喝下去,荷尔蒙和氨基酸都在蒸腾,体内泛起那么一点点儿异样,至于发作时间和强度视各位抵抗力而言。
古人说话讲究策略,且坦率,食道与阴道的并举早已不鲜,然而,我以为,巫昂的这本偏重厨和房里的“术”的文字远非执著在食道和阴道上的文章,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每日里都不免要吃吃喝喝,只求吃口好的,有营养的,有滋味的,还算精细的众生来说,真是一本必读的食客生活指南。
喜欢看的是她与海鲜排挡的黑脸大汉斗智斗勇如何谋杀了一条银鲁鱼,虽然有点儿阴谋论的意思,但每每在名山大川风景名胜遭受横刀宰割,这是每一个曾经动过或正在动着饱览祖国壮丽河山的老百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持续不断的隐痛,延续至今(世事多变,日益变得宽容和慈善的中国人的受难正在扩展到世界壮丽河山一块,以前段时间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店遭殴为一极端事例),就如同是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的伤痛,也许够不上嚎叫却足以嘬牙花,不爽和郁闷——这会是我们生活中的长期存在,每个人都得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此引出巫昂在这篇《智斗海鲜大排挡》中的核心议题——她提出的攻略就是一诈、二赖、三摸底。
不是一斤38块?诈得威猛的黑脸大汉也二唬愣怔了;
不是38我就不吃了!一斤38那7两是多少?给黑脸大汉个算术难题;
愣是从总价48变成了35块;
席间借上厕所之机去厨房察看,防止拍晕的银鲁鱼被一只冰冻的银鲁鱼掉包。
绝不仅是吃什么的问题,是与谁同吃、为何而吃、怎么吃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吃过来、活过来的问题。这本《吃经》是有时间纬度的,每每,就拐到小镇青年冰室的外交手腕,豆腐西施的小喇叭广播,我们吃下去食物,一茬茬的食物也磨平了、消耗了我们。巫昂不肯如此,继续发扬生活派的食客精神,一笔笔帐,记得详详细细、结结实实。巫昂不无辛酸和辛辣地追溯了当年一穷二白的大学时期在“瓜子派”“蝴蝶酥派”和“巧克力派”的集体宿舍生活中按照进食热量的不同而自然分派立户的挣扎,道出这一代少年人嘴巴和肠胃(乃至……)的亏空,也坦诚自己是个“下水迷”,不无正义感地为贪恋下水的人群争取一份自尊,当提及吃到鱼唇鲍翅生蚝大闸蟹之类惊艳时也全无自得之色。我喜欢这个菜谱,这本帐,这菜谱或账本的存在与哈姆雷特蹉跎岁月当中的扪心自问一样重要。
《厨房中术》的生活派食客精神不够颓,也不够小资,不够掉书袋,但足以唤起了我们许多美好和辛酸的味觉体验,给青春岁月什么都不吝也什么都不懂的激情和挥霍再次招魂。大快朵颐,正如清汤寡水料不到肘子、五花肉、炖老母鸡、烤鸭的岁月,也难以预料今日之变的——我已吃素一年多了,也还不知道会吃到什么时候,大概人的一辈子总该有一个时期会尝试一下吃素,或早或晚。美食高手和写手看到我这番预言一定大为恼火,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职业难度,因为包罗万象、声东击西恰好是绵延不绝的中国食客的优势和玄妙所在
《厨房中术》读后感(四):记忆中的味道
第一次看完一本书,有一种饿了好几顿的感觉。
作者巫昂是个极厉害的“自由厨娘”,仅在《厨房中术》中就动用了上百种食材,烹饪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阅读盛宴”,从鲜浓的上汤到清香的茶汤,从滑溜的米粉到生猛的海鲜,从香喷喷的鸡肉到油滋滋的烤肉,从极度精简的山西面食到精细豪华的广东粤菜,撩拨得我对着书页直咽口水。
“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些寻常老百姓在饱食之余,也乐于寻些诸如蒸鱼要铺点姜丝,炖鸡要投些蘑菇之类的饮食小窍门。于是见到此书大喜,幸而作者也是个会吃的主。譬如选蟹的潜规则是“拿它们在灯光底下照,照它们的胳膊腿儿有没有被肉长饱”。又譬如储存冬瓜的办法是“往那掏空的瓜里头注入猪油”,这样“猪油很香,冬瓜不烂”。再譬如品茶时“越好喝的越贵,好茶,泡出来有鸡蛋黄般的黄和清澈”。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智斗海鲜大排档”这一节,作者语重心长反复强调,到了海鲜大排档,一定要当场看着店主把活蹦乱跳的海鲜敲晕,否则“他们到了厨房里,必然从冰柜拿出一条冻得死翘翘的掉包”。
倘若只是闲谈油米柴盐,浅论几大菜系,那就只能满足某些“纸上老饕”的愿望,好在作者懂得细细咀嚼,尝得了一些酸甜苦辣,或起了几丝惆怅,或有点欣喜,总之按她的话说,打算如此这般在吃里边,胡扯出诸多社会、文化与人生来。于是高汤就沸滚出人的各种性情,填鸭就多了些教育批判的味道,点心堆成了政治阶级金字塔,烤肉烤出了热乎乎的爱情记忆,方便面成了解救自杀者的便捷途径……
饮食有十大境界,最低是果腹,最高是细品,现代人早已完成从吃饱到吃好的九级跳了,现在正努力地往“吃出味道”这一层面上爬。从品食到品茶到品人生,味觉“刺溜”一下子从舌头窜到大脑,然后那些酸酸甜甜的感觉就化成某种记忆的催化剂。记得小时候特爱吃妈妈做的卤蛋,每每放学,总循着厨房里飘散出来的香气找到放在柜子里的小锅子,偷偷掀开,戳着一个就往嘴里塞,然后任由浓浓的蛋香在唇齿间萦绕,当时那种偷吃的感觉极好。后来离开家,看到卤蛋就忍不住扑上去,只为寻回一丝妈妈的味道。偶尔下面,总习惯抓几把家里寄来的虾干扔到锅里,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虾干吸饱了汤汁翻滚着,散发出家里阳光的味道,影像中出现爷爷奶奶细致地挑晒虾干的神情,心里开始冒出幸福的小泡泡。由此可见,吃喝实在是一件很没有什么原则的事情,夹杂着非常多的个人情绪。看着这些有些尘世间烟火气息的文字,看着这一桌桌的文字的盛宴,人的情绪会变的非常的快乐、闲适。
所以,捧着这么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晚餐”,顺着作者的幽默和博识,在闲适之余找找记忆中的味道,说不定,会有一抹微笑飘露嘴角。
譬如我,书毕,冲到食堂,点了份卤蛋,然后咂叭着妈妈的味道,乐哉,乐哉。
《厨房中术》读后感(五):插一嘴
巫昂在才华上的泛滥,不免使人滋生惋惜之感,才华横溢,不停地奔跑,舍弃,与过去干杯。以致于我们忽略了她最本源的才华,而只看到了横溢。这有点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浮光掠影的巫昂,大海深层次里的山体隐而未现。因此,在为她才华折服的同时,心里不免暗暗想,想起了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所说的一句话:“到伟大的事物中寻求庇护”。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个体的脆弱性的不堪一击。对美的追求也是软弱的,美使人软弱,自古多情伤离别。唯有在真理的道路上才能获得更多的力量,这仍然是自私的,真理的获寻不是为了拯救大众(言重了),而是为了自我心安。因此,为了这一点小小的心灵的私情,也有必要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
热爱生活也许就是伟大的事物和颠扑不破的真理罢,这也就可以解释巫昂为什么只要横溢而不吝惜才华。食色,性也,横亘人生的两大主题。巫昂是一性情中人,她乐意通过当厨娘来取悦朋友们,这是一件多么有况味的事情。我属早期巫家菜的食客,插上那么一嘴,那时还没搬到通州,住在西四环,从京西到京东,快到东六环了,一定要把长安街走穿,才能吃到巫家私房菜。这已是5年前的事。巫昂做了什么菜,我已经忘怀(纯属猪八戒吃人参果之列),倒是对她家一个巨大的木桶发生兴趣,里面堆满了听装可乐。她在饭桌上提及“唐鲁孙谈吃”系列书,有心如我,次日就电告出版社快递,至今虽未看完,但齐整立于书架,装点门面,洋洋得意,扮作“略懂”美食之人。
此后我们的饭局长青,隔三岔五,都要找机会聚聚。人生看似永恒的事情颇多,但某一个时期,总是不可复制的。现在则似乎已丧失掉当年的热情,而被另外的事物迷惑。翻开《厨房中术》,里面居然有两篇文章提及了我,我以此自居:可见,我也是个热爱生活,热爱食物,热爱性的人。巫的这本书,是将食物与性勾连在一起的,是味蕾和G点的混和物,是吃了上顿盼下顿,兼顾上下两张嘴的文化科普读物。几千年来,吃是多么大的文化啊。对中国人而言,吃又是多么重要的仪式。上过三次床的交情与吃过三顿饭的交情孰深孰浅?答案不一定是前者。所以人生还是有其原则的:与其插一腿,不如插一嘴。在北京,见面换过名片,就是朋友,如果说“我们一起吃过饭”,那就是很要好的朋友了,如果说“我们一起上过床”,那基本上是化友为敌,要叛变了。木子美写专栏说,她的一个炮友因为书丢到出租车上,而魂不守舍地吃了一顿饭,草草做了一回爱。我总认为,一个饭吃得不开心、不雅致、不狂放的人,在床上也一定是索然无趣、万念俱灰的主。而一个精通厨房中术的人,也一定精通房中术。我就是带着这样一些念头作想的。
现在已听不见别人叫巫昂美女作家或美女诗人了,江山代有美女出,我还是愿意看老牌美女的美文,享其美食,颐养天年。
《厨房中术》读后感(六):厨房卧房莫辨。
读了巫昂的《厨房中术》,说是一个自由厨娘的“秘戏图考”。一直就觉得巫昂的文字很好玩儿,不同于沈宏非、唐鲁孙,也不是蔡澜一路。她下笔喜欢嘲笑嘲笑自己,也嘲笑嘲笑别人。灶上从不开猛火,吹吹小冷风,也不会掉进那些小滋小味里去,凌厉俏皮,绝对能拿食物把谁给涮了。她自己就讲过,能比沈宏非写的更好,看来这个女子果然不一般。她的文字肯定不是吊书袋的,看了之后不会叫人觉得消化不良。当然吊书袋也有吊的好的,朱伟的《考吃》绝对算一个。巫昂的文字基本上是喜欢给大家味蕾上一波一波的小刺激,至为要紧的是舌头上的小享受,能不能填饱肚子,她就不管了。
所以讲,如果这样一位美厨娘为你调了一碗素羹,佐以稍荤的笑话,却之肯定是不恭了,那我们只能一碗喝下去,喝下去之后,就觉得晕晕乎乎,巫昂绝对有这个本事,不知道她菜里下了什么药。这一回,巫昂还将吃吃喝喝这种事情和房中术扯在一起,不过看了看,觉得也没什么联系吗,看来出版社又拿着我们那点劣根性开涮,当然也可能是我比较愚钝,没有看出来。
所以讲巫昂真是个上进分子,吃了什么,肚子里的小算盘打的清清楚楚,我当然说的不是买单这回事。我是吃了什么就忘的,巫昂把几道菜几道菜拼起来,觉得她的人生都能循着香味找回去,叫人饥肠辘辘。
这回在《厨房中术》里,她把厨房之事和房中之事想往一块儿拉一拉,虽然讲女人要上的厨房,下的卧房。但在文字里,肯定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不过两者多少还是有点共同之处。就比如,厨房中术肯定也是要练的。色相、次序、搭配、火候,这肯定不比搞定一个男人更容易。看来进的卧房、如鱼得水也还是不够,还要进的厨房,伺候人是全方位的。这种事情女权主义怎么讲都没用,策略的东西总是先要将自己看的低一些。看来女人也还是不能远庖厨。而且厨房中术一经练成,退步的可能性还是要小一些的。又说什么通向男人的心,先要通向男人的胃。但这也只是个必要条件,肯定不是什么充分条件。绝对有人是吃的酒足饭饱,一抹嘴一拍屁股就走了。所以其实是胃和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估计在巫昂看来,厨房根本就是卧房,食物根本就是情人。满足口腹之欲,是可以付出一点代价的。并且这种代价,要比爱情本身小很多。
中国人向来有本事大事化小、不了了之,也绝对有本事小题大做。这一点在饮食文字上绝对可见一斑。毕竟吃吃喝喝不怕,关键是不要白吃白喝。毕竟所有的文字也肯定不是吃这么简单的,和谁吃、怎么吃、为什么吃全是个问题。所以饮食文字要写的好玩,一定是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手带出人生的什么东西都不要奇怪,但是奇怪的是,总觉得中国人最爱带出来的,就是男女这点破事儿。七拐八拐总能绕回来,也真是邪了门了。
并且向来饮食男女方面的文字,中国是男人霸占了一大片天。女子写这种东西,写得好,好到叫男人也爱看的,委实不多,早年的苏青还可以。写的有咸有淡,有疼有痒。前两年出了一个叫殳俏的,这两年好像是嫁了人,笔下就开始油盐酱醋、浓情蜜意起来,一脸幸福煮妇的意思,文字也就变得挺没意思的了。感觉她当初写那种小文字,完全是打着旗号在物色好人家,也祝贺殳俏遂了愿。
有一句话讲的是对的,有庸俗的食客,绝对没有庸俗的饮食。可以口轻、可以口重,也可以腥膻。毕竟饮食和男女一样,其实没有什么原则,想怎么吃想怎么喝,其实都可以,只要胃口好,只要有一些后果可以自负,虽然我们还是要提倡适可而止这样一回事,就是说什么时候吃很关键,什么时候不吃也很关键。当然更多时候,我们肯定是管不住自己的嘴的。
所以讲,“吃”在中国绝对是我们窥探这百态世相的一个视角,氤氲开来,不一而足,中国人干什么事情都很难绕开餐桌而行。中国一帮食客都是生在饥饿的年代,一篇篇文章怎么看,都像是写给食物的情书。看来一肚子馋虫,也不是什么坏事。所以讲读这种文字,光用眼睛也肯定是不够的。
我现在就是这种吃吃喝喝的文字读得太多,中毒已深,我完全不觉得腐败奢侈,觉得怎么吃都理所应当,吃绝对可以吃的很有思想。就像有人讲的那样:我们必须有立地成佛的心态,在世俗的吃喝中找到灵邪的乐趣。
附笔:说实话,在中国写这种饮食文字肯定是有难度系数的,中国十几亿张嘴,嘴嘴张开都挺会吃的。女人写这种文字更是难上加难,我觉得起码要长成巫昂那种档次。不然吃成肥头大耳再动笔,肯定是叫人没食欲的。
再附笔:云南出版社的那个封面倒是色情兮兮。
(for北青)
http://blog.sina.com.cn/tongxinxiaoyu
《厨房中术》读后感(七):春药铺里的厨房中术
巫昂告我她出了本书叫《厨房中术》,我第一反应是,大概是个与伊莎贝尔·阿连德的《感官回忆录》不相上下的春膳集子。后面这一本是个智利女人写的,书里列了一堆催情食材和菜谱,经常看得我口舌生津春心萌动。拿到巫昂的这本,原来是她在报纸上写的美食文章结集,有在外下馆子的好玩经历,也有自己鼓捣“巫私家菜”的乐趣,就是没有房中术,我未免有点失望。可这本《厨房中术》,我每天临睡前看上一两篇,竟然也渐渐生出些春意。如果说那《感官回忆录》是个卧室里裸身穿厨娘装骚首弄姿实行直接挑逗的浪女,这《厨房中术》就是个穿戴齐整坐在小桌子对面调着情与你共食的小媳妇儿,其时离着卧室距离还远,可那眉眼,那坐姿,那身子与桌子间的距离,越发有种欲拒还迎、暗潮汹涌、偷不如偷不着的情调。
我想这大概跟巫昂给我的印象很有关联,对我来说,她“音容还在,风韵犹存”。我跟她是半个同事,我到《三联生活周刊》的时候,她已经离职了,可她的光辉事迹绕梁数年久久不绝。同事们经常感慨,她既可以关注社会民生百姓疾苦做一个坚硬的社会记者,又能抽空写出柔软的小说和诗,人格分裂得特别成功,行为举止又别具风情,一个经典形象是她穿一黄色薄纱连衣裙,斜倚门廊,一手拎着高跟鞋,一手撩拨海藻般波浪长发,媚态横生地探出头来。有一同事极擅长模仿她,每每脱了鞋拎在手上,婷婷袅袅走过,众人都在身后称赞:“真像!真像!”我心里就暗叹:这得是个什么样儿的尤物呀!
后来我见过巫昂许多次,果真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不过她一旦谈论起如何写字儿,就端庄严肃,显示出一个知识女青年应有的仪态。她说“当记者跟当文艺工作者毕竟是两回事,一个作家可以是封闭矫情虚无的,一个记者却注定要牺牲点自己那点审美趣味”,这话对我的职业影响很大。她受过很高级的教育,有一肚子知识,可她并没有被知识给害了,仍保留着粗野的魅力,反感矫揉造作和过分知识分子腔调,对宏大、庄重和谄媚的事情保有警惕,她的文章不是圆滑世故的,而是浓烈刺激的,洋溢着跟她本人一样的真实与性感。我以前就特别爱看她的《从亲人开始糟蹋》,泼辣又不造作,这本《厨房中术》也一样。我专爱挑写林秀莉(巫昂妈妈)的段落,“林秀莉从福建坐飞机,弄过来一只杀好且冰冻的童子小土鸡”,我一看就要笑。咱们中国小孩,从小就被父权礼教给压制怕了,因为不能直呼父母姓名,爱与恨就像糨糊一样变得粘稠又难以表达,巫昂很自然地称呼她妈妈的名字,那种深重压抑的气氛一下子就消失了,这才是健康的亲情。
《厨房中术》读后感(八):下饭书
每次去书店,我都要在美食书籍那块区域多呆上一会儿,总是试图着寻找一些能看的上眼的书。我把阅读此类书籍看成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美食记者,读此类书籍就等于充电,等于给自己的角色加血,增强战斗力。
我最不喜欢的是两种类型的书,一是菜谱,某些煞有介事的人教给劳苦大众如何煲汤,如何做一道鱼香肉丝,每一道菜谱写的都像是标准说明文:主料,配料,操作指南,注意事项,然后配上一张图片。我试着按照其中的步骤做菜,但是做出来的都不怎么好吃,估计是我基本功比较差,就算给我真传的《九阴真经》,我也练不成郭靖。再就是美食指南。此类书也类似说明文,罗列着餐厅地址、电话、人均消费、特色菜品。只有编者,没有作者。
能看的也只有一些美食随笔,这些书多半无聊。巫昂似乎跟我有着共同的兴趣,为了写作美食专栏,她也阅读了不少美食书籍,她总结说:“凡是京派出身的美食家,一定要写到豆汁儿,要写到冬天吃烤肉,夏天吃酸梅汤,要写到他们跟掌柜、跑堂、伙计如何如何熟,最不可免的是写宫廷菜,宫里头八件、十六件、二十四件种种讲究,而且一定要说清楚何谓满汉全席。”
这种书看着腻烦,所以巫昂必然不会写出类似的书籍。《厨房中术》在我看来,甚至算不上什么美食书籍,充其量算是一本下饭的书,尽管里面都是简短的千字小文,标准的专栏体,并且有着优质的标题,对于一个美食记者来说,我可以随便抽出里面的标题做一个个小型专题。
下饭书,似乎要比美食书更加艰难。一本与美食相关的书,最无趣的事情是只写美食。我看巫昂的文字仅仅是喜欢她的文字。她能把早饭写到造反,把厨房写到革命,把水果写出政治,把通州生生写成美食集散地。那股气儿最重要,也最喜人,我在阅读巫昂的随笔的时候,能见到文字中有一个人对着我窃笑,或者那个人对着我打哈欠,我于是把一个个文字当成花生米,在无聊的下午,吃了,下酒。
光说不练总是假把式,从文字中我们总能看到巫昂式的喜好,不偏颇,也不妥协,不认死理,但是总还得跟食物讨个说法。
她比我还不喜欢西餐,和我一样喜欢小馆子,喜欢下水,喜欢质朴的没边没沿的吃食,喜欢自己做菜,这根本没有南北之分,男女之别。就算她去了美国,去到了波士顿,她最爱的还是自己买来食材,自己琢磨着做点拿手好菜,然后把成品的图片贴在自己的博客里,供朋友们眼馋。多年之前,我曾经吃过巫昂做的饭,麻辣鲜香,在规矩之内讲究创新,总想着用普通的食材搭配出不一般的味道,其实食材搭配就是说相声,弄好了是逗哏和捧哏,弄不好是砸挂。所以,巫昂的确是一枚上好厨娘。
不要以为巫昂写美食就似乎是个美食家。其实她还是一个诗人,前记者,电影制片人,留美学者,小说家,笔迹学研究者,没谱青年的心理咨询中心,待业青年的工作猎头,单身大龄青年的媒婆,各种包包的手工艺人,偶尔会客串一下歌唱者……
把她所有的身份排列起来,已经是一桌丰盛的大餐。
《厨房中术》读后感(九):读着读着就饿了
可能因为我是个吃货吧,所以特别喜欢看关于吃的方面的书。所谓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吃的,总是有一种想要吃遍天下的豪情壮志!中国吃的这么多,自己生活的地域也有限,只能从文人笔下,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摆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但是,文人也分各种,一种所谓平铺直叙,像菜谱一类,几个适量,几味调料,便把人打发。一种呢,是结合了自己的观点,偏僻入里,使人颇有回味之感的。
以前还看过一本《西红柿炒自己》到现在我仍念念不忘,实在是太好看了!那是我的启蒙书,让我知道菜其实可以这么烧,这么品。厨房是好厨子的天下,而书桌,则将厨子做菜的香味送到更远。
正是自己想减肥的时候,硬是没吃晚饭……捧着书来到自习室,看了2个小时看完了。然后读着读着就饿了。我想,等我瘦成一道闪电,我好好地,一道一道的,把美食吃的干干净净!
《厨房中术》读后感(十):房中术在厨房
我害怕的美食文,有太多的古今典故,好象一个迂腐的八股份子,只会背书,全然没有点亲近的意味。我也害怕太务实的操作手册,好象个理性的厨子,没有点做菜的激情。
恰恰是巫昂,能开拓新的文法,爽快淋漓,典故虽有,却是点缀,让人读来开怀的八卦写法,操作更少,基本不着笔墨。
但读完《厨房中术》,虽没有具体的厨房技术,也没有各种历史由来,只有着作者游记、八卦、饮食构造的不着边际,却又行云流水的文风。读来畅快,渐渐令人胃口大开。
巫昂的写作好似BLOGGER,有着特别的调调,可以说鸟事,可以谈下政治,无伤大雅,有时竟离美食的主题有点偏远,更多的是借食物说事,闲话家常的习作。
她的作品无法令你下厨操作,也着实一下子长不了太多见闻,好象与朋友闲聊会说的趣事,串联起文章。据她所说,她写的要比沈宏非好,但依我看,她比较能偏题,却有本事令人不反感,沈宏非到底拿菜说事,而她仅是借菜说事,有趣得紧,而且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