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精选10篇

  《暗夜独行客》是一本由[美] 雷·布拉德伯里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一):邻家大爷狂想曲:你看,保持写作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啊

  我有一个专门写书和电影简评的本子,也有专门记书单的Evernote,因此从未在豆瓣上发过自己的书评。不过既然这次想写,就总要好好写上那么一点。

  ---------------------------------------------------

  之前在新星实习的时候偶然瞧见过封面,当时还只是线稿,一眼之下有点惊讶:这么丑?!但在上色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奇妙的转变:好看,还颇具老布奇妙又生动的狂想之风。

  读过《华氏451度》和《火星纪事》之后,老布成了我最爱的科幻作家排行榜第二名(第一是特德姜)。我读过的科幻实在有限,很多时候也掰扯不出许多典故或是对比,仅仅以一个普通又浅薄的读者角度看,《暗夜独行客》与前两部最有名的作品相比,更像是一个开心的老小孩,把以前行过路上的珍珠一颗颗拾起来,拿给看客们瞧。

  我乐意用两个关键句子来形容这本短篇集。

  (1)“看,保持写作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啊。”

  忘记在什么地方看到这句话了,但正因为这句,我从今年第一天开始每天都会写上那么一点习作,偶尔还会有令自己欣喜故事出现,偶尔甚至也能发现还有人同样欣赏这些故事。

  “对我而言,写作就像呼吸一般自然,无需做任何计划或安排,完全是靠本能的驱使。”

  在自序里老布回顾了许多故事的来源。《暗夜独行客》起于老布的一次深夜散步,结果却被警察拦了下来,怒火中烧的老布于是敲下了这篇故事——一个深夜独自散步的行人被警察带走。后来老布让这位独行客在拐角处遇上了另一个女孩儿,《消防员》诞生了。再后来,这个故事变成了《华氏451度》。

  《垃圾工》这篇故事也起源于真实的新闻:政府宣布如果核弹来袭,将让垃圾工收装尸体。老布找到了一个想象的角度,将这个真实事件如实地写了出来。

  大概因为是短篇小说,许多故事都像是一次短促又自然的呼吸,几乎没有太过复杂的情节,我认为其中一部分几乎就是老布现实所见的翻版。比如《拉菲特,永别了》,一战时拉菲特飞行队的老兵,深陷过去战争中杀死敌方年轻飞行员的痛苦回忆。老布给了这位老兵一个奇异又令人感到解脱的的故事。

  令我印象颇深的一篇《风》则代表了另一种风格:从司空见惯的某种事实开始,老布找到了一把打开幻想世界的钥匙——但他并没有踏进大门,只是站在门边朝里张望了一下,这是多么奇妙又瑰丽的世界!——然后把剩下的所有世界留给读者。风是大部分人都习以为常的事物,但在老布的短篇里,风变成了夺人性命的女巫,阴暗,诡异,狡诈,尾随着发现它秘密的探险家,千方百计毁灭他。

  说到《风》,我想起了《奥康纳尔桥上的乞丐》。尽管只是短篇,情节也大都不复杂,但依然是明显的老布风格,字里行间偶尔有几句话能渗出深沉的哲思。这两篇给我的感觉很相似:身处人群的孤独感。《风》里,探险家在逐步被风逼到走投无路的过程中,与朋友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但朋友的家人和宾客却深不以为然。《乞丐》一章中,“我”给了行骗乞丐几个子儿,而且不断上当——却不知为何不想给在桥上认真卖唱而且的的确确穷途末路的乞丐施舍。

  不知应当如何形容这种感觉。明明在被注视,明明身处人群,明明在电话中能听到友人的声音,却依然感觉到孤独。而且,似乎自己也能感受到他人这般的孤独。

  短篇集中,也有不少非常“甜”的小故事

  《跳房子》像是给青春少男少女的一个充满了清新气息的故事,有一点雨后树叶和山洞里少年少女青涩的吻的味道;

  《劳莱与哈代爱情故事》,老布真的好爱劳莱与哈代,当然,这样深沉的热爱在集子里还能看到好多,火星火星火星,爱伦坡爱伦坡爱伦坡,消防员消防员消防员,搬钢琴搬钢琴搬钢琴……

  一个剧透:这一篇是BE——其实也不算。

  《还记得萨沙吗?》一篇甜到齁的夫妻俩的脑洞生活日常。有力地证明了脑洞大的科幻迷找一个同样脑洞大的科幻迷结婚的重要性。如果有同样喜欢这篇的男生,请联系我【认真脸

  可能是小时候读书相当杂食的原因,总觉得其中一些短篇,似乎是许久之前就已经读过。

  《刮脸》:被张狂的顾客威胁的理发师,在最后一幕把剃刀放在了顾客的脖子上。这样的场景似乎出现在过许多小说情节中;

  《死人》:一个活着的死人和另一个同情他的女人,两个人最终都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样孤单又并不孤单的故事,似曾相识

  《图案人》:纹身揭示了未来的场景——而恐怖的、不可思议的未来确实正在发生,这个轮转似乎永远都找出不来起点——似乎也是常见的题材

  《许愿》:在耶稣复活日子的前夕,受某种神秘的召唤许下了一个愿望,将死去的父亲从坟墓中唤醒——是不是像《猴爪》?那篇故事同样讲述了通过猴爪神秘的力量将死去的儿子唤醒的父母的故事,只是猴爪带来的力量是邪恶又恐怖的,活死人缓缓叩响大门,不是亲人重逢的欢喜,只能带来对邪恶力量的恐惧。老布的《许愿》则是另一种方向上的故事,宁静又喜悦,也带着一点点悲伤,却是真切地带来幸福的愿望。

  《流放》:看过《火星纪事》就很容易能看出来,这其实也可以算是火星纪事的一篇,与其中一篇,崇尚神秘恐怖小说的小说家,在火星上以致敬的方式杀死文化审查官的故事有些异曲同工的意味。老布对爱伦坡一道的作家显然是有极深的喜爱,不过这些作家也并非全是同一类型,在《流放》中,各位小说家就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向与性格。结尾意外地有些悲壮感。

  (2)惊人的叙事能力

  我自己从今年年初开始,养成了一个日常习惯:每天写一点点小故事。

  大概正是因为日常的练笔,所以多多少少能感受到保持写作,是一件容易又不容易的事情。

  而老布在保持着高产、日产与热情的同时,表现出了极为出色的叙事能力——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好的脑洞常有,但真正有能力将其写出来,能令自己满意,能向读者传达自这个模糊的脑洞在自己脑海中出现时给自己的感受,是何其困难的事情。

  有一些短篇本身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单薄,例如《刮脸》,我见有书评认为“情绪起伏跌宕有希区柯克之风最后一幕戛然而止令人心头一紧”,有道理,但我真的就还是觉得情节很单薄。之所以能吸引住读者往下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布出色的叙事能力。

  我原本是想摘出几段话的,但这种工作似乎有点太困难。

  老布的辞藻在许多时候并不华丽,但非常抓人。我甚至很难条分缕析地列出叙事出色在哪里。短篇集里的故事,大部分发表在杂志上,而且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专门的科幻杂志,怪谭还能算科幻奇幻向,什么花花公子妇女生活也有刊载。这说明老布的短篇在娱乐广大人民丰富精神生活上也是做得很出色的——讲道理,即使是地摊文学,也是很难真正写好的,真正能抓住消遣的读者的目光是一件极其需要技巧的事情——当然我并不是说老布就是地摊科幻作家。读老布时常有掩卷沉思之时,甚至还为《华氏451度》久违地抄了书,个中哲思,也非常深刻。

  就说说我印象最深刻的,个人认为最代表老布叙事能力的一篇吧:《风》。场景离真正的故事发生地有距离,读者和画面的主角的角度和立场非常相似,因此对故事的感受更加直观而深刻。在你和朋友聚会时,被妻子抱怨时,看这个故事时,有人——可能还是你熟悉的朋友正经历奇异又危险的事情,正面临真正的危险,然而你在另一端,哪怕正在与他通话,也感觉非常遥远。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收个尾吧。

  读自序时看到喜欢的一段话:

  “我总是幻想着有一天,当我走进图书馆在书架上翻找图书时,能看到印着自己名字的书跟着莱曼·弗兰克·鲍姆或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作品摆放在一起,上层书架上还有其他名家的著作,比如说埃德加·爱伦·坡,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还有儒勒·凡尔纳。我深深地热爱着他们以及他们笔下的世界,而其他作家像是萨默赛特··毛姆和约翰·斯坦贝克则是我热情满满,在这些贵客的陪伴下,我早已忘记自己是《巴黎圣母院》里那个驼背的钟楼怪人。”

  这个可爱的,始终对写作保有热情的邻家大爷,显然已经做到了。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二):让人赞叹的,是生活的本身

  “在科幻、奇幻和想象力的世界中,他是不朽的巨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如是评价雷·布拉德伯里。作为科幻界的大师,得此赞誉,名幅其实。

  雷·布拉德伯里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科幻、奇幻、恐怖等各种类型,因对类型文学的杰出贡献,曾获多项大奖。此书是他回顾自己六十年创作生涯,亲自挑选出的100个最喜爱的短篇故事汇集成册的第一卷。

  这些故事有些悲伤有些恐怖,有些拥有结局,有些留于悬念。它非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如若不是某些怪象,真实得就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奥康奈尔桥上的乞丐》,那些在我们眼前摇尾乞怜矫揉造作的人,更能搏得人们同情,而一个风雨无阻坚守在桥上拉手风琴的人,却被人误以为是苦肉计,得不到半个先令。这是否是人们的虚荣心作祟,乐于见到弱者,却不能直视一个与自己平等,为生活努力奔波的人?《劳莱与哈代爱情故事》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没能走在一起的男男女女,在多年以后,携着自己的伴侣在陌生的街头遇见了那个熟悉的人,四目相对,唯有无声的叹息。《许愿》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在父亲的生前,也许他们拥有矛盾,有许多话未曾说出口,在父亲走后,留在彼此心中的是从未流逝的“我爱你”,用一个愿望弥补曾经遗憾。《不速之客》,人类的过分贪婪,结果是一无所有

  雷·布拉德伯里的故事让人看到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虚幻,不是科幻界里高科技的展示,是人类生活的写照,是对心灵的探索。在《他》中,舰长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不相信任何人,固步自封,一直寻求的“他”,近在眼前,也无法发现,是否说明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心灵的人,终将找不到人生目标。书中的故事,或多或少我们总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的,大多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许是某个早晨看的一份报纸,也许是某个街角的垃圾工,亦或是不间意间听到的一句话,都变成了作者的灵感,用文字的形式流于纸上。

  这些小说也许不是布拉德伯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我们赞叹的不只是布拉德伯里的叙事手法,精彩的构思,更让人赞叹的是生活的本身!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三):有关键内容披露,不喜勿点

  最近一直在利用早上的时间读书,并且用印象笔记记录下来感兴趣的内容。听了太多的读书方法论,有一点我认为最重要,就是记录下自己读过的书,每读一本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用读书的数量鞭策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读,忽略读书的目的。人生的目标,是非线性的,被各种因素所影响。目标一旦不能达成,会让为之奋斗的整个过程都失去意义。所以,随心就好。

  最近读了《自控力》、《系统之美》这类了解自我,理解世界的书,同步也想读一些小说调节。我是被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封面和名字强烈的吸引,读完以后更加感谢作者和翻译的文字能力,一样的对胃口。全世界有那么多作家,就是这样一个契机,与之结识。

  作者是雷·布拉德伯里。一个非常难记住的名字,我有一本他的《华氏451》,在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现实下,这本书没有真正翻开读过。所以,他对我而言,还是个新人。

  雷的短篇,几乎每一篇都有些灵异,脑洞也是很大,但是短篇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你花了最少的时间,读了构思巧妙的故事,带来了无限的遐思。

  受到求学期间阅读理解的“毒害”,总是喜欢总结提炼,我试着用1-2句话,总结了前10篇故事。

  1、《刮脸》1979年:左右你命运的,不是你手里的枪,而是给刮脸的那个人。

  2、《燃烧的人》1975年:暴徒自有暴徒的逻辑,暴徒也会有天使的面孔,但是你能分辨出吗?

  3、《暗夜独行客》1951年:当这个世界人只和电视、网络、手机发生关系,我们是否还需要隔壁邻居家温暖的灯火?

  4、《垃圾工》1953年:人类讨厌战争,垃圾工也不想运送冰冷的尸体。

  5、《跳房子》1996年:夏日,雨季,树洞下的接吻,爱情变得美好又笃定。老夫也有一颗少女心。

  6、《狗是怎么死的》1994年:这是个鲜遭变故的时代,全家会为狗狗的死亡而伤心欲绝。而在过去长达千百年的时光,死亡是如此平常,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们死了一半,为人父母要如何面对?

  7、《秘门奇谭》1995年:在三百年的老宅里有一扇暗门,当你祈求的次数足够多,你会从一扇暗门中逃到另个时空。一个完美的穿越故事。

  8、《拉斐特,永别了》1988年,螺旋桨的声音,从空中掉落的战斗机和年轻的尸体。战争中的赢家,至死都在祈求宽恕。

  9、《死人》1945年,找到爱的“死人”,依然无法真正的活着,是人的心死了吗?

  10、《草坪上的女人》1996年,两个鬼魂的相遇,来自未来的儿子,来自过去的母亲,依然是强大的意念左右了我们的人生轨迹啊!

  还有十多个好看的故事在后面,随便给儿子讲了一篇,就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虽然只是转瞬而逝的“创作冲动”,也能说明,好的故事打动人,对不?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罗生门对话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四):简直是黑暗奇幻……

  这不是一本欢乐的书,通常是压抑的,大概作者所思考的话题大多沉重,恐惧,死亡,压迫,还有信仰的迷失与疯狂。这也不是纯粹的科幻小说,顶多是披着科幻的外壳吧,实际上,仍然更多超自然的力量在背后主导。这是一本荒诞离奇的书,我们以为不可思议的事,在这里都是现实,依靠自己的想法就能使自己崩溃,命运驱使命运。人类的生活支离破碎,没有情感,躲藏在自己的焦虑之下,没办法体会也不敢探询其他人的生存状况。值得安慰的是,即使再离奇的故事,看起来也更多只是反思和警告,即使是幻想,人们依旧期待修复生命中的关系,许愿使父亲复活,依旧期待得到救赎,坐上火箭去接近上帝,依旧接受又现实也不放弃回忆中的美好,就像几十年后同旧友的重逢,只提一提当时的默契,然后各自再见。所以,也就这样了吧。既然能有所触动,就算是不错的故事了。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五):暗夜 独行客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很偶然得到了这本书,我读科幻小说时一般也不会特意关注其作者的其它作品。雷·布拉德伯里,对于这个名字,之前我从来没有过印象,尽管读过这部作品集后发现还是有几篇如《流放》在《科幻世界》等杂志上读到过。

  怀着忐忑的心情,翻开这本《暗夜独行客》。暗夜独行,似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决断。古时夜间常有宵禁,想必于暗夜独行者必亦为狂放不羁之侪。果然,看过排序第一篇《刮脸》,便立即有种心跳停止的感觉。

  本片一开始就登场了一位疯疯癫癫的人物詹姆斯·马龙,从头到尾,他一直是一位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的形象,而理发师在内的众多客人则一直是唯唯诺诺的角色,直至最后一刻——“就从这儿开始。”杀人的理发师我们也见过,但是与《理发师陶德》不同,本文中的理发师与众人是为了从马龙的威胁下安全脱身而采取的行动。由于有人作证,也许这是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但理发师杀了人这一点的确是事实。理发师陶德起初也仅仅是复仇,但后来内心的邪恶欲念支配了他,最终走上那条不归路,这位理发师会如何?是成功杀人?还是马龙在最后一刻惊醒,用枪解决掉这些人?而马龙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店里的客人为何又如此恐惧马龙的枪?马龙有枪,他们呢?最后的那一刀,可否联想为民众对于暴虐独裁政权的反抗?OK,文中没有交代,也许留下这些问题,这篇文章才更耐读。

  经历了开头那篇的震撼,我清楚的认识到这并不是我平日里读过的那些科幻等幻想作品。看过这些作品,就如同看过京都动画公司的那些精致动画后突然有人为你放映《JOJO的奇妙冒险》系列一样的刺激。看过每篇文章的刊载杂志:《画廊》《人物》《记着》《美国之旅》《花花公子》《怪谭》《科幻奇幻杂志》《周六晚间邮报》《哈泼斯》《妇女生活》《银河科幻》《颤栗冒险故事》《惊悚故事》《时尚先生》《麦克林》《猎人》。我惊讶地发现,与科幻相关的名字只有两个,与幻想小说沾边的大概也只有5个,似乎更多的是类似《读者》《意林》这类的日常杂志。这一方面能感觉到美国科幻文化普及程度之深,也能感觉到作者的小说不仅仅是幻想小说。几乎这里他的每一篇小说都值得深思。

  《燃烧的人》《秘门奇谭》《死人》《四旬斋的第一晚》《风》《许愿》中于日常生活中的公认的疯子、妄想的观念进行反转。

  《暗夜独行客》《垃圾工》中对于政府干涉自由、漠视人权表达了抗议,与对《1984》式未来的隐隐恐惧。

  《跳房子》《草坪上的女人》对于青春年少者绮丽幻想的认可。

  《狗是怎么死的?》利用啼笑皆非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我们眼中微不足道之事在他人心中却可以作为撼天动地的大事,这一对于每个人个人权利的重视。

  《拉斐特,永别了》充满了反战意味与反思。

  《奥康奈尔桥上的乞丐》则展示了人们易受蛊惑的内心,以及这个充满了欺骗的社会中,真正的可怜者被所有人怀疑,欺骗者则凭借高超演技博得同情,这一悲惨现实。

  《劳莱与哈代爱情故事》则展现了爱情在生活压力下的脆弱。

  《重磅》向我们传达了尽管内心不愿成长,但是现实在那里无情前进,你要么一同前行,要么就要准备好抛弃一切。

  《记得萨沙吗?》这个赋予胎儿以思想与语言能力的幻想,展现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期盼、喜爱、担忧等种种心理,让我想起了一篇我看过的小说中胎儿因为与外界的交流对于现实世界失望,而决意在母亲腹中自杀。恐怕每个未谙世事的孩子了解了世界的大部分真相后都会产生深深的失望吧,所以,这个萨沙,应该还不是这个懵懂的孩子,而是父亲与母亲的共同幻想产生的精灵吧!

  《归途》中老年人为了心灵满足而做的对于任何离谱的提议抱持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态让人悲伤而无奈,最后老年人的舍命一搏,应该也是他们作为人类为了尊严的最后一搏吧!

  《不速之客》向我们展现了为了希望而不择手段的人类丑陋但不可否定的一面。

  《无处躲藏》应该是作者对于白人的世界征服史产生的不安之情,尽管感觉文中的白人主人公还没完全把自己看做与其他人完全平等的存在。

  作者的作品多写作于上个世纪,在发展水平上与现今中国很是相像,尤其《奥康奈尔桥上的乞丐》《劳莱与哈代爱情故事》《归途》几篇很能够引起今天的我们的共鸣。

  他的写作风格与下笔角度让我想到了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瑰丽的幻想,但对于先进科技的描述却几乎没有,更多是写人的心理与社会的深层问题,吸引我们关注这些问题,以求得对人民的一丝教化与对社会的一点改变。

  而最后一篇,也是最长的一篇之一,写于1953年,正是二战后民族主义思想爆棚的时代,明确展现了白种人的隐隐恐惧、不甘、无奈等复杂心理。尽管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已取得公认,但是各种种族歧视依旧存在,也很值得我们反思与警醒。

  总之,期待他的下一辑!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六):为老雷辩护:一些老调重弹

  在我的朋友/友邻里有不少硬核科幻爱好者,如果乐意你也可以叫他们“科幻原教旨主义者”或者“科幻纠察”,如果你不担心伤感情的话。对他们来说老雷的这本小册子,甚至推广到老雷的其他作品乃至整个科幻新浪潮:勒奶、泽拉兹尼、PKD等等,都是不那么够劲的。一本科幻里怎么能没有足够的技术细节呢?

  我无意也没有能力再进行一场关于科幻标准的讨论,而且想必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自己写的到底算不算得上科幻,反正Playboy和Asimov会付给他们相同的稿费(也许Playboy给的还要更多),他们只是在讲他们想讲的故事。但至少在我看来,老雷的这些作品在根源上继承了科幻最深层次的精神。科幻主题千千万,本质上就是what if,基于技术的进步进行的推演,技术与现实的碰撞和技术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可能。老雷的每一篇作品都在探索一种新的可能,如果救世主诞生在宇航年代,如果我们从火星发射火箭进行朝圣,如果巫婆们没有消失而是去了火星……在这些作品中技术细节并非如同他们(谁?)所指控的那样完全缺乏,而是隐藏在世界的背景里,悄悄推动着矛盾的冲突与故事的运行。就像是现代工业的产品一样,塑料与橡胶将一切内部元件封装起来,“内部无用户可操作元件”,精巧的齿轮和晶体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着他们的工作。也许这才是令一些人不满的真正原因,老派的科幻就像一台管道布置在外侧的蒸汽机,直观地炫耀着他的力量,充满了人定胜天的乐观;而老雷的这些作品更像电气时代之后的产品,力量隐藏在胶皮的电缆里,只有当他们通过一些电子管或者指示灯的时候才能让人一窥究竟。如果你喜欢的是充满希望的田园牧歌或者富于力量光辉的史诗,老雷会让你非常失望。他作品中的经常带有一种压抑的氛围,就像夏天暴雨来临前的午后,低气压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正是这样的天气适合徘徊在醒与未醒之间,让人做一个热夜之梦。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七):暗夜独行客:华丽背后的一往情深

  看PKD的那段时间整个人状态都不好,偏执的觉得世界上大部分科幻作家都是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但是老雷是个意外。他说在科幻作品里,忘却了自己其实只是《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钟楼怪人。暗夜独行客是老雷的短篇集,结构精妙的小故事说不上有多科幻,有多新奇,但是包裹在巨大的情感里面像潮水一样漫过去。

  老雷是个怪人,既能在纽约客这样的杂志发表主流严肃文学,又能在怪谭和惊奇故事这样的地下路边摊发表什么惊悚故事,还有花花公子和妇女生活这样被主流文学嗤之以鼻的刊物。新星版的暗夜独行客似乎铁下心来把老雷打造成一个文笔优美,抒情厚重的大师形象,因此整体看下来过于深情款款了,那些恶趣味和洋溢着神秘主义,低俗惊恐的小故事都变得软糯糯的。不过话虽这么说,文笔优美这件事对于科幻作家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这把双刃剑握在老雷手里总要更好些。

  老雷文笔里蕴含着深深的老派文学青年的情感,他对爱伦坡,狄更斯,毛姆的深厚情感和继承在很多作品里面都有明确的体现,在未来时代追寻情感诉求也变成了很迫切的主题。我其实能够理解硬核科幻爱好者对老雷,尤其是短篇系列的大失所望。奥巴马说老雷扩展了我们的世界,这其实无关未来,无关时空,而是某种异常状态下展露出的细枝末节,这其实也是科幻的内核。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八):【更新】老雷八卦第一弹!从科幻迷到地摊诗人·

  4月6日八卦update!有图有真相!

  2014年,幻象文库决定引进制作布拉德伯里的短篇作品,经过几番讨论,我们在众多英文集子里选中了2012年出版的作者自选集,全书共收录100个短篇,大多都是最初发表于各类杂志上的,时间跨度从1943年到1996年,很好地总结了老雷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并有作者2002年写的自序,介绍了很多短篇的创作动机。

  2016年春,这个集子的中文版分为四卷陆续出版。我在将近一年的编辑过程中也挖掘、阅读了不少关于作者和当年出版界、影视圈的八卦资料,照例写下来,提供一个big picture。

  第一弹 从科幻迷到地摊诗人

  1939年6月底,美国加州洛杉矶。一位19岁的少年怀揣着向朋友借来的五十美元,登上了开往东海岸的灰狗长途巴士。

  7月2日,经过数天旅途颠簸的他终于抵达纽约。此时纽约正在举办第20届世博会,同时举办的还有首届世界科幻大会(Woldcon)。尽管当时的美国尚未从经济萧条中恢复,而战争的阴霾已经笼罩了世界,仍有很多科幻迷从各地赶来。

  首届Worldcon的主宾是插画师Frank R. Paul,他为《惊奇故事》绘制的封面几乎定义了二三十年代的科幻画。年轻的阿西莫夫和著名科幻编辑坎贝尔都出席了这次盛会,还有我们这位风尘仆仆从西海岸赶来的小伙子,雷·布拉德伯里。

  小雷(右上条纹T恤)在首届worldcon期间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九):宗教对科学的一种凌驾

  # 一

  亚当·罗伯茨在《科幻小说史》中,谈到十七世纪的科幻小说的时候,提到当时的作品**潜藏着一种*宗教焦虑*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科幻小说“周旋于*科学*(或者*事实*)和*魔法*(或者随之而来的*想象*、*小说*)之间。相互纷争的宇宙论述分裂为理性主义的新教和仪典主义——魔法的天主教两种不同的宗教话语。而这个时刻,科幻小说诞生了。

  随后的发展,就和我们所有读者知道的一样了。科学方面的因素一路高歌,盖过了宗教方面,成为货真价实的*科*幻小说。之所以这个样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可能带给人们的焦虑,逐渐取代了曾经属于宗教的位置。人们将更多的不安投入到了*科学*身上,开始关注这种未知的、时刻变化的、难以捉摸的东西,究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科幻小说就成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参考,带给人们对未来生活猜想,一个重要的依托。

  不过,在雷·布拉德伯利这本《暗夜独行客》中,却可以再次地看到宗教与科技两者之间的冲突与交融。

  # 二

  宗教意味最强的,就属《他》和《归途》这两篇文章。前一篇小说,写得是一个太空舰长,发现了神的踪迹,便试图在浩瀚的宇宙中捕捉到神,与上帝会面;后一篇小说中,则是一群行将就木的老年人,在一个商业公司的火箭中,试图去外星拜访上帝。结果这个计划只是一个骗局,可是在火箭起飞、爆炸之后,这些人真的与上帝会面了。

  在这两篇小说中,科技与宗教交融得天衣无缝。科技本身的意义不在于实现人们的物质上的追求,丧失了其本体上的意义。取而代之的,布拉德伯利将科技赋予了新的意义、新的价值,即,作为实现宗教理想的工具。在《归途》一文中,火箭并不是探索未知宇宙的工具,象征的不是人们开拓空间的雄心壮志,而是宗教上的道具。在这方面,这与去深山老林、冰天雪地里面去找寻神迹没有二致。无非是用的更为精妙,更为“科学”的交通工具。而从它的题目也能看得出来,“归途”,强调的不是火箭——像是企业号——一般的外在性,而是体现了一种内向性。同时,科技的价值必须还是需要由宗教来支撑。

  在《他》中,舰长利用火箭寻找上帝踪迹,但是作者已经指出这种无谓的跟踪是永远无法与上帝碰面。上帝永远会在他的眼前消失。联系到《归途》中一众老妪可以相对容易的与上帝对话,这其中的区别就不言而喻,完全是取决于对于上帝的虔诚与否。

  在《他》中的舰长,上帝名义上是“上帝”,是最高的宗教追求,但实际上是开拓精神的另外的一种体现。对上帝的追查,并没有宗教上的内涵,而恰恰更是人类好奇心的扩张,对神秘事物的追根究底。舰长原本的任务是探访一个个未曾有人来过的新星球,而任务的变化,无非是用“上帝”取代了“新星球”而已。这种单纯的与宗教无涉的追求,从这种科技与宗教的断裂之中,舰长是永远无法实现他的好奇心。而反过来,只要对上帝虔诚,与上帝会面则是轻而易举。

  # 三

  雷·布拉德伯利最知名的作品是《华氏451》,在那篇文章中,科幻的成分同样的极为稀有。在《暗夜独行客》这部短篇小说集之中,这种倾向也是非常明显的。里面大部分作品,更像是纯文学作品,而不单单是狭义上的类型学上的**科幻小说**。

  布拉德伯利在作品中所关注的,并不是科技。将其视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是对他的一个极大的误会。他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类的心灵。而由此,他创作出了许多恐怖的、爱情的、政治的、科幻的、神秘的小说。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题材之中,他不断的拷问人类的心灵问题。这其中有好有坏,有的优质有的拙劣,但无论如何,都是他对人的心灵的一种探索。

  至于科学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不难看出,布拉德伯利最终的选择依然是宗教。宗教才是人类心灵的归宿,科技不是。起码,这个问题是无法依靠科技独立解决。这在其他的篇目,《亨利九世》《流放》之中也可见端倪。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十):老布的幻想世界【文不对题,切不中重点,不用看了】

  在这本短篇集中,你将读到我在漫长写作生涯里颇具代表性的故事。我深深感念往昔岁月以及激励我不断前进的那份热爱。当我看着这本书的目录时,眼里充满泪水,这些亲爱的朋友们啊——这些活在我幻想中的恶魔与天使。

  ——雷·布拉德伯里

  可能是我的审美和老布本人依然有一些差距,也可能是老布故意回避了他本人的一些作品,不论怎样,没能在这本自选集中看到那些已为我所熟知的伟大的作品不免让人有些遗憾。但另一方面,这本书无疑也让我认识了很多从未为我所知的作品。

  老布在前言中谈到从不是他自己支配故事,而是故事支配着他的手,由他来赋予故事形体与生命,我想这是有原因的。恐怕只有老布才能长久的徜徉在他的幻想世界,用他的内心听见这些故事微弱的声音并赋予生命。

  他活在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汇之处,用他的故事传达他的心声。

  老布常常在故事中表达出对于爱伦·坡的敬仰之情,因而很多故事是关于复仇和报复,带有很多惊悚的元素,但是老布总能在这些故事中闪耀出希望的光芒。

  拉拉杂杂说了一堆感觉没有切中重点,真是悲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暗夜独行客》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