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野蛮生长》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野蛮生长》的读后感10篇

  《野蛮生长》是一本由盛可以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蛮生长》读后感(一):生长无未来

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篇书评,是所感,关于作者,关于书,有部分书中的情节泄露。
     初识盛可以,并不是由社交网络而起。那天在回程的机场,买了本三联杂志。难得一见的厚厚一本,关于各地迎新春之道,讲年货讲得津津有味,边上都是即将踏上旅程的热闹一家,小小的候机厅竟然也像故乡里小小院子。孩童们你追我赶,新年要来。在一本满是吃吃喝喝的杂志当中,看见了盛可以。其虽也是描述春节家乡节气,却是透着冷冷清清的滋味。正好飞机延误了几小时,放下杂志搜了微博,看了几篇其文章,好一个凌厉的女子。一个月后看了野蛮生长,用蛮横的方式述说成长人性野苍苍,留下一片故土白茫茫。成长之后打回原形,苦留下一片冷清清。生命野茫茫的一片,野火吹又生,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燃成灰。
    野蛮生长乍一看是一个家族的故事,这个家族里,有人蛮横,有人疯癫,有人通透,而“我”,冷眼旁观这个世界一举一动,看别人哭听别人笑,活得类似自由,却也还是没在俗世里成功赢得一片自由天。当中人物,最喜欢对刘一花的描写。类似于《北妹》,盛可以对于描写南下打工的年轻女孩这个群体似乎总是会刻画得特别入人心。一字一句,冷冷淡淡,人物描写却是酣畅淋漓。刘一花似乎是放荡不羁,似乎是坚强闯荡,每一次意料之中的转折,也是得让人缓一会才能透得过气。而其他的人物,除了爷爷,共性大多都对生命怀着淡淡的期望,总而言之,抱着“没有什么可以比过去更坏"的想法迎接着“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未来”。而迎接这一切的姿态,就是顺其自然,我不反抗,反正明天要来,反正我,还没死。
     谈及死,有各式的死的方式出现在文中,或是倔强的,或是骄傲的,或是对生命怀着热情渴望的,或是年少热忱也或是自然死亡。盛可以在文中似乎描绘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当然,其中最让人发麻的那一段应是二舅的死亡。已放入棺材中,却因棺材质量太差而手脚露出,为了重新将棺材钉上,长钉钉入棺中,钉入二舅的脚踝头部,棺材缝隙中渗出丝丝的血迹。当时看到这个情节,浑身打了个冷颤,觉得这个人,真的是有些冷酷。后来在文学节的座谈会会向盛可以询问这个细节。台上的她,在一片暖黄色的光晕里,看着我,坚定地说:“谢谢你问的这个问题。这个情节其实是我的亲人发生的事情。是我的表舅,我与他只见过两次。他去世下葬的那天,因为棺材的劣质,后来用长钉钉起。钉子扎进他的肉体里,留下血的痕迹。当时葬礼我未在场,后来我的姐姐告诉我这件事,我很难过。可是,这在农村,是会发生的事情。很多冷酷,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未察觉。”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答案,听完默默在心里说了声对不起。其中,最为完美的死亡方式应该就是爷爷吧,死前终了了心愿,生前以疯癫姿态笑世界,不忘诗意。
      关于文中几个历史事件,1989年的事件是其中一笔长主线。而这个事件同样也是盛可以《死亡赋格》当中的主线,很遗憾,这本书只有在台湾香港以及国外的英文翻译中才能买到。可以看出盛可以希望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唤起更多的社会意识,也或许是最基本的态度:历史不能忘。很多人认为盛可以是女性主义者,这我不赞同。就此文,盛可以以女性的角度去刻画,读起来将各种细节都放大,的确具有女性细节和特征,但整体却更像一个为国鸣不平的文艺工作者,她用了最凌厉的语言透过一个个小角色去鸣不平,鸣不公,也哀文化丧之痛。野蛮生长这本书,是文化丧失大背景下小人物对生活追求,他们努力,最后却是打回原形。死亡是原形的一种,回故土是原形的一种,到远方坚守也还是原形的一种。比起死亡,打回原形漫漫冷清生活才是更潦倒的姿态吧。给大家分享文中段话,“我们家都缺少宽慰别人的能力,每个人的情绪自生自灭,反倒没有失控。我妈号哭一阵,很快平静下来,她想起是时候做饭了,得去小卖部砍肉,后园摘菜。我爹拎起渔网,撒向鱼塘,捞上两条草鱼。不久厨房传出声响,我姐本能参与,一起为团聚的活人做美味佳肴。”
    最后的最后,再谈几句盛可以,非常温柔与谦逊的一个人,认真地听他人说话,与他人交谈,和缓中不失态度,言语中有逻辑性,有关于对现世的情怀。真人当然没有语言风格的犀利与冷清。盛可以像极了夏末初秋相交的性子。骨子里是有情怀温暖的女作家,用微凉的言语唤人心。长长的书评给她,希望有情怀的写书人都能被欣赏。

  《野蛮生长》读后感(二):严重剧透……

根据扉页的介绍,这是一名新锐的作家,作品颇受国外欣赏。
如果大家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话,那么我发自内心的祝福你们。
并且温馨提示不要浪费自己的四个小时,去读这样一本书……
尤其是你读过《百年孤独》的话……
虽然我没有学过西文和葡文,但是从字面上来看,《百年孤独》翻译的很烂。
这种翻译夹杂着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的口音,结合着各级审查部门的态度,甚至涵盖了CCTV的傲慢。
但即便是这种水平的翻译,也掩盖不了作品本身的色彩。
————后面的内容涉及严重剧透————
作为一部科幻虚拟纪实小说,《野蛮生长》虽然在整体结构上与《百年孤独》有着各种各样的相似性。
但是读下来的感觉却与其恰恰相反。
整本书前半部分文笔很好,很真实,擅长用下里巴人的口吻去写阳春白雪的事情,很符合我的口味。
文笔再好,也不能否认其本身只是一本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南方日报合订本》的事实。
结构介绍:整书采用总分总的格式,介绍了一家湖南人的生活。开篇介绍人物,中间塞满了最近30年里大家喜闻乐道的新闻,最后在不该死的人死差不多之后,以该死的人终于死了为结束。还自作聪明的挖了个小坑,让读者脑补了一个书里从来没有真正出现的人物……遗憾之处在于想象的余地真的不多,毕竟这个坑是作者写到2/3之后硬加进去的。
主要内容:整书穿插了83年、89年、90年代、03、以及最近五年的著名事件。总的来说所有重大新闻都发生在这家人身上了。不重大的新闻只要够没节操,也都发生在这家人身上了……
人物介绍:整书是以作者概念中的淳朴湖南农村人的形象构建的,
至于作者和湖南人到底有什么血海深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这本书没有章节,每节都是以主人公亲戚的名字命名的。介绍了主人公的爷爷、爸爸妈妈、大哥、大姐、二哥、大嫂、姐夫、大外甥女、二外甥女、侄女。
简单地梳理一下,作为淳朴的湖南农村人民,主人公的爷爷搞了主人公爸爸的前妻、二哥是亲娘和村干部的种、大姐忠贞一生最终搞了个律师、姐夫偷东西顺带偷寡妇、大哥被一个寡妇占了便宜、大嫂在40多岁的时候不慎工伤怀孕,依然靠自己的双手坚持上岗服务人民群众、大外甥女最终去了东莞、二外甥女直接在学校乱搞男女关系。至于主人公本人,更不带一点儿羞涩的把处过的男朋友人数直接搞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完了直言不讳自己想睡自己老板——一个怀揣梦想的主编。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文中的父亲、二哥和侄女没有乱搞啊……
别多想,二哥89年没了,侄女14岁丢了……
中心思想:受到百年孤独一书的影响,或者说作者对湖南人的愤怒。这个家族死伤过半……
考上大学的二哥,为了迎合大家都知道但是不能说的小热点,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在第四章就早早的挂了;
考了四年大学没考上的大嫂,因为工伤舍不得看病,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结果就是找她的同时顺便把外甥女丢了;
大外甥女的初恋真爱打个半死,真爱在收容所“被心脏病”死了,为了救真爱和看护进行交易,一番享受之后最终被看护捅死了;
高考完的二外甥女,因为前一段一女两男女生跳楼的新闻想写进去、挂了;
天塌下来之后姐夫开烧烤摊,为了城管的新闻,杀了城管挂掉了;
然后大姐理所当然的疯了,随后自然而然的挂掉了……
当然了,主人公作为作者的化身,是记者界的一朵冉冉升起的新星,刚毕业就因为自己二哥同学的裙带关系胜任了整个报社的头条记者,在无数的文笔赞誉此类文字工作者的伟大之后,只身赴前线揭露社会丑恶最终导致整个南方报系的灰飞烟灭
为了说明自己是靠关系,而不是裙带进去的,还专门强调了主人公对二哥两位同学的性幻想以及赤裸裸的勾引,并阐明了对方不仅坐怀不乱还一心只为自己提供便利但是从来不索取任何形式回报的“有梦想的高级知识分子”光荣形象。
整书结尾:如果说文章开头引人入胜的话,结尾我想不到什么词来形容。
毕竟世界上贬义词还没有多到可以精确描述这本书的地步。
在家族除了自己非死即残的情况下,主角的爷爷终于在听到主角父亲的道歉后,在自己百岁生日撒手人寰……
于此同时作者给出了隐藏人物淑芬是作者亲姑姑的隐藏主线。
这个亲姑姑整篇由于父亲不让进家门,所以隔三差五给爷爷汇大量的资金供他赌博,而爷爷越老越想她,但喜欢自己书法的文化人却连一封信都没给自己闺女写过。
扭曲的男人观:如果说作者的爷爷风流倜傥是历史遗留问题,姐夫大哥软弱无能是意识问题。
我就想问主角为从啥见到二哥的同学就想睡……
全书就留了个父亲和顶头领导没搞破鞋,把作者厄勒科特拉情节暴漏无疑。
总而言之:粗糙的人物设定、流露的赶工痕迹、神(精病)一般的结尾、夹带的作者情节、生拉硬凑的热点新闻再现以及与某名著类似的故事主线……
这是一本可以当作网络小说看的30年南方日报合订本,感情很复杂。
简单地说,文字功底尚可,内容不禁推敲,尤其时间线混乱……

  《野蛮生长》读后感(三):非正常死亡群像

新书入手,上床揭膜,脱落封套,二十二时启页,翻页,掩卷二十三时五十分,两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一部长篇是我近年少有。能一口气读完的长篇自是有难得之处,与阅读者情景契合、思维互动之处。
        短时间的通篇翻阅,没有细微到逐字逐句,但快感就在一气呵成中,为其中的人生痛处、痛楚,激愤甚至颤抖,内心的弦就此拨动。盛可以书写的是她的时代经历、阅历后的精炼,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也是运用了自己的经历与阅历作自以为是的解读。这种互动自然使小说更具可读。
掩卷后自然冒出的是:非正常死亡!
       从开首的女祖先的难产、我爹的第一个老婆因被爬灰沉尸河流、首犯李大个在严打中被执行死刑、李夏至在那个夏天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首都、立功高升的蔡部长被车撞死、李春天的胎儿被弄死、大舅死于脑溢血、六子在收容所的暴死、主犯乔飞燕枪毙、刘一草跳楼、那个城管被一把竹签插进了喉管、李竿子电瓶打鱼死于鱼塘、刘一花被掐死、肖水芹自沉江、刘芝麻杀城管被死刑,最尾的我爷爷寿终正寝。小说中的人物大都走完了自己的旅程,多少死亡是正常与非正常的,多少死亡是应该与不应该,自然有判断。
       死亡是人类最后的归宿,无论权力与金钱都无法左右和改变。灾害、事故、疾病是非正常死亡的由头,而其中的人祸必为唾骂,这个时代的无奈彻底暴露无遗,恰在2015年春我们又见闻了上海滩的踩踏与姚贝娜的离开,当然还有更多。
       新闻成为旧闻,植入小说,余华在《第七天》有过运用,盛可以在这部小说里也有发挥,当年的、曾经的、时下的大事件都能看出端倪,严打、那个夏天、SARS、收容制度诸如此类,有怀念,有质疑,有感慨。
     小说书写的年代契合我经历过的年代,一些事甚至巧合到雷同,我还记得我母亲的外祖父当年从酱豆腐瓶里取出的冰糖颗粒分发给我们,毕竟洞庭湖与东海之滨处于同一时代,有经历就有体会。
                                                                                                       2015年1月24日晨乱涂

  《野蛮生长》读后感(四):暴力的真实

很久一段时间以来,当代作家对于社会现实几近失语,这一方面源自于部分作者写作中的自主回避;另一方面,即便写出,也由于灰皮书一般只能在暗道里流通,即便侥幸有机会获得出版,也被庵割得不成原样。因此,如果从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尚有余温的新闻热点的近距离观察以及拥抱角度来看,写作《野蛮生长》的盛可以无疑是勇敢的,在全书中,借李姓一家人物的颠沛流离写出了八九事件、计划生育、收容制度的取消、非典以及当时在羊城惊动一时的女性惨遭追求者奸杀的案件,盛可以与社会现实贴得如此近,犹如我们的阅读简直等于行走在荆棘丛生的现实之中,她人物命运的每一次与制度、政策乃至暴力机关的冲突都提醒着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布满云雷和炸弹,但也正因为盛可以跟现实贴得太近,愤怒甚至敌对的情绪让她的写作过于粗暴和生硬,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李顺秋、李春天、肖水芹、刘芝麻、李一花、胡礼来等人,感觉虽然受制于命运如同控线木偶般的粗暴摆布,犹如约伯般受难,但实际上,作者背后过于鲜明和浓烈的意图,几乎要遮掩住这些人物的自己的声音,以至于即便抽离出这些人物,更改成为张春天、钱三强、朱花生,也无碍于叙事的行进以及意图的表达,仿佛我们能记住,能被刺激的,只有盛可以所要呈现给我们一种跟真实的社会现实毫无二致的先在的惨烈。
伟大的作家致力于在文字世界中创作出他内心的人物,并赋予一种与暴力机器的斗争、抗拒的勇气,无论这种暴力机器是一种制度、一个政府、还是人类本身无法摆脱的一种命运轨迹。比如塞万提斯笔下悲剧而勇敢的骑士,比如卡尔维诺终生在树上行走的子爵。但是这种对暴力机器的哲学报复,容易在愤怒和敌意之中,演变成为米兰昆德拉所言的“权力的侮辱”——正因为写作者对现实和命运的无力和羸弱,他的笔下诞生了存在的弱者,这些弱者注定要在整个叙述的冒险历程中被权力的怪兽撕裂和戕害。但是这样粗暴直白的叙述,对于我们似乎用处却有限而悲情,如果我们要获知生活的残忍、社会的悲剧,我们为何还要去阅读文学、阅读小说,新闻报道乃至微博微信,乃至无孔不入的网络言语交锋,我们丝毫不能回避现实世界的狂风暴雨,而且很大程度而言,基于这种现实——大多数人已选择麻木。
尽管犹如杜拉斯一般,抗拒平庸与温情,但是从骨子里而言,盛可以无疑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在里面塑造的报刊编辑喻书中(应该是其时南方都市报总经理喻华峰、总编辑程益中等人名字的拼凑)等人,虽然也在社会现实和暴力机器下遍体鳞伤,但在盛可以看来,这些媒体人依旧代表了一种社会的良心,而且最后作为唯一能挑出灭亡的李氏家族的硕果,我,也在抽离、出走之后得以顽强生存,这无疑象征着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希望。
书的最后,当所有人都死亡之后,唯有近乎癫狂的爷爷李辛亥得以苟延残喘地存在,对于盛可以而言,辛亥二字也是意味深长的。如同莫言、苏童等人而言,一个甲子之中,我们的民族在历史的滔天巨浪中真正存留下的,唯有身上无法弃置的疾病、愚昧乃至癫狂——仿佛也正是这种根植于民族灵魂和肉身的疾病、愚昧乃至癫狂才能使得我们有惊无险地抵达现在和未来,这是当代作家整体对我们时代的悲剧定性,又是一种真实的历史人类学的考辩,但又有谁能否认这种悲观的守望呢?

  《野蛮生长》读后感(五):真实的深刻

一口气把《野蛮生长》看完了。野蛮在文中的理解可以是,粗暴,放任,人如草芥。这几乎贯穿着所有人物。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又有多少精致的照顾呢?人和动物的生长没有多少的不同,偶然怀孕,生下,放养,随世浮沉,没有选择的命运。里头,可以看到各个鲜活的个性迥然的人,在现实面前,或抗争或认命,最终趋于暗淡,生于无声,死于随意。各种的无奈和荒谬。
人性无好恶之说,站在今时的道德制高点去评判那时的言行,除了道德上的自我陶醉,没有什么意义。再者说,现今的社会,不也是及其混乱和分裂的么?只是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大家有条件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高尚或是罪恶,都只是自我的选择,这个社会并没有什么正义战胜黑暗。有的最多,只是,制止了恶的暴行结果。而所谓好恶的标准也分崩离析,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按自己喜好生活便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
包括性。里面很多人在性方面都有一定的解放,其实很多时候性的解放就是人性的解放。肖水芹、李春天和她老公刘芝麻都有过外遇,都在婚姻世俗单位之外的地方获得某种程度的释放,心理的某种需求也得以安放。刘一花则把爱和性全然分开,在爱中看淡性,在爱人离去后乱性。李小寒更是真爱至上,置疑一切的或荒谬或庄正的道德。
书中,最令我深刻的,是对人性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每一种行为都有它的动机,她不加掩饰,直指最深处的最黑暗的隐秘。作者不负“犀利”一说。习惯里,对于过于“上不上台面”的事情及其动机,我们总试图不说或者掩饰,而她则是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彻底的揭开。就那么直接刺入我愈加掩饰的回忆:农村里都有类似的过往,或者更泛点说,生于中国这个大环境便有很多的共同的境遇,贫穷及强权,还有道德绑架下的对人性的蔑视。
也很庆幸,生活在发展改善,在一批又一批如李夏至、傅书中、李小寒等人的努力下,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提高中,人越来越有条件去生活得更有尊严。

  《野蛮生长》读后感(六):生吞活剥的盛可以

绝大多数的时间我都像一个过客看着可以的文字,自动将小寒的身份代入,看着这一家人的生活。最后那几十页让我明确了大家为什么说可以是一个残忍的作家,她把苦难,生死,别离那么真实不带一点掩饰的让读者看,看那些文字胸口就像塞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释怀。

这一家人是坏人吗,不是,时代成就了他们,也必将引领他们走向毁灭。更想知道夏至是怎么走的,中国的现代史我一直学的不好,不清楚是哪场斗争让这样一个无比优秀的青年付出生命。原来,你来了又走从未有人知晓,知晓的人不愿常常怀念,那是只有痛苦的一件事。

可以的句子写的让人很难受,这种真实啊。我想幸好现在自己工作了,否则无法接受,心理层面的无法接受。还好,我现在看到的是比文字更阴暗的人的内心,和人相比语言永远苍白,谢谢可以,谢谢健哥让我知道这本书知道这个作者。

希望自己可以经常看书,坚持下去。

  《野蛮生长》读后感(七):走過場的人生

    讀完盛可以的《野蠻生長》時,洛陽的雪早已沒了氣勢,但氣溫低到隨便看個景物都覺得心寒,就好像這部小說一樣,言辭詼諧但是卻悲到讓人心髒分分鐘炸裂。
    書裏所有人的出生要麼醜陋要麼畸形,在無指望的歲月中又被榨幹了水分,變得乾癟而不堪。
    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執卻不堪一擊的理想,跌跌撞撞推推扯扯的,但出人頭地和光宗耀祖卻從未臨幸過,有的只是苟且和憤恨,於是每个個人都不自知地在人生裏走了個草率的過場。
    讀完已經完全不想再回顧劇情,因為這種生無所依死無尊嚴的悲傷就好像咳嗽一樣,怎麼努力也藏不住。
    總感覺書裏的所有人都死了。或者說,他們都沒有真正地活過。
    推薦給大家看,因為,不能讓我一個人悲傷著!

  《野蛮生长》读后感(八):批判不是无底线的

的确如同许多书友所说,《野蛮生长》这本书,前半部分写的水平极高。大场景选在农村,最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扭曲,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很能读起来爽朗痛快,很多情节能够让人会心一笑。我觉得一个作者能够做到让他的读者“会心一笑”就已经成功了。

其实我不知道该怎样更好的形容这本书。它确实有很成功的地方,作者的语言风格很有魅力,许多段落能够让人想要反复品味细细解读,后半部分的情节反倒是过于紧凑了,难免让人走马观花粗粗略过,语言倒还是精致有趣,但是情节方面确实显得人为、刻意,不如前半部分安排的自然融洽。

整个故事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太过悲惨反而让人麻木。当书中死了第一个角色的时候,内心是难过的,第二个第三个人死去,我心中开始把这本书定义为悲剧,这个时候还是喜欢的。我喜欢悲剧,悲剧让人更加清醒,更加有认识自己的能力。但是当开始死了第四个人,并且死的太粗略,太刻意,便开始觉得这个悲剧更倾向于戏剧化了,天秤倾斜的太厉害了。小说越来越偏离正常生活的轨道,像是为了批判而故意诞生,太故意并不是一件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

的确,戏剧化的情节没什么不好,但过于戏剧化便容易失去重心,一个作者必须在现实和虚幻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重心,另一个相伴而生,但不能逾矩,这样的小说读起来可以让人产生共鸣。不管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作者站在一个操控与俯瞰的角度,需要心怀善意。你是写故事的人,但不应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物的命运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作者操控的。当一个作者的视角开始变得刻意悲惨,便过犹不及,太用力的批判反倒有作假的嫌疑。

写作某种程度上是作假,是加工,是理想化,但好的小说不会让人感觉到作假,是会让人觉得“夸张是真的,震撼与感动也是真的,真真假假就是生活”。

总之,作者的语言和文字组织能力特别让人倾佩,读起来有些惊觉,有轻易触动人的能力。但如果更注重情节的构建,注重前后风格的统一,注意对生活的敬重,对我而言这会是一本很棒的小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野蛮生长》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