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坏女巫》是一本由[美] 格雷戈里·马奎尔(Gregory Maguire)著作,中信出版社/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一):恶是个秘密
在人们的印象中,女巫的形象都是邪恶、阴暗、有强烈的嫉妒心和报复心,会使用魔法和制造魔药的,当然,最后还是被狠狠地惩罚。这样的女巫形象在《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睡美人》、《亨舍尔和格莱特》里都出现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反面角色。在西方古老的传说中,女巫是神秘和法力无边的。人们常常把她们和黑暗、邪恶、丑陋、衰老这些令人厌恶和恐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想象出许多关于女巫用魔法干坏事的故事。
然而在《魔法坏女巫》中,作者从《绿野仙踪》中的大反派“坏女巫”的视角重新梳理了“女巫”这一形象,提出了“坏女巫”并不是一开始就邪恶,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充满正义感、竭力争取动物说话权力的人,变成后来那个邪恶的坏女巫。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二):马奎尔的脑洞
注:本篇书评比较适合已阅读《魔法坏女巫》读者。《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三):魔法坏女巫的一生
在童话里,女巫都被写成邪恶的,总是戴傻里傻气的黑帽子,披黑色斗篷,骑着把扫帚飞来飞去,还会使点小魔法。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的《女巫》,写的坏女巫算是童话中最坏的女巫了:“真正的女巫穿平平常常的衣服,就像平平常常的女人,住平平常常的房屋,做平平常常的工作。这就是那么难发现她们的道理。真正的女巫切齿痛恨小朋友,比你们能想象的切齿痛恨还要加十分,牙齿真是咬得格格响。真正的女巫个个把时间都用在阴谋消灭她本地的孩子上面,只想着把他们一个一个清除掉。整天从早到晚,她所想的就只有这个。”读完此书,你定会在女巫和坏人之间画上等号。《魔法坏女巫》读后感(四):这才是真正的魔法坏女巫
我很喜欢《绿野仙踪》那部电影,后来被改名为《魔境仙踪》再次翻拍,两者故事大有不同,在老版里,女巫从一开始就是坏人的形象出现,而新版则是一开始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后来经过一系列事件转变为坏女巫。唯一不变的就是坏女巫永远是绿皮肤,这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被人们所熟知,却很少有人把她真正当作主角去深入了解。这本《魔法坏女巫》是与原作互相搭配的故事,这本书丰富了原著的世界观,把那个在我们心中一直认为是毫无善心的坏女巫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角色。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坏女巫在现代可以被称作神经病患者,也就是说她有些时候看待事物甚至会比常人还要清晰,她们更容易发现一些细节。单看原著的话,坏女巫这个角色是不完整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生来就是十恶不做的大坏蛋,不是有句“人之初,性本善”么,她变成这样一定是经历了一些打击,况且她在平时看起来还是挺正常的。就算是一个人变得再坏,也不可能坏得透透的,也决定会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如果没有了,那么生活也将变得迷茫。
这本书同名音乐剧一直在巡演,看了本书之后特别期待能够身临其境去感受一把,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太吸引我了。里面的世界和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性格的转变是真实的,这个故事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生活中时刻存在着误解,女巫变坏这是必然的,因为她所经历的使她没有其他选择。这个故事用的是一个魔法的躯壳,讲述的是一个现实的平民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和结尾有着超大的转变,故事进展具有画面感,并且还具有教育意义。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童话故事,严格上来讲这本书并不属于童话,因为这里面的人物性格一下变的充实了,故事中到处充满着现实,如果想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世界观,我是不建议让孩子阅读这本书的。在本书中,善与恶维系着一种平衡关系,并不像童话中那样只存在善,或者恶永远是滑稽的角色。这本书使坏女巫成为了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如果没有作者格雷戈里·马奎尔,魔法坏女巫的坏字也将没有意义。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五):《魔法坏女巫》的五大必读理由——原著作者格雷戈里·马奎尔和同名音乐剧作曲斯蒂芬·施瓦茨的心迹揭秘
提起《绿野仙踪》,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1939年的那部经典电影,而非弗兰克·鲍姆笔下的原著小说。
提起同样设定在奥兹国的《魔法坏女巫》,大家谈论得最多的都是那部标志性的百老汇同名音乐剧,而非格雷戈里·马奎尔笔下的原著小说。
改编作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原著的风头就真的被盖过去了吗?
答案或许没有那么简单。作为《绿野仙踪》的新编,《魔法坏女巫》可谓沿袭了正统的血脉,与之差异颇大的大团圆音乐剧版只能被冠上“同人的同人”的标签,不可避免地回避了小说版里的一些内容。除了“坏女巫”在两种媒介中共有的特质,小说版游离于音乐剧版的独特性才是最大的看点。
《魔法坏女巫》一书的作者格雷戈里·马奎尔以重述经典童话起家,代表作有《白雪公主外传》《迷途记》《爱丽丝之后》等。《魔法坏女巫》是他的第一部成人小说,选用了配角的视角,重新演绎《绿野仙踪》的故事,但又没有局限于鲍姆定下的框架,读起来既熟悉又陌生,十分过瘾。
在马奎尔的奥兹国,女巫备受误解,西方女巫被妖魔化,东方女巫成了宗教狂热分子,蛮支金人成了盲从的暴民,大巫师成了独裁者,多萝西成了刺客,动物纷纷开口说话,彻底颠覆了《绿野仙踪》的原始设定,也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作者对善与恶的哲学思考,大团圆结局的缺位,跟音乐剧版想要表达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故事的后半段甚至可以说是“致郁”系,但这正是小说原作的魅力所在。装着旧酒的新瓶,在主题和角色的诠释上,被赋予了更浓的深意。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恶人”萨达姆·侯赛因,以及骇人听闻的青少年谋杀案。马奎尔回忆道:
当时我就对“恶”的本质感兴趣,也想弄明白人是否天性本恶。我想过创作一部关于希特勒的小说……但后来我才发现,史上从未有人专门写过美国人集体潜意识中第二邪恶的角色——《绿野仙踪》中的西方坏女巫。我想我得到了小小的灵感。也难怪书中没有充斥着阳光、罂粟田和黄砖路。这是一部富有哲思,但更为黑暗(音乐剧元素也更少)的奥兹新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善与恶才是《魔法坏女巫》的终极主题,也是最原始的主题,本书神就神在没有着重描写主角和反派的决战,而是将视角投降向了一个人心中的善恶之争。书中没有单纯的好人和坏人,恶常常战胜善的桥段,也不意外。至少作者对“恶”的哲学思考,要比对“善”的诠释来得突出。毕竟这是一个讲女巫的故事。所谓“恶”,可不仅仅像绿皮肤和巫师帽那么简单。
《魔法坏女巫》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抢眼的女性角色:艾芙芭、格琳达、娜瑟萝、飒芮玛、梅兰娜、多萝西、奶妈、摩瑞宝院长……马奎尔其实是师承了鲍姆的笔法:
读过鲍姆传记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女性主义者,格琳达、女巫们和奥兹玛都是他创造出来的。而《魔法坏女巫》小说版和音乐剧版中的艾芙芭和格琳达,都是十分出色的角色,受到读者的欣赏、效仿和质疑。鲍姆看到应该会满意的。不光是女性角色本身,这些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故事的重点,比如母女关系、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对手关系等。
这就是马奎尔故事新编的出发点。他表示本书是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西方坏女巫的,幕后黑手才是更邪恶的一方。比起《绿野仙踪》的原著和改编电影,马奎尔的作品显得更复杂、更细致、更人性,书中主角——绿皮肤的女巫艾芙芭——想要行善,却犯下了过错。
她为痛苦所伤,愁肠百结,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灵魂。马奎尔希望在书中探讨身份认同和人生目标的主题。到底做什么才是好事,做什么才是坏事?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天都会碰到。他还说《魔法坏女巫》的一个灵感来源是他在奥尔巴尼的童年经历,当时他的老师是修女。
那些教我的独身女子,都很厉害。她们知道该怎样行善,却已看破尘世。她们听从更高尚的感召,不一定会报答主教。有些修女是很卑劣,但我从来没碰上过,倒见过平常人这样。此外,修女便是强大的存在,她们的话即铁律,谁也看不透她们的想法。我认为女巫就是这样定义的。当然,那些致力于教育、扶贫和保健事业的善良女性,皆是如此。在一次采访中,马奎尔透露,艾芙芭的原型其实是几位他在现实中非常喜爱的女性:
艾芙芭是我的英雄。我写下她的故事,是想把几位我钦佩的女子融为一体,她们分别是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莲娜·荷恩(Lena Horn)、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和萝拉·尼罗(Laura Nyro)。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诗人和著名的隐士;莲娜·荷恩是歌手兼演员,在1978年上映的奥兹国系列电影《新绿野仙踪》(The Wiz)中饰演民权运动的活动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则是现代主义作家。
同名音乐剧作曲斯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如是说:
人人都有遭受误解和不合群的经历。那个绿皮肤的女孩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马奎尔是个天才,他发现了被人们忽视的东西。坏人并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存在,他们更为有血有肉。政治家总爱伪装成好人,把其他人抹黑——而这永远都是一个谎言。《魔法坏女巫》读后感(六):哪怕只能独自一人飞行,也要选择自由
最近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重新结构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不提咱们国内对《西游记》的多次翻陈出新,国外的譬如《白雪公主与猎人》《沉睡魔咒》《魔镜魔镜》都对童话故事大玩解构,尤其是对传统故事中“反派角色”的深挖,更是赋予了故事不同以往的女权、人性等全新意义。而本书的主角艾芙芭就是那个在童话OZ国被主角杀死的西方坏女巫,在《魔法坏女巫》故事的一开始,她也曾是个善良的女孩,直到最后…其实,她依然善良,是世界错了。
童年的时候第一次看OZ国历险,小女孩多萝茜误入奇幻国度,在善良的北方女巫的指引,在统治者大法师的授意下,一路结识新的伙伴,最后杀死了邪恶的西方坏女巫,最后得以平安回家,故事中关于成长友情的主题以及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是很多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本书的作者马奎尔在将原故事情节无痕嫁接到新故事的同时,又为我们揭开了另外一个全新的视角,之前的光明就好比一个模型的主视图,只有透过俯视图与左视图才能了解这个故事的全貌,这个全貌或许不够光明,但这样的完整才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由此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如此。每个角色都不是面具化的纸面人,而是丰富的,立体的,感染人的。
“坏人”两个字从来不是简单的两个字,你所以为的善,可能在别人眼中深恶痛绝的偏执,而你以为的恶,正是他人一以贯之的善良之心。不提小说,在现实当中,更早的年代,多少人只是因为思想太过超前独特,就被大众误以为是异类,本书的艾芙芭就是最好的例子,抛却她的思想,更可怜的,她还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绿皮肤。
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的特殊,她更能理解来自弱小者的呐喊,所以她反对强权的凌驾,她选择和为统治者阶级所奴隶的边缘存在站在同一战线,去抗争,去获取自由。所以她被认为是“背叛者”,是“邪恶的女巫”,而善良的人,所谓的善良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选择了“屈服”,走上了大众认为合理,统治者认为正确的道路,无论正义与否。
在音乐剧中,有一段著名的出自格林达与艾芙芭角色之口的唱段《defying gravity》,格林达让艾芙芭选择顺从一次,可是艾芙芭却干脆地拒绝了,她不会再选择说“对不起”,她要试着去反抗规则,性格上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两者不同的选择,当初相互吸引的差异,如今成为背道而驰的原因,虽然两个人都希望彼此可以快乐,友谊仍然存在在两个人心中,从亲密无间到在两条道路上愈行愈远,一个成为善良的代表,一个成为女巫的化身,她们终究再也难以回到过去。还有给艾芙芭带来爱情滋味的费耶罗,这个她至死还念念不忘的男人,“他身上的蓝宝石既是水的碧蓝,也是火的赤焰”,他与艾芙芭很多时候都在进行言语思想上的对抗,可这个男人也实实在在爱着这个不受约束的小艾,最后终究还是失去了,他们两个人,彼此。当然,这其中,渐渐真的成为“女巫”的艾芙芭也做错了很多很多,她也曾嫉妒,她也曾后悔,她也曾请求他人的宽恕,可最后随着那一把火,身体的空壳消失,生命中遇到的人走马灯似一一过眼前,她的故事结束,她的灵魂,或许在此刻才得到真正的自由。
相比老少咸宜的音乐剧改编,小说的情节无疑暗黑得多,死去的人成为故事,活下来的人悔恨与痛苦交织,艾芙芭,这个哪怕只能独自一人飞行,也要选择自由的女人,真的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七):她的一生,善恶交织
当年被一首勇气十足的Defying Gravity吸引,喜欢上音乐剧《魔法坏女巫》。后来听说原著小说即将出版,自是非常关注。 很幸运,能成为国内首版《魔法坏女巫》的第一批读者。正如作者格雷戈里•马奎尔本人所说,与音乐剧“绝处逢生”的欢乐基调不同,《魔法坏女巫》的原著小说讲述了一个“传说”和“童话”背后的故事。正因如此,它注定不那么轻松,但绝对是有趣和耐人寻味的。 艾芙芭生来与众不同,被人误解的命运终究逃不开。如果换作少年时的我来读这本书,估计会暗暗期待她以一己之力“华丽逆袭”的桥段。但现在捧起这本小说的我,是一个“1988年的中年女子”(囧)。看到她就这样被人误解了一辈子,我也没有觉得愤愤不平,相反,却感到一种发自内心、坚实有力的鼓舞。 与其说“华丽逆袭”是一种结局,倒不如说它隐含着一种期待他人认可的心态。当艾芙芭不再介意别人的看法,只是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她本身就比那些暗暗期盼着“华丽逆袭”的人更有底气。当然,有关“正确”到底是否正确,书中没有定论,而有关善和恶(这二者在很多奇幻作品中是对立分明的),作者也只是将其交融在故事中,没有对任一方施予偏袒。 多年前读过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匹善恶交织而成的布”,觉得艾芙芭的一生仿佛是对这句话的呼应。她是女巫,是人们口中的“坏”女巫,她也是你、是我。我们向着未知的结局走去,穿过观念和权力的世界,有时遇到误解,也不大愿意去辩白。雁过无痕的一生,对他人而言是平凡,对我们自己来说,能够认真走完全程,即是伟大。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八):女巫的世界
话说,巫师在神话世界中拥有着强大的能量,他们可以预知未来,拥有着魔法般的力量,在这部小说里,同样期待着女巫的力量再现。《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九):魔法坏女巫,其实并不坏
经典童话《绿野仙踪》有个大反派----西方坏女巫,她是丑陋、衰老、黑暗、邪恶的代言人。然而,1995年,格雷戈里·马奎尔决定颠覆人们的印象,创作出他第一本面向成年人的小说《魔法坏女巫》,讲述了一个并不坏的魔法坏女巫。
女巫的诞生。我们的坏女巫就诞生于蛮支金,是牧师家的大女儿,名叫艾芙芭。牧师弗瑞克斯一共有三个孩子,除了坏女巫,还有二女儿娜瑟萝,小儿子甲儿。弗瑞克斯是个宗教狂,没有任何事情比说教更重要了,当然包括挺着大肚子的妻子梅兰娜以及肚子里面的艾芙芭。他崇拜上天,崇拜无名神,把一切都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试炼。不幸的是,他在芦苇浒的说教宣告失败,这似乎是黑色的征兆。果然,绿色的艾芙芭来到人间,全色绿色。这皮肤又似乎在强调,艾芙芭的一生将会是坑坑洼洼,与众不同的。艾芙芭还长着一口鲨鱼牙,以至于父亲给她绑着一条绑带,从嘴巴到耳朵。艾芙芭还怕水,一点都不能碰到,否则就会死掉。父亲并没有给她太多的爱,只给了一个干巴巴的名字。她就在排挤、讽刺、冷落、孤独中长大。母亲从心里厌恶她的存在,竟所有的爱都给了有残疾的妹妹娜瑟萝。最后,照顾她的只有老奶妈,多亏了老妈妈,艾芙芭才能生存下去。不过,老奶妈并没有教这个女孩如何生活,以至于她后来走上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
进入大学的坏女巫。艾芙芭性格忧郁,总是身着暗色长裙,独来独往。因为有着主教的继承权,她才进入史兹大学学习。在这里,她遇到了最好的朋友葛琳达。葛琳达不仅美丽,而且善于利用自己的手腕。而艾芙芭变得越来越固执,她公开宣扬无神论,与父亲的思想背道而驰。再加上她那绿色的皮肤,简直就是另类的代言人。结果,连她的妹妹都无法理解她,即便艾芙芭照顾了她许多年。当同龄的女孩还在热衷于社交的时候,她剑走偏锋,静静地把自己关进实验室,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她提倡保护动物,这又与大巫师的观点相左,不过,她可不怕强权,她就是要抨击社会的不公,抨击大巫师的暴政。她总在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社会。只要遇上不平的事,她总想掺上一脚。整个社会似乎只剩下她一个在抗争,她是孤独的斗士。在遇到奥兹国的大巫师后,艾芙芭与葛琳达的友谊走到了尽头,从此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大学毕业后,葛琳达嫁给了查福瑞爵士,一路飞黄腾达,人生中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因为不同立场和信仰,最终,她们一个变成西方的坏女巫,另一个成为北方的善良女巫。
反抗暴政的坏女巫。抛弃了亲人朋友,她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她来到了奥兹国,这是一个由大巫师奥兹进行独裁统治的国家,它严格限制动物(奥兹国的弱势群体)自由出入,而且不断迫害它们,迪拉蒙德博士的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大巫师奥兹统治的翡翠城里,穷人们只能蜗居在大道两侧的小巷里,他们的屋子用锡铁和硬纸板当屋檐,受苦受累的还有小孩子,侏儒,以及老弱病残的人们;暴乱经常发生,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人们总会无缘无故地失踪,挥舞着棍剑的巡逻兵会无缘无故找麻烦。艾芙芭坚定地站在被迫害动物的一边,反抗大巫师的暴政。大巫师将其定性为“恐怖分子”,不过,她在组织里算不得大人物,只是个无名小卒。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世界,可惜她失败了。
唯一的爱情。费耶罗找到了她,两人开始同居,这是艾芙芭有生以来的第一段爱情,也是最后一段。艾芙芭不愿费耶罗过多地知道秘密组织的情况,他们的爱情见不得阳光,最后费耶罗还是走了。这个悲剧,丝毫都没有起到阻止她继续抗争的意义,艾芙芭依然遗世独立、嫉恶如仇。没有了爱情,她还有亲情。妹妹的生活光明,她天生丽质,虽然生下来就没有手臂,但却受到大家的支持,比如:奶妈一直照顾着她,姐姐让着她,爸爸护着她,又有银鞋子护身,还继承了外祖父瑟洛普的基业,可谓顺风顺水。只是结局有些凄惨,被多萝西的房子压死了。即使亲情消失了,她的抗议也不回头。
消失的坏女巫。艾芙芭的人生处处都是失意,当了解到自己可能是大巫师的孩子后,她满腔怒火。追回银鞋子,成为她唯一的追求和牵挂,她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结果葬身于一桶水下。她的灵魂,在水与火中得到救赎。
坏女巫的“坏”,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综合影响,那种坏是一种高级的境界,即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坏的命名者就是大巫师。艾芙芭的影响力太有限了,一个勇士改变不了历史的。但是,她的精神却永远屹立风中,永远!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十):自称歹毒的人并不坏,自诩善良的人才应提防
高晓松在《晓说》里讲金瓶梅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高不高明主要看两条线,一条是好人的上线,人物好的超过这条线了,就圣母不真实了。一条是坏人的底线,再坏的人也有好的一面,坏的没底线没理由,就不是人了。”听罢,很是赞同。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看电视,一有人出场,就会不由得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往往也就顺着回答是好人,或者是坏人。现在想来其实多少有些幼稚,其实不管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好,现实生活中的人也罢,都很难定义真正的好与坏,因为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无奈,成长的经历不尽相同的时候,就会导致一个人人生轨迹的完全不同。比如徐志摩对于陆小曼是个贴心的好人,而对于原配张幼仪却是个不称职的“坏”丈夫,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他总是生气,蔑视哈利和他的朋友以及学院的规章制度,但当他最终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命赎回好友莉莉。好人和坏人就像两个极端的颜色黑与白,但是当我们真的用这种极端的标准判断一个人,一件事本质的时候,恐怕会碰的浑身是刺,这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态度。所以说,好与坏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之说,把它们当成标签赋予到人和事身上并非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