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思考中医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3 16:1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思考中医经典读后感10篇

  《思考中医》是一本由刘力红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4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中医》读后感(一):方舟子之流,无知者无畏也!

  请在批评中医之前问问自己是否真的认识中医,如果不认识,请保持宽容,而不是批评诋毁。那些说中医看不好病的的人,请明白,中医是理论,医生是道具,道具错了,不代表理论错了。好比以精密科学仪器,你不会用,测出来暑假错了,你能说是仪器错了吗?最后在此粘贴梁漱溟先生《中西学术之不同》一节内容,里面谈到的一些跟本书观点有妙曲同工之处,最后,一味诋毁中医的人,也请自问自己学问是否比得上梁老。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中国两个重要的学派――儒家和道家,差不多都以生命为其根本。如四书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充分表现生命自然的意思。在儒家宗,尤其孟子所传的一派,更是这个路数。仿佛只要他本来的,不想于此外更有什么。例如,发挥本性,尽量充实自己原有的可能性等,都是如此。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得,是名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开始理会甚粗浅,但无粗浅则不能入门。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位柏格森。记得二十年前,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尝有愿心,愿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氏为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快、透彻、聪明。美国詹姆斯·杜威与柏氏,虽非同一学派,但皆曾得力于生命观念,受生物学影响,而后成其所学。苟细读杜氏书,自可发见其根本观念之所在,即可知其说来说去者之为何。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再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再则,对于我用思想作学问之有帮助者,厥为读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于我者仍为生命。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外力仅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如用之不当,不但不能开出生命力,反要妨碍生命的。用药不是好就是坏,不好不坏者甚少,不好不坏不算药,仅等于喝水而已。内经:有病不医,常得中医。

  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底。在医学上,我同样也可说两句有关于不同学派或不同方法的话;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所以我最初曾想:“如果都只在一个对象上研究,虽其见解说法不同,但总可发现有其相同相通之处。”所以虽今人仍多有在我未读医书前,常想沟通中西医学。不料及读后,始知这观念不正确,中西医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欲沟通者(如丁福保著《中西医通》,日人对此用功夫者亦甚多)。但结果亦只是在枝节处,偶然发现中医书上某句话合于科学,或发现某种药物经化验认为可用,又或发现中医所用单方有效,可以来用等。然都不能算是沟通,因站在西医科学立场上,说中医某条是对了,这不能算是已融取了中医的长处。若仅依西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而零碎的东拾西捡,那只能算是整理中医,给中医一点说明,并没有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要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确实不行;那样,西医便须放弃其自己的根本方法,则又不称其为西医了。所以,最后我是明白了沟通中西医为不可能。

  如问我:中西医根本不同之点既在方法,将来是否永为两套?我与此虽难作肯定的答复,但比较可相信的是,最后是可以沟通的,不过须在较远的将来。较远到何时?要在西医根本转变到可以接近或至沟通中医时。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因其没有办法,不能说明自己,不能整理自己,故不能进步,恐其只有这个样子了。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否则中医将是打不倒也立不起来的。

  说西医转变接近中医,仿佛是说西医失败,实则倒是中医归了西医。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从人家才得到解释和认识,系统自然还是人家的。须在以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究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依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以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因其比较看人为各部机关所合成,故其治病几与修理机器相近。中医还能算是学问,和其还能站得住者,即再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与西医恰好是两套。试举一例:我的第一个男孩,六岁得病,迁延甚久,最后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医院就医,主治大夫是专门研究儿科的医学博士,他说必须水消腹小才好,这话当然不错。他遂用多方让水消,最后果然水消腹小,他以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钟即死去。这便是他只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个生命的明证。西医也切脉,但与中医切脉不同。中医切脉,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医则否。中医切脉,是验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个生命。西医则只注意部分机关,对整个生命之变化消息,注意不够。中西医之不同,可以从许多地方比较,此不过略示一例。再如眼睛有病,在西医只说是眼睛有病,中医则说是整个身体失调。通俗的见解是外科找西医,内科找中医,此见解虽不高明,但亦有其来源。盖外科是比较偏于局部的,内科这时关于整个生命。西医除对中毒一项,认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灶,往往于死后剖视其病灶所在。将病与症候分开,此方法原来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处即在于局部观察。中医常是囫囵不分的,没有西医精确,如对咳嗽吐血发烧等都看作病,其实这些只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与症候分开。普通中国医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从古相传的方法;这在学理上说,当然不够,但这些方法固亦有其学理上的根据。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见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大生命相通。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这仅是一种方法,而非真实。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反是必须收视返听,向内用力而后可。本来生命是盲目,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为盲目的,表现出有很大的机械性。但在中国与印度则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印度且不说,在中国儒家道家都是如此。儒家之所谓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的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道家与儒家,本是同样地要求了解自己,其分别处,在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谓反省等。(此处不能细说,细说则必与现代心理学作一比较才可明白,现代心理学最反对内省法,但内省法与反省不同。)道家则是要求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功夫是静坐,静坐就是收视返听,不用眼看耳听外面,而看听内里――看听乃是譬喻,真意指了解认识。开始注意认识的人手处在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注意呼吸,使所有呼吸处都能觉察出来。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是不随意肌的活动;关乎这些,人平常多不甘用心去管他,道家反是将心跟着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去走,以求了解他。譬如呼吸——通体(皮肤)都有呼吸,他都要求了解认识,而后才能慢慢地操纵呼吸,血液循环,消化营养等也全是如此。他都有一种细微而清楚的觉察。平常人不自觉地活动着的地方,他都有一个觉察,这同样是将智慧返用诸本身。于此才可以产生高明的医学。中国医学之根本在此。高明医学家,大多都是相传的神仙之流的原因亦在此。神仙,我们虽然不曾见过。但据我推想,他可以有其与平常人之不同处,不吃饭也许是可能的。他可以见得远,听的细,闻人所未闻,见人所未见。蚂蚁走路虽细,但总有声音当是可信的,以其——神仙——是静极了,能听见蚂蚁走路,应亦是可能的。人的智慧真了不起,用到哪里,则哪里的作用便特别发达,有为人所想象不到的奇妙。

  道家完全是以养生术为根本,中国拳术亦必与道家相通,否则便不成其为拳术。这种养生术很接近玄学,或可谓之为玄学的初步,或差不多就是玄学。所谓“差不多”者,因这种收视返听,还不能算是内观;比较着向内,可说是向内观,但其所观仍“是外而非内,似内而仍为外”。如所观察之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仍非生命本体。人的生命,本与宇宙大生命为整个一体,契而无间,无彼此相对,无能观与所观,如此方是真的玄学,玄学才到家。道家还是两面,虽最后也许没有两面,但开头却是有的。他所体察者是返观而非反省,因其有能知与所知两面,故仍不是一体。以上是推论的话,但也只能作此推论。我们从古人书籍中所能理解的古人造诣,深觉得道家的返观仍甚粗浅,虽最后也可以由粗浅而即于高深。

  道家对呼吸,消化,循环等之能认识了解,操纵运用,其在医学上的贡献,真是了不得。西医无论如何解剖,但其所能看到的仍仅是生命活动剩下的痕迹,而非生命活动的本身,无由去推论其变化。在解剖上,无论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无论用如何最高等的工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象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道家则是从生命正在活动时,就参加体验,故其所得者仍为生命之活体。

  总之,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动中不可分的。

  这两条路,结果中国的这个方法倒会占优胜。无奈现在还是没有办法,不用说现在无神仙之流的高明医生,即有,他站在现在学术的面前,亦将毫无办法,结果恐亦只能如变戏法似的玩一套把戏,使人惊异而已。因其不能说明自己,即说,人家也不能了解,也不信服。所以说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中西医学现在实无法沟通。能沟通,亦须在较远的将来始有可能。而此可能之机在西医,在其能慢慢地研究、进步、转变、渐与中医方法接近,将中医收容起来;中医只有站在被动的地位等人来认识他。所以从这一点说,西洋科学的路子,是学问的正统,从此前进可转出与科学不同的东西来;但必须从此处转,才有途径可循。我常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它。否则只是一个古董,人家拿它无办法,自己亦无办法。

  中西医比较着看,西医之最大所长,而为中医之最大所短的,是西医能发见病菌,中医则未能。中医是从整个生命的变化消长上来论病,是以人为单位,这样固对。但他不知道有时则其中并不是一个单位,而是有两个能变化消长的力量。一则是身体的强弱虚实,一则是病菌。病菌是活的,同样能繁殖变化消长。此两者应当分开,不能混作一团看。西医是能看见两个重要因素的,但偏重于病菌;中医则除注意身体的强弱虚实外,对于病菌,完全没有看到。病菌的发现,真是西医的最大贡献。”

  《思考中医》读后感(二):《中基》能不能取代《内经》

  经典为什么要改成选修?甚至很多人干脆主张取消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有《中基》教材吗?《中基》不就是从《内经》里来的?而且较《内经》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中基》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内经》呢?应该完全可以。《中基》取材于《内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基》能否真正涵盖《内经》?进而取代之呢?我们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病机,病机这个概念是中医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综观《内经》全篇,就是这一章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立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可是你看完这整个章节后,你就会感到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内经》中的病机,它只字不提。用《内经》的病机做名,可实际上《内经》中那么丰富的病机内容却不提,这个差别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此其一也。另外,就是《中基》对病机这个概念的解释。这里我们引用它的原文:“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能不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文字上去考究。病,这里当然可以作疾病讲,当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关,但是,“机”作什么讲呢?机是不是机理?我们翻《说文》、翻《康熙》,都看不到这样的解释。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同,《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们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这段经文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六节藏象论》在讲说肺的这一重要功能前,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 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所以,肺者,气之本,说的是这么一件事。这个气与呼吸之气,与一身之气又有什么关联呢?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

  再一个就是“肺主治节”,《中基》里把这个“治节”说成“治理和调节”,这个差距似乎就更大了。什么是治节呢?治节这个概念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它与后面的气之本是相呼应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怎么会扯到治理和调节的问题?即便它是调节,调节什么呢?有关上面的“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她可以说没雨,结果真的就没雨。她为什么敢这样断言呢?因为她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弄清了肺与节气的这层关系,肺的意义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实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面。但是,我们看一看《中基》,却根本没有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就急着用《中基》来取代《内经》,大家想一想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自以为还了解一点中医吧,现在却发现,我什么都不知道,简直就是白痴,,,被震撼、被彻底洗脑了。。。

  惊:还好我的方向正确,要不,就要与这一瑰宝失之臂膀了。。。

  恐怖的教材!!! 不知 可不可以改编下教材啊……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也太中西医了吧???

  《思考中医》读后感(三):思考中医

  本着了解“中医是怎么回事”看的这书,没想到这书把中医和传统经典写的太博大精深了,令我深感折服,感到高山仰止。

  接着读了另一本天下无疾写的《零起点学中医》才有点回过神来,回想起本书的立足点是很好的,作者本身也是一位中医的教学者,他希望把中医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令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中医,在此书中不断的大声急呼,我觉得我个人很钦佩作者的这种忧中医忧传统并为此做出自己贡献的精神。

  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这个对中医零起点的人有些混乱模糊了,甚至会觉得中医已经到了一种夸张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常常有种看迷信书的感觉。

  不错,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阳生阴长,阳收阴藏,风寒暑湿燥火,中医是帮助机体恢复阴阳调和的状态以御敌。我很同意这些观念,但是个人以为中医其实也是一门经验积累的学科,前人们的大量实践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好好学习利用,但不可偏颇,也不可顾此即彼排斥他说。

  还是要谢谢作者和他的这本作品,开启了我了解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可以继续读下去。

  《思考中医》读后感(四):大道至简,大道相通

  在读了很多人推荐的必看自学中医的书籍里,这本书总是在推荐榜榜首,自己却一直没能认真耐下心去看。不过因缘和合总是要有契机的,某天看遇见小米写的文章中说一个苏州的苏先生自学中医能给人把脉把的很准,心里超级羡慕,于是同气相求,想着看不完黄帝内经和难经,这本白话文写的我总能看下去吧。

  目前只看了大概四分之一的部分,每每看到精彩的地方恨不能大声读出来,击节而叹,实在写的太透彻太发人深思了。倒不是要给作者谄媚拍马屁,但这本书的确立意很高,格局很大,能看得出来作者的发心很善,博文强识,融会贯通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之前看的很多书里在讲关于阴和阳的时候,往往不能自圆其说,解释不清阴为何,阳为何阴阳如何转化,阴阳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但是刘力红却解释得非常清楚非常生动,他打了个比方来形容阴阳二者的关系。我们打拳的时候要先有个后缩的动作,才能猛的打出去伸出去拳头,没有人能够不收拳就直接打出去的,那么,收回去的这个动作就好比是阴,打出去的动作好比是阳。阳是释放是挥发,而阴是隐藏是积累。阴阳是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并不是说阴阳对立,要斗个你死我活方休。要知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平衡才是最好的关系最好的状态。冬至是一年当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但同时也是阳气开始生长的一天。同样的,夏至是阳气最足的一天,但同样也是阴气悄悄开始生长的一天。

  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如同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暗,总会透着一丝光明,阳光底下也还是有黑暗一样。好比鸡汤文里总说,没有希望的时候就是希望要来的时候一般。 我可能还是没有解释清楚阴阳的关系,但我心里已经明白了,这本书很值得放在床头一读再读,反复咀嚼思考。

  关于如何学习中医,刘力红先生也说了很值得去行动的办法,多读经典,甚至背下来。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想学好只能下笨办法。这个办法也很适合所有对读书阅读有迷惑的人来解惑,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老想让别人给推荐,其实大可不必。多读经典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从经典中自然能找到作者所推崇的书籍链接,再耐下心读就是了。当然,想要学好中医不仅仅是重视经典,还要拜访名师求道于名师,自己多下功夫多参与临床。一通百通,这个办法换做任何学习新技能都是好办法。

  比如说我学习纹绣,自然要多读这个行业最经典的书籍,拜访技术娴熟懂得如何教人的老师,然后自己多多练习多多总结,就是这样子。

  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觉得获得了人生的至乐,喜不自禁,想把这种无法形容的乐趣给别人分享分享。以前的世说新语是这样子的,人体复原手册是这样子的,这本书也是这样子的。经典的书从来不拗口艰涩,总是用最朴实的言语写最深情的道理。通过这本书,我好像慢慢明白了一点道理,领悟了一点所谓的宇宙法则,知晓了一点点的规则的本质。书的乐趣一直在那里,然而直到我读了,才发现这种乐趣是这样的无可替代。

  以前觉得乾坤卦象根本不明白,但是结合作者所说的阴阳关系,好像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乾是至阳,坤是至阴,只有阴阳和合才是最平衡的状态。本来任何一门学科学到最后都会发现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正是大道至简,大音至稀,如果不能钻研其中,大概是不能理解的吧。

  如果对中医有点兴趣的话,这本书真的是很值得好好读一读的,不过,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难度,就会很挫败。但是要相信,美景往往在难走的路上,坚持一下,你会慢慢领会这本书里那些波澜壮阔让你心灵不断颤动的美。

  《思考中医》读后感(五):真不适合外行人读,要有点基础的才行

  我刚处理完(没用读完,是因为我真的读不懂,也就没有一字一句的读下去)的《思考中医》来说,网上评价非常高,我也是慕名而读。然而我发现这本书并不适合我,也许是书名误导了我,让我认为这本书是对中医的整体评论,但事实是,作者在讲《伤寒杂病论》。这当然不适合门外汉。这且不论,书中那些给我印象深刻的东西,觉得长知识的东西,今天上网一看原来是错误的。心血来潮,上网又搜了下关于此书的评价,发现两篇批评的文章。文章说道:《思考中医》上说的“经”是与“论”相对的概念(书原话是:论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一个与经相对应的概念。……后人便要对这些经典进行诠释,进行发挥,这些对经典进行诠释的著述就称之为论),实际上与“经”相对的概念是“传”。还批道:开山祖师亦称圣人 李洪志也是圣人吗?说“后圣”是“后于圣人”是不懂中国话。后圣与先圣相对,都是圣人,不过应世有先后。(书原话是:只有开山祖师的东西才能称经。开山祖师亦称圣人,像儒家这门学问,只有孔子能称圣人。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而孔子以后的人统统不够圣人的条件,要称的话,最多勉强称作亚圣或后圣,亚于圣人、后于圣人)。我查了《辞海》、《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批评文章是对的。当然批评文章还挑出了很多中医专业错误。

  《思考中医》读后感(六):学好中医的两个先决条件和一条正确途径

  学好中医的两个先决条件和一条正确途径

  无论学习什么,想要获得成功,总离不开三个因素:该方面的天赋、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这三点之中,努力与否纯由个人意愿决定,笔者在此拟就另两个问题作一浅谈。

  一、 两个条件

  现代科学以无比雄辩的力量证明了在同一事物上可以同时存在多种差异性很大的认识体系。中医、藏医、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以及西方医学等等就是对生命体——人这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体系,其彼此间差异性很大,而“中、西医学同以人为认识对象,故其结论应相同”的传统观念已过时。了解并认同这一点,是学好中医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中医对人的认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命观、世界观不可分离,属同一体系,在今天“西化”严重的社会中,能够站在宽容对待两种认识体系的角度,深入学习并认同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命观与世界观,让自己的思维习惯顺应中医学的本有特点,是学好中医的第二个先决条件。

  二、 一条途径

  培养出了前述两个先决条件,如果又去努力的话,最重要的就莫过于要步入一条符合中医本身规律的途径了。笔者认为,属于东方文明体系的中医不同于大家熟悉的现代科学,而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应走一条由师承教授,广读博闻,深入思考和实践验证四个步骤组成的途径。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次第而上,密不可分。老师的教授指引学人以广读博闻的合适内容,否则天下书籍浩如烟海,无从学起;广读博闻之上宜深入思考以改变思维使自己思中医之所思,不受其它认识体系的干扰;已经历了前三个步骤后又必须进入实践验证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在此四个步骤中,老师的地位至为重要,他必须是从如上四个步骤走过来的成功者,而且要有真实的继承中医学术的发心才行。

  《思考中医》读后感(七):中医入门书,不错

  中医养生育儿入门——杨千栋

  2016年3月23日 13:54 阅读 1 删除

  简略指引:

  1、先认识小儿病的中医辨证思路,看

  里面的文章,包括小儿病如何辩证和护理、每周课程、很多案例

  2、听MP3:@梁冬@徐文兵 对话黄帝内经,中国之声-国学堂-中医太美

  4、扩大中医印象:

  秦伯未《中医入门》,

  讨论

  讨论3

  @杨千栋:现在被迫学中医的非常非常多,而中医学术又一派混乱,如果按中医学院教材看则看完了脑袋变浆糊还不会治病,这是经过无数人验证的。古文是很好,但古文就像优秀学生的听课笔记,没听老师讲过光看他笔记一定是不懂的。所以学中医是容易误人,投入几年几十年无寸功的大有人在。

  @清扬居世 :我就有这种亲身体会,自学了5-6年教材,连感冒咳嗽都搞不定(偶尔可中),接触伤寒金匮和经方后,才恍然大悟,自己走了这么多弯路。但初学中医,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教材还是要读一下,只是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这上面,这些是最基础的东西!

  讨论2

  @杨千栋:有执业中医师的师兄说,现在这么多爱好者和普通妈妈学中医真的是搞医的耻辱,有爱好者水平比许多老中医还高。从医的角度,这个确实不正常,就像不和平年代全民都要练武杀敌。但事实没法改变,这个耻辱期会很长。我也建议全民学医……当然进中医也即进传统文化

  讨论1

  @Yyw的健康生活:圆运动66页,用食物烧焦以消食,世称糊药,植物烧焦者最伤脾胃,不用为好。何解~~~

  @杨千栋:不少爱好者把这本书奉为经典,唯书是从,其实这本书只是一家之言,书中不少观点其实缺乏辨证论治的精神。学中医确实很累,永远搞不清楚哪些结论是终极真理,只有自己琢磨

  讨论0

  不要先去看中医教材,也不要着急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基础,读了也是糊涂的。

  新浪微博中推荐关注 @徐文兵 @罗大伦。

  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逻辑性比较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四圣心源》的现代版,在爱好者中传播比较广,但是个人认为其中不少观点比较偏激不符合辨证论治精神,没有建立中医思维的不建议看。

  《思考中医》读后感(八):中医的问题在于传承

  因为女儿的腺样体肥大,如果不拜访中医就只能手术了,使我对这个之前并不了解的学科产生了兴趣.

  先说说我们看病的情况吧,为了女儿的这个病,最近每两周的周六我们就要从号贩子手里买号,原因是一个知名的中医生专看这个病,并且看好了很多孩子.LG有一次就和我讨论,都是这个病,这个方子只要推广开来不就能解除很多病患的痛苦吗?是啊,为什么不这样呢?名医很忙,我们也没敢鲁莽的和她深入探讨推广方子的问题.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益就是让我理解了中医关于推广处方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个逻辑问题,即我们已经习惯用西医的逻辑来理解中医.WBC高是细菌性感冒,用****,WBC低是病毒性感冒,用%&^%.这就是西医,准则明确,细致到各个指标.可中医不是这样,三个病人生不同的病,中医可能给开同样的方子,生同样的病,方子却可能截然不同.这就是作者说的"中医是开时间".在这套理论体系中,我相信老祖宗肯定有他们科学,甚至超前的理论,但是我也同意作者的重要观点:即中医的理论不是建立在外在实验,而是建立在内证实验的基础上,什么是内证实验呢,作者也举例了,比如人体穴位这套体系,这完全不是靠外在实验(例如解剖学)能发现的了的,而是靠老祖先们进入到胎息(或类似入定的状态)内证体验到的.

  这是个很令人绝望的观点,至少我知道象我这样的门外汉认为是这样.这意味着这门学科的传承推广,甚至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承者的天赋(甚至有点特异功能的意思).古代名医起死回生的故事有很多,我相信他们是真的.但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在近代西医引入中国之前,抛开战乱饥荒的年份,古老中国的平均寿命也是极短的,古人过三十而称"半百",七十古来稀,这种状况下,就算全国有几个"彭祖",又有什么意义呢.原因就在于传承.这也是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之一,即解放后中医的教育体系严重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中医的发展始终就没有脱离开传承的阴影,它太模糊太哲学太"一对一"太要求悟性了.,和中国历史悠久的庞大人口基数相比,神医的数量太微不足道,神医的可复制性太差了.西医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人均寿命这个数字上获得了绝对的胜利.西医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人与细菌日渐升级的斗争,对抗生素的依赖,等等.中医真的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前提是我们遇到一个好中医.

  如果说中医有问题,那就是传承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哲学体系的,而不是医学范畴的,因为近现代的文明是建立在西方文明的逻辑体系下的,我们丢失了远古中国的逻辑体系,是无法理解中医的核心本质的,即便是明清时期的哲学体系被重新建立,是否能够有更多的人可以培养成合格的中医,这也是一个问题.

  《思考中医》读后感(九):中医之根在经典

  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一书,开篇痛批当代中医学院放弃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作为教学必读材料,指出《中基》等新教材隔着古今汉语语境,多有错谬之处。他大声疾呼:一旦抛弃了传统医学经典,中医必将成为无根之木。

  刘力红教授举出很多古今名医的例子,指出他们皆是依据中医经典而成为一代宗师。这些名医依靠对经典的深刻理解,甚至只是对经典中只言片语的深刻理解,就留下了大量著名的医案,名留史册。

  然而,现代中医教育,因为长期无法吸引一流人才,又隔着古汉语语境,对中医经典的理解逐渐流于表面,加之迷恋西学,认为一切知识领域必然都是直线发展,新胜于旧,所以渐渐对历史悠久的中医经典产生轻视之心,束之高阁。

  刘力红教授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例,指出中医与西方古典音乐一样,都是在历史早期达到高峰,是一门早熟的艺术,并不遵循直线发展的常规。我们不能因为西方不再涌现出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作曲天才、长期“老调重弹”而否定古典音乐,同样不能因为中国不再涌现出张仲景、李时珍这样的医学圣手而否定中医经典。

  另外,既然把中医归为“艺术”,那自然无法通过标准化的学校教育“批量生产”出大量合格的中医人才,学艺术需要天赋,中医概莫能外。

  要想学好中医,刘力红教授认为有三个条件:有天赋、熟读经典并活学活用、有师承。

  《思考中医》读后感(十):医与易

  余对易经与中医颇有兴趣。前者,曾自学卦象而无所得,略知皮毛一二,后为好友外公所点拨,略知大小周天事宜。之后练习静坐打禅,略有收获;但不甚坚持,亦资质浅薄,无人指点后亦无深入,遂半途而废。后者,因余体质单薄,不胜东南西北风,故无事时对养生调理之法略微研究,亦给同学好友传授养生滋补之方,略感欣慰。 后因机缘巧合,略微窥得算命之真谛,却有感于天地之造化而不得安宁。 虽深知泄天机者必折阳寿,但终因年幼好事,与同学好友亲朋处算命,愿其能趋吉避凶。偶有灵验之处,但听者甚少,亦悔之晚矣。 见此种种,遂不再与人算命,却也自在。

  然时间渐长,余窃以为,以中医养身养心,以易经算命养性养命,去物质而重精神,褪外表而重内心,实为小人混世度日之上上策。然观同学亲朋好友中,却非如此。年轻而气盛,虚荣而浮夸。为工作身心俱疲,却也袒胸露乳,忽冷忽热,暴饮暴食,三高五病,窃以为年轻气盛,霸气外露;为升迁名利张扬跋扈,却也追名夺利,攀上比下,左拥右抱,趋利避亲,窃以为大业指日可待;然此种种,实非小人混世度日长久之策。

  此书开篇解惑,令人茅塞顿开,更结合社会、天地、宇宙与人的关系,既统领全局,亦分而治之,读来字字有味。 而本书作者花大篇幅来分析中医现状,提纲挈领的讲解《伤寒论》,亦给我们后辈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能有机会一窥中华之瑰宝。 然作者谦虚谨慎、勤学苦问、虚怀若谷的笔耕,更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思考中医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