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是一本由崔佳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一):所有形容词都不足以形容的偏执青春
青春是一生中最
美好的时刻也是最残酷的时刻,想到青春,我便想到
夏天。清晨的清浅
阳光,干净明亮的蓝天,大片流动的云朵,午后暴烈的阳光,炽热滚烫的空气,突然而至的暴雨雷电,傍晚的晚霞层叠,夜晚穿拖鞋吃西瓜的随意与窗外的风,这一切都有如青春日子里的万般滋味,明亮而透彻。
自从初中开始感知到
内心的自我时,叛逆之心就开始凶猛生长,想尽办法做一些
特立独行的事,来高调表明我和别人不一样,以获得一种青春就该如此随性
放纵才不浪费的
心理安慰。现在想想很多事也挺傻逼的,不过青春不就得有傻逼的时候嘛。活到后来逐渐明白,
人生怎么过都是浪费,对于那些美好的事,更要尽力去挥霍,才能醉后再次发酵,留作老后慢饮。
青春里有无数个关键词,就像这本书里众多
文章描述出的
情绪,都是青春的滋味。
暗恋时的心动揣摩,
生活里的喜怒无常,对于
未来的迷雾,当自我与外界发生碰撞时的
困惑,内心想要的状态,一个人
孤独煎熬的时刻,
爱情里的
迷惘无畏,都像流星划过夜空,明耀了整个夜晚。
之前觉得
自己永远不会向这个
世界妥协,要永远跟随自己的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有对
现实妥协的人都
懦弱。后来等到毕业步入
社会,一脚一个坑地在社会上开始逐步前进,在工作中
痛苦营生只为一点
微薄工资能够养活自己时,才发现所有的妥协都不是无缘故的。眼前生活的压力比未及手的
理想来得更切实,我们将
坚持暂放一边,奔波于俗世中的皮囊之累,抛开
精神生活,被
物质欲望折磨得兜兜转转,烦躁不安,变成了年少时最看不起的那种人,
平庸麻木,也许便这样无谓地过了一生。
青春与现实相碰撞,只是还没磨合融洽,当
经历过一些
起起伏伏之后,心静下来,找回最初的自己,用偏执而柔和的方式,不妥协不激愤,与世界独立而融合地和平相处,永葆自我。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二):接受自己那年轻的样子
我的网名叫绵绵,我希望自己能够像这名字一样一直保持无限柔软和
真诚的心。机缘巧合,正是因为这本书与我撞了名字,我便打算拿来细细
品读。其实这里收录的不过是一些年轻作家们写的
生活随笔,在大人们看来
说不定还会觉得这些文章稚嫩无比,可是在我看来,这些比我
大不了几岁的
哥哥姐姐们是真的过的精彩,他们的生活在我看来真是令人向往。
每个人都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我会生活在哪座城市,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和一个怎样的人度过或美好或漫长的
岁月。没有什么是被注定的,没有什么是不可
改变的。
不见得你现在过得很好以后依旧会
一帆风顺;不见得你现在过得很糟糕以后还是混乱无比。《绵绵》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要尽情尝试尽情探索;因为我们年轻,但是也不可以随意挥霍不计后果。
书中的很多
故事都直戳我的内心。如果不仔细联想,可能这些故事就是很普通的口水故事,但是不知怎的,我把每
一个故事都联想在自己身上,便发现其实他们的故事里
拥有我的你的他的影子。在遭遇冷眼时,有的人在心底暗自
告诉自己,要认真
努力,
发愤图强,在未来的某一天让别人和未来的自己对我们
刮目相看;在感到
孤独时,告诉自己要不忘初心,要耐得住
寂寞才能看的见
繁华,要先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
完美的他;在取得一点成绩时,
鼓励自己你看其实你也可以这么棒,继续加油吧,做更好地自己;在遇到
困难时,听正能量的歌,读
励志的故事,看充满希望的书,暗示自己太阳总是会出来的……
虽然有时会放纵自己,但其实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活的很努力,很坚持,很
乐观。可是有时却还是会觉得
苦不堪言,我们总是会不满意自己的现状。自己高中时辛
辛苦苦
早出晚归努力拼搏考上的
大学,我们却定义为没努力,没考好,我不够
优秀。其实这样想对啊,因为这样我们才会一直前进,这样我们才会以自己的方式
成长。我们带着棱角,每前进一次,就要摩擦一次棱角。这样的我们会在夜里偷偷哭泣,这样的我们却依旧在太阳升起时笑着对自己说,唉,这是拿自己没办法只能这样坚持下去啦!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那些
经历了很多的大人们又要笑话我了吧。有时候我
受不了那些自称我们也年轻过的大人们。他们看到我写的这篇文章一定又会说,你才是个
孩子,这就痛苦了,这就寂寞了?人生的波波折折你还都没经历过呢。可是我真的认为我现在经历的日子就是一点一点冲破茧束缚的日子,我口中的痛苦也是值得被尊敬的吧。
所以我想说,让我们接受自己那稚嫩年轻的样子吧。没错啊,我们就是觉得有时痛苦了,有时孤独了。可是我们也一直努力着,坚持着,并且充满正能量的去迎接未来每一天的生活。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三):过去不该抱怨,现在应该把握
我来自一个小镇,那里很小,也很闭塞,十年前如此,十年后依然。
小学、初中、高中,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每天拼命做题,按时上学,按时吃饭,回家什么也不干,吃完饭做作业,然后睡觉。
我就这样机械地活着,因为我没
有时间思考所谓的人生大问题:你为什么而活?你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
奋斗的?爸妈和
老师告诉我:你只有好好学习考大学,才有出路。
虽然每次半夜醒来,我会脑子突然一闪,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呢?仅仅为了上大学吗?
但这种念头只会在刹那间闪现,因为我实在太累了,没等我细想,我又昏沉入睡了。等到醒来,又是another day,我又要做题了。
那时,我真的很忙,每天匆匆吃饭,匆匆上学,有时为了能多做题,晚自习前不回家,
妈妈有时就把饭送学校来。早自习,晚自习,
来来回回,一天要往返八趟。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入睡。我真的没
时间去追问关于
人生的问题。
因为,在我眼里,所谓的人生就是把题做好上大学。至于其他的,我没时间想,也没人告诉我。
后来,大学了,我突然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我不需要做题了。我也不缺时间了。我不用每天五点起床,我可以一觉睡到天亮,甚至醒来后觉得起来也无事可做,又沉沉睡去了。我上午上完课,下午没课了。周末上完课,我又有时间了,我呆呆地坐在床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一同学去跟
男朋友约会了,一同学去做家教了。
我不是不可以约会,我也不是不可以做兼职。可是,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我以为这些跟我以后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家教可以让我以后有个好工作吗?促销真的可以让我以后在社会上应对自如吗?
谈恋爱真的可以让我明白什么样的人是我想要的吗?
我以为,这些虽然可以让我得到部分的经验,但那不是
真实的生活。人只有面对真实的生活,才可规划以后,不至于生活得太仓促,我才可以以后衣食无忧,成为富足的
女人。
当我拿到《绵绵》时,看到封面上那句“是时候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和负责了”,我陡然觉得
好感动,因为那是我想要的。我很想让自己的人生从此刻更清晰。在看到柠檬那篇《我所认识的普通姑娘》,我突然觉得,对啊,我也是普通姑娘啊,我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啊,在有限的生活里通过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更有
目标,早早规划,早早过上自己想要的不那么憋屈的生活。
虽然,
童年的小镇封闭了我的眼睛,可是如今《绵绵》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我很庆幸。虽然,规划该从高中开始,可是封闭的小镇让我得不到,不痛恨,但是不抱怨,因为每个人的原始空间都是不可改变,不可
超越的。
现在,重新开始不算晚,真的。
感谢《绵绵》。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四):青春如此耐人寻味
说到青春,总有很多
回忆,尤其是在
校园。初中那段
时光,高中那段岁月,还有大学四年,没错,就是青春的主旋律。
关于青春,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想说的,就像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作者,写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凝集了一定的青春
感悟。他们的年龄不同,工作各异,就连
星座也是十二均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用文字,很好地捕获了青春的镜头,任时光匆匆溜去,青春我只在乎你。
你可从从中看到,有人在面对
初恋、暗恋、
失恋的场景,不知道若干年后你的,从他人的故事里,是否能看出些自己的影子。
你也可以从中感悟,刚毕业的年轻人,如何
两手空空在社会上慢慢打拼,在不足十平米的出租房里,多大的精神
信仰才能支持他这般
坚强。
你还可以从中发现,那些所谓的
成功、
失败,再努力、又奋斗的例子,都是
人生中必然要采摘的一段经历。无论酸甜,无论苦辣,凡走过之路,均已撒下盈盈热泪。
也许,这才是青春本该有的样子,想干就干,
热血沸腾,歇斯底里。不怕失败,不过就是从头再来。它就是这样,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里,从来都未消失——带着过往的
一点一滴。哪怕,只是以
一种回忆的方式,被人们所提起。
其实,与其说是青春,不如说是成长,更不如说,青春从未消失,依旧伴随着成长,如影随形。我从来不承认,青春就是某个年龄层次的专属,青春关注的是心龄,而不是年龄。只要我们还未
放弃那股
热情,还能为美
好的爱情感动,为美好的事物
疯狂,不丧失最基本的情绪,不行尸走肉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还没老。
所以说,如果你也有故事,那么,不妨带着你这颗不老的心,打开书,一起在精神地高度上,与读者一起品尝你们各自耐人寻味的青春吧。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五):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
儿时的我,有着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傻逼又阴暗的想法,比如,为什么我这么矮,为什么我的数学怎么都学不好,为什么我生的病要不是就是咳嗽要不就是发烧,为什么爸妈不爱我,为什么错的总是我。
那时候,我总是生病,要么就是咳嗽,要么就是发烧,都是隐藏的病情。爸妈每天都忙于生计,我一生病就得花很多钱,每次,妈妈都会狠狠的骂我,有时候看她的表情恨不得我死去。所以,那么小的我,甚至祈祷自己得其他的暗疾,而不是咳嗽。偏偏小时候的我可能没有喝到足够的奶水,体质是无比的差,隔三岔五的就生病。小时候,我以为自己不生病,
做事乖巧,才会值得被爱。
直到现在,我已经经济独立了,对生病上医院仍然有着一种
恐惧。
然后看到
一句话:
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
简
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突然间说不出话来。
一直以来,我总想着自己更高一点,自己的成绩更好一点,也常常祈祷自己不要生病……
期待自己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牛逼,却很少能够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我慢慢学会接受自己了呢。
在爱中受的伤,在爱里恢复。我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
宽容的他。在七年的
恋爱里,他让我明白,身高体重都不是很重要的事,因此七年前,我便不再纠结身高的问题。
他让我明白,无论我是愚蠢的还是
聪明的,无论我是高的还是矮的,无论我是什么样的,我都是最值得爱的那个人。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越来越能接受原本的自己,于是越来越
自信,自信的女人自然越来越
漂亮了。
用书中的原文结尾:“一个人最好的模样大概是平静一点,坦然接受自己所有的弱点,不再因为别人过得好而
焦虑,在没有人看得到你的时候依旧能保持节奏。这样或许会走得很慢,但会走得比谁都坚实,不用害怕一脚踩空,也不用害怕走到别人的轨道上去。”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六):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制造困难
看了《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
有感而发。
那时候,我住在古镇一角,穿过逼仄的青石小巷,曲曲折折地拐几个弯,突然就走到了
安静的小院子。我住的地方闹中取静,
冬暖夏凉。许多人
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为一睹它的青砖黛瓦。我在一家历史悠久的古籍出版机构任职,没人管我,
轻松完成既定的工作之后,就在小镇上
漫无目的地走。夕阳落下,游人渐少,商家纷纷关上了木门。小镇恢复到宁静古旧的状态。吃过晚饭,去
朋友的茶馆喝几杯,
漫无边际地聊聊天。回家后,读闲书,写散淡文章。我以为这样过一生也不是不可以。
那时候,我在某事业单位供职,成天陪领导到处视察,收了大包小包的土特产回家,在亲戚朋友羡慕嫉妒恨的复杂赞叹声中体会到别样的优越感。闲得蛋疼的时候,就跑去古旧书店淘书,乱七八糟的书看了一大堆,无一精通。下班后,同事们聚在一起喝酒吃肉,以谈论工作为耻。晚上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安逸得如同养老。我以为这样过一生也没什么可以抱怨的。
那时候,我在某媒体上班,从小罗罗熬到了大Boss,工作早已驾轻就熟,我自由地到处晃荡,不用太费力气就搞定每周的工作量,顺利拿到高薪。我用赚来的钱游山玩水,哄姑娘开心。看到那些为了生计拼命工作的人,都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的生活。我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恶习,每天睡到自然醒,玩到大半夜,讨厌一切规章制度。我以为这样过一生也不失为放荡不羁。
那时候,我在学校任教,每周四节职业辅导课,分分钟搞定,剩余的时间主要用来调戏女同学。兴致不错的时候,就混迹在学生堆里,打篮球踢足球,出一身臭汗之后回家冲个凉。穿着裤衩到阳台乘凉,微风吹过来,感觉轻飘飘的。好像自己会永远这么年轻下去。我以为这样无忧无虑又无所事事地过一生,也许是个好的选择。
然而,我终究没有这么过下去。
我终究离开了小镇,去另一座城市学画。花光所有积蓄,穷到每花一块钱都像身上掉块肉一样心疼。租住在最差的房子里,靠兼职得来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只是被那个叫做梦想的玩意儿蛊惑,就轻易离开熟悉而轻松的生活,然后开始没完没了地后悔,却再也回不到当初。自己明明对未来很迷惘,却假装自信满满地对家人描绘大好前程,只是怕他们笑话自己。
我终究从某事业单位离职,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选择了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和职位。一切从头再来,从最低的起点开始。最大的挑战是寂寞,刚到陌生的地方,不敢轻易走远,担心把自己弄丢了。没有一个朋友,除了工作,每天基本上都是沉默,和通讯录里的朋友一个个打电话,只是为了说一会儿话,排解难耐的寂寞。朋友们都烦我了,他们忙着自己的事情,和我不在一个频道里,没法儿跟他们有共鸣。没有人和我抱团取暖,所有冷清的夜晚只好一个人慢慢熬过去。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我经常开车去很远的一个小酒吧消磨时光。进去之后,挑一个角落的座位,沉默地窝坐在沙发里,隔着迷离的灯光看台上演唱的乐队,乐队的每一个人都专注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们的样子看上去很陶醉。这种氛围能让我感觉良好。
我终究没继续从事驾轻就熟的文字工作,也不打算真的泡个女同学。我跑到一家外资企业,从此丧失了大把大把的自由时间,换来的是稀松平常的加班和家常便饭的出差。常常一个人在风雪交加的晚上开高速,视线被暴雪迷得很模糊,不得不赶快找个出口下来,睡上一觉,等天气不那么恶劣了再赶路。不了解的朋友还羡慕我可以把出差当旅游,他们却没法体会一个人的孤单和害怕。
好在还有世上一种东西,叫做“风雨之后见彩虹”。咬牙从逆境中挺过来,就会发现所有的付出其实是值得的。
我说起这些,完全没有炫耀的意思,没什么好炫耀的。很多女孩子,都是孑然一人,背井离乡,怀揣着自己的小梦想,踽踽地往前走。每次见到一个女孩的签名:“走在漫漫人生路,点点滴滴都辛苦。”想到她的孤单和生活的不易,忍不住地心酸。但她其实很坚强,在偌大的城市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我一个粗糙汉子,有什么资格把所谓的“苦”当作炫耀的资本?
我也不认为悲情和苦逼就是努力。只要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就有资格活得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价值,才是真的牛逼。悲情和苦逼只能说明自己还不够优秀。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我们为什么不安于现状,拼命去追求看不见而且风险相对较大的生活呢?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投胎到人世,其实作为“人”的时间并不长。就像那只春光灿烂的猪,突然走运了,从猪变成人,太白金星却只让他做三天的人。于是他倍感时间短暂,所以要抓紧分分秒秒去享受做人的乐趣。其实人生短暂,按照八十岁算,也不到三万天,再除去掉懵懂无知的童年和有心无力的老年岁月,享受“人”生的时间就更少了。下辈子也保不准投胎做猪。所以,我得抓紧时间体验做“人”的滋味。无论是苦是酸是甜是辣是咸是涩,我都想尝尝,只有这样,等到死翘翘的那天,才不至于躺在床上后悔地说:我这辈子还有诸多遗憾,但是已经晚了。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还有哪件事情比这更可悲的。
不敢去经历,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世界有多么妙不可言。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七):我终究没有成为年少期待的我
每个人都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我会生活在哪座城市,我会过怎样的生活,和一个怎样的人度过或美好或漫长的岁月。就像2008年的时候,即便想破脑袋,我永远不会想到我会干现在这份工作。
我曾经无比渴求和别人不一样,认为和别人一样是没有个性。所以在我的青春期标注的很明显,为了和别人不一样,我打架,抽烟,逃课,跳墙等。总之就是费劲心思地和别人不一样,特立独行。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就像刘同说的,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全力以赴追逐梦想、一样在迷茫中成长,一样承受孤独看荒芜的世界,一样受伤也伪装坚强。我们以为只要自己不一样就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后来我们寻找的确实和自己一样的那个你。
年少时曾梦想改变世界,曾心比天高,目空一切。我的梦想并不大,希望在家乡有一家书店,所有人都会来买书看书学技术,然后改变落后的农业技术,带领家乡走向繁荣。其实我也很奇怪当时的想法。有段时间我甚至忘记了曾经有过这种想法。可能这源自于从小目睹的贫穷落后,而年少的我立志想改变这些。我依旧记得在我小学3年级的那个暑假,全村甚至全乡停电,当时全村拉电线,整整1个半月村里除了几家用发电机自己发电的,其他人家里白天夜晚都没电。我到现在还记得在某一天中午我忽然看到村里来电,骑着自行车满巷子大喊“有电啦!有电啦!”的情景,那种激动就像旅人在沙漠苦苦寻找水源,在转角突然遇到绿洲的心情。我依旧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土屋土墙,村头那条坑坑洼洼,三轮车开过扬起一大片土的路,还有当时我跟着父亲开着借来的三轮车,大清早载着满车的桃子走村串巷一斤一斤卖掉桃子的情景。
十几年过去了,我终究没有完成自己的梦想,没有成为年少期待的我。而村子的人生活也越来越好,村里修了柏油公路,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配备了各种电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我在经历了人生的求学生涯之后,留在了异乡漂泊。村子没有因为我却也日渐富裕,我从心底高兴。也许某一天我攒够了钱,我会辞掉现在的工作,周游世界当个背包客,也许我会回来开个店,做点生意,也许我会开一家书店,完成那个最初的梦想。我终究没有成为年少期待的我,但是我的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无可复制的,不管以后会怎样,我都会无比感谢现在生活所赋予我的一切,好好生活。
年少的我曾期待遇到一个江南女子,就像戴望舒《雨巷》中的那个长发白裙带着忧愁的有着江南气质的女子。虽然在此后的一直到现在的这些年里,我一直没有遇到这种女子。不管我曾经多么自卑,不管我曾经在那个年纪多么想逃离那个地方,我依旧怀念那个单纯小心翼翼的年纪,虽然再也回不去了。那个攒几个月的零花钱只为买个MP3和你一起听歌的我,那个不断在班级门口过来过去只为偷看你几眼的我,那个脸红的小心翼翼地托人把情书递给你的我,那个曾经无比渴望课间操只为一转身能看到你的脸的我,那个傻傻的和你骗你签订协议的我......不管曾经你有没有喜欢我,不管我们毕业后还有没有联系,我很怀念当时的你,也怀念当时喜欢你的我,时光流转,只愿你此刻安好。虽然我此刻依旧单身,但我知道,我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遇到那个我一直等待,为之守候一生的姑娘。
卢思浩说:所谓成长,就是越来越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也能更好地和孤单的自己,失落的自己,挫败的自己相处,并且接受它。经过了这么多年,成长教会我孤独,教会我隐忍,教会我伪装,教会我圆滑。不管在这些过程中,我经历怎样的受伤,怎样的磨难,在深夜流过多少泪,经历过多少次头破血流。这些都是生活馈赠给我的,虽然我终究没有成为年少期待的我,但是我每一步每一天都在踏实的度过,只为迎来更好的生活。漂泊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学会一个人快乐踏实的生活。我害怕平庸,害怕成为自己讨厌的的秃顶肥胖的中年人,所以我会更加努力的奋斗。
长大很慢,变老很快。我不知道传说中的未来会不会来,我所能做的,就是认真过好每一天。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八):我们追求特立独行,最后依然回归芸芸众生
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也许是真的是最近事情太多,压力太大,很是想看一些可以给自己力量的东西。不需要励志,不需要加油,不需要看到泪流满面,不想知道别人活得多么艰辛而我是如此幸福......只是想看看那些和我一样曾经迷茫彷徨的人们在做什么。然后给我两个大嘴巴子,告诉我,少在这里没事装深沉了,该干嘛干嘛去。
看到名字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曾经初中写的作文题目《我就是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是怎么想的,就那么骄傲的告诉老师我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无法让别人复制的自己。想在想来,那时候的自己可能更有魄力吧,最起码是现在的我做不到的,或者说没办法那么信誓旦旦、义正言辞,脸皮撑不住啊~
其实书里那么多的作者真的不认识几个,看到介绍说的那么的人尽皆知我都怀疑24岁的我是不是老了。呵呵~说正经的吧~
文章都是每一个人的心血,不浮夸,是他们,也是我们。其实真的不用患得患失的生活,去做就好了,一切的障碍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比如说年龄,比如说性别......
喜欢洋困困的《暗恋日记》,淡淡的遗憾、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幸福...
喜欢午哥的《你脚踩的地狱只是天堂的倒影》,事物皆有两面性,端看你看到的是什么...
喜欢宋小君的《致青春:我害怕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那也是我所害怕的...
喜欢......
我想,这不是一个文学性极强的一本可以流芳百世的书,但是确可以给我们两巴掌,然后得瑟的接着走的文字。我们都在追求特立独行,但是最后依然是回归到那芸芸众生里面,活给自己看,享受自己的生活让别人说去吧。
最后,我们向前的脚步不曾停歇!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九):我想要的不过是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梦想,也有过初入社会的感怀。人生,似乎是很漫长,可实际上也不过是短短数十载。在现实打磨的面前,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渐渐被生活同化得令自己陌生。偶尔,独处时,会忆起那个曾经充满勇气年轻的自己,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想对自己说:其实,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
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崔佳主编的《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是一本文字非常优美,极有思想深度的青春书籍。这本书共有四十余篇由不同作者创作的短文,诉说着各自的情怀各自人生路上不同的感悟。青春,其实是没有年龄的界限,始终是一种人生态度;生活,也不是固定的一种模式,是花是叶全在一念之间。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面对失败之后的放弃与不自信,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选择同化才会有妥协。
亲情、爱情、友情,这三种
情感,始终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选择的人生走向。在卢十四的那篇《可我不想有出息》这篇文中,作者用细腻、透彻的笔写出了当年与其母亲两代人对教育理解的不同。人的这一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一种是常态的成功、拥有、名利,而另一种便是平平淡淡。一个年青人可以很坦率地说:“我不想有出息。”可是,到底这个社会不会因为某人的不要求便可以绽放某人所需要的光芒,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平淡,但却不能放弃对个人能力的培养。
作者母亲因为作者没有考到100分,便质问作者“到底有没有自尊心?”其实,母亲并不是想否认孩子的一切,只是她比孩子更懂得文化知识在将来人生中的重要。什么“读大学无用论,什么大学不是影响人生的关键”,这些话,说到底,都是极不负责任的。如果说大学教育不等同于知识,那么什么才是关键,什么是帮助人拥有力量的途径?母亲没有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考100分,孩子没步入社会,也不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不理解母亲为什么只盯着成绩,而答案,从来就在生活中。而亲情,说到底还是需要沟通与理解。
麦洛洛的那篇《少年远方》,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意料之外,只是甲爱乙,乙爱丙。痛苦的只是在这爱情中的期望、等待、纠结。爱情,从来就没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努力的说法,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勉强的爱情不管当初是什么原因,结果肯定是“虽是齐眉举案意难平。”所以爱情,一定要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相遇,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少很多伤痛。
绘画短文《唯有好姑娘与爱不可辜负》,告诉读者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要很努力的经营好自己,然后小心翼翼捧着来这不易的幸福,亲手交给我们所爱的人。”年青时,很容易执著于那一场爱情,哪怕有伤害,仍然坚信爱。可真正的爱情,是带给爱的人幸福与欢笑,绝非是刻骨铭心的追逐与患得患失。
生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风华与期望,每个人所做的努力不只是为了和大多数不同,而是清醒和坚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懂得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读后感(十):过去不该抱怨,现在应该把握
我来自一个小镇,那里很小,也很闭塞,十年前如此,十年后依然。
小学、初中、高中,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每天拼命做题,按时上学,按时吃饭,回家什么也不干,吃完饭做作业,然后睡觉。
我就这样机械地活着,因为我没有时间思考所谓的人生大问题:你为什么而活?你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奋斗的?爸妈和老师告诉我:你只有好好学习考大学,才有出路。
虽然每次半夜醒来,我会脑子突然一闪,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呢?仅仅为了上大学吗?
但这种念头只会在刹那间闪现,因为我实在太累了,没等我细想,我又昏沉入睡了。等到醒来,又是another day,我又要做题了。
那时,我真的很忙,每天匆匆吃饭,匆匆上学,有时为了能多做题,晚自习前不回家,妈妈有时就把饭送学校来。早自习,晚自习,来来回回,一天要往返八趟。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入睡。我真的没时间去追问
关于人生的问题。
因为,在我眼里,所谓的人生就是把题做好上大学。至于其他的,我没时间想,也没人告诉我。
后来,大学了,我突然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我不需要做题了。我也不缺时间了。我不用每天五点起床,我可以一觉睡到天亮,甚至醒来后觉得起来也无事可做,又沉沉睡去了。我上午上完课,下午没课了。周末上完课,我又有时间了,我呆呆地坐在床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一同学去跟男朋友约会了,一同学去做家教了。
我不是不可以约会,我也不是不可以做兼职。可是,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我以为这些跟我以后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家教可以让我以后有个好工作吗?促销真的可以让我以后在社会上应对自如吗?谈恋爱真的可以让我明白什么样的人是我想要的吗?
我以为,这些虽然可以让我得到部分的经验,但那不是真实的生活。人只有面对真实的生活,才可规划以后,不至于生活得太仓促,我才可以以后衣食无忧,成为富足的女人。
当我拿到《绵绵》时,看到封面上那句“是时候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和负责了”,我陡然觉得好感动,因为那是我想要的。我很想让自己的人生从此刻更清晰。在看到柠檬那篇《我所认识的普通姑娘》,我突然觉得,对啊,我也是普通姑娘啊,我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啊,在有限的生活里通过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更有目标,早早规划,早早过上自己想要的不那么憋屈的生活。
虽然,童年的小镇封闭了我的眼睛,可是如今《绵绵》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我很庆幸。虽然,规划该从高中开始,可是封闭的小镇让我得不到,不痛恨,但是不抱怨,因为每个人的原始空间都是不可改变,不可超越的。
现在,重新开始不算晚,真的。感谢《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