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可以不怕死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你可以不怕死经典读后感10篇

  《你可以不怕死》是一本由一行禅师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17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8-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一):寻找些什么?丢掉了什么?

  也许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生命意义,和对自己价值答案

  今天看姜文的访谈,其中一句话说:相信很多人在人生中都有这样的一种状态,一直在努力的寻找些什么,但是回过头来却发现却丢掉了原来很多有的东西。《太阳照常升起》里头的女主也是通篇都在找东西,找她丢掉的东西,不晓得是不是这个寓意。

  正好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好像前面一直都在努力的追寻点什么?追寻心中对于生活的答案,努力去获取“我觉得我的生活应该有的状态”。有时候还太过于努力甚至舍去一些也在所不惜,比如一度为了爱情疏远了亲情,为了工作差点毁了健康,以当时的心理排序,重要程度的确如此,可是时过境迁,现在的重要程度却正好相反。然后又回过头来去找那些被自己丢掉的或者舍去的东西。

  偏偏又是个执着的人,不找到不甘心,不拥有不罢休,偏偏还不晓得调整什么才是“我觉得我的生活应该有的状态”,那很多痛苦也便来源于此。很大程度上,我已经慢慢的让自己放弃寻找答案,因为有些事情本身就没有答案,至于寻找,以后的日子我都会带着寻找的眼睛去生活,至于答案是什么已经不重要的。

  什么才是重要的?无独有偶下午也正好有朋友跟我说起这个话题,他觉得什么时候他失业了能帮他递简历的什么时候他挂了能稍微帮忙照看下他孩子父母的,这些人就是重要的他会多花时间。重要和不重要都是自己的定义,很个人化也很感性化,也许重要的本身就存在根本需要去寻找,只是因为存在得太平凡了所以反倒忽视,会不会到了失去的一天再去寻找其实根本再也找不到了,比如父母比如健康。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二):2个摘记

  假如我要泡一壶乌龙茶,我会先放一些茶叶在壶里,然后在上面浇一次而滚水,五分钟后我们就有茶喝了。当我喝下它时,乌龙茶便进入了我的体内。如果再注入一些滚水,沏成第二泡茶,这些茶水会再度进入我的体内。当茶水倒光后,壶里剩下的便只有泡过的茶叶了。这些剩下的茶叶只是茶的一小部分,进入我体内的茶水却是茶的绝大部分,而且是茶最精华的部分。 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精华已经进入了子女,朋友和整个宇宙里。我们必须朝这些方向,而不是在泡过的茶叶里,找到我们自己。请看一看你重生后的新貌,虽然你说那不是你。你必须在非你之身的事物中,见到你的身体,这便是所谓的身外之身。

  我认识一位美国的越战退伍军人,越南游击队在战争中杀害了他的同胞,于是他决定要报复杀害他同伴的村民。他在三明治中放了炸药,然后把它们丢在村子入口处。几个孩子进图村子,捡起三明治吃了,不久他们就开始痛苦的哭号,在地上不断翻滚。父母们来了,但没有办法,那个地区十分偏远,没有救护车及医疗设备,所以无法把孩子送往医院,最后五个孩子都死了。 这名军人回国后,一直无法消除心中的罪咎感。他的母亲试图安慰他,但他心中仍然痛苦万分。他只要一发现屋子里有小孩,就会按捺不住冲出门外。 有一次我到美国巡回演讲,特别为退伍军人举行了禅修营的活动。我带领他们行禅,借由呼吸来转化他们的恐惧和罪恶感。我告诉这位军人,你已经杀死了五个孩子,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你还有机会可以救活好几百个小孩的性命。你知不知道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食物及医药设备不足而死亡?你可以带些粮食和药品给他们。他按照我的话去做了。现在这位二十年前杀害五个孩子的人,已经由过去获得新生,成为一个救活二十个孩童的新生命。 学习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深观,你的悔恨和欠缺自信都会得到转化。你将拥有崭新的能量,它不但会在过去发光,也会在当下及未来绽放出光芒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三):人不生亦不灭

  今早上三点多醒来,然后就睡不着了,翻开手边的这本书便读了起来,在安静的时候读这样的书更容易引人思考,或许就是大师所说的在修持吧。

  读完的最大的印象便是人不生亦不灭,世上万物皆会互相转换。云者雨也水之所聚,云化为雨,雨浇灌了草地,草被牛吃掉,挤出来的是奶,奶做成了奶油,奶油又做成了冰激凌,于是你吃冰激凌的时候便仰视天空,对着云彩说:原来你在这里。

  人亦如此,你出生之前你在父母的体内,当条件成熟时,你便示现了出来,当条件不够的时候,人便消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与死。死亡不代表不存在,而是转换成了另一种物质,或许是再生,或许化为云雨。

  过去的我已经不是我,世界万物皆在无时无刻的变化,十六岁那年的你,还青涩,还瘦弱,羽翼不够丰满,现在的你成熟且强壮,精神思想已经上了另一个台阶,你已经不是过去的你,时时刻刻都是世界上唯一且与上一时刻不同的你,挠痒痒死去的细胞又会焕然一新,所以不必留恋过去,也不用恐惧未来,因为未来是不存在的,你经历了这一时刻,到下一时刻,这一时刻即为过去,下一时刻又成为了现在,你只是活在当下,享受此时此刻便是快乐之根本。

  人不生亦不灭,不灭便没有畏惧,只是物质的转化而已,修身养性,活在当下,享受人生开心就笑,不开心过会儿再笑。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四):示现的条件不够

  我是被书的标题吸引的读客。

  “从开始以来你早就解脱了,生与死只是一扇我们必须穿越的门,也是我们旅程中一道神圣的门槛。生与死就像捉迷藏的游戏一般。你从未诞生过,你永远也不会灭绝。”

  —— 一行禅师

  我觉得全文关于死亡重心的观点,就是佛陀的真理——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同,无异;无永恒不灭的自我,亦无自我的灭绝。

  理论核心“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无常暗示着诸事多变(解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缘起);以无常来滋养爱(修持)。“从终极层面看待愤怒/我闭上双眼开始深观/由此刻算起的三百年后/你在何处/我又在何方?”

  无我即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无我并不意味着我不存在。一个杯子可能是空的,也可能是装满了水,但是为了空或满,杯子必须存在。因为空,一切事物才可能存在。

  涅槃即熄灭所有的概念。解脱概念,获得祥和。

  文中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示现。当条件充足时,事物就会示现出来。条件不足就隐匿起来。你能不能看到火苗早已存在于火柴盒中?你能不能看到充满无线电波房间里的电视节目?你能不能看到四月的向日葵?

  再来到实际的修持方法,触摸大地。分为三步。

  一、从纵向时间轴上来看

  我们就是祖辈的延续,我们借此接上源头。我们需要平等地接纳祖先的优点缺点。对于祖辈的宽容这一点我很喜欢,不要抱怨,而是要假设如果祖辈的生活环境是另一幅景象,那么他们也将会达到我所希望的他们的样子。凭着这份体谅,才能去除所有的抗拒和愤怒,令我们变得更祥和,更无惧。

  而我们的子嗣们也将是我们的延续,他们将牵引我们进入未来。我们对周围的人造成了影响,于是他们身上就有了我们。我们因为弟子而成为不朽之人。

  在时间轴上,生死来去是一体双面的。有生便有死,有来便有去。我们所能做的是面对和接受,下面这段话是佛寺里每日都要唱诵的:

  借由吸气和呼气,我觉察到我的生命之中本来就附带着死亡,我无法逃脱死亡。我无法逃脱老化,因为这也是我的本性之一。我有一幅身体,所以我也无法躲开疾病。我今日所执著珍惜的事物,终有一天要舍弃,唯一能带走的东西,便是我所有行为的果。除了我的身、口、意所造成的果之外,我无法带走任何东西。

  从容地认清这个事实,便是面对恐惧的修持方式。

  二、从横向空间轴上来看

  我们一直是其他事物的一部分,其他的事物则是我们的一部分。云化成了雨,阳光化成了纸。宇宙化成了个体,而个体又化成了宇宙。我们和所有的众生相依相生。

  三、从自身来看

  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生与死只是一种概念,我们只需要超越这些概念就够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最后两章,更加接地气。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以及那个一直堵塞在我心里的问题,死亡。很喜欢在临终者死前还魂这几个故事的铺设,用靡靡快乐之音(或是佛经念唱,或是所行善事的翻滚回顾)带给即将往生者最后的慰藉。平静地死去似乎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选择了。疾病的痛苦也可以借内心充实和快乐而由此减轻。

  其实死亡还是涉及到三个哲学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

  如何定义我,才能如何定义我死去。

  一行禅师在书中认为我们不能说自己是在生日那天诞生的,难道在我们蹦出子宫之前我们就完全不存在吗?在胎盘的形成的精子卵子难道不是我们吗?进而言之,我们不曾诞生,只是我们在合适的时候示现了。而到了一定时候,我们示现的条件不足,则将隐匿。而死亡,并不意味着消失。

  个体与群体相连,个体隐匿,群体前行,而隐匿的个体则寄存于群体前行。不生不灭。

  只是我心中告诉自己声音是,我的记忆停止在哪里,我的意识便空缺在哪里,我个体就在那里消失殆尽,尸骨无存。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五):究竟涅槃

  当我合卷,泪水盈眶,情绪平静,不悲不喜。流泪,只是因为,我懂得了。

  自1990年接触佛学,21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懂得了。

  虽然我知道,还不够,但毕竟,算是入了门。

  我以前也曾经认为,宗教,都有一定的麻醉性和欺骗性,给人们来世的希望,因而能够忍受今世的痛苦。如果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就更好理解,因为这样可以正大光明地展开剥削,事实上,的确也是有统治者这样利用宗教。

  现在我明白,这是一种误解。这不是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的本义。

  离苦得乐,在今生今世,就可以做到。

  那需要让心安住。知道目标在哪里,如何到达,每一天,带着希望而生活,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

  那需要觉知。觉知情绪的起伏生灭,觉知世界、万事万物。要有清晰的定位,方法、策略、工具的综合运用。

  那需要舍得。舍,不是重在形式,不是为了得而舍,而是根据定位、目标,做必要的取舍,不重视非必要的东西,明白什么是非必要的东西。很多人舍的,可能其实是需要的,很多人可能不是真心地想舍,只是因为外界有这样的压力,需要做出姿态。身与心,是相违的。

  那需要懂得。懂得自己,懂得别人,怀有慈悲。愿意付出,去爱。爱是纯爱,不痴缠,有生命周期。懂得随缘惜缘,但是不攀缘。懂得区别与无区别,懂得进入也懂得退出。

  那需要放松和放下。自在舒服地享受人生,人生可以长到无涯,即使地球都不存在了,宇宙还存在;即使生命本身不存在了,生命的化身还存在。

  ……

  道路在那里,但是未必能够做到,即使知道,因为知与行未必能够合一,行了,又未必能够坚持,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左右的力量,包括来自于自身的,或者是外在的力量化身为自我进行左右,人天总在交战,所有选择都纠结,我是我,我又非我,眼睛看到的我,和内心觉知的我,千变万化的我,自己找不到自己。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你可以不怕死》P35:“涅槃”正确的解释是“熄灭所有的概念。”如果能够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知道了通向涅槃的路径,虽然,知道路径不等于到达,但是毕竟,已经看得见了。如同人生三段论,涅槃的历程,应该是:无概念-有概念-熄灭概念。

  涅槃难在何处?

  人们急着定义,急着给出概念,知识管理有十几个定义,而Gartner还没有给出权威的一种,所以充满了争议,有争议,就有了误解,导致无明。在一个人们重视“分”、执着于族群、种族、肤色、国家、地区、学历年龄星座等的时代,若是熄灭所有的概念,谈何容易?地理考试,要记住国家名,历史考试,要记住事件,谁敢指出,这些本无区别?

  而若不能熄灭,如何看见?看见事物的本质

  《正见》、《你可以不怕死》其实就是教人“看见”,看见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看见人们的本来面目,洞悉一切本质。万事万物,不脱其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 来。如果能够真正的“看见”,眼前的那个人,你能够看到的,不只是ta的表相、现在,还会看到ta的内心、过去、未来。或者可以解释作:洞察。《正见》中说,佛陀看一个人,是看到他的圆熟和衰朽同时发生,而我们,当识见未明,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人的诸多标签,很多标签,还是我们自己加上的。

  如果能够洞察,就会明白,众生无我,苦乐随缘。极乐世界,不在未来,就在此世;不是麻醉,不是欺骗,是真实不虚,是当下即是。

  你可以不怕死,不是炼制仙丹长生不老,而是正视死亡,是洞察无常之美,享受无常之美,绚烂地生,平静地死。生命圆满,没有缺憾。是接受一切的生离死别,因为尽了心力,因为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不多,不少,不后悔。

  如果从来未曾活过,那么死亡与活着有何区别?如果曾经活过,那么有何必要害怕死亡?

  我在,一直在,不生,不灭。从来没有出生,也从来没有死亡。

  一切都是因缘。缘起,性空。

  万缘皆空。

  因为空,才有了无限的可能。

  在三万英尺的高空,在三个小时里,在21年历程积累后的三个小时里,我看到了。

  一如那道彩虹,落在我的书上,是有人帽子上有亮的珠片,阳光透进舷窗,折射出彩虹。

  看到了,它就在,看不到,它就不在。

  它是示现,是空,是王阳明所说的心性。

  其实每一天都有彩虹,但是很多人没有看见。

  而我看见了,不只是彩虹,还有花。

  在清晨,从桃源村到公司,因堵车而延误,全程达到40分钟,而我仍有一颗安静的心,我看到路边,有美丽的黄花绽放,而新叶如同绿宝石。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六):Notes

  当佛陀被问到是否有一个永生的灵魂时,他的回答是:永恒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当他被问及死亡来临时我们是否会化为乌有,他的回答则是:我们的生命是不灭的。

  你快乐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心自由到什么程度。这里所谓的自由,并不是政治上的自由,而是指从懊悔、恐惧、焦虑和哀伤之中解脱出来:“我已经抵达终点,回到家了,家就在此时此地。”

  当条件充足时,事物自然显现出来。条件如果不够,事物就会隐退。它们静待着适合它们显现的时刻。

  生与死都只是一种概念,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就因为我们当真了,所以才会制造出强而有力的幻觉,进而导致了我们的苦难。佛陀的真理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同、无异;无永恒不灭的自我,亦无自我的灭绝,灭绝只是我们的一种概念罢了。一旦认识到自己是无法被摧毁的,我们就从恐惧之中解脱了。那是一份巨大的解放感。我们终于能焕然一新地享受和欣赏人生了。

  你若是受制于某种概念,并且信以为“真”的话,你就丧失了一个认识真理的机会。纵使真理化成人来敲你的门,你都会拒绝打开心扉。因此,如果你正受制于某个攸关真理的概念,如可以使自己快乐的一些条件,那么你就要留意了。修持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概念之中解脱出来。

  我们不能只是暂时洞察到无常,随后又遮住它,而将一切的事物看成是恒常不变的。

  涅槃意味着熄灭所有的观念和概念。如果我们能解脱所有的概念,就能联结上我们真实本性里的那份祥和。

  请记住,你对快乐所抱持的概念,很可能是极度危险的。佛陀说过,快乐只能出现在此时此地,所以请深刻地回顾和检视一下你对快乐所抱持的概念。你可能会发现,目前你生活中的条件已经足以使你快乐了。如此深观,心中的快乐就会立即升起。

  你就是你想变成的那个东西,还追寻什么呢?你自己就是一种奇妙的示观,整个浴中共同促成了你的生命。没有一件事不是你,神的国度、净土、涅槃、快乐和解脱,这些都是你。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其实看过一些关于“生死学”的著述。比如《前世今生》、《生死学十四讲》之类的。感觉好像糊涂 又似有些明白,总之就是懵懵懂懂。前者过于偏重轮回之说,有些唯心;后者又偏于唯物,更多探讨了人接触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看过这些之后,愚钝的我只想追问一句:“然后呢?”但是看了一行禅师的这本书,真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用术语讲就是“顿悟”。

  其实现在很多禅师、法师都出书,我读的并不多。总体感觉要么就是太过于高深,宗教术语很多,一般人很难看懂。要么就是偏于浅显,更像是鸡汤版的佛教故事。而这位禅师,真正让我看到了一位宗教大师应有的大智慧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是能将自己的领悟用几乎是诗一般的语言讲述出来,行文之流畅,让我读起来竟然像读小说般一气呵成。

  “不知死,焉知生”。但是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几乎没有考虑过太多“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是否会死去”这样的问题。我们活着就好像我们永远不会死。直到某一天,死神突然光顾,除了悲伤和无助,我们不知所错。我们死的时候,又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活过。

  而一行禅师告诉我们“其实没有任何事物诞生,也没有任何事物死亡,万物只是不断地流转变迁罢了”。

  最喜欢他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实相就这么晶莹剔透地透过优美的行文出现在眼前:“云迟早会变成雨或雪或冰。如果你深入的观察雨,你会看见云。云并没有消失,它化成了雨,雨化成了草,草化成了牛,牛又化成了牛奶,然后又化成了你嘴里的冰激凌。今天如果你吃冰激凌的话,给自己一点时间凝视眼前的那个甜筒,然后说,嘿,云儿”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八):在我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强暴犯,也住着一个被强暴的女孩

  一行禅师说当我们凝视一朵云,会发现它无来,无去。它从未消失,而是化作雨,落入小溪,经过田野,滋养树木,落叶化泥,蒸发水汽又成为云,周而复始;抑或流入大海,滋养了鱼,复归大海,蒸发水汽……

  他还说一张纸里蕴藏着一切,云、雨、阳光、土壤、蚯蚓一家、工人和他的妻子、用来做斧子的铁,乃至整个世界,同样,前提是,如果我们深深凝视。他说我们曾经是,并且此刻是,树、玫瑰、云和麻雀,我们和整体是不二的,如果我们深深凝视。

  他还说了一个关于强暴犯的故事,嗯,这部分不诗意。他说,有一个年轻的男孩,父亲酗酒、暴力,母亲懦弱、无知,家里一贫如洗,从小除了随父亲出海捕鱼就是被打骂,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没有机会被爱和爱人。后来他受人怂恿做了海盗,幻想一夜致富,再后来,他在被抢的船上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孩……

  一行禅师问道,枪毙那个男孩真的解决问题么?或者感同身受,设想如果我是那个男孩也有可能走上这条路,而陷入彻底的绝望与自我谴责?他指出了第三条路,就是深深凝视那个男孩,同时深深凝视自己的内心。

  我照做了,看见:那个男孩沉溺于自己的悲惨境遇,被日复一日的苦痛蒙蔽了心智,以至于他看不见被抢的人所受的伤害,看不见被他强暴的女孩所受的伤害,他缺乏一个跳出来看、怀着爱和平静去看自己的生活、苦痛并与之共存的眼光,他的心里有很多恐惧、匮乏、愤怒而滋养了暴力,而鉴于他所处的环境和机遇,实在很难就这点责备他。而该问责的也许是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点拨之手,如果教育体系能保证穷人孩子的教育、社会援助体系能第一时间介入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伤害、甚至如果警察保卫体系能发挥足够的威慑力,便不至于此,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很多人都被牵涉在内,或者说每个人,如一行禅师所说,我们“关注且仅关注物质满足”使这个男孩成了强暴犯。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层面。

  更深的层面是,在我的内心有类似的对贫穷的恐惧、对不被爱的恐惧、对爱的匮乏以及因此产生并压抑的愤怒,只是在这一世在我所在的环境中,还不至于累积至嚇人的地步,也暂时还没有触发这些恐惧、匮乏和愤怒的事件发生;并且,对于这些恐惧和苦,我也深陷其中,想出离但力不从心。在这个层面上,我和那个男孩紧紧关联,宛若一体。在这个层面上,我就是那个强暴犯,他就是我,我们有一样的恐惧苦痛;相应地,我就是那个被强暴的女孩,她就是我,我们有一样的恐惧苦痛。

  一行禅师说,不要停留在这儿,继续深观。他说,诸佛菩萨也与我们一体。

  6月的时候,我写道,“看美剧《犯罪心理》或此类真实案件时,都会问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做、如果我或我的亲人被如此对待我又会如何面对,都会深深看见自己心底变态扭曲邪恶自私贪婪愚昧的那部分,也看到一些慈悲。很多人正义地谴责药家鑫,我无法这样做,如同滴水与海同源同性,药家鑫的罪即是社会的罪也是身处其中每个人的罪不是么。每一个传播过恶念的人,无论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还是不要扶摔倒的老太太会被缠上,都在推动这个社会恶念的聚集,然后又影响到其中的每一个人。耶稣基督说没有作过恶的人才能打这个女人,佛说同体大悲,大概就是如此。”

  现在看来,那个时候,我其实才没有理解同体大悲呢哪怕在概念上,虽然那时肯定也是写得无比认真的。我知道药家鑫心里的某些东西我也有,我知道我们同源同性,但是我停留在了这里,我抵触、憎恶,对他、对自己、对所有人。我也写看到慈悲,但总还是不得力。

  在《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是在自己》里,明海师提到用《华严经·净行品第十一》里的“当愿众生……当愿众生……” 指导修行,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特别喜欢他说,“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个胃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所以我说,当你这样去观照你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心可以主导境。境究竟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你要真正体验到你主导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愿一切众生能深观自己并因此远离对贫穷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对匮乏爱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愿一切众生能深观自己并因此不沉溺于各种消沉、愤怒、邪恶扭曲的念头中,只是与它们同在;愿一切众生能深观自己和他人,真正地看和聆听,怀着爱和恭敬。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感觉到,在我的身体里也住着诸佛菩萨。

  嗯,他们不觉得挤,如果你问了的话:)。

  (大概是前天,在往返世界外国语中学的地铁上,我读完了《你可以不怕死》。一行禅师温暖、诗意、开阔的话语,和明海师的那篇《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是在自己》,遥相呼应,沁人心脾。书是问姐姐借的,已经还了,所以只能凭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来引用大意,无法逐字逐句。)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九):生,灭;不生,不灭

  如果把时间放长,比如五百年,往前五百年,我们的生命已经存在,存在于某位祖先的生命之中,这是确定性;往后五百年,我们的生命也许还会存在,存在于某位后代的生命之中,但这是不确定性。还可以确定的是,作为肉身的我们,已经消亡,因为实体生命不可能存活这样长的时间。而我们产生爱恨纠结的事物,也都已不存在,所以,为何要在乎?

  如果,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真心去关心ta,照顾ta,那么,为何在ta死亡后,要表现出悲恸、不舍?如果,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已经真心地去关心ta,照顾ta,那么,在ta死亡后,又有什么必要悲恸呢?如果情绪是源自内心,而不是出于各种外界和内在压力下的刻意表现,那么,当我们能够洞察、并且曾经做到,其实,就应该可以接受一切的生离死别。

  洞察,是知道一件事情的有与无、生与灭,但并不是用来要求别人也有同样的洞察,他们所为,出于不知,所以,以包容之心,慈悲对待。而这又不代表,消悯了一切的正义感、责任心,是能够洞察问题背后的原因,是针对本质而非现象去解决,这既是《第五项修炼》中所说的系统思考,也是“凡人畏果,菩萨畏因”的涵意所在。

  就象抢盐的背后,不能只看到汹涌抢盐的人群,要看到他们的恐惧,看到游资的力量,看到那种一触即发的危险。嘲笑和愤怒,无济于事,而若能洞察问题的根源何在,即使不能去解决(有些根源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够),但是,通过对民众的启智,可以减少这样的人群数量,这是无疑的。

  在一树枯枝中看到花和绿叶,在一树繁花中,看到整个春天。即使眼睛看不到,心也可以,如黑暗遮蔽了视线,但是木棉仍在开放,仍如燃烧的火,并不因黑夜而改变。如果花开过了,在花开的季节里没有看见,却在花开过后去缅怀,并且,一直重复这样的错误,就无从感受到生命的欢喜。

  在时间里,在时间外;在空间里,在空间外。

  涅槃所说的,熄灭所有的概念,是说,无所谓生,无所谓灭,无所谓不生,无所谓不灭。上帝说有光,就有了光,光是概念,如果叫光为暗,那么暗就是光。玫瑰不叫玫瑰,也仍是玫瑰,我们所知的玫瑰,是名,我们所看到的玫瑰,是实,玫瑰也可以叫茉莉,只是在形容茉莉时,我们会描述说茉莉五颜六色,娇艳芬芳,玫瑰原未必代表爱情,意义都是赋予,所以,痴迷于意义,不是不可以,但是务必要洞悉,那里面的娱乐性,而不是奉若圭臬。

  一部厚厚的《辞海》,里面充满了命名。世界可以是完全不同的面目,只要给予另外的概念。

  所以要熄灭概念,要看到亘古之前,宇宙洪荒,原始时代的人们,结绳纪事,我们无法和原始人探讨星座、血型,因为那时尚无此概念。

  执着于概念,执着于我是谁,谁是我,执着于这个表相,就看不到实质。

  因为科技的发达,幻相越来越多,比如电影、戏剧、网游,光怪陆离的信息海洋,而我们真正要寻找的,是智慧。

  而我现在还不能解:在那么古早的年代,佛陀为何能够悟到如此道理?如何达致最高智慧?

  《你可以不怕死》读后感(十):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本书以浅显的佛教哲学为基础,讲述如何看待生死,从本质来说是佛教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第一次接触佛教哲学,虽只是一小部分, 却已体会到其庞大而自成的体系。只是作为康德和黑格尔的忠实读者,书中尚未阐释清楚一些终极问题,所以我只得先相信其预设,而后跟着一行禅师的逻辑一路前行。

  纵览全书,禅师观点可以概括为三:

  一,认为实相无所谓存在与不存在,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中流转。所有的事物从来没有不存在过,所以相应的也没有所谓的存在过;

  二,不承认实相中事物的本体性。理由是“无常”,既然事物一直在变化,也就不存在恒常不变,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本体;

  三, 认为人类可以认识到事物的实相。认识并深刻理解前两点,了解到事物的无常和无我,再抛去那些概念和认识的枷锁,便可认识到事物的实相,即所谓涅磐。

  基本上全书的所有命题都围绕以上三个观点展开。

  理解这三观点后继续阅读,易生冗长及反复感。当然,这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围绕一件事来回反复说也可以理解。

  如果要简单解释书名所说的”可以不怕死“,禅师的观点是,任何实物皆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存在和不存在,仅有示现与否之别,因而死亡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不存在了。死,只是生的不同形式。所以没什么好怕的。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概括,即“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简单潦草的概括。欢迎讨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可以不怕死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