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生物学修养》是一本由王立铭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一):摘录
P27
自然之手造就了杰克逊实验室的两只胖胖的小老鼠:肥鼠和糖鼠。
科曼先生用精妙无比的连体动物实验说明,动物自身能够分泌一种抑制食欲的物质,这种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下丘脑,并在那里被感知从而发挥功能。
不管是缺乏了这种物质(肥鼠)还是缺乏了感知这种物质的能力(糖鼠),动物都会无法抑制的暴饮暴食和发胖。
在八年漫长的寻找之后,弗里德曼利用连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这种神奇的食欲抑制因子,并把它命名为瘦素。而揭示瘦素来源的第一个实验就证明,瘦素来自白色脂肪组织。
毫无疑问,看起来单调、无趣甚至有害的脂肪,需要被我们重新认识。它远比我们的刻板印象更生动、更复杂、更有趣,它像一架精密的机器调节着我们身体的代谢平衡。而瘦素可能就是这架机器的中心。
当我们身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瘦素分子水平随之上升,它会告诉我们的大脑现在身体能量充足,不需要再吃太多好吃的东西了。而当身体营养不良、脂肪水平下降以后,瘦素分子水平降低,我们又开始恢复自己的好胃口。通过分泌释放瘦素,脂肪组织能够掌控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我们身体的理想体重。
P36
这些看法深刻影响了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对抗肥胖症的思维和行动。如果肥胖源于自我约束不足,那么用公共卫生资源予以治疗对于善于自我约束者而言是否公平?如果肥胖纯粹是个人选择,那么从公共层面予以干涉是否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如果肥胖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个人行为加以逆转,那么肥胖症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是否必需?
P42
在人体摄入食物的整个过程中,胃和小肠是最重要的负责消化和吸收的器官。状如口袋的胃是主要的食物研磨器官,通过机械研磨,将混合了胃酸和胃蛋白酶的食物磨成细细的食物糜。而长达数米的小肠是最重要的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已经被充分磨碎和消化的食物糜进入小肠后,会和密布微绒毛的小肠肠壁亲密接触,在此过程中大量的营养物质分子被吸收进入小肠肠壁细胞,并最终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
而减肥手术的目标正是把胃变小、小肠变短,让身体少吸收一点能量。
P55
P64
如果需要减少身体对能量的吸收,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破坏掉负责消化营养物质的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这样一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不能被消化分解,自然也就不能进入人体了。
P79
如果有过量的脂肪堆积在我们的肚子上或者胳膊腿上,我们会立刻意识到,太胖了,要开始注意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了。但是过量的脂肪也会积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我们的血管里,从而导致一种沉默的疾病—高血脂。血管中过量的脂肪堆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诱发包括组织缺血、心脏病和脑卒中在内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这是一种让你根本无从察觉、只能利用实验室检验技术加以识别的疾病;这也是一种可以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悄无声息、却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带来永久性的伤痛乃至死亡的疾病。
P82
在20世纪初的美国,感染性疾病是第一大死因,接近一半的死亡要归咎于感染性疾病。而到今天,多谢抗生素和各种疫苗的发明、社会公共卫生系统的发展和社会动员力量的增强,仅有不到3%的死者可归咎于感染性疾病。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年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始终在缓慢上升,从每10万人中不到150人上升至约200人。这一比例甚至超越了癌症,成为当代美国当之无愧的疾病之王。
P84
血液中脂肪过多,会有什么后果呢?
可以想象一下携带了泥沙的河水。就像泥沙能够迟滞河水的流动,能够淤积在河床的底部,血管中流动的脂肪也会减慢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而血液中的脂肪颗粒也会在血管壁上逐渐聚集和沉淀,阻碍血液的顺畅流通。如果脂肪沉淀仅仅是偶然出现的,我们身体的免疫细胞会准确地定位到这些沉淀,并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清理掉它们。然而如果血管中长期、过量地出现脂肪沉积,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力所不逮了。更要命的是,当沉积的脂肪颗粒远远超过了免疫细胞的处理速度时,前来清理的免疫细胞会大量破裂死亡,残存的免疫细胞碎片反而会起到固定脂肪颗粒的作用。如此滚雪球般的后果就是,围绕脂肪颗粒逐渐积累起了柔软而坚韧的蛋白质网络,甚至还包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肌肉细胞,就像血管内生了老茧一样将血管逐渐变得狭窄闭塞。与此同时,为了适应逐渐变得狭窄和拥挤的血管,血管壁的肌肉会不断地扩张,让血浆和各种血液细胞能够顺利通过。一方面生了厚厚的老茧,一方面又被拼命地扩张绷紧,双管齐下的后果就是血管壁的“弹性”变得很差,一种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就此产生了。
高血脂是沉默的杀手。血管斑块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它们会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形成,但是可能人过中年才会开始逐渐引发各种能够为人所察觉的临床症状。结构较为稳定的血管斑块会长期影响人体的局部血液循环,造成供血不足和相应组织缺血。而那些不太稳定的血管斑块就更加凶险:它们一旦破损,斑块内大量的内容物(主要是脂肪分子、蛋白质等)就会泄漏出来,引发血小板的聚集和凝结,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血栓,阻塞血液的流通。
我们知道,直径仅有几微米的血管为我们的全身组织持续地运输着氧气和养料。因此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微小血栓就可以彻底阻塞整条血管,在数分钟内彻底杀死相邻的组织和细胞。如果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和血栓,将会诱发臭名昭著的冠心病—这种疾病在全世界每年杀死超过七百万人。而如果为脑部供血的血管出现阻塞,其后果就是每年在全世界带走超过六百万条生命的脑卒中。更要命的是,从血脂异常升高到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出现真正的血管阻塞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其周期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在很多时候,在冠心病或脑卒中出现、带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之前―秒,我们都还完全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里隐藏着数不清的、肉眼难以察觉的隐形杀手。
P90
在人体里,脂肪分子的运输是通过一种叫做“载脂蛋白”(lipoprotein)的交通工具实现的。载脂蛋白就像是血液中运载脂肪的潜水艇。潜水艇的外观是直径几十纳米的小圆球,潜水艇的外壳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聚合而成的,而每艘潜水艇的内部可以装载大约几千个脂肪分子。借用这种微型交通工具,脂肪分子可以方便快捷地穿行在身体的各个器官之间。
血液中的胆固醇分子大多装载在尺寸不同的载脂蛋白“潜水艇”里,而不同尺寸的载脂蛋白又有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有两种载脂蛋白和我们的故事密切相关:尺寸较大的低密度脂蛋白和尺寸较小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经常被叫作“坏”胆固醇。在正常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负责将维系细胞生命的胆固醇分子运送到身体各个角落。但是低密度脂蛋白会时不时在血管中泄漏出一些胆固醇,这些胆固醇就容易积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甚至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相反高密度脂蛋白也被称为“好”胆固醇,它们可以在血管里重新吸收和清理那些胆固醇分子。在临床实践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则与这些疾病呈现负相关。
P94
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区别
总是同时出现的两件事物,不见得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比如我们可以大胆宣称,冰激凌销售量与鲨鱼攻击人的数量高度相关,都是夏天几个月最高,冬天最低,甚至两者升高降低的节奏都差不多。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两者有因果关系,冰激凌销售导致了鲨鱼吃人,或者鲨鱼吃人刺激了冰激凌销售呢?显然不能。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是,每当夏天到来时,吃冰激凌和下海游泳的人都会同步增加,而下海游泳的人多了鲨鱼袭击数量自然随之上升;冰激凌销售和鲨鱼攻击人类都是“夏天到来”这件事引发的。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是自然科学研究永恒的主题之一。
P104
古希腊的智者、米利都的泰勒斯被后世称为科学之父。他因为对科学和哲学的全心追求,生活过的相当拮据。传说当地有位商人因此嘲笑他,你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处呢,它们甚至都不能让你吃饱肚子!泰勒斯是这样回应的:他在来年利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成功预测了橄榄丰收,并借机大赚一笔。赚了钱之后的泰勒斯立刻放弃假的买卖,重新回到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我们知道,他其实是在用行动回答这位商人的疑问:我们不是没有能力赚钱,只是我们有更有趣、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已。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二):以后可以跟着“王立铭”这个名字追书了
科普作品不好写。 几种糟糕的极端表现是: 要么处处小心,生怕出错,不敢稍越雷池一步,当然也就谈不上文采,严重的甚至连半点可读性都没有; 要么信口开河,插混打科,只求搞笑,不求事实,然而即便是“搞笑”,也有不少是拿媚俗当幽默; 要么高高在上,不容置疑,老子天下第一,满篇生硬的术语词句,宛如几十年照本宣科的老先生。
“深入浅出”这个词,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作者做到了。
行文流畅,不生硬,不媚俗,也有不动声色的深厚感情。 不回避术语,但对每个专业概念必定会做出易于理解的解释。 尤为难得的是,不仅讲知识、讲发现,更讲述发现背后的科学逻辑。 能做到这一步,就不再是单纯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而升华成为传播科学精神的科学传播著作。 同样,正因为更重视科学精神,所以书中并不讳言“不知道”。 借用作者在另一篇微信文中的说法:“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整个人类的无知,正好是探索和发现的原动力。”
不过,个人觉得“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这个书名并不好。 这个名字正是上面说的第二种糟糕表现,太媚俗了。 就叫“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不好么? 科学本该有科学的气质和尊严。
最后忍不住还想摘抄一长段文字。 在讲述胰岛素研究的时候突然插入的这些文字,简直是神来之笔:
一场提纯胰岛素的科学竞赛,由此拉开帷幕。 百年之后,当我们回顾科学技术史,仍然会觉得20世纪初是如此的令人神往。 1901年,马可尼的电报飞越大西洋,新旧大陆之间从此天堑变通途,地球村的预言开始从物理上实现。在欧美两块大陆上,赶新潮的富人们开始在闹市里操纵着他们的新玩具——一种名叫汽车的东西,而这种冒着黑烟嘎嘎作响的怪物将在之后的整整一百年中成为地球工业文明的象征。巴黎和伦敦的沙龙里,不管是阔太太还是专栏作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讨论着一种叫做“X射线”的古怪玩意儿,听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够穿透人体,在胶片上留下全身骨骼的阴影。而这个古怪玩意儿将很快在实验室里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同时大放异彩。在远离喧嚣的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同僚们早已习惯了那个工作时总是心不在焉想事情的年轻审查员。这个年轻人将在1905年用几篇划时代的论文重建整个物理学大厦和人们习以为常的一整套世界观。他的名字叫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而我们可敬的生物学家也在试图跟上这历史的节奏。20世纪的最初几年里,新旧大陆的科学家们展开了寻找胰岛素的竞赛。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三):一本让人感动的科普书。
特地粘贴过来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四):阅读笔记:重新认识脂肪
读王立铭《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章《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五):意外有趣的生物学知识
以为会看不下去的,结果越看越觉得有趣。做了三个简单小笔记。
1.胆固醇,是对于胆的固醇,是合成胆汁的必要因素,每人每天摄取200到300毫克即可,每天体内会合成1g的胆固醇,因为鸡蛋一个是300毫克,所以有人说每天吃一个鸡蛋,不要吃多。胆固醇附着在每个细胞膜上,细胞膜直径只有头发的万分之一,它的密度比血液小,所以胆固醇高血脂的人血液上层有厚厚的胆固醇,会引发心脏病,冠心病,所以心脏不好的人要少摄取胆固醇。2.淀粉是由葡萄糖组成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脂肪通常不能直接进入到小肠,都是将淀粉或蛋白质通过脂肪酶或淀粉酶分解,通过小肠后再重组成各个细胞需要的化合物,分配到各个地方。减肥药呢,就是看起来像淀粉或者蛋白质,把淀粉酶或脂肪酶吸引过来,然后他们就不能去处理真正的淀粉和蛋白质咯。这样食物就不能分解,不能吸收。好有趣。3.明白了为什么市场的黄豆比绿豆多。根据遗传学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黄豆是显性,绿豆是隐性,黄绿杂交一般是黄豆,杂交的黄黄才能出来绿豆。也就是黄绿杂交后,有黄黄,黄绿,绿黄,绿绿,而黄为显性,所以黄绿比例为3:1,自然就黄豆多咯。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六):亿万年才出一群“吃货”
胃的弹性有时让人惊诧。明明一大盘淌着浓汁的牛排已经下肚,看看菜单,我忍不住又咽了咽口水,点了份撒着可可粉的提拉米苏蛋糕。走进电影院,经过飘着奶油香气的小食部,我的脚又不听话地钉住了。看电影,怎么能少了焦糖爆米花呢!哦,对了,再来一杯蹿着气泡的可乐。
我的胃已经胀得像个气球,一边咕噜咕噜地打着饱嗝,一边苦苦哀求我:“再来点儿好不?我还能再塞一点儿呢!”
作为一个管不住嘴的“吃货”,我遭到的惩罚也显而易见。青春痘一茬接一茬,小肚腩无可救药地鼓起。听到健身广告“自律给我自由”时,我不禁浑身一颤,自己正值花一般的年纪,却对垃圾食品的诱惑毫无反击之力。
不过,爱吃甜食,仅仅是因为缺乏自律吗?
科学家给了胖子些许安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写了一本科普读物,叫作《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在他看来,经过亿万年进化淘汰生存下来的地球人,每一个都是天生的“吃货”。
贪吃、能吃,本是巨大的生存优势。不仅是人类,所有“成功”的动物物种都是如此。科学家发现,从果蝇到老鼠到猴子,都败倒在奶酪和冰淇淋前,即便已经吃饱了,它们仍要“勉力加几口点心”。
在食物匮乏、充满天敌的环境里,能量储备关乎生死。为了随时应对未知的危险,动物天然地喜欢“多吃”,尤其是那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时,它们也厌恶“多动”,总想方设法避免无意义的能量消耗。
这多像我最喜欢的状态,瘫在懒人沙发里,一边嚼着酸甜的芒果干,一边看剧。那些精心积攒下来的能量,骄傲地变成了腰上手臂上的赘肉。
时日不同了。在高脂食物唾手可得的现代社会,走路时手臂上甩动的赘肉不再性感,干瘪的竹竿腿和锥子脸,反而成了新时尚。这并不奇怪,人们对美的追求,总是与普通大众的实际情况相反。
变化发生得太快。在过去极长一段时间里,食不果腹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美国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描述,自从大约700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自类人猿的祖先分化出来后,人类大部分时间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尽管猎场广袤无垠,但人类可以捕获的食物少得可怜:凶狠庞大的犀牛不敢下手,质地坚韧的树皮没法消化,色彩鲜艳的蘑菇暗藏剧毒,就连小巧玲珑的坚果,人类也难徒手剥开。
大约1.1万年前,粮食生产出现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才逐渐远去。有些人类部族开始驯化野生动植物,以牲畜和农作物为食。每英亩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比狩猎采集时多了10倍到100倍。不过,充沛的食物仍是奢谈。直到最近一两百年,有了先进的育种技术、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人类才开始在整体上消灭饥饿。
也就是说,如果将现代人类的历史比作一天,不挨饿的美好光景才刚刚持续几秒钟。
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很容易给人一种眩晕的错觉:人类已经强大到无所不能。但人类前进的速度实在太快,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没跟上。古老的进化力量,仍不时在人类身上显现出来。比如,面对那些糖脂过剩的美食,我们还是无力自控,和果蝇、老鼠、猴子没啥俩样。
超重和肥胖正快速蔓延。西班牙一项研究显示,自1980年以来,超过70个国家的肥胖率翻了一番。全球超20亿人因肥胖受到健康困扰,占全球总人口的30%。仅在2015年,全球就有约400万人因超重或肥胖问题死亡。
为了对抗人类的“吃货”属性,医生和学者可谓操碎了心。各式减肥手术问世,有的在胃上装了松紧带,有的设法让食物从胃绕道,有的直接把胃切掉大半。五花八门的减肥药也被开发出来,原理大同小异,无非是降低食欲,或是减少人体对热量的吸收。
可惜的是,人类尚未找到安全的减肥特效药,也尚不能改造我们的“吃货”基因。在钢筋水泥构建的都市森林里,价格高昂的健身房悄然流行,寡淡少肉的健康餐被专家推崇。
但对我来说,那种用绿叶拌成的蔬菜沙拉,不管浇上多诱人的酱,都掩不住内在的乏味。我最爱的还是牛肉、辣子鸡和酸奶冰淇淋。
不怪我,只怪那是亿万年进化留下的烙印。
郭路瑶 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 2017年08月16日 11 版)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七):试验设计呀试验设计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这本书是导师荐书列表里的一本,当当年度减价的时候被我收入囊中。最初的吸引来自这个书名,听起来轻松有趣,还有个生物学的科学字眼。《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八):这不显得自己有文凭嘛
对于非医学专业并且无缘接触医生的人来说,生病时候的用药便只能听从就诊医生的只言片语,每个药也都不知道它的功能所在。而如果要捧起医学书籍来读,实在是为难了我们这些外行,我们所缺的,正是这样的科普,读了之后对肥胖症、高血脂和糖尿病有种豁然开朗的了解。进而我是多么的希望作者继续下去,把更多的病症原理介绍给我们,如鼻炎,如胃溃疡。
如今医生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想当初我们这些理工科、程序狗考取的学校不比那些名牌医学院差,可如今温饱已足,世情世事逼迫着我们只能卑躬屈膝,一曰看病,一曰打官司,若非富非贵又无熟人,实在是两种难关。我们就只做本分的合法公民嘛,但病这玩意儿,避免不了啊!
在每个时代看来,他们都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粗略的感受都是会庆幸如今比旧时代要好过太多;但细致的看去,会发现每个时代的这种想法都是那么的局限。之前正好在读王阳明,他那个时代的医学在我们现在看来落后不堪,但他在龙场驿生病的时候,也会感叹偏僻山区的医疗水平太差,赶不上中心城市里专业郎中的先进。从更广阔时空的角度来看,哪个时代还不都是局限的,哪个时代所引以为豪的先进,还不都是被后来的时代笑说为愚。
如今的我们也一样,只需对当今医学稍加了解,就会得知它的不堪,我们所谓的有方法去治疗某个疾病,很有可能是对这个方法的原理一无所知的,我们只是用了一堆经验上的实验,而且多是动物身上的实验,得出一个大概能行的结论,然后便迫不及待的用在嗷嗷待救的患者身上,缓一时之急,至于这其中到底是怎样的患病和治疗机理,糖尿病的患者的免疫系统到底因为什么去玩命儿攻击胰岛B细胞,用了他汀类药物以后会有什么长效的副作用,我们就只能等待新的案例展现了。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总结似乎有点过时了,毕竟我们在进步。不过,我倒很喜欢这句话给我的安慰,它让我觉得虽然我身处这个看病难的年代,但是无所谓嘛反正积极去看了也不见得有用。
哦,还有这美丽的装帧排版,舒畅的阅读感,以食类比,如美味的披萨。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九):我们需要这样的科普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国人的科学素养并不高,可以说和所处的时代与所接受的教育有关。但随着时代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就能很有信心地说我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吗? 大学毕业去做微商卖三无产品还要吹嘘地多么神奇的大有人在,转发毫无根据的微信公众号民科知识的年轻人大有人在,生病不去医院胡乱吃药的青年大有人在。
还能仅仅依靠高等教育吗?课堂和书本多数是枯燥乏味的,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也是现在的常态。而一本干货满满,引用最新权威数据,讲解科学思维方法,又能深入浅出、充满趣味、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书,是多么稀缺和珍贵。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就是这样一本稀缺而珍贵的科普书籍。非常非常感谢作者能在自己的工作之余为大众了解科学知识写作这本书,我们真的太需要科学的启蒙和教育,我们已经吃了太多愚昧的亏了!
我姑且算半个生物爱好者,曾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实验室工作,我不敢称自己与科学挂上什么钩,但努力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确实令我看清了很多谣言、摆脱了很多无谓的困扰。
期待王立铭先生能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读后感(十):2ot for eating
老实说,这本书于我,最初的感觉是不值45块的,或者说,不是我想读的那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