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玫瑰》是一本由闾丘露薇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一):七年行走 一直思考
我很庆幸看到的是七年后的这个版本。
七年,看似很长的时光,其实只不过短短一瞬;我仿佛还能回忆起七年前的自己,正在度过大学中最为桀骜不驯的时光。而这段时日在我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几乎不值一提:2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最没有定性的。七年前的闾丘露薇却不一样,她早已享有盛名,历经各种别人看不见的磨难,走过很多外人无法踏入的禁地,成为凤凰卫视的著名记者,还出了好几本书。不夸张的说,成家立业她都做到了。
然而,就是身处这样一种看似“顺境”中的闾丘露薇,却在2005年出版的《行走中的玫瑰》里,拿着手术刀,将自己的生活一点一点肢解给读者看。这样的勇气甚至让七年后的自己都佩服。
反观现在的自己,竟然和七年前的闾丘露薇在对很多事情的观点上,非常之相像,对于感情,对于选择,对于困难等等。虽然我没有她那么成功,或者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事实上,我还有点小小的固执——我总觉得现在的这些想法是对的,或许这也正是她口中的自信。然而,看到七年后的感悟,一切似乎都改变了。闾丘露薇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考虑问题时,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经历,而是将社会因素都考虑进来。因此,这本七年前后对照记看起来,才是那么的耐人寻味。
我庆幸,因为在我下一个七年到来之前看到了这本书。再过七年,我会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我会希望自己像闾丘露薇一样,在未来的七年里,边行走边思考;至少在七年之后,我也有这本《行走中的玫瑰》字里行间的成熟和智慧。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二):不算书评的书评。
大一一年看了不多的书,只关注与记录摘抄,忽视了自己的思考。大二为监督自己的读书进程和收获,以防看完记只言片语,承诺自己将对有价值熟记的感触记录在册。
《行走中的玫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被作者吸引,咦?闾丘露薇。柴静出书时曾就她对记者价值和职责问题展开过一次不小的悖论之争,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对一个人最初的浅薄了解来源很多都是来源与网络的杂边新闻和小道消息。读报的习惯,在我们听来好像越来越有些遥远。
我必须说我喜欢柴静也是来自与网络上这么一个契机,眼神和言语中的坚定自然,不必过分宣扬却都能感受的到的社会道义和责任感,即使越行越高,却仍在不断自我反省和总结的行业榜样。因为此次谈论闾丘,我说柴静只为表明,我喜欢接受两种不同的声音,尽管两种声音在某些方面是有相斥性质的。对的,一切为真理坚持的,其本身就带有一种漂亮的魅力和磁场。就好像也像闾丘自己说的那样,她可能天生不漂亮,却有一种吸引人的气质,让别人觉得她是美丽的女人。
她亲赴战场涉身采访,不喜欢甚至有些抗拒外界一直强调她是第一个进入战地工作的女记者身份,她说媒体工作者都是平等的,没有男女之分。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但这又并不代表她拒绝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她说她是行走中的玫瑰。有女性天生的细腻情感和敏感特性,追求爱情尽管曾遇到婚姻的黑洞仍是固执的相信,只是她比一般女性多了份沉稳,大气,以及做此工作尤其需要的高度敬业精神。她作为一只玫瑰在行走,尽管只有她能体味的到,这路途究竟几多艰辛。
M上次在qq上跟我讨论老师布置的采访作业。我们俩真是什么都未曾涉及,就敢高谈阔论新闻和采访的态度,问题,以至于采访视频给我们传递出来的一种感官上的直觉。她比我强些,理论逻辑都因为受教育环境和能力的不同有所差异,讨论的结果不了了之。但意向却是明确的不能再明确,我们好像都自看见,激发出了对记者这行本能的热情。但我们又都是较为理性的人,没办法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做任何担保和打算,但我去看这些书籍,不只是为了行业本身,而是在合上书本的时候,我们有那么一刻,真实的想要为所有自己经历过的,看到过的,以及了解的真相负责,并懂得要认真的践行下去。
我们可以不去做记者,不跑前跑后的忙报道,做编辑,不去与地方政府冒生命危险时刻周旋只为伸张正义。但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真相。这是闾丘,柴静,以及很多记者从书本上教给我的。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三):7年的改变
闾丘露微让人看了第一眼就印象深刻的名字。
如她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签,对于她的熟悉也是从她的标签开始“战地玫瑰”。
读了这本书看到了一个字里行间流露的真实的她,关于人生中许多关键词的七年前和七年后自己的看法, 我看到了她的改变,日渐成熟的,随着积累而越加自信的改变。
了解了她的故事,讶然于她竟是学哲学的,有着很平凡的童年,一路波折,兜兜转转最后才成为一名记者,但是最欣赏的是她一直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努力认真的一个人。
试着问自己7年前你在想些什么呢?那时的我大三,人生中思想波折的一段时间,回头看看,那时的心里挣扎又算得了什么。
人生如是,往前走,时间,经历,磨练,会丰富自己,会更明白,更美好。
摘录:
有了足够的积累,人就会变得自信起来,真正的自信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无意当中散发出来的。自信来自哪里,对于我来说,自信来自自己对于工作把握,对于生活的把握。当自己面对不同等人,不同的环境的时候,我知道不需要担心自己。
因为自信,就会变得宽容,我相对于一个人,不单单是女性来说,宽容是最为宝贵的品质,宽容的人,才会有灿烂的笑容,才会有年轻的心态。
我总觉得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女性,一个有着很多故事的女性,一个独立的女性,她自自然然是最美丽的,是充满魅力的。我想我欣赏的那些女性,她们都是这样的人。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四):当岁月沉淀成一株玫瑰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知道了闾丘露薇这个人,开始有一点了解是微博的功劳,再到后来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现在依然对她的风格不甚了解,也没有看过她的节目。
书的最开始,闾丘说,她惊讶于七年前自己的率直,竟然分享了那么多私密的经历、想法。嗯哼,七年前的闾丘袒露了部分自己的私生活,包括父母、结婚以及离婚。
看过一本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最宏观的感受是成功在部分意义上决定于机缘,这类机缘甚至包括出生时间,细到年份以及月份,早出生一个月可以让你成为体育巨星,出生在恰当的年份可以让你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
马云也曾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时代。
七年后的闾丘愈发成熟、自信。她已经可以淡定的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且感恩于自己的人生际遇。
看别人的故事,才能够清晰的看到命运的轨迹。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摇摆不定、思虑众多的。可也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才能够成就现在的闾丘吧。
如果不是大学毕业去深圳帮母亲,就不会认识她的前夫,也就不会面临着是不是要移居去香港的选择。然后,就进了电视台,再接着跳槽到凤凰卫视,于是就有了“战地玫瑰”。
但闾丘有句话说的很对,如果没有她的踏实努力,没有她习惯于做好一切准备,她是不可能抓住这些机会的。命运会引着我们向前走,但需要我们“时刻准备着”!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烦恼,那些看似风光、顺风顺水的背后,也有着我们想不到的惊涛骇浪。重要的是经历。
时间流逝,赖着不走,伤人伤己。
七年的时光,同样的题目,闾丘想说的反而更少了,大概是年岁增长,愈发谦逊。
当岁月沉淀成一株玫瑰,芬芳满屋。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五):风雨玫瑰,铿锵绽放
风雨玫瑰,铿锵绽放
——读闾丘露薇《行走中的玫瑰》有感(880字)
作者:苇眉儿
用一颗素心与自己坦诚相遇,这应该是闾丘露薇入行十七年来最大的收获。她的《行走中的玫瑰》,无关战争,不炒新闻,用七年的时间回望人生的历程和得失,向读者展示她朴素、低调、敏锐和善感的一面,让读者读到了她身上积淀下来的沉稳与厚重,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沉思。
作为一名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的女记者,闾丘露薇这一次是绝对的安静下来,气定神闲、风轻云淡地与读者分享或许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诸如梦想、机遇、爱情、职业、压力、风险和名利等等,相隔七年的流年对照,一系列的人生轨迹,她终于寻找到了那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先做人,后做事”,是闾丘露薇的人生准则。她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深入战斗现场报道而举世瞩目,《行走中的玫瑰》本是她以前的作品,再版时她将原先的话题重新解析,调整并升华,这个非凡的女子,让众人看到了她冷静的外表下,愈绽放愈美丽的绰约风姿。
七年前的她,快乐并单纯着;七年后的她,冷静地行走着。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她在字里行间书写历经的沧海桑田,和飞越巫山的洒脱和豁达。这朵战地的玫瑰,在角落里独自散发着让人凝神屏气的清雅芳香。有优雅睿智的思想,有执着向上的追求,闾丘露薇这个娇弱大气的女子,热烈、有个性,有与众不同的气场,也无怪乎会愈绽放愈美丽。
毫不客气地说,一般的传记难免会落入窠臼,让人产生抗拒的念头,可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却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喜欢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诚如她自己所说,“像是一只爱情鸟,不断地受伤,却从没有停止过追求”,这样打动读者心灵的话语,无处不在。
现今社会,像闾丘露薇一样的女性很多,但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有了足够多的积淀,人生也开始变得优雅和自信起来。那些丰富又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那些温情又不乏理性的故事,无一不诠释着她个性中的坚强和独立。我只想说,闾丘露薇是一个真正的媒体人,其实她也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对人生、对生活,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深刻和冷峻。
行走中的玫瑰闾丘露薇,一朵不一样的玫瑰,在风雨中更显绚丽和多姿。祝愿她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六):且行且珍惜
很早就知道《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阅读,想想无非也就是一些名人名言和人生总结,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是细细读来才知字字珠玑,绝非是名人的成长录这么简单。
闾丘露薇,这个名字很有文艺范儿,本来我还以为是她的笔名,没想到从小她的就和文字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凤凰周刊上,一如既往的干练和雷厉风行,让我对这个女人有了一丝敬畏,但是也疏远了距离,我相信这样一个有着如此骄人战绩的战地女记者肯定是那种居高临下,事业线也许不出众但是头脑绝对是一流灵活的女强人,强硬和不近人情是这类杰出女性的通病。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想说每个有吸引力的女人都有很多面,事业上风光无限的她可以平时在家中悠闲自在地生活;工作上雷厉风行的她也可以在生活中关心自己在乎的人,享受亲情和爱情带来的温暖。
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一个在行走中不乏淡然,铿锵中不缺温柔的标准的女人。
她对于自信和机会有着不同的见解。自信是人生阅历的积累,不只是外表的华丽和衣着的时尚。只有自信了,才会变得宽容,才会有种由内而发得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尊重。而机会也是基于自信基础上的对于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她聊生存和选择。如果当初自己没有选择哲学系,没有旁听其他大学其他课程,没有外企的第一次实习经验,没有辞掉工作去深圳帮母亲的忙,那么这一切会不会有所改变,闾丘又会不会有那么好的机会从事自己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记者行业?我想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如果,那么人会不会生活得轻松一些?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报道记者,多数情况下她只能选择向前看,用每天最新的实时报道来冲淡对于过去的一些选择的遗憾。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后悔的时候,但是闾丘选择了在后悔过了以后一直坚定的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她不想抢跑道,又无意于领跑,她只是一直按照自己的步伐在匀速前进。这让我想起了刚刚结束的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孙杨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频率匀速前进,至始至终都没有受到对手的干扰。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条泳道的翻版呢。面对选择时,我们常常会不知所措,对于未来很迷茫,这真的只是生活的常态。闾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选择要比普通人多很多,她转行多次,干过外企,合资企业,国企,做过会计师,审计师和营销,这样才能成就她对于人生的多角度的思考,才能找到她真正想要从事的职业从而投入百分百的热情。
当然,她谈的最多的还是爱情和婚姻。她说在事业,健康和爱情中,她觉得爱情最重要。我很难想象一个事业如此成功而婚姻家庭却不是那么美满的人可以说出这样的话。她的坚持和对爱情的投入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充满热情和期待。她的朋友形容她说闾丘就像一只爱情的荆棘鸟,即使受伤了,还会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下一次的恋爱中。她喜欢摄影,喜欢旅行,喜欢一切有品位的衣服,可以说她是一个很有个人品味的有魅力的女人。如果一个女人能同时拥有美丽和聪明的头脑,那么她会用她的高跟鞋将男人踩在脚下。我想闾丘所散发出来的自信,独立,坚韧的态度足以使她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女人。爱情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是她所说的爱情更偏向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彼此认同,而婚姻无疑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花朵,需要两人细心地维护才能永不凋零。
其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那些她对于一些人生片段的总结,而是她处理每件事情的那种魄力。我想着应该源于她的真诚和简朴,以后做一个简单的人,即使被生活打击得千疮百孔,也会有勇气面对残酷的生活,一股脑儿地走自己的路。即使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也能再次充满活力和激情地出发,去寻找下一个目的地的那个人。对于生活和人类的热爱成就了闾丘事业上的成就,她也必将带着自己的执着和信念,卸下过去战地报道的光环,继续走下去。
祝福闾丘,也祝福跟她一样奋斗在自己岗位上的热爱生活的人们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七):自信的美丽
像她自己坦白的那样,闾丘果然不适合写作。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的语言,像是在“唠叨”一样,但是确挺能引起共鸣的,时刻提醒着自己。
1.(关于标签)谈吐之间,举手投足,我想不是简单可以从时装杂志,从专家的专栏学来的。这是一种积累,人生经验的积累,学识的积累,思考的积累,我总觉得,这不是学来的,而是靠每个人自己生活创造出来的。
自信来自自己对于工作的把握,对于生活的把握。当自己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的时候,我知道不需要担心自己。
人生算是走过了一半,倒一点也不着急,和不同年龄的人站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自己当成当中的一份子。如果不是因为阅历,没有办法拥有这份淡定和宽容,也正是因为这样,慢慢变老,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ote:美丽和自信,终究都是自信更加重要。而自信,是淡定和宽容,这都需要生活的磨练。
2.(关于选择)为什么我从小的理想是做一个记者,但是结果大学念的是哲学,毕业后在财经界工作,然后怎么又进入了电视台。我想说: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按照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情况来做选择。
人士需要在不断尝试之后,才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以及到底要什么
ote:更加坚定了我要转工作的决定。之前以为自己很喜欢写作,于是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找了个留学的,天天都帮客户写文书。半年过去了,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这工作。同学说做两年吧,等把这个行业都熟悉了。我想没这个必要了,我也不打算在这行业发展了。我看到未来的自己在不断尝试,不断摸索。
3.(关于困难)这些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考虑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
有的困难往往是因为自己准备不足造成的。
ote:从今天起,每做一件事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会遇到的困难。
4.(关于机会)很多时候,机会是需要自己争取的,而在争取的时候,自己必须明白,自己准备好了没有。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机会,或者争取一个机会的时候,很重要的是要想一想,自己到底能不能够胜任。因为表现得好,机会可能会从此源源不断,但是如果失败的话,那就可能把自己的路从此堵上。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的时候真的要经常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眷顾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地方。
ote:还记得实习时候,有一个翻译的机会,但是那时候我对自己缺乏信心,推掉了。现在想来,一来我没有把握住机会,二来,我事后也没有好好反省,抓不住机会,自己还急需提高。机会很多,只是现在的我,不够优秀,因而错过了很多。所以我必须非常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拥抱机会。
5.(关于自信)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
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线之差,而且我也觉得,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ote:自信,谦卑,磨练。
6.(关于压力)我是那种在没有完成自己手头工作的时候,不会让自己停下来的人。别人找我聊天,就会发现这个时候的我像一只刺猬,让人没有办法接近。当我工作的时候,我会忘记所有和工作不相干的事情。因为我觉得,宁愿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这样的话,如果需要修改,或者需要有什么补充的话,就会有充分的时间,不会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
在办公室里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手头有无数工作,做完了一件,然后让自己再做一件;而另外一种则是,仅仅是一件事情,他却要花比前一种人多出一倍,甚至是几倍的时间。而且这种人还会觉得比第一种人还要累,压力还要大。
我们经常要面临这样的情况,还有半小时就是新闻播出时段了,而这个时候采访才刚刚完成,这就要求记者要在二十分钟之内写完稿子,陪玩因,剪完片子,并且传送完。完全没有停下来仔细考虑的时间,这就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够做到的,而记者的工作能力高低就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
ote:呀!我就是第二种人。因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写作写到很累,于是只要不赶,总是写一段又去看别的,结果效率很低,使得自己心情也不好,压力更大。
7.(关于学习)在哈佛上课,更重要的是让我捡回了读书的习惯,老师在课堂上开出来的常常书单,让自己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清晰,因为这些书看上去没有任何的关联,但是实际上,只要自己开始思考,就会发现,这些书存在清晰的逻辑关系。
ote: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书永远是读不完的。
8.(关于运气)这些年来,我有一个小小的感悟:真心诚意对待每一个人,认识的,不认识的,这种真诚,别人会从你脸上的神情,从你的举手投足里感受到,而好运气就是一种回报。
ote:真诚,尊重。
9.(关于缘分)很多事情是要讲缘分的,也就是说强求不来。我相信一句话: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是你的,怎样努力也得不到。
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镇定和淡定。
ote:命里有时终需要,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计较得失。
10.(关于年轻)很多人觉得,青春是最宝贵的,我倒觉得,每一个时段都是宝贵的,因为年龄的不同,对于生活的体验不同。
如果不是自己年轻的时候不断尝试,去寻找自己最适合,也最贴近理想的机会,每一次都不害怕从头开始,那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ote:人生成败,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八):战地记者凤凰梦
闾丘露薇,不仅仅是一个人名,看到它就会想到凤凰卫视,复旦,记者,伊拉克战争,独立女性…于我而言,它却象征了我学生时代的梦想——战地记者,那时候的偶像是死于越战战场上的罗伯特.卡帕,在那时的我看来,他是世上除我爸以外最帅的男人。而中国的战地记者,最爱的当属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高中的时候疯狂的迷恋新闻记者这个行业,每天回家最爱看的频道当属凤凰卫视,看得太多以至于大学考广播员时被批有凤凰腔。现在想想或许那时候在象牙塔里呆久了,厌倦如死水一般平静又一成不变的校园生活,迷雾重重的战场不经意间激起了我的冒险精神。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我每天都高度紧张又极其入戏的蹲在电视面前,而到底双方谁输谁赢根本不是我关心的重点,脑子里装的全是些不着调的事儿。想象中的画面:一个柔弱的女人穿着红色的裙子扛着硕大的摄像机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样不协调的画面竟是我脑中最美的图画。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地梦,我把凤凰卫视锁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时候疯狂看凤凰主播们的传记,从陈鲁豫到曾子墨,看完心里充满无限憧憬,并悄悄在心里为自己列下一个个计划,一点也没觉得这纯属天方夜谭,倒是印证了那句“无知者无畏”这句老话,上了大学以后进了广播站,跟大家熟识起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有着“战地记者凤凰梦”的人,才发现这个梦想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特别,高考考得不理想,带着遗憾告别了曾经的传媒梦,选了对外汉语这个专业,好玩儿的是,我的两个好朋友都是圈内人士,一个曾为媒体供稿采访了很多明星,另一个一直在电台当DJ,结识很多明星友人,通过她们,我也了解了很多这个行业,虽然听过很多负面的东西,心里却还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传媒情结。其实,那个梦想带给我的是扎根于内心的勇敢和冒险,让我不顾一切的去为之奋斗,最终实现了美国梦。
那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推荐闾丘露薇的新书,《行走中的玫瑰》,心里一惊,好像是自己仰慕多年的女神终于要跟你面对面说出她的故事。虽然不能看纸板,所幸在网上找到了电子版。看到开头的时候,其实是有些失望的,闾丘一向文如其人,不是走花俏路线,一颗颗文字朴实的就像碗里的一粒粒白米,难以勾起食欲,就连书的题目《行走中的玫瑰》也起得四平八稳,不像现在的某些抓人眼球的标题:《有了快感你就喊》《拯救乳房》《如何处理敌人骨灰》等语不惊人死不休。然后开了20几页之后便不能放下,被她的直率真诚打动,其实一本有内容的书根本不需要华丽的修饰,这是为什么经典往往看起来朴实无华的原因。这不但是一本闾丘露薇的个人成长传记,更是一位职场成功前辈对新人的苦口婆心,是一位单亲中年妈妈对年轻女孩谆谆教诲。
我知道她离过一次婚,是一个单亲妈妈。可是看完她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我由衷的佩服她的感情的态度,她说:“这些年,我也遇到了我爱的人,只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把爱情看得那样的重要。当爱情和其它的东西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总不是爱情。”为爱而生性情中人总是比较可爱。事业成功的她把爱情放在了人生第一位,因为信仰浪漫,所以她和她的丈夫在火车上相识相恋最后在认识仅三个月后步入婚姻殿堂。谈到离婚的原因之一,她写“原本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比我懂很多东西的人,但是慢慢地,我发现,我知道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了,于是我的问题也越来越少,我们的对话也开始越来越少了”。之前看六六也微博,从言语中也可看出她的成功让她跟丈夫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矛盾越来越大,我不禁在想,为什么男人的成功会让婚姻越来越幸福,而成功的女人却总伴随失败的婚姻呢?然而,维持婚姻的必要条件一定是两个人的进步,我深深明白,不管是曾经多么相爱的恋人,如果发展不平衡,结果必定是分道扬镳。
关于工作,她坦言想要在工作上要获得同事的尊重,这是不能靠笑容以及是否善于和人打交道来获得的。也不是靠自己是谁谁介绍来的这样的背景来获得的。同事们对你的真正尊重,是来自于你工作能力的认可。用广东话说,是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有料到的人。
关于外形,闾丘说她自己从小就不是一个漂亮的女生,更直言不讳的说这是她母亲不是喜欢她的原因,不过她自信满满的写说她从小到大身边总是围着很多男生,他的表哥告诉她说,你不是一个漂亮的女生,但是你脾气好,聪明,而且独立,所以你的朋友会很多。其实很早就发现,从小到大,身边最受欢迎的女生都不是长得最好看最养眼的,除去美女高傲不易靠近的因素,我想性格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真是不能言语的。
关于竞争,她说了一个小小的竞争故事:一个女孩,为了一档节目去找老板哭诉,最终赢得该节目,你觉得这是什么行为?在她看来,这是在竞争时代的小小手段,可是如果她在哭诉时说别的同事坏话,给别人背后一刀,那这就叫恶毒。
关于公平,她觉得如何让人公平对待自己,首先需要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值得给予机会的人。所以,她坚持,机会要有选择的给予。
让我最为震撼的是她对生活在战区中人们描述,他们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在绝望和阴霾中。相反的,闾丘看到一位老者在路边一边晒着太阳一边闻着玫瑰花,一些士兵在路边载歌载舞,她的伊拉克翻译不忘花半个钟头调配一杯Cappuccino,美国大兵在夕阳下亢奋的给她叙说着家乡女朋友的故事。或许正是因为知道随时会受到死神的召唤,所以将每一口呼吸都当成恩赐,普通的玫瑰花香也幻化成天堂的味道。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九):成熟玫瑰
图书馆还书架上放着这本书,看着还不错,顺手拿回。之前还真是没听说过作者,因为基本不看凤凰卫视,结果拿回来,一气呵成看完了,作者拿七年前和七年后的自己作比较,人生经历了那么多,自然感悟是不同的。其实看作者的样子真不是我想要成为的那种漂亮优雅的女性,但我觉得作者的文笔真的很清晰,很到位地并且辩证地叙述某些观点和事实。文章里面我看到的都是真实,没有刻意的虚伪,只觉得看了舒服。
作为一名有很多阅历的知识女性,我觉得她自强独立,也敢于言论,虽人生肯定不能一帆风顺,但一切却能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景。关于爱情,生命,亲情,工作,学习,人生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看着作者写的感觉好多事情就是自己在经历,好多疑惑作者在帮你解答,很奇怪的是这本书看下来我很少有写写划划,可能是觉得太自然不过了。一个人经历什么是很重要,但是能写出来是经过大脑的思考的,而思考这东西尤其重要。作者告诫我们需要多读书,读书真的能改变人的思维。看问题的态度,我现在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希望自己的日积月累能给自己心智上的成熟带来一些变化,能自然地学会和自己一个人相处。现在我开始尝试在豆瓣上稍微写点感想,这并已经是进步了,因为之前我是多么的不爱看书,更别提写东西了。
像之前听的那个讲座一样,生命有四环-身体,社交/情感,心智,精神,只有将四环平衡好,才能幸福的生活。
做一名优秀的职场家庭兼成功的女性是很难的,你需要付出很多,你需要平衡,正如那本书写的:女人的成熟比成功重要,这里的的成熟应该是指心智吧,多些思考,学习,宽容,专业。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十):小处生活,大处人生
卷首语
个人的自我成长,学会把自己放在社会里面,没有一个人是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的,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和我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着。
书中按几个关键词,分几个版块,看似在谈经历,生活,其实一种价值观,
生活意义的探讨,就想题目暗示那样,人生应该精彩就像那玫瑰花那样盛开 美丽大方,尽管它也有凋谢的时候,…
感受较深的几个部分:…
标签
希望记住我不再因为勇敢,而是希望听到我的观点。
负资产(房子)
契约精神
大学
斯坦福囚徒实验,环境重要性,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真正的社会精英,需要人文关怀的。
情感
承诺,是一种行动,一诺千金
爱情
以前,当我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忘记自己,把对方当成生命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结果,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喜怒哀乐,居然变成别人能控制的东西,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人开始变得充满依赖,变得不善于思考和判断,
只有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自己就像一只爱情鸟,虽然不停的受伤,但是没有停止过追求!
选择
没有对错好坏,只有善恶,选择的权利,途径可以不同,道德不能缺口,生存不是借口。
感受最受是书中关于 公平和平均的论述,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公平的机制
困难
和生离死别,战火纷飞的人相比,所面对的困难微不足道,那样的环境下都珍惜每一刻,而我们为什么不呢?(在眼中悲惨地生活的人,教会我 学会珍惜,教会我认真地生活,自尊地生活,快乐地生活)
自信
自信和自大只有一线之差,而且我觉得,一个人法制内心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运气
真诚地、发自内心对待人,人生而平等,发自内心尊重他人,真正的尊重别人,并不是一句谢谢,对不起所能够表达的,真的尊重别人,是基于自己对别人作为一个人的尊重,这是从心理面产生的。
敬业:
内地信奉顾客是上帝,但是依然停留在对上帝微笑的阶段,却忘了上帝最需
要的是什么!
敬业即要专业精神!
女人
女人去做了一些传统意义上应该是由男性来做的事情,就会变得不同寻常,性别就成为一个卖点!
付出
如果强调不计回报,就已经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说法,道德标准在无形汇中降低。发自内心来说,这是对的。
遗忘
当有些东西沉淀在心中,才能感恩,避免偏执,变得豁达,太多的错误,不是无知无畏的结果,就是肤浅和轻佻。
名利
事情两面性,欲望权力,同时也是影响力
年轻:
年轻的好处是你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
长,拥有的东西越多,要想自己改变,顾虑的东西也越多,而改变意味着有 所失,但是是否能够真正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是百分百地有保证,
但是年轻,但是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