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沉重的肉身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29 02:0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重的肉身的读后感10篇

  《沉重的肉身》是一本由刘小枫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一):这样的原则就是:不可轻浮。

  在抽屉里放了好久啦!终于看完啦!

  标题党题目应该叫做:关于为什么要结婚,结得了嘛以及不结/结了/还有离婚以后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标题“沉重的肉身”意思是快去减肥!)

  当然,这本书完全不是关于这个的...

  被本人掰碎扭曲之后,看到了如下的逻辑链条:

  1.人活着嘛,最大的问题就是有血有肉有身体。

  (要负责喂饱,睡好,撸完,不能无重量无体积地被夹在某本字典里在书架上呆半年,或者像如意金箍棒一样被放在别人的耳朵里和肩膀上。哪天能把人的思维技能像从百元大钞里抽金线一样从皮囊里拿出来,应该就是科技发展质的飞跃吧。默默展望5秒钟。展望完毕。书中引用了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P84。)

  2.既然活着,就要尽量高兴一点儿(身体高兴也算,心里高兴也算,身心都高兴那是...lucky you),但是怎样才能长治久安、一劳永逸地高兴呢?要诀是要想清楚怎样使用自己的肉身。每个人认为的处理自己肉身的方式,这是个伦理问题。

  (什么是伦理?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

  总结起来可以叫做:是要选开心一时爽【传说中的轻盈】呢,还是要走细水长流升华路线【传说中的沉重】呢?主流看法觉得轻盈路线纯度太高,执行成本过大,不能持久,参见西门大官人;所以鼓励大家走升华路线。历史上升华的途径和方式多了去了,貌似有很多其乐无穷和很瞎的故事。书中说,“从苏格拉底复述的这则故事来看,伦理问题就是关于一个人的偶然生命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关键词是:个人命运、幸福、德行(如何获得幸福的生活实践),都围绕着一个人如何处置自己的身体。” P77)

  3.当然,“高兴”(或者“欢愉”,“幸福”,“美好”随便选个词儿吧)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儿。唉。因为,人生用一个字总结呢,就是“欠”。

  (为什么“欠”呢,文中说,因为人生嘛,充满了“偶然”和“误会”。)

  (偶然,大概包括,偶然怀上了,偶然被某两人而不是其他两人怀上了,新生出来的肉身偶然落在了某地而不是其他地,偶然成了某个被群黑的星座,偶然有很多亲戚或者没有亲戚,亲戚里偶然有个变态什么的,偶然遇上宇宙大战,诸如此类,用书里的话来补充一下,叫做“生存感觉只是个体性情随机性地禀有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可能习得。”不仅如此,书中还说了,“个体性情的脉动与某种道德理想的结合,其实是很偶然的。正是这种偶然性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简而言之,偶然性表明,人生先天材质随机,后天际遇随机,因此碰到互相看着特顺眼互相长期看着特顺眼的人的几率那是相当....唉。)

  (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书里说了,“个体欲望的实现需要一个对象性的你,一旦我的个体欲望把一个他(她)的个体欲望认作是我需要的你,误会就出现了。在我的生命想象的欲望中你与他(她)的错置,就是人生误会。除了我的欲望想象的自我误解,人们无法为人生误会找出归罪者,也无处提出起诉。人生误会既不是有神安排的,也不是人的理性出错,而是我的个体欲望在纷乱的生活中的自我迷失。”P55)

  (简而言之,误会表明,你以为是那样也没啥用,因为根本不是那样的。用囧林女神的话说,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为啥不适合?请参见偶然性。)

  (关于误会再插播一条,“人只能在谅解和赦免中走出误会编织的生命之网,转入生命的自在境地。”善哉。)

  (综上两点,人生啊,就是一个“欠”字。书里说了,“汉语的“欠”字所像之形,是一个人自身费力地挺身仰首而歌(参《说文解字》“欠”和“咏”:“咏也,从欠”)。” 终于明白为什么心情差的时候要去唱歌嘞~(≧▽≦)/~)

  3.5.这么欠的人生,肯定是结不了婚了,摔。倒也未必。

  (书中引用了卡夫卡,“同女人在一起生活很难。人们这么做,是陌生感、同情心、肉欲、胆怯、虚荣逼出来的。只在深处才有一股溪流,它才称得上爱情,这爱情是找不到的,它转眼即逝。”如果你看到这段引言第一反应是基腐向的,请自觉去检讨。)

  (书里还说了,现代人觉得结不了婚,那是被“自由平等博爱”啥啥的崩坏了,误以为婚姻是两情相悦。这样的婚嘛,自然是结不了了,但是原来所谓“婚姻”范围可广泛呢,财产积累,地位稳固,三代单传,冬日取暖,然后大大方方地各自去偷欢。摊手。)

  4.人生虽然因为欠而悲苦,好在我们有讲故事的良药!

  (自由的伦理学不说教,只讲故事,它首先是陪伴的伦理:也许我不能解释你的苦楚,不能消除你的不安,无法抱慰你的心碎,但我愿陪伴你,给你讲述一个现代童话或者我自己的伤心事,你的心就会好受得多了。)

  (针对讲故事专业户们,书里明确地嫌弃了米兰 昆德拉,赞美了基斯洛夫斯基。)

  (自由主义的小说伦理:叙事的陪伴,而不是叙事的动员。)

  (P287:基斯洛夫斯基探求能让人们知道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在不同的时代,这样的生存原则的重点也许是不同的。在现代之后的时代,吉斯洛夫斯基认为这样的原则就是:不可轻浮。

  不仅有美好的感情,而且这感情不可轻慢、猥亵。)

  (↑ 这是在告诫不要约炮吧...)

  -----------------------------------逻辑链条完毕!---------------------------------------

  书里说,“只要一本书有可能具备道德相关性——有可能转变一个人对何谓可能和何谓重要的看法,便是文学的书。”

  所以,这应该是本文学的书。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二):摘

  1. 现代的叙事伦理有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

  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范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

  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

  2.思想者大致有两类,一类可以称为思想的作奸犯科者,通过种种

  论说制造思想奇案;另一类可以称为思想的刑事侦探,专破历史中沉

  积起来的思想悬案。就拿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近的十九—二十世纪来说

  吧,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都是些现代思想界的作

  案要犯,施特劳斯、沃格林、洛维特则是些思想案件的大侦探。

  3.既然高尚道德只会是人民的公意,法律就应该是人民公意的体现。人民公意是人民民主国家的自然法,人民民主专政机关根据这种自然法的正当性订立若干具体的实定法条例。......他在作报告时多次讲:没有德行,恐怖就会带来毁灭;但没有恐怖的德行是软弱无力的。人民德行的恐怖“是迅速、严正、坚毅不屈的正义行动”,人民民主专政无论多么恐怖,都

  是天理认可的事。这就是罗伯斯庇尔的自由理念和人民民主专政具体

  的道德意涵。

  4.丹东觉得,共同体的公意道德如果可以取代个体的道德(感觉偏

  好),个体生命就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抽象的共同体,属于民族或

  国家的利益,这与专制没有什么分别。如果共同体(国家或民族)的

  公意道德的自由高于个体感觉偏好的自由,道德专制的暴政就不可避

  免。

  5.政权形式应该像一件透明的衣裳,熨帖可体地穿在人民身上。血

  管的一起一落,肌肉的一张一弛,筋脉的起伏涌缩都应该从衣服上显

  现出来。肢体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它有权利保持自己的原样;我们都无权利任凭自己的好恶给它剪裁一件袍子。

  6. 生存的意义只是生存偶在的自然性发生,不能以应然之理打断自然循环的节律,应然地安排人生。

  7.话说回来,毕希纳已经给自己身后的思想家们写下了一两句谶语:

  您看,这是一个美丽、牢固、灰色的天空;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有趣,先把一根木橛子揳到天上去,然后在那上面上吊,仅仅是因为他

  的思想在是与不是之间打架。人啊,自然一点吧!你本来是用灰尘、沙子和泥土制造出来的,你还想成为比灰尘、沙子和泥土更多的东西吗?

  8. 除非少数天才人物,人们在年轻时对用来填充青春热情的道德理

  想往往并不具有鉴别能力。时代中时兴的道德理想总是充满吸引力的,没有鉴别力的年轻人以为时兴的道德理想就是自己性情的脉动。个体性情的脉动与某种道德理想的结合,其实是很偶然的。正是这种偶然性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9. 托马斯看出人民民主的“美好”意识形态充满“男性幻想”,发现这种

  意识形态在做爱、在调情、在诱奸。仅从报纸头版头条来看,人民伦

  理的意识形态向来“性”致勃勃。在那些编织出来的政党意识形态的

  “美好”言语织体的道德理想主义言词中,有一种虚幻的身体情欲冲

  动。人民意识形态就是最大的媚俗。

  10. 不是说从前的人就容易遇到自己身体中意的同床共眠人,谁都知

  道亘古至今这都是一件难事,无论上帝还是天神都没有、也无力安排

  两个身体感觉相契的人生活在同一个生命时间单位和地域空间。一个

  人终身遇不到自己中意的同床共眠人,倒是自然不过的事。从前的人

  要明智得多,找同床共眠人时,并不把自己的性情感觉作为首要且唯

  一的尺度,而是让家族意识、身份感觉、财产分配满意就可以了。两

  个人的身体感觉是否相契并不重要,因为那是过于偶然、飘浮的事。

  现代人偏偏要把人生的幸福抵押在相契的身体感觉上,这就无异于把

  自身的幸福拋给差不多是泡影一般的相遇了。

  11.个体出世后,身体与自己的影子——身体之灵或灵的身体——通

  常是一体的。身体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就像眼睛看不到眼睛。除非在

  一种特别的光亮照射下,影子才会与自己的身体分开,我才可能看到

  自己的影子——还得看我站在什么位置,与光处于什么关系。一个人

  要站到可以让自己身体的影子显露出来的有光的地方,不是因为身不

  由己,就是由于忘乎其形(身体)。

  12.更多的时候,一个人的个体热情与自己的身体体质不是那么碰巧吻合,一个身体被造作出来时,上帝并没有插手。寻求自己的身体与影子的平衡是个体生命的在世负担,这负担不是社会的任何制度设计能够解决的。

  13. 当某个幸福还是一个人不可想象的尤物时,这个人不会意识到自身获得这个幸福所欠缺的。人身的欠缺随着想象的增加而增加,个体幸福的偶在性的增长,必然导致个体的在世负担的加重。

  14. 至于叙事的繁复,则是一种理解的伦理:让自己陷入多维关系网,

  充分理解生活世界的多层面和多面性。生命的多面性正是现代伦理的

  终极世界,其中充满相互排斥和相互矛盾的东西,人们必须放弃界定

  它的愿望,更不用说寻求确切答案了。

  15. 也许,所谓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个体偶在的喃叙事,

  就是小说的叙事本身,在没有最高道德法官的生存处境,小说围绕某

  个个人的生命经历的呢喃与人生悖论中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厮守在一

  起,陪伴和支撑每一个在自己身体上撞见悖论的个人捱过被撕裂的人

  生伤痛时刻。

  16. 不过,昆德拉还是要明确地说,小说的天质是反专制主义的:

  小说作为建立在人类事物的相对和模糊性之上的世界的样板,与

  专制的天地是不兼容的。这一不兼容性比起一个不同政见者与一个官

  僚、一个人权斗士与一个行刑者之间的区别还要深,因为它不仅是政

  治或道德的,而且也是本体论的。这就是说,建立在唯一真理之上的

  世界,与小说的模糊与相对的世界两者由完全不同的方式构成。专制

  的真理排除相对性、怀疑、疑问,因而它永远不能与我所称为的小说

  的精神相苟同。(《艺术》,11页)

  17. 无论把卡夫卡的叙事看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还是把昆德拉

  的叙事看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批判,都不得要领。自由主义小说只能、也只想用叙事呵护现代生活秩序——无论它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生命。

  18. 爱的丧失往往是因为一个人把自己的爱的对象想象为天使,想象

  为诗歌或小说中的语言,想象为一个自己梦想出来的人,总之是自己

  的性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对于现代人来说,伦理行为变得艰难,首

  先不是因为社会的道德观念秩序混乱,何谓善、恶已经没有了社会共

  识,人们难以找到可以遵循的道德品质,而是虽然知道什么是善、什

  么是诚实、什么是信任,却做不到。自由伦理的艰难表现为个体的道

  德能力的软弱,有心愿,甚至有意志向善,却没有体力为善。就像有

  爱的欲望,却没有抱住爱者的能力。这有些像保罗说的人的罪。

  19.对自己诚实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热情,虚伪则是模仿自己

  身上没有的生命热情。基斯洛夫斯基觉得,要做一个纯粹诚实的人很难,自由伦理就是艰难的伦理:我们永远不能十分笃定地说:“我很诚实”或“我不诚实”。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曾经面临过的状况,都是我们没有其他出路的结果。

  20. 自由主义伦理观要求个人对自己的伦理选择必须自己承担责任,

  不可推给道德规戒。基斯洛夫斯基说:“我想要表达的是,在每天的

  生活当中,我们都会面临抉择,并对其负责。”在可能性中作出抉择,

  才是自由的人。自由伦理不是干脆等于个体欲望的实现,而是个体欲

  望在从自身的潜在向可能如此在的实现过程中的能够选择。在道德可

  能性的选择中,个人的自由伦理就出现了。所谓自由伦理不是自如,

  而是个人承负自己的伦理抉择。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三):梳理一些感受

  我觉得自己大概看了三遍吧,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就是罗伯斯庇尔和丹东的分歧,在毕希纳那里,两种伦理和政治交织在一起,几乎是现代伦理的根本分歧。

  刘小枫老师讲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很久之前的古人就在为美德和快乐纠缠,为这个选择而犯难。自然的,在古代哲人的眼中,美德毫无疑问是要高于身体的快乐感受,是真正的幸福之路。不过在现代的法国大革命那里,人民公德伦理和私人身体伦理能够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对古代的反叛,也说明一个新的时代将要来临。

  在刘老师对现代性伦理的叙述中,看得出来,人们究竟还是为灵魂的安居所苦恼,即便身体已经获得充分的合法性,不再是道德的邪恶对立面,但人的灵魂中依然要有超越简单身体快乐的安然、宁静、温暖的需求,这就是灵魂的需求。如果个人的身体走向冰冷、空虚的方向,人类也就无法从身体满足中获得幸福感觉,只会走向虚无和崩塌。

  所以无论古人和今人都面对身体和灵魂的需求,古人将灵魂置于身体之上,致力于寻求幸福感;今人身体满足之后总是面对着冰冷、孤独和空虚,仍然需要灵魂的幸福。可以说,现代人所要求的比古人更多,他们既要维护身体欲望的合法性,同时还要寻求灵魂的幸福,这显然是更为贪婪的,但也正是现代的进步体现。可惜的是,现代的物质满足和身体欲望合法的基础是人类日渐卷入理性资本主义,人的工具化使人类的教育和文化日渐偏向实用和物欲,这使得灵魂受到极大地压制,自由和幸福变得比古人更加艰难。

  这就是现代人的命运,或许也是这本书命名为沉重的肉身的原因。整本书的伦理故事也的确都很沉重,反映出不能为灵魂承担的肉身的沉重。

  在我们所经受的唯物主义教育中,人类只是物质的、经济的人,不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我们都变成没有灵魂的人,所有人好像都是普遍性之一,却忽略了人的差异和独特,这种普遍主义是欧洲形而上学的成果,结果导致的是普遍和集体主义的社会,虽然平等,却缺乏自由和尊重。所以,我一直认为普遍主义的形而上学是欧洲成就的重要来源,或许就是欧洲文明最为重要的特征,但我还是要站立在个体的角度,对已经普遍主义的政权表达独特才是真实的人的理念。在普遍的同情、平等、关怀下,法治和公共事务才能得到有效运行;唯有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人们才能走向幸福之路。

  和信徒们的道路是一样的,人的幸福必然要从自身这个偶在、特殊去寻找永恒、无限、安宁、平静、温暖的好像母亲一样的幸福,或许是上帝,或许是其他地上的国度。因此,我坚持人类需要为灵魂留下地方,为自己的永恒家乡在灵魂深处留下地方,让他和我们的身体尘世相生。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四):牛虻也许只是一个怯懦的可怜虫罢了

  无论怎样通过方块字的组合进行掩饰,我都在“牛虻与他的父亲、情人及她的情人”中读到了刘小枫的否定。牛虻的自私阴狠似乎真的与革命无关,而只关乎他的“私人的痛苦”。一个人仅仅因为私生子的身份和情人的负气耳光而产生强烈的报复他人,报复社会的阴暗心理,并能够将这种心理落实到行动上来,即使为此付出几倍的痛苦(牛虻假死之后十几年的流浪)也在所不惜。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亦在伤害着自己,而且精神不断的沉沦。牛虻每每在恍惚中想要抱住琼玛的裙裾向她坦白自己还是她的亚瑟,“私人的痛苦”总会适时的出现,将他敲醒,还一个冰冷的世界给他。痛苦、阴狠、自私、毒辣这些负面的心理仿佛海洛因让人不能自拔,逾清醒逾迷恋沉沦,反倒是偶尔的恍惚中,希望朦胧的浮出水面,唯有坚强者才能抓住这瞬间的机会,逃离。但牛虻终究只是一个怯懦的人,也许死亡才是她最终的归宿。所以,死亡选择了他。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五):为成为一个人而读书——兼谈谈我的读书史

  昨天是读书日,今天要去清远书城讲点东西,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字。

  不知放在哪儿,想象还是最羡慕刘小枫的学问,读书少的后悔也因他而生,就放在这儿吧。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有一本书《Becoming A Human Being》,意思是“成为一个人”。

  较真的说法是,成为一个“个人”。

  罗杰斯还常说,To be yourself,即我常说“成为你自己”。

  现在越来越深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哲学,这是活生生的人生,如果你成为了一个人,你会生活得自在而饱满,若你没有成为一个人,那么不管你外在条件怎么样,你还是会觉得痛苦、迷茫,并且总觉得人生严重地欠缺些什么。

  在中国,没有人教你“成为你自己”,只会有人教“做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自私一点“做一个有脸面的人”。

  这体现在我们的教育上,要么是洗脑式的,洗去你身上的人性,要么是工具性的,只是为了“安身”。

  昨天是读书日,谈谈我自己的读书历程吧。

  我上小学前,就被哥哥姐姐和父母教会了些文字,还有数数。小学一年级的入学测验中,记得让我数数,我一口气数到90多,而且还可以一直数下去,老师就让我停了下来。

  小学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语文和数学都考了95分,总成绩也恰好是班级第五名。(不知为何我的诸多次成绩怎么这么有戏剧性,譬如初一第一次考试是全班第33名,总成绩是444.5。)

  后来,我的成绩也一直保持在前五名,有一次跌倒第14名,但下一次就成了第一名了。

  初中和高中则成绩起起伏伏,但关键时候,都是最好的成绩。

  这是我在学校教育中的一条明线。

  但重要的,是那条暗线。

  小学时,我家里就很多书了。有哥哥的一直到高中的书,他大我八岁,我上小学一年级时,他上高中,他的语文、历史、地理等课本,我都读。他还买了两本课外书,一本《说岳全传》,一套《悲惨世界》,因为买后者,还被妈妈打了一顿。

  当然,《说岳全传》和《悲惨世界》要远胜于那些教科书,前者我看了估计不下一百遍,后者也看了多遍。神奇的是,两本书的情节我竟然都忘了,只留下了一种情绪上的痕迹。觉得《说岳》特窝火,而《悲惨世界》太灰暗了。

  还有姐姐,她大我四岁,她不断往家里弄期刊,都是什么《女子世界》《青年一代》之类的,现在看来是不入流的杂志,但我都如饥似渴地读了。

  应该说,家里的所有书,上小学时我都读了。——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要是我家是书香门第该多好,那就不知道读多少好书了。不过又想,如果书香门第的父母强制我读书,那就不好了。

  小学时读书的这条暗线,留下的影响是,到了初中,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某某同学读书太慢了。后来明白,不是他们慢,是我读书太快了。

  初中可支配的钱很少,但也像哥哥一样买了些完全与学习无关的小说,只是选书水平太差,没选到一本好书。印象中留下某本小说集的一个情节:老外到中国来,好像是上海,不会说中文,拿黄色图片给出租车司机看,嘴里哇啦哇啦的说些什么,出租车司机先是拒绝看黄色图片,接着突然明白,该老外是要他带自己去找妓女,一下子非常愤怒,义正词严地对老外说:中国没有妓女!

  虽然没能买到好书,但这条暗线仍在发挥作用。我特别喜欢历史地理动物植物与生物这些课,但它们被称为小三门,中考时虽然也考,但只做第一次筛选的标准,不计入最后录取的总分数。我知道这一点,但就是爱这小三门,特别是历史,等最后考试时,那些历史书都被我翻了几十遍了。写到这儿又要叹一声,要是我那时读到的都是真历史,该多好!

  因为热爱和随即而来的投入,我的历史地理和生物,总考第一名,特别是植物和动物,都考过满分,最后中考时,历史地理也差不多是满分。

  结果,有一天,班主任找我谈话。他性格直爽也暴烈,直接对我说,武志红你有毛病啊,你看你现在总成绩是第六名,但扣掉小三门,你不过在班里排二十多名,你骄傲什么!再说,小三门中考不算入录取分,你学那么好干嘛!

  我一听是啊,班主任说的真对!我怎么这么傻呢!

  可是,一回去,我还是继续投入地学小三门,实在是喜欢。最后中考时,加上小三门的分数,我应该是全县第一名,去掉它们,估计就跌到十几名甚至二十多名了,但还好,够我考上河北辛集中学,一所老牌子的省重点高中。

  回头再看,真要感谢这条暗线,它让我一直没有陷到应试教育的陷阱中,而一直对学习有饱满的热情。

  到了高中,这条暗线存在的最大证明就是,我特别纳闷,为什么要分科,所有科目一起学,不是很好吗!我去了理科,非常惋惜不能学历史和地理了。

  高中时,眼界也宽了些,省重点中学有图书馆,看了些书,特别是借了黑格尔的书,但实在看不下去。

  这条暗线的一个集中表现是,一个学期曾订六份杂志,有《辽宁青年》和《半月刊》,还有一份《化学世界》。看刊名,本以为《化学世界》应该是很生动的杂志,谁知道是个专业期刊,根本看不懂。我那时特别热爱化学课,化学课老师是美女,不过这只是一个诱因,我的热爱还是主因。

  《辽宁青年》的扉页寄语我很喜欢,还有一些美文和名句,我都会摘抄到几个漂亮的本子上。

  还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不少诗篇,但奇特的是,和《说岳》与《悲惨世界》一样,我竟然也都忘了。自我安慰说,那个底蕴,还是留了下来吧。

  学校里有不少银杏树,特别是我们教室前的那一棵,秋天的落叶特别美,将这些叶子夹在书里放干后,可以直接在上面写字。

  还疯狂地玩过象棋和围棋,最初以为自己象棋水平很高,后来发现随便一个男同学都比我强,但经过努力,我还是成为最强的那个。围棋,则是毫无疑问的第一。

  以上这些,都是我学校生活的暗线,它的丰富复杂,并没影响那条明线,高考时,我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

  但写到这里时,我再次觉得可惜,要是那时读的书不是《半月谈》《辽宁青年》等等,而是南方周末、泰戈尔、梭罗的《瓦尔登湖》、纪伯伦的《先知》,甚至是王小波等等,该多好。那饱满的热情和生命力,要是不浪费,该多好。

  小三门在我高中还是发挥了作用,生物学得很好。化学也很好,而陈章良名噪一时,所以想报考北大的生物化学专业。

  不过,作为高考暴发户,分数不够,没被录取,被调到心理学系。那时根本不知心理学是什么,所以入校前发誓努力调专业,争取最后调到生物化学去。

  现在想,陈章良的生物化学,经媒体的大肆报道,其实就是闪闪发光的一个灯塔。没有指引,对未来茫然无知的少年,本能上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迷恋理想主义的光芒中,终被这个灯塔吸引,而完全没考虑功利。

  可是,少年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对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指引。可惜,这样的指引完全看不到,结果,大家都去看最闪光的那一个。

  实际上,真考上生物化学专业,算得上是个悲剧。这个不多说了。

  那条暗线继续在指引我,1992年考上了北大,先去陆军学院军训一年,去学院的图书馆借了基本心理学的书,也都是三流的,但一看就上瘾了,觉得这正是我要学的。于是,什么生物化学,瞬间被我抛在脑后。

  我想,喜欢上心理学,并不是因为心理学前沿或科学,而是它隐隐让我感觉到,这个范畴内的东西,可以帮助我成为一个人。

  或许要感谢父母,我们家虽然在农村都算非常穷的,可他们从来没有给我施加压力,要我先发展功利性的一面,所以我整个求学历程中,尽管会为现实而焦虑,但一直都是听从自己的心,而这个心,一直都是指向一个大问题——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军训这一年,虽然上了很多政治课,我倒不觉得苦闷。

  首先,代表大队要参加哲学竞赛,为此请到了三四个月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或者上课时看哲学书。而为了竞赛,我得看西方哲学的书,那时借的,也是第三流的一本西方哲学史,但一看,过去的世界观瞬间崩塌了,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过去就接触不到!

  于是,狂看书。军训第一个学期,曾创大队纪录,并将此写在板报上——武志红读了多少本书,应该是三五十本吧,记不清了。第二个学期,更是疯狂地看书,远超第一个学期。并且,发现图书馆的书不怎么样,于是开始买书,特别是迷恋商务印书馆的书,到大学毕业时,买了真不知有多少。

  军训中,射击考试,5枪打了49环,后参加射击表演,打二百发子弹,成绩也很不错。

  最后参加大别山拉练,15天徒步行军500里,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之一,15天长了15斤肉。

  射击比赛,大别山拉练,与读书无关,但挥洒自己的生命到这样的地方,是很美的事情。只读书,太可惜。

  1993年,回到北大本部,那条暗线成了主线,而那条明线逐渐暗淡。

  一进入北大,很快感到失望。陆军学院的教育很差,但本来就没期待,所以差也就差了,但对北大,有很大的期待,觉得北大、教授、博士等词眼还在闪闪发光,多么希望他们也能像灯塔一样,指向我的方向。

  但真进入北大,很快就变得又绝望又狂妄,对老师们失望,对北大的课程失望,常觉得听课还不如自己读书。

  因这份狂妄,有了些懈怠,不再像军训那年读书那么疯狂。现在想,这样的狂妄,只有见证到一个“成为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化解吧。

  对本系的课程,特别是科学心理学的课,逐渐变得没有兴趣,及格万岁。同时,去其他系上课,上过哲学系和中文系的一些课程。

  我大二或大三时,北大开始办文科班,说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文科大师,荟萃了尖子生和名师。我也混进去上课,陆陆续续地见到了一些名师。

  可是,这样说算不算太狂妄——我对这些名师都失望。

  最终,逐渐变成,独自读书。

  最早爱上了梭罗,把他的《瓦尔登湖》几乎抄了一遍,后来读到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一样是抄了一遍。一次,拿这个抄本去占座,竟然被人拿走!心痛!

  什么书都读,小说名著、哲学、历史,后来本科班一哥们开了个武侠小说租借档,我基本上都读了,最疯狂的时候,一天读了八本武侠。

  特别能理解很多大学生说,大学最好的一部分,是读了金庸和古龙。他们的小说,至少可触动人的感觉,而且无论如何,他们是在探究人生与人性,而我们教育的主线,差不多完全失去了这个功能。

  北京大学的确是不一般的学校,虽然我对老师失望,对那个号称亚洲第一的图书馆也失望,但有一点不断震撼到我,就是,不断碰到天才。

  与这些天才相比,我那份狂妄就小Case了。若我的狂妄是10分,那太多人达到了100分甚至更多。

  但是,不管多狂妄的家伙,我只要问一个问题——你大学前读了什么书,他们的神情就会暗淡下来。

  就算你是书香门第,能考上北大的人,只怕绝大多数也是将时间耗费在应试教育这条主线上,能有觉知地读好书的人,真不多。

  而我们应试教育的书,特别是文科,比垃圾还垃圾,可以说是毒药。先被毒药毒到十七八岁,然后再有意识地读好书,然后因为读好书而自己的天分开始绽放和张扬,这未免太晚。就算你再NB,都太晚!

  所以我超羡慕欧美国家的知识分子,在本科前,就把该读的人文基础的书都读了,进入大学后,都可以比较成熟地选择读书并形成自己的东西,而我们,大学后,读书才开始。

  这还不算,就算进入北京大学,所谓的中国最高学府,还会被狂妄蒙蔽。狂妄,源自对北大教育的主线的失望,也源自青春活力,也源自无知。

  到了读研究生时,王小波去世,开始读王小波,叹服,也后悔读得太晚。不过,王小波的书不怎么抖知识,所以还没有恨自己读书少。

  接着,因恋爱的困惑,开始读刘小枫,一本《沉重的肉身》,被我翻了很多遍,然后又读《拯救与逍遥》,被刘小枫的学识震撼到,并觉得遗憾——要是从大一就读到这本书,一定会好好收起自己的狂妄,而狂读书,并读好书。

  假如那时能读到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该多好。

  好书的真正价值,不是科学与正确,不是知识丰富,而是,它能帮助你成为一个人。

  咨询中,很多来访者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并不觉得丰富与快乐,而是觉得无比苦闷。

  原因是,大学前,一切很简单——学习好,一切都好。所以可以很简单地沉浸在学习中。

  然而,进入大学后,人生全面地展开,那时,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会呈现在你面前。但是,过去这方面是一团黑暗,现在也一样,你不容易找到灯塔。

  这时,假若还是继续沉浸在狭窄的学习中,而没有努力去拓展你的人生,伸展你的活力,那就太悲哀了。结果是,这份苦闷继续,直到恋爱,直到婚姻,直到生儿育女,甚至直到死亡……

  作为所谓的知识分子,回顾学习生涯时,我觉得最庆幸的,是没有被应试教育的这条主线所控制,我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学习,并且,那些节外生枝的东西,更美更有价值。

  当然,比起没有读到好书来,还有一件事更遗憾,那就是,没有将自己的青春活力活出来。如果人生能重来,那我会好好玩体育、音乐与美术等等,更要偷偷早恋,让自己的生命一直有玫瑰般的色彩相伴。

  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活力四溢的人,要远远胜过考试,甚至胜过读书。

  当然,我也得说,读好书,在中国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你身边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成熟自我,而他们还都NB得不行,以为自己可以指导一切。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你要到别处寻找指引。

  所幸,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人找到了自己,他们写了很多书,读这些好书,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六):沉重的语言

  虽然有时候,我读自己写的关于一些艰深的话题时,也感觉十分费脑力,但绝不是由于语言的障碍,而是由于思维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的原因。但显然,这本书用语言的艰深造成了理解深刻问题的第一层壁垒。我一向认为,真正的大师能够用平实简朴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问题。只有pretentious的人们才喜欢用牛逼哄哄的属于来使自己显得“尊大”。

  除此之外,我对于刘小枫先生的许多见解也不敢苟同。当然,写这本书的时候,刘先生还年轻。对于年轻时候犯下的各种错误,我总是很容易就原谅的。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走来的——没有一个好的向导,自己摸索总是容易出错。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自己很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会努力的。

  关于第一篇《丹东与妓女》,网上有几篇质疑的文章,主要针对书中关于丹东之死和毕希纳之死的浪漫分析和结论。其实,从整本书来看,刘小枫先生的分析都缺乏学术性,虽然他四处引证仿佛十分有学问——这是因为,不是引用有问题,而是其中的逻辑推理有问题。

  (待续)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七):书摘

  1 革命只是为了改变没有自由、公义的社会制度,它无法消除个体在人生误会中的伤害或受伤。

  但是每个革命者都是抱着一种通过革命来实现个体的目标、不再承受旧社会的伤害和目标。

  2 我不明白的是,有的人因为自己个人的痛苦而信了主的救恩,有的人因为自己个人的痛苦成了主的仇人。

  就像卡夫卡说的耐心?有没有耐心等到上帝的拯救

  3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从尼采受益良多

  4 用昆德拉的说法,媚俗就是认为“大便是不道德的”······媚俗就是对大便的否定;媚俗就是制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拒斥来自它这个范围内的一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对媚俗的定义是面向过去的,因为正如尼采的超人。他们的定义都是建立在否定上,否定传统。没有传统,也就没有他们的诠释。尼采走的更远,他还定义了未来的传统。正如很多天赋秉异的人本来有创造未来的创造力却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去否定过去,正如布罗茨基的主题始终围绕着苏联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转。

  5 萨宾娜一生都宣称媚俗是死敌,但她也难免媚俗:当她看到一对老夫老妻和睦的生活,看到他们“幸福家庭的窗口向迷蒙暮色投照出光辉,她就不止一次地流出泪水”。与众不同的是,萨宾娜能够马上嘲笑自己的泪水——可笑的泪水。

  按照昆德拉的观点,既然粪便和泪水是同等的,那么为粪便和他人幸福流泪也是同等的,那么又何必嘲笑?这样反而显得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可见萨宾娜是不真诚的。

  6 据说,欧洲所有的宗教和政治信仰背后都有一种信念——人类的存在是美好的。这一信念出自相信存在是上帝创造的。

  7 灵魂不过是附在身体上的一个词语。——尼采

  8 从未发生过的一次性地头一次发生了。——索福克勒斯

  9 特丽莎身体的沉重让托马斯懂得,在“命运”这个词的含义中,不是“沉重、必然、价值”的交织,而是令人惶然的“幸福”与“不幸”这两个全然相悖的可能性的交织。

  10 肖斯塔科维奇曾为一出芭蕾舞的一个场景谱过曲:舞台上的男男女女们在定音鼓敲击的节奏中做爱,死神在一旁冷眼观看着这种令自己觉得好笑的游戏,不动声色。等人们做完爱,死神把瘫软在性感疲累之中的男女们一个个扔进死的深渊。

  11 “如果我们想在走出这个世纪的时刻不像进入它时那么傻,那就应当放弃方便的道德主义审判,并思索这些丑闻,一直思考到底,那怕它会使我们对于什么是人的全部肯定受到质疑。” ——昆德拉《遗嘱》

  12 什么是一个信念?它是一种确定、固定不变的思想,而“有信念的人”则是一个被限制的人;实验性的思想不想去说服而是启发,启发另一种思想,将思想开动起来。所以一个小说家应当有系统地将他的思想非系统化,朝他在自己思想周围筑起的街垒踢上几脚。——昆德拉《遗嘱》

  13 尽管马克思主义伦理和保守主义伦理对这“基础”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却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神义论的伦理。

  都是规定人们该怎么做,设置条条框框。

  14 在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上帝是存在的,只是放任人类不管;而在昆德拉那里,上帝则压根不存在。

  15 一个人只是被迫用生存环境可能提供给他(她)的语汇来陈述自己的处境,建立自己的“终极语汇”,或者通过修正自己盲目接受的“终极语汇”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身份。

  16 生活,是持续不断的沉重努力,为的是不在自己眼里失落自己,永远坚实地存在于自己,在自己的状态中。只消走出自己瞬间一刻,人就触及死亡的领域。——《遗嘱》

  17 自我归罪是个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由社会的或意识形态的他人归罪来审判自己,自己让自己变成有罪的人

  18 爱的丧失往往是因为一个人把自己的爱的对象想象为天使,想象为诗歌或小说中的语言,想象为一个自己梦想出来的人,总之是自己的性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

  19 要是一个人在可能性面前老是选择不定,就会因为生命时刻的延误而患上致死的忧郁症。

  20 道德把生活中的事分为善和恶,善是完满的,恶是有欠缺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是完善的,人的生命总有欠缺。 这样看来,你如今的两种选择都会是恶的。

  一般,人会度量且劝服自己其中一个选择是善的。即使足够客观,人也不必要选择相较而言恶较小的一个,而应该是最忠于自己的那个。这个问题最终是感情上的而不是理性上的。

  21 用道德来判定人生的复杂性和可能性不仅是徒劳的,我觉得这恰恰才是不道德的。重要的也许是,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是真实的。真实的选择未见得是善的,真实并不会顾及道德。‘十诫’中‘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的神的名’的意思是说,不能随意以道德神的名义为自己的选择提供理由。

  22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偶在的生活世界不是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对比,而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比:偶在不是在必然性的逻辑关联中出现的,而是在现实性的生成中出现的。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

  思想者大致有两类,一类可以称为思想的作奸犯科者,通过种种论说制造思想奇案;另一类可以称为思想的刑事侦探,专破历史中沉积起来的思想悬案。

  -----------刘小枫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比你想的要复杂’。这是小说的永恒真理。”小说的天质是反专制主义的:小说作为建立在人类事物的相对和模糊性之上的世界的样板,与专制的天地是不兼容的。

  这一不兼容性比起一个不同政见者与一个官僚、一个人权斗士与一个行刑者之间的区别还要深,因为它不仅是政治或道德的,而且也是本体论的。

  这就是说,建立在唯一真理之上的世界,与小说的模糊与相对的世界两者由完全不同的方式构成。专制的真理排除相对性、怀疑、疑问,因而它永远不能与我所称为的小说的精神相苟同。

  读刘小枫这本《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其中隐含的寓意也在于此.只是他用哲学的思维向我们阐述着伦理学与我们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伦理学的关系与哲学的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理论,向你描述伊壁鸠鲁式的感官沉溺与柏拉图似的精神愉悦

  写小说与讲故事的关系也在于此,前者是你跟你的文字对话,后者是你跟你的听众对话,要想两者合而为一永不脱离主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而作为一个出色的小说家首先就得满足看客的两种需求,即要求你学会用看门道的方式吸引观众,又得要求你用品尝味道的方式,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口味.以此在取悦观众的同时,又取悦了你内心的灵魂.

  写作的痛苦不在于词义之间的表达,而在于思维的从属与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或者你已经预见到了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冲击,遗憾的是你不知道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出来,协调一致的完成你写的欲望与所的欲望.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3页)

  什么叫不媚俗?懂得一切所谓美好的感觉都是“美丽的谎言”。而真正的小说家与伦理学家甚至是哲学家他们要参透的关系问题不是理论的,而是社会这个大圈.

  虽然基斯洛夫斯基说:政治并不能解决最重要的人性问题。它没有资格干预或解答任何一项有关我们最基本的人性或人道问题。但是我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注定我们需要写<我的名字叫红>似的悬拟小说,注定我们要在各种不同的红白蓝黑之间的行走.

  刘小枫眼中的沉重的肉身在于<生命无法承受之轻>不是我们不善于表达,而是我们无法描述,所以忘了表达. 就拿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近的十九—二十世纪来说吧,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都是些现代思想界的作案要犯,施特劳斯、沃格林、洛维特则是些思想案件的大侦探。

  思想刑事侦探不是对历史中的思想做道德检察,然后提出政治控罪——那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局的侦探干的事,而是侦察在历史社会的大街小巷中发生的把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搞得鸡犬不宁的思想刑事案件,搞清案情,然后在公共舆论中对思想界的作案要犯提出检控。

  思想界的作案和社会生活中的作案一样,都是自然而然、永不可能杜绝的事情。读刘小枫的书,你永远可以感悟更深刻的东西,只是他用别人的语言,帮助自己更好的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做一个不媚俗敢于讲真话的人是很难的.农耕文化如此多年,到了新世纪的今天依然农耕让人心寒的是,田园山水的美已经被建筑替代,一群群沉重的肉身们,要么继续背着壳奋斗,要么在郁郁寡欢着企盼着历史的轮回

  而现代小说的荒谬在于,只是给我们无法沉受的现象,却没表明现象后面的本质,是文人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

  作者:海菱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九):与刘小枫的书缘

  最早读刘小枫先生的书是在研一,总之,那个时代确实是碰了一些问题,在面临何为人生的幸福、为什么无法追寻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我碰到了这本冥冥之中注定会遇到的书,一本《拯救与逍遥》歪歪斜斜,破破烂烂插在学校图书馆书架的角落。读完之后,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不记得哪篇评论说过,刘小枫不是一个学者,他就是一个诗人和宣道者,这句话大体是不错的,总之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加入了基督教。

  那是学校周围的一个团契,年轻的弟兄姊妹都是大学生,在一个韩国牧师的带领下读经、祷告、开各种会。那段时间,我每天要骑一个小时的车,在天津泥尘飞扬的道路上前行,无论雨雪风霜,从不误事。来到教会的人形形色色,但没有像我这样因为读了一本书而来到教会的人。

  之后,我又翻读了几乎所有我能找到的他写的书,《沉重的肉身》《儒教与国家》《走向十字架上的真》《拣尽寒枝》之类的,即使最艰难晦涩的文章我也要去啃,一直读到我再也没法啃下去为止。刘小枫是个多产的学者,除了写书,还编著,太多的内容实在超出了我的接受范围。

  和许多读者一样,我最喜欢的也是他的这本相对浅显的《沉重的肉身》,后来找来《两生花》的电影反复看,其中薇厄妮卡在唱但丁的《神曲》突然倒地的场景美不胜收。我不知道谁窃取了薇厄妮卡的性感,而在她的死感抑欲的时候,在她引吭高歌声入云遏的时候,我实在觉得自己与这个女子太像。

  研究生两年我一直谨慎地、随时反省地、封闭地、企图温柔却总是失败地,渡过我的两年生活。当它即将完成,命运也将再次把我抛到选择的边界时,我发现自己明白了在基督叫恩慈、在佛家叫慈悲的含义,刘小枫总是用各种句式、各种绕口的词语、在各种语境之下吐露这样的真理:“围绕某个个人的生命经历的呢喃与人生悖论中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厮守在一起,陪伴和支撑每一个在自己身体上撞见悖论的个人捱过被撕裂的人生伤痛时刻”。

  我不再苛责他人,即使在他不顺从我意而行时。我原谅每个人的苦衷,即使他/她的做法在正派的道德家和冷漠的好事者的眼中显得如此愚蠢、放荡、变态、丑陋、不堪……即使不能伴慰他/她孤独的生命,我也要成为流言的终止者,想在黑暗冷漠的八卦时刻,静静向上帝祈求:宽恕他们,像你原谅我们一样,让我原谅他们。

  想写很多关于刘小枫先生的文字,但现在工作之后,书架上摆得一排绿色刘先生的书,都是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刘小枫合辑。有的崭新,有的边儿已经卷了毛。工作之后我再也没有去翻看过。而离开了研究生时候的团契,除了周日跟奶奶去礼拜堂,总是在牧师开始讲道时才溜进礼拜堂的最后一排听道,其他时间我再也没有亲近神。书缘不知道是不是到此也终了了。

  总之。我感激在人生恰当的时刻遇见刘小枫,遇见神。我时常跟我的高中生们谈起神,谈《圣经》,谈《新约》,谈起来的时候也会眉飞色舞情绪澎湃。我能感到冥冥的召唤,可能最后那还是我归去的故乡。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十):生命不能承受之美

  书读一半,顿生思考,为我们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悲哀,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苦笑。

  什么是生命的轻?不全是我原来理解的轻松,还是轻浮,是自由,是美… 我们习惯了负重,我们为此感到踏实,感到凝重,感到一种神圣的喜悦。原来轻才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中之重。

  苏格拉底故事中的赫拉克里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遇见的两位女子,两位女人分别叫卡吉娅和阿蕾特。一个通向美好,另一个通向邪恶,尽管两条道路的名称都叫幸福。该如何选择呢,一次生命,两种人生。路上的我胡乱说几点。

  1灵魂与身体

  “灵魂不过是附在身体的一个词语” 所谓灵魂不过是身体上的一个零件——大脑——所产生的意识和对其本身的无限想象。试想一只苍蝇看到腐肉或嗅到腐烂气味去追逐,这是否也可以称为意识(灵魂)呢?

  中国古人认为意识来源于心脏,所以有“心理”这个词,但只是搞错了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而人类常常搞错的却是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是灵魂产生了身体,还是身体产生了灵魂。我们生前死后都是无意识的,我们现在在思考不过是人脑的馈赠,灵魂当然是身体的。但灵魂变得狂妄起来,他意识到了自己,并开始规范自己,并不安分地整饬自己的诞生地(身体),更像是看成了自己的领地一样。“灵魂总是让身体不安”,身体为什么要另灵魂不安,甚至羞愧呢。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好”的灵魂所向往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他却倨傲的生生折磨着肉体。灵魂成了左耳边的小天使,他与右耳边的魔鬼(身体的化身)厮杀,不断地劝诫着主人身体的恶心,殊不知他自己也常常幻想身体奇妙的感觉,君不知他可爱的外表下是道貌岸然面目可憎。

  “肉体那无与伦比、不可仿制、独一无二的特质”其实灵魂也当然有,他们是统一的。

  西塞罗说“一旦灵魂被奉献或流逝,身体就不再有任何感觉了”。那么是否可以反过来说呢,似乎反过来更对。

  2宗教与类宗教对人的歧视与强奸

  神父偷情意外有了一个私生子,因为身份不能承认,只得让女人抚养,年轻的孩子渴望父爱却只能看着父亲不能相认,他的父亲却在圣途上追求天堂的光辉,为了一种谋求消除个人痛苦的宗教理论却增加了另一个人生的痛苦。这是牛虻的故事。

  我们为什么要被束缚,我不该这么问,我指的是为什么要被神或神一样的东西束缚。

  我们生下来注定是不自由的,来自自身身体素质的局限,来自科技水平的制约等等,更重要的是来自地球和父母的束缚。我们带着对世界(不如说是地球)和父母的责任降生,但谁能告诉我神在哪里,他既不属于生命的范畴,也不属于世界的范畴。

  再来说说歧视与强奸,这是一种隐晦的眼光,好比“老百姓”,“人民”“农民工兄弟”等与“民众”的区别。

  被人重复无数遍的“对”不一定是对,被人重复无数遍的“非”也不一定不对。所有是非自有天(自然)的标准,不是群体决定的,更不是一个人规定的。也许有时候我们不那么做会被歧视甚至屠杀,是明哲保身还是英勇就义,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种悲哀是因愚蠢的智能,忘记了感触,忘记了爱,只记得一个愚蠢的向往,来盛放发酵蒸馏的灵魂。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pavqo"(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我们为什么要去规避本来的快乐,为什么要去掩饰自己的欲望,去选择沉重的理想,不肯做真实自由的自己。那么这不仅是逃避的懦夫,更是媚俗的机器。生命之轻所以不能承受是因为现实的贫瘠。

  “天赋人权”这四个字永远是对的!我们偶然的生命要感谢亲人的哺育,感谢地球给了我们呼吸的空气与食物,除此我们没必要感谢任何其他的。老天给我们的权利,我们要坦然自由的去享有。

  宗教最憎恨的就是你的自由,包括自由的想象,劝诫规则里的“善”,没其他的什么了。

  有人不喜欢此书里关于政治的部分,我们讨厌政治,但这个魔却真切的缠着我们,无法回避。而当年的捷克不也是曾经的我们吗,而且我们还没有摆脱......

  3生命的无差别和有差别

  无差别的是生命个体的权利,有差别的是生命个体的特征。

  而时代往往要把我们向相反的方向诱导,让我们成为橡皮人,成为傻子,成为社会运转的零件。特丽莎抱怨家乡对所有的生命认识都是一样的,即使裸体也不忌讳。她背井离乡在托马斯这里得到的性爱也是与别的女人无异,他开始不满起来。人人都有做真正自己的欲望,萨宾那有,特丽莎也有。也许特丽莎和托马斯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在反抗世俗的层面走到了一起。

  时代的意识形态让你做的是和别人无差别的人,这本身就是有差别的不平等,看,那个高高在上的人!

  4永恒与艺术

  什么是艺术 音乐 绘画 雕塑 文物 语言 爱….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永恒的事物。永恒便是艺术。艺术,永恒和美都是同义词。柏拉图说“为了艺术的艺术就是邪恶”让我们做一下概念替换,这句话也就成了“为了永恒的永恒就是邪恶”可想而知其弄巧成拙的愚蠢,这就是对独裁最好的概括吧。

  也许卡吉娅和阿蕾特都没有对错吧,仅仅是一种选择,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生命不能承受之美(轻), 轻所相对的也就是所谓的虚伪的和谐,所谓的沉重是否是华丽庄重的外衣呢。原来身体的感觉从来就没有高尚与恶心之分,真正令人恐惧的的是规则的划一性,没有个体的差异,有的只是所谓的人民伦理。始才觉得媚俗的罪孽深重。如果让我回到中世纪我会想那是空气的纯净,会想物种的多样性,毛里求斯还是原生态…. 我不想去关心教皇的气焰,那都是短暂而渺小的东西。

  而我们呢,我们是伟大而自由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重的肉身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