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钟情》是一本由聂作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路钟情》读后感(一):偏爱聂作平写成都的那篇文字
开篇就亮明”成都生活的特质是市井,倘若要给市井加个定语,那就是:优雅。“接着,用工笔的手法勾勒出《宽巷子:历史深处的人间气息》:”慵懒的雨水有气无力地打在梧桐上,间或有风,摇动着梧桐树下那盆孤苦无依的雏菊。一张古旧的茶几,上面摆着一只青瓷茶碗,茶碗里,热气袅袅。远景则是悠长寂寞的老巷,两侧的房屋,高耸着飞檐和风火墙,院落深深。“接下来,静中跳出一抹跃动——《生活像美女,就是用来泡的》。而作为人文书籍的爱好者,谁也不会放过《那些为滋味折腰的文化人》:”尽管川菜很底层、很草根,但与其它菜系相比,川菜可能也是与文化人关系最亲密的。年代久远一些的,像杨慎、曾懿、李调元、傅崇榘等,他们都有与饮食相关的著作。至于老成都李劼人,他既是一个因多种原因一直没得到真正认可的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川菜美食家和精明的餐馆经营者。在当代,成都仍然是文化人涉猎餐饮业最频繁的城市。李亚伟是著名的莽汉派诗人代表,想当年,他以一首《中文系》震动诗坛时,不过二十多岁。后来,李亚伟漂流北京,做了独立出版人,出版过不少精彩的或者不那么精彩的书。在做出版人的同时,圈子里的朋友都知道,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位于华西医院背后的香积厨的老板。那是一个有池塘、假山和小树林的所在,经营菜品以川东菜为主。前来这里的客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成都或外地的诗人、艺术家。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排列出来,很可能就是一部诗坛加艺坛点将录。“
《一路钟情》读后感(二):一个才情出众的行者对行万里路触动灵魂的深刻诠释
读过一些游记,但聂作平的这本《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让我印象颇深。他的书非同一般,打破了以往游记的一贯模式,不是常规化的带着读者游一方山水,讲风土人情,谈路遇知音,而是对所到之处都深挖了历史的根源,道出了地方的灵气,触动了山水中的灵魂。聂作平的这本书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对历史的侃侃而谈让人对作者的才华和学识啧啧称赞,作者对行万里路的深刻的诠释让人对旅行有了超出寻常的崭新的认知。作者才情出众的文笔汇集着奔走中的所思所想,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不仅仅是自然的灵动中寻得的那份难得宁静,更多的跟随着作者对辽阔土地的人文历史的深挖和追忆中泛起的思索和涌动的激情。
能够读到这样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游记我的心中充满欣喜,一个怀揣着执着梦想的行者用文字和脚印抒发着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豪情,向我们诉说每一处山水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一片风土文化之上彰显的独特价值。读过聂作平的书,感受的不仅仅是行走的生动,它会让你一刻不停的思索,每一片风景的都会让你获得思想深处的顿悟。跟着作者进行的绝不是一次平常的旅行,绝不是一次肤浅的行走,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景区不应该是旅行的目的地,旅行的目的地应该是心灵。”
作者深厚的才学和严谨的态度让这本游记彩头不断,作者所选的地点都是很独特的地方,全书共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地风光六个部分。分不出哪一部分是高潮,因为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华丽的乐章。呼伦湖上追述着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釜溪河边道出了自贡井盐的辉煌历史,太行山郭亮洞背后的移山愚公,合江与陪陵暗香浮动的古道追忆着杨贵妃如何品到心爱的荔枝。一首蒲松龄为冬虫夏草所赋的小诗引出青藏高原蝙蝠创造的奇迹,而玉树竟让我们追忆起大唐文成公主的历史。
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在聂作平的《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中被以灵动的文字融会贯通,虽没有过多的图片眼前却早已是五彩斑斓。每个人的心中的都有行万里路的梦,但行走和行走却有着质的不同。我们大多是将自己置身于某种繁华,随着涌动的脚步走马观花的浏览风景。这样的行走或者会释放压力收获愉悦,但很少会澎湃内心,触动灵魂。而聂作平无论走在哪里总能挖掘出每一片看似乎平凡的土地上神奇的色彩,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最值得探究的内涵。跟着聂作平一路钟情的行走,收获的不仅是难得一见的美景疏风,更多的是厚重的人文历史下的豪情和感动。
《一路钟情》读后感(三):来一场灵魂深度游
各种旅行书胜行的时节,聂作平的《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让人期待也有些意外。意外之一,作者是以历史的眼光边走边看边感受,这就让他笔下的风景人物都带上了天然的“历史厚重味”。这不是一般的旅行游记式走马观花,也不是异国他乡的初体验记录,也不是各种新奇旅行方式(沙发游,背包游,居游,打工游,背着饭锅游等等)的大比拼,更不是鼓吹年轻人要勇敢闯荡“江湖”的豪杰游侠儿。聂作平的行游平平淡淡,似乎不带多少个人色彩,又似乎只是一路行走,一路考察。于是让他的行游变成一种地理志的范式。
读这样的书,也许并没有激情四射的“共鸣”火花,却有种温润缓缓入骨的绵稠。读这样的书不会让人太“兴奋”,却可以让人深思。也让人宁静,也慢慢学着思考,学着用不同的眼光观察我们所见风土人情,学着慢慢触摸自己的心灵,触摸属于自己的“根”。常听许多从国外回来的旅行者说,在国外看到的也许国内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美景,但是因为我们不曾深入了解,于是总以为他乡的月色更加漂亮。想想看,里面也有一定程度只是因为不了解。因为了解才爱上,爱人如此,爱物,爱景亦是如此。其实无意谈得太远或者过多忧思以让人觉得无病呻吟。
回到聂作平的这一路走出来的美景上,聂作平喜欢随兴而至,随遇而安的闲适,随时停下来,让“心灵在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他乡,享受幸福也享受落寞,享受狂欢也享受孤寂,享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登临的伤感”。难以穷尽的大地,聂作平走出的只是他自己每一次异乡邂逅,每一处细节的捕捉,每一处灵魂的悸动。无论是名川季水还是雄山奇峰,或者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地风光,每一回目眸,每一处顿足,每一场感怀,在他眼里在他笔下都有深刻又生动的意趣。
书中并没附有常见旅游书的大量彩色照片,也没有各种新奇或美食的诱惑,纯纯粹粹以自己笔墨文字的魅力单纯吸引着我们在脑海中想象这一路的丰美。“情之所至,生之所达”正是因为如此钟情这种方式的行走与记录,于是走来的这一路,心灵也永远感受着生命与历史的各种美。这一路,也是灵魂的一次深度游,一次洗礼与升华。
《一路钟情》读后感(四):看得见的历史,走出来的人生
跨年夜读完的2013年的第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人文旅行读物,对于我这样喜欢自助旅行的人来说,这样的书真的是受益匪浅。这一场历史文化之旅,就如同开启的一坛陈年老酒,历久而弥香,越读越有味。作者聂作平的文学功底和历史知识甚是了得,诗句出口成章,史书开口即来,不愧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撰稿人。
大概因为见多了近期出版的旅行书太多的“华而不实”,刚开始拿到这书,觉得“朴素”了点,而且图片也太少还不够精美,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想说其实不止是“人不可貌相”,书也一样“不可貌相”,这本书里的文字所讲述的东西,绝不是不是照片和图像可以表达的。有些时候,文字的魅力,要远胜于任何影像。有些东西,唯有文字可以表达。
聂作平的文字客观,内敛,优雅。他的笔下是对华夏大地的深沉的爱,对于任何一片土地都没有偏见,只是客观地阐述,每个地方的今天和过去。即使写起自己的故乡赵化,也是恰到好处的情绪,并不多一分。我喜欢这样的文字,没有煽情,也不多留恋,走过看过,留在心里的是一段历史和一些故事。就如他所言:“对一个行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参加什么节日,而是自己的双脚曾经亲自行走过,自己的双眼曾经亲自看见过。”这是多么坦然淡定的行者心态。
文中写到的地方,大都不是热门的旅游景点,读完却会发现,这些默默藏匿在这片大地上的这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其实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精彩的故事。如果不知道这些过去,就很难去发现她现在的美。所以远方也好,我们身边也好,都不是缺少美,而是越少一双去发现美的眼睛。
不管你爱不爱旅行,只要你对这片大地还有热情,都应该读读这样的书,因为“大凡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即便岁月洗尽了曾经的辉煌,但总会有些繁华时节的蛛丝马迹不动声色地留下来,等待着后来人不经意的邂逅和凭吊。”只有邂逅了那些过去,才能与现在相遇。
记得某天半夜跟朋友聊起,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历程,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可是唯独在路上的那些日子,不管多少年过去,那些细节依然鲜活得存在于脑海里。我觉得旅行和行走,让自己这些年的记忆丰满了许多,也让自己的人生丰富了不少。所以我很喜欢书封面上的那一句话:“行走,是对大地最深的爱,如果生命可以延长,只是因为行走在路上。”
无论如何,都要继续上路,用自己双脚的行走,走出自己的“钟情路”,延长自己人生的旅程。
《一路钟情》读后感(五):从驴到候鸟
旅游的书看过二十几本,我大约把它们分三类。一类逗咳嗽耍贫嘴,假装个性的,这类人去哪儿都一样,他们旅行仅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和羡慕,我从不在这类作者身上花钱。
还有一类,书中只有个人情绪,无论孤身还是搭伴儿,早上吃什么在哪儿吃跟谁吃,晚上睡哪儿怎么睡跟谁睡,总之仿佛换个地方就跟TA这辈子好像吃了人生第一顿饭或者才学会睡觉一样,完全是TA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眼睛自己唯一的观点去看待全世界,我会偶尔花钱买这一类,关键是看谁写的。
最后一类,就是本书这类,完全抛弃个人生活经验,不带个人成长痕迹地去还原一段风景,仅用相机看并配有照片中未能展现的事实和历史,让读者观看记录片一样,从画面和画外文字中得到自己不同的观感。我越来越喜欢掏钱买这类书,因为我曾经是头“老驴”。
开篇第一句话“一切还得从1亿年前说起,”描述呼伦湖的,就定了这是一场庄严的行走。作者的确带有《国家地理杂志》的基因,篇篇都端庄的跟纪录片配音一样,从人文历史到眼前风光,让我回想起少年时代偷偷翻阅“河殇”的解说词,因为是禁书,所以立刻将普通的阅读升级到“热血,激荡,愤懑和悲怆”,憋得我双眼含泪注视着黑板,直到书被老师抄走。那时候,严肃诚实地“解说”一条河,而不带任何教训和诱导我们怎么利用一条河,就是错误,是毒文字,因为当时我们青少年正不知道如何将脑袋里面的“太阳夹角”和“高速度抛物线”运用到“祖国的现代化”中呢。
此书跟那些举着长枪短炮的驴友们不一样,它并不刁钻风景的特殊角度,企图一鸣惊人地秀出风景独特之处,同时显摆自己的眼光。此书大多对眼前的风光进行追忆,它在几百前的模样,曾经发生的事件,以及此刻正经过它的人们,这样对比立刻让眼前的巷子,头顶的雪山有了景深。这其实一个“驴”到“候鸟”的转变,旅行不是以去过多少地方,受过多少苦,牛过几次逼,闯过几次险来计算的,而是你从大自然的眼睛中看到了几次自己。候鸟的蹲点,是把每次旅程当成“家”,经过的山水是家具,路过的行人是亲戚,没什么再值得大惊小怪的,所有的成长都可以理解,所有的失去都是自然,候鸟们怀着一种希望家平安就好,亲戚们快乐就好,只要“他好我就好”的感觉,多次往返去“探望”一个地方。此书就是这么个候鸟写的,没有人类见着世外桃源的大呼小叫,就是一种房子巷子山峦桥梁讲给人类听的故事。
估计这书卖得一般,因为人们喜欢读那些“挥霍派”跟穷驴们较劲儿的书,你去过几个皇宫我住过几次帐篷;你吃了几盘松露我过了多高的海拔,其实一切给别人看的行走都是----作秀!能够听到建筑和风景自己开口说话的,才是行者。这往往需要独自出门儿,前往此书描述的丰山秀水。有几个人的行程仅仅是为了“聆听”,而不是回来后的诉说,也不是沿途的张扬?
另外,说说此书的不足之处吧,主要是提醒一下编辑大人的,
1. 此书的分标题跟内容不搭噶啊,第一部分“名川秀水”,结果只有四条水没名川。还有“优雅”之旅,真跟优雅没关系,不如直白为“古镇风光”呢,既然其他目录都是以地方为名字,不是“川”就是“边地”等等,干吗非弄个不知所云的题目?
2. 三条河在东北,一条在西南,您受累编书的时候干吗不将“西南釜溪河”插到最后呢,读者脑袋跟着内蒙东北转悠,突然被带到西南,接着又被踢回东北,累不累?
3.书前照片不错,但既无章节导引也无文字顺序,胡乱堆放。闹得我一边读文一边前翻照片,发现除了地名相同,内容毫无映射作证,比如:图们江口岸大河,照片中到底哪边是中国哪边是朝鲜?文中说一座大桥一半新一半旧,而照片中完全看不出来。与其没有搭配文字的照片,不如不放。再版的时候,注意一下吧,不然愧对这么大信息量的文字了。
《一路钟情》读后感(六):文化、严谨
热爱旅行的人是越来越多,每一本旅游作品都会带给我们无尽的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当然读这类书多了,鉴赏力也在逐步提高,每个人的文化底蕴不同,关注角度不同,文笔才思不同,在世间的路上走来走去,同样的山水同样的人文,遇到的却是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美景,就如同我们不可能两次站在同样的河流里,即使站在同一处的阳光下,因视野的不同,也不会留下同样的思索。
相较与以往读到的旅游作品不同,很多作者关注的当下美景与当下心情,而聂作平的《一路钟情》则显出另一种风范,大气磅礴内蕴深厚,视角并不局限于当时的脚下,而是直接延伸到这片土地更久远的过去,每一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每一片土地更是如此,如果你不知晓一块土地的过去,那么你就等于根本不认识它。作者到达的每一处风光,都更注重的是寻找那方水土的源头,这不单纯是为了游览,而是我们寻常所闻更钟情于写作本身的人,秉承严谨与真实的态度,怀着对文字的敬畏,用严肃的态度来描写自己的行程。
这人生在每个人的眼中,自是千般风光千般滋味,不知是山水从我们的生命中穿行,还是我们的生命在山水中流淌,寄情于山水的人,胸襟便会多了一道道开阔的情怀。
在《一路钟情》中,作者的脚印遍布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名川秀水”中的呼伦河、图们江、黑龙江,无不让我们于江河往事中读出一种远远的悲伤,每一条河都在向我们倾诉着它内心的屈辱与苦难,读江,便是读史。
“雄山奇峰”中的太行山、横山、川藏路上的座座高山则略显轻松,山川人物交相辉映,却又不失学者的特有严谨。“旧物新缘”中提到了杨贵妃的荔枝,构皮纸,唐朝工艺的时尚再生,干窑,腌菜,冬虫夏草种种,莫不让我们以现在的目光审视中国古老的技艺与传统。“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地风光”,作者的分类都别有趣味,我想作者可能并不是拘泥于一段时间的旅行,而是以旅行视为内心的需求,每一次的远游都不是单纯消遣,而是致力于祖国文化中博大精深处,寻根觅源,上路却并不单纯为了游玩,而是带着沉重的思索,这是学者的风范。
这本书需要精读,正如作者自己本身的文字,也是精益求精而作,或许会有稍许枯燥之感,但是时光总会沉淀那些真正值得记忆的东西,有些文字如风般掠过了,有些文字却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道轧痕。
《一路钟情》读后感(七):一路走出来的风景
聂作平,第一次接触是读了他的《历史的B面》,这次读他的《一路钟情》算是第二次接触了。对一个作家的了解,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就是多读他的书。我才读两本,所以对作家了解的当然不全面,不过,也能从作家的作品中了解一些的。
《一路钟情》与众多的游记是不同的。有些游记只是单纯地记录自己的行程,并用大量图片佐证。而聂作平的此书中,随是他一路走出来的风景,但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走”上。你读他的文字,能从中领悟到,学习到很多知识。从而了解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就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出来。
一、作者是一位对历史情有独钟之人
出去旅游,大多数人走的都是风景名胜,为大众所熟知的,聂作平所走的路线除了一些大众所知之处,还有一些是鲜为人知的值得一游之地。我去旅游,走走看看也就罢了,可聂作平所到之处,真是不虚此行。他不仅游,而且还在考察,每一处地方,追根寻源,他都能讲出此地从古至今的历史,一处地方,因为有了故事,因为有其历史渊源,那么此地也便有了不同的灵性。读着这些引经据典的历史故事,流芳千古的人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得不佩服作者浓厚的历史知识。
二、读此书能增长很多知识
自贡,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读完《一路钟情》后,我知道了井盐的开采,知道了盐对于自贡的意义;也了解到了海盐、湖盐的一些相关知识;我懂了,青海崇山峻岭间的垭口,面对它们,人类是何等的渺小;我了解了冬虫夏草的价格飙升原因;我重新感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含义;港口对于国家开放的意义,让我重新审视……那一处处值得一游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它们存在,就有存在的价值。
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执着
一个青年时代就有着梦想的人,一个在中年时候实现梦想的人,一个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人。走过千山万水,让自己的脚步在踏上这个地方后,就留有一行深深的足迹,身体的芳香能在码成文字后,依然萦绕在周身,同时能萦绕在读者心田,这就是一本好书。
文字的快感不是所有书都能带给你的,但读这本书,的的确确让我感到快乐。作者所选择地点的独特,作者运用文字的习惯,作者适当引用古典诗词的恰如其分,都让我感觉快乐。带着这样的书去游历世界吧,它能为你导航。它能让你在看似普通的地方发现世界的精华。
《一路钟情》读后感(八):那些让人感动的风景生生不息
旅行类的书籍看过很多,《一路钟情》是它们中的异类。因为旅行对于它来说仅仅是为作者时时处处体验一种历史深处的人文气息而服务的。
我喜欢旅行,但现实的桎梏却让我只有很少的时间才能走在路上..读聂作平的新书《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让我有种它就是为我这样的期待着旅行却很少能够成行的非标准“旅行者”而专门写作的一样。因为聂作平完全使自己走近了走马观花的游人根本无法看到的乡村以及村民生活的深处,让自己也归于山里的岁月寂静无边,“如那些山民一样,在同一方土地上呼吸山间的朝露,采撷田垄的野菜,感受松间的明月与桃李花开时候的夕阳”,在貌似漫不经心的日常生活中,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所有的文化气息早已在文字的感召中呼之欲出……在他的笔下,有任何繁盛的都市都不能及的丰美,有新鲜的泥土的气息夹杂着花香扑鼻而来,说实话,《一路钟情》似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不知不觉地跟随作者的脚步,无怨无悔地走进喧嚣之下盎然的乡村。
体会山水人文、历史人文、坊间的故事、乡村土路上、普通人心中的温暖与感动带给自己的所有感动,发现并葆有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故事,看正悄悄发生改变的古老村庄,让自己俨然也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已经成为聂作平旅行以及旅行写作的全部意义。而且我发现,他不仅热爱自然热爱风景,更加热爱装点了这些风景的朴实的人们……阅读的过程,总有不断的感动涌出,令我心神向往,当我看到“成都•优雅的市井”的时候,与窃窃私语的老者和吐着长长舌头的大黄狗一样,呼吸着宽巷子历史深处的人文气息,我俨然也就成为了这幅优雅之美景中的一个细节;看到为了开通天路,郭亮村全村几代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生与死的考量令我几度流下泪来,为那些铁骨铮铮的朴实乡民,也为作者的文字葆有,他不仅让他我们这些对郭亮村闻所未闻的他乡人因阅读他们的故事而受到心灵洗礼,更让他们自强自立的故事以及他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得到葆有……
用作者 “正如蚕儿吐丝之时,没有预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旅”的比喻一样,我也仿写了这样一段话:聂作平的旅行笔记在写作的最初,一定也没有预想到会写出中华六十年沧桑巨变的发展史来吧。这也是聂作平不同于其他旅行者的最根本的一点,他让我们看到“那些让人感动的风景生生不息”。
《一路钟情》读后感(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徜徉在一望无垠的碧绿的大草原上,品尝着羊肉的芬芳,感受着不一样的草原风情;遨游在广阔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品味着荔枝的香甜,回味一下历史的怅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许我们不曾知道曾经获取食盐的艰难,也不曾理解官盐与私盐的区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笔,感受着五湖四海流过的痕迹,感受着经济文明所带来的失落感。
读完此书,记忆似与《舌尖上的中国》重叠,虽然它介绍的不是美食,而是作者一路走过来的美景,一路品味的文化痕迹,然而那种遗落的文明,那种因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失去原本依存的环境,都不知不觉的敲击着作者的心脏,无声的诉说着他的心痛,这种痛经过文字的感染,竟与纪录片渲染过的画面别无二致。
虽然聂卫平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大半的足迹,然而他所有的情感似乎只融汇在几种事物中,这些事物或许能够更容易引发一个游子的归思之情,更容易在朴实的文字中散发着人文地理的魅力,从而取代图片所带来的视觉感官的快感,但是这种情感却充满着沧桑,充满着面对无尽美景的绵绵失落之感。
荔枝美味,可是它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朝代的没落,是一段君王不能够承受的情。那个喜爱荔枝的女子,能够让君王从此不早朝的女子,又怎能想得到荔枝运送的艰难,那些个漫长的路途,那些运送荔枝的人们,仅仅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口腹之欲,历尽艰难,而这个女子更加不曾想到的是,这段恩宠,这段盛情,最终在马嵬坡上结束,徒留下历史的感叹!
民以食为天,盐的存在,似乎是再一次证明这句话的真实,在作者的文字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食盐的用途,制盐的分类,甚至在不同的版块中,都动情的介绍着食盐的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在那些充满咸香的回忆中,食盐的制作工艺竟有了传奇的色彩,那些白花花的食品犹如银子般让人垂涎,只是当我们一步步走过时,这种古老的工艺是否还会一步步的传下去呢,当传人的后代已搬入城中,那些古老的记忆是否会失传,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空荡,正如他走在蜀地上,面对茫茫高山的渺小孤独感一般。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蜀地的山,高的“难于上青天”,蜀地的土地下,埋葬着自古以来的贤人。虽然经历过地震,虽然它的气候一如既往的阴冷,可是正如张艺谋所说,成都是一座动与静结合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古镇,大大小小的古街(gai),大大小小的茶馆,午后闲时,大街小巷一片悠闲场景,大戏一唱,变脸一演,充满着时尚与古老历史氛围的古都才慢慢展现出它那迷人的风情。
走在埋藏着费祎的竹林中,我们或许不会想象得到呼伦贝尔草原上黄羊的悲剧,也不会想象得到大兴安岭那惨绝人寰的火灾,可是这一切都是人为留下的后果,我们或许钟情于冬虫夏草的神秘,却永远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于那种原始生态的破坏。
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一步步的走着,背后留下的是一种名为反思与茫然的东西……
《一路钟情》读后感(十):深度旅行
整整一本书除却内页几幅清新自然的摄影图片之外,之后正文便再也没有任何图片的一本旅游书。这样有点异类的旅游书---我说它异类,是因为它区别于一般的旅游书籍,不单单写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更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文学情感融会其中,使整本游记充满了深度,即使摒弃掉那些使人养眼的美景美图,藉借文字,那一方风景、一方人文、一方历史遂从作者的文字里缓缓向我走来,这是一本让我越读越有意蕴的深度旅游书籍。
最为叹服作者聂作平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字功力之了得,单是领略这份历史人文知识的宽广深厚,书写文字自然而触发心灵颤动的文字表达,已足以吸引我心。原来去一处地方,领略一处风景,见闻一处当地的人物,可以追溯回看到这一处的历史轨迹,让人了解当地的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连同那些对生活、生命充满了领悟的文字,深深触发了我对生活、生命的思考。
全书从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城风光等六个部分展开。跟循作者的文字,虽然不能以一种真正行走的方式去体验这难以穷尽的大地,感悟更多元的人生,但从这些文字里,却又实实在在的进行了一次跟随作者旅行线路的旅行。我仿佛一时置身于四川西部横山的春天里,“看见”梨花沟上千树梨花璀璨的盛况,有的白晰胜雪,有的粉若云霞……美不胜收;一时又“见到”了产自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看见”了神奇的冬虫夏草,“看见”了冬虫夏草传奇的一生;一时又在离唐朝最近的地方—-青海玉树,“看见”了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场景和行走线路,后人对文成公主的凭吊与怀念。北极村,一个中国最北、看得见极光的小村庄;莫干山---中国第一度假地—--一座外国人发现的山;历史悠久的四川自贡三多寨……跟随作者的行走,“足迹”遍及全国。
这不是一趟肤浅、走马观花的旅行,在作者深度与细节并兼的文字里,我亦进行了一次从细节到灵魂的深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