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上下册)》是一本由山冈庄八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1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臣秀吉(上下册)》读后感(一):看不懂
终于都看完了,厚厚的两本,看完需要耐力。
作者的每本书都有点以主角为中心看待这个世界,看起来好像是主角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他人都是受他摆布的棋子,情节、说话有时候一惊一乍的,搞得神神秘秘,本来好期待的一场大战,几笔就带过了,新人物的出现也没交代,不看到后面真不知道,石田三成是怎么蹦出来的,看都最后,才看出来点最后有点政治斗争。
整本书是由大量对话组成的,对于这种的行文方式,我还是很不习惯,日本人的名字本来就奇怪,有时候一个人冒出3、4个名称,看得糊糊涂涂的,有时候的人物交代的不清不楚,不是日本人真的很难理解。全篇就塑造了丰臣秀吉一个人物,自命不凡,艰苦奋斗,登上巅峰。但是没有说好他是怎么在信长底下成长起来的,又是怎样成立自己的班底,只是交任务给他,他吹牛了一番,事办成了,有点夸大了丰臣秀吉。看出来作者对身为日本人固有的骄傲,神话日本的历史人物。
《丰臣秀吉(上下册)》读后感(二):丰臣秀吉
上
人精 善于揣测对方心里,善于观察表情 动作
看待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看这个人,应对应与在某件事、某个情境中的地位
控制表情的变化
长的像猴,被人欺辱嘲笑,但依然乐观开朗
一无所有,只有诚信
第一次像信长毛遂自荐时的勇气
在会议末列席上发言,如果顾忌太多不敢发言,那有机会进入这个会议就没有意义了
药王子 宁宁 感染他人的在于有趣、胆略、技巧
信长了解他,别人排挤他 只要抓住关键之人即可
天下太平,那么猴子这样的下等人永远只能是下等人,所以得换个地方了
下
干小事靠的是个人才力,干大事还得看天运
人生若要飞跃,生涯应有一次尽全身智慧去做坏事、恶事。
世上万事,只要阳气大干便可。不论善事恶事,都只能快活阳气地做。快活随便满不在乎地做,时间之人则会被你的阳气所吸引,所迷惑,你之所作所为多少有些恶意,也会被涂上一层明亮色彩,带上华丽光环。
为所做的事情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若正义总是有两方存在,那声高一方绝对有利。
自古以来,出生高贵之人皆巧舌如簧,言行不一。贵族出生者不知世道之残酷,不懂誓约之严肃,总是轻而易举地食言违约。
家康觉得柴田胜家比人随心所欲,一心只顾自己的举动非常可笑。在家康看来,胜家根本不会游说对方。若想调理家康,游说家康,那必须考虑何为家康如今最需,何为家康最怕,家康可能对何事感兴趣等。对这些都必须首先进行犀利分析。但胜家却像嗅觉欠乏般缺乏此种感觉。
这次杀戮,对秀吉来说完全是一种政治行为。秀吉已爬上统一天下的半山腰,所以有必要从今天开始便考虑今后天下应有的秩序。必须恢复领主尊严,也必须教给慣于在乱世中浑水摸鱼的百姓们尊敬秩序。作为统治者,他未用法律或道德文章布告天下,而是通过这十二颗百姓头颅告知天下。
家康沉默不语,内心对信雄之愚蠢感到困惑。天下竟有无胜算,无自信竟敢起兵之蠢货?
家康怎么可能来?若可能,官兵卫恨不得大声呵斥秀吉一顿。家康显然与其他大名志向不同。家康的目标显然是夺取天下。
《丰臣秀吉(上下册)》读后感(三):横向是两年,纵向是多少我也不知道。
这书是两年前开始看的,虽然真正看的时间大概也只有一星期+一星期吧,当时连续看了好几本这个系列的书有点倦了,加上书太厚不想带去学校就拖了这么久。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也改变了很多,那时候对德川家康是非常不屑的,觉得战国最后被他统一简直是走了狗屎运,但是现在却觉得家康能得到天下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我心中最合适的人还是信玄,虽然最喜欢的是信长)。
战国的书看的比较多的是山冈庄八和司马辽太郎的,感觉这两人写这种历史小说站在了两个相对的极端。山冈庄八几乎把他笔下的人物都写成了美国文化下的无敌无缺陷的英雄,这可能也和他的经历有关。因此,在读我最喜欢的织田信长的时候,我心里着实很开心,信长做的一些确实算是恶劣的事情山冈先生都找到了洗白的理由,但是在读并不是很喜欢的丰臣秀吉的时候,就不开心了。如果要比喻的话,秀吉在我心里大概就是朱元璋那样的人吧——草莽英雄,但是农民在掌握权力后的短视和凶暴却是无法避免的。
司马辽太郎这个名字说是崇拜司马迁而起的,司马辽太郎先生在写小说的时候也有意模仿司马迁,但是似乎太过了,以致于不是微言大义而是太过露骨的批判了,当然这也可以看成是他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比如说两年前对家康没多大好感的时候看司马辽太郎的《德川家康》对家康自然是没好感的,但是读完《源义经》,我对义经的印象从弱质纤纤美少年变成了政治白痴黑矮宋江。
两年前把司马辽太郎的《新选组血风录》放进了手机但是只看了一半不到点,一方面是怕自己一直很喜欢的新选组像源义经那样面目全非,另一方面也是有点厌倦了。那时候《燃烧吧!剑》还只有繁体版,犹豫了很久也没买,不久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简体版,刚看完秀吉,先缓缓过段时间再把这两本书补完吧。
虽然这书的上是两年前看的,但是现在翻的时候还是能记起很多细节,倒也不怎么妨碍。唯一可惜的是那时候我能够背出日本战国的地图!现在美浓在南还是北都不记得了。
《丰臣秀吉(上下册)》读后感(四):势
历史使人明智。
读完一部完整的历史书籍确实引人思考很多。最开始,我会很关注秀吉在战场上如何使用计谋,觉得他太聪明了,懂得如何虚张声势,懂得如何猜透织田信长的心思,懂得如何借用他人之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来,织田信长在本能寺政变中被杀后,秀吉也曾迷茫过,因为一直服侍于信长矛下,突然自己一直尊敬崇拜并且愿以一生之力辅佐的人不存在了,自己的角色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转换。然而,人终归要成长,他意识到他没有了顶头上司,自己可以成为boss了。这个时候,命运亲赖于他,他也掌握了这个“势”,做出符合民众希望的决定,以“忠臣”的身份击败背负“叛徒”之名的光秀,结束了战争。民众相信他,因为在信长的部下时,年轻的秀吉只一心想辅佐信长,其忠诚和能力确属其实,大众都知道并且相信。而这种大众给与他的角色和信赖在后来他统一日本中起到了他自己也不曾料想的作用。
后来,秀吉成了关白,就一直沉迷于对自己能力的幻想和对自己的钦佩之中。而从此以后,秀吉则逆势而为,修筑豪华的宫殿,征讨大明国,杀死曾辅佐自己统一天下的左右,逼迫毫无武力且忠心耿耿的利休居士切腹。其实一个正常人,一个旁观者都可以看出,这些事情是多么的不明智,但是在自己取得丰功伟绩的光环下的人,总是会貌似失去理智的样子,这不是秀吉一个人的错,这是大多数普通人都会犯的错误。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啊~
秀吉整个一生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即是羽柴筑前守时代,无可比拟地飞黄腾达的时代,命运始终帮助他的时代。
第二阶段,即是处死关白秀次一家之前的丰臣秀吉时代,功过都有,权力鼎盛时代。
第三弹阶段,即是后来自负,做出太多错误决策,并且命运之神离他而去的时代。
秀吉的一大特点就是吹牛皮说大话,虚张声势。这一招在战乱时代,即秀吉的第一阶段非常有效地帮助秀吉获得了声名和注意力。对于一个平民家的孩子,没有地位,没有背后的实力支撑,如何获得别人的器中得以发挥自己才能,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有实力可以达到自己所做出的许诺。一方面,说大话并且逼迫自己做到许诺,是要承受一些风险的,但是而在第一阶段,命运之神太眷顾秀吉了。另一方面,若是没有做到许诺,其实作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年轻人,只要自己确实努力并且保持自信,让人看得到自己的promising的future,长辈们也还是会对你保持期待。
而到了治理国家阶段,秀吉从一个底层的小平民变成关白,太阁时,秀吉开始愈发骄傲,觉得自己能做出其他人都不能做的事情,对自己的能力过分幻想,幻想自己能够打败朝鲜和明朝,统一亚洲。国内局势刚刚稳定,而又要去远征,这其实是处于秀吉对自己能力过分信赖以及秀吉天生适合甚至喜欢打战而非治理国家的拼命三郎的性格。
秀吉其实是很孝顺的,很爱家人的。但是他后来“为了天下”,可以迅速让妹妹朝日姬离婚,甚至计划过把生母当作人质送到冈崎。梁文道说过“理性是有它的黑暗面的,崇高的理想背后往往就是无尽的血和肉组成的深渊——欲望的深渊。”人真的会在不断向上爬中,有越来越膨胀的欲望,于是妥协的越来越多,放弃自己曾经最珍视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暮然回首,发现真的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
我觉得整本书作者很强调一个“势”。顺势而为者,得天下。逆势而为者,亡天下。人在这个“势”中,如何扑捉局势,不断转换角色和心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丰臣秀吉(上下册)》读后感(五):光与火,丰臣秀吉的人生也是可以借鉴的人生!
以前都没有看过日本的小说,对日本的文化也是仅仅限于对日本漫画的了解,为了看这本书我还特地去网络上了解“大名”等专有的名词。整个本书是丰臣秀吉个人从一个苦孩子到一个成功人士的奋斗的一生,此书描绘了一个英雄,一个富有缺点的英雄的一生面对的问题,问题如何产生,如何解决,是阴谋和阳谋一同交织的一个长篇故事。在前面所有大咖们都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书的优点和缺点,我也不卖弄了,对于传记而言我认为了这个一个让我们人生值得借鉴的人生故事。相比战国三杰中的其他二杰来说丰臣秀吉的努力要比其余两位要多得多,从周游列国到与选对人物交往都五一不透露出他的勤奋和智慧。其实游历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个人的能力与一个人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丰臣秀吉(上下册)》读后感(六):不遗余力的不遗余力
阅读之前所谓的日本战国史还是略有了解,战国无双系列、战B系列、太阁系列也没少玩,其他周边的书籍也偶尔翻阅,所以并不指望此小说来普及“知识”。
乍一番看,貌似不错,虽不值得反复玩味但着实不失趣味。当然这种感觉并未持续多久。
早先看山冈庄王八先生的《德川家康》既是如此感觉,现在依然。小日本总是不遗余力的吹捧着他们愿意吹捧的对象,而无论这个对象有多么的不切实际。我想但凡看过此君所写的小说的朋友都应该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想法吧。
忘了是谁说的了:
捧了也就捧了,您真照死了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