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听风吟》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听风吟》读后感(一):《且听风吟》究竟好不好看?
我给自己找了一个十分不讨好观众而且容易惹起口水的烫手山芋般的题目——《且听风吟》这书究竟好不好看?
按照我喜欢研究、直奔主题的性格,我先去找一些学术性的文章看看。
其一:
作者通过小说文本于历史史实的互文,小说文本与音乐以及广播、电影等媒介的互文,以及文本与文学
经典作品、文本内部的自我指涉间的互文,在诸多文本的ON与OFF之间使这部作品不再仅仅是夏日十九日间的
青春感伤物语,而是蕴含了村上十余年后所
追求的“综合小说”的指向。——刘研《《且听风吟》的互文性文本策略》
其二:
村上春树的创作理念不同于日本传统文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性质。而处女作《且听风吟》正是在打破传统小说内部系统的前提下,对小说外部形式进行的第一次变革。——杨炳菁《试析村上春树的处女作_且听风吟》
我在翻了十多篇学术文章之后,发现可以把他们的观点概括成三点:
1. 小说的外部形式是不同于传统的、革新的、后现代的。
2. 小说的结构是松散的;语言是简洁的、幽默的、重复互文的(不同的段落谈到相同的主题并且相互呼应、相互解释)
3. 该小说有指示性,预示着村上以后小说的样子。
好吧,姑且认为他们说的都对,但是我发现对我没什么用。我是一普通读者而已,我不关心这些,我只关心这本书好不好看而已。
我再来看看民间评价。
其一,豆瓣评分7.7分,算是不错的成绩。
《且听风吟》读后感(二):《且听风吟》村上春树
“不是
突如其来,你在井内穿行之间,
时光已流逝了约十五亿年,正如你们的谚语所说,光阴似箭啊。你所穿行的井是沿着
时间的扭曲开凿出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时间之中
彷徨,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
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是风。”如果我们真的是风,那么又在乎什么,又
牵挂什么,在宇宙洪荒中,
自得其乐,
无忧无虑。不用计较
得失,不用庸人自扰。我们只是风,此外什么都不是。穿行在井中,井壁是时间,自然是在与时间赛跑抑或是争锋,可能也正如文中所说,的确是在彷徨,从生直到死。
且听风吟,这个饱含诗意的
短语。引发多少想象,多少疑惑,多少说不出的在臆想中是一种莫名的
悲伤,也可以说是一种
溢于言表的
温馨。最初这四个字在印象中是一种飘忽不定的幻影,有
一阵风袭来,也无法抵挡住它,无法掩盖它。一首歌曲,大概有人用过此名,模糊的映在脑海。偶尔灵光一闪,怀着敬畏的,感激的,不带一丝杂质的
情感。或轻轻吟唱,正如在落日苍茫的山野,与风共舞。或静静沉思,就像微风在你耳边呢哝,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思维有时极度混乱,又异常清晰。对于这本书来说,我无时无刻不再
思考,却终究毫无头绪。
晚上读的《风吟》,在书店看到这书时,有种熟悉又
似曾相识的怀念。头有些昏惑不堪,文字中带有淡淡的悲伤,有股淡淡的
哀愁。让人有种难以完全释然的思考,难以明白。全是
人性的
生活,又似乎是我们
幻想的那种生活。抱歉我不能将书中的情节复述,因为我不会,是小说又不是小说,是
散文又不是散文。偶然间在网络上发现说有关于译文的出入,有人说是再创造,有人说是不遵从原文的方式。可能译文都有如此的通病吧,至少我实在不懂日文,有且只有此译本,无论怎样的争论,都不能
改变的事实是文字很
优美。如果不能将情节说出,那么又谈何读后感,其实这不是。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在看一本书,其中的道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无所谓是否懂得了道理,
更何况真的有道理吗?遑论读后感。只是将获得的
感动或者说是
满足表达出来,此外再无他想。
“问题是,
直言不讳是件极为
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不能直言不讳的原因吧。答案在风中飘,自然我们再度
回忆起且听风吟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如果你没有读,那么耐住
寂寞,耐住
无聊,静静的坐在窗前或床上,
享受那不一样的文字带来的别样感受吧。何不如风般徜徉在文字中,我们都懂得,最后的感受是属于你自己的。
《且听风吟》读后感(三):且听风吟 有感
读完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后,有一种说不出的
感觉。想把自己感觉写下来却又
无从下手。读村上春树作品的时候,周围一切似乎马上就陷入一种死一般的寂静,这种寂静恰好提供了一个足以让人深思的意境。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消极的
思想,正如他在许多作品中说道,他
不喜欢故事的
结局没有人死亡,
他喜欢故事里面穿插上性的环节。刚开始让人很是不解,到时当我静下心慢慢的品味时,也觉得这也并非也没道理。每
个人的生活都逃不过死亡这一劫,无论
贫穷还是富贵,无论
聪明还是愚钝,无论
幸福还是悲惨,终究还是要走向死亡。当我们呼吸停止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一切将
化为乌有。这本书当中提及有一少女为了锁定自己
美好的青春回忆而自杀,对于死亡,她并不害怕,害怕的是
未来的生活,
失去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希望。又或者说,她是一个
完美主义者,不愿意接受任何一切对生活的破坏。
读村上春树的书,你会发现他的故事总是存在许多
形形色色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几乎都是消极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迷乱
生活状态的。免不了
性爱,免不了死亡。刚开始读时我总是会纳闷,世间真会存在这样的人?还是仅仅是作者自己胡乱编造的一些故事人物,扭曲的人格?其实,这些人就是我们平常眼中所谓的正常人,就是这群生活在我们周围,每日忙乎着生活的人。在人面前往往表现的
衣冠楚楚,
唯唯诺诺,实际上却满脑淫秽。村上春树知识把他们的想法实际化、
现实化罢了。
《且听风吟》读后感(四):且听风吟
小说的情节如风般发展,人物们对生活的
态度大多是
顺其自然,不强求,没有
伟大的
理想,也不会彻底沦落,他们都在
努力保持一个平衡点。 每个人心中都有解不开的结,唱片店的
女孩,
我的朋友鼠,我自己,打不开又能怎样?只能在时间的长流里慢慢消耗所谓的青春。 我和唱片店的女孩相遇相识,而在即将产生某些火花时,却到了回校的日子,时间打了个喷嚏,两个的路开始错开,等到我在回来,只有海港的风还在吹,伊人早已消失在人海。对于
记忆,你还能补救什么呢? 我和鼠,相互
依靠了一个假期,在炎热的
夏天喝掉了一个游泳池的啤酒,我们就像两个半人,依存在一起。但是,对于鼠的心结,我还是无力去解开。最后,还是得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生活太多的
无奈,我们都常常对此采取无为的做法,我们能做什么呢?唯有且听风吟而已。往事随风吧。
《且听风吟》读后感(五):风吹过的遐思
这恐怕是我最短的一篇书评啦!
接触村上的第一部作品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而这也是村上唯一的一部与自己对话的作品。村上的
坚韧及
永远奔跑在路上的决心确实给了我莫大的
鼓励。
那段时间我真的有
坚持跑步,而且记录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感觉整个
人生都明亮起来啦!
为了更系统地领略村上的纸上
世界,我翻开了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从最青涩的文字最
单纯的写法开始,细细品味村上的人生
哲学。
《且听风吟》这本小说篇幅短小,内容也比较零碎,但是却有一种无形的抓力驱使你忍不住放下。挑几个印象较深的点来具体写一写吧。
在开篇时,村上谈到“如果你志在追求文学,那么去读一读希腊人写的东西好了。因为要诞生真正艺术,奴隶制度是
必不可少的。”他举了古希腊人的例子:在古希腊,奴隶们耕种、烧饭、划船,而市民们则在地中海的
阳光下陶醉于吟诗作赋,埋头于数据解析。所谓艺术便是这么一种玩艺。
好像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呢。因为奴隶的存在,市民们便不再去从事繁累的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便成
为了生活的主打。写写诗歌,画画美景,算算题目,如此,便得以
悠闲自在。再假设没有奴隶制度的存在,市民之间不存在阶层,大家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体力劳动,且都生活在温饱线上,连
衣食住行都存在困难的时代,谁会有
心情去丰富自己的
精神世界呢?
作者的好友鼠家境富裕,但他一直以富为耻,并且是非常缺乏
自信的。作者宽慰他到:“条件大伙都一样,就像同坐一架出了故障的飞机。诚然,有的运气好些有的运气差些,有的
坚强些有的
懦弱些,有的有钱有的没钱。但没有一个家伙怀有超平常人的自信,大家
一个样,
拥有什么的家伙生怕
一旦失去,
一无所有的家伙担心永远一无所有,大家一个样。所以,早些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应该力争使自己多少怀有自信,哪怕
装模作样也好,对吧?什么自信之人,那样的人根本没有,有的不过是能够装出自信的人。”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差点拍桌叫好!这个观点在我
内心存在已久,只是还没有文字成型。如果存在特别自信的人,那也只能说明这个人在他擅长的领域拥有比普通人多一点的自信而已。当你有技能握在手上的时候,你才会心里有底气,你才敢在外人面前展露你的自信。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可能在少数几个领域深入,当脱离了这几个港湾时,那个自信的人又会回到没有底气的状态。所以,自信是针对领域而不是针对个人的。
作者在8月26日暑假即将结束的这天,发现咖啡馆的日历纸上留有这么一句
格言:“慷慨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这是全文我最不能
理解的一个地方。来得十分突兀,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谁?慷慨付出了什么?为什么说慷慨付出的是经常得到的呢?
按我的推测应该是勇于慷慨付出爱的人,同时他获得的爱也是最多的。如果一个人长期缺爱的话,那么他是会将自己紧紧包围住的,他会与人有距离,也会很小心地保护自己,生怕自己给自己唯一的爱也被掠夺。这样的人是很难去慷慨付出的。而那些被家人
朋友的爱簇拥着的
幸运儿,他们会更乐于接纳他人,也会愿意将自己得到的爱再赠予他人。
我不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我已经这句话存储在自己的脑海深处,留待时光检验好啦。
《且听风吟》读后感(六):听风
说谎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勾当。不妨说,说谎与
沉默是现代人类
社会中流行的两大罪过。我们实际上经常说谎,也往往
沉默不语。
然而,倘若我们
一年四季都
喋喋不休,而且喋喋不休的无不
真实,那么真实的
价值势必
荡然无存。
我说:“不过你认真想想看,条件大伙都一样,就像同坐一架出了故障的飞机。诚然,有的运气好些有的运气差些,有的坚强些有的懦弱些,有的有钱有的没钱。但没有一个家伙怀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大家一个样,拥有什么的家伙生怕一旦失去,一无所有的家伙担心永远一无所有,大家一个样。所以,早些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应该力争使自己多少怀有自信,哪怕装模作样也好,对吧?什么自信之人,那样的人根本没有,有的不过是能够装出自信的人。”
《且听风吟》读后感(七):“只是风”
“我今年21岁。”
相对于太阳几百亿年的寿命来讲,一个人或生或死,不及白日星光,都是
无足轻重的。那颗小小的心脏产生的振动在浩瀚宇宙里无法引起任何波澜。
似乎,思想、经历、苦笑、莫须有的惆怅,就更加不值得一提。
面对着广邈, 我轻视自己,歆羡永恒。
然而。
反复徘徊的脚印,久久停滞的目光,在炙热手心里蒸干了的泪水,被平和的时间之风抚慰着,闭上眼睛些许丝毫悲恸。这些仅仅是没有差异的故事的重复吗?
“这一切宛如挪动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有位置有着少许然而却是无可挽回的差异。”
正是这些相似又不同的差异,在一个人的历程中,在每个个体的历程中,为那被无情割成片段的有关永恒的梦一一做了标记,对抗着那“个体无法承受的进化的力量”。
《且听风吟》读后感(八):生活继续
昨下午
顶着科长炯炯眼神在办公室花两个多小时
看完了这部行距很大的小说
以前看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
而这本作为村上处女作
让人觉得:嗯,果然一开始就这种风格的
小说中
不管是谁
都让人感到一种孤独感
漫无目的的暑假让我想起了《麦田守望者》里那个同是漫无目的被退学的霍尔顿
村上被称作“二战后时期作家”
《麦田守望者》也是二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
都是一种茫然感与孤独感
只是,霍尔顿是逃离
而《且听风吟》中“我”上学工作结婚,不管内心怎样孤寂,生活在别人看来也还行
以前看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也有这种感觉
而这些都是在我高中大学一个心理成长阶段看的
故而,加之其他一些因素,我心中也老是这种调调
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有时候,我思考:生活这样竟是好或是不好呢
大概,生活怎样、心情怎样,有时候却不能选择
但是,看到书中最后
学法文女孩照片丢了,九指女孩从生活中消失了,鼠会寄来自己的稿件……
或许孤独、或许悲凉,但生活也就悠悠的向前行着
我试过回到以前的学校,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乱逛
悲伤完后,也就回到自己的生活,让那些怀念伴我勇敢的生活
“我、爱、你们!”让人感动得暖暖一笑差点儿掉下泪来
嗯,生活继续
且听风吟
《且听风吟》读后感(九):有时候我们觉得忘不掉的,其实早已经忘掉了。
今天是周六,难得的清闲日子,早上睡到8点48分起床。
哭了半个小时的眼睛有些肿大,照着镜子的时候有种绝望的感觉。
我知道自己尚且顽强的活着。
刷过牙。继续躺倒床上看书。
且听风吟。朴树的一首歌。村上春树的一本小说。
看到前面一小半的时候差点在床上睡着。有幸的是被一连串急促的门铃声惊醒,跑下楼才发现是送快递的。走到厨房倒水喝,才发现一个早上没有吃过东西,打开冰箱发现里面空无一物。于是再次落寞的回到楼上。
村上春树这本书里面所说的孤独、落寞。都是很真实的。
人生本就是不断遇见不断告别的过程。只不过有些人没心没肺不去留意,而有些人就是天生敏感的人儿,对很多细节念念不忘。
我以前是个念念不忘的人,但是现在我只求没心没肺。
匆忙告别,忘掉一切。
就像后来书中的“我”也没有回忆起当初谈过恋爱的那三个女孩子的脸。
有时候我们觉得忘不掉的,其实早已经忘掉了。有的时候执着到最后就是虚无,还不如放开一切享受这个过程。
《且听风吟》读后感(十):观世人格
林少华的译序写的极好,对村上的理解入木三分,可以当蓝颜知己了好么。
“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喂喂,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我相信没有比这段更精辟鲜活的书评了。足以。
日式的淡然可谓自成一体,与任何东方文化都不尽相同,淡然、距离感、小心、空虚、冥想、哲思、深邃、敏锐、观世…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说日式人文最核心的就是基于一种个人的冥想,而非交流。
中国作品与其比较接近的比方,就是《东邪西毒》那部电影,蔡明亮那些电影,需要在静中激活第七感官的体验。
得知此文是村上的处女座,感动和震撼无比。因为它作为处女座有这最纯粹的袒露。平述和对话中冷不丁的冒出的一些话,都是直指心灵深处的。
那句“我,爱,你们。”
那段讨论人为什么会死的哲思对话。
整体和细节共同描画着村上的世界,一个神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