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10篇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由艾宁著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243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200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一):问中医几度秋凉 摘抄

  从前并没有这么多过敏症患者,同富贵一样,过敏症也是当今的流行病,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病,是现在人太讲卫生,在单一的室内环境中呆的太久的结果

  因为那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的眼睛是横目,只能见到空间而见不到时间。所以三星堆人用柱形的眼睛告诫人们要用历史的眼睛看事物,这就是纵目。中国人对纵目认识的追求便对当今科学也有很重要借鉴作用。中医师时空医学,尤其是时间医学。所说医学的境界就是变肉眼为法眼、慧眼。爱因斯坦说,世界神奇的事是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我想,作为认识的主体,人是这个世界最高超的检测仪器。我们在开发机械电子仪器的同时,不要忽略人这个由造化自然加工了亿万年的精密仪器。

  医生讲解说,只要卧床一周以上,人的肌肉力量就减少20%。人体功能是用进废退,卧床使人呼吸运动胃肠活动减弱,血液循环缓慢免疫力降低,个系统退行性病变,继发性器官损伤不可避免,总之是条条道路通死亡。

  当好人压抑甚至损害健康,说明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市场我朋友临死前提出的这一问题反映出他做人困惑,当我们崇尚竞争、斗争等争强好胜行为时,像我朋友这样心性的人怎能不压抑?他能让一个不会跳舞的人感到自己是跳舞天才,说明他致力于让他人的能力得以发挥而不是表现自己,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可他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女人大量的进入社会,接受社会理性感性认识不再是人类半壁江山。我的一个朋友说,人类的认识如树,女人的感性是树的地下部分男人的理性是地上部分。男人的理性应是读女人感性的结果。当女人不再感性时,人类的认识也就不再是树而是藤,藤虽然可以爬得很高、很长,但是它更会以攀附物为现实而不是以自身为现实。

  由此我想到,男人的平均寿命比女人短,是不是过于社会化的生活方式对男人的身体也有损害呢?男人真的是社会动物?女人尚且还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抽身,男人往哪里躲?成功喜悦是否真就是生命的喜悦呢?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

  但细心的观察使我发现,我的病情的却是随同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我以男性的、社会的方式工作、生活和思考时,我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我是愉快的,可这是我的病情却是最重的。而当我以感性的方式顺其自然的生活时,没有人赞扬和肯定我,但病情却想定稳定,这说明什么问题,难道我们的社会性需求生理性需要是不一致的?

  西方文化中一直有个至高无上的万能的上帝压着他们,人是有原罪的,是迷途的羔羊,人是卑微的、愚昧的。所以西方人对伟大的尊崇是毫无保留的。可东方人却始终有神人一体情结,从未真正地把神性从自身中分离出来。

  认为可学比阴阳五行强,认为珠宝比窝头有价值,这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可价值观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朋友,研究中国文化,我认为他的观点相当有价值,急于想看他的理论成系统,可他却不着急,写诗作联,优哉游哉,。看他这么不用功,我对他就没好态度,对他的诗不断地讽刺、挖苦。渐渐地他就不写诗词了,专心致志地搞研究,思想也越来越出锋,我为他的新作拍手叫好,赞扬他务正业、走正道。正当我满怀希望的看到他的思想大厦初具规模之时,建筑停工了,而且再也不可能建起来了——他死于突发心脏病,非常迅速。西医说他是心脏病,可我知道他是死于耗尽心血

  女儿常用降压药是扩张血管,血管粗了,一量血压,当然就不搞了,可是造成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心脏还承担着血管扩张带给它的更大调解负担,照样还存在心脏和脑病隐患。其实,治疗高血压并不难,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让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

  如今我们都习惯疾病看成是从天而降的灾祸,把寻找病因当成是医生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其实大部分疾病我们都能自己顺藤摸瓜地找到原因的。而医生找的原因却是CT片上的和化验单上的。

  要学技术、学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把知识和技术用的了无痕迹。对现代人来说要把握这个“虚”真的很难,我们的内心已被填的太实,以致我们本来具有的与其他动物一样灵敏的听觉、嗅觉和感知能力都退化了。

  按中医的表述方法,这退烧药各有各的作用,区别是很大的。当把发烧视为火时,不同的药对付火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浇水,有的是抽薪,有的是止沸,有的是吹息。要因情况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如果柴多火大,用吹的方法岂不吹得更旺了?如果是草地上的野火,又怎么抽薪?所以,是中医使用中药的方法决定了中医的表述方式。

  西式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离自己最近的前位当原因,后位当结果。用这种思维下棋,为其就是天下简单的棋了。亲朋好友有个头疼脑热,我总劝他们不要急于采取治疗措施,而是先观察三天。我们现在做事往往不给事物发展变化留有余地判断事物时也不给事物自身规律留有空间,总是在第一时间介入,而许多问题恰恰出在这一介入上。

  总有人找我倾诉些什么,求我帮拿个主意。女儿观察久了说:“你帮人出的主意并不是正确的和最好的,也不是你的注意,你实质上是告诉了人家内心最想做的。你不是帮人除了你的注意,而是帮人明确了人家自己的注意”。我说,对,算你看明白了。因为我认为是正确的和好的主意对当事人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一个违逆当事人内心情感的主意再好,也不是好主意。大学生为什么抑郁?他们难道不是按父母、按老师要求考上大学了吗?他们不是成功了吗?可他们为什么还要抑郁?还要跳楼?

  我有一个朋友在工作中晕倒了,我力劝他辞去这份干自由职业,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心灵敏感的人,晕倒是一个信号——身体反抗生活方式的信号。如果他选择与身体对着干,那么,身体下一次的反抗方式可能就不是晕倒而是心脏病突发了。

  小时候理解老年人为什么喜欢太阳,现在知道,太阳、大地春风一定含有赋予人生命力的力量,回归自然应是超越修养和治疗的更大的医学。

  相对西医,中医的重心的确偏重于新,许多人不承认“心”,觉得有脑就可以了,就想认为有幸福理由就应该幸福一样。

  我不是说西医是魔鬼,但承诺替人担负不可能由他人替代的人生负担是很不明智的。西医不仅不拒绝人们要求替其背负健康负担,还以科学为后盾支持人类偏离自然越走越远。人们对西医形成以来的危险性在于人们根本就不接受生命是自己的,应由自己负担这一简单道理一样。

  用脑去接受西医,用心去接受中医。

  “生命在于平衡阴阳”,如果运动能平衡阴阳,生命就在于运动;如果静止有利于阴阳平衡,生命就在于静止。之情就这么简单。

  他们是怎么解决现代生活带给他们的脾胃虚寒这样的问题呢?我注意到了外国人全民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他们热衷于每天跑步这种活动量比较大的运动,不是那种做做样子的跑步,而是真的跑,很大量的跑。这个跑在中医看来就是升阳,在运动的过程中使阴阳寻求平衡,它可以抵消、缓解、矫正生活方式的副作用,成为西方国家平衡身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所以,他们运动成瘾,不运动就会很难受

  如今的医院离不开设备,医生离不开仪器,医院和医生共同组成一个严密的大机器。医务人员身心紧紧依附着技术、依附着医院,离开医院,医生就什么也不是。他们不是个体的人、健全的人和完整的人,谈不上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大学生为什么往大城市挤?为什么到大城市求职?因为学校给予他们的书本技术就想卖身契一样,将他们依附在具有机器性质的社会技术团体中了。

  “拆东墙补西墙”之举,急功近利心态是与股本强身的医旨背道而驰的。养生,养生,养的是生命之源,真元有如我们的生态资源。把森林砍伐尽了,地下水抽光了,草原开成耕地……生命能源枯竭了,生命会变得薄而脆,承受不了微弱打击

  在理论上肾精是不能补的,亏一份就少一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消耗肾精的生活方式。他们让自己处于兴奋状态之下,在高新陈代谢的状态下,不停地调用先天储备,遂觉得精力旺盛,不知疲倦

  养花的人都知道,有的花性格是“要花不要命”,有的是“要命不要花”。菊花的性格就是前者。几个孩子跳到我的院子里拔了一棵要开的菊花。第二天我在路上捡到这棵已不成样子的菊花,把它又栽回土里,浇上水,这花又开了,开得一如它没有受过摧残一般。花开过后,这棵菊花死了。面对这棵死去的植物,我舅舅伫立,心中百感交集。这棵死去的植物不是枯黄色,我一直以为枯黄色是死亡的颜色。它的整个植株、茎、叶皆呈深褐色,像大酱的颜色,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竭尽生命,什么是真正的死亡。

  现在的人过于强调自我,心里没有别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了,却轻易地就撒手生命了。

  专家说,对抑郁症的最有效治疗方式是电击,把人击昏了,击得在昏迷中抽搐,我们能做的是帮助他放置在昏迷中因呕吐而窒息。

  理性真的是正路吗?

  经常,医生不是愁治不好精神病,而是犯愁治好了不敢放还社会。因为他们的精神与现实有时差和错位,这是许多人的病因。我们从社会角度认定他们错位,而不肯稍许从给他们的角度承认社会的错位。

  如今的更年期妇女普遍接受吃药治疗,因为医生告诉他们这是病。可无论是我奶奶还是我母亲都告诉我这是人生错位造成的。所以,人类的精神疾病也常常是出于心理与生理阶段的不协调。为此,我总是劝人结婚、生育、做饭、带孩子。

  人生像植物一样是岁季节展开生长阶段的。人生阶段不可以用思想去走,而是要置身其中。身在其中,可以自明,这就是生命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中医本身并不难学,难的是人的头脑被现代思维屏蔽住了,造成理解困难。一个脉,把什么情况都告诉人了,可摸脉的人却感受不到,当感觉被穿上了铁盔甲,还怎么能知道脉象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人是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负面情绪的。负面情绪提示我们应注意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仅仅用理性是不能完全解决负面情绪的。西方的科技文明表面看是人文的,注重人权,是人本主义的,却也是异化人的,这在西方文学中有很深刻的反映。科学蔑视自然和由此衍生的感觉和做法,已造成了诸多难解的问题。

  富人穷的只剩钱了,现代人也穷的只剩技术了。

  由于我们只是按逻辑寻找那个离我们最近的直接病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消极的跟在病患后面,不解决根本问题,表面看是治病,实质上是致病。于是现代救人长出许多现代病来。

  对人来说,人总是不断创造更多的幸福理由。可是,有了这么多幸福理由的人啊,你幸福吗?理由能一时性地欺骗意识的表层,可却不能长久地欺骗生命。

  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日三餐、有暖衣热被的今天,我们很多人仍然空虚无聊寂寞,不知道自己究竟缺少什么和想要什么。人们错误地用吃喝玩乐和追求无止境欲望满足来打发和填充自己的空虚、无聊和寂寞,而当事人自己是难以判断这是否就是治心病的药。

  在体验生命上,我们在许多方面已经不到位了,我们拥有的是七零八落不完整的生命,现代人给自己生命交代的是许多理由,可这些在逻辑上使我们必然幸福的理由,是搪塞不了生命本身的。现代人的忧郁焦虑、强迫、空虚、失落,不仅仅是不良情绪的反映,而是真正的生命欠缺表达可悲的是人们到死闭不上眼睛,也不知自己到底欠缺什么。正像生于动物园的鹰、老虎、狼,冥冥中感到一种召唤而死也不知那召唤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今我想,母亲当真不知世上的道德尺度是什么吗?她尊崇于自然之人性,而非时代道德之人性,她从哪来的信念,又是什么支持她的信念呢?从众、跟随主流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坚持自己的信念才恰恰是最困难的。

  “如果你四十来岁时给你安装时心脏起搏器,你还能活到八十多岁吗?多亏那时没有心脏起搏器”。其实,无论是父亲的那位朋友,还是我母亲都不是不可活,只要他们的性格不那么刚强,不要求身体必须达到完全健康的程度而保持一种半休眠状态就可以存货。

  西方接受科学,也接受上帝,这使他们避免了“死到临头变发狂”。但在中国,科学的唯物主义彻底到信上帝是傻瓜的同义词。人们除了自己的生命外认为什么都是不真实的。于是,走向极端自私,走到了唯物的反面。人的设计似乎不太适合直面科学,在人和科学如果没有上帝参与,也需要一种文化呵护人类软着陆,就这么之直接地把人类摔给死亡不行。

  我的一个朋友不知怎样才能使将死的母亲高兴,便买来高档寿衣展示给母亲看,她母亲却没有如她奶奶当年那样看到好寿衣就微笑着死去,而是厌恶地扭过了头。因这一态度,人生最终竟是一场悲剧。

  冰心晚年为自己制了一个印章,上书一个“贼”字。她解释说,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蜗行,现代人能够理解冰心的用意吗?会不会认为她是在作秀。

  中医以阴阳平衡论健康。对“病”不是千方百计地找到它、摘出它、消灭它,而是重视它产生的原因,改变它产生的原因,改变它产生的条件,引导它弃恶从善。这就像一个中国人看一个人往往不按一个标准去论人的优缺点,而是整体地看一个人的属性。

  中医给了母亲一个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一个淡泊的心境。她的师傅一生不求财、不求利、不求名,便是对生命也适可而止,早早撒手。这一人生态度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母亲河她师傅的做法一脉相承。如果母亲执着与生命、执着与青春、执着于名利,她怎能做到在医治病人时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舒理气血、平和阴阳?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二):问中医几度秋凉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过三十,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开始进入一个缓慢下坡的阶段,所以开始注意,但很难控制得住自己的习惯动作和心理运动,所以开始注意医学方面的知识。翻这本书之前,中央电视台还没开始就养生的书进行曝光,所以比较能以轻松的心情来看,不觉的有什么特别对或特别不对的地方。之前,我还向我的一个学生借读了一本中专用的中医基础知识,因为是教书,所以十分乏味,也就弃之不看。朋友介绍了网络上十分火热的求医不如求已,粗略看过,为下阶段深入看作点基础,放在一边。朋友又介绍了这本书,并且给我发了一份文本文件,我就放在手机里,偶尔看几行,有时个把月也没动,最终还是看完了,我这个至少是侵犯了知识产权,还好我没有把它再传播出去,少一点罪过。

  国内外很出名的女副总理吴仪女士,在退出政治舞台前,说过今后的日子要专注研究黄帝内经,看来高层中有一些人对于如何养生还是比较重视的,当然他们所能收集到的知识与资源比草根一族多多了,我们所看的书是否达到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要求,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局外人,也许就根本不了解,还好我不是消费者,所以如果书中有什么瑕疵,也是自作孽,不可活。还好这本书出版商名称看过去比较正规,应该会减少不少的风险。

  作者是一个女性,原名梁爱宁,署名为艾宁,从事过的工作职业宽广,但从小应受其父母的影响,对医学有一些兴趣,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一些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其父亲从事的是西医、其母亲从事的是中医,在这样中西医文化矛盾激荡和碰撞中长大,特殊的环境便造就特殊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肯于思考,就有了深度。古人讲久病成医,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身体不用过分注意就十分健康,好似能量能源源不断地涌出,你就不会十分注意自己身体有什么样的问题,就会忽略可能存在的隐患,错过十分重要的诊断时间,从而小病成大灾。而久病者必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对身体的规律掌握的比较清楚,从而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经验对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甚至久而久之能救治自己的身体,虽然不一定能根治。作者的母亲就处在这样的一个境地,她的身体十分的虚弱,经常命悬一线,只能在中医的帮助下保存一点气血,延长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这样的心情,所以她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十分珍惜别人的生命,希望能度人出苦厄,甚至为了这样的专注,不愿在大医院呆,不愿多收人钱财,不愿按班就部地进行实践中医,而是按其一般性的规律治病,这倒也是基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者的女儿则完全跳出了身体的束缚,作为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实践中医成为她理想的一部分,她自己的身心是健康的,但她更能理解中医的本质,理解中医在什么地方能发展,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已经使中医在中国的实践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新一代中医人士如何发展指出一条已经实践过的道路,当然能否适应每个人,则另当别论。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依依的眷恋之情,对中医有着深厚的崇拜之情,全书更多地是论证当代中国中医对社会的贡献与中医所处的地位十分的不相符,中医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支持,得到更多人的依赖,作者也相信中医的理念和实践的成果会让中医顽强地生存着,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最终会成为我们治病养生的广阔通衢。我想作者对中医既然花了这么多的思考时间,并能参与母亲和女儿的实践,对中医的想法是十分现实和迫切的,需要引起全体中国医卫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全体华夏子孙的重视。但从中医这块放开眼界,是否可以看作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不容乐观,如何在现代社会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持、发展、传承,这又何止是中医的问题,应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不曾中断过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的重要问题,也可以作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在我坐在电脑面前,自己能知道的至少有中医、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歌剧、中国诗词曲艺、中国科技、中国建筑、中国文字、中国政治管理文化、中国诸子百家等等,想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种种文明都讲出,基本是痴心妄想。把中国的文化硬要归入西方特别是希腊文明所创造的种种以科学名义成立的框框架架中,更是自我贬低身份,至少可以说是对希腊文明的不了解和对中国文明的完全不了解,当然要创造一个新的秩序,能融会贯通中西文明十分不易,如果没有中国的重新崛起,这样的新秩序根本就不会出现,所以我们把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时,发现特色太多,不可比的东西也太多,从而坚持自己的文化变得很辛苦很累,西方已经实践过的东西照搬来不就要以了吗,干嘛还要自己去创新一条自己的路呢?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圈中,历来认为学习西方文化最成功的国家莫过于日本,但如果我们要象日本一样保存着一种形式上的传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所以说日本的资本主义不是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它只能是提供了一种发展的模板,他的特色只在文化方面,其他方面只能算是美国的一个海外省而已。

  就中医来讲,如何保存、发展、继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也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而中医的全盘西医化,让人眼里只看到西医看不到中医,就如作者的母亲讲的,医院其实是个扼杀中医的场所,如果西医不进行改革,医院也会扼杀西医的,医院只是大工业制作在保障人体健康上的实验,毛泽东时代的赤脚医生就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保障了农民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健康,但各国在探究群众医药需求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改革,有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一代中国人的诞生,他们在社会物质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对自己本国的文化进行重新的思考,他们基于热爱而非特别的需求去开拓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对我国文化的传承负着艰巨的任务,但他们乐于去探索,即使前途漫长,道路艰辛。

  有人还是在坚持不断地追寻,到底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这就像建国初讲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到底是否要拼个你死我活,很多人都认识到没这样的必要。其实也可以说,中国从辩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已经转向实用主义了,全社会也以实用主义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说,无论中医西医,只要能治好病都是好的医术。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三):顺其自然,方能心安身健

  这本书触动我的点有几个:

  其一,顺其自然。按照道家的说法,这是天道。无论是生命还是宇宙之中,中医都讲究人要顺应天道,达到阴阳平衡,若你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殚精竭虑,耗损精气,违反天道,就容易折损性命,危在旦夕。所以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事,和什么人在一起,都要有一个顺其自然的好心态,要真实,要展现本性,不要让自己打破体内自身的阴阳平衡,使其均衡,让其调和,方能心安身健。

  其二,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就不能不提到《易经》了。《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讲的是道。中医理论基础离不开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相生相克之说。其实这些最基本的“道”里,不仅可以解释病状,也可以解释人生中的一切现象。毕业的时候有个同学就送了我一套《易经》,一直碍于才疏学浅不敢轻易拜读,将其束之高阁。但是在接触中医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对《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着手开始了解,就从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开始吧。若真了解并掌握了道,我相信很多的人生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然《易经》的研究和关于中医的研究都是博大精深的,一旦开始,必定辛苦且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结果,只求自己能多一些耐心、毅力与坚持,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直研究下去。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摘录:

  1.每一个地所生长的草足以治疗当地绝大多数疾病。

  2.久治不怀孕,夫妻双方不吵架;胃病,小苏打一碗吃下。此外,中医也讲究吃啥补啥。

  3.最好的活法不是科学的、新奇的活法,而是自然的活法。

  4.四季脉:春弦、夏洪、秋毛、冬实。

  5.自杀是一种病,必须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治疗和点击治疗才能医治好。抑郁症可能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6.在群体中体会“气势”是中国人一大精神源泉,仅仅追求“我”就会死路一条。

  7.在各行业中达到顶级成就的无一不是运用本性思维。

  8.养生养的是生命本源,真元(肾精)有如生命之源。

  9.潜能之所以是潜能,是大自然用来呵护生命在遇到危机时,实现软着陆的。

  10.中医讲究时与位,注意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要把我住自己的时空位置。人生自然就会从容、淡定,不会盲从。

  11.生命在于平衡阴阳,如果运动能平衡阴阳,生命就在于运动,如果静止可以平衡阴阳,生命就在于静止。

  12.爱好乳房;反映的是有恋母情结,是由于孩童时缺乏母爱所致,抱乳房是为了疗愈内心创伤(非母乳喂养)。

  13.不到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剖腹产,剖腹可治疗阴道松弛和乳房下垂。

  14.阳气总是上不来不能喝绿茶、凉茶、龟苓膏、苦丁茶、冷饮、空调、苦瓜、冰箱,这些都会令阳气不得升。

  15.手术和车祸都可以改变一个人原有的气血运行方式。

  16.如果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是建立在人性的、自然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即使终生致力于防范也未必能获得安全感。

  17.中医具有平等性,不会因为你是高干子弟就给你加人参。

  18.思想和艺术一样,是要用生命换得,如果不懂得养精蓄锐而只是一味输出,那么生命就会戛然而止。

  19.干预和介入都是改变稳定系统中的常量。最后的结果不一定是你预期的,很可能是意外的,所以要顺其自然。

  20.成功的喜悦不一定是生命的喜悦,社会需求和生理需求有时不一致。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四):因为想要健康养颜才看这本书的

  写这篇评论,是想给后面来看这本书的人,特别是和我一样,是为了健康养颜才看这本书的人一些参考。

  我不是天生对中医就感兴趣,我也不是天生就喜欢研究医学,我是为了健康养颜才看这本书的。以前觉得保养皮肤就是各种化学品乱用,后来慢慢懂得养颜一定要以健康为基础,有了健康,才会有真正美丽的容颜。这本书作为健康的基础普及是很不错的。

  中医,在像我这种一直追求健康的人心中是很神话的,但在自己养颜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不是所有有中医头衔的人都是真正懂得国学的好中医,有些甚至思路都不对,而且是西医的思路在当中医。

  记得有一次去看中医,那个中医竟然打开一本书抄方子,然后把方子给我叫我去开药,

  我吓一跳,既然这样也可以,那我何必来看呢,我自己拿本书自己抄方子不就可以了么?又不是查字典。

  一个真正的好中医,不仅要懂医学,还必须懂自然。用自然的思路去看待人的身体,一切以自然为道,才是真正的依道而行。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五):照妖镜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即便是囫囵吞枣,也已获益良多。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总会有点自惭形秽,然后相见恨晚,感慨为何这么好的书,这么真的道理,十年前没有人给我看,跟我讲?

  十几年前,念初中高中那会儿,就做过所谓“中西医结合”的大梦,不过那时的梦想极为粗鲁:我以为学好生物化学,就一定能从西医或曰科学的角度彻底地解析中医。

  所谓无知者无畏,无知者,也往往狂妄,看过几眼马列就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所幸我不是个掌握了某种力量的人,否则那个带着魔性的自己,还不得加入乃至主导所谓“剿灭中医”的行列呢。

  就像每次上山,亲近佛法僧一样,一直把三宝和同修作为自己心底的照妖镜,可以借他们的光芒照亮心灵深谷的每一个阴暗的角落,唯求净除身语意一切业障。

  这本书,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也如一面照妖镜一般,借中医之题,映出人生百态,有人或沉思,有人或忿忿,有人或爱戴,有人或痛恨,有人或反闻闻自性,有人或坚持闭目塞听刚愎自用……

  对我而言,这也是一本善书,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期,让我不会跑偏。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六):《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每次读完一本书书,都希望能把里面的精华提炼出来,给大家分享,可是每个人的体会不一样,摘抄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1. 专家的含义是不是单项分高于普通医生,综合分低于普通医生?

  2. 她先叙述产前检查。我听了说:“完了,非给你剖腹不可。”我知道这种情况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她说:“是啊,医生说了,这是必须的。”人家西方医生还很以人为本哪,刀口划在下腹部,还是弧线形,考虑到让你还能穿比基尼。她说,手术室为抑制病菌,温度很低,做完手术又用凉水给她进行了全身清洗。我说:“完了,你非发烧不可。”她说:“医生说了,这也是必经阶段。”我听了替她叫苦不迭,谁说生孩子就非得发烧呀?医院赶在她发烧之前先给她挂上吊瓶,这样她就不至于烧死。一听用药方法和饮食,我说:“天啊,你非没奶不可。”她说,医生说了,没奶也是正常的。好在西方服务设施完善,什么都想得很周到,孩子喝牛奶不成问题。我听了不由得佩服西方的高科技真是有本事,硬是把正常和不正常给颠倒过来,还能给不正常的事铺出路,使新一代人接受其为正常,我真怀疑,科技力量能把这条不自然之路铺多远?是不是有点越过真理了?

  3. 每年单位体检,都能掀起一场治病浪潮,因为没有人是没有“毛病”的。一位同事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子宫“挖”出去了,阑尾“切”下去了,胆囊“摘”除了,被除掉的还有扁桃体、蛀牙……医生告诉她,她身上的痣也应该全部挖光,以防癌变。

  4. 我不是反对现代生活的医疗化,而是对这种将人与自然越隔越远的医疗做法持保留态度,有些担忧这种生活方式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影响。

  5. 而有的人天生具有自我保护机制。我一个朋友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昏死过去,把问题交给了我。另一个朋友对自己的重大错误失忆,不多不少,正正好好把错误那段全忘记。人的心理机制并不是让人无限制地承受严酷的真实,这虽有悖科学精神,却是大自然对人的慈悲。

  6. 小时候以为母亲这心态是所有上了年纪人的自然心态,当我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女人越老越疯狂,不是躁狂就是抑郁,难能找到像我母亲那样平和、安详、宽容的人。这才知道,人老了并不自然地生长出慈祥和智慧,这才发现母亲心态的可贵,我越来越想让女儿像母亲那样有所依托。

  7. 现代人的忧郁、焦虑、强迫、空虚、失落,不仅仅是不良情绪的反映,而是真正的生命欠缺的表达。可悲的是人们到死闭不上眼睛,也不知自己到底欠缺什么。正像生于动物园的鹰、老虎、狼,冥冥中感到一种召唤而到死也不知那召唤到底意味着什么。

  8. 动物园中的动物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不愁食物,免去天敌之灾,可以尽享天年,也就是说它们有许多铁定的幸福理由,可是他们感受到幸福了吗?

  对人来说,人总是不断创造更多的幸福理由,可是,有了这么多幸福理由的人啊,你幸福吗?理由能一时性地欺骗意识的表层,可却不能长久地欺骗生命。

  9. 前些年,婆婆经常展示养老院发放的宣传单向儿女宣布:她老了上养老院,不用儿女养,养老院的生活最幸福了。说了几次后,我偷偷告诉她以后不要这样说。我说,这孝性也像党性一样得经常培养教育,你老说不用儿女养,儿女头脑中“孝”的这个弦就松下来了,到时你要是不去养老院,儿女还接受不了呢。再说,养老院真有那么好?人老了,谁没个性、特性?凑在一起,萍水相逢的,谁容忍谁啊?闹矛盾,惹气生不是?就算交几个朋友,都是老年人,今天死一个,明天死一个的,这感情受折磨不是?老年人的最好养老处所是在有老有小的家庭中,天伦之乐才是人的晚年快乐。婆婆听了,再也不说上养老院了。

  10. 经常,医生不是愁治不好精神病,而是犯愁治好了不敢放还社会。因为他们的精神与现实有时差和错位,这是许多人的病因。我们从社会角度认定是他们错位,而不肯稍许从他们的角度承认社会的错位。

  11. 如果要是为自己而活,可能会活得很好,也可能早就不活了。

  12. 大自然赐给母亲的幸福是用先苦后甜取得的。不要这个苦,也难以得到甜。做母亲的在分娩时先用剖腹产逃避了一次检验她坚强、勇敢的考验,接下来又顺理成章地逃避了给孩子哺母乳的责任。

  13. 我知道剖腹产救了许多难产妇女的命,但把救命的小路当大路走,正如把激素当常用药来用,就是走极端了。分娩、哺乳、养育,都是开启母性大门的钥匙。把钥匙丢掉了,母性怎么走得出来?女人没有启动母性,孩子没有得到母爱,并不被现代人计入人生损失中。

  14. 其实,治疗高血压并不难,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让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可人们宁可服用降压药,也不肯改变生活方式,这是不是一种新式愚昧呢?

  15. 我过了一个由母亲伴随的童年。女儿出生后,陪伴着她,我又过了一遍从母亲的角度重新审视的童年。这时我才发觉,自以为懂事的我当年并不那么懂事,本以为不懂教育的母亲其实并不那么简单。由此,我知道人的童年不是经历一次。

  16.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七):可以当经典收藏了!

  认同书中多数观点。

  “为什么会出现当今世人觉得中医不可理解从而要否定它的现象呢?我想,这是环境使然,是时代的屏蔽作用造成的。这就象让当今城里的孩子学种地一样,不在农村这个环境中,便是把农业大学读到博士,终不是农民,与种地隔着一层。农村的孩子跟随着父母,没有特意学就会种地。关键是环境。”

  我是农村的孩子,但一直上学,已经不会种地了,但是母亲却能每年从收获的粮食中选取种子留作来年耕种,而且收成都很好,村里许多人都会去我们家换取种子的。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教科书都有。没有形成文字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高中生物才学遗传学,而且还是学理科的才学,可是如果种地呢,估计我小学的年龄应该就知道了,只是不知道学名罢了。试想,学习文科的人如果不接触相关的事物是不是一辈子都不知道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在才明白,读书与上学无关,与文凭无关!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八):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眼里就是什么样的世界

  我是不懂中医,最近联系到几个中医朋友,刚好看到这本书,一时兴起读了。

  果然,你是什么样的,你眼中的世界不是什么样的。

  也许中医会看到些许专业。而我,把这本书当小说读了,欢快的语言时不时让我发笑。

  说好多病人看病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治疗,住着西医院,用着中药,身下压着符,家里人可能去庙里烧香……(哎呀,笑死了。我就真听我妈说,我们三医院医生看病看不好了,就叫家属请个大仙来,还是指定的大仙,所说很灵。)

  说中医,是拎着三根手指走天下。说西医是工程兵:打洞、造隧道、搭桥。

  说进了医院就如同进了一座工厂,大家都是技术工人,冷冰冰的。这我太认同了。见多了人间疾苦,平常了,感受自然小了。每每因为亲友头痛伤心难过,那是因为我们和那个人有关系,关心他,如果是说起陌生人的事,同事也是一刹那了。医生看病人,就象我眼里看到有缺陷的零件一样,除了病人是会说话会疼以外还真是一样道理了。

  感觉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和自然的人生观。所谓治病只治七分,要留三分给人自己调节;治病和气候、节气、水土什么的密切相关;母亲和女儿学医行医的一些道理;处处皆是道理。中医有点象中庸,不争之争,自成方圆。

  ……

  我瞌睡了,下回再写完吧。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九):中医VS西医,不仅仅是对抗

  很多人都以为VS是一种竞争,对抗,PK。但是,在英文释义中,VS又有与,和,一种共存并列的含义。

  对于进入临床的中医学生来说,受到中西医碰撞最激烈的也许是我们。西医院校的西医临床专业最多只学习一本中医概论。而中医相关临床专业学生百分之五十的课程都是西医课程。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在我们的脑袋里相当不交融,一种是我们从小到大被称为科学的西医,一种是有些在外人看来有些玄乎的中医。其实,我很赞同艾宁在书中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医是一门哲学。不过,它的确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衍生出的医学。我的老师曾笑谈:前二十年恶补西医,后二十年恶补中医,年纪越大越体会到中医的重要性,他们走过了这许多年的弯路,希望我们不要在再走他们的弯路。可是我觉得我们依然在重复走他们的弯路,依然是迷茫而不信自的。也许,等到了一定境界便能霍然开朗,中医与西医其实也没那么隔阂,是有互通的道理。

  对于中西医的竞争。我觉得总是一件好事,对中西医的发展各有好处,不管是医疗检查水平的提高,还是治疗理念什么的。但是我深深觉得中医发展面临太多问题。比如——

  1 学术的创新。中医理论老是阴阳五行,没有创新。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上天入地,上天就是理论的创新,一些学院派搞科研什么的。入地,就是搞临床的,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

  2 诊察疾病的手段的创新。说实在,虽然借鉴了西医的检查,但是纯粹中医的诊察手段还是以四诊为主。

  3 人才的培养。这点我简直不想说什么,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中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有很大弊端,犹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个性,学校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特别是医学类,呆在教室里绝对成不了医生,纸上谈兵成不了将军。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中西医之间不仅仅有对抗,更有相互依存的意味。不管怎么说,在中国没有了中医不可想象,没有西医不可想象。中医开西药,西医开成药,实在是太寻常了。不管怎么说,中西医就是要这么纠结的继续互存下去,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十):菊花残夜更香

  昨日听闻国家实行全科医师制度的改革,不禁唏嘘,叹其路途艰辛,作为一名在职培训的全科医师,不知是该喜还是忧,最多的还是一种无奈,我是混迹在全科医师培训中的鱼目,因为学的是中西医临床,国家却将全科医师的培训要求资历需是西医临床医师,诚然我国临床医师过剩,可更多的适应于基层适应于现今全科医师发展的中西医临床医师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看着全国一年一年的中西医学子投身医药营销事业,可悲可叹!

  读完此书,深有同感,没有成长于医药世家,也没有父母着力培养中华底蕴的外力要求,中学毕业是自己选填志愿,想的是能够学贯中西,虽不能成为医药大家也必要为挽救万万千千患者出力,然则5年业毕,只是成了中西医技师而非医者,拿来主义不适合中医,毅然放弃,却躲不过制度的限制,如今全科医师洪流来袭,不知可否用我这张旧船票登上你的客船。

  长夜漫漫,夜风来袭,一地残菊,遍地留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