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10篇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是一本由江波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一):过硬的硬科幻

  书快看完了。简单说说感受。

  先说说缺点:

  1,人物的名字有些怪异,总感觉有些名字不中不洋,飞船的名字感觉也略有些土气。

  2,李约素这个人物刻画的感觉有点怪异,感觉作者有点刻意想凸显这个人的个性,但是总感觉不太舒服。感觉这个人的性格变化太大。

  3,有武侠小说或者流行的YY小说残留的影子,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只是套了个硬科幻的外壳,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一个流浪汉变成了一个拯救人类的大英雄,还好没有涉及到美色。另外古力特的出现,平衡了李约素的形象,不至于李过于突出。

  4,故事有点平淡,不知道从何说起,听说有后续,期待下吧。

  再说说优点:

  1,故事背景设定的很宏大,个人很喜欢

  2,专业术语出现的很多,我充分感受到了硬科幻的硬,很先进,而且也不是乱来的想象。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二):构思和设定很好,但是故事没有讲好

  后期自己看得比较快,可能一些评论有疏漏之处,欢迎大家指出。

  先说优点:江波绝对是花了大力气想写一本“科幻”小说,不论是网络上还是杂志上,拿未来人类太空大战当背景的小说比比皆是,但绝大多数只是把“未来”当做一个方便使用的背景,描写要点是在人物和情节上,对于各种技术细节基本是一带而过。这当然没啥不好,纯粹是风格取向问题事实上我非常喜欢的银英也是这种套路。江波这本书与他们区别很大的一点就是花了非常大的力气在科幻的技术设定和技术细节描写上,而且这些技术细节本身和故事情节关联重大,比如空间跳跃的空白期,比如亚空间相关的设定,比如异族的空间武器,其内容之庞杂是很少在国内科幻作品上看到的。同时,江波对于人类各方势力的背景设定也非常用心。整体来说,封面宣传语的“银河尺度的太空史诗传奇”我认为这本书从构思和设定上来讲是完全称得上,在国内的SF作品中应该可以算得上相当出众,即使是算上我看过不多的一些国外太空歌剧类的科幻,也没逊色多少。

  但是,设定和构思好,不代表讲出来的故事效果好,这本书就是典型的故事没讲好。首先,江波好像特别喜欢把各种设定揉碎了散在书里各个地方,读者要看到比较后面才能明白各个势力的关系。比如文中的科尼尔星域、雷点家族、天垂星等等,我看到中后期当然可以明白他们相互关系,但是前期各方人类势力初登场时我完全闹不明白他们啥关系,看角色们的各种行动心理活动总是有距离感。我觉得如果是在一开头就先把人类各方势力关系交待清楚,对读者看下去会有很大帮助。而至于里头的科幻设定,除了几个外,大多数我都没看明白,比如什么子宇宙什么淼空间什么膜之类。

  然后是人物塑造方面,过于平面化,看下来几个能记住的几个人物纯粹是因为戏份多而不是因为形象生动。很多人喷大刘的人物,但大刘大部分作品看下来,其中不少人物的性格还是很鲜明的,比如章北海、史强、丁仪等等,你只能说大刘的人物性格层次不丰富,但不能说他性格不鲜明。而江波的问题就在于他笔下的绝大多数人物的性格太不鲜明毫无生气,大多数人台词互换完全没有违和感,大部分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人物的台词来表现,可谓是简单粗暴。而想要突出性格的男主角李约素,在我看来则是一个性格多变反复无常的家伙,没有一个不变的立场和核心动力在支持他,好几处情节中他毫无必要的坚持某事然后被别人一说又放弃了坚持,看得我莫名其妙,读完全书除了对这主角性格冲动脑子外没留下啥印象。而且一些人物感情的描绘同样莫名其妙,后期苏北旦对李约素的感情完全像是横空出世一样让我惊愕不已。整本书对这段感情产生的交待就是这么一句话:苏北旦感到一阵心跳,她意识到在短短十多分钟的接触里,眼前的这个男人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当时我心中就草泥马狂奔了,而且这段感情从故事上来看也完全没看出任何必要,像是作者写到后面发现得来点爱情戏于是硬生生加上去一样。

  而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里头各种太空战描写也好,未来设备(如太空战舰)的描写也好,我在读的时候都无法有一个形象的概念在脑海中。这时候就越发觉得大刘牛逼,各种超乎想象力之外的东西他都能用各种比喻写得让人能够完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最典型的就是水滴屠杀地球战舰那一场戏。而江波笔下的太空战,我只能说看完毫无印象可言,比如有段描写是这样的:主战场上,分散的沙冈战士开始聚集,他们汇聚成一条蓝色光带。敌人的飞船也同样聚集起来。沙冈战士冲向微型星门,黑色飞船则全力阻止他们,蓝色和黑色两股色彩搅在一起,彼此奋力消灭对方。全书的太空战描写大多数就是这样大而空洞的内容。而一些大场景,比如天垂星被异族从异空间运出来的要塞弄得偏离轨道,也仅仅是几行文字一带而过,看起来一点快感也没有。

  如果从说故事的方面来看,整本书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情节不分轻重。该重点描写的地方没花大力气,不该重点描写的各种小细节倒是写了不少,一些比较关键的剧情和转折点,却完全没有那种气氛出来,就好像一个语调始终不变的人念书给我听一样,等他念完了我一回想才察觉哦刚刚那一段原来是重点。而好的作家则应该是像说评书那样,有详有略,说到重点处则开始各种气氛渲染绘声绘色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三):看完后简单的感受

  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在亚马逊上买了书,现在算是草草看完。个人感觉这部书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概括起来也简单:异族入侵,星域人解除隔阂奋力抵抗,派出信使,等待救援。就是这样,书中详细描写的便是如何入侵,如何联络、聚集力量,战斗场面只占了全书最后几章,于是结束了。

  情节就是这样波澜不惊,如果与《三体》相比,《天垂日暮》确实缺少那种引诱你跳过若干章节一睹结局、不读完不能罢休的魅力。倒是和《无畏号》和《迈尔斯》系列中的某几本相似,应当是称为太空歌剧吧。

  全书花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人物,尤其语言描写相当多。但通过语言而使我留下印象的就只有开篇那一段的布丁了,但是越往后布丁越与沙达克同化。。。而书中另两个主角李约素和佳上都是失忆的啊!!!!而他们的失忆正是串起全书的关键。这算是我比较难接受的一点,通过回想记忆推进情节,看得很难有代入感,这样的人物一直就不是完整的(尤其佳上)。

  关于科幻内核,如果定义为太空歌剧,那有没有创新其实无所谓,只要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一个自洽的平台就行,书中的淼空间初读来很深奥,后面就简化为虫洞了。。通过淼空间将额外消耗时间。但是关于沙达克,做为全知全能的AI并广泛使用,书中的描写是在太单一化了,每次问沙达克,就像是在翻阅百科全书。。。人类天性相信沙达克(槽点?)且星域中沙达克几乎完全一样——即便经过百万年的时光,也没有发生软件升级之类的。。。就算银河里没有外星人都是人类的后代也不至于这么相同吧。。

  最后就是书中的时间了,动辄百年记,平准号则失落了百万年依然能用。或许人类以星域为单位生活时时间真的不是那么珍贵了吧,但一下面对这种落差还是噎着了。

  最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我上面所有的感受其实是伏笔,在下一部中将惊天大逆转,或有了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的转折要用两本厚厚的书来体现,读者可能看了第一本就不买帐了。。

  虽然我这篇感受还是以吐槽为主,但绝不代表我对此书的否定,做为一本用心写出的长篇硬科幻小说,还是很值得对中国科幻充满希望的人购买阅读的。(到现在我才是第十个打分的。。。真没什么人看科幻么)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四):发在科幻世界6月份上的书评

  昨天看到飞氘把发在6月刊上的小说都发出来了,这个,科幻世界是要哭的吧,很多人连杂志都没买到的吧?我问飞氘说真的可以吗,他说,脸皮厚就可以啊...好吧我也发上.

  其实在文学圈子里,江波一直是个挺独特的存在,虽然写了很多,想象也很宏大,但是数一圈2000年后出来的年轻科幻作家,很容易把他漏掉,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低调,不过和个人风格也很有关系,记得2010年成都大会星云奖颁奖礼上,星河善意地对他说,你要小心,你写的东西太正了.

  这部长篇当然有很多可说的,不过放科幻世界这样的地方,更多的还是广告效果,给那些没看过的人介绍,加上篇幅限制,基本没怎么展开,大家凑和看吧.

  ----------------------------------------------

  题目:宇宙星辰:人类想象的边疆(这是个百搭题目,我原先自己有个题目,不过某经手的老师没看懂,于是改成了这个)

  我们无法知道,人类的始祖第一次仰望星空时是怎样的感觉,也许星辰在眼中是神明,令他们敬畏。第一个想到星辰和我们脚下的大地一样,可以成为战场的人,一定是人类中的异数。

  早在希腊罗马时代,西方人就已经开始书写太阳系中不同星球舰队间的战争,那时还是地心说的时代,到了20世纪,这种讲述人类在遥远宇宙中历险和战争的故事已经蔚为大观。随着商业科幻杂志的繁荣,独立的科幻群体文化形成,要求新名词对他们熟悉的科幻叙事方式进一步细分。1941年,美国科幻迷威尔逊•塔克发明了“太空歌剧”(space opera)一词,这个词汇在未来几十年中含义和所指几经变换,90年代后固定下来,特指科幻小说中的一个叙事类型。美国科幻编辑哈特韦尔和克拉姆在2006年的太空歌剧小说选中,对这种类型的定义和风格做了详细的说明。并非所有涉及太空的科幻小说都是太空歌剧,如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国作者固然没有必要严格按照西方某个标准去创作,但作为一个成熟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化样式,近年来引入的大量相关作品确实吸引了国内一批年轻的科幻作者,吴弼川和迟卉之后,江波也出版了这样一部长篇科幻,《银河之心•天垂日暮》。

  江波常被称为想象力堪与刘慈欣比肩的新一代科幻作者,《天垂日暮》中庞大的时空框架也毫不掩盖地表现出这种雄心。故事发生在距今亿万年之后,一个叫李约素的星际流浪汉,驾驶着破旧的“天狼星”号飞船,只有一个并不聪明的叫做“布丁”的人工智能主机作伴,历经千难万险,前往传说中的黄金星球碰运气,然而却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巨大的环形飞船残骸,随即又被吸进了某个奇异的时空结构中,直到昏迷后被救起……随着李约素的探险,江波笔下的银河世界逐渐铺开:这是一片广阔的宇宙星域,由科尼尔、达门塔、俄罗斯三个具有不同文化、政体和人种的势力占领,星域中还有远远超过地方势力的神秘低调的雷电家族、星域交界地带独立谋生的星港海盗和流浪汉……整个星域又是银河系边缘的一个时空洼地,仅通过一条狭小的时空通道与银河系其他文明联系,处于对外隔绝状态已有百万年历史。李约素误打误撞地将一个“暗宇宙”与这片星域沟通,强大的黑暗异族力量即将入侵星域,李约素和他的朋友们在星域间多方奔走,联合一切力量迎敌,多次血战,然而力量悬殊,最终,以牺牲数百年的时间为代价,他穿越了连通外界的通道,作为星域使者前往银河之心求援。

  在本书中,江波表现出一种对大尺度宇宙环境进行细微的设计和描写的能力,如同刘慈欣黑暗森林法则的设计和四维空间的描绘语言被许多名家赞叹,江波的技术设定是独立的艺术品:他基于当今宇宙学的理论,设计了一个球形空间,我们所生活的三维宇宙时空如同一个足球的球面,足球外部是狄拉克之海,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来源,也是异族敌人的暗宇宙所在,足球内部是亚空间,人类可以通过在亚空间潜行实现远程跃迁,但由于时间和空间一体,跃迁必然伴随着时间丢失,一艘战舰花费几天跨过星门到达远方星球时,外部已过去几个月。整个星域则是足球上一块凹陷的时空洼地,通过唯一的星门高地向洼地外跃迁会丢失数百年时间,足以使跃迁者在世上认识的所有人在此期间去世。

  江波的宇宙体系自成逻辑,并深深影响了其中人类文明在宏观上的战争、经济和政治模式,遥远星际间的沟通是可能的,又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需要由个体和外部环境间不同步的时间差来支付。一个人跨越了遥远距离,往往发现身边世界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思想实验,江波将科学前沿理论模型,与文明模式,个体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探索了人在更高层次的宇宙结构中的生存方式。

  当科幻背景设定极为宏大时,如何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和故事进行表述,就成为了十分考验作家的难题。江波使用了视点人物写作的手法,将叙事聚集在两个人物身上:流浪汉李约素和柯尼尔贵族古力特。前者命运与作者设计的时空结构密切相关,他曾是一名普通军人,在一场时空事故中失去了数百年时间,丢失了自己历史,坠入社会底层落魄求生,因机缘巧合遭遇暗宇宙,成为了联通各方势力抗敌的线索人物,也正因他能够承受漫长的丢失时间,最终又成为了冲出封闭星域向外部世界求援的最佳人选,为此系列小说的下一部埋下伏笔;后者则是李约素视角的补充,作为一名高级军官,古力特能接触到星域间各势力上层的政治军事事件,通过行动从上层推动故事主线前进。江波不以写人见长,书中人物形象不算丰满,但其独特的命运依然赋予了人物充分的魅力,尤其是李约素,他始终为自己丢失的历史耿耿于怀,试图履行曾作为一名柯尼尔军人的责任而不可得,当他终于被承认时,得到的任务却是又一次的远行。这个人物身上固然有西方太空歌剧中英雄主义主人公的影子,却也有当下社会中青年面对命运时类似的困惑和选择:曾经的理想似已遥远,追寻时人已在新的路上,世界的变化比理想更快。

  随着人物的行动,江波抽丝剥茧地将他的世界一层层呈现,这个世界并非只有宏观的时空架构令人惊叹,微观上更有无数独特的设计:船如其名的“天龙号”高科技飞船,拥有龙形带状活动船身,被无数流体颗粒飞行器子船云雾般缭绕,有着东方美术的神秘感。名为“沙达克”,以智慧老者形象出现的人工智能,是所有星球和大型飞船的虚拟人格主机,它历史久远,有无数的分身,甚至为敌对双方服务,似乎是人类文明整体理性的象征,不会因个体间的纷争而消亡……这些设计充分显示了为何“太空歌剧”这一科幻叙事类型能够源远流长: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舞台,能够允许作者高度自由化地将充满想象力的设计融入其中。

  但是,“太空歌剧”在中国同样面临着困境,刘慈欣曾明确指出,中国人更喜欢阅读近未来的作品,那些作品中有着和他们生活相关的东西。他按此原则创作的《三体》系列的成功,毫无疑问证明了这一点。当“太空歌剧”常常将故事设定在极其遥远的时间和地点时,它们就和现实切断了联系,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类型故事、科学构思和艺术设计,而不再成为一种足以变革社会的力量,这并不符合许多今天正在努力将科幻从小众纳入主流文化视野的人们的期待。而对于非科幻迷的大众来说,其中的许多设计又太难理解了。

  韩松曾经追问,当中国人进入太空时他们会看到什么?会像西方宇航员一样,感慨上帝造物的伟大吗?不会的,有三个党员的地方,会建立太空党支部,这就是为什么刘慈欣在《三体》中会出现太空军政委。在江波的小说中,亿万年后,人类的科技已征服群星,但他们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太大变化,作者着力描写的天垂星依然是一个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结构,并由几个大家族控制,尽管这些家族或姓古,或姓苏,而小说的主角姓李,中国人的后裔在亿万年后的太空中似乎已经成为主角,但新的社会机制并未出现。这多少令人失望,正如阿尔弗雷德•詹姆逊所说,乌托邦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想象到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想象到什么,那里是我们思想的局限所在,也是我们可以开拓的真正边疆。

  “太空歌剧”的叙事方式在西方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它对西方历史的重述:在大航海时代,西方列国曾像远征群星一般,在遥远的大陆和海岛建立自己文明的分支,并与相异文明遭遇,这些文化基因在大众中可以随时被唤起。在缺乏海外扩张历史,今天却又正在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作家们怎样幻想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这甚至是许多西方学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不管怎样,中国的科幻作家在迅速成长,江波的小说才刚刚写完第一部,李约素即将前往更加广阔的世界,在那里,也许我们会找到超出我们期望的东西。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五):群星的落日余晖

  群星的落日余晖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

  我们的归宿在茫茫星海、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

  “《三体》后最受期待的银河尺度的太空史诗传奇”。

  恩,这句话不假。本以为《三体》之后再无太空歌剧,这本书让我看见了希望。不过,相比《三体》的大众受面来说,这本《银河之心•天垂日暮》,刚看了前三章我就有这种感觉,这是一本纯粹的给科幻迷准备的书,因为它没有与现实的任何衔接之处。套用书中的一句术语来说就是,它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太长的“空白期”。

  很赞。

  失落的飞船、环形世界、淼空间(亚空间)……开篇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黑洞表面》和《环形世界》两部经典,也许江波也是在向这它们致敬吧。当然还有后面的2012,稍稍调侃了一把,哈哈。

  书的线条其实很简单,异族入侵、抵抗侵略,在夹杂着历史恩怨和一点点的内部猜疑,节奏也比较紧凑。人物的描写比较,恩,“可爱”的一点是对于人工智能的处理,抛弃了一般的冰冷和机械,倒是与《光晕》里的“科塔娜”有异曲同工之处呢。不过,在开场有精彩出演的、我们“可爱”的“布丁”童鞋,貌似在后半本书里面有点失宠了,让人觉得有点惋惜。其实,书中一直在说“沙达克也是人”,但最像“人”的“布丁”却没有被高亮,遗憾呀。相反,“沙达克”倒像是个中规中矩的AI,还有点大辞典或者百科全书的意思。但我总觉得江波在隐藏着什么,“沙达克”的秘密应该和银河之心的人类文明以及整个人类的起源有很大联系吧。坐等下一本书的揭晓了。

  天垂星毕竟不是地球,所以直接给“五马分尸”了。虽然惨烈,倒也痛快;视觉效果上估计也会比较壮观。

  虽然星域的建立的历史有几十万年,但“平准”号有了百万年的历史,让我有点小小惊讶,这么NB的母舰都扛不住入侵,我对于银河之心能拿出点什么东东来阻止入侵表示担忧。有点难续了哦~

  “天龙”号是亮点,流体颗粒、可变形的柔性舰体,让已经习惯钢铁巨舰的思维有不少冲击。

  《三体》中的人物都死在了漫漫长河之中;《天垂日暮》中的都死在了眼前当下。战死沙场的爱情,壮烈;转身永别的爱情,凄美。“那一刻,沧海桑田”。

  期待着李约素和苏北旦的重逢。

  “新领域”号到底遭遇了什么?是否也是像“上佳”号那样落入了暗宇宙、碰见了“蜘蛛”一族呢?闪回的镜头里船员的遭遇与红色飞行器突袭“上佳”号倒是有不少重叠之处呢。

  淼空间(亚空间)里到底有什么呢?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六):《天垂日暮》,2012新起点

  2011年,每一个人都记得三体三给我们带来的科幻新浪潮,甚至一年之后,其强烈冲击感还让我们还沉浸在喜悦和思考之中。

  很多人都在担心,三体之后,会不会因为它带来的口味提升以及后续作品乏力,反而导致一个科幻的低沉期。

  2012年,中国科幻将会如何?

  江波当年第一篇作品,就已经宣示了他的存在,但是一贯中规中矩没有丝毫讨巧的写作风格,却又导致他始终难以一下子给人惊艳的感觉。也就始终没有在同辈作者中大红大紫。但是,这既是他的缺点,却也是他的优点。可以说,江波是近七八年新一代科幻作者当中最脚踏实地写作的一个,每一篇作品都比上一篇有进步。他的文字题材在朴实之中却蕴藏着大气的情节,壮阔的背景。

  记得三年前我曾经说过,杂志刊登的篇幅束缚了江波。因为他的作品宏大,中短篇无法释放思路和创意本来的冲击力,所以亟需体裁上突破。这句话我也告诉了江波,江波认真的回答我,他有一个长篇写作计划,正在为此努力着。

  于是今天,2012年伊始,就在刚才,我看完了这《银河之心》三部曲第一部:《天垂日暮》。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银河史诗。江波在这部作品里面释放了他的能量,作为长篇处女作,却没有丝毫青涩;而清华大学理科毕业生的身份,让他的作品技术含量十足;作为一个典型的硬科幻,在文字上却没有一点生硬的感觉。低调的文字,严谨的技术,天才的想象,壮丽的背景在这部长篇里面水乳交融的合二为一,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快感。

  当然,在两三个具体情节里面,个别关键人物出现得过于突兀和巧合,造成的割裂感,是这本书的缺点,希望江波在未来予以改进。

  作为2012年国内第一部科幻长篇大作,这部作品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他有能力把三体带来科幻新浪潮延续下去!

  :就在收到京东发来的天垂日暮第二天,惊喜的得到了江波给我邮来签名本的消息,正好一本用来收藏,另一本用来传教,非常感谢。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七):中国式太空歌剧的可能性(虎头蛇尾版)

  《天垂日暮》是一部太空歌剧类型的科幻小说,我想这个判断大家都能接受。

  “太空歌剧”(Space Opera)这个科幻子类型的定义和价值评价一直在流变当中。最早威尔逊·塔克在生造这个词出来的时候,它是带有相当的贬义的,用来指代自E·E·史密斯《宇宙云雀》后在纸浆科幻杂志上泛滥的“那些陈词滥调的、磨人的、腐臭的、陈腐的太空船故事,或者拯救世界什么的”("the hacky, grinding, stinking, outworn space-ship yarn, or world-saving for that matter")。不过后来,许多才华出众的科幻作家也加入到太空歌剧的写作阵营,为我们带来了更加成熟、更具挑战性的太空故事,太空歌剧的“污名”逐渐被洗清。更重要的是,太空歌剧类型的影视剧为这一类型的科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群众基础,《星球大战》和《星际旅行》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说,太空歌剧和超级英雄是科幻大家庭里最具流行度的两大子类型。时至今日,太空歌剧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中性的名词,它总结了一个特定的科幻叙事类型,也出现了《基地》系列、《深渊》系列、迈尔斯系列、海伯利安系列、提升之战系列、文明系列等许多煌煌经典名作。

  多佐耶斯在其编的《新太空歌剧》选集中总结了太空歌剧这一叙事类型的两大特征:第一,极具张力的浪漫冒险;第二,时空上的宏大尺度。第一条对应着“歌剧”二字——太空歌剧一定要讲好一个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特色可以是爱情、悬疑、推理、动作冒险、战争、人性展示等等,甚至可以与科学没有太大关系,有些时候在太空歌剧中远未来的银河和宇宙只是讲故事的背景。当然,这个“歌剧”故事放在太空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远未来的宇宙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文明、种族、人性和思想可以碰撞出无数的可能性,为故事提供丰富的戏剧张力来源。

  当然,如果仅仅是“歌剧”这个特点,它还不足以成为科幻大家族里让人尊敬的成员之一。第二个特点——宏大尺度——在太空歌剧的定义和价值评判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太空歌剧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穿越亿万光年尺度的广袤宇宙,横跨数万年的时光,率领千万艘巨型太空战舰作战,操纵毁灭星系的终极武器……一切的一切都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即使我们身体蜷缩在小小地球上,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却可以穿越无垠的宇宙,到达时空的另一头。科幻读者熟悉和喜爱的“惊异感”(Sense of Wonder)由此自然而然的产生。如果没有这种宏大尺度,那太空歌剧也就无异于一般的航海冒险故事了。用我自己的四句打油诗总结“太空歌剧”的特点:宇宙是棋盘,文明是棋子,戏剧最重要,科学在其次(多谢宝树帮忙修改这四句)。

  以太空歌剧这样的西方概念来考察中国科幻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个类型的创作成果在中国还真不多。一方面,弱化科学和思维实验的太空歌剧与所谓“核心科幻”有一定距离,甚至很多时候被斥为只是披着科幻外皮,而被排斥在科幻类型之外。另一方面,用刘慈欣的话来说,中国人更喜欢阅读近未来的作品,那些作品中有着和他们生活相关的东西。而远未来的宇宙太空中发生的种种悲剧喜剧歌剧离中国人似乎遥远了一些。我个人认为,这个判断有些伪命题了。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太空歌剧故事应该天生比“纯·硬·核心科幻”更具有大众接受度,而现在中国人不读太空歌剧,纯粹是因为没有好的作品问世而已。所幸的是,一些年轻的科幻作者们开始创作中国式的太空歌剧故事,我这里列举一些:

  - 雷风暴《星际罪恶》、《寻找人类》

  - 智齿《文明》

  - 吴弼川《格兰格尔五号》

  - 迟卉《卡勒米安墓场》

  - 今何在《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江波《银河之心·天垂日暮》

  - 猫腻《间客》

  在这个列表里,雷风暴、智齿和猫腻的小说都是在网络发表的,但它们与网络上一大批只有个人升级YY的星际战争类爽文有所不同。《间客》即使依然写的是宇宙英雄式的主人公,但其YY程度还是有所控制,着眼点也放在比较宽阔的画卷上。当然,也不能说其他星际战争类网络小说都不行,只不过我没看过的就不好评价了,只能暂时与《小兵传奇》、《冒牌大英雄》等放在一起先。

  在这里我想拿吴弼川、迟卉和江波的三本书放在一起考察,简单谈谈这些新一代科幻作者对太空歌剧这个品种是如何操作的,成在哪里,败在哪里,而中国式的太空歌剧的可能性又在哪里。

  三部小说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其坚实、完整、宏大的世界设定,而这些设定是基于可以解释和理解的科技。让我印象深刻的比如《卡》中的纳米群智能体,《银》中的超级智能主控电脑和异族空间武器。而且作者们也不惮于详细描写不同环境下这些科技的使用,因为他们知道这算是科幻的优势所在。不过,这类描写还是有些缺乏充足的惊异感,有读者拿大刘写的水滴来比拟,似乎要求高了一些。三部小说中都用了多个文明作为戏剧的冲突方,并且这些文明分别有着不同的政体……

  ———————— 放弃宏大叙事努力的分割线 ——————————

  好吧,我承认,我是有点在胡乱说了。因为老天啊,我记不得这三本书的一点内容了!《卡》和《格》读了两年还不到,《银》也是上半年才读,但当我想写答应给江波的书评时,才发现这三本书的内容我全忘了,只记得当时很快读完而且还挺enjoy的。我现在把三本书拿出来放在案头翻了翻,才稍微想起来一些。我打算放弃就具体内容作评论,转而思考下为什么我读完之后会将这几本书忘得一干二净(除了我记忆力老化之外)。

  首先,这几本书试图埋下悬疑性的扣子,但其最后的解扣都不够给力。可以说,他们讲的都还是大众化的好故事,不能说不好,但没有好到让人对情节长久地留有印象。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二基地》最后的反转结局。其次,更要命的是人物形象没法让人记住,李约瑟、舒凝、庄,这些书中的主角对我来说面目模糊、印象稀薄,反而是《间客》当中的许乐,其鲜明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人物不给力,情节不给力,“歌剧”的特点没能发挥出来,再加上我的记忆力问题,终于导致了这三本书我记忆全失这一悲剧啊,对不起Darco、黑小猫和江波了……

  还有最后一点,三部太空歌剧的架构很宏大,故事空间很广阔,作者也都说有许多后续故事想讲,不过除了江波外,其他两位似乎都没有更新计划。这一点,比不了国外的太空歌剧作者,也比不了中国的网络小说作者,也算是“正统”中国科幻作者的悲哀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银河之心·天垂日暮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