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之恋》是一本由[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广岛之恋》读后感(一):摘抄
“你知道,疯狂就如同智慧一样。是解释不清的。完全跟智慧一样,它一旦落在你身上,就占满了你的身心,那时,你就理解了它。但是,当它离开了你,你压根儿就再也理解不了它喽。”
有时候装逼和深刻只是一线之隔,看不懂的人可以冒充自己看懂了它的深刻,也可以不屑地直接归到装逼一类。
整本书几乎是一个剧本,没看惯的人一定会不适应,而且简洁到不行,既像是自然精粹深刻的情感,又像是刻意而为之。
我反正没有很懂,只是隐约感觉到当爱情、欲望完全充斥自身的时候,应该是最智慧的。因为你无暇顾及到任何成分的虚假,极度真实和忠于内心。但是这种时刻是极其短暂的,一旦错失了,之后可能都不会再纯粹。
《广岛之恋》读后感(二):她的爱情,至死方休。
广岛之恋,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电影由书而来,歌曲则靠电影与书给了灵感。今天要说的与电影和书有关。
一个法国女人在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和平影片,在这期间和一个日本男人产生了爱情,他尽管他们都有家室,他与她都没有名字。其中还穿插了法国女人在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士兵的爱情回忆以及遭到原子弹毁灭的广岛。
灾难与战争,爱情与性,初恋,一夜情……
一天一夜,24小时的爱情。
他们如何相遇并不明了,“世界上到处都有萍水相逢的事。重要的是,这些常有的相遇之后所发生的事。”剧本里这样说。
她,我都看见了,毫无遗漏。
他,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
电影里出现被原子弹轰炸过后的广岛。
伤残的狗,嚎叫的儿童,复活的矢车菊与菖兰。
外科手术挖出眼睛,独眼的男童,对镜自怜的少女,扭曲的手指。
令人毛骨悚然的雨与食物,不在美丽的大田川河口湾……
关于这场灾难,二十万人死于非命,八万人受伤,就在九秒钟之内。
广岛,这个地名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原子弹,是战争与灾难。
历史远去,烟云褪尽。
现在的广岛已是另外一片繁华景象,之前原子弹爆炸的地方建起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每年的八月六日,一只一只的千纸鹤在诉说对和平的期望。
不需要我再说什么人人都懂的呼吁世界和平的大道理,回忆起影片里穿插的惨状镜头,我只祈祷这样的历史永远不会重演。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点发生的这一场荒诞的爱情,他和她。
刹那相遇,烟火般绚烂,流星般短暂。
她,我遇见你,
我记得你,
你是谁?
你害了我,
你对我真好。
我怎么会怀疑这座城市生来就适合恋爱呢?
我怎么会怀疑你天生就适合我的肉体呢?
……
他,你仿佛集一千名女子于一身……
他们在旅馆的房间里做爱,共浴,赞美对方的皮肤与美貌。她告诉他,她曾从法国的内韦尔去到巴黎。
我们看到的是两个赤裸的躯体,女人的指甲陷入男人的背部的肌肉。
镜头拉近,她美丽的面庞宛如出水芙蓉,他也是一个潇洒的日本男子。
露水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他,我想再见到你。
她,明天这个时候我就要启程回法国了。
男人猜测是否要回法国的内韦尔,她说不是,永远不回内韦尔,在那里,她曾一度发疯。
他想解开内韦尔之谜。
男人在拍片现场找到女人,把她带到了自己的家中。
他问起关于内韦尔的事情。
他还说,由于内韦尔,我才能开始了解你。因此,我在你一生所经历的成千上万件事情中选择了内韦尔。
她道出了往事,在内韦尔,那时她18岁,她爱上了一个德国士兵,一个敌国的男人。
镜头切换到一座依河而建的咖啡馆,夜色朦胧,河面泛起波光。离别还有十六个小时,空气里不知是暧昧的气息,还是分离的酸涩。
他们的话题直入内韦尔。镜头在咖啡馆与内韦尔不断切换。
内韦尔,
她与德国士兵相爱,在很多地方约会。
内韦尔的谷垛、废墟、河畔……
他们约好在卢瓦尔河见面,那天法国快要解放,有人朝德国士兵放了冷枪。
她到时,只有一具还未冰冷的尸体。
她伏在尸体上一天一夜。
她由于爱上敌人而名誉扫地,当地人剃光了她的头发,押她游街,她大喊大叫,被关入了地下室。
她用手挠墙,墙硝被鲜血染红,那时,她爱上了血的味道。
她呼喊那个德国士兵的名字,一遍一遍。
她听见圣埃蒂安教堂的钟声,在恋爱时,他们也曾听见。
……
咖啡馆,
她喝下一杯又一杯酒,诉说她的内韦尔故事。
情到深处,她接近疯狂。
她声嘶力竭,那是我的初恋……他一巴掌径直扇在她的脸上。
后来,她的头发长得已够美丽,她来到了巴黎,广岛的名字出现在铺天盖地的报纸之上。
14年后,她本以为能把内韦尔的爱情遗忘,但是身体里却燃起缅怀的火焰。
在广岛,她把这段故事诉诸于他,她把自己的身体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这个日本男人。
影片最后,她说,广岛与内韦尔是他们彼此的名字。
关于爱情与其他
初恋,一夜情。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法国女人与德国士兵的爱情,彼此的初恋,因为士兵来到她父亲的店里处理烧伤的手,她帮士兵处理手时不小心弄疼了他,抬头是目光相遇,少女满心愧疚,士兵却只是笑了笑,也许是少女眼里的纯真与明媚让士兵动了心。
那时她十八岁,他二十三岁,在法德交战的特殊时期,民族、战争这些隔阂似乎被抛弃到了脑后。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之下发生的这段爱情似乎也反映出对战争的憎恶与讽刺。他们与彼此敌国的人相爱,民族之恨,国难当即,但是这在爱情面前又能算什么,他们还是相爱了,而且如此刻骨铭心。
士兵与平民的相爱,这反映出的应该是当时交战国人们对和平的期盼吧,长达多年的战争,不仅使国家政府得不偿失,人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所需要的不是统治者们侵略扩张的“雄心壮志”,而是有一座安静的园子,一个幸福的小家,一段美好的感情……
他们早已厌烦了战争,可是战争的乌云却迟迟不肯散去;他们打破民族隔阂的禁忌享受短暂甜蜜的爱情,可是种族之恨却夺去了他的生命。
他死在冷枪之下,她经历了两年的精神失常。这是一段爱情悲剧,可是就算是悲剧也不会影响的初恋的甜蜜与美好。在他们相爱的时光里,在内韦尔,他们手牵手走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或许言语动作里还有少男少女的羞涩,他的每一个吻,每一次拥抱都会使少女的脸上开出粉色的玫瑰;她的每一句情话,每一个相爱的誓言也会让士兵刚强的心里泛起涟漪……这就是让人心生向往的初恋吧。
我也想起了南方的那座小镇,那个阳光的少年,那段掩藏于时光深处的爱情。
他是我的同学,上学时属于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关系,毕业后却莫名其妙聊到了一起。整整两个多月的暑假里,我的脑子里都是他的影子,总是猜想他这时候在做什么,他是不是会发现我喜欢他。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总是在我的日记本里出现,在我的梦里出现。新的学期开始,我们在不同的学校,中间隔了几百公里,第一个小长假回家时我们很神奇地在一起了。
2012年10月02日,现在我的好多密码都还和这一天有关,那天我们一起约好去他的学校看看,天还下了一点点雨,我们第一次共撑一把伞,第一次在一起讲了这么多的话,第一次牵了手,但是这些第一次也都变成了最后一次。我还记得10月份两岸河堤还泛青意,雨滴滑落河面荡出波纹;我还记得走他左边,记得他手心的温度;我还记得当时自己心里祈祷希望路长一点再长一点,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后来很仓促地分手了,到现在已经是第四年,四年里他换了女朋友,我也有过第二个男友。就这样释怀了吧,可是当听到有关他的消息,我还是会小鹿乱撞;那就是还在怀旧吧,但身边已有作陪的其他人。爱与不爱,我自己也分不清楚。
我该怎样安放这段感情呢?就像电影的她一样,在士兵死后为他而疯而癫,为他压抑了十多年的感情,为他掩藏这段不可告人的秘密。就算再舍不得,她还是离开了内韦尔,离开了他们相爱的地方,她还是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了丈夫与孩子,有了自己的事业。午夜梦回,士兵也许还会在眼前出现,但也都是过去式了,真的,都是过去的事了……
萍水相逢,她与一个日本男人。在广岛,另一段爱情发生了。
他们如何相遇已不明了,第一次出现的镜头就是两个赤裸的身体,他们谈论着广岛,他们很快乐,享受肉体上的愉悦,倾吐自己的经历,无话不谈,她把自己掩藏了14年的故事道出,把压抑着的回忆释放,把自己身体完全交于这个日本男人。
一切都显得有些荒唐,猝不及防。爱情的发生是这么突然,他们是真的相爱了。男人一次又一次深情地倾诉衷肠,一次又一次恳请她留下;女人把自己的一生仔细讲述,把连自己丈夫都不知道的初恋告诉了这个男人。
她为往事哭泣,为这个日本男人的爱哭泣,她紧掩的心扉被这个男人重新开启。这段一夜情也变得很纯粹自然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可恨。这也许是她坚守爱情的另外一种方式吧,她爱的也许不是某个具体的男人,她爱的也许是那个向往爱情的自己,爱的是追求爱情信仰的执着,爱的是自己义无反顾投入其中的勇气……她的确是有个故事的女人,也是因为故事更显迷离的尤物,不仅吸引了电影里的男主角,也吸引了时空相距几十年的我。我对她怀有的是一种欣赏与敬佩,怎样放下与拥有,怎样对待过去与怎样处理现在,她都给了我或多或少的思考。
一夜情往往让人心生厌恶,让人对爱情的忠诚产生怀疑,电影里的这段一夜情却被洗白了。我不是在宣扬一夜情的潇洒风流,只是在怜惜真正的爱情。他们的24小时,让我唏嘘一生。
从内韦尔到广岛,对于爱情,至死方休。
《广岛之恋》读后感(三):绝望是广岛,不同于沙漠的新式荒原。
同学看《广岛之恋》,觉得剧本觉得磨人,正好我最近听虾米的苦逼台,拣莫文蔚的滚石精选反复听,恍了神,含情莫莫啊,所以我也拎《广岛之恋》来看看。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扫完剧本,毛毛说杜拉斯的文笔矫情,剧本却倒还好,因为空间上很少发挥,更多是两人在宾馆里飙戏,在欲海情焰或在临终挣扎中蠕动,两人紧搂的肩膀肤色各异,一深一浅,杜拉斯说画面势必要造成一种非常强烈以及矛盾的感觉,既感到清新,又徒生欲念。
《广岛之恋》当然是以广岛为背景,我初看时在想,从符号角度看,1944的德国和1957广岛代表战争,一夜云雨带表孤独,跨国恋和婚外情代表突破禁忌,概括的说这是一个关于反战的剧本,探讨人在爱面前的纯洁,这个纯洁是来自人对抗孤独时的简单,爱在这里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可我又怀疑,故事不应当这么简单。
1944年的内韦尔(法国的一个城市),城里的男人只有德国人,当时她十七岁,战争遥遥无期,她的青春也漫无止境。她既摆脱不了战争,也摆脱不了青春,一个德国兵走进了她父亲的药方,她满怀仇恨地替他包扎,敌人居然向她道了谢,并且成为了第一个聆听她琴声的男人。日复一日,她白天黑夜情思昏昏,梦想着一个敌人,那是她的初恋,她把这个人区别于其他敌人,再也不能看清他的躯体和自己的躯体有什么任何细微的差别,相反,她只是觉得这个身体与自己的初期相似。她想,她再也没有祖国,她只有爱情。
在内维尔解放当天,他们约好中午在卢瓦尔河畔见面,当她到时,他还没完全咽气,有人从河畔的一座花园里向他开枪,她在他身上趴了整整一夜。翌日,有人来收尸,圣拉扎尔教堂钟声响彻全城,她被剃光了头发,关进药方的地下室里,因为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她与一个敌人相爱。她在地下室里狂吼,把手指擦破,舔舐着流淌的献血,白天过去后,筋疲力竭的她欲火中烧,需要他的抚慰。日日夜夜,她轻轻抚摸自己的脑袋,头发已长长,不再扎手了。
1957年夏天,在广岛,她参与拍摄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在她回法国的前夕,邂逅了一个日本人,他们彼此倾心,相互温暖,产生了电光火石的爱情。他们交换故事,一个内维尔,一个广岛,她说内维尔一边濒临卢瓦尔河,一边以城墙为界,城墙外是一片森林,孩子用脚步测量着它的边界。他说,在广岛你什么也看不见,不曾看见,即使在历史博物馆,在纪录片里,那是一片不同于沙漠的新式荒漠。
在广岛的最后一天,黑夜将永无止尽,太阳将不会升起,她要离开了,他恳求她留下来,可是时间将到来,到那时,他们谁也说不清是如何结合的。
再重读故事,原来《广岛之恋》是叙述一个法国女人和一个日本男人在广岛发生的情事。两只孤独的灵魂交织在一起,带来了两段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已逝的德国初恋,第二个故事是广岛之恋。一个是忘不了,一个是离不开。可是你会发现,忘不了其实是要忘了,离不开终究要离开。
杜拉斯借她的口说:“游客在那里驻足沉思,关于历史博物馆的纪念,我们可以说,凡是发人深省的种种机会,总是精心炮制的。”她说,历史博物馆就好比是集体煽情的场所,人们带着各自的故事来到这里,寻求一个正当的宣泄渠道,还会假惺惺地体验到自己良知发现的优越感。
她还说:“十四年过去了,我甚至记不清楚那双手了,痛苦嘛,我还记得一点儿。”她那么努力地伤害自己,却发现痛苦是被制造的,是因为需要痛苦的感觉,才去触碰。可为什么她急需创痛?因为这“时间有期限,它总是毫无意义的时快时慢”,可终究痛苦是要被忽略、取代、遗忘,她只不过想对抗遗忘罢了。就好比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在那段感情过后,总不免苦情宣泄,就在这反复地睹物思人、回忆重拾都是再重新体验那段感情的美好,随之而至的痛苦是因为忘不了么,相反,恰恰是怕遗忘,遗忘让人产生虚无感、负罪感,可人本身是自恋的,他希望自己成为自己心中的道德理想型,这样的道德超人要求自己忏悔、自省,在演绎自己的脆弱的过程中,他仿佛是在审视自己的软弱,好像这样就能成为刚强的超人,可是萨特说:“人只有在承认自己软弱的时候,才是软弱的。”因为软弱是人的固有属性,这里说的人的软弱,不同于软弱的人,人的软弱指的是——你作为人,你就是软弱的,软弱是你挥之不去的符号,就是体内流淌的血液一样。但很多人只是当他觉得自己软弱的时候,才承认自己的软弱,这是诡诈,是自欺欺人。
我们通过萨特所述的另外一则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虚伪的世界。萨特在《一个企业家的童年》写道:”这很有意思,人人都在演戏,爸爸妈妈装扮成爸爸妈妈,妈妈装作很苦恼,因为她的小宝贝吃的太少了,爸爸装作在看报纸。而吕西安自己也在演戏,但是到后来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演什么了,演孤儿?还是演吕西安?他望着盛满水的长颈瓶,忽然间,觉得长颈瓶也是装作一只长颈瓶。结果他几乎没有吃菜,他觉得自己很讨厌继续装吕西安了,然而他又不得不装下去。他摔了一跤,隆起了一个大包时,有时会停止哭泣问自己:”我真的疼吗?“于是,他感到更加伤心,哭得更欢乐。“这段写的十分精彩,小主人公吕西安在思考他的存在,他好像是被一个令人信服、强制压抑又不可抗拒的自我完全给占据了,他感觉自己是在操纵自己的傀儡,而傀儡又是他自己,他是自由的,可是是被迫自由的。从人的被自由这个大命题俯视下去,问题就简单了,《广岛之恋》中她的痛苦,并非来自于那个在内维尔发生的故事。那么她用痛苦来对抗遗忘的结果是什么?
在第五幕剧,她在房间里有一段独白:”十四年来,我对不可能的爱情.......早已找不到感觉。自从离开内维尔,瞧我把你往的一干二净,瞧我把你往的一干二净。“她终于败下了阵来,但她有赢了自己,在对抗遗忘的最后,她终究感到无力,这种无力感产生了绝望,她不得不面对生命虚无与荒诞的本质。生命虚无,生命之初就决定了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夹杂着泪水而来,伴随着别人的泪水而去,痛苦就是这一生存的宿命。而生命荒诞,是与虚无相辅相成的,痛苦与悲伤是服务于生活的真正目的,使我们的意欲背对生活。在她看清这一本质后,她终于从离开与留下的矛盾中自我解救出来。而这时,广岛被重建,广岛也安睡长眠。
所以,于我而言,《广岛之恋》是讲绝望的故事,我不知道这种绝望状态是不是可以描述成集体无意识,于定义而言,他是未激活的状态,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在书中,杜拉斯的描写是具体而抽象的,书的封面摘录了她似乎矫揉造作的段落:
是的,那时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人告诉我,说我经受了很长时间的磨难。
无论冬夏,每天傍晚六点钟,圣埃蒂安教堂的钟声响起。一天,真的,我听见了钟声。我记得从前我曾经听见过这钟声——从前——就是我们相爱的时候,在我们幸福的时候。
我开始看见东西了。
我记得从前我曾经看见过——从前——就是我们相爱的时候,在我们幸福的时候。
我记得,我看见墨水,看见白天,
我看见我的生命,你是死亡。
我那在继续的生命。你那在继续的死亡。
啊!真可怕,我对你的记忆开始谈化了。
看见墨水与白天,看见生命与死亡,好像一个时近时远的交替变换,可是,最后她还是担当了下来,即使那是绝望。这一切都归于生命的气息,如同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这样你才得以自由。
《广岛之恋》读后感(四):被禁忌的爱情
有一段时间,在一个热得老鼠都不出来的城市,我疯狂的出没在各大ktv,无数遍听到一首叫《广岛之恋》的歌,每次的境遇都大体一样。
一群朋友。两男一女在玩掷骰子(zhitouzi)的游戏,摇一摇,摇一摇,伴奏声音又被调大了许多,戴眼镜的矮小女生起身走出了包间。
一个胖胖的男人随意躺在沙发的直角处,眼睛微闭,似睡非睡,一副理工男的样子。ktv里面谁会去在意一个戴眼镜的矮个女人和理工男呢?“广岛之恋”自然和上述人员毫不相干。
点歌台坐一个女生,眉毛修得很细——化妆课上的标准练习题。她小指微翘,中指不停的在屏幕上点击,似乎很不耐烦系统的反应速度。这时候,广岛之恋几个字出现在了大屏幕上。所有的人齐刷刷抬头望向屏幕。 细眉女生开始鼓掌。男歌手拿起了两个话筒,怯生生地将其中一个递给理工男旁边坐着的女生。。。
广岛之恋的曲调歌词就这样一遍一遍传进我脑子里。毫无疑问,女声一定是温柔的中高音,声音小,咬字清晰;男生努力在找音准,跟大多数情况一样,这种努力是得不到现实的回应的。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理工男直起身来,左右望望,又像块吸了水的海绵一样塌下去。我木然,在我心里,这歌只是一个符号,简化我对社交生活的复杂心情。
有时候也会有女生和女生对唱,有人说,这首歌是写给同性恋的,这才引起我的注意。哦,原来歌词是这个意思。写出《情人》这样叛逆,热烈的小说的杜拉斯是很有可能写另一种禁忌之恋的故事的。于是翻开杜拉斯的《广岛之恋》读一读。
不是同性恋,真件道德败坏的龌龊事。一个已婚的法国女人邂逅一个已婚日本男人,一夜风流——那种消耗大量体力,必须要剪掉指甲的一夜风流。汗水留在皮肤和体内,像 覆盖在热气腾腾的玻璃锅盖上的蒸馏水。完事以后,双方都不满足,他们互诉衷肠,竟然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像以体液为食的怪物一样,越长越大。
伤风败俗。换个环境是要被枪毙的。前段时间社交圈转发”拐卖儿童判死刑"的消息,我看也可以来一段”一夜情导致产生情感寄托要判死刑“。
那天晚上以后,女人一点点的告诉男人,她在二战期间爱上一个德国士兵,那是她的初恋。他们在黑暗之中约会。后来德军失败了,德国兵被打死了。那些说“拐卖儿童判死刑”的人站出来主持人伦正义。她被剃成光头,标出十字,关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用手指头在墙上抠出鲜血,玩小孩子丢下的玻璃球。从那时起,她喜 欢上了鲜血的味道。她还说”我渴望别再有祖国。我将教育我的孩子们为人凶狠,麻木不仁,聪明伶俐,而且要极度热爱别人的祖国。” 这个变态!
从作者的角度来想一点。爱情故事写得最多,却并不好写(不好写也不要这样写吧?带坏成年人)。在人眼中,爱情是有普遍意义的。每个人都有爱情,并不是身为单身如我就没有这个东西了,在我心里,还是会有一套爱情的刻画线路,我一遍又一遍的想象,如果我恋爱了,剧情应该是这样走而不是那样走。当她生气了,我应该怎么去讨好她。当她累了,我怎么样让她靠在我枯瘦的肩膀上感到安心,而不是感到硌得慌。在别人的爱情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会大言不惭地出谋划策,好像那是我的爱情一样。所以一个爱情故事摆在面前的时候,它的特征是不是符合每个人心里的样子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老掉牙的剧情会被第一眼识别出来,不真实的故事会让人很别扭。就得写得和别人不一样,还得让人震惊。虽然还是会有一些人在看廉价的偶像爱情故事的时候尖叫和傻笑,不过我想那并不是他们会遇到的爱情的模样。从普遍意义上来讲。
被禁忌的爱情就有天然的优势。禁忌的世俗之理和情感的蛮荒之力(哇,用了个偶像剧的词)是冲突的,有冲突就会有剧情推进。兴致勃勃,幸灾乐祸的时候我总是会说,啊,有好戏看了。这个贱人也有今天,竟然敢脚踩两条船。我能想象这样的话法国女人听到时候她的表情,她会用她的长指甲将前面的头发沿着头盖骨梳到后面去,用发簪别起来。告诉我,谢谢你恶意的提醒,不过我还是不打算离开他,我只是爱他。这臭不要脸的。
无论如何,玛格丽特.杜拉斯讲了一个恶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广岛,这里有致人死命的水,燃烧的沥青,成千上万吨被埋掉的鱼,还有可能已经不孕不育,还在风流倜傥的男女。
第一次看剧作,心情上比看小说的时候轻松不少,除了间杂的一些句子,读下去非常畅快。描述都很有画面感,完全可以自己根据已有的观影经验构筑场景和动作,一步步走进作者设下的圈套。多年以后,村上春树部分运用了这种剧作写法在《天黑以后》关于姐姐的刻画上。
我合上书,打开音乐播放器,又听了一遍这首关于一夜情的歌。我在想,当我得到一份爱,它会不会由我操纵。
《广岛之恋》读后感(五):Hiroshima mon amour
街边一家小旅馆的屋子里,空洞的阳光穿越白纱帘,赤裸裸的照着她与他炽热饱满的情欲。
言语只是多余,花哨已无必要,一次,两次,或许更多,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渐渐地、不知觉地、也并不拒绝地爱上了彼此。
因为爱上,女人才似女人,卸下那莫须有的半边天,絮絮叨叨的开始述说女人恒久的脆弱。她说她看到了残骸,看到废墟,看到怪诞与惊恐,看到可怕的转瞬即逝……
因为爱上,男人才像男人,沧桑苦痛一肩挑,给女人的永远只是答案而不是问题。于是他告诉她说这都是幻觉,你根本什么也没看见,都是虚幻,一场噩梦而已……
的确,这世间除了梦醒时分,还有什么可以将整个世界毁于一旦呢?眼睛一睁,便什么也没有了。
可所谓梦,注定会如一轮荡开的波纹渐渐远去。只是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如此挥之不去,竟使得她在这缠绵悱恻的床上也不由得提起,所以她坚信,她真看到了!是战争,是可怕的、愈演愈烈的战争。
也许她自己都觉得荒唐,自己的爱情总要与战争纠缠。
曾经,在二战期间,她在法国故乡,与一名德国士兵深深相爱,而这一段爱情却没能穿破世俗,除了没以叛国之名被处死,她遭遇的种种非难,常人难以想象亦难以经受。是战争让德国人来到法国与她相遇;又是战争在两个无辜青年的爱情变成了大逆不道,天理难容。
现在,她爱上他,以几乎一见钟情的速度,萍水相逢却胜似半生寻觅。毋庸置疑,他们都是彼此的那盘菜;但若不是这城市历史掘地三尺般触到了她不愿提起的回忆,让她直面生命的渺小愈感恐惧无力,而爱情恰好是一剂长效强心针的话,或许这家庭美满的有夫之妇不会如此敞开心扉。
战争之于爱情,竟说不清是摧毁还是催化。曾经惨绝人寰的地方是不是更容易弥漫出赤裸裸的爱情氛围?广岛,抑或南京……
当时已然太平,他希望她能留下,她却执意要走,最终结局如何我们并不清楚,就像不清楚究竟是战争更有杀伤力,还是世俗更难以抗违。
正是这样的背景和遭遇,使得她和他,不同于《倾城之恋》中结局流于庸俗的范柳原与白流苏,亦不同于Before Sunrise中轻松告别的Jesse 和Celine,让我久久难以放下。
《广岛之恋》读后感(六):永恒的爱情
你早就该拒绝我/不该放任我的追求/给我渴望的故事/留下丢不掉的名字/时间难倒回/空间易破碎/24小时的爱情/是我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
一个偶然的机会,造就了这个萍水相逢的美丽爱情。他的名字叫广岛,她的名字叫内韦尔。
她有着令人悲伤的过去,但是他却是第一个听到她故事的人,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也罢,激情也罢,都和他们以前遇到过的不同,她把这24小时的爱情当作了他们的故事的延续,当做她和他的婚礼。这段爱情的份量是无法估量的。
结局令人充满了遐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结局,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爱情,但是爱情是永恒不变的。永恒是无法形容的东西,它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它既不美,也不丑。
《广岛之恋》读后感(七):"啊!真可怕。我对你的记忆开始淡漠了"
爱情因为战争变得不道德,蒙上耻辱。一个人的情感、人生因此改变。直到出现另一个人唤醒剩余、埋藏压抑的情感。广岛,在二战中被原子弹毁灭的城市,在故事情节中正在重生,恰好符合丽娃的心境,唤醒内心的欲望。同时,广岛也是二战结束的原因之一,根本上丽娃初恋情人死亡的原因。把故事安排在广岛发生,正好衔接了死亡和重生,有点承上启下的味道。只不过他已经死了,日本情人激起剩余的爱后,故事还是结束了。一起回到秩序的世界里生存。
当一个人只能存活在记忆里,是不是记忆淡去,他就真正地“死”了?若是靠回忆让自己幸福,人生会不会越来越悲伤?
《广岛之恋》读后感(八):睡不进的梦
看《广岛之恋》,有种想伏在书上做一场梦的愿望,然后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很困,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做梦,大概是不被他们允许,求而不得,才让我遗憾吧。
为了让自己清醒过来,我换了一个位子,坐在那一排落地窗前的椅子上。听着他们的呓语,我第二次睡着了。我梦见他们躺在床上,男人靠在床头坐着,女人躺在他的怀里。他们说这话,说着广岛,轻轻呓语,生怕吵到空气。我站在离他们遥远的地方,但我能听到甚至看到他们的眼神,时而冷漠严肃,时而热切悲伤······
被钥匙打在桌上的声音惊醒。我从梦境里出来,生怕这声音吵醒了梦中的他们。吵醒我的那个男生,穿着棕色的T恤,桌上摆了好几本关于数学的书,架着眼镜,睡眼迷蒙,但任觉得他有端正的五官。
醒来后,再睡不进那梦境。我看着桌面上摊开的页面,起身离开。突然有一种愿望:那个吵醒我的男生能够注意到桌上摊开的书,成为下一个读者,下一个见证者。
好的爱情小说的定义,就是让读者相信,在某一个时空,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正在发生。它穿越了时间、地点来到你的面前,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气息,触到他们的琴弦。
《广岛之恋》读后感(九):爱情仅有一次绽放、一次枯竭,以及无数次重生
她是一个演员,去广岛拍一部电影。
他是一个建筑师,在广岛生活。
他们相遇,旋即激情。
他们分开,却又再相遇。
她忍不住讲述的,是人生中的唯一一次爱情绽放与枯竭。
他倾听的,是两个人即将分开的明天。
玛格丽特・杜拉斯从来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作家。
《情人》也好,《广岛之恋》也好。
在1950年代,这样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文字风格,都充满了标新立异,甚至是向旧的文体宣战的味道。
1950年代的小说被冠以了“新小说”的称号。而构成“新小说”的作者以“左岸派”为主——法国巴黎是他们的圣地与聚集地——玛格丽特·杜拉斯就是“新小说”与“左岸派”的代表。
“新小说”与“左岸派”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充满了镜头感和个人风格。
比如这本《广岛之恋》就仿佛是一个极简设计的包豪斯风格的作品——连男女主角的名字都不需要、两个人的外貌也不需要,一切外在都不需要去描述,因为那些都不重要。
《广岛之恋》无论是被拍成了电影,还是这本书,都完全没有赘言。
这是一本像剧本一样的小说。
只有简单的场景描述。
男主角、女主角的台词,就是小说的主体。
这些对话没有抒情、没有悲伤,完全是白描样式的、简单到让读者觉得有点狠有点痛。
“广岛”与“内韦尓”,是男人与女人的爱情绽放与枯萎的地点。
广岛,是一个充满了毁灭与重生的地点,也是一个充满了相聚与分离的地点。
内韦尓,是不出名、平淡但充满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地点,也是二战时期法国与德国交集的地点。
男人与女人的相遇,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电影中,都充满了片段化的镜头。
无论是相拥时候的无语,还是回忆时候的伤感。
都是在缅怀以及重构爱情与人生。
所以,广岛是那个男人的名字,内韦尓是那个女人的名字。
----------------------------
我们的公共微信号,厚脸皮的说,很需要大家的关注啊!
公共微信号是
ook-life
《广岛之恋》读后感(十):唉
说实话,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获益,手残了没看就花了好几百月饼,所以含着泪也必须看完,再来吐槽。
其实整个故事,从前言(或者类似前言)就能知道梗概:一个法国女演员在日本与一个日本人发生了婚外情,而法国女演员在年少时曾经因为一个德国情人发疯。剧本是真的不好看,太抽象了,直到剧本结束的部分,才看出些端倪来,原来这里边渗透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法国女演员所爱的男人是民族的敌人,在道德与不道德间,她摇摆不定,最后义无反顾的为了爱情放弃了祖国。这之间的伦理逻辑,着实是人性中的灰色地带,如果要论一论是非,倒显得人狭隘。
才知道,读故事要带一个问号,法国女演员为什么发疯?与德国情人的爱情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一个美女却在二十几岁时才产生初恋?最后又是怎样在发疯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在本书中获得了一个常识:美国扔向广岛的原子弹不是从美国扔过去的啊,而是来自于日本当地的原子实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