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独白》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屿独白》读后感(一):我们都在自我放逐的路上,寻找自己
文/失踪的弹珠球《岛屿独白》读后感(二):灵魂中的浅吟低唱
更多地时候,蒋勋老师是以画家身份享誉台湾的,他是知名的画家,他又是美术艺术的传播者,但是翻翻蒋勋老师的著作出版年表,才发现原来他还是著作颇丰的学者,在研究美学、研究红学方面都有诸多建树。同时他又是不折不扣的诗人和作家,写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岛屿独白》读后感(三):蹲下来陪他做一颗蘑菇
最近工作很忙,只有到了凌晨才能挤出一丁点时间来翻书。这段睡前的阅读时光,我都能听到楼宇间传来周杰伦《告白气球》的单曲循环。音乐声非常小,以至于我在窗前找了好几个晚上,都没找到是哪户人家在播放。
坐享其成的听着自己最爱的歌,手里捧着的是蒋勋老师的《岛屿独白》。独白,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告白吧。“岛屿”最开始是1996年发布在报纸副刊上的专栏,“独白”是2015年蒋老重新对过去文字的审视和整理。
1996年的台湾经历着什么?李登辉再任总统,大陆差点就收复台湾......这是我头一回为了阅读一本书查看历史。当时的岛屿言论还没有今日这么自由,民众生活在政治家的游戏局里,像蒋老师这样有文学底蕴的人急迫地想要用文字表达态度。但又不能做得很自白,于是就有了这似小说又似诗歌的专栏文字。我想,当时的读者中应该会有读懂他的人吧。他们之间通过文字心照不宣的拥抱着,鼓舞彼此。
而此刻才看到书的我,只能从独白中去还原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想象在我6岁那年。海峡的对岸,有一个孤独的笔者。他用文字做一颗蘑菇,寻找能够蹲下来陪他的读者,他们不相信任何的对话。《芒草花》的独白:“二十年后,有一天重读自己写下的荒谬的字句,庆幸自己没有被逻辑拘束,没有被理性蒙骗......”人最怕走了很远的路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怕在中途被别人左右改了方向,能够一直坚定走自己的路乃人生之大幸呀。就像发生在今天的萨德事件,我是百度后方知那是什么。而韩方的普通百姓,对于我们突如其来的抵制也是错愕的。看到网络上关于“限韩令”的骂战,有人一腔热血立马转发,连一秒的思考都没有。有人选择沉默,不知道是中立还是有话而不敢言......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的彷徨无奈。不管是哪一方,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选择,一切都起于被动的开始。
电影《一念无明》里,躁郁症的阿东遭到邻居排斥,隔壁的小男孩也被母亲呵责不准靠近“危险的人”。阿东躲在床上哭了几天,不吃不睡,小男孩趴在床头隔着墙给阿东读《小王子》。再冷漠的周遭,还是会有温暖的人靠近,我们要等,也要用心去发现。
大到一座岛屿,小的一座城市,我们爱它却无力彼此亲近。唯有找到一定的媒介,来帮助我们寻觅相同的人,然后跟这个环境发生关系产生链接。每当夜深人静时,在我住的城中村里,寻找周杰伦的歌声,遥远又逼仄。
《岛屿独白》读后感(四):诗意的自言自语——评《岛屿独白》
《岛屿独白》是蒋勋先生二十多年前为报纸副刊撰写的专栏,语言清丽优美,内容大体以对岛屿生活的方方面的观察为主——与其说观察,不如说是触景生情,生出林林总总思绪万千。每篇文章之后还有如今再版蒋蒋勋先生的再一次的独白,比照前后心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岛屿独白》这本蒋先生的散文集,从装帧到内容,给人的感觉是表里如一的。装帧是冷静的、空白的。文字是孤独的、寂静的,和有距离感的,是诗意的自言自语。
在这些散文里,蒋先生把他对这个岛屿社会的观察娓娓道来——是的,更像是观察,而不是体验。文字与现实像隔着一层纱,有一种疏离感。从这个社会里抽离开,没有参与感地文字,置身事外地讲述着光陆怪离的众生相。一篇篇文章,没有和读者的交流感,没有对话,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所以叫“独白”。
这样的书读起来是孤独的,因为写作的人是孤独的。在岛屿四处的旅程中,作者更多的是与自己内心进行交流。或者我们可以说他并没有打算与谁交谈,他只是想抒发心中的情愫,只是想把内心的感受流落在文字中。每一篇文章都是有一个引子的,或者是一个歌者的死,或者是流浪狗,或者是岛屿青年的成人礼。像是观察者看到了一些事情,然后任由思绪飘散开来。这些飘荡的着的思绪又轻柔地降落在纸面上,落成了这一段段诗意的文字。这些一个个细微末节的事情,诉诸笔段,像一块块拼图,拼成了那个时代的映象。包括人们对普通市民的态度、对政客的态度、对社会舆论的态度,和社会里的贫富差异、在社会动荡里普通民众对未来的迷茫和怅惘。
蒋先生的文字美丽地像是艺术品,充满了象征和比喻,你要时时刻刻紧随着作者的思绪去游荡,去疏离但不冷漠地看着这个世界。现实和思绪的边界模糊不清,一段段文字时而像是在讲述一件小事,时而像是只是内心思绪的漫无边际的游走。有一种微妙的高冷的艺术感,像是一个珍贵的瓷器,纹路美丽,触手冰凉。
年轻的时候都难免会有孤寂之感,蒋勋先生的《岛屿独白》是一个孤独的旅者,在观察了周遭的世界之后,充满诗意的自言自语。读来颇有美感,也能感到被疏离的孤独——或者说可以营造的疏离感。在这样浮躁的一个世界里,读这样一本书,不得不说是一种让心灵宁静沉稳的享受。
《岛屿独白》读后感(五):别忘了自己还有权力站在高处撒野
蒋勋《岛屿独白》-宠物《岛屿独白》读后感(六):越过山丘,才发现有自己在等候
夏日炎炎的北京,7月中上旬都热到了纪录之高,到下旬才因日日有雨,凉爽了,而到了8月初几天,那种熟悉的闷热又重来,却骇然发现,快立秋了,2017年的夏季就要过去了?
在炎热与凉爽、又回到闷热的循环里,惊觉立秋到了眼前,这样的节奏中,我每天睡前读一段蒋勋先生所著的《岛屿独白》,每天清晨或夜晚在操场快走五公里,听一段蒋勋先生说《孤独六讲》的音频。
夏季的大汗淋漓,有一种独特的快感,运动之后更加的通透,神清气爽,感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很享受自己身体外在的健康,那么精神世界呢?是不是可以安然地面对自己,合情合理地面对他人?
《岛屿独白》读后感(七):留些时间给独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忽如远行客(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471338/ 一直以来,对蒋勋老师的印象都在画作方面,一直记得他对画作的欣赏和研究颇有微词。关于蒋勋老师的文学方面的功力,也是看过《孤独六讲》之后,才发现原来蒋勋老师在文学上的积蓄早已颇丰,已经出版过很多反响不错的书籍。关于蒋勋老师的身份,一直觉得他有台湾的柔情和温润,原来老师的祖籍是福建,但早年间生活在台湾,所以声名两岸。 这本《岛屿独白》也是再版书,其实早已和大家见过面了,它是一本写给孤独者的书。也是作者在岛屿上的四处游走而获得的“探索窥伺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信件等似小说似散文的方式发出的心底的“独白”。这本曾获1997年吴鲁芹散文奖的书是蒋勋老师的文学生涯的一个标志。 书中的岛屿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学的岛屿、内心的岛屿。聆听一整座岛屿的梦想,感受在孤独中 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其实反观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岛屿,这里面或许居住着另一个自己,也可能是向往的生活方式,可能藏着对未来的期待等等。独白,自己对自己说的话,或许这所谓人生背景,即陈述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讲述那些印象深刻的故事,不断规划未来,期待未来自己的成就,但其实我们都再普通不过了。 本书的每个章句晕糊不清的边缘,仿佛诉说着对一个凋零世代末路的怅惘,对各起峥嵘的新兴城市的悒愤,对棋布在生活中忘却角落的怜视,对煎熬者疲惫的肢体与灵魂的慰藉……文章中的句子精致,有些许像诗句,精炼又准确的道出了生活的常态。作者的描述又大多像一幅幅图画,将深藏在事件表面底层的欲言又止,逐渐成形,逐渐酝酿出下一个世代的徬徨,使读者从文学甚至文化中去发掘孤独的内涵。思考更多的意思。 这50篇飞阅岛屿的记忆,50段心房萦回的温度。解读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让这些记忆中的温度,随着他的文字,逐渐释放开来。 我一直觉得看书是和自己的内心在对话,你不知道作者下一秒写出来什么,亦不知道作者的思绪如何翻动,看到作者描述的岛上生活,忽然间想起自己的生活也是常有的事情。有时还需要我们跳出自己的圈子去到另一种维度体验作者的感受,我们在作者的笔下领略着事物,我们交换着感受,成就着彼此。 通过文字聆听蒋勋老师和一整座岛屿的梦想,与作者通过文字对话。我们在那些充斥着肤浅的八卦和对话的生活中,是否保留那么一点儿间隙,回到最初的心性,留给独白。
《岛屿独白》读后感(八):聆听蒋勋与岛屿的交流
《岛屿独白》是写给孤独者的书,是蒋勋在岛屿上的四处游走而获得的“探索窥伺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信件等似小说似散文的方式发出的心底的“独白”。曾获1997年吴鲁芹散文奖。书中的岛屿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学的岛屿、内心的岛屿。
喜欢蒋勋是从听他的声音开始的,听过他讲《孤独六讲》,听过他的《蒋勋说宋词》、《蒋勋讲唐诗》,还有他的《细说红楼》,这些美学讲座将我带入了另一种天地,学会从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欣赏、感悟美的存在,在尘世繁华中感受文字作者内心的坚强、失意、彷徨、欣慰……他的声音浑厚却有种温暖的力量。
捧起这本《岛屿独白),不知不觉就随着蒋勋的文字仿佛置身于孤独的岛屿,聆听蒋勋与一整座岛屿的梦想,感受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每个章句晕糊不清的边缘,仿佛刊载着对一个凋零世代末路的怅惘,对各起峥嵘的新兴城市的悒愤,对棋布在生活中忘却角落的怜视,对煎熬者疲惫的肢体与灵魂的慰藉……
这本书的格式比较新奇,都是一篇文章加一篇独白的方式存在。每一篇独白似乎是对自己前一篇文章的剖析、注解,又像是附文说明,成了不可缺少的此书的一部分。看过文章再看独白似乎更能理解蒋勋心底的声音,他的信仰,他的感动,他的主张。二者相辅相成,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蒋勋说,若干年后,有一天重读自己写下的荒谬的字句,庆幸自己没有被逻辑约束,没有被理性蒙骗。想到漫山遍野的芒草花,在秋后的岛屿四处蔓延,不禁热泪盈眶。可是,我们又给自己留下多少青春感动的文字,年少轻狂时的印迹呢?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人、一句话,都会让蒋勋感触出一篇文章,我们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是缺少一双慧眼,缺少感悟的心灵吧。
蒋勋的描述大多像一幅幅图画,将深藏在事件表面底层的欲言又止,逐渐成形,逐渐酝酿出下一个世代的徬徨,使读者从文学甚至文化中去发掘孤独的内涵。
喜欢蒋勋的文字,喜欢这本书,喜欢偶尔的孤独,喜欢孤独中的独白。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不妨读读蒋勋的文字。
《岛屿独白》读后感(九):读懂岛屿的美
岛屿既是一个历史地理的指称—台湾岛,也才自句一方文学天地,这天地是一群在这3.6万平方公土地上生活写作,各自独立、漂浮、游移又从属于一个时代的文学家,这群写作的人与记录他们的人,身处岛屿,孤独中散发出勇气与坚持的意味,努力维持着不灭的微光。以文学想象台湾、书写台湾乃至有意经营种种关于岛屿的寓言,是台湾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书写传统。《岛屿独白》读后感(十):是对白?是独白?跨越十九年时空的对话----读蒋勋《岛屿独白》
林青霞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说,蒋勋先生的声音于自己而言,是一种“安眠药”一样的存在---
“听《红楼梦》能引我入梦,经常在半梦半醒间,房里还缭绕着蒋勋的声音,有时竟然梦里也有红楼梦。”我个人对于这一评价深有共鸣。在生活中那些细碎而无味的时刻里,在苦闷而无望的烦恼中,我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点开网盘中保存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频文件,聆听蒋勋先生对《红楼梦》这一巨型IP娓娓道来、细致入微的品鉴。骑车听、走路听,晚上跑步听,哪个段落错过了也并不遗憾,因为我会反复听;而且,对于《红楼梦》这部如同金矿一样的“文学圣经”,蒋勋先生以他敏锐的触感、丰厚的积累及极高造诣的美学素养为我们读出了很多不同的意义,反复听,每听一次,感受和收获都不同。
蒋勋先生是博学的,是深刻的。除了文学鉴赏、小说写作,蒋勋先生还独爱散文,今天我要推介的,就是蒋勋先生最新的一本散文集《岛屿独白》。
除却那把“抑扬顿挫、醇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独到而深刻的造诣,使他拥有众多拥趸。他的“孤独美学”,他的“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的”美学态度及信仰,不仅让他自己体会到了生活美学对于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更让他的粉丝们也受益颇广。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本《岛屿独白》,是蒋勋先生最新出版的一本散文集。身为一个作家,蒋勋先生的触角是广泛的: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美学理论……但他对散文的偏爱却是显著的,他认为散文几乎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统,诗和小说都必须要从散文的基础发展出来:
“我写过小说,出了两本诗集,散文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这也是我拿起手中这本《岛屿独白》的原因-----期待领略蒋勋先生清丽婉转的文笔,跟着蒋勋先生体会他笔下那“永恒的乡愁”,和在“一座岛屿”上的思考,聆听他对于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的独白,感悟他独特的“孤独美学”。
在序言中,蒋勋先生介绍道:
“《岛屿独白》原来是陆续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专栏,一个星期一篇,整整写了一年……有点像小说,有点像散文,但大部时候,我好像是在用写诗的心情……称它为'独白',是因为并不意图它可以变成一种'对话'……独白从1995年的5月开始,到1996年的5月结束。”而在2015年,也就是19年之后,蒋勋先生自己重新读到自己的这卷手札时,第一句话是“我竟然写了这本书”。
诚然,19年后,再看自己曾经的文字,有几分唏嘘、几分惆怅,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是在读一个死去的孤独者的日记”。于是,蒋勋先生为收录进本书的每篇散文都做了一个类似于解说意义的“独白”,有对19年前自己文字的补充,也有与19年前的那个自己的对话,也有些许疑问在里面吧;于是,就有了我们读者手中拿到的这本《岛屿独白》。
出版方将写于19年前的散文与2015年蒋勋先生对自己散文的注解并列编辑,并注明写作的日期。所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呈现出这样一种颇有奇异感的“对白”,其实是独白,是跨越19年的时空,作家与19年前的自己做心灵上的交与对话的尝试。19年,会发生多少事情呢?跨越19年茫茫时空,不同的是当时的境况;而相同的,则是从内心那个“孤独者”的感悟,来进行自我救赎的尝试。
写“乡愁”,写“永恒的乡愁”,经典作品很多;美文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岛屿”,蒋勋先生是热爱的;对于“岛屿”的前世今生,毫无疑问,蒋勋先生是牵挂的。
而《岛屿独白》中,读者能看到,蒋勋先生的一份独特的“乡愁”;这份“乡愁”,关乎岛屿,更关乎岛屿上生活的每个人。
由于一直听蒋勋先生讲《红楼梦》,在我的印象中,蒋勋先生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应该是谦和有礼的,也应该是理性克制的。
但有趣的是,在这本《岛屿独白》中,我们除了看到蒋勋先生对于自己心灵的家园----“岛屿”浓浓的眷恋之情外,除了看到蒋勋先生对于自己笔下的小人物深刻的悲悯之外,这本散文集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着蒋勋先生的慧黠,甚至可以说调皮了:在他的笔下,猴子、狗、老鼠,甚至猪开始穿上西装、打上领结,冠冕堂皇地登堂入室,与政客们高谈阔论、勾心斗角,令人不得不叹一句:原来蒋勋先生政治讽刺的功力也这么高!
但这种讽刺,或者说是慧黠,并不是一味想要夺人眼球的肤浅之举,而是混合了荒诞、超越了现实,用一种魔幻的方式来看待平淡生活的洒脱之举。
这些隽永而舒缓的文字,有清茶的淡雅,从中却能读出作者对于生活的一种洒脱之态,有对生活的感悟,有对伦理的思考,也有对逻辑的提炼;而在19年后再看自己曾经的文字的时候,也即“独白”部分,蒋勋先生这样来表达自己充沛的情感:
“二十年后,有一天重读自己写下的荒谬的字句,庆幸自己没有被逻辑拘束,没有被理性蒙骗。想到漫山遍野的芒草花,在秋后的岛屿四处蔓延,不禁热泪盈眶。”写到这里,忽然有些好奇:19年前我自己写的东西,还在么?而19年后,我们又会成为怎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