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改变》是一本由[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美]乔•卡巴金 / [法]马蒂厄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愿意改变》读后感(一):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令人深省!
我们何德何能可以改变世界?
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天,森林突发大火,动物们都很害怕,眼睁睁地看着火焰熊熊燃烧却无能为力。
只有一只小小的蜂鸟忙着用嘴衔来水滴救火。
过了一会儿,犰狳觉得蜂鸟的举动很可笑,烦躁地说: “你不是疯了吧?
这么几滴水根本浇灭不了大火 ! ”蜂鸟正视犰狳,答道: “我知道,可是我要尽我的力量。 ”
我们一样,对世界上的不公感到不平、激动或愤怒。也许你们也希望扭转这样的局面。可每当此时我们总感觉自己力量渺小。
他们四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改变着世界,并胸怀同样切实的意愿 — 重塑良知、触动人心,以引发深刻的社会演变。
本书旨在展现生命原则,促发行动的助力,激发我们身上沉睡或已经被唤醒的“蜂鸟梦想”。
《我愿意改变》读后感(二):我们怎样才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我们怎样才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换一种说法,我觉得会是我们应该怎样共创和谐社会?本书由心理学家、科学家、佛教徒和作家,综合的科学总会有给我们不一样解答的可能。
当前几年颇为火热的心灵鸡汤式愚民砒霜逐渐因国人意识的觉醒而逐渐失效时,我们重新定义了我们能做到的对世界的改变。是的,我们相信,无论是一条脏乱街道的整治改变整个国家面貌,还是暴风雨后小女孩尽己之力拯救小鱼的性命,还是蜂鸟尽力救火。或许这类故事在我们眼中已经被类型化一个个感人的励志故事,故事里的人有坚定的信念与毅力,他们执迷不悟却也不悔不怨。仔细想想更深层的就是意识层面的问题啊,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开始是从实现个人的目标开始的,是从个人行为改变世界结束的。
以学术的语调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不同国度的不同思维真心能给我们的精神世界崭新的惊喜,哲学与生态学的介入,不仅更为多彩,其中焕发的哲思有不少意趣。
冥想、正念,关照内心世界,解放心灵,与心灵对话,去挖掘新的自己。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对人们改善自身的神状况和社会人际关系有着积极影响。增强正面情绪,自己的世界到底会不会改变呢?有种情况是只顾内心,应对外界不愉,一味强调自身“素养”的提升,导致了对外界不公失去生气能力的习惯。另种情况,符合本文的宗旨,就是改变自己的意念连同行动,用实时发生的去影响世界,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看书名我以为这本书是那种给人打鸡血教人如何占领世界的励志书,认真看了内文才发现不是。这本书是四个专家的合集,他们分别是心理学家、科学家、佛教徒和作家。他们从自己的 研究领域入手,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
书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倾向“物质主义”,人倾向于物质价值,如金钱、社会地位和财物,而忽视非物质方面的价值,如分享、灵性、内在平衡等。物质主义让人追求一波又一波的物欲快感,而这种快感来得快去得快,人们在患得患失中得到的反而是更多的不幸福。由此,他给出得到幸福的方法:投入地做一件事,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内心的安宁。“人的幸福不仅仅与其从事的活动有关,还与是否投入其中有关。心神越是涣散,自我感觉就越差。比如,跟朋友们聚在一起却心不在焉,这还不如全力以赴的工作状态让人感觉愉悦!”
此外,针对如何在物质主义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安宁,作者们还给出了一些实用性建议。例如:
1、去除内心的“毒素”,从嗔恚、贪欲、嫉妒、傲慢、报复心这些令自己和他人生活痛苦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2、停止评论、贴标签、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些都是矛盾冲突的根源。试着对人采取一种热情、人性的态度,接受他们本真的样子。
3、对自己宽容、温柔,尤其是在艰难的时刻。这样才能更宽容地接受自己的脆弱,谦恭地融入人类大家庭。
这些建议让我联想到最近我一直在关注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极简主义倡导人关照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最迫切的需求上面去,舍弃浮于表面的物质欲求和无效社交。有人说,这是一种太过消极的生存方式,事实不然,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变数太多,更新太快,绝大部分是无效信息,作为个体的人,与其盲目地追着潮流跑,倒不如根据个人需要制定出最合理的需求清单,才能实现最大的内心自由。
这本《我愿意改变》跟“极简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是控诉现代社会的弊端,相反,它承认现代社会的最大优点就是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共享机会,我们需要改变的,是对待这些资源的态度,分清楚滥用和合理利用。这本书起了个非常“心灵鸡汤”的书名,事实上内容并不鸡汤,几位作者带着普世的悲悯关注世界的发展动向、人类的未来命运,探寻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个人要如何协调与社会的关系。
据说,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提出“改变”的口号,参考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典故我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愿意改变”呈现了一种态度,你想改变世界,用一种怎样的途径?你不想被世界改变,用一种怎样的途径?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与周遭环境、人发生关系,就会有变化的一方。改变是一定会发生的,那么,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
《我愿意改变》读后感(四):来一场以小见大的改变
说到改变,大多数人能想到的都是例如克服拖延症、减肥塑身等等具体能够行动起来的事,而这本由佛教僧人,精神科医师,农业种植者兼科学家,以及医学教授联袂编著的《我愿意改变》则是从思维和行动两个方面来影响以及号召人们以更主动的心态与方式做出改变,虽然有些微观点并不适用于国情,但从宏观角度看,这本书要推崇的大爱思想以及利他主义也确实是值得推荐。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是为了更优秀从而找到优质的工作拿更高的薪酬,还是为了变得更漂亮用以吸引更优秀的人,亦或者为了最现实的经济问题而摒弃懒惰开始努力工作。这些关于改变的种种究其本质都是为了能让自己有所获益。初看书名时受思维定势影响以为是一本鸡汤散文集锦,因为个人原因确实需要拓展思维的广度,也就是说我需要的改变也是以让自己获益为目的而做出的行动。而书到手后粗略一翻才发现,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要拓展思维的需求,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又不完全能满足我的需求。作为一个需要灌鸡汤品励志的人,读完本书以后我才发现自己需要的肯定不仅仅是鸡汤文与励志文了,我需要将自己的欲望与梦想提升一个高度,让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时除了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还能为后人及社会有所贡献。正如封底印着的一句“深度唤醒每个人体内的蜂鸟梦想”,没错,这本书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读一读,然后想一想的,读一读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研究给出的积极性改变自身的建议,想一想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被框在小情小爱及各种物质与情感的诱惑中,还是为了能让自己存在的社会及土地变得更好。
粗读时错觉四位作者提出的主旨太过宽泛,细读之后则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每位专家在提出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世界及利他主义的大爱主题思想时也同时给出了最具体的改变自己的建议,例如冥想,例如饮食结构的改善,还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建议,这些建议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讲故事,作者明确罗列了如何实施这些建议的方法,当然就如其他诸如时间管理书籍克服拖延症指导书籍一样,方法给的再明确,关键还是需要实践。
通篇读完后,立刻想到了知名度很高的一部韩国电影《熔炉》,其中有一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原本的我们。这句细细想来着实心酸,世界的病痛已让微小的我们感到恐惧,一路奋战只为坚持自己已是如此艰难,谁还有勇气去妄想改变世界呢?但这本书读完,曾经被艺术演绎过的现实或者是实实在在砸在身边的时代的病痛,似乎都不再那么难以抗争,我也愿意改变自己,从而改变这个有很多方面都已经不太好的世界,因为,想要改变世界其实不难,只要从细小的方面一步一步去改变自己,再坚固的城墙也会被锲而不舍的微风细雨侵蚀,改变就是蝴蝶效应的代名词,完全可以以小见大,更何况能够改变世界也改变自己的那些好方法,书里都写的清清楚楚。
《我愿意改变》读后感(五):我们应如何改变
人类在历史时空中风雨飘摇,人类的历史也已经经过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从古至今,就有无数哲学家、宗教领袖寻找在社会和自我内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的各种方法以及理论。而这一本《我愿意改变》就是在当下社会中,试图慰藉自我心灵的理论可行性书籍。
收到书以后,我大体浏览了一下,书的第一个章节,充斥了对未来的恐惧,人类社会充满了危险,经济发展、环境破坏以及其他的一些潜在危险等等,说个实在的,我对这些危险持开放态度,而且我不在赞同其对西方的一些评价。我觉得对于世界环境造成更大污染的,在当下世界,恰恰并非西方国家,而是那些发展中国家,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不在西方,在中国、非洲、中东等地区,大肆以环境代价而促进经济发展,而西方对于环境的保护相对来讲要好太多了。
然而,我不会因此一点儿可能并不是太中肯的论述而否定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点儿宗教情节,我读出这一点的时候,回头翻了一下作者简介,果然,有两位作者就是佛教徒、禅修教师。最近,我跟佛教有极大的缘分,正有一种东西促使我对佛教文化做出尽可能大的研究。我前些日子跟一个佛教徒爬山,听了一些传说,还往素食店里跑了好几回。在公车上遇见修佛的人,获赠书籍。昨天,又得了一本《金刚经》原文,并且读了一遍,也尝试深刻地解读了一些地方。这本《我愿意改变》也是在这期间收到的约评书籍。
经过深刻的思考,我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本能够启发人思考的书,并且书中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变自身的方式:通过冥想、正念、吃素、帮助他人等等,让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安宁,让自己剔除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好的想法、远离让我们产生困惑的东西,不至于在这样的世界上沦为物质的牺牲品,最终葬送了本身。当然,当我们深深地思考其他宗教文化以及中国儒家、道家哲学中的文化根基时,会发现建立在人性逻辑上,有相通甚至相同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迷失在追究内心安宁的形式上,就会发现那么多大师早就提醒过人类改变自己。
因此,我们真的应该改变,也应当愿意改变。
可是,我们到底该如何改变?我一直相信,改变并非是接受不公平,改变也不应该局限于自身,在商业社会里,先改变自身,再改变别人,其实是不现实的。策略上,应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比如,如果你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安静、造福别人,反而培养了别人的懒惰、无法无天的个性,这肯定是错的,而且,这相当于害了别人,最终也打不到让世界获得安宁的目的。还有其他很多例证以及理论证明,虽然我不否认榜样的力量,但我们确实并不能仅仅改变自己。在某一种环境里,我们也无法改变自己。意识到如是种种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假装看不见外在的世界,也可以看不懂外在的世界,但这终究没有让内心与外在的世界达到一种平衡。
基于此,我们希望改变,但我们同时希望改变世界上存在着的一种流氓逻辑,建立公平底线。
http://www.douban.com/people/76365411/
爱电影,爱读书,请关注
《我愿意改变》读后感(六):从改变自身开始
文/九如花生
当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经济危机、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等问题也不断引发着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困惑: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充满经济、政治、社会与自然问题的世界,如何让自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愿意改变》至少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助互利的两个过程。读过这本书后,至少,我愿意去改变自己,相信通过改变自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此书共有六章,另有2个附录与作者简介。书中讲到了改变的紧迫性、社会对个人的异化,也指出了通过正念冥想等去改变自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期盼世间多一些利他主义,人类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
受各类问题的困扰,抑郁、焦虑、恐惧越来越明显,人类精神状况的下降越来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冥想和正念,将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和数千年前佛法的两种方法融合,关照内心,解放心灵。正念冥想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对人们改善自身的神状况和社会人际关系有着积极影响,可以增强人们的正面情绪。书中阐述“正念”在于培养“智慧明辨的能力、心灵的平衡”,“主要关乎人的本性和心灵”。正念冥想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经历一些事情,见闻社会或身边的各种新闻事件,其中一些甚至与自己息息相关,我们很难不去思考什么。我们并不否定现代生活和社会的进步,重要的是“反思怎样才算好好地、审慎地、极高要求地利用现代生活条件”。我觉得,生活中已经有太多和物质相关的东西了,那么,当我们静下心来,是不是可以做些简单而又温暖的事调整一下,比如,多陪陪家人,安静地看几本书或几部电影,规律地饮食,或者来片刻纯粹的沐浴阳光。
都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自己也是一点一滴的过程,去认真努力并珍惜大家的努力就好,不要太在意那些所谓的什么宏伟目标。今天比昨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从书中可以看到,几位不同领域的作者为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不同而又相同的探索实践。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人类因他们的成果确实发生了一些美好的改变,让我们明白,微小的努力并不是微不足道的,也同样有意义。书中每一章最后都给出了一些相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对于改变自己有一定帮助。
学会感恩吧,去发现那些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东西。认可赞美善行,鼓励美好的人和事,所产生的影响是一种“螺旋上升效应”, 其作用很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与其诅咒世界的黑暗,不如点燃手中的蜡烛,愿你我从改变自身开始,积极生活,照亮自己,亦能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