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本四季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本四季的读后感10篇

  《日本四季》是一本由张燕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四季》读后感(一):一个台湾主妇眼中的日本四季

  也不知从何时起,市面上关于日本的小书日渐多了起来。题材遍及衣、食、行,夺人眼球的诸如风俗业,偏僻的类似出版业、中古书店,都有涉猎,可称得上是遍地开花。此类小书大都带着介绍性质,写作者除了那些熟知的作家、学者,旅日人士、留日学生也纷纷下海,好不热闹。也颇有些家伙因为专写此类书籍而闻名,可见人们对邻国好奇心之旺盛。

  我对日本向来有好感,故此杂七杂八读了不少这类书籍,只是作家们写的日本,到头来写的还是自己的事儿,学者们呢,免不了有些学究味,嫌他诘屈聱牙;其他的那些,有的过于浅显,趣味不足,又或者太端着了,看起来有隔阂。到头来,还是没咂摸出这个国家的人和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好在还有一本《日本四季》。

  知道这本书也是出于偶然,作者张燕淳名不见经传,以设计为本业,写作纯属玩票。而就是这样一位业余选手的试水之作,却还原了我心目中日本的模样。

  从书中自序中得知她是台湾人,长期在美国留学生活。追随丈夫在日本小镇长野住了三年,为了带孩子不得已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不过,她也倒好,索性就以此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日本四季》一书。

  与外国人扎堆的大城市不同,作者一家生活的长野是一个偏僻的乡下小镇,民风淳朴,封闭而自足,生活中当然也更遵从、依赖于风俗。作为小镇中甚为稀罕的“外人”——歪果仁,她们一家的到来就像在一个古井中投入了一块石头,惊起不少波澜。在作者用好奇、审慎的眼光观察着小镇的同时,她的邻居们也在细细打量着她。

  日本人对于四季有一套自己的语言,春起桃花女儿节,夏夜讲鬼消暑,秋季狩红叶,冬季看雪……串联起日常生活的季节时序,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也是日式生活的智慧。作者就此以时间为线索,巧妙地将个人的见闻和经历以及对日本社会那些貌似不足为外人道的认识和感悟穿插在四季风俗之中。

  因为情势所迫成了一名家庭主妇,作者生活全围着家庭琐事打转儿,书写的内容自然也特别的接地气。作为两个孩子妈妈,她写儿子在学校中的交友情况,从儿子不幸沦为“屁大”酱(peter)引出日式英语的发音,参与学校的“妈妈会”,生气勃勃的开展主妇社交,和房东太太进行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礼物竞赛侧面写出日本的社区生活……文化冲突甚至冲撞有之,柴米油盐中的人情世故有之,或奇怪或有趣的风俗礼仪有之,关于日本的有趣冷知识等等也有之。

  三年时间,她以特别的热情和好奇心投身其中,学习语言和礼仪,了解习俗背后的渊源,融入当地人的群体,并富有意趣的笔调忠实记录下诸多可笑、可叹、可爱的事儿。虽说是写日本,但文中流露出的那些意趣却让我觉得她更多的是写自己的生活,只是恰好以日本为背景而已。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写下这本书多半是为了留下必散筵席之后那些仍旧散不去的东西。也正因此,《日本四季》不同于大部分介绍日本的书籍,不再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介绍,也不单纯为了旅游者而作,它是名符其实生活随笔,而又因为日本这个国度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使这本小书有了别样的趣味。

  当然,说到底,《日本四季》不过是一本主妇日志。只是这个主妇有着“两岸三地”的眼光——一个常年在美国居住的台湾人在日本的生活,这一身份给了她与众不同的视角,中美日,三种文化的碰撞也赋予这本书不一样的基调。

  对于日本,她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态度,有时深深投入其中,有时又理性抽离,冷眼旁观分析日本人生习惯背后的民族性格和缺陷。关于长野这个乡间小镇的各色生活习性和风俗,穿插着种种文化冲突、生活差异和历史纠葛,但最下面铺垫的却还是温柔的人与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它和是枝裕和的电影有着同样的温度和质感,我想这书中的日本和是枝裕和镜头下的日本应该是同一个。

  《日本四季》读后感(二):贴近生活 感受日本文化

  一本憧憬了很久,也找了很久,终于入手的书。

  作者不是专职作家,是学美术的,书里有多幅黑白插图,古朴精美,乍看像木刻,哪知是作者独具匠心仿木刻画的,非常喜欢,按照封面自己也做了个书签,果然很好。

  书的内容,看目录就很想去读,是作者90年代在日本生活了三年的点点滴滴,很客观全面,没有一丝做作。在日本生活的日子里,作者从女性的角度在非常细腻地观察日本,体会日本文化,和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作者对日本有一种说不清感觉,包括现在的我们,喜爱日本文化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究竟这个文化是从哪里传承的。是自己的为什么要羡慕被学走的,哀其不争。

  作者文笔很美,很多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读了让人忍俊不禁

  这是一本读了有很多收获和感悟的好书。

  《日本四季》读后感(三):为了长月的日本之行

  这本书,在闷热而毫无诗意的夏日家中阅读很喜欢。力荐,也根本不是荐,只是喜欢。

  之前跟羽相约日本之行,无奈她说马强不去,她于是开始犹豫。我心下颇为愤怒,为的是做稿子的日日夜夜,没有旅行在前面惦记着,怎么那么没有盼头。

  于是读这本书。台湾文青范儿,简直是我少年启蒙读物的风格,熟悉如邻家女孩儿,明净,欢喜。起初只是为了读,后来忍不住上淘宝搜各种日本物件儿,围裙,风铃,门帘。想着明年到了加拿大,真真正正地有了自己的家,一定要拥有这些东西,一定要让我的家符合我自己想要的样子,一定要在窗前挂上风铃,在门前挂上花帘,身上终日穿着好看的围裙和家居服。心里这样想着,也难免盼了起来。

  再读到后来,忍不住上去跟羽说,心痒难熬,忍不住上来勾引你一下。没想到真的勾引成功,她说,那我们就去好了。于是立即行动,跟旅行社的朋友定下周一给我签证答复。天啊,这就要去日本了。

  只是原来说八月去的,现在改在了九月。看这本书最后的“日本四季”一篇,说九月在日本叫做“长月”,因夜晚渐长。我大约见不着那如幻梦的八月花火了,那就去赴一场菊瓣的约会吧。

  《日本四季》读后感(四):有趣的日本文化入门书

  说实话,一直对日本文化无感,也从没想着一定要去日本旅游、学日语之类云云。合上这本有趣的小书时,这些想法却一一涌现——“学学日语也挺好啊“、“找个时间去日本玩玩,穿着和服踩木屐走走也不错啊”。

  作者在九几年时因丈夫工作调动而举家搬到日本长野县,本书正是作者在日本三年点点滴滴的回忆,并且十分有趣地按照春夏秋冬来进行排序,配上风版画般的插图。作者开篇便写到:“在那纯朴小镇的太阳底下,对我而言,天天都有新事。那些教我、帮我、陪伴我的朋友,脸上没有国籍,只堆满善意。他们在我的记忆中全有声有影,我无由隐瞒生命中美好,故不能不诚实写出和他们一起过柴米生活的趣味。”由此可见旅日三年的回忆已成为作者心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我从春天开始了解日本,直到冬天结束,又迎来新的春天:

  1. 女儿节 & 雏坛 & 人偶菜。作者形象生动的文字让我一下子便想起了儿时看日本漫画和动画片中一个个精致的玩偶,书中写道:“完整的一套布偶包括:天皇、皇后、宫女三人、宫廷乐师五人、随臣两人、(仕丁)侍从三人,一层层排列在衬了红绒布的阶梯式大台子——雏坛上。”除此之外还有令人垂涎的五目寿司饭,人偶菜等,秀色可观,更可餐。

  2. 樱花。从最开始的抢占赏樱之地,以及各式各样的与樱花相关的小菜,不禁让我想起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虽然有些人对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置可否,但我是由衷赞叹)

  3. 洗晾。作者被日本邻居指导,晾晒是有讲究步骤的,并且衣服要分类晾。

  4. 鲤鱼旗。

  5. 泡汤(即洗澡)手册。

  6. 没有归属感、抑郁而终的洋人小泉八云以及他的幽灵故事

  7. “史巴拉系以的田野柿树风景”。“ 史巴拉系以”是日本人爱用的形容词,是了不起、极美、伟大的意思。这段作者描写了去东京途中邂逅的美景,不禁垂涎。

  正如作者所说:“大自然给了日本美丽的四季,日本人自己又创了一套,加在一起,似比别处可观。”

  不得不说,还是很佩服日本人对于事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我看来,事事讲究至少不会是错的。

  .S有空去学学日语还是好哒~

  《日本四季》读后感(五):先说说书,再讲讲日本人

  书是一口气读完的。作者文风醇厚,况且写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身边经历的小故事,没有纷繁复杂的理论和论述,看着轻松简单。难得的是,凡是讲到的,都给讲清楚了。我们一直说日本这个国家“一衣带水”,但要说了解,多半都得摇头。

  书推荐一读,里面的插画也不妨细细欣赏,别有韵味。

  再来讲讲日本人。本人曾有幸在东京作为交换留学生学习过一年,日本的人和事也见过一些,就提供些基于日本城市角度的看法吧。

  书主要说的是长野,在东京西北,内陆中的内陆,是农业县。不曾在长野久住的我,从书中领略到不少日本人的淳朴。这一点上,东京为代表的现代都市里的日本人和长野为代表的农村里的日本人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虽说日本均治化比较成功,城市和农村间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大,甚至没有。但两地的生活方式却是极其不一样的。东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西装领带制服公文包,男男女女迈着快速的步子赶电车;进任何一家店都能收获职业性的微笑,不管你穿的很搓还是很精致,不管看上去有钱没钱,都是同样质量的服务;但与此同时在路上和人打招呼、搭讪却很难。邻居间也远没有书中长野那么亲密。“不问主人直接进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纽约和长野的对比,我想说的是,东京和纽约作为大都市,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要说的是,东京是东京,日本是日本,两者要分开看。

  但我丝毫不怀疑长野的日本人是那样的淳朴,因为我不仅在旅游时自己有体会,九州、青森、鸟根、德岛等地,都遇到很淳朴好客热情的人们。就是在东京,也依然能感受到书中所赞扬并惊讶的那种关心、理解、友爱的情意。只是东京人表达的方式和力度不一样,的确不比长野那么淳朴,而且以更有分寸和距离感的方式表现。

  传统的东西在城市和现代化里都会打折,我觉得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至少日本东京这儿不例外。就拿四季来说,不比长野路边的植物、主妇们制作的时令点心,东京这儿的四季更多体现在电视购物广告里商品的变化上。当然,该有的各种“祭”还是有,小学校也照常举办运动会,赏樱赏红叶更是自然,但总被钢筋水泥、电车地铁,西服OL冲淡不少。

  书以“四季”命名。我觉得这个词不说排在第一,至少是非常能够代表日本文化的一个词了。日本人实在太按照四季在生活了。什么时候就干什么事儿。而指导人们该干什么事儿的一个准则,就日历上是各色各样的“红日子”,也就是国民假日。正月、女儿节、男孩节、海之日、体育日、敬老日等等,此外春分、秋分也非常受重视,这些假日里全家常常一起按习俗去游玩,春赏花,夏花火,秋红叶、冬年越。

  四季的强调即自然的强调。我个人看来,“融入自然”是使得日本人与日本人之间容易构筑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的关键因素之一。像书中提到的秋天的柿子,还有红叶狩,其中温馨,好不令人羡慕

  然而也有个问题,就是日本人始终难以真正接纳你。所有的礼貌、客气、融洽都是表面的,是“以和为贵”的待人接物的习惯下自然而然形成的规矩。日本人之间是否如此我不知道,至少对外国人而言,想要真正融入日本人的圈子,被日本人接纳,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外人”,“外人”,字面意思很简单明了了。所以日本人难免遭到外国人诟病,说日本人非常虚伪。比如书中提到的“送礼文化“,双方如角力一般;还有情人节与white day 的拉锯战,义理是做足了,就差真情真意。你永远也猜不透日本人笑吟吟地看着你的那张脸背后,在想什么。但即使如此,那张脸却笑得让人很舒服,说话,鞠躬都很让人舒服,一下两下也就忘记了虚伪不虚伪的质疑了。先舒服着,不是么?

  不论是文化上,还是待人处事、日常行动上,日本的一些特征很明了地直接地展现出来,特征鲜明。对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会有一种强烈的、新鲜的刺激感,而且让人印象深刻。这点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渗透非常有帮助。而且往往第一眼,留下的都是好印象。无怪乎现在很多西方人喜欢日本吧。

  《日本四季》读后感(六):本子上細膩的四季

  這本書是阿信推薦書單裡面的一本,作者是北方人(忘記了可能有誤)但是在台灣成長,也在國外生活,在搬到日本之前是在美國,這本書無疑是記錄作者一家搬到日本後的生活,但是很有趣的是,作者大概用了日本的四季和節日為順序,這是一個比較喜歡的地方,就像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寫的日記或者手帳。 這本書介紹了很多日本的文化,包括食物、禮儀等等,和中國的習慣習俗進行了對比突出不同文化差異。當然,衝這本書裡面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作者初到日本的陌生,以及到後來發現鄰居的格外熱情和好客,不過作者在文中也有不少的透露自己對於祖國的感情。

  這本書記得內容是很小的生活化的事情,平淡的日子如同流水,但是化在筆尖下的墨水裡卻充滿了魔力,似乎更加的生動可愛,還帶著活力。我也很喜歡寫寫手帳和日記來記錄自己的小日子,雖然有時是日復一日的copy,但是當歲月全部都被寫在一本上面,翻看的時候會出奇的美好。

  生活雖然有事看似普通忙碌,但是花一點點心在上面,它便可化為一幅美麗的畫卷。願我們都可以把生活過得生動細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本四季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