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8私人阅读史》是一本由张清 / 胡洪侠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一):自问自答
在读这本书之前,心中一直有几个疑问:
首先,私人阅读史究竟是指怎样的一种“史”?是指若干个个体在某一
特定时期的集体阅读,还是指某个个体在一特定时期的阅读与思想进
路?
其次,这本书如若采用的是口述记录的方式,采访者作为“功成名就”
已经小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会不会有某些顾虑或者虚荣心作祟以至于
没有如实展现自己的阅读状况?比如其实没有读完甚至没有读过,但
却因为需要装点门面因此加进书单?
其三,阅读对我们每个个人的最大影响究竟体现在什么方面?
庆幸的是,看完了这本书后,心中的疑问多多少少都得到了解答。
这本书的立意是希望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契机与中国当代颇
具影响力的34个分布在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进行有关私人阅读的访
谈,然后将这些访谈内容记录下来编成集子。被采访的知识分子大都
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大多也都是第一批上大学的,在那个出版业
不发达,思想匮乏,年轻人价值体系崩溃混乱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渴
求找到国家前方的出路,青年人们渴求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
因此阅读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集体性阅读。
扫过大部分书单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对60后这一代人来
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顾准,陈寅恪还有李泽厚。几乎每一个人的书单
里都出现了这些人的作品。除了这些国内的学者,来自西方的影响最
大的无疑是自由主义法学派的代表哈耶克,存在主义的先驱萨特,分
析心理学的代表弗洛伊德还有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他们的代
表作也都被列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书单上。
人阅书,书阅时代。
读书更多被认为是私人化的事情,但在我看来是需要分情况的。在某
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阅读从宏观的角度看起来更像是集体阅
读,由于出书的限制,资源的匮乏,出版业的不发达,阅读内容的多
元化也变得不可能。但通过人们阅读书籍的内容,态度与方式,我们
可以反观某一特定时代的面貌。在书中所说的三十年里,我们的时代
发生了巨变,经济开放带来的文化冲击与科技迅猛发展,都已经改变
了我们的阅读内容与习惯。例如从内容上来说,人们更倾向于信息阅
读,如新闻微博等传媒渠道,严肃阅读对于人们来说变得奢侈与困
难。从态度上来说,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的
价值观取向在人们阅读内容上的体现是很强的目的性,即更愿意去阅
读所谓强调“方法论”的一些能立竿见影的畅销书籍,而不太愿意沉下
心来好好阅读一本托尔维克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从方式上来说,
人们阅读方式趋向多元化,由原来的纸质阅读扩展到电子阅读,影像
阅读等阅读方式。有人对电子阅读对于严肃阅读的影响抱以较为悲观
的态度,这点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与其说电子阅读是纸质阅读
的代替品,更不如说电子阅读是纸质阅读的延伸,因为现在的电子阅
读器技术在不断向仿纸墨化发展,包括调节电子屏与眼睛的舒适度
等,因此我对电子阅读抱着更为乐观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阅
读确实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阅读习惯。
读完整本书,我发现虚荣心或者对于社会评价的考虑还是参杂在列私
人书单的内容之中的,但是也不乏一些有趣和诚恳的人,例如我非常
欣赏的沈昌文和扬之水等。
最后,回到我给自己抛出的第三个问题,阅读不是一件多么崇高和神
圣的事情,阅读不是看到一个人拿着书就要立马露出崇敬之情的活
动,随着阅读内容和形式不断扩展和多元化,我越来越感到严肃阅读
的重要性。许纪霖说过一个绝佳的比喻,他认为在今天这样知识爆炸
的时代,书读的太多就没法消化,被各种“野马”践踏以后,最后连方
向感都没有了。因此读书不宜太多太滥,需要精中求精。选择读什么
样的书,对于自己的性格与思维方式的塑造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但
这也启发我们需要不断有意识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思维体
系,不要轻易就被一本书就颠覆了自己的整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
是要通过阅读他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体系,才是阅
读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当然,我这里所指的是严肃阅
读。
关于这本书想再多说两句的是,这本书让我萌生了去读顾准文集,陈
寅恪作品的强烈欲望,在今年我的私人阅读史中应该算是一剂小小强
心剂。但是对于访谈的形式我有些自己的想法,每个人30年30本书的
书单形式主义有些强,我相信这辈子对人影响最大最关键的书可能就
是在人生某个特定阶段反复阅读的两三本书,其他的影响更多是人们
在阅读多本书与生活体验相互作用中潜移默化体现出来的,所以如果
这本书还要有vol.2,建议可以不限本数不限年份就根据采访对象自己
的人生为限来界定,也许会更加精彩。
总而言之,四星。推荐!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二):读书
我刚看完这本书,觉得不趁情绪未退的时候,写一些东西,真的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写书之人。
这本书反应的只是那个时代一小撮人的阅读书单,透过这本书我们能简单看到的那一代读书人所思所虑。他们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提升,是思想上的拔高。他们的阅读是对那个时代的思索,探寻前进的道路。这在我们这一代的人看来是如此的傻气。在这个拼爹拼能力的时代我们已经很少去思考这个时代的前路,我们看书更多是为了实用有趣,什么才是好的书——对我们有用能极快看到成效的书,什么是读书乐趣——读那些不费脑的书。
这些书看了之后我们觉得有用有趣,但那之后呢,我们收获了什么,即使你觉得有用的书,你读了,你有照着办吗,照办之后有解决你的问题吗。有趣的书,你当时觉得有趣,事后或者说现在你能不能说一下它有趣在哪里。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不能吧。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以想来那一代人还是挺可爱的。可惜的是那种质朴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多读一些好书,一些经过时间审视的经典,多写一些读书心得,以此表示我还在思考,不与这娱乐的社会同流。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三):我的阅读史
1978-2008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关于三十年这个主题,有点泛滥,不过三十年读过的书,却是我最喜欢的内容。书里采访的都是前辈,都是学界文化界的名流大腕。看看他们的书目,看看他们读过的书影,让我感到那么的熟悉,几乎都是老面孔。这些书我也几乎都读过,即使没读或者没读完,也都在为的书架上呢,也都是影响过我的书。
我读书是从89年,三十年我赶上了后面的二十年,不过前面的十年里的确也没什么书可以读。所以我就没错过什么好书。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么多名家都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是读过的书目却是那么惊人的一致。我想我要是也列一个书目,基本上也就是这些书了。
李泽厚的思想史论 美的历程
管锥编
朱光潜的书
傅雷家书
走向未来
人论
爱的艺术
丑陋的中国人
梦的解释
随想录
山坳上的中国
心灵史
白鹿原
无梦楼随笔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马桥词典
顾准日记 顾准文集
现代化的陷阱
万历十五年
古拉格群岛
历史深处的疑虑
沉重的肉身
潜规则
通往奴役之路 自由秩序原理
书斋里的革命
精神分析引论
这个世界会好吗
娱乐至死
剑桥中国史
历史研究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四):私人阅读史的阅读
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一个月,我利用上班的时间缝隙,看完了这本《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书的人大多爱看别人谈书、谈与书有关的东西,而这正好就是这样一本书。改革开放三十年,34位名人对自己的阅读经历回味与梳理,这书读起来不累,也很有趣,读完书,说几点感悟。
我的阅读是滞后的,我没有想到过很多我关注的书,其实在很多年前被集体关注过,一个埋头读书,与他人得不到交流的人,常常出现这种场景。而原因也大抵不难搞懂,我既不是按照某本史学记录,也不是按照书单列表,也不是市面书籍,我常常不去或从来不去或没地方可去看书买书,而网上购书,独自行动,随着搜素,如同在一个暗淡烛光引路人的带领下,穿过黑黝黝的通道,走一条与王侯伯爵不相遇的仆人之路,我们寻找自己的洞穴。我是无目的的,由书及书的阅读。话再说回来,一旦发现自己关注的书在很多年前的集体关注,大概就像是一种落后的感觉,有相逢的欢喜也有失落。
私人阅读伴随着对自己喜爱的作家的发掘,作家不像是已经存在的,而是被读者点亮的。他们当时时代背景下,所读到的莎士比亚或者托尔斯泰,和我自己陆续读到的卡瓦菲斯、卡佛、安德森一样,虽然这些无不是很多年前的潮流了。
30年的阅读,文化名人的交流中也有很多不约而同的或悲或喜,共同的认识是从“我们”走向了“我”,从集体阅读走向了私人阅读,这是一个持历史进步观者所赞许的,也是异议者同样欣喜的,至少这意味着阅读的自由和解放,但在当今潮流阅读的鬼故事、玄幻、穿越、小情小调的青春文学面前,在电子阅读、信息冲击面前,在阅读文字到阅读信息的变化上,谈到这些,似乎每个人的脸色都开始变得暗淡,像一个曾经的乐趣的在回忆的聚会过后,又要各自离去,不禁想起了一本昆德拉的书名,《为了告别的聚会》。
书中提到了很多书,走向未来丛书、李泽厚、顾准、存在主义,这些书籍有的看过,有的名字却是陌生的,无法想象曾经不属于我的渴望和激动,正如无法想象有一天未来变成了过去,我们回顾时所说的是“没有什么发生”。
我现在26岁,谈不上30年阅读史,从我6岁上学认字算起,满打满算只能说20年,如果让我自己列一个阅读史,我会怎么列呢?再过10年,及我36岁,我又会怎么列?
文/玟涛2012年5月29日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五):读后记
给了几个人看这本书,他们都觉得一般。但我觉得还不错,这本书应该能指导我接下来读什么样的书。
书中采访的这30个人基本都是78年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应该说都是精英了。看他们列的书单,有很多重复的书,比如《陈寅恪的最后20年》、《顾准日记》、《万历十五年》、《管锥编》等等在30份书单中反复出现,还有诸如《自由的逻辑》、《时间与自由意志》、《罗马帝国衰亡史》等较学术的书。从这些书中可以瞥见一点那个时代的人的关注点,进而瞥见那个时代社会的关注点。虽然80年代书籍很匮乏,但我觉得比起现在还是挺幸福的,大家四处找书、讨论书,而且也愿意花时间啃书。所以学得扎实也深入。
书中所提的书基本上我都没看过,惭愧之余,我翻了下我的豆瓣书单,发现看过的书都太浅显,少壮不努力啊,只能现在慢慢多看点,补上。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六):术业有专攻,阅读无极限
看此书时有一个奇怪的感觉,文科生看的话,恨不得自己能多看几本书单的书,而理科生则或许想把这34位学者、作家、文化人等罗列的书单整成一个直方图,列一个总书单吧。
刚好,有人提我们做了这份工作。致谢。http://book.douban.com/review/1747627/
说是私人阅读史,略显言过其实了。毕竟人是活在社会和时代当中的,难免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可避免地罗列出了很多重复的作品。这些作品,亦可谓之“畅销书”或“最有影响力的书籍”吧。而这些词在现代已经饱含铜臭味,甚至落入“贬义词”的行列,很多“学者大家”也将此作为拒绝这些书的理由。
30年来,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脱离了“文革”的苦海。在这点上,有过这段经历的学者都难免提及。那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吧。
不过集体之中也有个体,个体的阅读更多的会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是不可置否的。毕竟术业有专攻,书看得太杂太滥,反而不是件好事。但是,在集体阅读上,有幸我所阅读过的书籍也得到了认可,而出现在众多书单之中。
其次,关于一种“担忧”。我不知道该不该说是担忧,还是进步,至少书里面的“学长大家“们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担忧之情——那就是电子书的发展。
刚在看这本书时,宿舍四人,除去一名在玩游戏,另外两名则在被窝里拿着手机看电子书。
时代进步的步伐是挡不住的,我们不能去批判这种做法对与错。任何事物存在即有其合理性。
其实,电子书在某种程度上倒是促进了阅读。纸质书以来价格过高,而来占地,难以搬运。我都在烦恼,毕业后怎么把宿舍里的书都搬回家去。
不过,阅读纸质书是一种享受,这是我很认可的。
次数看着颇有分量,其实除去书单,作者照片以及一个无关痛痒的话,内容也就仅有三分之一吧。
定个目标。希望今年能阅读这份书单里70%的书吧。
共勉。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七):1978—2008私人阅读史:我们因何而阅读
一份厚重的书单在这个繁华而荒凉的世界出现的时候,最希望的就是,这份书单能够改变当下的阅读现状,希望每个喜欢阅读的人,都能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思考自己的阅读行为。阅读,一直以来都是个人的行为,非常的私人化,一个人怎么样阅读,阅读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阅读,其实都是非常私人的事情。经常有人会买书,也有人会谈书,可是,书存在的价值,似乎在这个时代被忽略了。《1978—2008私人阅读史》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在这本书里,很多学者,作家都非常陌生,他们的作品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主动去阅读。原因很简单,不感兴趣。
我并非学者,阅读之于我,更多的是以娱乐为主,如果要说深度,我想,我读书的目的可能是取悦我自己吧。虽然读的书不多,但是,我的确能算得上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诚然,我也非常庆幸,我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代。我有足够自由的选择权,也有足够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条件,唯一遗憾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尊重书的时代。
当读书不再具有神圣性的时候,知识自然也不会被尊重。我身边很少有人会主动买书,除非是,非买不可的参考书和资料书。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互联网出现的缘故,很多人在闲暇之余总是喜欢将自己放置在虚拟的世界中,论坛中的辩论,各种聊天软件中的谈古论今等等,说起阅读来,却总是说没时间。我并不是说互联网不好,相反,我觉得互联网很好,互联网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让我了解到一本书还有很多意思,让我结识了很多素未蒙面的读书人,可是,这又怎样呢?这依然是一个不尊重阅读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当这种表达方式和表达的载体形成之后,就会成为一种禁锢,不仅禁锢了人的思想,甚至让自由的表达也受到了限制。碎片式的阅读,粗浅的阅读,读图等等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了读书,让人的思想逐渐失去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在《1978—2008私人阅读史》中,陈思和、刘苏里、张冠生、王鲁湘、沈昌文、李景瑞、李辉、谢泳、吴思、孟宪实、陈子善、扬之水、止庵、秋风、许纪霖、陈平原、贺卫方、梁文道、范景中、江晓原、李银河、瞿永明、周国平、朱正琳、徐晓、毛尖、刘兵、吴晓波、秦朔、徐敬亚、徐友渔、曹意强、殷双喜、杨争光等都给出了自己的书单,虽然有很多书单都非常的相似,但是,却很有意思。在相同的时代中,阅读相同的书,思考相同的问题,想来,也是乐趣横生。似乎走到哪里,都能遇上志同道合的人。
这些人有些很熟,有些很陌生,有些根本就不认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各种不同,但却非常有代表性。阅读完这样一本书单,对我自己是一次洗礼,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也从中知晓了更好的阅读方式。在这个时代,邂逅这样一本书,一定要说一声感谢。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八):并非真正的“私人阅读”史
1. 多个人提到80年代李泽厚的影响,
2. 多人提到吴思的影响《潜规则》
3. 有人对《兴盛与危机》中的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研究历史的方法评价不高(秋风)。
4. 感觉这本书有点文不对题,说是“私人阅读”,其实找的都是一些文化人和公共知识分子,推荐的书也都是偏专业内的,就像梁文道所说的,80年代萨特对公众的影响力到底如何有谁说的清楚。确实,读过书的人可能都读过四大名著、外国文学名著,但有几人读过萨特、哈耶克?论影响力还是要算金庸、古龙、四大名著、王朔。sigh,有人回忆80年代,半夜排队买《安娜卡列妮娜》,如今半夜排队哄抢IPHONE、IPAD、哈利波特。。。
5、看完了《1978-2008私人阅读史》。印象最深的就是八十年代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历程》、存在主义(萨特、加缪),集中在对”人“的思考,文革反思。九十年代后就主要是自由主义了(哈耶克),学术、历史、思想的少了,主要围绕经济、制度了。世风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