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是一本由安徒生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3,页数:1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的女儿》读后感(一):她微笑着在尖刀上跳着优雅的舞步
在情人坡倚着池边湖石而卧,读悲喜交加的天地,病中的日子,浑浑噩噩地过,读不进耗尽脑细胞的书,索性读读童话。我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很久不曾读那些美丽的童话故事。它们带我逃离这世界的真实,去造一座城堡,去做永远的国王。年少时,深信着爱,读童话,却不相信美丽的结局。等待着,从来不是结局,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是亘长绵延的故事。
再次读《海的女儿》,却不自禁红了眼眶。生命的本质,人性的可悯,到如今也算是参破了一些。也因此,更加珍爱那份仍然可以在生活中得到的一点点纯真的爱悦。
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那么清,像是最明亮的玻璃。
当海上风平浪静的时候,在月光底下躺在一个沙滩上面,紧贴着海岸凝望那大城市里亮得像无数星星似的灯光,静听音乐、闹声、以及马车和人的声音,观看教堂的圆塔和尖塔,倾听叮当的钟声。这般的句子,总是能够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
小美人鱼最终没有得到王子的爱,幻化成泡沫,无怨无悔。青翰舟上的越女初遇鄂君,也只是叹一句,心悦君兮君不知。情思荡漾,止于荡漾。这般的遗憾让我念念不忘,难以释怀。太悲伤,描绘太细致,以至感同身受,所以会难过。
人类有一个灵魂,它永远活着,即使身体化为尘土,它仍是活着的。小美人鱼渴望拥有这样永生不灭的灵魂,可是最后她却毅然跳进大海,宁愿变成泡沫。小美人鱼不再把王子当成手段,而当成目的本身。我想她是真正爱他的,宁可牺牲自己成全他。
读至此处,临水的傍晚,不免寒意阵阵,而心却清醒。
爱不是占有,而是牺牲,在甘愿牺牲中,爱得到成全。最近看起的片子《那些年》中,柯景腾说:原来当你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我们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常常不可避免地伤心收场,但是我们可以收获的是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灵魂,在一场抛却生死的全心付出中得到了成长。苏童说:“有时候爱情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我深信不疑。身边相恋的朋友相信爱情是永恒的,我却喜欢苍老这个词,尤其是用在爱情上。爱情,是苍老的,是相爱那天起就甘愿承受的疾病,这让我动容。
安慰的是安徒生写小美人鱼最终得到了不灭的灵魂,她在舍己的爱中获得了永生的灵魂。小时候读起的简本总是以小美人鱼变为泡沫为终结,我那么真切愿意来相信,我的小美人鱼得到了永生的灵魂。不要为我亲爱的小美人鱼难过,谁让她遇见了那一个人?谁让她的双眼甘愿在白日里失了明?但经历的一切都不会是毫无意义的过往,毕竟遇见,已经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哪怕那将是致命的危险,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无须责备,无须怨恨。
《海的女儿》读后感(二):一语成谶的预言
还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还没有书桌那么高,在家中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就是这本《海的女儿》。那时还读不懂为什么小美人鱼最后要悲伤地化为泡沫,小小的我只知道看完之后觉得心里很难过。但却不知道有一天也会遭遇这样的爱情。
何为爱情?有的人说是两情相悦,有的人说是不离不弃甘苦与共。但是总是有人会遇上这样的爱情。王子,多么美好啊。小美人鱼几乎是卑贱地追寻,放弃了美妙的声音,忍受刀子生生割开鱼尾每一步犹如踩在刀尖上的痛苦,只为了与王子在一起。宁愿藏起自己诸多的美好,只想王子单纯地爱上自己,只是单纯地爱上自己美丽的心灵,曼妙的舞姿。在追寻中,忘记了自己已经渐渐地放弃了自己。剖开自己的心却暴漏了自己最深的弱点。
被伤害过几次,才会发现好女孩注定杯具。注定要为了自己的自尊改变自己,注定最后悲剧地化为泡沫。而王子或许只有在偶然间才会想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恬静美好。但是很快便会被其他的美女拉开视线,从此不再想起你。涉世未深的我们常常会这样,被伤害几次才会明白。
《海的女儿》是一个悲伤、美丽却又现实的故事。它作为一个童话其实也是在告诫女孩们,当你们陷入爱情的时候会面临这样的悲伤。
从另一个角度来想,那个最终得到了王子的女孩,是坏人么?或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评判。但是事实是爱情里,努力争取而不是静默地等待最终才更容易收获爱。小美人鱼这里没有做好所以注定悲剧!
《海的女儿》读后感(三):女人•海的女儿
《海的女儿》是我爱的故事。
我一遍遍地读它,每一次都有新鲜的收获,有时,我甚至觉得,或许它是一则最好的少女成长故事,每一个向着“女人”破茧化蝶的小女儿都不妨读它一读,而每一个在生命的琴键上或飞腾或徘徊,或跋涉或恍惚的女人也不妨一读再读。不止因为优美的文字,不止因为婉约的爱情,甚至不止因为纯良的性情,《海的女儿》交给我们的远比这些更多。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不得不略带遗憾地说:它未必是一个容易“懂得”的故事。正如人鱼姑娘情爱路的迂回逶迤一样,好故事总给人以曲折寻觅的无限可能。而今,当我在这里写下我读《海的女儿》的点滴心得时, 也并不意味着我已经懂得。这些文字,只是我投向那遥远“海的女儿”的一抹凝望;也是我同这身旁世界的一番倾诉;而说到底,它最终还是我与自己青春生命的一次重要叙谈:关于表达,关于成长,关于女人的生命和爱。
此生倘若有幸被那些真正的女人们滋养生命,栽培精神,以及修葺性情,这就不辜负了命运赋予我“女人”——这灵性生命的美意,在目光流连胶着于《海的女儿》时,我不止一次地如是想。
失语的表达
我得承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己读不懂《海的女儿》,或者叫做:“懵懵懂懂”。在小人鱼故事里,最让我放心不下的,莫过于人鱼姑娘的表白困境;每每令我忍不住泪下潸然的,是故事最后海的女儿融入那澄明的蔚蓝天空的情景。而我关于《海的女儿》的全部思考和领悟,正是由这两个令人揪心的细节展开的。
从小到大,我曾经一次次地设想:即便失去了舌头,人鱼姑娘仍然有机会、有可能向她心仪的王子表达爱意。倘若不能说话,可以写字;倘若不会写字,可以绘图;倘若绘图不成,可以比划……总不至于像故事里的女孩儿那样一筹莫展,一无所获吧;再进一步地说:倘若人鱼姑娘让王子了解了,自己才是那个从惊险丛生的海上风暴中救他性命的人,王子会爱她;倘若王子得知只有他的婚约,只有他分给她一个灵魂,才能拯救可怜的、曾经救他性命的小人鱼,免遭心碎和死灭的厄运,王子会娶她;我坚信这些“倘若”,虽然安徒生没让其中任何一个“倘若”成真。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海的女儿是失语的。
在读到这故事的时候,其实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和我一样不由自主地为人鱼姑娘叹惋,叹惋她所失去的一切,那几乎是当然的,包括安徒生本人不也这样做着吗?故事里写,当王子和公主订婚喜讯传遍宫廷院落,举国欢庆,惟有海的女儿一人向隅,“她的耳朵听不见这欢乐的音乐,她的眼睛看不见这神圣的仪式。她想起了她要灭亡的晚上,和她在这世界上已经失掉了的一切东西”。
然而,有的时候,或许是因为我们过于专注“失去”本身的苦涩,却忽略了“失去了什么”这个更切中要害的问题;结果,“失去了什么”尚未认清,“得到了什么”当然也就成了一个根本不曾被认真想起的问题,遗憾的是,被弃置不顾的未必不重要,甚至还可能是最重要的。我们对于“人鱼姑娘的失语”的观察就是例证。
就像所有最初走向“女人”的女孩儿们一样,在初恋的鼓励下,小人鱼决意追随自己的爱情,她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未来,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人鱼用“失语”的代价去换取成为一个“女人”的机会。换而言之,在她没有做出选择之前,小人鱼或许是海王的尊贵公主,却还不是一个“人”,尤其不是一个“女人”,她只是一尾海洋生物——或者干脆说吧——是一只雌性动物。可是,她选择了从鱼尾巴中不无挣扎地脱胎而出。
然而,这是怎样一个代价不菲的脱胎而出!和难以忍受的皮肉之苦相比,最可怕的在于——当她决心做一个“女人”的那刻起,她就一下子失去了原属于自己的表达——她的声音,那曾是她和整个世界沟通与联系的至关重要的链条——现在,它断裂了。于是,一切都在这女孩儿的心际纠结起来:她的辗转,她的痛苦,她的困惑,当然还有她的爱情表白……在重获“表达”之前,这一切又都只能在她自己的心际纠结,而不为任何人所聆听、所感知,还会有比这更悲惨的吗?曾经甜美可爱的声音,始终纯粹而热烈的爱情,原本不得不表白的真相,桩桩件件都成了紧紧纠缠在那颗单纯的小心灵上的藤蔓,而且越缠越紧,直勒到这小女儿忧伤得窒息。
作为一个女人,“表达”如何可能?它成了走向“女人”的人鱼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不幸中万幸的是——失去声音的人鱼姑娘心性依然聪敏如昔,她很快就在人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形式,一种的纯粹的女人的表达形式。那就是:身体。
“‘不过,如果您把我的声音拿去了,’小人鱼说,‘那么我还有什么东西剩下呢?’”
“‘你还有美丽的身材呀’巫婆回答说,‘你还有轻盈的步子和富于表情的眼睛呀。有了这些东西,你很容易就能迷住一个男人的心了。’”
巫婆看似粗鄙的经验之谈,却也在不经意间触及了“女人的表达”的关键形式,那就是:身体。
不得不说的是,关于“表达”,男人和女人的方式是迥然有别的:“语言”(更精准地说是“符号”)是属于男人的方式,而身体则是属于女人的方式。这并不是说具体到生活的言谈或体态动作上,女人是哑巴而男人是木头。而是就一般意义而言,“语言”(“符号”)更具有男性所特长的抽象思维的特征,正如语言本身即是人类抽象思维发展的伟大的成果之一;与之相较地,“身体”则更多地带有浓郁的具象思维特征,这恰恰是女性的专擅。人类“话语”的历史也一再印证了:“语言”(符号)这片高地,男性总是绝对的胜利者,而女性则一成不变地用沉默承认着“失败”。勿需大费周章,只要翻开人类历史上那些进入了永恒之列的伟大作品,我们已经不难发现这一事实了。那些被公认的人类不朽的作品,它们的名字几乎总是和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具有地标性质的、男性话语一并被人们写入记忆并反复提及:比如《老人与海》里永不服输的老渔翁那虽败犹荣的感言,又比如托尔斯泰作品里的温柔得有点唠叨的谆谆训导,再比如人类历史的轴心期——那个东、西方争鸣的思想犹如交响乐般此起彼伏的世代——几乎就是一个“语录的人”大行其道的世代,而那些“语录的人”又无一例外地都是“语录的男人”。抽象地表达是男人的方式,语言(符号)则是这一方式的最主要也最常见的形式。在这一点上,最令人难忘的是两个男人的话语:其一是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面对斯芬克斯迷瘴丛生的具象描述,他傲然宣布“人”这个谜底,那是一个被高度抽象了的概念。而俄狄浦斯的命运也正像是为这世界所有的男人而书写的伟大悲壮的谶语,成亦在斯,败亦在斯。另一个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这个男人对世界发出的诘问甚至比他和他的父亲莎士比亚的名字更加响彻云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他那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我的爱永没有改变!”则足以让世世代代的观瞻者震撼不已:原来男人的爱是如此坚毅、果决、博大,在他生命的某一个瞬间,甚至可以超越和囊括人世间一切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乃至生生死死,像一轮旭日的喷薄而出,无可阻挡且勿庸置疑地投射出一个光彩焕然的新世界。
这就是男人的“表达”——他们既习惯也擅长用话语(符号)这一类的东西标示世界,在时间中历险。这是他们的方式。与之相比,女人是黯然的。仍然让我们去看一看文明的轨迹吧。我们会发现,女人是无语的:面对因她而起的十年特洛伊大战,海伦无话可说;法庭上的芙丽涅似乎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即便她随时可能被男人们锋利的指控要了性命;除了在期望中等待,索尔薇格没有只言片语的劝导之辞;至于林黛玉,和她的眼泪相比,她的诗歌的传世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连那个被男人强制贴上代表耻辱的字母“A”的白兰,对那百无聊赖的男性统治的世界竟也可以不置一词。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个别掌握着话语的女性,比如简爱姑娘、郝思嘉小姐、王熙凤女士、或者……张爱玲同学?不过,坦率地说,无论是豪言壮语、轻声细语,还是娇声绮语……这几位“女中豪杰”在话语史上的大获成功或许可以证明她们比男人更擅于运用男人的表达。作为“女先生”,她们是成功的;不过作为女人,则完全相反。
问题又回到了海的女儿身上。踩着痛苦走向人间的小人鱼想要做一个女人。这样看来,从“女人的表达”的意义上讲,人鱼姑娘的“失语”是势所必然的,那是一个关于女孩儿走向“女人”的途中寻找属于“她”的“表达”的隐喻。她已经回不去了,并且她也不想重回动物生存的状态中去,即便她曾经是一个最可爱的小动物;但是,现在她要做女人。所以,即便听到那远不如她的人类的歌声,人鱼姑娘也惟有在心里默哀一句——“有个时候她的歌声要比那美得多!”好在,敏捷的她及时抓住了那把解决“表达”问题的钥匙——身体。
“小人鱼举起一双美丽的、白嫩的手,用脚尖站着,在地板上轻盈地舞着——从来还没有人这样舞过。她的每一个动作都衬托出她的美丽。她的眼珠比奴隶们的歌声更能打动人的心坎。大家都看得入了迷,特别是那位王子……”
一个美丽女人的身体可以很轻易地迷住男人的心,这一点连丑陋的巫婆都知道,人鱼姑娘当然也懂。不过巫婆心灵的粗制滥造和女人心灵的明敏可爱,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真正的女人,她理解自己的“身体”承载的是什么。女人的身体承载的是爱,而且只是爱;她的全部生命皆因丰沛的情感而富于灵性,这样的“身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的表达只可能是:爱与美。不过,倘若女性的身体承载的不是爱而是贪婪的欲望或是其他龌龊的东西,巫婆提出的那颇具代表性的迷翻男人的昏招儿也会顺势出炉。受贪欲侵蚀、掌控的身体,它的表达也只可能是一种,那就是:无止尽和不计一切代价的占有。当然,它可能是“欲望的身体”,也可能是“雌性动物的肉体”,然而已绝非“女人的身体”了。
多幸运,那充盈流动在海的女儿生命的每一个角落的,都是爱:最初一个执著爱的念头(初恋)激励了小人鱼无畏地通过艰难的蜕变,去拥抱新生的自己——一个女人。而纯良的心性又指引着这女孩儿获得了她作为女人的最精彩的表达——舞动的生命表达全部的爱。
舞蹈或许是人类最优美的生命状态之一吧,它所展示的是人的追求青春、自由和完美的天性。而人鱼姑娘那源自海洋的身体天生就具有舞者的秉赋,别忘了,无穷的活力、轻灵的自由以及不尽的神秘,这些不正是我们对于海的联想吗?
结果不言而喻,她成功“迷住”了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她心仪的王子:“‘你是我最亲爱的人!’王子说。‘因为你在一切人中有一颗最善良的心,你是我最亲爱的。’”那是当然而然的,最优美的身姿,纯粹的爱意的表达,还会有比这更更美的了吗?
对于男人而言,女人的身体可能是一潭迷惑的泥淖,也可能是一抔净化的甘露;可能是放纵内心恶魔的诱因,也可能是唤醒灵魂,让生命重新变得柔软和活泼的天籁;造成这二者的不同,有时候,女人责任稍微大一点儿也说不定。
现在,再让我们替小人鱼数一数,在成为“女人”的生命道路上,她“失去了什么”,她又“得到了什么”呢?她失去的是动物的属性——鱼尾。诚然,她本可以因此而安逸地在海底生活三百年;她还失去了一种非女人的表达方式——话语,不可否认,在“重获”之前预付“失语”,是机遇,更是冒险。那么,人鱼不可谓不昂贵的“失去”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只是一个机会而已——一个从自然的雌性动物蜕变、新生成长为一个自为的“女人”的契机。
“成为一个女人,如何可能?”这个课题其实并不容易,好在这个女孩儿在爱的关照和鼓舞下,总算走出了她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女人的表达。
爱情、苦痛以及向死而在的爱
在穿越过表达的困境并且绝处逢生之后,爱似乎成了一个顺水推舟的话题。爱是女人灵性生命的根据,甚至我想说,爱是女人之为女人的根据。然而,一个自然的女人,比如摆脱了鱼尾的海的女儿和一切愉悦地穿行于少女时光中的女孩儿,未必就已然是一个自为的“女人”了。初恋是爱,爱却远不止于爱情。爱需要蒸馏,需要成长,就如同女人的生命一样。
人鱼姑娘也不例外。
爱在小人鱼的女性生命里苏醒,最初源于她与美丽王子的邂逅:“每当海浪把她托起来的时候,她可以透过像镜子一样发亮的窗玻璃,看见里面站着许多服装华丽的男子;但他们之中最美的是那个有一对大黑眼珠的王子……夜已经很深了;但是小人鱼没有办法把她的视线从那艘船和这位美丽的王子身上移开。”说起来也真是奇怪,对于年轻人的爱情,波折简直等同于魔药,就好像“棒打”只会让“鸳鸯”越游越近似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小人鱼对王子的感觉从好奇和观赏一下子升级到了初恋。
不过,在这个阶段里,“求之不得”的不平衡感恐怕才是推搡着人鱼亦步亦趋地走向人间,走向女人的原动力——
小人鱼的初吻献给了她心仪的美男子,她喜欢他,因为他的模样像极了自己爱不释手的一尊石像 ;远远地小人鱼看到自己冒险从风暴中抢救出的王子醒了,她非但不高兴,反而十分难过,因为王子并没有把致谢的微笑投给她,王子不知道是自己救了他 ;在看不见情郎的无聊日子里,这女孩儿派遣痛苦和相思的法子只有一个,就是抱着她自己小花园里的美男子石像做白日梦 ;听到别人热情地称赞王子,小人鱼既兴奋又失落,她救了王子,王子竟然不知道 。直到她真正走进了王子的生活,也打动了王子的心,人鱼姑娘仍然时不时地会感慨她的王子不知道是自己才是他的救命恩人;这女孩儿很爱王子,可是,她最关心的事既不是王子是否也爱自己(这关系到她爱情的成败),甚至也不是王子是否能娶自己为妻(这关系到她的生死存亡)。她明知王子爱那个神庙里的女子胜过爱自己,却并没有难过很久,反而很快又高兴起来,原因是“那个姑娘属于那个神庙的……她永不会走向这个人间的世界里来……他们永不会见面”;在听到王子对包办婚姻无不赌气的抱怨 后,她竟然幻觉自己“现在一切都很美好和幸福”。
这就是恋爱中的女孩儿啊。
恋爱中的女孩儿对于“女人的爱”其实尚不明晰,就像她自己的爱情一样,充满五彩斑斓的想象,却既不澄明,也不够纯粹。难道不是吗?在爱情中的人鱼姑娘,“得到”永远是她的生命最重要的议题。比如她对王子的爱情是拥有他,像拥有一尊石像或者一件玩具;又比如她关注“王子是否得知我的付出(救援)”胜于“王子是否获救”;再比如她太在乎“王子是我的”的感觉,以至于把“王子是爱我的”这个其实更重要的命题晾在了一边。事实上,爱情大约都是如此吧,爱情与爱的很大不同,“爱情”需要另一个“爱情”的回应,“爱情”期待彼此拥有,一句话,爱情是期待“得到”的“付出”。
尽管人鱼姑娘的爱情峰回路转,然而比“爱情”两个字更辛苦的是现实。那个令王子神往心驰的神庙里的女子正是被要求迎娶的邻国公主,同一个事实,对于王子和公主来讲,无异于喜从天降;可对于人鱼姑娘而言,真可谓悲从中来。
当浪漫的爱情篝火柴薪将尽的时候,只有两种结果:或者是爱的烬灭,或者是爱的蒸馏。这也就是人鱼姑娘手握利刃时候必须选择的事实。杀死王子?就是杀死自己的爱;重归水族?等于重归动物性生存;而沾染着爱人鲜血的鱼尾将终身宣告她没能通过“成为一个女人”的考试,爱结束了。或者,她选择把生的希望和人间的幸福让渡给眼前的璧人,她确实这样做了。她让渡了幸福,也让渡了自己的自然生命;生命结束了,爱却因蒸馏而纯粹——
和暗含“期待得到”的爱情相比,经历了种种试炼的蒸馏之后,女人的爱更为纯粹,当然也更为珍贵了。“爱”不再需要对方的给予作为回应,“爱”不再期待拥有,甚至占有彼此。因为——爱是以“付出”作为“得到”的。
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对于“付出”的理解。一种很流行的看法认为:人鱼所经历的种种磨砺,甚至磨难是本不应该的,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这么想,我也曾经这样想,任何善良的人都难免为人鱼姑娘所经历的种种不幸扼腕叹息。然而,这种不免居高临下的同情背后的价值观却未必有什么高度。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对于人鱼姑娘在她作为女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苦痛与不幸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遭遇”与“错肩”的问题,还是一个“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呢?这也就是说,正确的句式是:“她应该/不应该受苦”,还是“她在/不在受苦”呢?我的答案是后者。
不要小看它,这并不是一个文字游戏,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的生命状态的基本观点和对苦难与不幸的价值判断。如果人生的苦痛和不幸是人为的,是一个“我应该受苦”或者“我不应该受苦”的问题,那么,它就是可选择,可控制和可规避的。如果将这种价值观带入爱情或者爱中,就会出现以彼此折磨与自我折磨当作“爱”的谬误。这实在是一个悲惨的谬误。然而,它又何其常见!有人把在爱情中彼此设置障碍和自我设障叫做爱的“考验”,还有人管由于屡屡“考验”而导致的爱情的失败叫做“悲剧”。再不会有比这更愚蠢的了——把损耗灵魂当作积聚能量,把儿戏生命当作命运冒险,把惨剧当作悲剧,莫过于此。
可事实绝非小儿女们的闹剧,命运中的苦难和不幸岂是如棋子般可以随意摆放、挤兑或撤销的?事实是:这个世界拒不承诺履行“好人不应该受苦”,“好女孩应该上天堂的”诸如此类的逻辑。事实是:穿越不幸是人之生存的基本状态,它是一个任何在大地上行走的人都必然遭遇的事实。我们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否与不幸邂逅;此生也不可能与一切苦难错肩,不同的只是在不幸里踯躅,或是在苦痛中探险。生命充满偶然,生活才充满激情。不是吗?所以,人鱼姑娘所经历的种种苦痛和不幸,并不需要我们过于痛心疾首。诸如“这么好的女孩儿,上天竟然如何如何错待她”之类只常见于各类言情肥皂剧的廉价滥情绝不可能是安徒生先生的本意,我想,那天上的精灵——小人鱼也一定不会接受它。倒是我们不妨把小人鱼的命运看作是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女人。不幸、不如意和那些令人痛苦的事情确实会使人受伤害,但重要的不是受伤,而是疗伤,是从苦难中学会爱。这些或者那些命运交给我们的试炼,也是使灵魂得到蒸馏和提纯的契机。就像人鱼姑娘一样,愈是接近她生命中痛苦的最深处,她的生命表达愈精彩——
当暮色渐渐变浓的时候,彩色的灯就亮起来了,水手们愉快地在甲板上跳起舞来。小人鱼不禁想起她第一次浮上海面来的情景。想起了她那时看到的同样华丽和欢乐的场面。她于是也跳起舞来,旋转着,飞翔着,正如一个被追逐的燕子在飞翔一样。大家都在喝彩,称赞她,她从来没有跳得这么美丽。快利的刀子似乎在砍着她的细嫩的脚,但是她并不感觉疼痛,因为她的心已经比这更要痛了。 她知道这是她看到他的最后一晚——为了他,她离开了她的族人和家庭,她交出了她的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然而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样空气的最后一晚,这是她能看到深沉的海和布满了星星的天空的最后一晚。同时一个没有思想和梦境的永恒的夜却在等待着她——没有灵魂、而且也得不到一个灵魂的她。 一直到半夜以后,船上的一切还是欢乐和愉快的。她笑着,舞着,但是她心中怀着死的思想。
在清算“失去”中发现“得到”,在认清苦难的同时学会爱。直到生命的临界状态,小人鱼才真正地成长为一个女人,她有着最优美的身体,最精彩的爱的表达,最重要的是——她纯粹地爱着,她是一个纯粹的女人。
从一个自然的动物到一个自然的女人,从一个自然的女人到一个自为的“女人”,这一路人鱼小姐走得很辛苦,也很值得:最初的爱的冲动鼓励她越出水面,走向人间;在成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中,她思虑、领悟、表达、丰盈着自己的生命,一个女人的生命。要问结果吗?她像任何一个真正的女人那样爱过,表达过。至于她的王子和她的自然生命,其实未必比这更重要。男士们不必替她热泪盈眶,女士们也无须把她立为标兵楷模,她的付出并不是一个女人的自我牺牲,而是一个女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似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我们认真地梳篦了人鱼姑娘爱的一生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悖论:爱的实现和爱的死灭正在同一过程之中。
人鱼姑娘流转、消逝的女人的生命是爱的见证。在很多、很多男人看来,这是没有结果的。她的爱情没有“结果”。在男人的价值观看来,“没有结果”等同于“没有意义”。男人需要“结果”或许是有道理的,就像男人的行为往往必需有目标、动机、效率、结果等等等等这些符号化的东西。因为他们需要用这些在他们人生的时间线上标示出意义来。这是男人的方式,和前面提到的惯用语言(符号)一样。男人是时间的动物,而女人是空间的动物。(这只是关于差异的陈述,并不是优劣的区分)。女人的爱的表达是身体的,或者说,是空间的。对于女人而言,爱需要走遍混沌的大地,走进澄明的天空,爱的使命是温暖和芬芳那些需要它的生命和灵魂,点亮那些幽暗的夜。对于人鱼姑娘而言,她的女人生命的那些日子,净化着女人的爱,塑造着一个女人的灵魂,实现着她自己,所以,她忍着痛大笑,踩着悲伤跳舞,因为在这个生命的过程中, 她当真感到了快乐。然而,和她的快乐一样不容忽视和遗忘的是:她那有限的自然生命也在同步地损耗殆尽着。
爱的实现和爱的死灭竟然是同一过程,那么,爱可以不进入这个过程吗?爱可以不死灭吗?也就是说,爱可以不走向他人而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好像问:火柴可以不燃烧吗?火柴不燃烧,我不知道该称它为什么,不过,我知道不转化、不实现也不死灭的爱,不存在。爱只有在走向他人的转化中才能实现自己(美人鱼的舞蹈是爱吗?确切地说,不是。是爱的转化形式之一),见证自己乃为实存。裹挟一切,不给一切的“爱”只可能有一个真名——戴着自欺欺人面具的“冷漠”。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鱼姑娘不得不消逝,否则她何以见证自己作为女人的实存。
不错,惟有消逝才能见证实存,这就是爱的向死而在。悖论,可能是走向终结的陷阱,也可能是别有洞天的入口。
“不灭的灵魂”
《海的女儿》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爱”,另一个是“不灭的灵魂”。在《海的女儿》中,所谓“灵魂”,我理解是人的意义生命(相对于自然生命而言)的一种转喻表达。正如我在开始我对《海的女儿》故事的讨论时所提到的,人鱼的表达让人始终放心不下,而海的女儿融入天空的情形则令我回回揪心,次次落泪,我对于“不灭的灵魂”的理解,正与这一幕有关。
故事的最后写道,海的女儿变成了“透明的、美丽的生物”,“跟其他的空气中的孩子们一道,骑上玫瑰色的云块,升入天空去了”。融入空气,成为空间的一部分,这不正是女人所特长的获取不朽意义生命的方式吗?某一个空间的瞬时展开凝铸了时间,时间为之停步,时间的线形意义甚至被取消。于是意义时间就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瞬间的空间里,女人有限的自然生命因此而融入无限,成为永恒。
与此隔岸相望的,是男人的方式。一种同样令人惊叹的方式。那是一种与时间赛跑的方式,预言的方式。那些伟大的男人一跃而起,把话语钉在远方,或者比远方更遥远。他们的作品往往不是写给同时代的人们的,他们为世世代代的人而准备,为未来者而准备。预言在远方静静地等待一代又一代的未来者。当然,这一跃的距离决定了他能在时间之前领跑多久。可能是三年五载,或者三五百年,也可能是上下五千年吧。对这个序列的举例,根本无须赘言。等到英国人可以把莎士比亚抛诸脑后的那一天再讨论也为时未晚。
领悟了这一些之后,我又时常会望着天空傻想:那天上的精灵,她还会继续她那绝美的舞蹈吗?我想会的,生活在继续,寻觅在继续,爱也在继续,女人的舞蹈还没有结束——舞蹈,是不会结束的。
就像——
“爱是永远不会死掉的,女神永远活着!”
首发:http://www.douban.com/note/44347853/
《海的女儿》读后感(四):海的女儿
《海的女儿》童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处,是一条美人鱼。她在海底世界里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一生的幸福。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鱼尾变成了人腿。后来她救了一个王子并喜欢上了他,而那个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她如果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就要刺死那个王子后,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已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我喜欢《海的女儿》。它使我懂得了生命可贵。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知道了一些美好的故事,还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在生活中,我碰到困难时,要像小人鱼一样坚强的面对。在学习上,我也要像小人鱼一样坚持不懈。
《海的女儿》读后感(五):残忍的童话-是痴人你说梦还是童言无忌
最爱的童话是《胡桃夹子》
海的女儿也仅仅是因为妞妞小学时候文具盒上的图案才知道一点的
安徒生童话,是一部残忍的血泪史
世间百态,只是作者反应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叫“童话”
“童”“话”分开来看有点“痴人说梦”的意味
可能更多是“童言无忌”可以问很多成年人不能问的问题
即便是一个成年人看见喇“问题”也不一定会说出来,即便是说出来也不可能那么直白~~
以《海的女儿》为例
刀子,两条腿,很明显就是“破C”~~
海的女儿太直白喇,以至于把事实血淋淋的摆在人面前
童言无忌,但同样是残忍的,小时候厚厚的一本安徒生童话,全是字,我都懒得看,最后发现是小时候书读错喇,才这样的态度~~
《海的女儿》读后感(六):silent resntment乐队写的一首歌《the little mermaid 海的女儿》
the little mermaid 海的女儿
词曲(lyrics&melody):libido冷蛇 编曲(arrangement):Necorbiosis
I'll leave you sleeping with your bride 由你与你的新娘甜美梦
on her face I see my dream在她的脸上 我看到了自己的梦想
I can't ask you to remember me 我无法让你记住我
the one who saved you and saved by you 那个拯救你并被你拯救的女孩
I'll leave you living through you life我会留下你度过自己的一生
ever aware of my sacrifice 永远不会知晓我为你的牺牲
lost my voice 我失去了歌声
lost my home 失去了家
lost my youth 失去了青春
lost my hope 失去了希望
lost my faith 失去了信仰
lost I ever owned 失去了我所拥有的一切
othing to be lost 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othing to be mine 什么都不再属于我
just for you 只是为你
just for my little prince 只是为你 我的小王子
where I come 我从哪里来
where I go 就回到哪里
find my way
to get back 寻找归去之路
o way to be out 没有出路
o way but give in 只有放弃
how I can decide 我如何能够决定
to kill you instead of me 为了自己而杀死你
angel so please 天使
guide me to paradise 请求你指引我升入天堂
all my fears are just having no access 我所害怕的是再也不能够找到
to the world of your heart 进入你内心世界的入口
disappearing into froth 化作泡沫而消失
till alive as a soul 仍然幻化为灵魂存在
I won't regret for my choices 我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even you never think of me
guide me to paradise 指引我升入天堂 即使你永远都不会想起我
《海的女儿》读后感(七):天空的女儿
不知道安徒生是在何种心境、何种思考之下,写下的这篇童话。他用光亮的笔尖儿,轻轻刺破了一个女孩子对于爱情最美丽最纯洁的理想,把她从甜蜜的梦中硬生生叫醒,最后只是把她变成一个可能的“天空的女儿”。
没有爱的灵魂是有缺陷的。小人鱼追逐的,就是一枚完美无缺的灵魂。可是对她来说,这多难呀!即便她化作泡沫,无可奈何地化作泡沫,淡淡怀着忧伤和期待往天上飞去时,她也需要至少三百年包藏无数未知和考验的时间,来获得一枚完美无缺的灵魂。其实,也就是说,她即便牺牲了自己,即便在王子和她的新嫁娘的新婚之夜牺牲了自己,她也要等至少三百年,才能弥补爱的缺损。
总忍不住想,要怎么样的绝望,才能诠注小人鱼心里,几乎无可言喻的悲伤!当小人鱼接过姐姐们用长发从巫婆那里换来的尖刀时,她的第一个念头并不是拒绝,而应该是本能地,进入了王子的新房。“……王子在梦中喃喃地念着他的新嫁娘的名字。他思想中只有她存在。……刀子在小人鱼的手里发抖。……”
她除了爱情,只是一无所有的孤女。不管她漆黑的眼珠和曼妙的舞姿如何能够倾诉爱情的真挚,不管她每一个轻柔的舞步都似走在刀尖之上,不管她多么知道牺牲和多么懂得爱,她仍然是被看作一个失语的、有缺陷的局外人。这位海里最美丽的小人鱼,在陆地上,是一个彻彻底底多余的,没法儿被爱的尴尬的公主。
最后,“……她把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小人鱼不仅仅只是无私和善良,或许她心里压根儿没有这些“披着高尚外衣的丑陋”,她心里难道就不应该是一份不可磨灭的伤痛吗?
我又想起小人鱼的老祖母告诉她的那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爱你,把你当做比他父母还要亲近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爱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时候;只有当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去,而你就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他就会分给你一个灵魂,而同时他自己的灵魂又能保持不灭。”
这是一个叫人禁不住要哭的童话……
《海的女儿》读后感(八):连接海洋、大地、天堂的童话
看得懂的人在谈要原版还是中译本,这问题太高深,不容自己去思量。不够看在认得ABC这么多年的份上,还是很勉强地看了遍海的女儿的原文,之前一直只是听过,也没看过动画片。毫无疑问,两种语言之间肯定没有对等的翻译。
虽然看不懂,不过也还好没到把故事情节看到面目全非的地步。简单的词句更能勾勒熟悉的景象,领会不了的表达更好让惆怅的思绪肆无忌惮。足够安静的话就可以跟随着小美人鱼穿越海水,把头探出海面。星星、港湾、城镇、灯火、烟花、森林、溪流、人、狗、还有游弋在树叶之间能发出美妙声音的飞鱼……,你如此熟悉的一切竟然有一种被遗忘的美感,她们全是新鲜的,都是值得称赞的,不时觉得自己也来自海的最深处。故事毕竟是童话,情节很简单——“得不到真爱的美人鱼会化成泡沫”。泡沫总是不留痕迹的短暂印象,有点像空气,可能一直在身边却从未相见。
不过世界的美妙在于你解读的方式,看过宫崎骏“悬崖上的金鱼姬”人应该有感觉,其实美人鱼就是气泡变成的,所以当美人鱼变成了泡沫,也不过是她换了种展现的方式。她不曾离开。话说童话是不会让孩子失望的,如果把海的女儿看成一个爱情故事,未免不大适合孩子,但也许爱情从小就在每个小孩心里埋下了伏笔,要不人们也不会常念叨“两小无猜”。美人鱼也并未让孩子们伤心,因为她一直是一种向上的姿势,从海的最深处,上升到海面,在人世驻留片刻后,又换了种样子向上、向上、向上、直到天堂。
《海的女儿》读后感(九):爱的力量伟大到原谅一切
小美人鱼真的很爱很爱王子,爱到可以为他付出一切。
爱到原谅他身边睡着的那个女人。。。。。这个异国他乡的冒名顶替的人夺走了她的全部的幸福,她扔下了刀子,化为泡沫消失在空气中。
付出了一切的她没有回去的地方,捅了王子一刀回到那个海底的家里,没有了最可珍贵的声音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我很喜欢你,很喜欢和你在一起,但是我不能娶你,我不爱你。
多么的愤恨,但是,谁叫你喜欢的是一个王子呢?王子娶公主,多么的天经地义,天真的如海底的龙虾的小公主,王子可是不会娶一个赤身裸体倒在海边的哑巴小姑娘的,你付出了你的一切,你的全部的过去换回来的只是他的玩物般的爱。
不公平吧,他从来没有给你平等的爱。
可是,圣母就是圣母,她原谅了一切。也许只有在海底活的无忧无虑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灵魂的人最终获得了灵魂却失去了自己的家,自己的所有的过去。
我始终觉得,海的女儿就是一个寓言,那些爱的痴心狂乱的小姑娘们,你们放弃了一切爱上的男人身边幸福的睡了别的女人。。。
你有这个能力升华爱情,不给他们一刀吗?这一刀你就可以回到过去,这一刀就可以让你跟这个人恩断义绝,他的背叛,她的欺骗你可以一刀就了解的干干净净,这是多大的诱惑力啊。
也许只有童话里才有这样的海的女儿吧。。。
对她致以最高的崇敬。
但是,还是流着眼泪说,孩子,你太傻了
《海的女儿》读后感(十):童话独立在汉字与英文字母之外
看得懂的人在谈要原版还是中译本,这问题太高深,不容自己去思量。不够看在认得ABC这么多年的份上,还是很勉强地看了遍海的女儿的原文,之前一直只是听过,也没看过动画片。毫无疑问,两种语言之间肯定没有对等的翻译。
虽然看不懂,不过也还好没到把故事情节看到面目全非的地步。简单的词句更能勾勒熟悉的景象,领会不了的表达更好让惆怅的思绪肆无忌惮。足够安静的话就可以跟随着小美人鱼穿越海水,把头探出海面。星星、港湾、城镇、灯火、烟花、森林、溪流、人、狗、还有游弋在树叶之间能发出美妙声音的飞鱼……,你如此熟悉的一切竟然有一种被遗忘的美感,她们全是新鲜的,都是值得称赞的,不时觉得自己也来自海的最深处。故事毕竟是童话,情节很简单——“得不到真爱的美人鱼会化成泡沫”。泡沫总是不留痕迹的短暂印象,有点像空气,可能一直在身边却从未相见。
不过世界的美妙在于你解读的方式,看过宫崎骏“悬崖上的金鱼姬”人应该有感觉,其实美人鱼就是气泡变成的,所以当美人鱼变成了泡沫,也不过是她换了种展现的方式。她不曾离开。话说童话是不会让孩子失望的,如果把海的女儿看成一个爱情故事,未免不大适合孩子,但也许爱情从小就在每个小孩心里埋下了伏笔,要不人们也不会常念叨“两小无猜”。美人鱼也并未让孩子们伤心,因为她一直是一种向上的姿势,从海的最深处,上升到海面,在人世驻留片刻后,又换了种样子向上、向上、向上、直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